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语习得论——一种全新的解读语文教学的理念
母语习得
母语习得理论对基础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2009-05-14 10:56:17)转载分类:百草园标签:母语习得小学语文教育母语习得理论对基础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作者:曹保平文章来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2期基础教育中,中小学语文教学一一直以来遭非议最多,如:效率低下,禁锢思维发展,扼杀孩子的天性,等等。
总而言之,全社会都对语文教学不满意。
这些不满给语文教学界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它d三促使人们去探究语文教学到底出了哪些问题,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论争,“语言学派”与“文学学派”的论争,以及各种各样的理念、方法的提出,都在~定程度上推动了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
如果我们从学习者需要的角度出发,从发展学习者的母语能力这一视角看问题,或许能给语文教学改革以有益的启示。
中小学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母语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母语能力。
而要做到提高和发展,首先就必须了解学习者的需要,了解他具备什么样的母语基础,哪些语言能力是需要学习和发展的。
母语习得理论就是从学习的角度来揭示儿童怎样习得母语,了解人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如何发展的。
长期以来,我们对“教学”一词的理解,只突出了“教,,的方面,而忽视了“学”的方面。
我们的许多论争、许多理念甚至新课程标准,大都是强调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国外教育界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口号,强调“教”必须为“学”服务,“教”必须接受“学”的检验。
不了解学习的本质特点和心理过程,不了解学习者的个体因素的作用,教学就是盲目的,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母语习得理论任何一个正常儿童都能通过自然习得成功地掌握其母语的口语。
母语习得是从本能的要求(生存和交际的需要)开始,与其生理和心理的自然发育、成熟同步进行的过程。
母语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方面,集中在语言如何有效地表达思想以及语文所表达的息上,而不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的掌握、语言知识的获得往往是潜意识的。
母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母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语言学习是一项复杂而又有挑战性的任务,而母语教学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母语教学可以被视为一种桥梁,将学习者与目标语言之间的障碍排除,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
本文将探讨母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以及一些有效的母语教学策略。
首先,母语教学有助于学习者理解新知识和概念。
母语是学习者最初获得的语言,他们通过母语与世界进行交流和思考。
因此,当学习者用母语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他们可以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技能来理解新的语法规则、词汇和语义。
这样,他们可以避免一些因语言障碍而产生的混淆和误解。
其次,母语教学有助于学习者获得词汇量和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大量的词汇积累,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语境中。
母语教学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快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词汇,并在实际语言运用中熟练运用。
通过母语对话,学习者可以反复练习使用新学的单词和短语,并逐渐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三,母语教学可以提供与学习者自身经验相关的语境。
每个人的母语是与他们成长环境紧密相连的,它包含了个人和文化的独特特征。
通过母语教学,学习者可以与自身经验相关的语境进行对话,使他们对目标语言的使用更加自如和准确。
例如,在学习英语时,一个中国学习者可以通过母语教学与其他中国学习者讨论中国文化和习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
母语教学还可以帮助学习者培养语言意识和语言学习策略。
语言意识是指对语言结构、功能和表达方式的敏感性和了解。
通过母语教学,学习者可以加深对母语的理解和思考,进而培养对目标语言的语言意识。
此外,母语教学可以引导学习者掌握一些有效的语言学习策略,如语言模型、记忆技巧和学习习惯的建立。
这些策略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尽管母语教学在语言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也需要注意一些限制和挑战。
首先,母语教学可能会导致学习者产生依赖性,他们可能更愿意使用母语而不是目标语言进行交流。
因此,教师需要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技巧,鼓励学习者在实际语境中使用目标语言,以提高他们的语言流利度和自信心。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摘要】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可以促进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还带来了语言交际优势。
母语对语音和语法习得的帮助也是无可替代的。
母语文化背景还可以为二语学习者提供启发,促进他们的动机和信心。
通过对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影响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的机制,为提高二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和语言能力提供重要启示。
这也进一步凸显了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未来深入研究母语与二语习得之间关系的意义打下了基础。
母语作为二语习得的关键支柱,不容忽视,其影响之深远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
【关键词】母语,二语习得,认知过程,语言交际,语音,语法,文化背景,动机,信心,重要性,启示,研究目的,意义1. 引言1.1 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母语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体现在很多方面。
