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试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史》考试试卷

1、举例说明孔子和苏格拉底是中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驱。(30分)

2、试述20世纪以来欧美诸国进行的两次较大的课程改革及其对我们的启示。(40分)

3、试评述布鲁姆的“掌握学习法”。(30分)

1. 孔子是世界上启发式教学的真正创始人。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八个字是关于启发式教学的高度概括,也是最科学、最天才的概括. “启发”一词源于孔子的经典性论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虽然字数不多,但它不仅生动地表现出孔子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而且还深刻地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会顺序出现两种矛盾的心理状态,或者说两种不同的思维矛盾,以及这两种矛盾的正确处理方法。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苏格拉底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驱。启发式教学的特点是: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正确的结论. 一位名叫欧谛德谟的青年,一心想当政治家,为帮助这位青年认清正义与非正义问题,苏格拉底运用启发式方法和这位青年进行了下面的对话(以下皆是苏问,欧答):问:虚伪应归于哪一类?答:应归入非正义类。问:偷盗、欺骗、奴役等应归入哪一类?答:非正义类。问:如果一个将军惩罚哪些极大地损害了其国家利益的敌人,并对他们加以奴役这能说是非正义吗?答:不能。问:如果一个孩子有病不肯吃药,父亲骗他说药不苦、很好吃,哄他吃下去了,结果治好了病,这种行为该属于哪一类呢?答:应属于正义类。苏格拉底仍不罢休又问:如果一个人发了疯,他的朋友怕他自杀,偷走了他的刀子和利器,这种偷盗行为是正义的吗?答:是,他们也应属于这一类。问:你不是认为朋友之间不能欺骗吗?欧谛德谟:请允许我收回我刚才说过的话。

2.

第一次课程改革始于20世纪20年代未、止于50年代中期。第一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适应现代化大生产对青年劳动力的需求,同时也为稳定动荡的社会秩序。这次课程改革以现代教育派,主要是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课程观为基础而展开。改革的突出特点主要有四个。其一,强调教育应使人能

适应社会生活,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以生活中的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综合运用知识,以应付眼前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二,适应不同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在中学阶段,既为升学又为就业作准备。强调教材应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出发,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来组织,而不应按逻辑的次序进行组织。其三,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经验的主要途径,不是书本和教师的讲授,而是他们感兴趣的、相互合作的社会活动,学生在其中取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并培养合作精神、服务态度和宗教信仰等,主张开设“经验课程”或“活动课程”。其四,开设共同必修课与选修课。

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开始了第二次课程改革,60年代达到高潮。这次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是:其一,强调学校必须给学生以人类基本知识的要素(或称民族文化传统的要素),学校的课程必须由人类知识的精华所组成,保持“全民族基本文化的共同要素”在教材中的地位,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掌握它。其二,强调教学过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概念化的思维能力,注意基本概念的形成。其三,要求在学习上必须下艰苦的功夫,强调真正的学习兴趣不是自发的,而是在带有强制性的努力中形成的。其四,增加必修科目,减少选修科目;增加学术科目,减少实用的、生活的科目。

课程改革能否成功,关键是教师,最终看教学。如果没有广大教师的理解与配合,课程改革走偏方向或者流于形式是在所难免的。美国中小学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课程改革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广大教师未能真正理解杜威经验论思想所致。实际上,杜威决没有放任、纵容儿童之意,他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艺术,杜威指出:“这种对儿童期和青年期的敬重,并不为教师开辟一条容易而悠闲的道路,却立刻对教师的时间、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对这种高水平的要求,当时的一般中小学教师实在难以达到,结果他的实验学校留给人的印象是:为了给个人完全的自由,它们是而且必然是‘儿童中心的’,在某种程度上,忽视或不重视社会关系和社会责任。这就曲解甚至误解了杜威的本意。因此,决不可低估乃至忽视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会过分”。不过,网络时代对教师的水平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角色应当有所转换

3. 美国教育家“掌握学习法”的创始人布鲁姆认为:学习成绩两头小、中间

大的正态分布其实是不正常的,正常的状态应是大多数学生成绩好,成倒宝塔形.布鲁姆还认为,造成两头小、中间大的原因在于未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如果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包括提供正确的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都可获得优良的学习成绩。掌握学习理论学校课堂学习理论,集中反映了布卢姆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观点,掌握学习以“人人都能学习”为基础观点,以存在着个别差异的学生组成班级为前提,以传统的班级教学方式来实施,使所有的儿童都能学会学校应教的东西。此理论经受到许多国家的关注与重视,并在国际上得到推广与应用。布卢姆建立了掌握学习的理论模式,提出了影响学习的三大教学变量,即先决认知行为、先决情感特点和教学质量。他提出了掌握学习的实施程序,分为准备和实现两部分。准备部分要求教师要相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学得很好,并帮助学生树立必胜信心,确定掌握的内容,目标和成绩准则,并设计好学习单元。在实现部分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掌握学习的一般程序,使学生适应这种方法,为掌握而教,在一段时间后对全体学生进行形成性测验和评价,并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正和补课,全部学生合格通过进入新的单元学习,学期结束时对全班学生进行总结性测验和训练。

布卢姆在编制教育目标分类学时,基本上是站在行为主义的立场。然而,布卢姆对目标分类和评价的看法,对我们是有启示的。我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就应该考虑到评价的手段,否则教育目标就会落空。此外,在评价方面,布卢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诊断,以便提供具体的处方。评价的目的不是要对学生进行分等或给个成绩,而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所学内容,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