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
与气压变化有关的化学考题分类解析(一)
与气压变化有关的化学考题分类解析(一)一、气压减小类(-)气体被吸附例l. 活性炭是一种高效的气体净化剂,能吸附有害气体NO2。
如下图装置,A中充满了红棕色的NO2气体,向A中加入活性炭并充分振荡,再将a与b连接,打开T处弹簧夹,装置A、B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气体被溶解例2. 氨气(NH3)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它的水溶液叫氨水。
氨水呈碱性,是一种速效肥料。
实验室是用加热氯化铵晶体和消石灰固体的混合物制取氨气的。
试回答:(1)实验室制氨气时使用的装置与下列制气装置相同的是()。
A. 制氢气B. 制二氧化碳C. 制氧气D. 以上三种都可以(2)实验室收集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3)将收集满干燥氨气的试管,倒插入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如下图),可能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
(三)气体被反应吸收(直接)例3. 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饮料瓶(质软)和注射器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
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l)请你分析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2)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
(3)当塑料瓶中的CO2气体用______气体代替,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用______溶液代替,也可观察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四)气体被反应吸收(间接)例4. 下图所示装置用于测定蝗虫呼吸作用的速率,图中的NaOH溶液能够充分吸收瓶中的CO2气体,据图回答问题(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蝗虫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l)该装置可测定的是蝗虫呼吸作用过程中吸收O2的速率,还是释放CO2的速率?____________________。
(2)15分钟后,U形管左右两侧的管内液面位置有何改变?(3)B瓶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气的检验方法
氨气的检验方法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无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农业等领域。
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我们经常需要对氨气进行检验,以确保其纯度和安全性。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氨气检验方法。
首先,最常见的氨气检验方法之一是使用盐酸。
我们可以将待检验的氨气通入盛有少量盐酸的试管中,观察是否产生白烟。
如果产生白烟,则说明氨气存在,因为氨气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铵,同时释放出大量热量。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需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接触到有毒的氨气。
其次,还可以使用红石脱色法来检验氨气。
将一些红石脱色试剂放入试管中,然后通入待检验的氨气。
如果氨气中含有氧,红石脱色试剂会发生氧化反应而褪色。
这种方法对氨气的检测比较敏感,可以用于检验氨气的纯度。
另外,还可以使用湿润红石脱色试纸来检验氨气。
将湿润的红石脱色试纸放入通气管道中,如果试纸变蓝,则说明氨气存在。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现场快速检测。
此外,还可以使用电化学法来检验氨气。
将待检验的氨气通入电解池中,通过电解反应来检测氨气的存在。
这种方法需要使用专门的电化学仪器,对操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但可以实现对氨气的定量检测。
最后,还可以使用红外光谱法来检验氨气。
通过检测氨气特有的红外吸收峰来确定氨气的存在和浓度。
这种方法需要专门的红外光谱仪器,对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要求较高,但可以实现对氨气的精确检测。
综上所述,氨气的检验方法有多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测。
在进行氨气检验时,需要注意安全防护,避免接触到有毒的氨气。
希望以上介绍的方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氨气实验室制法
氨气的制备实验
氨气的制备实验一、实验原理氨气啊,它的化学式是NH_3。
咱制备氨气的方法有好几种呢,最常见的就是用氯化铵(NH_4Cl)和氢氧化钙[Ca(OH)₂]混合加热。
为啥这俩放一块儿加热就能出氨气呢?因为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是:2NH_4Cl + Ca(OH)_2 {}{===} CaCl_2 + 2H_2O+ 2NH_3↑。
就像两个人互相交换舞伴似的,原子们重新组合,然后氨气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从反应体系里跑出来啦。
二、实验装置1. 发生装置- 咱得用个固体和固体加热反应的装置。
就像搭积木一样,首先是一个大试管,试管口要稍微向下倾斜。
为啥呢?这就像是给试管戴了个小帽子,还得歪着点儿。
因为如果有水生成,要是试管口朝上,水就会倒流回试管底部,那试管可就像个被水淹了的小房子,“哗啦”一下就炸了,这可不行。
- 在试管底部放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混合物,这就是产生氨气的“原料库”。
2. 收集装置- 氨气比空气轻,就像氢气比空气轻一样,所以咱得用向下排空气法来收集氨气。
拿个集气瓶,瓶口朝下,导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这样氨气就像一个个小气球似的,慢慢把集气瓶里的空气都挤出去了。
- 还有个小细节,在集气瓶口得放一团棉花。
这棉花就像个小门卫,它的作用可不小呢。
一方面可以防止氨气和空气形成对流,要是没这棉花,氨气刚进去,空气又呼呼地跑进去了,那收集的氨气就不纯了;另一方面,棉花还能防止氨气四处乱跑,氨气那味儿可不好闻,就像臭脚丫子味儿,有棉花挡着,味儿就不会到处飘啦。
三、实验步骤1. 得把氯化铵和氢氧化钙按照合适的比例混合均匀。
就像做饭的时候把调料搅拌均匀一样,这样它们反应起来才痛快。
一般来说,氯化铵和氢氧化钙的质量比大概是2:1左右就行。
2. 把混合好的药品装进大试管里,装的时候要小心,别把药品撒到外面了。
就像给小瓶子装糖果,得稳稳当当的。
3. 按照前面说的那样,把试管口稍微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这时候要检查一下装置的气密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 氨与氨盐 专题练习解析
氨和铵盐【学习目标】1、了解氨的物理性质,理解氨的化学性质。
2、掌握氨气的实验室制法,了解氨气的工业制法。
