美育基础》自学指导书
小学美术《美育》教案
1.教学重点
-掌握基本的美术技法:线条、色彩搭配等,以便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能熟练运用;
-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水平;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在创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
举例:通过讲解和示范,使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情感,如快乐、安静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绘画作品。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生活中的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术教材《美育》第五章:“生活中的美”。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了解生活中的美,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日常环境中的美;2.学习简单的美术技法,如线条、色彩搭配等,以表达对美的感受;3.创作一幅以“我眼中的美”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作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美、感受美、创造美,提高审美素养,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念。
然而,我也发现部分同学在美术技法掌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实践操作中,他们对线条、色彩的运用不够熟练,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美术技法的教学和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此外,学生在审美观念的培养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同学对美的标准模糊不清,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为了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入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让大家在欣赏、分析、评价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注意到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美术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同学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发现身边的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坚持和优化。
(笔试)00409美育基础资料
00409美育基础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明确美育学的性质和研究对象,了解美育发展的历史,认识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的重要意义,以便从宏观上对美育这门学科有个概括的了解,为学习美育的具体内容打下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一)识记美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和基本内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梁启超的“趣味教育”、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二)领会席勒的美育思想,孔子的美育思想,蔡元培的美育思想,美育与美学、教育学的关系,美育的现实意义。
(三)简单应用联系实际分析加强美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意义。
(四)综合应用联系识记论述美育的现实意义三、考核知识点1.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
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2.美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的审美教育现象及其普遍的规律。
3.审美教育现象:是指人类各种审美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被人感知和认识的客观存在,其中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审美教育活动、审美教育问题、审美教育理论研究等等。
4.美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美育现象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5.美育学研究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研究的范围:包括美育的基本理论和美育的实践与实施两个方面美育的基本理论包括:美育的性质、美育的特点、美育的任务、美育的功能、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以及他与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等。
美育的实践和实施:美育的媒介、美育的途径、美育的实施原则和方法以及施教者的审美素养等。
※6,美育学与美学的关系:①美育学是在美学理论中发育、形成并逐步分化出来的,他既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又是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美育学与美学有着内在的亲缘关系。
②美育是实现美学的任务和目的的途径和手段,也是美学最终的落脚点。
③美育正是按照美的规律美化人类自身的一种教育,它是实现人的自我塑造的途径和手段,因此,美育是美学的重要内容,是美学研究的主题之一。
美学与美育导学大纲
美学与美育导学大纲第一章美学构成与美育构成一.学习目标和要求了解美学学科的历史及其发展,掌握美学学科理论内容的框架性构成。
掌握美育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正确理解美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
初步建立起美学与美育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观点,为本课程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知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方法建议本章在全书中带有绪论和导言性质,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即第一节,介绍了美学学科的产生、发展及其框架性内容构成。
第二部分即第二节,谈美育的概念内涵,美育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
学习方法建议:美学是一门富于人文特性的学科,所谓人文特性,是说美学学科不以认同事实为目的,而以创设意义和价值关怀为指归。
所以,学习美学不应该满足于记忆一些名词概念或理论条条,而应该在充分理解美学学科人文特性的基础上,努力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为此,建议学员深入思考美学与美育的内在关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阅读有关中国和西方美学史著作,以加深对美学学科性质的理解,更好地实现美学理论向美育实践的转化。
三.重点、难点解析(一)教学重点1.美学学科理论内容的框架性构成2.美育概念及其特点3.美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二)教学难点1.美学学科的发展2.美育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第二章美的本质与美育一.学习目标与要求了解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有代表性的观点,理解马克思关于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深入思考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正确理解两个尺度,初步建立起从人的历史生成角度思考美的本质的基本思路。
掌握美育与人的人化、人的文化、人的美化的基本关系,提高审美塑造的自觉性。
