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3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课件——生态环境
作物栽培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4、生态系统信息流的人工控制 (1)光信息的人工控制 (2)化学信息的人工控制 (3)声信息的人工控制 (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平衡 (1)生态平衡的概念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
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这种稳定是一 种动态的平衡。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及 非生物成分所组成的一个功能系统。 (2)生态平衡的内容 生态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功能的稳定、能量与 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 (3)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 影响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可以归纳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 种: ① 捕食食物链或牧食作物链 如草→蝗虫→蛇→鹰,藻 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② 腐食食物链又称碎屑食物链 如动植物残体→蚯蚓→ 线虫→节肢动物;海洋中的有机碎屑→浮游动物→鱼类 等。 ③ 寄生食物链 如哺乳动物→跳蚤→原生动物→细菌→ 病毒。
作物栽培环境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 统 自然生态系统所生产的物质绝大部分都留 在系统内(如一片原始森林),
2.农业生态系统往往表现出较高的经济价值, 即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3.农业生态系统抗逆性较差、稳定性较差,系 统的稳定性和持续生产对人工调节与控制有着 较大的依赖性。
作物栽培环境
三、生态系统的功能
2.生态失调
(1)生态失调的概念
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使之不能恢复到 原初状态即称为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破坏。
生态系统存在着一个稳定性阈值。生态系统稳定性阈值, 取决于生态系统的成熟程度。生态系统越成熟,其种类 组成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也越大,即阈值越 高。反之,一个简单人工生态系统的阈值则低。
(完整版)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
作物育种学总论复习题及答案1、作物育种学、品种的概念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这种群体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特性,在生物学、形态学及经济性状上的相对一致性,与同一作物的其他群体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区别;这种群体在相应地区和耕作条件下种植,在产量、抗性、品质等方面都能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
2、简述作物育种学的特点和任务作物育种学的特点:作物育种学是作物人工进化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它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化学、病理学、生物统计与实验设计、生物技术、农产品加工学等领域的知识与研究方法。
作物育种学与作物栽培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作物育种学的任务:(1)研究作物遗传性状的基本规律;(2)搜索、创造和研究育种资源,培育优良新品种;(3)繁育良种,生产优良品种的种子。
3、简述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4、基本概念:自然进化、人工进化自然进化:由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演变发展的进化过程。
人工进化:是指由于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的利用自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5、生物进化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三大要素:变异、遗传和选择相互关系:遗传变异是进化的内因和基础,选择决定进化的基本方向。
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1、说明作物繁殖方式的种类和各类作物群体遗传特点及代表作物作物遗传方式的种类:一类是有性繁殖,凡是由雌配子(卵子)和雄配子(精子)相互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称为有性繁殖。
第二种是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主植物主要有自花授粉作物、异花授粉作物、常异花授粉作物:(1)自花授粉是指同一朵花的花粉传到同一朵花的雌蕊柱头上,代表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大豆、豌豆、花生、烟草、绿豆、亚麻等。
作物与生态环境
例如:沙枣是对干旱沙漠土壤适应形成的生态型作物
生活型(life
type),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于相近
环境条件的作物类群。
例如:喜温作物、耐旱作物、耐盐作物、耐湿作物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作物与光辐射
1、光辐射对作物的意义 1.1 光是作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源
作物光合作用光量源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作物生产系统的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是作物生产系统的重要组分 作物:系统主体。 作物生产系统 生态因子:系统客体(即环境条件),为 作物提供生存的空间、能源和物质。