3、了解铵盐的性质,掌握氨气和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要点梳理】要点一、氨气1、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氨是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体积比为1∶700),氨的水溶液称为氨水。
氨在加压下容易液化,液氨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急剧降低,工业上可使用液氨作制冷剂。
2、化学性质(1)与水反应:NH3+H2O NH3·H2O NH4++OH-要点诠释:NH3·H2O是弱碱,氨水显弱碱性,具有碱的通性。
氨水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故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的存在。
氨水是混合物,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有三种分子:NH3·H2O、NH3、H2O;三种离子:NH4+、OH-及少量的H+。
(2)与酸反应:氨气与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Cl=NH4Cl(白烟)NH3+HNO3=NH4NO3(白烟)2NH3+H2SO4=(NH4)2SO4(3)与某些盐反应:一般生成难溶的碱,如氯化铁溶液与氨水反应:Fe3++3NH3·H2O==Fe(OH)3↓+3NH4+(4)还原性氨分子中的氮元素呈-3价,因此氨气在一定条件下具有还原性,在一定条件下可被某些强氧化剂氧化。
8NH3+3Cl2==N2+6NH4Cl【高清课堂:氨和铵盐ID:395522#氨气的实验室制法】3、氨气的实验室制法(1)原理:利用复分解反应强碱制弱碱2 NH4Cl +Ca(OH)2CaCl2+2NH3↑+2H2O要点诠释:药品的选择②碱:一般用熟石灰,不用NaOH或KOH,因为NaOH或KOH易吸水结块,而且对玻璃仪器腐蚀性较强。
(2)装置:固-固反应加热装置(同制O2)干燥:碱石灰(或固体NaOH、固体CaO)(不能用浓H2SO4、CaCl2干燥,CaCl2与NH3反应:CaCl2+8NH3= CaCl2·8 NH3)要点诠释:①发生装置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②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并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逐渐加热。
高中化 每日一题 喷泉实验分析 新
喷泉实验分析高考频度:★★★☆☆难易程度:★★★☆☆典例在线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d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a(干燥气体)b(液体)A NO 水B CO2 4 mol/L NaHCO3溶液C Cl2饱和NaCl水溶液D NH3 1 mol/L盐酸【答案】D【解析】产生喷泉的条件: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很大,烧瓶内外产生足够的压强差。
NH3与盐酸能完全反应,则液体几乎能充满烧瓶。
解题必备喷泉实验原理分析1.氨气的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2.喷泉实验基本原理从原理上分析使容器内外产生较大压强差的情况有以下两种:(1)容器内气体极易溶于水(或容器内气体易与溶液反应),使容器内的压强迅速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外部液体快速进入容器,通过尖嘴导管喷出,形成喷泉。
下表列出的气体遇相应的吸收剂,就能形成喷泉。
气体HCl NH3CO2、Cl2、SO2NO2+O2吸收剂水或碱溶液水或酸溶液碱溶液水或碱溶液(2)容器内的液体由于受热挥发或由于发生化学反应使容器内部产生了大量的气体,使容器内的压强增大,促使容器内的气体迅速向外流动,也能形成喷泉。
喷雾器、火山喷发就是此原理。
易混易错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首先瓶内外压强差要足够大,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否则瓶中有液体,可能会使气体在实验前已有大量溶解,造成内外压强差不大,形成的喷泉现象不明显.②气体要充满烧瓶。
③烧瓶不能漏气(实验前应先检查装置气密性)。
学霸推荐1.如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B.NH3(H2O含酚酞)/红色喷泉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2.下列有关操作不可能引发喷泉现象的是A.挤压装置①的胶头滴管使CCl4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B.挤压装置②的胶头滴管使NaOH溶液全部进入烧瓶,片刻后打开止水夹C.打开止水夹,用鼓气装置从装置③的a处不断鼓入空气D.向装置④的水槽中慢慢加入足量浓硫酸并打开止水夹3.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专题七微专题——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学案及训练
专题七微专题——氨气的喷泉实验原理及应用学案及训练 知识梳理喷泉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常见装置有以下三种。
1.喷泉实验原理(1)如图甲(或乙)烧瓶内的气体极易溶于水(或易与溶液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烧瓶内气压迅速降低,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的液体迅速向上流动,从而形成喷泉。
(2)如图丙锥形瓶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体,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迅速增大,促使锥形瓶内液体迅速向上流动,形成喷泉。
2.氨气的喷泉实验成功的关键(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圆底烧瓶要保持干燥。
(3)圆底烧瓶内要充满气体。
(4)烧杯内装入足量的水,以防止因水量不足而造成喷泉停止或不发生。
3.喷泉实验的有关计算(1)实验完成后,溶液充满烧瓶,溶质的物质的量与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体积换算确定)。
标准状况下若烧瓶体积为V L ,则有V (aq)=V L ,n B =VL 22.4 L·mol -1c B =n B V (aq )=V L22.4 L·mol -1V L =122.4 mol·L -1。
(2)若溶质由部分气体转化而成,则依实际情况判断。
如体积为V L 的NO 2与O 2的混合气体按4∶1混合后做喷泉实验,发生的反应为4NO 2+O 2+2H 2O===4HNO 3,则有V (aq)= V L ,n B =45×V L 22.4 L·mol -1,c B=45V L22.4 L·mol-1V L=128mol·L-1。
强化训练1.(2020·驻马店第一中学质检)如图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
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A.SO2(饱和NaHSO3溶液)/无色喷泉B.NH3(CuSO4溶液)/蓝色喷泉C.HCl(石蕊溶液)/红色喷泉D.H2S(AgNO3溶液)/黑色喷泉答案A解析SO2在饱和NaHSO3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故不能形成喷泉,A项符合题意;NH3极易溶于水生成NH3·H2O,与CuSO4溶液反应生成Cu(OH)2蓝色沉淀,B项不符合题意;HCl 极易溶于水,溶液呈酸性,使石蕊溶液呈红色,C项不符合题意;H2S和AgNO3反应生成Ag2S黑色沉淀,D项不符合题意。