二.知识识结构系统和学习方法建议本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节,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首先约略考察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然后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美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最后阐述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第二节,涉及美育与人的人化、人的文化、人的美化三个层次的内容。
美术基础教案
重庆三峡学院本科课程备课教案2015 — 2016 学年第 2 学期(美术术科类)课程名称美术基础授课专业年级班级2015小学教育 1 班、2班教师姓名张陶教师职称助教美术学院周次 1-16授课时间32课时课程性质□专业必修□专业选修□通识教育选修授课题目(教学章、美术基础节或主题)教材及参考资料《美术基础》陈小桁《美术基础》是为本科初等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提供的教科书,是小学教师素质教育必备的通识教育教材。
本课程的教育对象是15 级的小学教育专业的两个班学生,在高中已经有接触过美术课程的一些基础知识,该课程主要是针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对象情况简评学生培养他们专业上的技巧加深美术修养,重点加强未来小学教师职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以实施教学,为之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美术基础。
授课内容与教学目的作业内容与质量要求理论要点:作业命题一:( 1)简笔画( 2)色彩的概念( 3)美术字( 4)点线面的平面设计绘制冷暖装饰画教学目的:质量要求:( 1)掌握简笔画的概念和分类、应用知识。
冷暖对比明显、画面整洁美观( 2)了解色彩的形成和色彩的基础知识数量要求:两幅( 3)掌握美术字的特点与作用。
( 4)发现生活中由点线面组合的艺术品。
技能要点:作业命题二:(1) 调色的应用( 2)装饰画和图案的表现方法画一幅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画。
( 3)动物、人物、植物简笔画的绘画方法质量要求:( 4)黑体、宋体、变体美术字的书写方法有创新性,注意形色的合理运教学目的:用。
( 1)掌握色彩的调配规律和应用方法数量要求:一副( 2)掌握装饰画和图案的表现方法( 3)学习和掌握装饰色彩的调和规律和调色方法( 4)了解简笔画的绘制方法实践要点:(1)点线面的构成规律( 2)点线面的综合组合方式教学目的:掌握点线面的平面设计构成教具与场地布置课后作业教后小结百安二教303、尺子、速写本、水粉、马克笔、彩铅、铅笔一幅冷色装饰画和一幅暖色装饰画、一幅由点线面为基本元素的画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活动方式。
美育概论
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美育概论》自学考试大纲课程代码:00746江西教育学院编江西省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组编2009年月版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本课程是江西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业(科)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
美育概论涉及的内容主要是美术基础理论与美术基本规律、基本原理。
由于美术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书法、摄影、建筑、设计等多个学科,这些不同的美术门类有着相同或相异的基础理论与原理。
通过对美育概论的学习,掌握美术的基础原理和规律,使自学考试学生对美术的发生发展、美术的门类划分、美术的功能、美术的创作、鉴赏与批评、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等知识均有详尽的了解;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能够客观地把握美术的基本原理,评价美术作品与其价值,从而为进一步的美术学习、美术创作、培养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第一章美术概述1、重点:美术本质的三个方面、关于美术起源的四种主要学说、美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自在规律2、难点:“有意味的形式”、阐释美术本质的不同观点及其代表人物,探究美术起源的不同学说及其代表人物、代表性观点,美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美术发展中的继承与革新3、学习应注意:阐释美术本质、美术起源的不同学说的优缺点,美术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联系一、考核知识点1、揭示美术本质的三个方面:情感说、表现说;模仿说、再现说;“有意味的形式”(各种学说的代表人物)2、马克思主义对美术本质的解释3、美术起源: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劳动说(各种学说的代表人物与观点)4、美术与经济基础5、美术发展的继承:美术内容、形式、创作方法的继承6、美术发展的革新:美术革新的客观与主观的必然性(经济基础的革新、美术的独创性、欣赏者与创作者的必然要求)二、考核目标1、领会:马克思主义对美术本质的解析、美术发展的继承与革新2、掌握:揭示美术本质的三个方面学说、阐释美术起源的不同观点3、熟练掌握:美术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三、思考题1、艺术起源的“多元说”理论2、艺术发展中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第二章美术的分类1、重点:美术的基本特征、美术的主要种类及其各自的分类和特征2、难点:工艺美术及其特征、绘画的分类及其特征、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雕塑的分类及其特征、书法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设计的分类3、学习应注意:美术的概念;绘画的线条、色彩、构图的审美作用;美术主要种类的专门术语;美术作品及其作者一、考核知识点1、美术的基本概念2、美术的基本特征:造型性、空间性、视觉性、静止性3、美术的核心本质——审美;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4、工艺美术及其特征5、绘画的分类及其特征;中国画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6、雕塑的分类及其艺术特征7、书法的分类及其审美特征8、摄影的艺术特征9、建筑的艺术语言及其特征10、设计的分类、特征11、美术作品二、考核目标1、领会:形成多元美术种类的原因、摄影2、掌握:美术的基本特征3、熟练掌握:工艺美术、绘画、雕塑、书法、建筑、设计三、思考题1、绘画艺术的概念及其种类2、美术的主要分类第三章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1、重点: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术作品的内容、美术作品的形式2、难点: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主题与题材、美术作品的外形式因素、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3、学习应注意:主题与题材的区别、题材与素材的区别、美术语言的比喻与象征、举例所使用的美术作品一、考核知识点1、内容与形式的定义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3、题材的定义4、题材与素材的关系5、美术作品题材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6、主题的内涵和构成7、美术语言的层面:语音、语义(比喻和象征)8、结构的内涵、结构的有机统一性9、结构的一般原则10、美术作品的表现因素: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11、美术作品的外形式因素:点线面、光影、色彩、空间、构图、质材12、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多样与统一、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平衡、对比与和谐、节奏与旋律、反复与连续、统觉与错觉二、考核目标1、领会:题材的选择与多样化、主题的统一性和多义性、主题意蕴的客观性、美术作品的语言因素、美术作品的表现因素2、掌握:人物环境和情节、主题的构成、美术作品的结构因素3、熟练掌握:美术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题材的内涵、主题的内涵、美术作品的外形式因素、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三、思考题1、简要说明美术作品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2、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指的是哪些方面第四章美术作品的功能1、重点:美术作品的审美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2、难点:通过审美认知功能可以深入认识生活的本质、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