2、生态因子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2.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2.1.1 气候因子(climatic elements)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温度三基点的应用
——依据萌发的最适温度确定作物的适宜播期,主要应用 于春播作物; ——依据温度临界期的温度三基点调节生育期 错开作物开花期不与最高温度相遇,主要应用于夏收 作物; 错开作物开花期不与最低温度相遇,主要应用于水稻。
作栽学总论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阶段作用效应:节的不同反应。
例如:0~5℃温度对幼苗期半冬性小麦可促进通过春化 阶段而开始穗分化,对拔节期半冬性小麦可能伤害幼穗。
——直接与间接作用效应 直接效应:如光、温、水、气、土壤直接参与作物 代谢活动。 间接效应:如纬度、海拔等通过影响光源、温度进 而影响作物代谢活动。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温度三基点特征:
作物栽培学总论讲义
作物栽培学总论绪论第一节农业生产概述一、农业的概念及内涵农业是最古老、最根本的产业,它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基础。
早期的农业实际上就是粮食作物栽培,后来随着经济作物的出现,农业即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业。
当动物生产发展后,农业则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两个部门。
今天,种植业和畜牧业仍然是农业的主体。
所以就世界范围来看,一般认为农业就是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而在中国狭义的农业是指作物种植业。
广义的农业则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
但它仍局限于农村、农场、农户所经营的农业。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也将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加工、流通看作农业的延伸或者农业产业链的延长。
因此,人们对农业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也很不一致。
广义农业:大农业即农业产业再加上为农业服务的其它部门如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村建设、农村金融等。
中义农业:农业产业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商业。
狭义农业:农业生产业即种植业和养殖业。
总之,农业是人类通过社会生产劳动,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条件,促进和控制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来取得人类社会所需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二、农业生产的本质与基本特征(一)农业生产的本质农业的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
因此农业生产过程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交织过程。
(二)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1.土地的特殊重要性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在其它部门的生产过程中,土地仅仅是劳动的场所。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是劳动的场所,更是提供动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和养料的主要来源,是植物生长发育的重要的环境条件。
因此,土地的数量、质量和位置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
2.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农业生产主要在广阔的田野上进行,同时,由于农业生产又是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过程,因而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强大影响。
作物育种学(总论)
3.目标性状的选育进一步得到协调改良。
株型育种、矮秆育种和高光效育种工作的开展, 使作物的农艺性状得到同步改进,生物产量和经济系 数进一步得到协调,抗病性和产品品质不断提高。
现代品种的特点是在综合性状鉴定和选择的基础 上,突出目标性状,是主要目标性状都得到协调改良。
二、对 作 物 育 种 工 作 的 展 望
3. 鉴定分析方法微量、精确、快速。 在目标性状的鉴定、分析、选择中,广泛采
用现代技术和仪器,进行快速、精确、微量和非 破坏性的鉴定分析,以提高育种效率。
4. 开拓育种新途径和新技术。 除应用传统的育种技术外,还大力开拓人
工诱变育种、倍性育种、远缘杂交育种、细胞工 程、染色体工程、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
三、作 物 育 种 学 的 发 展
随着育种学、进化论和相关理论的发展和 育种效率的提高,作物育种从20世纪20-30年代 开始摆脱主要凭经验和技巧的初级状态。以逐 渐发展成为具有系统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一门应 用科学。
世界出版的有关育种知识的专著有:
第一部1927年,美国 Hayes和Carber出版的《作物育种》; 1935年,前苏联Vavilov出版的《植物育种的科学基础》; 1936年,中国王绶出版的《中国植物育种学》; 1942年,美国Hayes和Immer出版的《植物育种方法》; 1948年,中国沈学年出版的《作物育种学泛论》; 1960年,美国Allard出版的《植物育种原理》; 1976年,中国蔡旭出版的《植物育种育种学》; 1981年,西北农学院主编的《作物育种学》等
二、当地现有品种有待改进的主要性状
以当地现有推广品种为参考,从而选育 出能克服现有品种的缺点,保持和提高其优 点的新品种。在考虑主要目标性状 的同时, 还要兼顾 次要目标性状。因为随着主要目标 的实现,原来的次要目标性状就可能上升为 主要目标性状。
04农学概论作物与生态环境
(二)作物的光周期反应及类型分布
(三)光周期反应在引种上的应用
在作物引种时应特别注意作物开花对光周期的要求。 纬度相近地区之间,因光照时间相近,引种成功可能性较大。 短日照作物由南方(短日照、高温)向北方(长日照、低温)引种时, 由于北方生长季节内日照时数比南方长,气温比南方低,往往出现营 养生长期延长,开花结实推迟的现象。
开花结实光补偿点 作物正常生长要求高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