母语是一个人最早接触到的语言,通过母语的学习和使用,个体建立了一套语言认知系统,形成了语言习得的基础。
这种基础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词汇和语法习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母语也给学习者带来了语言交际的优势,比如对于语言的语音、语调、语用等方面的掌握更加自然。
母语文化背景对于学习第二语言的启发也非常重要,通过母语的文化积淀,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的文化元素。
母语所带来的动机和信心也是促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第二语言的重要因素。
母语在二语习得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对学习者的认知、交际、语音、语法、文化、动机等方面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积极影响,并且希望通过对比分析母语和二语学习的认知过程,揭示母语对二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母语带来的语言交际优势、对语音和语法习得的帮助以及母语文化背景对二语学习的启发,旨在揭示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母语促进二语学习的动机和信心,我们也希望能够为二语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启示,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浅谈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最新教育资料(最新整理)
浅谈语文教学的新理念-最新教育资料(最新整理)浅谈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即要让语文教学的内容具有时代感,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思考,将语文引申、应用到日常的交际当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素养,发挥语文的实用性。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独特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上,发挥其创造性。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意使用各种教学技巧,发挥语文教学的灵活性、新颖性。
概括来说,语文教学的新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一、锻炼表达能力当今社会,口头表达能力越来越重要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沟通的工具之一,同时也成为个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看图写话既是小学作文的起步训练,同时又是培养孩子形象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主要方式。
对于孩子来说,图像比文字更能抓住他们的吸引力,生动的图画就是联系社会生活的一个媒介,鼓励学生大胆地思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笔者认为,想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首要任务就是学会倾听,即便是那些调皮、不认真学习的孩子,我们也应该耐心地听他说完自己的想法,切不可粗暴地打断他们。
直到孩子们说完了自己的想法,教师才能够针对他们所犯的语病进行适当的纠正。
二、激发创新思维亚里士多德曾说:“闲暇出智慧。
”这就是说,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人的智力能发挥得更充分。
教学,要“教”与“学”相结合,这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
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是指轻松的学习氛围,还应该包括创新的情境。
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外部条件之一。
因此,教师应该注意精心营造宽松的氛围,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对于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要营造出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1.尊重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占据了教学的主体地位。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同时也是主导者,应该把自己放到学生当中去,与学生平等相处。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 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就是口语中的听与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与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就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与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就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与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与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她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就是一种思维现象,而就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就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她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与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与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就是声音的刺激与反应,而且把语言与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就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就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就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就是乔姆斯基与马克奈尔(D、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对二语习得具有积极的影响,这一观点已经被众多语言学家和教育界人士广泛接受。