2020高考化学考点剖析 氨气的工业制备及实验室制法(解析版)
考点氨气的工业制备及实验室制法1.(2019全国Ⅰ卷)利用生物燃料电池原理研究室温下氨的合成,电池工作时MV2+/MV+在电极与酶之间传递电子,示意图如下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条件温和,同时还可提供电能B. 阴极区,氢化酶作用下发生反应H2+2MV2+2H++2MV+C. 正极区,固氮酶催化剂,N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H3D. 电池工作时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区向正极区移动【答案】B【解析】由生物燃料电池的示意图可知,左室电极为燃料电池的负极,MV+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MV2+,电极反应式为MV+—e—= MV2+,放电生成的MV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与H2反应生成H+和MV+,反应的方程式为H2+2MV2+=2H++2MV+;右室电极为燃料电池的正极,MV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V+,电极反应式为MV2++e—= MV+,放电生成的MV+与N2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NH3和MV2+,反应的方程式为N2+6H++6MV+=6MV2++NH3,电池工作时,氢离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向正极移动。
A项、相比现有工业合成氨,该方法选用酶作催化剂,条件温和,同时利用MV+和MV2+的相互转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可提供电能,A正确;B项、左室为负极区,MV+在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MV2+,电极反应式为MV+—e—= MV2+,放电生成的MV2+在氢化酶的作用下与H2反应生成H+和MV+,反应的方程式为H2+2MV2+=2H++2MV+,B错误;C项、右室为正极区,MV2+在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MV+,电极反应式为MV2++e—= MV+,放电生成的MV+与N2在固氮酶的作用下反应生成NH3和MV2+,C正确;D项、电池工作时,氢离子(即质子)通过交换膜由负极向正极移动,D正确。
2.(2018江苏)下列有关物质性质的叙述一定不正确的是A.向FeCl2溶液中滴加NH4SCN溶液,溶液显红色B.KAl(SO4) 2·12H2O溶于水可形成Al(OH)3胶体C.NH4Cl与Ca(OH)2混合加热可生成NH3D.Cu与FeCl3溶液反应可生成CuCl2【答案】A【解析】A项,FeCl2溶液中含Fe2+,NH4SCN用于检验Fe3+,向FeCl2溶液中滴加NH4SCN溶液,溶液不会显红色,A项错误;B项,KAl(SO4)2·12H2O溶于水电离出的Al3+水解形成Al(OH)3胶体,离子方程式为Al3++3H 2O Al(OH)3(胶体)+3H+,B项正确;C项,实验室可用NH4Cl和Ca(OH)2混合共热制NH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C项正确;D项,Cu与FeCl3溶液反应生成CuCl2和Fe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2FeCl3=CuCl2+2FeCl2,D项正确。
高考化学-全国卷-实验题解析
26.(14分)解答题——二问,考点化学反应原理,难度★★★氮的氧化物(NO x)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工业上在一定温度和催化剂条件下用NH3将NO x还原生成N2。
某同学在实验室中对NH3与NO2反应进行了探究。
回答下列问题:(1)氨气的制备①氨气的发生装置可以选择上图中的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欲收集一瓶干燥的氨气,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其连接顺序为:发生装置→_______(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氨气与二氧化氮的反应将上述收集到的NH3充入注射器X中,硬质玻璃管Y中加入少量催化剂,充入NO2(两端用夹子K1、K2夹好)。
在一定温度下按图示装置进行实验。
操作步骤实验现象解释原因打开K1,推动注射器活塞,使X中的气体缓慢充入Y管中①Y管中___________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注射器活塞退回原处并固定,待装置恢复到室温Y管中有少量水珠生成的气态水凝聚打开K2③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正确答案:(1)①A;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②a→d→c→f→e→i;(2)①红棕色颜色变浅,最后褪为无色;②8NH3+6NO2=7N2+12H2O;③水倒吸入Y管中;④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装置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发生倒吸。
考查内容:考查化学实验原理分析、气体收集、装置连接等基本操作及实验方案的设计的知识。
具体方法:明确电池反应,确定工作原理,然后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解答解题分析:(1)①在实验室中加热制备氨气的是利用固体碱石灰与铵盐NH4Cl混合加热,故应选A装置,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2NH3↑+2H2O;②为了达到收集氨气的目的,应该先进行干燥,氨气是碱性气体,用碱石灰干燥,又因为它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氨气需要尾气吸收,可用水做吸收剂,所以链接顺序是a-d-c-f-e-i,(2)NO2和氨气会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8NH3+6NO2=7N2+12H2O,故①Y管内会看到红棕色逐渐变为无色,同时在注射器的内壁有水珠产生,②根据①分析可知发生该反应的方程式是8NH3+6NO2=7N2+12H2O;③反应后由于容器内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所以会使容器内气体压强减小。
氨氮实验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氨氮实验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氨氮又叫氨(铵)态氮是指以游离氨(溶解在水中的NH3)和铵离子(NH4+,以铵盐形式存在的氮)形式存在的氮(N),是水环境质量评价中一项重要的指标,也是水质检测分析中一项常规分析项目。
氨氮的测定方法,通常有纳氏比色法、水杨酸-次氯酸盐比色法、蒸馏-中和滴定法等,相应的检测标准分别为《HJ535-2009水质氨氮的测量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6-2009水质氨氮的测量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和《HJ537-2009水质氨氮的测量蒸馏-中和滴定法》。
1、氨氮水样有哪些预处理方式水样带色或者浑浊以及含其他一些干扰物质,会影响氨氮的测定。
因此在分析时需做适当的预处理。