小麦1.8~2.0千LX 玉米0.8千LX 豌豆1千LX
(三)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光饱和点——随着光照强度的进一步增强,
光合速率也逐渐上升,当达到一定值之后,
光合速率便再不受光照强度的影响而趋于
稳定,此时的光照强度叫做光饱和点。
——阳生作物光饱和点,为全日照量100%
(三)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
光补偿点——在一定的光照强度下, 实际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达到平衡,表 观光合速率等于零,此时的光照强度即为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时的净光合率为零,即光合作用生产的干物质量与呼吸消耗的 干物质量相等。
——阳生植物光补偿点,为全日照量3~5% 阴生植物光补偿点,为全日照量1%以下
第四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本章重点:
学
作物生长发育对光、温、水、气、土、肥 的生态资源的适应性
习
难点:
目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现象及应用;
标
温度三基点、温周期现象及应用;需水特 性;作物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土壤
肥力要素。
第一节 作物的生态因子
一、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短日照作物由北方向南方引种,则往往出现营养生长期缩短、开 花结实提前的现象。人们常常利用短日照作物的这种反应,将北方作 物品种引到南方,用于夏季播种,争取一茬收成。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一、名词解释1、作物:广义上指有利于人类而由人工进行栽培的植物。
狭义上指农田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
2、作物栽培学: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3、引种:作物引种就是从外地或外国引入当地没有的作物品种或品系,借以丰富当地的作物资源.4、简单引种:由于植物本身的适应范围广,以致不改变遗传性也能适应新的环境条件,或者是原分布区域可引入地的自然条件差异较小,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更适合植物的生长,植物生长正常甚至更好。
5、驯化引种:植物本身适应性很窄,或引入地的生态条件与原产地的差异太大,植物生长不正常甚至死亡,但是经过精细的栽培管理,或结合杂交、诱变、选择等改良植物的措施,逐步改变遗传性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引进的植物正常生长。
6、生物学零度:指植物光合作用与呼吸消耗相等情况下的温度。
7、生长:指作物个体、器官、组织和细胞在体积、重量和数量上的增加,是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8、发育:指作物一生中,其结构、机能的质变过程,它的变现是细胞、组织和器官分化,最终导致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成.9、生长发育的周期性:作物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适应着周围环境的变化,所发生的生长发育上的节奏性,称为周期性。
10、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所需时间为作物的大田生育期,以天数表示11、作物的生育时期:指作物一生中其外部形态、特征及其内部生育特性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划分的时期。
12、作物的物候期:指作物的生长发育在一定条件下所表现的形态特征,人为地制定的一个具体标准,以便科学地把握作物的生育进程。
13、植物学上的种子: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繁殖器官。
生产上的种子:泛指用于播种繁殖下一代的播种材料。
种子寿命:种子从采收到失去发芽力的时间14、种子的休眠:在适宜萌发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作物栽培学是农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
作为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作物栽培学的概述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如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土壤学等。
作物栽培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农作物种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作物栽培的生理过程和生育期特点,以及农作物的适应性和耐逆性等方面。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与人类农业生产的历史密切相关。
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农作物栽培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物栽培学也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完善。
2. 作物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础。
了解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进行作物的栽培管理。
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生育期等方面。
植物的形态结构是指植物的外部表现,如根、茎、叶、花等。
不同作物的形态结构有所差异,对于栽培作物来说,了解其形态结构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管理。
植物的生理特性是指植物的生理功能和代谢活动。
植物的生理特性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物质运输、生长发育等方面。
通过研究植物的生理特性,可以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理代谢过程,为农民合理安排作物的栽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作物的生育期是指作物从萌芽到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阶段。