母语作为个体最早接触的语言,对个体语言能力和思维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这种母语影响以及借助母语来学习第二语言的策略对于习得者的二语能力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母语对二语习得的认知和语言层面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母语对认知层面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思维方式、注意力、记忆等方面。
母语是个体最早掌握的语言,其语言结构和思维方式与个体的思维紧密相关,形成了个体思维的基础。
这种思维方式在二语习得中起到了许多正面的作用。
母语的习得使得个体具有了一定的语言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个体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有更快的进步速度。
在学习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习得者可以利用母语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来加速二语习得的过程。
母语对个体的注意力和记忆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研究表明,母语对个体的记忆和注意力有一定的训练作用,对于学习第二语言时的记忆和注意力操作有一定的促进效果。
这表明在进行语音、词汇记忆以及语法规则运用等方面,母语的影响可以提高习得者的认知能力,促进二语习得的进程。
母语对语言层面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和语法方面。
在二语习得中,母语对习得者的词汇积累和语法知识的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
母语对于习得者的词汇积累具有积极的影响。
习得者在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词汇,来快速理解和记忆目标语言的词汇。
母语的存在和运用使得习得者在理解目标语言的词义和搭配时能够从熟悉的角度入手,降低了习得的难度。
在语法方面,母语也通过其语法结构和习得者对语法规则的理解提供了参考和帮助。
习得者可以通过对比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来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
这种对比和转移的过程可以使习得者更快地掌握目标语言的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母语对二语习得并不是完全无害的,它也可能对二语习得产生负面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是每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的语言,它是我们思维的基础和表达的工具。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母语为学习二语提供了一种学习策略。
通过使用母语,学习者可以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基本框架,用于理解和记忆新的语言知识。
母语的语法规则、词汇用法等可以直接应用到二语学习中,帮助学习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新学到的语言知识。
母语还可以用于翻译和比较,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的词汇和语法。
母语的存在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桥梁”,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二语知识。
母语对于培养学习者的语言意识和语音感觉具有重要作用。
母语是学习者最熟悉的语言,它所包含的各种音素和语音特点,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的发音规则。
母语的存在使得学习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语音差异,从而更有动力去纠正和改善自己的语音。
母语还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二语的语音规则,例如音变、音调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语音感知能力。
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母语可以起到一种“触角”的作用,让学习者更加敏感地察觉到二语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好地加以解决和应对。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有着很大的文化渗透作用。
母语是学习者与文化最为密切的联系,它涵盖了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还包括了文化的习俗、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等。
母语的存在使得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二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和理解二语的使用环境。
母语还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参照系,用以比较和分析二语和母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二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和表达方式。
母语的文化渗透作用使得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加富有触觉,更能够体会到二语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
教育中的语言习得理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领域中,语言习得理论是研究人类如何学习和掌握语言的重要理论。
本文将从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概念语言习得是指人类通过与环境的互动,逐渐掌握和理解语言的过程。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符号系统,更是一种文化、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它强调语言与文化、思维、认知等方面的密切关系,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过程。
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历程语言习得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经过多个学派的研究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
早期的语言习得理论主要关注儿童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特点,认为儿童天生具有学习语言的潜能,而环境则是影响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语言习得理论逐渐拓展到成人学习、跨文化交际等领域,形成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理论体系。