对于含有钙镁等重金属离子的水样可使用絮凝沉淀法,对污染严重的水或工业废水及有机物干扰的废水,可采用蒸馏(高沸点有机物)和蒸发(低沸点有机物)的预处理方法。
(1)絮凝沉淀法在100ml水样中加入1ml硫酸锌溶液(10g硫酸锌定溶到100ml蒸馏水中)然后再加入0.1-0.2ml氢氧化钠溶液(25gNAOH定溶到100ml蒸馏水中)[沉淀不完全可酌情增加硫酸锌溶液的量],调节PH值到10.5左右。
混匀之后放置沉淀,取上清液分析。
必要时用经无氨水充分洗涤之后的中速滤纸过滤,弃去初始溶液20ml 后分析。
(2)蒸馏法准确移取50ml吸收液(硼酸溶液20g/L)于吸收瓶中,分别取250ml水样(如氨氮含量较高,可分取适量并加水至250ml,使氨氮含量不超过2.5mg),移入凯氏烧瓶中,加入数滴溴百里酚蓝指示剂(0.05%),用氢氧化钠溶液(1mol/L)或者盐酸溶液(1mol/L)调节PH=6.0至7.4。
加入0.25g轻质氧化镁和数粒玻璃珠,立即连接氮球和冷凝管,导管下端插入吸收液液面下。
加热蒸馏,至馏出液达200ml时,停止蒸馏,定容至250ml。
吸收瓶中的样品即为待测液。
(3)蒸发法取100ml水样于250ml锥形瓶中,调PH为1以下(用分析纯硫酸),加热蒸馏至溶液剩余20ml左右,取下冷却至室温,用氢氧化钠溶液调PH值=7,定容至100ml,然后进行正常检测。
氨(知识点归纳及例题解析)
第1课时氨[学习目标定位]1。
明白NH3的物理性质特点以及氨水显碱性的原因、2、学会氨气的实验室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
3、学会铵盐的性质及NH+4的检验方法。
一氨1、氨气的物理性质是无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易液化)。
2。
氨气易溶于水-—喷泉实验实验装置操作及现象结论(1)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2)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氨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观察到的现象是有大量白烟产生,这是因为浓氨水挥发产生的氨气与浓盐酸挥发产生的HCl气体在空气中相遇迅速反应生成氯化铵晶体小颗粒,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Cl===NH4Cl。
4、NH3分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在化学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估计的变化是只能升高,不能降低,因此氨具有还原性。
请写出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NO的化学方程式:4NH3+5O2错误!4NO+6H2O。
归纳总结1。
氨气的化学性质(1)氨与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
(2)氨与酸反应生成铵盐:NH3+H+===NH错误!未定义书签。
(3)氨的催化氧化反应:4NH3+5O2错误!未定义书签。
4NO+6H2O。
2、氨水的性质(1)氨溶于水,大部分和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特别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氨气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o(=====,\s\up7(△))NH3↑+H2O。
(2)氨水具有弱碱性,电离方程式是NH3·H2ONH错误!+OH-,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或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能与氯化铝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是Al3++3NH3·H2O===Al(OH)3↓+3NH错误!未定义书签。
1、氨水显弱碱性的主要原因是()A、通常状况下,氨的溶解度不大B、氨水中的NH3·H2O少量电离C、溶于水的氨分子只有少量发生电离D、氨本身的碱性弱答案B解析氨气极易溶于水,溶于水的氨气大部分与水结合成一水合氨(NH3·H2O),NH3·H2O少部分电离成NH错误!未定义书签。
氨气气体检测常见问题
氨气气体检测常见问题1、环境中氨气的产生室内空气中的氨气主要来自建筑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外加剂,特别是在冬季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墙体中加入尿素和氨水为主要原料的混凝土防冻剂,这些含有大量氨类物质的外加剂在墙体中随着温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而还原成氨气从墙体中缓慢释放出来,造成室内空气中氨的浓度大量增加。
鸡舍中的有害气体包括氨气、硫化氢、二氧化碳、氧化碳和甲烷等,其中以氨气的危害最大.在集约化和规模养鸡生产中,由于饲养户对氨气的危害缺乏认识或认识不足,经常忽略畜禽舍内的通风换气,致使有害气体严重影响了养禽业的生产效益.2、氨气的用途用途比较广泛,大量用于制尿素、纯碱、铵态氮肥以及硝酸,氨还可用做致冷剂,如制化肥、硝酸、铵盐、纯碱以及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
其中制化肥、硝酸是较重要的两种用途。
3、氨气的危害氨气吸入人体,少部分为二氧化碳说中和,余下的进入血液,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破坏血液运氧功能。
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会出现流泪、咽痛、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头晕、呕吐、乏力等。
若吸入的氨气过多,导致血液中氨浓度过高,就会通过三叉神经末梢的反射作用而引起心脏的停搏和呼吸停止,危及生命。
4、人体可感觉到氨气的最低浓度是多少氨是一种无色而具有强烈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比重为0.5),可感觉最低浓度为5.3ppm。
每立方米空气中最高允许浓度为30mg (相当于39.46 PPM)5、什么是氨气中毒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
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
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
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
某溶剂厂的检修工朱某,上午9时在冷库检修冷冻机时,因机内留有氨的残液,拧开螺丝后,氨气逸出而经呼吸道吸入,出现胸闷、气急、咳嗽、咯出泡沫样痰等症状,并有面部皮肤局部灼伤。
氨气喷泉实验知识点
氨气喷泉实验知识点一、实验原理。
1. 氨气的性质基础。
- 氨气极易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大约可溶解700体积氨气。
这一高溶解性是氨气喷泉实验的根本原因。
- 氨气溶于水后,会与水发生反应:NH_3 + H_2O⇌ NH_3· H_2O⇌NH_4^++OH^-,但在喷泉实验中,主要体现的是其物理溶解性。
2. 压强差的形成。
- 实验开始前,先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烧瓶。
烧瓶中的氨气迅速溶解于水,导致烧瓶内压强迅速减小。
- 而外界大气压不变,于是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被压入烧瓶,形成喷泉现象。
二、实验装置。
1. 仪器组成。
- 主要仪器有圆底烧瓶、双孔塞、胶头滴管、长玻璃导管、烧杯等。