不同作物的生育期存在差异,了解作物的生育期特点可以帮助农民制定科学的栽培计划,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作物栽培技术作物栽培技术是指将作物从种子开始,通过一系列的栽培措施,达到最终的收获目标。
作物栽培技术涉及到种子的选育、土壤的准备、施肥、病虫害防治、灌溉等方面。
种子的选育是作物栽培的第一步。
优良的种子具有良好的生长特性和抗逆能力。
通过种子的选育,可以保证作物良好的生长发育。
土壤的准备是指根据作物的生态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土壤改良和土壤调理,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作物栽培学总论 (3)
(3)春性类型 这类作物品种春化对低温的要求不严格,春化时间也较短。
小麦、油菜通过春化所需的温度和天数
作物 小麦 类型 冬性 半冬性 春化温度范围 0-3 3-6 春化时间(d) 40-45 10-15
春性
油菜 冬性 半冬性
8-15
0-5 5-15
5-8
20-40 20-30
春性
15-20
15-20
•
对于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作物如麻类、薯类、甘蔗、甜菜等,
则是指播种材料出苗到主产品收获适期的总天数-工艺成熟期。
• 需育苗(秧)移栽的作物如水稻、甘薯、烟草等,通常还将生育
期分为秧田(苗床)生育期和大田生育期。秧田(苗床)生育期是从
出苗到移栽的天数,大田生育期是指移栽到成熟的天数。
1)作物生育期长短 同一作物的生育期长短因品种而异,有早、中、晚熟之分。 在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各个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是相对稳定的。
1kj/cm2,相当于玉米生物产量减少337.5kg/hm2。
国际小麦玉米改良中心研究指出,玉米产量变动80%受后期光 照时数、光照强度和叶面积影响。 生产实践已经证实高温阴雨寡照会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的产量 和品质。
(三)作物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即使作物处在适于发育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也必须有最低限度的 营养生长,才能进行幼穗(花芽)分化。在作物进人生殖生长前,不受温度 和光周期诱导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 不同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期的长短各异,这种基本营养生长期 长短的差异特性,称为作物品种的基本营养生长性。
(3)控制花期
在花卉栽培中,已广泛应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的
开花期。
(4)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作物育种学总论笔记
张天真——作物育种学总论名词解释、填空、简答名词解释◆品种(cultivar):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人类的需要所选育的某种作物的一定群体。
◆农作物品种的三个基本特性:DUS D特异性(distinctness);U一致性(uniformity);S稳定性(stability)。
◆有性繁殖:凡由雌雄配子结合,经过受精过程,最后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
◆无性繁殖:凡不经过两性细胞受精过程的方式繁殖后代的统称为无性繁殖。
◆天然异交:区别于人工杂交,是指同作物不同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自交不亲和性(self-incompatibility):指具有完全花并可形成正常雌雄配子,但缺乏自花授粉结实能力的一种自交不育性。
◆雄性不育性(malesterility):植物的雌蕊正常而花粉败育,不产生有功能的雄配子的特性。
◆无融合生殖(apomixes):植物的雌雄性细胞甚至雌配子体内的某些单、二倍体细胞,不经过正常的受精和两性配子的融合过程而直接形成种子繁衍后代的方式,称为无融合生殖。
◆自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杂合基因型的作物,自交后代的生活力减退,称为自交衰退。
表现为生长力下降,繁殖力、抗逆性减弱,产量降低等。
◆自交系品种(纯系品种)(pure line cultivar):对突变或杂合基因型连续多代的自交和选择育成的同质纯合群体。
◆杂交种品种(Hybrid cultivar):在严格选择亲本(自交系)和控制授粉的条件下生产的各类杂交组合的F1植株群体。
同质杂合◆群体品种(population cultivar):遗传基础复杂,群体内植株基因型有一定程度的杂合或异质性的异花授粉作物的自由授粉品种。
异质杂合。
◆异花授粉作物的综合品种(synthesis cultivar):育种家按照一定的育种目标,选用优良的品系,更具一定的遗传交配方案有计划的人工合成的群体。
异质杂合。
(完整word版)作物栽培学总论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研究法1、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作物栽培学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栽培技术措施以达到作物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目的的一门应用科学。
作物:人类栽培的绿色植物,包括粮、棉、油、糖、绿肥、饲料等.2、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在于根据作物品种的要求,为其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采取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技术措施,使作物品种的基因型得以表达,使其遗传潜力得以发挥.要完成作物栽培学的任务,必须掌握与作物、环境、措施三个环节有密切关系的各种知识。
3、作物栽培学的特点复杂性:研究对象(作物,环境,措施)是极其错综复杂和变化多端的.季节性:大田作物“不违农时”,设施农业“反季节栽培”地区性:大处说,不同的地区;小处说,不同的地块变动性:新作物新品种的引种和创新,新技术新措施的引进,栽培作物的方法措施等也要不断变化.4、作物栽培的研究法1)生物观察法:肉眼观察和仪器测量2)生长分析法:叶面积消长和干物质动态3)发育研究法:对稻麦,特别注意分蘖消长、穗分化状况等4)生长发育研究法:根据器官建成规律,调查各营养器官的分化、发展和衰亡时期及其持续时间;观察穗分化和花芽分化进程,追踪小穗、小花分化数、退化数和成粒数及其临界期;测定不同时期有效叶面积及各器官的干重、碳素和氮素的含量以及碳氮比等;最后分析查明产量构成的各个因素.5)产量对比法:就是对不同作物品种或不同栽培技术措施进行田间小区或大田对比试验.这种对比发一般要设置若干个处理、安排若干次重复,进行田间比较,试验过程中要进行详细的观察测定和记载,收货时进行测产、考种,最后将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第二节作物的起源和起源地1、农业的发生农业起源的根本诱因可能是人口的不断繁衍和天然食物的短缺.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饲养,这是人类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变革,是最具突破性的飞跃。