三、语言习得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实践1.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掌握和应用。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2.课外辅导中的应用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语言习得理论的重要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个别交流,了解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学生克服语言难点,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辅导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共同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形成教育合力。
3.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习得理论的应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表达和交际方式。
例如,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肢体语言等非言语交际手段,了解对方的情感和意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准确性。
浅谈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的特点
浅谈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的特点作者:王海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08期语文课程从本质上说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点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共识。
那我们的语文教学方式,也首先应该遵循母语获得的一般规律。
一、母语语言习得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对习得和学得的区分,习得是指学习者在丰富、自然、真实的学习环境中,通过现实的运用,无意识地将语言知识内化,即没有任务压力、没有任务意识地自然地掌握语言知识,培养言语交际能力,并形成相关的学习态度。
儿童对母语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习得这种方式进行的。
例如,一个中国的成人文盲,但却一样能流利地讲中文,我们就可以说他已习得了汉语。
“习得”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是语言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
它是人在某种氛围、环境、刺激中,由于体验、领悟获得的直接经验。
从教育学角度看,这种直接经验的习得,是任何间接的教化、灌输所不能替代的。
幼儿习得语言,是出于生存和交际的需要,他们模仿大人的语言,学了就用,尝试、纠错,反复学,反复用,然后替换、扩展、类推,进而创造,表情达意,养成运用语言的习惯。
这种没有压力的习得语言的方式成效非常惊人,从1岁左右语言发生,到6岁左右就能基本具备口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习得的结果是语感的形成,在丰富、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者语言知识内化成为自己的语感,也就是“一种基于先天基础又来自于后天经验的直觉的语言知识”(王尚文《语感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
人在出生以后,在长期大量接触具体语言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
正如叶圣陶所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在母语环境中,以实践经验为基础,人们一般都会形成良好的语感,直觉地判断句子是否通顺、是否有其他深层意思。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认知和语言层面。
在认知层面,母语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框架,帮助学习者在学习外语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在语言层面,母语可作为学习者掌握二语的基础,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介绍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一、母语对于学习者的认知影响学习者的母语是其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的重要标志。
母语作为学习者认知和理解外语的基础,反映了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文化传承、价值观念和语言条理等。
母语对于学习者掌握外语知识、理解和运用外语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母语对于认知的一些积极作用: 1. 帮助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外语语言母语可以为学习者构建思维方式和语言背景,使其在接触外语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建立外语知识的正确框架,掌握外语词汇和语法,并避免直译或错误翻译等问题。
母语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基础知识和语言经验,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外语语言。
2. 促进学习者的语言思维能力提高母语可以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提高。
母语作为学习者思维和语言活动的先天基础,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语言思维的基础、才能和能力,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外语语言。
母语的表达文化和语言习惯,有助于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语言思维习惯,促进学习者运用外语的流畅度和准确性。
母语对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可以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语音模式、语言表达和语言习惯。
以下是母语对于提高学习者语言能力的一些积极作用:1. 培养学习者的语音模式学习者的母语可以帮助其培养正确的语音模式和语音表达能力。
母语口音和语言习惯可以通过母语教学的矫正和加强进行改善。
母语可以帮助学习者掌握正确的发音、语音特点和声调变化,有助于学习者运用更准确、更流利的语音表达。
2.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语法和词汇3. 增强学习者的语言自信心和兴趣。