- 圆底烧瓶用于收集氨气,其容积大小会影响喷泉的效果。
一般来说,烧瓶容积适中较好,如果太大,可能需要较多的氨气才能形成明显的压强差;如果太小,实验现象不够壮观。
- 双孔塞用于密封烧瓶,其中一个孔插入胶头滴管,另一个孔插入长玻璃导管。
- 胶头滴管用于向烧瓶中挤入水,引发氨气的溶解。
- 长玻璃导管连接烧瓶和烧杯,是水进入烧瓶形成喷泉的通道。
- 烧杯中盛放用于形成喷泉的水(也可加入少量酚酞指示剂等)。
2. 装置的气密性检查。
- 在进行实验前,必须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是:将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捂住烧瓶(或微热烧瓶),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松开手(或停止加热)后,导管内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三、实验操作步骤。
1. 氨气的收集。
- 收集氨气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
因为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氨气的摩尔质量为17g/mol,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约为29g/mol)。
- 在收集氨气时,要在试管口(或集气瓶口等收集容器口)塞一团疏松的棉花,目的是防止氨气与空气形成对流,保证氨气的纯度。
2. 组装实验装置。
- 将收集好氨气的烧瓶按照实验装置图进行组装,确保各个仪器连接紧密,双孔塞塞紧烧瓶。
3. 引发喷泉。
氨气不和高锰酸钾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氨气不和高锰酸钾反应-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工业生产和实验室中广泛应用。
而高锰酸钾则是一种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常被用作氧化剂和消毒剂。
然而,有趣的是,这两种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并不会发生反应,这引发了我们对其反应特性的探究和研究。
本文将系统地探讨氨气与高锰酸钾不发生反应的特点,通过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深入探讨反应机理,并探讨这种反应的应用与意义。
同时,我们还将展望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更深入地了解这一反应提供思路和可能性。
由于氨气和高锰酸钾的反应特性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意义,因此对该反应进行深入研究将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氨气和高锰酸钾的基本性质,包括它们的化学结构和性质特点。
接着将详细探讨氨气与高锰酸钾的反应特点,从中揭示出反应过程中的诸多细节与规律。
随后,我们将深入分析这一反应的机理,探讨其中的化学变化和反应动力学。
实验现象及结果分析部分将详细描述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对结果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
最后,结合前文所述,对氨气不和高锰酸钾反应进行全面总结,探讨其应用与意义,并展望未来可能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氨气与高锰酸钾不发生反应的原因,并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揭示出该反应的特点和机理。
通过深入研究氨气和高锰酸钾之间的反应过程,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两种物质之间的化学性质以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能意义。
同时,本文旨在为进一步研究相关领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2.正文2.1 氨气不和高锰酸钾的反应特点氨气不和高锰酸钾的反应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锰酸钾呈现出深紫色溶液,在与氨气接触后,溶液颜色逐渐变淡至无色。
这种颜色变化是高锰酸钾还原的结果,氨气促使高锰酸钾从+7价还原至+2价锰离子。
2. 反应过程伴随有氨气气体释放的现象,氨气气味浓烈,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因此在进行这一反应时需要注意通风换气,避免氨气浓度过高带来的危险。
氨气的动力学直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氨气的动力学直径-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氨气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在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氨气的动力学直径对于研究氨气的行为和性质非常重要。
动力学直径是指氨气分子在与其他分子发生碰撞时所展现出的有效碰撞截面。
通过测量氨气的动力学直径,可以更好地理解氨气分子的运动特性以及其在环境中的扩散过程。
本文将对氨气的动力学直径进行研究,并介绍其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
首先,通过概述氨气的动力学直径定义与意义,读者可以对这一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我们将介绍氨气动力学直径的测量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理论计算方法。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地获得氨气的动力学直径数值。
此外,我们还将探讨氨气动力学直径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压力、浓度等环境因素。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氨气的动力学直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根据对氨气动力学直径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氨气在大气、工业生产等领域中的行为和运动规律。
对于相关研究及应用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来说,这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本文将系统地介绍氨气的动力学直径,涵盖了其定义与意义、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通过对这一研究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推断出氨气的行为和性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介绍了研究动力学直径的重要性以及氨气动力学直径的研究现状。
同时,引言部分还对文章的结构进行简要说明,包括正文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结论部分的主要观点。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包括动力学直径的定义与意义、氨气的动力学直径的测量方法以及影响氨气动力学直径的因素。