2、世界各地最早种植的作物公元前7000年,穆雷贝特(叙利亚),采集野生小麦和大麦,可能栽培过公元前5000年,安纳托利亚(土耳其),已栽培大麦和小麦公元前6000—7000年前,中国,普遍种植水稻公元前5500-3000年,非洲撒哈拉,栽培高粱和御谷之类公元前3600年,埃及,种植小麦和大麦公元前6000年,墨西哥定居村社,种植籽粒苋、玉米、豆类、南瓜和甘薯公元前4000年,南美的阿亚库乔人,种植马铃薯、玉米、南瓜和豆类欧洲,希腊,种植小麦和大麦3、中国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是独立发展起来的古老农业中心之一,又是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和多样性中心之一。
作物栽培与环境
第三节 作物与温度
环境温度包括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一、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
气温变化可分为:周期性变化(节律性变温) 非周期性变化(非节律性变温)
1、气温的时间变化 气温的日较差:日最高温度(午后2时)与日最低温度(日出之
前)的差。热带平均为12℃,温带8 ℃,极地3-4 ℃ 。 夏季较冬季数值大;晴天较阴天大;低海拔较高海拔大。
一、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 1、太阳光谱的性质
太阳光谱范围是250~4,000nm之间。
(1) 热效应:太阳能被作物截获后大部分转化为热能,用 于蒸腾及维持体温,保证各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
(2) 光合作用:作物吸收的太阳能一部分用于光合作用, 它是作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进行生产的基础。
(3) 光形态建成:太阳光强(辐射量)和光质(光谱成 分),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的调整起着重要作用。
(3)光强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弱光----黄化现象。节间伸长,叶片小,无侧枝,水分含量高,
不能形成叶绿素,只形成胡萝卜素和叶黄素,植株黄色或黄白色。 强光----光抑制。稻、麦、棉、豆中午前后经常出现光抑制,光
合速率暂时降低,过后恢复或不能恢复。
(4)光强对作物发育的影响 光周期诱导后,开始花芽分化,光照时间越长,强度越大,有
(2)短日照作物:24h昼夜周期中,日照长度短于某一个临界 日长才能成花。水稻、玉米、大豆、高粱、烟草、大麻、黄麻
(3)日中性作物:对日照长度不敏感,在任何长度的日照下均 能开花。 棉花、黄瓜、茄子、辣椒、番茄等。
(4)中日照作物
3、光周期诱导的机理
在植物的光周期诱导中,暗期的长度是植物成花的决定因 素,尤其是短日作物。
农业概论第十一章作物与环境
04
不同作物三基点温度不同,根据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分为喜温作物(生长起点>10℃)和耐寒作物(>3 ℃ )。
01
种子萌发的三基点低于营养生长期的,营养生长期又低于生殖器官发育期的。开花期对温度最为敏感。
02
三基点温度的特征:
农业界限温度 标志着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开始,终止或转折,对农业生产有指示或临界意义的日平均温度,称为农业界限温度。
01
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02
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
03
一、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
*
*
水对作物的生理生态作用 作用: 原生质的主要成分;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代谢过程的反应物质; 作物生化反应和物质吸收、运输的溶剂; 维持细胞的膨胀状态; 细胞分裂与伸长的必需因子。
生态作用:改善田间小气候,如大气湿度,土壤及其表面的空气温度,土壤空气含量、微生物状况、土壤养分利用率等。
提高作物光能效率的途径
温度与作物生长发育
温度是一个状态函数,标志着物质分子平均动能水平。 环境温度包括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
温度的节奏性变化与作物生产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
积温及无霜期
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
气温变化
周期性变化 非周期性变化 温周期:作物生育与温度变化的同步现象。
缺水对作物形态、生理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作物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与作物生产关系极大,水分缺乏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对叶绿素合成及气孔影响的综合结果。
(二) 水与作物生长及产量的关系
大田作物中比较抗旱的是糜子、粟、高粱、甘薯、绿豆等,但在水水,同时又不断地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这样就在作物生命活动中形成了吸水与失水的连续运动过程。一般把作物吸水、用水、失水三者的动态关系叫做水分平衡。只有当吸水、输导和蒸腾三方面的比例适当时,才能维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作物与环境的关系概述(PPT94页)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生物因素
人为因素
光能、 温度、 空气、 水分等
土壤的有
机和无机 物质的物 理、化学 性质以及 土壤生物 和微生物 等。
如地势、 地貌、 海拔高 度、坡 度、坡 向等
动物、 植物、 微生 物的 影响
主要 指栽 培措 施
(二)、环境(生态)因子的对作物作用的特点
特点
1.环境因素相互联系的综合作用 2、主要因素 3、环境因素的不可代替性和可调性 4、环境因素作用的阶段性
1、光照强度与作物生长