的三个特点、美术作品审美娱乐功能的三个方面3、学习应注意:中国艺术对美术作品的审美教育功能的论述、该章所提及的美术作品一、考核知识点1、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2、审美认知功能的内涵3、审美教育功能的内涵4、审美教育功能的三个特点: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5、审美娱乐功能的内涵6、美术作品审美娱乐功能的三个方面二、考核目标1、领会: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是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特征2、掌握:美术作品的三种主要功能3、熟练掌握:审美认知功能、审美教育功能、审美娱乐功能三、思考题1、简要说明美术活动的三种主要功能2、美术作品审美教育功能的主要特点第五章美术创作论1、重点:美术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创作与生活实践的联系、美术风格的基本特征、美术流派形成的三种主要类型2、难点:美术创作的三个基本阶段、灵感3、学习应注意:美术体验活动与生活的关系、美术风格与流派的差异、本章提到的艺术家及美术作品一、考核知识点1、美术创作的客观条件:自然环境、民族文化风俗、时代精神2、美术创作的主观条件(四点)3、美术创作的三个基本阶段:体验活动、构思活动、传达活动4、美术体验活动的定义5、美术体验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6、美术构思活动的重要性7、美术构思的想象与情感8、美术构思的灵感、产生灵感的原因9、美术传达活动的内涵10、美术传达活动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的条件11、美术创作三个阶段之间的关系12、创作与生活实践的联系13、美术风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14、美术流派的概念及其形成的三种主要类型二、考核目标1、领会:创作与生活实践的联系2、掌握:美术创作的客观条件、美术创作的主观条件、美术风格与流派3、熟练掌握:美术创作的过程三、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美术构思的灵感2、简述什么是艺术创造主体第六章美术鉴赏1、重点:美术鉴赏的性质、美术鉴赏的意义、2、难点:美术鉴赏的三个阶段3、学习应注意:美术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一、考核知识点1、美术接受可以分为三种:鉴赏性接受、诠释性接受、批评性接受2、美术鉴赏的性质(两点)3、美术鉴赏是一种再创造:美术作品自身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接受者的主观因素4、美术鉴赏的意义(三点)5、美术包括的四个要素6、美术鉴赏推动美术创作发展的三个表现方面7、美术鉴赏产生的三个条件8、期待视野的概念、期待视野呈现的三个层次9、导致期待视野变化的两种因素10、美术鉴赏的三个阶段:感知、体味、领悟11、美术鉴赏过程的联想与想象12、美术鉴赏过程中的情感活动表现的三个方面13、美术鉴赏差异性的内涵(个体、时代、民族、阶级差异)14、美术鉴赏一致性的内涵、美术鉴赏一致性的产生原因15、美术鉴赏中的共鸣的定义、共鸣的特征、共鸣产生的条件二、考核目标1、领会:美术接受的层次、美术鉴赏的性质、美术鉴赏产生的条件、期待视野及其变化2、掌握:美术鉴赏的意义、美术鉴赏的心理特征、美术鉴赏的差异性和一致性、美术鉴赏中的“共鸣”现象3、熟练掌握:美术鉴赏的三个阶段三、思考题1、简要说明美术鉴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阶段2、简述美术鉴赏的涵义第七章美术批评1、重点:美术批评的性质、美术批评的功能、美术批评的写作主体2、难点:美术批评的方法3、学习应注意:各种类美术批评方法的内涵、美术批评文本的体式类别与语言表达方式一、考核知识点1、美术批评的概念与目标2、美术批评的性质:实证性、思辨性、审美性3、美术批评的功能:审美功能、社会政治功能、哲学价值4、美术批评的社会政治功能的内涵5、美术批评写作主体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三点)6、完整的批评活动包括三个环节:审美感悟、意义阐释、价值判断7、美术批评的接受主体:美术家、社会大众8、美术批评的方法(十一种美术批评方法)9、美术批评文章的分类:论著体、随笔体、对话体、书信体、序跋体10、美术批评的写作步骤11、美术批评的写作技巧二、考核目标1、领会:美术批评的性质、美术批评的接受主体、美术批评的文章体式、语言表达方式、写作方式2、掌握:美术批评的功能、美术批评的写作主体3、熟练掌握:美术批评的方法三、思考题简要说明美术批评的内涵与功能第八章美术家1、重点:美术家的素质、美术家的修养、美术家的创造精神2、难点:美术家的心理结构3、学习应注意:美术家区别于普通人的特点、提及的美术家、美术作品一、考核知识点1、美术家的定义2、美术家的两种分类:非职业美术家、职业美术家3、职业美术家的特征4、美术家身份变迁的总的轨迹5、美术家的社会地位6、美术家的素质:真性情与人格境界、发现的目光与独到的体验7、真性情与人格境界的内涵、两者的关系8、美术家的修养:艺术技巧、文化修养9、文化修养是美术家必备的素质,并制约着美术家的创作水准10、美术家的心理结构:知觉整合、体验状态、视觉思维11、美术家的超常心理:直觉、身心痛苦、神秘体验12、美术家创造精神的内涵13、创造精神的生成过程:模仿期与成熟期14、创作个性的定义、创作个性是美术家成熟的标志二、考核目标1、领会:美术家的身份、美术家与超常心理2、掌握:美术家的心理结构、美术家的创造精神3、熟练掌握:美术家的素质、美术家的修养三、思考题简要说明美术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修养第三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一、考核目标的能力层次表述在大纲的考核要求中,提出了“领会”、“掌握”、“熟练掌握”等三个能力层次,它们的含义是:1、领会:要求应考者能够记忆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并能够领会和理解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它们之间的区别联系,并能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美育课堂教案范本
美育课堂教案范本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美术教育教程》第四章“色彩的世界”,详细内容包括色彩的原理、色彩的情感表达以及色彩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重点学习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以及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原理,了解色彩的情感表达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色彩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色彩的情感表达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重点: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以及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色粉笔、画纸、画板、教材、多媒体设备。
学具:水彩颜料、画笔、调色板、画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色彩丰富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引发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色彩的基本原理,让学生了解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以及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色彩搭配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 例题讲解:分析一幅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讲解如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
5.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幅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
六、板书设计1. 色彩的基本原理a. 三原色b. 三间色2. 色彩搭配原则3. 色彩的情感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心情”为主题,创作一幅色彩丰富的画作。
2. 答案要点:运用所学色彩原理,表达自己的情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色彩原理的理解程度,以及实践操作中的表现。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色彩运用的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同时,关注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色彩的情感表达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2. 教学重点:色彩的三原色、三间色,以及色彩搭配的基本原则。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色彩搭配练习。