母语习得论给阅读教学带来的启示
读和品味 , 应该让学生 自己积极主动地去感知作品的 内涵 , 而不
那么 ,青少年能否借助这套语言 习得机 制习得母 语书面语 及进一 步发展母语 口语呢?答案是肯 定的。研究表明 , 人在青春
期 到来 之前的大脑是 “ 有弹性 的”具有可塑性和灵活性 。 , 大脑 中
的语言 功能部分 尚未侧化而移至左半球 , 个大脑都可 以参与 整
我认为应该让学生重回母语 的怀抱 , 遵循母 语习得的规律 , 提高
明威没有课外 的海 明威精彩” 。为什么同一作 者的同一作品 , 放
在课本 以外 , 生津 津乐道 , 学 爱不释手 ; 一旦入选课本 , 到课 堂 一
上就 索然无 味?其实 问题 的关 键在于是谁将“ 彩的海明威” 精 扼
20 0 8年 l 0月 ( 总第 9 2期 )
V ’ SU ZH I J A 0 Y U UN TA N I L
壳坛 论
N0.0. 0 8 1 20
( u ua v t O. ) C m l ie N 9 t y 2
母 语 习得论 给 阅读教 学 带来 的启 示
邹 旭
杀了? 是老师 ! 是老师用穷形尽相 的 讲解 和拖沓冗长 的分析 , 是 老师用大量枯燥无 味的练习和铁面无私的检测扼杀 的 !课 堂上 老师 喋喋不休 于课文写 了什么 , 是怎样写的 , 么这样 写等一 为什
类抽象的分析 , 而学生却很少 阅读课文 , 即使 阅读也 只是 为了 回 答老师的分析 提问蜻蜓点水般读些有关章节 。结果一篇感人 至 深, 文采斐然的文章 , 却读得睐同嚼蜡 , 支离破碎 , 以致 出现了学 生在母语 习得 的黄金 时期却没有足够母语 习得 的怪 现象 。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
浅谈母语对二语习得的积极影响母语对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母语对二语习得起到了语言基础的打下。
母语是人们最早接触到的语言,也是最为熟悉和流利的语言。
通过母语的积累和学习,人们掌握了语言的基本结构、语法规则和常用词汇,培养了语言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这些基本的语言意识和能力对于学习其他语言来说至关重要。
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母语可以作为参照物,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运用新学习的语言知识,加快学习进度。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
母语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对二语习得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母语的文化背景会影响到学习者对于二语的理解和使用,甚至会影响到学习者对于事物的认知和评价。
通过母语对于文化的传递,学习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提高语言运用的自然度和地道度。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提供了一种自信和激励。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母语作为学习者最为熟悉和自信的语言,可以作为学习者的安全感来源。
通过母语的支持,学习者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交流信息,不用担心出错和被误解。
这种自由和自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积极地参与到二语的学习中,增强学习的动力和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提供了一种学习策略和技巧。
母语作为学习者已经成功习得的语言,提供了一种学习的范本和参考。
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母语的学习方式,运用到二语的学习中。
学习者可以借鉴母语中的记忆技巧、语言规律和词汇积累方法,来提高二语的习得效率和质量。
母语的学习经验和技巧可以为二语习得提供宝贵的指导和帮助。
母语对于二语习得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母语作为语言基础的打下、语言意识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引导、自信和激励的提供以及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递,母语为学习者顺利习得二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在二语学习中,学习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母语资源,将其转化为二语学习的优势,提高学习效果和成果。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母语意识
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母语意识在现代社会中,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读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
母语意识是指学生对自己母语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强化学生的母语意识。
一、培养正确的语言观念首先,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言观念入手。
学生应该明确母语是沟通的工具,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媒介,而不仅仅是应付考试的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交流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让他们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和重要性。
二、提升阅读能力阅读是培养学生母语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教师可以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报刊杂志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例如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三、加强写作训练写作是提升学生母语意识的有效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各种写作任务,如作文、读后感等,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同时,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开展语言游戏语言游戏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母语意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口语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和灵活性。
五、拓宽学习资源为了强化学生的母语意识,教师应该积极拓宽学习资源。
除了传统的课本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互联网等资源,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了解语言的发展与变化。