光照强度对作物生长及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光 是作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 质是作物进行生长的物质基础。细胞的增大和分化,作物 体积的增长、重量的增加都与光照强度有密切的关系。 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 ;植物体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也与一定 的光照强度有关。例如,作物种植过密,株内行间光照就 不足,由于植株顶端的趋光性,茎秆的节间会过分拉长, 这样一来,不但影响分蘖或分枝,而且影响群体内绿色器 官的光合作用,导致茎秆细弱而倒伏,造成减产。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 物 与 环 境 的关系 概述(PPT94页 )培 训 课件培 训讲义 培训ppt教 程管 理课件 教程ppt
作物学通论大纲
《作物学通论》教学大纲学时数:54学分数:3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执笔者:章新编写日期:2006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本课程是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基础课。
与本课程相衔接的课程有《植物学》、《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等课程。
本课程主要学习和了解作物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以及作物学的发展特点、作物进化与分布、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生态环境关系、生产管理技术、耕作制度与农业生态等主要内容。
目的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科学种田,降低农业成本,合理利用农业技术,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了解各作物生长发育的共性,并对一些常见农作物的个性有充分的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的指导思想。
学习该课程对了解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基础地位,开拓学习思路,促进本专业的学习大有益处。
二、教学纲要第一章作物学概述第一节作物学的概念1 作物学的概念与范畴2 作物生产概况第二节作物分类与分布1 作物分类2 作物的起源和传播3 作物的分布 4中国作物的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节我国主要优势农产品种植区划1我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区划2我国几种主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第二章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第一节作物的发育特性与生育期1 作物的发育特性2 作物的发育阶段3 作物的生育期第二节作物器官的形成1 种子形态与萌发2 营养器官的建成3 生殖器官的建成4 器官生长的相关性第三节作物的群体特征1 作物的群体的基本概念2 作物的群体结构与指标体系3 作物群体的源流库第四节作物产量的形成1 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2 产量构成因素3 产量形成过程及影响条件4 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第五节作物品质的形成1 作物产品品质2 作物产品品质的影响因素3 提高作物产品品质的途径第三章作物与生态环境第一节作物的生态因子与生长调节1 作物的生态因子2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3 作物生长的环境调节第二节作物与关照1 光照度对作物的影响2 日照程度对作物的影响3 太阳光谱成分对作物的影响第三节作物与温度1 温度的变化节律及其对作物的影响2 温度对作物的影响及作物生育的温度范围3 积温及无霜期4 温度逆境对作物的危害及防御措施第四节作物与水分1 作物对水分的需求特点2 水分逆境对作物的影响第五节作物与空气1 作物与CO2的关系2 作物与O2的关系3 风速对作物的影响4 空气中其他气体与作物的关系第六节作物与肥料1 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2 矿质元素的生理作用3 作物的需肥规律第七节作物与土壤1 土壤和土壤肥力2 土壤的主要性质及其对作物的影响3 我国主要低产田土壤的改良第四章作物品种选育与良种繁殖第一节品种及种质资源1 品种的概念2 品种的改良任务3 品种改良的目标4 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5 种质资源。
作物栽培学总论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一章作物和作物生产1.简述野生植物、栽培植物及作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根据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可将作物分成几类?请举例说明。
3.哪些农作物起源于中国?哪些农作物在世界上分布较广?4.谷类作物与禾谷类作物有何区别?5.主要禾谷类作物包括哪几种?6.主要豆类作物包括哪几种?7.北方主要薯类作物包括哪几种?8.我国主要纤维作物是哪几种?9.我国主要油料作物是哪几种?10.作物生产有哪些特点?第二章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1.简述作物栽培学的性质和任务。
2.简述作物生产目标及其与作物栽培学的关系。
第四章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1.简述作物生长和发育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作物栽培中种子的概念及其所包含的器官种类。
3.什么叫作物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经济系数?4.经济系数在作物生产中有何意义?各类作物的经济系数范围一般是多少?经济系数与作物产品器官的种类及其化学成分有何关系?5.简述作物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6.作物生育与温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7.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的温度三基点有何变化?8.积温在作物生产中的含义和意义各是什么?9.作物的冷害和霜害有何区别?10.何谓作物的需水临界期?各类作物的需水临界期一般都在什么阶段?第五章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产潜力1.简述作物的产量潜力及增产途径。
2.简述提高作物品质和效益的途径。
作物栽培学各论(一)第一章小麦1.麦类作物一般包括那些作物?2.简述我国小麦的种植区划。