美育教学实践手册(3篇)
第1篇第一章引言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的教育。
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
本手册旨在为美育教师提供一套实用的教学实践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开展美育教学工作。
第二章美育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概念和审美原则。
- 帮助学生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知识,如音乐、美术、舞蹈等。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
- 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
-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第三章美育教学内容1. 艺术基础知识:- 美术:绘画、雕塑、书法、摄影等。
- 音乐:声乐、器乐、音乐欣赏等。
- 舞蹈:民族舞、现代舞、芭蕾舞等。
- 戏剧:话剧、戏曲、歌剧等。
2. 审美教育:- 自然美:山水、花卉、动物等。
- 社会美:历史、文化、建筑等。
- 艺术美: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
3. 生活美学:- 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教育,如家居布置、服饰搭配等。
第四章美育教学方法1. 直观教学法:-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直观材料,让学生直接感受美。
2. 情境教学法:- 创设美的情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
3. 讨论法:- 组织学生讨论美的概念、审美标准等问题。
4. 实践法:- 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创作,体验美的过程。
5. 游戏法:- 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能力。
第五章美育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美育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进步情况等。
2. 结果性评价:- 评价学生在美育学习中的成果,如艺术作品、审美鉴赏能力等。
3. 自我评价:-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第六章美育教学案例案例一:音乐欣赏课主题:《黄河大合唱》欣赏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黄河大合唱》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感受音乐中的爱国主义情怀。
美育教案完整版
编号:__________ 美育教案完整版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教案日期:_____年_____月_____日美育教案完整版目录一、教学内容1.1 美学基本概念1.2 艺术欣赏与批评1.3 艺术创作与实践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2 过程与方法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2 重点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2 学具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2 新课导入5.3 案例分析5.4 实践环节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2 板书结构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2 作业要求7.3 作业评价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2 教学改进措施8.3 学生反馈与建议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美学资源推荐9.2 美学活动策划9.3 美学社团与工作坊教案如下:一、教学内容1.1 美学基本概念1.1.1 美的定义与特征1.1.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2 艺术欣赏与批评1.2.1 艺术的分类与特点1.2.2 艺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1.3 艺术创作与实践1.3.1 创作方法与技巧1.3.2 实践案例分析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掌握美学基本概念2.1.2 学会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2.2 过程与方法2.2.1 运用比较法分析艺术作品2.2.2 实践创作,提升艺术技能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3.1 培养对美的事物的高度热情2.3.2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1.1 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3.1.2 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与应用3.2 重点3.2.1 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3.2.2 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1.1 投影仪、PPT4.1.2 艺术作品集4.2 学具4.2.1 笔记本、彩笔4.2.2 创作材料(如画纸、颜料等)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1.1 通过展示名画作品引入美学话题 5.1.2 引导学生思考美的定义与特征5.2 新课导入5.2.1 介绍美学基本概念5.2.2 讲解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5.3 案例分析5.3.1 分析名画作品的艺术特点5.3.2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评价5.4 实践环节5.4.1 分组进行艺术创作5.4.2 展示作品并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5.5.2 收集学生反馈,进行教学反思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1.1 美学基本概念6.1.2 艺术欣赏与批评方法6.2 板书结构6.2.1 逻辑清晰,层次分明6.2.2 重点突出,易于学生理解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1.1 欣赏与评论作业7.1.2 创作实践作业7.2 作业要求7.2.1 认真欣赏名画作品,写出自己的感受7.2.2 结合所学内容,进行艺术创作7.3 作业评价7.3.1 评价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7.3.2 评价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八、课后反思8.1 教学效果评价8.1.1 学生对美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8.1.2 学生对艺术欣赏与批评方法的运用情况8.2 教学改进措施8.2.1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讲解8.2.2 增加艺术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8.3 学生反馈与建议8.3.1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8.3.2 吸收学生的合理建议,优化教学过程九、拓展及延伸9.1 相关美学资源推荐9.1.1 推荐阅读美学经典著作9.1.2 推荐参观艺术展览和博物馆9.2 美学活动策划9.2.1 组织美学讲座和研讨会9.2.2 举办艺术创作比赛和展览9.3 美学社团与工作坊9.3.1 成立美学社团,开展相关活动9.3.2 开设美学工作坊,提供实践平台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1.1 美学基本概念1.1.1 美的定义与特征1.1.1.1 美的本质: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内在规律与外在表现形式1.1.1.2 美的形态:探讨美的多样性,如形式美、内容美等1.1.2 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2.1 研究对象:解释美学涵盖的艺术、审美、文化等领域1.1.2.2 