其中,动力学直径的定义与意义部分将对动力学直径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并探讨其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氨气的动力学直径的测量方法部分将介绍常见的测量技术和实验方法,包括光学方法、气溶胶动力学测量方法等。
影响氨气动力学直径的因素部分将讨论与氨气动力学直径相关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以及氨气本身的化学性质。
高一化学 氨 经典例题与解析
氨1.用一充满氨气的烧瓶做喷泉实验,当水充满整个烧瓶后,烧瓶内的氨水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是(按标准状况下计算)()A.0.045 mol·L-1B.1 mol·L-1C.0.029 mol·L-1D.不能确定解析:本题以氨气的喷泉实验为切入点考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
假设烧瓶的容积为1 L,则氨气的物质的量为1 22.4mol,溶液的体积为1 L,氨水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22.4 mol·L-1,即0.045 mol·L-1。
答案:A2.1 L 0.1 mol·L-1的氨水中所含溶质的微粒的物质的量为()A.0.1 mol NH3分子B.0.1 mol NH3·H2O分子C.NH3分子和NH3·H2O分子共0.1 molD.NH3分子和NH3·H2O分子及N H4+共0.1 mol解析:根据氮原子守恒很容易得出:n(NH3)+n(NH3·H2O)+n(N H4+)=0.1 mol。
答案:D3.下列方法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A.N2和H2催化加热制取氨气B.加热NH4Cl制取氨气C.将浓氨水向碱石灰固体上滴加D.将NH4Cl溶液和NaOH溶液混合解析:A项适合用于工业生产;B项因为NH4Cl分解生成的NH3、HCl遇冷又化合为NH4Cl,不能制取氨气;D项由于NH3极易溶于水,不适合制取NH3。
答案:C4.检验氨气可以用()A.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B.干燥的红色石蕊试纸C.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D.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解析:氨气溶于水,溶液呈碱性。
答案:A5.以下有关氨及铵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B.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的溶解性和氧化性C.实验室常用固体氯化铵与氢氧化钙反应制取氨气D.氨具有还原性,一定条件下可与氧化性物质如氧气发生反应解析: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反应,放出氨气从而降低肥效,A正确;氨的喷泉实验体现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不能体现其有氧化性,B不正确;C正确;氨气具有还原性,在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能与O2发生反应,氨气被氧化为NO,常温下氨气还能被氯气氧化,D正确。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NH3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不仅仅是因为NH3是实验室常制备的气体,更重要的是围绕NH3可以设计出许多很好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所以说,在实验题设计的时候,NH3实属很好的选择对象。
下面笔者将高考中曾经出现过的有关NH3的实验题进行详细地剖析,通过分析和比较,以期对学生在理解NH3的实验题及其实验创新题时有所启发。
一、实验题型1—氨气的制备1.【例题】 I. 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
① 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② 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③ 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④ 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III. 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实验操作]① 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
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
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发生。
在F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 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
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 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是。
(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
此时再打开弹簧夹b的原因是,C瓶内气体的成份是。
(3)在步骤③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是。
反应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剖析】I. 氨的用途比较广泛,如制化肥、硝酸、铵盐、纯碱以及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
重难点0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高一化学期末复习重难点探究(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020-2021学年高一化学期末复习重难点探究重难点03 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探究一、氨的实验室制法1.试剂的选择:考虑操作方便、安全,铵盐一般用氯化铵或硫酸铵,碱一般用Ca(OH)2,不用NaOH,因为后者易潮解且成本高。
2.氨气的发生装置与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
氨气的验满方法: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纸变蓝,则氨气已满(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如果产生白烟,则氨气已满)。
用碱石灰(CaO和NaOH混合物)干燥氨气,不能用浓硫酸、CaCl2(因为可生成CaCl2·8NH3)干燥氨气。
3.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的方法:用浓氨水和固体NaOH反应或直接加热浓氨水。
【特别提醒】(1)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注意事项①试剂的选择:考虑操作方便、安全,铵盐一般用氯化铵或硫酸铵,碱一般用Ca(OH)2,不用NaOH,因为后者易潮解,成本高。
②发生装置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③加热温度不宜过高,并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逐渐加热。