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3.简述全国及河北省的小麦生产概况。
4.什么是小麦的阶段发育?简述阶段发育与器官形成的关系。
5.简述小麦根、茎、叶生长的基本规律。
6.简述小麦分蘖及其成穗规律。
7.简述小麦穗分化的过程。
8.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
9.小麦穗分化与生育时期及外部形态有何关系?10.叙述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过程及影响子粒生长的因素。
作物栽培学总论参考复习
作物栽培学总论题库一、名词解释1. 作物:人类为了各种目的,并经过长期驯化后,在大田中进行大面积人工栽培的一类植物,又称“大田作物”。
2. 作物生产:涉及种植作物的全过程及从“种-收-加工-贸易”全过程,确保生产能实现农业经济再循环并从中获取利润的过程。
其核心是“种-收”过程,又称之为作物栽培。
3.作物栽培学:作物栽培学是一门研究作物生产综合技术的应用学科,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规律、作物产量形成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的相互关系,并探讨作物生产实现高产、稳产、优质、低成本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措施。
4.分蘖:禾谷类作物分蘖节上着生的腋芽在适宜条件下长成的新茎称为分蘖。
5.定日作物:要求一定时间的日长才能完成其生育期的作物。
6.中耕作物:株行距离较大,植株对地面覆盖度小,经常要中耕松土的一类作物。
7.拔节:茎的节间基部的居间分生组织的细胞迅速进行分裂伸长,使植株节间突然迅速伸长的现象。
8.有效分蘖:能生长至抽穗结实的分蘖称为有效分蘖。
9.无效分蘖:不能抽穗结实的分蘖。
10.一次分蘖:从主茎叶腋长出的分蘖。
11.二次分蘖:从一次分蘖上长出的分蘖。
12.剑叶:禾本科植物主茎顶部的最后一片平展叶。
13.直根系:明显发达的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
14.须根系:由种子根(或胚根)及其侧根和茎节上发生的次生根(不定根)所组成的根系。
15. 作物的适应性:是作物长期适应于一定环境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性状,是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
16. 生长:体积和重量的增加,通过细胞分裂和细胞扩大来完成,既包括营养体的生长也包括生殖体的生长.17.发育:器官、机能的质变过程,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最终导致特殊花、果实、种子形成,狭义指生殖生长转变的开始。
18.作物生育期:作物从播种出苗到成熟收获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所需的时间。
19.生育时期:在作物的全生育期中根据其形态和生理上发生显著变化的特点划分成几个阶段称之为生育时期。
20.营养生长:一般指营养器官根、茎、叶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温度临界期:对外界温度最敏感的时期(减数分裂
—开花)
最低 最适 最高
油菜 水稻
棉花 花生
5 20
18~20 16
14~18 25~30
25~30 25~28
30 40~45
35 38
——作物生长健壮、干物质累积量高(高光合效率)的适 宜温度通常稍低于最适温度。
——作物生长发育三基点可以通过育种加以适应性改良。
包括调节作物与生存资源相适应的技术和维持作物生产系
统正常运行提供的经济、物质投入。
干预作物生产的最活跃条件。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2.2 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
作用机制:
——主次作用效应:即诸因子中的主导因子和副因子。
例如:作物生长速度的主导因子为温度,其它因子 辅助影响。 ——互换作用效应:即多因子中各因子的作用效应的累 加现象。 例如:施肥的同时进行灌溉产生的效果高于单独施 肥或单独灌溉的效果 例如:自然光照增强的同时也提高了气温
吻合程度高 吻合程度低 生态适应性强 生态适应性弱 距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平衡目标近 距高产、优质、高效、 生态平衡目标远
生态适应性表现地区性、季节性,以季节性为核心。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3.2 生态适应性等级划分
划分为强、中、弱、不适应四个等级
——强,吻合程度最好,最适于某种作物生长、生存; ——中,吻合程度较好,比较适于某种作物生长、生存; ——弱,吻合程度次适应,可种植某种作物; ——不适应,作物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与实际环境不吻合, 不适宜种植某种作物。
作物与生态环境
长日照作物(long-day crop)
——概念:凡延长日照能提早开花的作物称为长日照作物。 ——代表作物:小麦、胡萝卜、油菜、甜菜、蚕豆、洋葱、 亚麻等。 ——长日照作物从高纬度地区向低纬度地区引种,或延迟开 花或不开花结实,相反提早开花,但易遭冻害、可能减产。
日中性作物(day natural crop)
例:水稻、棉花等短日照作物在秋季收获后引至海南岛冬 繁,油菜等长日照作物夏季收获后引至华北夏繁,可以增加 周年内的繁殖代数,加快育种进程。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控制花期
——花卉栽培以缩短光照或延长光照处理诱导定期开花; ——通过缩短或延长日照处理,调节杂交亲本花期相遇进 行杂交制种、以提高制种效率;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温度三基点特征:
——不同作物的温度三基点不同:
最低 喜温作物 8~14 最适 28~32 最高 35~45
喜凉作物
1~5
20~25
28~32
——同一作物不同生育时期要求不同的温度三基点。 种子萌发<营养器官生长期(地上部高于地下部) <生殖器官生长期
作栽学总论
例如:沙枣是对干旱沙漠土壤适应形成的生态型作物
生活型(life
type),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形成的适应于相近
环境条件的作物类群。
例如:喜温作物、耐旱作物、耐盐作物、耐湿作物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二节 作物与光辐射
1、光辐射对作物的意义 1.1 光是作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源
作物光合作用光量源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限制方式:
——最小因子定律(李比希):即作物生长取决于数量 供给量不足的那一种因子。 例如:当某一营养物质不足于满足作物生长需要时, 不但限制作物生长,同时也将限制其它足于满足作 物生长需要的因子的效应发挥。 ——耐性定律(谢尔福德):即某种作物生长对某一生 态因子适应的从高限到低限的范围。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一节