研究方法:介绍美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其主要方法论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2.1.1 掌握美学基本概念2.1.1.1 基础理论:理解美学的基本范畴、原理与概念2.1.1.2 实践应用:学会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具体艺术作品2.1.2 学会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2.1.2.1 欣赏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提高其艺术欣赏水平2.1.2.2 批评技巧: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深度的艺术批评,提升其审美评价能力三、教学难点与重点3.1 难点3.1.1 美学基本概念的理解3.1.1.1 概念抽象:美学基本概念往往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3.1.1.2 跨学科知识:美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何整合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认识是教学难点3.1.2 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与应用3.1.2.1 方法掌握:教授学生艺术欣赏与批评的具体方法,而非单纯的感性判断3.1.2.2 实际操作: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进行有效的艺术评价四、教具与学具准备4.1 教具4.1.1 投影仪、PPT4.1.1.1 教学案例:准备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4.1.1.2 教学素材:搜集相关美学理论的图文资料,制作成教学课件4.1.2 艺术作品集4.1.2.1 作品选择:挑选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作品,以丰富学生视野4.1.2.2 作品分析:准备对应的艺术作品分析资料,便于学生理解和讨论五、教学过程5.1 导入5.1.1 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经典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美的思考5.1.2 问题激发: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进其主动探索5.2 新课导入5.2.1 理论讲解:系统介绍美学基本概念,构建学生的理论框架5.2.2 实例演示:结合具体艺术作品,讲解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方法5.3 案例分析5.3.1 作品欣赏:分组欣赏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感受5.3.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审美观点和批评意见5.4 实践环节5.4.1 创作指导:为学生提供艺术创作的指导,鼓励其进行个性化的艺术实践5.4.2 成果展示: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5.5.2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六、板书设计6.1 板书内容6.1.1 美学基本概念6.1.1.1 概念框架:梳理美学基本概念的逻辑结构,便于学生记忆6.1.1.2 重点强调:突出美学概念中的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的理解6.1.2 艺术欣赏与批评方法6.1.2.1 方法步骤:细化艺术欣赏与批评的步骤,指导学生有序进行6.1.2.2 实例列举:以具体艺术作品为例,展示方法的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7.1 作业类型7.1.1 欣赏与评论作业7.1.1.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1. 语言语调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艺术作品,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美育基础》 自学考试复习指导
《美育基础》自学考试复习指导一、考核方式与要求这门课程的考试说明制定的依据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课程教学大纲和我们这本文字教材《美学与美育》。
试题类型及结构是这样的:考试题型分为六种:(1)填空(2)名词解释,(3)选择题,(4)简答题,(5)论述题。
各种题型所占分数比例大致是:填空10分,名词解释20分,判断题14分,简答题24分,论述题32分。
四、试题分析及规范解答举例(一)填空题。
回答时主要应联系上下文来考虑,关键是平时学习中和复习时要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进行准确识记,否则无法回答。
《审美教育书简》的作者是(席勒)(二)名词解释。
对于名词解释,应该特别注意回答时首先应该对该名词进行定性,也就是要说明它是一种什么样的学说、或范畴、或规律、或形态……等等。
接下来才是具体、准确、精练的阐释。
例如解释“科学美”这个名词,规范解答应该是:美感:美感来自于人类的符号实践,是在主体与对象互动中产生的、由感性力量超越心理结构所带来的精神愉悦,美感是人的自由的象征性实现。
(三)选择题。
在中国时代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
[ B ] A.先秦 B.魏晋南北朝C.唐朝 D.宋朝(四)简答题。
这个题型要求比较简单,答对要点可以了,不必展开论述。
比如:怎样理解美学的基本问题?答:美学的基本问题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如何生成、维护和发展的问题。
它涉及四个具体方面:理性与感性;静态与动态;局部与整体;概念与形象。
美的感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六)论述题。
对论述题的要求是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论述问题,这就是说,只回答理论描述是不完全的,必须联系实际作答。
例如下面的例子:“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规范解答应该分三步:首先答出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即“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
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
00409美育基础教材
00409美育基础教材
对于美育基础教材,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讨论。
首先,
美育基础教材在教育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为学生提供了
艺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创
造力。
美育基础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因此教材内容和形式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适应性,以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美育基础教材的内容应该包括对艺术、音乐、美术等方
面的基本概念和技能的介绍。
比如,在音乐方面,教材可以包括音
乐基础知识、乐理、音乐鉴赏等内容;在美术方面,可以包括绘画、雕塑、手工艺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教材还应该融入当代
艺术和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当代艺术作品。
此外,美育基础教材的编写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材应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和案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材还应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比如多媒体技术、互联网资源等,为教学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形式。
最后,美育基础教材的编写还需要考虑到教学的实际应用。
教
材应该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相适应,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师的教学实际,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和辅助材料,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总的来说,美育基础教材的编写需要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教学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教学的实际应用,从而为学生的美育教育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帮助。