④棉花团上蘸有稀硫酸,可防止空气对流又可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空气。
⑤吸收尾气(NH3)时防止倒吸。
(2)实验室快速制取氨气的试剂与装置(3)氨气的干燥装置通常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五氧化二磷、浓硫酸和无水氯化钙干燥。
二、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取1.气体制备实验的基本思路2.重要气体的发生装置依据制备气体所需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可将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分为三类:(1)固体+固体气体发生装置:制备气体:O2、NH3等。
(2)固体+液体或液体+液体气体发生装置:制备气体:Cl2等。
(3)固体+液体(不加热)―→气体发生装置:制备气体:选择合适的药品和装置能制取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气体。
3.气体的除杂方法(1)除杂试剂选择的依据:主体气体和杂质气体性质上的差异,如溶解性、酸碱性、氧化性、还原性。
除杂原则:①不损失主体气体;②不引入新的杂质气体;③在密闭装置内进行;④先除易除的杂质气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氨气的常见实验题型的剖析NH是中学化学最重要的化合物之一,不仅仅是因为NH是实验室常制备的气体,更重要的是围绕NH可以设计出许多很好的实验,这些实验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还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验创新能力。
所以说,在实验题设计的时候,NH实属很好的选择对象。
下面笔者将高考中曾经出现过的有关NH的实验题进行详细地剖析,通过分析和比较,以期对学生在理解NH的实验题及其实验创新题时有所启发。
一、实验题型1 —氨气的制备I. 【例题】I.合成氨工业对化学和国防工业具有重要意义。
写出氨的两种重要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
①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②固体氢氧化钠中滴加浓氨水③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④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III. 为了在实验室利用工业原料制备少量氨气,有人设计了如下装置(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A[实验操作]①检查实验装置的气密性后,关闭弹簧夹a、b、c、d、e。
在A中加入锌粒,向长颈漏斗注入一定量稀硫酸。
打开弹簧夹c、d、e,则A中有氢气发生。
在F 出口处收集氢气并检验其纯度。
②关闭弹簧夹c,取下截去底部的细口瓶C,打开弹簧夹a,将氢气经导管B验纯后点燃,然后立即罩上无底细口瓶C,塞紧瓶塞,如图所示。
氢气继续在瓶内燃烧,几分钟后火焰熄灭。
③用酒精灯加热反应管E,继续通氢气,待无底细口瓶C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打开弹簧夹b,无底细口瓶C内气体经D进入反应管E,片刻后F中的溶液变红。
回答下列问题:(1)检验氢气纯度的目的是___2)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内发生的现象是,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
此时再打开弹簧夹b的原因是,C瓶内气体的成份是。
3)在步骤③中,先加热铁触媒的原因是。
反应管E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剖析】I.氨的用途比较广泛,如制化肥、硝酸、铵盐、纯碱以及在有机合成工业中制合成纤维、塑料、染料、尿素等。
其中制化肥、硝酸是较重要的两种用途。
II. 实验室制备氨气可选用②④。
对于②,向固体NaOH中滴加浓氨水,NaOH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使浓氨水分解出氨气。
III. 结合所给装置,操作①的目的在于排除B C装置外的其余装置内的空气。
可通过检验H纯度的方法来证明空气是否被排净,以保证实验的安全。
操作②的目的在于让无底细口瓶C内空气中的O与H反应掉,从而提供2。
对于操作③,先加热反应管E中铁触媒的原因是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以便加快氨合成的反应速率。
当C瓶内水位下降到液面保持不变时,A装置可看到的现象是锌粒与稀硫酸脱离,不再产生氢气,防止了实验装置中压强过大。
此时打开弹簧夹b,锌粒与稀硫酸接触,产生氢气。
这样一方面能使无底细口瓶C内的2、H经D干燥后进入反应管E内发生反应,另一方面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
答案:I.制化肥、制硝酸II.②④III. (1)排除空气,保证安全(2)锌粒与酸脱离尽量增大氢气的浓度以提高氮气的转化率N2、H (3)铁触媒在较高温度时活性增大,加快合成氨的反应速率烘珑婢―2 + 3H2 、山2NH。
2. 【延伸例题】氨气的制备是很简单也是很重要的实验,按照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原理,和实验室制备氨气的装置和原理相似,有以下常见的氨气的制备方法。
例如: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A BC D【剖析】NHCI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和HCI,而当温度降低时,NH和HCI 又重新化合成固体NHCI,气体进入干燥管的机会不多,A项错误;向CaO中滴加浓氨水,CaC遇水生成Ca(OH),同时放出大量热量,使浓氨水分解出氨气,B 项正确;固体加热制气体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使产生的水能够流出,以免损坏试管,C项错误;对于D项,浓氨水加热制取NH的方法和试剂都是正确的。
本题答案为A、C项。
图1(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2)收集氨气应使用用做干燥剂(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
该实验的原理是(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剖析】喷泉实验是一类很具有创新性的实验,开放程度高,考查面较为广泛,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其中最重要的实验之一,而设计氨气的喷泉实验是建立在氨气的水溶性和碱性的基础之上的。
(1)实验室常用NHCI与Ca(OH£混合加热来制NH。
(2)由于NH易溶于水,又密度比空气小,只能用瓶口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干燥NH可选用碱石灰。
(3)用挤入法,利用NH极易溶于水的性质,使较多量NH溶于少量水中,气体量急剧减少,体积不变,烧瓶内压强必减小。
故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水面上的大气压强将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4)要形成喷泉,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NH必须与水接触,二是造成足够的压强差。