作物生产系统的生态因子
1、生态因子是作物生产系统的重要组分 作物:系统主体。 作物生产系统 生态因子:系统客体(即环境条件),为 作物提供生存的空间、能源和物质。
2、生态因子的分类及作用方式 2.1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2.1.1 气候因子(climatic elements)
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具有相对性
——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科技水平可增强适应,反之则减 弱适应性(例反季节栽培图示); ——人为需要和选择是作物生态适应性变化的根本动力。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3.3 生态适应性的主要类型:
生态型(ecotype),即经自然和人工选择分化形成不同基
因型类群。包括: ——气候生态型:对光周期、温周期、降雨量适应形成的作物 型。 例如:水稻 早稻——对日照长度不敏感生态型 中稻——居于早稻、晚稻中间生态型 晚稻——高温、短日照生态型 ——土壤生态型:对土壤结构、肥力、水分等适应形成的作物型。
——概念:不同日照长度条件对开花影响不敏感的作物 称为日中性作物。
——代表作物:番茄、黄瓜、辣椒、四季花卉等。 ——日中性作物适宜于反季节栽培。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3.2 光周期现象在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引种
——同纬度内引种容易成功、不同纬度 间引种趋向不易成功。
例: 大豆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跨纬度引种,明显推迟开花甚至 不开花,引种要选早熟型品种; 由高纬度向低纬度跨纬度引种,则明显提前开花、花数量陡 减、花器官变小,引种要选晚熟型品种。
作栽学总 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第三章
本章重点:
作物与生态环境
作物生长发育对光、温、水、气、土、肥的 生态资源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难
点:
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光周期现象及应用; 温度三基点、温周期现象及应用;温度逆境与防 御;需水特性,水分逆境与防御;作物群体通风 的作用;作物营养临界期与最大效率期;土壤肥 力要素及调控途径。
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以营养器官为主要收获产品的作物,通过纬度间引种 延迟开花时间提高产量和品质; ——以生殖器官为收获产品的作物,通过合理的引种提早 开花时间,促进早熟。
例:红、黄麻由低纬度向高纬度跨纬度引种,可以推迟开 花提高产量、改进纤维品质;而留种则要引至海南岛。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夏至 冬至: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冬至
北方
夏至:昼短(夜长)
南方:昼长(夜短)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南方
高海拔 低海拔
北方:昼短(夜长)
低海拔:昼长(夜短) 高海拔: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3.1.2 作物的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sm):为作物对白天和黑夜的相
4、作物对光谱的反应 4.1 作物的生理有效光与生理无效光(低效光)
红、橙光被叶绿素吸收最多、光合活性最强,为生理有效光;
绿光被作物叶片反射和透射,很少利用,为生理无效光。 4.2 不同波长光下的光合产物 长波光占光束优势(强光)时,促进糖类合成; 短波光占光束优势(弱光)时,促进氨基酸、蛋白质合成。 4.3 不同波长对作物生长影响 蓝紫光、青光抑制作物体伸长、红光促进作物体伸长; 紫外线抑制作物体伸长、促进花青素形成,红外线促进作物 体伸长、促进种子萌发。
——作物截获太阳能 ——光能利用率高(低) 作物生命代谢活动的热量源 ——作物截获太阳能 化学能 作物产量高(低) 热能 (作物产量的95%来自于光合作用)
——热能用于作物蒸腾和维持作物体体温 1.2 光调节作物生长发育和诱变遗传物质结构
光强、光质、光谱调节作物生长发育。 光谱诱变作物遗传物质结构。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2、作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 2.1 光补偿点
光补偿点(light compensation point):指光合作用过程吸收
CO2量和呼吸作用释放CO2量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光补偿点时的净光合率为零,即光合作用生产的干 物质量与呼吸消耗的干物质量相等。
——阳生植物光补偿点,为全日照量3~5%
包括光照、温度、水分、空气资源及活动现象。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和形态变异,决定
作物的地理分布。
气候因子与其它生态因子密切相关,例如:随地理经、
纬度和海拔而变化;随植被类型和人为变化而变化 。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2.1.2 土壤因子(soil elements)
包括土壤理化性状、土壤肥力和土壤生物结构及活动现象。 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代谢活动,决定作物的地理分布。
阴生植物光补偿点,为全日照量1%以下 小麦1.8~2.0千LX 开花结实光补偿点 玉米0.8千LX 豌豆1千LX
作物正常生长要求高于光补偿点的光照强度。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2.2 光饱和点
光饱和点(light saturation point):指光合作用开始达到最大
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值时的光照强度。 ——阳生作物光饱和点,为全日照量100% 阴生作物光饱和点,为全日照量10~50%
——水稻、棉花光饱和点40~50千Lx
小麦、菜豆、玉米光饱和点30千Lx 大豆光饱和点27千Lx
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要求不高于光饱和点的光照
强度。 ——作物群体中一般仅顶层叶可能处于光饱和点或以 上,顶层叶以下必然低于光饱和点。
作栽学总论
第三章
作物与生态环境
2.3 作物光合效率
作物在黑暗中不进行光合作用,光强增高
理论推算 :作物体保存于有机物的化学能占有效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