基础美术教育作业指导书
基础美术教育作业指导书第1章基础美术概述 (4)1.1 美术的定义与功能 (4)1.2 美术的分类与历史发展 (4)1.3 基础美术教育的意义与目标 (4)第2章绘画材料与工具 (5)2.1 常用绘画材料 (5)2.1.1 油画材料 (5)2.1.2 水彩材料 (5)2.1.3 丙烯材料 (5)2.1.4 素描材料 (5)2.2 绘画工具的选择与使用 (6)2.2.1 画笔 (6)2.2.2 画纸 (6)2.2.3 颜料 (6)2.3 绘画底材的准备与处理 (6)2.3.1 油画布的准备 (6)2.3.2 水彩纸的准备 (6)2.3.3 素描纸的准备 (6)第3章素描基础 (7)3.1 素描的概念与种类 (7)3.1.1 铅笔素描:以铅笔为主要工具,通过不同的铅笔硬度(HB)表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7)3.1.2 炭笔素描:使用炭笔作为绘画工具,具有较强的表现力,适合表现光影和质感。
(7)3.1.3 钢笔素描:以钢笔和墨水为工具,线条清晰,具有独特的韵味。
(7)3.1.4 粉彩素描:使用粉彩棒在纸上作画,色彩丰富,质感柔和。
(7)3.2 线条与明暗表现 (7)3.2.1 线条:线条是素描的基础,通过线条的粗细、虚实、长短、方向等变化,表现出物体的形态、结构和质感。
(7)3.2.2 明暗:明暗是表现物体立体感的关键因素。
通过明暗对比、渐变和反光等手法,塑造出物体的体积和空间感。
(7)3.3 空间与透视关系 (7)3.3.1 空间:空间是物体在画面上所占的位置和范围。
通过合理安排物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可以表现出空间感。
(7)3.3.2 透视:透视是表现物体远近关系的原理。
掌握透视规律,可以使画面具有更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
透视分为以下几种: (7)3.3.2.1 一点透视:适用于表现一个方向的空间关系。
(7)3.3.2.2 两点透视:适用于表现两个方向的空间关系。
(7)3.3.2.3 三点透视:适用于表现三个方向的空间关系。
基础美育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基本的音乐元素,如节奏、旋律、音色等,并能够模仿和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唱、奏、评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自信心和创造力。
二、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准备1. 音乐教材及辅助教学材料(如CD、多媒体课件、乐器等)。
2. 教学场地布置(如音乐教室,配备音响设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情境创设: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 师生互动: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你们能说出一些你们喜欢的歌曲吗?”3.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让我们一起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基本知识讲解(15分钟)1. 节奏:讲解什么是节奏,通过简单的节奏练习,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强弱变化。
2. 旋律:讲解什么是旋律,通过演唱简单的旋律,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起伏变化。
3. 音色:讲解什么是音色,通过不同乐器的演奏,让学生感受音色的差异。
(三)实践活动(20分钟)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如手鼓、木琴等),共同创作一段简单的音乐。
2. 展示与评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音乐作品,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音乐知识的重要性。
2. 反思:引导学生思考音乐对生活的影响,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欣赏音乐。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等。
2. 学习效果:通过学生的音乐作品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音乐学习中得到提高。
基础美育音乐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小学一年级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唱出歌曲《春天来了》,理解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赏、演唱、创编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唱出歌曲《春天来了》,并能理解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2. 难点:学生能够根据歌曲内容进行简单的创编,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歌曲《春天来了》的音频、图片等)2. 音乐教具(五线谱、节奏卡等)3. 学生自备小乐器(如手鼓、沙锤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播放《春天来了》的音频,引导学生聆听歌曲,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歌曲里描述了春天的哪些景象?二、歌曲学习1. 教师出示五线谱,讲解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旋律。
2. 学生跟唱歌曲,教师指导学生咬字清晰、节奏准确。
3.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三、创编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发挥想象力,进行简单的创编。
2. 学生可以创编新的歌词、旋律或节奏,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3. 学生分组展示,其他学生评价。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音乐素养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3. 教师播放其他春天的歌曲,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歌曲《春天来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创编活动中的表现。
3. 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歌曲学习、创编活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 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1999年《美育基础》由民航出版社出版,作为代用教材
1、1999年《美育基础》由民航出版社出版,作为代用教材供我校选修课使用。
同年成立“美育教研室”,管理全校艺术类选修课教育。
以《艺术欣赏引论》为主体,缩编《美育基础》之中篇和下篇,构成《美育基础教程》讲义并于2004年上学期投入使用。
为加强教材的理论性,遵循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和邓小平美育思想的“两个创造性突破”即“艺术主体价值论”和“艺术功能超前论”所开辟的崭新途径,吸收现代研究成果,以“论美、审美、评美、创美”为理论体系,紧宻围绕“心灵美”这个核心,构建教材框架。
新编《美育教程》于2005年9月,由西南交大出版社正式出版。
以上教材用于所有空乘学生和飞行学院选修艺术的其他专业大学生。
2、利用互联网指定多种艺术典型让学生课余学习。
并以《美育基础》作为补充教材、及参考资料。
同学们运用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指导课后的、丰富的艺术典型的鉴赏,效果非常好,这一点可以从课堂提问得知。
3、运用学院先进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PPT教学幻灯片,进行教学,同时由于使用大量的音像资料,能够很好地保证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4、实践性教学环境,就是我们的舞台。
为此,我们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参加了大量的艺术社会实践,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舞台。
如:A、2002年教研室教师们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合唱艺术节,所排节目《猎人合唱》获得四川省第一名,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为飞行学院的学生艺术教育增光添彩。