六、创设语言情境教师应该创设丰富多样的语言情境,让学生能够在真实而具体的情境中运用母语。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实地考察等活动,鼓励学生用母语进行真实的交流和表达。
七、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熟练度。
教师可以通过朗读、听力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词语、句子的韵律、语调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感水平。
总之,强化学生的母语意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语文学习,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实际运用中感受到语言的乐趣和实用性。
第一语言习得解读.
各种语法现象中有的是符合语言的普遍现象的,同样有些项目是不符 合的语言普遍现象的。一切语言有两组项目:一个核心组,是语言普 遍现象在具体语言中的体现;一个外围组,是只用于语言的项目。
儿童把编制与大脑的普遍语法原则,用于别人说的话和自己随便听 到的语言,便开始不自觉辨认母语中的规则,这是一个逐渐辨认的过 程。
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
这种机制有一套抽象的,全人类共有的语法系统和类似于 语言学家一样的语言分析能力。儿童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 完全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充满床在的过程。儿童接触到 一定数量的承认语言后,LAD就会被激活,儿童就会利用 LAD对这些语言进行分析,并从中概括出具体的语法规则 。这些于语法规则最为一些具体的语言参数,赋值到与生 俱来的、抽象的、人类普遍语法系统上。
1.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
习得过程大体上分五个阶段
(1)喃语阶段:又叫语前阶段,6个月到1岁,牙牙学语,模仿大人的 话,能听懂一些词和句子,能用特定的声音来表示一定的意义。
(2)单词句阶段:1岁至1岁半,真正学话,一个词、单词话语。
(3)双词句阶段:1岁半,两个词语在一起(一为轴心词,一为开放 词)。
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 限 的手段 表达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决不 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然而,先天论过分看重了儿 童的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 的必要性。先天论与行为主义是两个极端的理论。
3)认知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
认知论把语言习得的发展看作是学习者的内在机制与语言 输入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和他的对话者相 互努力,语言习得的质量才能保证。
母语获得理论与幼儿语言教学原则
原载《幼儿教育》,1994(10-11).母语获得理论与幼儿语言教学原则∗李宇明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是人类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
能否获得语言,能否十分熟练地使用语言,关系到人一生的生活质量。
幼儿期(0~6岁)是语言(口语)最迅速的发展期,也是语言学习的最关键的时期。
如何最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语言高质量的发展,是幼儿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课题。
而欲讨论这一课题,不能不涉及母语获得的理论。
母语获得理论是语言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关于儿童如何获得第一语言(母语)的一系列最根本的认识。
本文拟对传统的行为主义学说、当代流行的乔姆斯基学说进行评介,并根据一些最新的中外研究成果谈谈我们的看法,目的是为幼儿语言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一、行为主义框架内的母语获得理论(一)基本观点行为主义者否定母语获得具有先天的遗传学上的机制,认为儿童的母语学习,是后天的语言环境中一系列“刺激-反应”的结果。
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模仿说和强化说。
1.模仿说。
模仿说最早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尔波特于1924年提出。
他认为儿童是通过对父母语言的模仿而获得语言的,儿童语言是其父母语言的翻板。
后来的大量观察表明,儿童并不仅仅通过模仿获得语言。
为克服机械模仿说之不足,怀特赫斯特、瓦斯托等人又提出了选择性模仿说。
选择性模仿说认为,儿童对话语的模仿,要受到儿童对话语理解的能力的限制,因此,有些话语可以模仿,而有些话语在某个发展阶段则不能模仿。
2.强化说。
强化说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认为,儿童模仿正确,就会得到成人的认可或鼓励,即受到强化;模仿不正确,就得不到认可或鼓励,即得不到强化。
在强化的作用下,儿童学会了正确的话语,放弃了不正确的话语。
强化说进一步强调了儿童周围的人对儿童语言获得的重要性。
(二)简单评价模仿和强化的确在儿童语言发展中起着不小的作用,我国的朱曼殊、许政援等心理学家在自己的研究中,也都证明了这一点。
时代,母语,理念
时代,母语,理念
心得体会
李艳老师从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理念的四个突破,体系结构与主要内容,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育人价值三个方向给我剖析了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
不管是教与学,从中都让我收益颇多!李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特点(时代,母语,理念)。
而听了李老师的全面细致的讲座后,改变了我之前对教科书的原有认识,现在对教科书有了新的理解,也认识到它对于教师的价值。
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为我们诠释了统编教材教科书的专题讲座,让我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作为老师我们要立德树人,以德育人。
让我更加坚定的认可了自己的职业,得语文者者得天下的理想情怀和执着诠释着小学语文教师的价值。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仅仅只是教,更多的是一起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母语习得论——一种全新的解读语文教学的理念湖北省宜昌市第二中学魏占峰全国性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已经告一段落,这次讨论再一次把语文教学改革的课题更急迫、更严峻地摆在了语文工作者面前。