本题利用气体热胀冷缩原理,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捂住烧瓶,NH 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中的空气和水,NH与水接触溶解,即发生喷泉。
答案:(1)2NH4CI+Ca(OH)(2)向下排空气(3)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气体压强迅速减小(4)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NH受热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和水,NH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二、实验题型2—氨气的水溶性和碱性1.【例题】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O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暮2NHT +CaCb+2HO碱石灰NH3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是 0 2.【延伸例题】氨气的水溶性和碱性不仅仅只是可以设计成喷泉实验, 还可以设 计成气球实验。
例如: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1) 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 色,则原溶液可能是 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2) 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变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 则此溶液可能是 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剖析】本实验装置为一封闭的体系,原溶液受热颜色发生变化,是由于其中某 种物质以气态挥发所引起,冷却后,挥发出的气体又溶解在溶液中,得到原来的 溶液。
能使溶液在红色和无色之间变化的物质在中学阶段最常见的是酚酞和品红,从而不难分析出导致品红溶液颜色变化的是碱性气体 N H ,导致酚酞溶液颜 色变化的是SQ答案: (1) 稀氨水和酚酞(2) 溶有SCO 的品红 稀氨水中的NH 逸出,所以溶液的颜色变浅 SCO 气体逸出,品红溶液恢复红色三、实验题型3—氨气的还原性实验1. 【例题】 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燃烧……”。
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下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 反应的实验。
(1)用装置A 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 是 ,碱石灰的作用(2) 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到装置 B (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 酒精喷灯加热: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 中两个活塞。
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 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原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将过量的氧气与A 产生的氨气分别从 a b 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 C 中,并 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①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其理由是0②氨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剖析】(1)碳酸盐加热分解能产生NH,只有(NH)2CO或NHHCQ其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碱石灰后,CO和H0被吸收,可得到纯净的NH。
(2)①NH与过量02在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催化剂4NH+5O 心4NO+62O,通过无水CaCb后,未反应完的NH和生成的H2O被吸收,生成的NO在试管内被过量的Q氧化为红棕色的NO气体,方程式为:2NO+O==2NQ。
② 将试管浸入冰水中,由于2NO(g)二2O4(g) ; △ H< 0,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当温度降低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部分红棕色的NO转化为无色2O,故颜色变浅。
(3)由于装置C上端开口,要点燃NH,须先通入Q,后通入NH,因为若先通入NH, NH在空气中不能点燃,NH逸出会造成污染。
NH在纯氧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NH+3O二-2N2+6HO( O置换2)。
答案:见解析2. 【例题】实验室用氨气还原氧化铜的方法测定铜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H+3CuO —N+3Cu+3HO试回答:(1)如果选用测定反应物CuO和生成物H2O的质量[m(CuO)、m(HO)]时,请用下列仪器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①仪器连接的顺序(用字母编号表示,仪器可重复使用);d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实验完毕时观察到a中的现象②列出计算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
③下列情况将使测定结果偏大的是。
(以下选择填空不限1个正确答案,均用字母编号填写)A. CuO未全部还原为Cu B . CuO受潮C. CuO中混有Cu(2)如果仍采用上述仪器装置,其他方案可选用测定的物理量有_______________A. m(Cu)和m(CuO)B. m(N)和m(HO)C. n(Cu)和m(H2O)D. m(Nh)和m(HO)【剖析】(1)① 仪器连接顺序由实验目的决定。
该实验主要是要测定NH与CuO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CuO的质量在实验前即可称出),故应先制备干燥的NH (用碱石灰干燥,不用浓H2SQ,因为浓HSQ会与NH反应),然后让NH与CuO 反应,再测定生成水的质量 (用碱石灰吸收反应后生成的水蒸汽,不能用浓H2SO4 吸收,因NH不一定反应完)。
另外为了吸收多余的NH,同时也为了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汽造成实验误差,最后应接 d 装置。
故仪器的连接顺序为bcacd。
d 中浓H2SQ的作用是吸收未反应的NH,防止空气中水蒸汽进入装置。
实验完毕后观察到 a 中的现象是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
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计算出Cu的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为[18m(CuQ)/m(H2Q)]-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