B、2003年和2004年组织学生参加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参排节目《男子汉去飞行》、《空中姐妹》分别获三等奖和二等奖。
还组织学生参加了西南片区民航单位文艺汇演,在西南片区民航各单位中为我院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C、2005年组织学生参与了学院“心连心”暑期慰问团的排练及演出工作,所到分院航站受到分院航站的热烈欢迎和一致好评。
同时季正茂、张鲲还担任学院党员先进性教育宣传歌曲《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八个要求要牢记》的创作工作分别获得二等奖、三等奖,得到一致好评,用行动积极投身到党员先进性教育中。
2019年4月广东自考美育基础课件6
随着原始社会的逐渐解体,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生 活方式开始由生存型想发展型过渡。
审美由原始社会侧重于社会作用和影响,转变到明显侧重 于个人的精神发展;经由实用的中介转变到缺乏实用的中 介;
由共性转变到非常个性化;
由没有距离转变到明显的存在距离;
由为所有人服务转变为只为少数人服务。
11/25/2019
二、生活质量与审美
生活质量:p153 是指人们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的全面、综 合满足程度与环境状况。
11/25/2019
7
第一节 提高生活质量
二、生活质量与审美 (一)工作与审美 (二)生活与审美 (三)闲暇与审美
11/25/2019
8
第二节 协调人际关系
美育在协调人际关系中的作用:p160-164 一、美育使人淡泊名利 二、美育使人血气和平 三、美育使人相互沟通
11/25/2019
9
第三节 发展两个文明
一、文明的解析 (一)文明的含义 p164-165 文明: 是指使人人类具有尊严、富有光彩的那种 生活方式。 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11/25/2019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
第三节 发展两个文明
二、美育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p166-167
(一)美育是物质文明本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5
第一节 提高生活质量
一、生活方式与审美 (三)完善型的生活方式与审美
在完善型的生活方式中,人所面临的的中心问题是人如何 全面发展,如何塑造一种健康的人格。 要求人不仅应在认知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在道德方面得 到很好的发展,更应在审美方面得到很好的发展。
11/25/2019
6
第一节 提高生活质量
美育基础自考复习资料
美育基础自考复习资料美育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美育教育也显得至关重要。
因为美育教育不仅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体验,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发展潜力。
因此,对于美育基础这门课程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备考美育基础这门课程呢?在备考之前,我们需要了解美育基础的教材和知识点。
美育基础的教材一般有《美术基础》、《美学基础》和《文化艺术概论》等。
在学习这些教材的时候,需要注意理解其内容,并进行适当的思考。
由于美育基础的考试内容较为广泛,包含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方面,因此需要重点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备考方法。
例如,有些人可能更喜欢看书进行备考,那么可以通过阅读教材、参考书籍和历年真题等途径来进行学习。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加美术展览、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文化艺术素养。
还有一些人可能更喜欢听讲座、看视频来进行备考。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备考方式。
此外,在备考过程中,做好复习笔记的总结也非常重要。
将知识点进行分类、归纳,并列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分析,有助于提高复习效率。
此外,对于常见的题型和考点,也要进行重点复习。
例如,在美育基础中,音乐方面的考察包括乐理基础、音乐鉴赏和音乐史等。
在文艺方面的考察则包括文艺史、文艺批评和文艺鉴赏等多个方面。
最后,建议考生要通过模拟考试等方式进行检验备考效果,及时调整备考方向和方法。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注重对艺术的感悟和欣赏,这不仅有助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能够对备考美育基础这门课程有所帮助。
总之,备考美育基础这门课程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采用多种备考方法,重点掌握知识点,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考试中有更好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基础》自学指导书张猛编写自学学时:64学时推荐教材:曹廷华许自强主编:美学与美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参考资料:朱立元主编:美学(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杜卫主编:美育学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王一川主编:美学与美育[M]. 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考核方式:平时作业×30%+笔试(开卷)×70%第一讲美学构成与美育构成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美育理论的框架性构成。
2、理解美育的界定。
3、了解美育的内容层次。
二、重点与难点本讲重点在于掌握美育的内容层次,难点在于理解和掌握美育自身作为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
三、学习方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1、如何理解美育的内容层次?(论述题)答:(1)从美育内容的对象形式看,它是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以及人的美的美育的一种综合系统。
美育绝不是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实实在在的涉及美的诸方面的教育。
(2)从美育的施教途径和方式看,它又是家庭美育、“团队”美育、学校美育及广泛的社会美育的综合工程,相互之间要协调互补,共同推进。
家庭美育,是指以父母为施教主体,以子女为施教对象的美育行为。
注意事项:一是父母要做表率,谈吐文雅,举止有度,着装得体等;二是以美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教育;三是家庭环境的美育。
“团队”美育,是指除学校以外的企业、事业、部队、机关乃至村社等以单位为组织形式的美育。
共同特点:一是所谓“团队”精神的培养,优良传统的形成;二是人际关系的协调,行为方式的规范;三是审美文化活动的开展,环境设施的美化优化。
社会美育,是指在一定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府倡导、团体推行、全社会成员参与的一种具有广泛性、多样性的美育。
突出特点:一是政府倡导,全民参与;二是多业协作,互相影响;三是善用民俗风情,广用文化艺术;四是环境育人,无处不在。
学校美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校中,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等相辅并行的一种系统而规范的教育。
显著特点:美育知识的系统性、美育活动的规范性、美育功能的养成性、美育途径的高效性等。
(3)美育作为系统,还有它自身作为学科体系的内容层次构成,主要是爱美教育、审美教育和创美教育。
爱美教育着眼于激发人爱美的天性,使人养成爱美的心理和情感取向。
爱美教育由其主要对象所确定,带有启蒙性质。
爱美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爱美之无意识的情感倾向提升到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欲求,然后又将这种有意识的情感取向导向下意识,成为更高层次上的带稳固性、习惯性的情趣爱好。
审美教育着重于培养对感性形象的理解能力。
主要内容:一是关于美的知识和理论的普及性传授;二是运用各种美的形态、范畴进行审美的实践以进行审美教育;三是在各门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着力发挥美学因素以进行审美教学。
创美教育即指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实践的教育。
创美教育不仅是知识和观念的教育,更是操作实践的技能技巧教育。