语文教学改革如何深化,如何突破?笔者以为,必须走出过去经验总结、模式归纳的老路子,深入研究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尤其是中国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构建科学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怎么做,还要弄清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心理学、语言学根据是什么。
母语习得论的提出是在这方面作出的尝试。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遵循母语习得规律,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
那么究竟什么是母语习得?母语习得应遵循哪些原则?母语习得与语文教学改革的关系是什么?本文将从语言学习理论的角度对这些问题作出介绍和回答。
1、母语习得的概念习得(acquisition)在语言学习理论中是指儿童获得自己母语的过程,又译作"获得"。
人类能够习得语言,是由于人类具有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 device LAD),婴儿出生以后,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在环境的作用下,在短短四五年时间内,就能习得母语口语。
语言学家们对儿童母语习得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语言习得理论。
那么,儿童乃至青少年能否凭借这套语言习得机制习得母语书面语及进一步发展母语口语呢?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笔者认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中小学生学习母语即学习语文有别于学习外语,他们生活在母语环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天天在使用母语,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都是在习得母语,这就是母语的第二次习得(母语书面语习得)。
由此看来,母语习得的概念不仅应该包括儿童母语习得,还应该包括中小学生的母语第二次习得。
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效率低下费时费力的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各种练习,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
在语言学习理论中,还有一个与习得(acquisition)相对应的概念,那就是学习(learning),有人把它译作"学得"。
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首先区别了这两个概念,他认为,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掌握语言的过程。
语言习得者通常意识不到他们在习得一种语言,而只知道他们是为了交际、实用而运用这种语言。
而学习是有意识的学习语言知识,掌握语言规则的过程。
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学习,与当前我们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基本上是一致的。
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克拉申认为习得和学习是成人掌握语言的两种不同途径,不过,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学习只起辅助作用。
同样,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语文学习中,也有习得和学习两种途径。
过去,我们只注重学习这条途径,而完全忽略了习得这条途径。
现在,我们可以明确习得不仅在语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是起主要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语文学习尖子都有大量阅读,大量写作的经历。
它昭示我们,多读多写是语文学习的不二法门,习得是语文学习的关键。
虽然目前有人认为语文教学中习得和学习两种因素,学习起主要作用,习得只起辅助作用。
但这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母语习得中的自然习得,即在课外学生自己进行的自由读写,没有看到母语习得中还有非自然习得。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要利用课堂时间,围绕一定的主题,大量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读物,进行经常性的练笔,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这就是母语的非自然习得。
其实,中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诵读法也是一种母语习得。
因为诵读法强调对内容的理解、关注,强调对语言的直接感知、记诵,这些都是习得所具有的特点,当然,这也是一种非自然习得。
在语文教学中,母语第二次习得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真实的阅读、真实的写作和真实的活动(真实的交际)。
真实的阅读是以关注内容为主的阅读,比如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学校图书室或阅览室里的自由阅读。
(参见拙文《真实的阅读: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6期)真实的写作是以关注内容为主的写作,比如学生的课外练笔、日记和周记等。
(参见拙文《真实的写作: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7-8期)真实的活动是指学生自己组织的或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的各种主题的语文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赛、文学社团活动和手抄报等。
综上所述,母语习得论实际上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类别的体系,它与语言学习理论中的"学习"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
其关系可简要概括如下:由此可见,真正科学的语文教学体系,应该是学习和习得两条腿走路,尤其是要遵循母语的习得规律,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大量真实生动活泼的语言实践提高语文能力。
目前,许多语文教改实验都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开设学生自由阅读课,倡导学生写日记随笔,就是按照母语习得规律进行语文教学的具体尝试。
2、母语习得的原则母语习得与母语学习有显著区别,在学生语文学习中起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如何判断哪些语言活动属于母语第二次习得呢?以下是母语第二次习得应遵循的四项原则。
1)真实性原则。
所谓真实性原则是指在语言活动中习得者主要关注语言的内容,关注语言所传达信息,也就是要有真实的信息输入和输出。
这是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区别,因为语言学习主要关注语言的形式。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无论是讲读教学中的课文分析,还是作文教学中指导与评讲,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形式方面,而忽略了语言所传达信息、情感。
因而就出现了在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于课文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的一类抽象的分析,而学生却很少阅读课文,即使阅读课文也是为了回答老师的分析提问,结果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却读得味同嚼蜡。
同样,作文教学中也充斥着怎样审题怎样构思怎样开头等形式方面的指导,而很少真正关心学生自己想写些什么,于是学生作文中假话空话套话连篇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母语习得是把注意力放在内容方面,阅读,是为兴趣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在阅读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感、体验人生;写作,是为真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写的都是自己想要说的话想要表达情感,或者通过写作达到了某一交际实用目的。
在这里,既没有繁琐复杂的分析,也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测,阅读的过程,写作的过程就是母语习得的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读写能力发展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认知思维发展,人格情操塑造的过程。
换句话说,就是阅读和写作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要走"大语文"的道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语文读写实践活动,。
2)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通过自身的语文读写活动,发展提高读写能力。
其实,习得的含义就有通过使用而获得的意思。
习得的本质是实践的。
多读才会读,多写才会写,这个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的道理,却是经过了不少曲折才逐步形成共识的。
我们的语文课堂曾经是现在在一些地方也仍然是讲析的一统天下,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或是老师问学生答,课堂上热热闹闹,但学生却很少有真正的语言实践,往往几年书读下来,真正算得上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实践的所占比例极少。
现在,满堂灌的课文讲析法逐渐失去市场了,但是另一种作法却大行其道,那就是以大量的练习、大量的检测题代替讲析,而这种主要关注形式的练习和检测并不是真正的语文实践,真正的语言实践是指的与生活紧密相关,与学生思想紧密相关,有真实信息的输入或输出的语言实践,即母语习得。
遵循母语习得的实践性原则,我们就要把语文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内和课外进行主动的大量的自由读写,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在写作中学习写作,这样,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能力才会有切实的提高。
3)持续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也称大量性原则,是指语言习得者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
表面上看起来,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乃至到大学,语文课占用的课时是最多的,然而这些时间实际上被大量的讲析或大量的练习占用,学生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量也少的可怜,一学期下来,也就读了那么几十篇课文,写了那么七八篇作文。
而课外的时间又被语文作业和其他科目的作业所占用,以致出现了学生在母语习得的黄金时期却没有足够母语习得的奇怪现象,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语文教学"花了2700多课时,却是大多数不过关"的"咄咄怪事"了(吕叔湘先生语)。
语言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凡技能都需要"反复历练"(叶圣陶先生语),没有量的积累,也就没有质的提高。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一个中学生一学期要阅读80万字才可培养起阅读能力。
我国传统语文学习方法中强调多读多写,强调"处处留心皆语文",与母语习得的持续性原则是完全一致的。
和外语学习相比,语文学习有丰富的母语环境,只要我们少做一些空洞的分析,少让学生做一些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各种习题,充分发挥母语环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我们的中小学生就会有足够的时间多读一些书报杂志,多记诵一些真正有价值的名篇佳作,达到母语习得对量的要求。
今年新修订的小学初中语文教学大纲首次对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规定,六年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为150万字,初中生每学年的课外阅读是80万字,可以说是对母语习得持续性原则的肯定。
4)反复性原则。
反复性原则是指在母语习得中对部分语言材料反复阅读,反复玩味,以达到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积淀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等目的。
这种反复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精读,它不是对语篇语段的抽象分析,而是对语言材料的直觉感知。
反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重读,摘抄,诵读,背诵等。
在这方面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古人读书,不像现在这样分析或做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读书,讲究诵读涵泳,强调熟读成诵。
在反复的诵读涵泳中,学生不仅语感会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会加深,结构文风会受到影响,而且精神人格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而通过熟读成诵形成的语言积累,也会成为学生语文素质的基础,即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最近,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同志在谈到语文教材编写的时候,结合自己读书写作的体会反复强调了诵读背诵的重要性,"我主张,语文教学还是要背书","教材要按照可以让学生背的标准来编写","教材应尽量提供一些好的词汇、句子,好让学生背会、记熟后去进行新的改进、创造","你必须肚子里装进很多范文,它的词汇、章法、思想,到时候才能拿得出来,才能变化组合。
"在这方面,我国新老两代科学家的不同很能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