不仅要让受教者懂得美的创造过程,而且要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思想、情感、知识、技能去实践这种过程,在这种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讲美的本质与美育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1、了解美的本质的历史研究概说2、熟悉美的本质与心、物及其关系的解释3、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美的本质论4、理解美育与人的文化5、理解美育与人的美化二、重点与难点:本讲的重点在于对美的本质的历史研究概说的理解和掌握;难点在于理解美的本质与心、物及其关系的解释。
三、学习方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1、简述历史上几种主要的美的本质观及其代表人物代表观点?(论述题)答:(1)“美在和谐”说,如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
(2)“美在完善”说,如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沃尔夫、鲍姆嘉通等。
(3)“美是生活”说,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4)“美在客观”说,认为美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该说分为两派,一派是精神客观论,如柏拉图“理念”,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等;一派是物质客观论,如弗朗西斯·科瓦奇“美是真正从那些客观对象上‘出来’的”等。
(5)“美在主观”说,该说认为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美是主观的。
(6)“美在关系”说,该说从一定关系中去探讨美的本质,分为两派,一派是主客观统一论,如狄德罗“美存在于客体对象与主体的适应和交融”,一派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论,如普列汉诺夫等。
2、文化的功能?(简答题)答:文化具有影响人类及整个世界发展的功能。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再造功能;(2)承载功能;(3)教化功能;(4)凝聚功能;(5)制约功能;(6)传播功能。
3、美育与人的人化的关系?(简答题)答:美育与人的人化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的。
首先,文化影响并制约美育,美育丰富和深化文化。
任何美育只能在特定的文化圈内活动,美育的观念以及活动方式都必然受到一定文化的支配。
其次,美育所建构的审美价值系统,不仅可以丰富人类的文化价值观念,而且可以通过受教育者参与社会实践,提高社会文化的审美价值,提高全社会文化活动的质量。
第三讲社会美与社会美育一、本讲自学内容与要求:1、熟悉社会美的内涵。
2、掌握社会美的特征。
3、熟悉社会美的表现。
4、了解社会美的美育功能。
5、了解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
二、重点与难点:本讲重点是社会美育的基本途径;难点是掌握社会美的表现。
三、学习方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1、社会美的特征?(简答题)答:(1)以内容取胜,重在内容的美。
社会美是人工创造的产物,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和一定阶级、阶层利益为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功利性。
(2)直接现实性。
社会美产生于社会生活并现实地存在着,有直接现实性,是鲜活而生活的审美对象。
(3)明显的功利性。
社会美明显的功利性,突出地表现为内容的善。
2、社会美的表现?(论述题)答:其一,劳动美,合规律性、合目的性,并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就是劳动美。
(1)劳动环境的美。
机床设备等的科技、选型和色彩;环境的色彩;音乐、照明、卫生等。
(2)劳动过程的美。
外在形式上表现为劳动场面的美,内在结构上表现为内部组织的协调和劳动节奏的和谐。
(3)劳动产品的美。
指产品体现出的人的创造智慧及其本身的功能、形式等显示的美。
首先在于功能美,而功能美首先在实用;其次是产品的形式美。
其二,日常生活美,指在人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产生和存在的美。
(1)服饰美,指人的着装打扮之美为服饰美。
服饰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增强和提高人自身的审美价值,体现人的外在美,折射人的心灵美。
①称体:追求服饰与人体的协调和谐。
②入时:追求与自然的协调和谐。
③从俗:追求服饰与社会生活环境、民情习俗的协调和谐。
④适性:追求服饰与人的个性、情趣的协调和谐。
(2)居室环境美。
居室环境美的一般原则是:因地制宜、因用购物、因情置境,呈现出布局的层次节奏美与和谐统一美,陈设的实用功能美和形式造型美,置境的情趣意蕴美和个性特色美。
(3)饮食美,指食物、食器及饮食活动中各种美学因素或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而呈现出来的美。
既有食品食器之美,也有饮食活动中的技巧、礼仪、环境之美。
①食品美:美在色、香、味、形、质等俱佳。
②食器美:美器衬托美食之美,还起着渲染宴席气氛,展示主人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的作用。
③烹饪美:高度熟练自如的烹饪技法与技巧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美。
④食境美:即饮食环境的美。
⑤食仪美:即饮食活动中节奏、风度、礼仪的美。
其三,人际关系美。
人际关系美建立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的实践活动中,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
(1)诚信:交往贵在诚挚守信,不欺诈,不爽约,诚则感人,信则得人。
交往还贵在守信,取信于人。
(2)互助:人际关系需要互助,互助才能互补,互补才能互进。
这是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和良性发展。
互助首先意味着爱和奉献。
互助既有思想上、情感上的互助,也有利益上的互助。
(3)礼仪:即人们在人际关系中遵循的一定礼节规范,它是由传统习惯和特定民族民俗演变而来的,包括仪表、仪态、仪式和礼节。
(4)和群:指善于在群体中既发挥自己的能力所长,显示自己的个性意识,又有益于他人,有利于群体的团结和进步;既善于调节群体与自己的关系,又善于调节群体中个体与个体的关系。
第四讲人的美与人的美育一、本讲自学内容及要求:1、掌握人的美的基本特点。
2、了解人的美的表现。
3、掌握人的美的美育特点。
二、重点与难点:本讲的重点是人的美的美育特点;难点人的美的表现。
三、学习方法指导:理论联系实际。
四、典型例题介绍:1、人的美的表现?(论述题)答:其一,人的自然形体美。
人的自然形体美是指人的形体和容貌的美,是人的生理形态呈现的美,属于自然美、形式美的范畴。
(1)体型匀称:人体美首先要求体形的匀称和谐,即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比例对称合度,协调适中。
(2)体貌光润:人的容貌直接诉诸于人的感官,是人引起审美快感的先决条件。
体貌的光润使形体美顿生光辉、光彩照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3)体式协调:动态美。
体式的协调具体通过站、坐、性表现出来。
(4)体质健康:健是美的基础,美是健的升华和结晶。
健是人的生命活力、青春朝气的象征,使人的形体“生气灌注”,充分表现出人的动态美。
其二,人的气质修养美。
气质是指人的内在修养的外在个性化显现,主要在后天环境中形成。
气质的美首先在于含蓄有节,英华内蕴。
中和之美:“直而温,宽而柔”、“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平和精神。
气质之美根源于个性特色之美。
气质之美主要是通过长期的修养达到的。
它取决于主体的生活环境,得力于后天的教育和自我修养。
气质的美离不开德才胆识的修养。
其三,人的仪表风度美。
仪表美指人的自然形体美、表情美和服饰美构成的人的外观形态美。
风度美是人的仪表、言谈举止、气质、修养、个性的综合体现,它根于人的心灵美,显于人的外表美。
(1)着装得体:着装要与自己的内在气质、性格相一致,以体现出仪表与风格的统一美。
(2)举止自然:要求举止与内心相一致相协调,有序有度,恰到好处,既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矫揉造作,故作姿态。
(3)谈吐文雅:要求用词准确,表达恰当,言之有物;语态诚恳,朴实,语言平和委婉。
其四,人格情操美。
人格,指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呈现出来的品质特征和行为模式。
情操,指高级的社会情感与相应行为方式结合的产物,即情感与操守的统一,具体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三种因素。
人格情操美包括远大崇高的理想美、持节不移的操守美、胸襟广阔的气度美、自律不懈的修洁美和高尚雅洁的情趣美的结晶。
(1)趋向崇高的理想美:人格意识的重要内涵,决定于人的价值取向。
(2)持节不移的操守美:不同的政治信仰,不同的阶级提倡不同的操守。
(3)胸襟广阔的气度美:有气度美的人,胸襟开阔、宽宏大量、容人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