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发探教案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
四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一、指导思想:以学生的生活为核心,以观察、访问、探究、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初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本册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选自四年级学生应该了解的关于“我们的社区”的内容。
社区是学生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方。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学生乐于探究,方便活动,便于实践,学生对此会有浓厚的兴趣,并乐意为社区服务。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社区的事物及环境比较熟悉,他们经常在社区里玩耍、活动,对于身边的社区环境及其保护的问题也时有谈论。
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服务家乡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方法,学会调查、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方法。
(2)培养学生善于合作的精神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3)初步了解社区的基本情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和团结向上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了解我国的社区状况。
(2)使学生懂得要保护社区的环境,爱护社区的公共设施。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了解社区的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情况。
2、难点:让学生通过调查、访问、收集资料、讨论、汇报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真正把课堂与社会生活紧密起来。
六、教学准备:1、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调查、访问社区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2、收集资料:从图书资料及网络上收集关于社区的图片及资料。
围绕“走进大自然”这个主题,开展一次“采秋”的综合实践活动。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以及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设一名学生为组长,负责调查记录。
调查本地的秋色植物的种类,数量,以及近年来保护利用的情况。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电子教案(人教版发探三年级下册)2013—2014(二)备课人:钟月秋陈菁原塘沽实验学校远洋城校区集体备课分工学期备课一、学段目标1.通过有关实验、观察,充分理解所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第一课影子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第三课纸的再认识第四课用眼卫生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第六课弹弦听音第七课泥石流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第九课辨认方向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三、本学期教学重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
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
四、课时分配(注明总课时数)本学期共计18课时准备课(1课时)第一课影子(2课时)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1课时)第三课纸的再认识(2课时)第四课用眼卫生(1课时)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2课时)第六课弹弦听音(1课时)第七课泥石流(1课时)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1课时)第九课辨认方向(2课时)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1课时)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1课时)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2课时)五、学生情况分析发探作为一门以动手操作为主的课程,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这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有的还表现出强烈的自我确定、自我主张,对自己评价偏高,甚至有时“目空一切”,容易导致自负的心理。
相反,有的孩子由于成绩不良或某个方面的缺失,受到班级同学的歧视,往往对自己评价过低,对自己失去信心。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鼓励性语言的施加。
三年级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不足,他们在陌生、严肃、冲突、恐怖、约束、遭受指责等情况下,容易产生紧张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比较差,难以释放心理的压力,这样就容易使他们的心情变坏。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方法2. 生命世界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的适应与行为3. 物质科学水的性质与循环简单机械与能量4. 地球与宇宙天气与气候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其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2. 让学生了解生命世界的多样性,认识植物和动物的生长特点及适应性。
3. 让学生掌握物质科学的基本知识,理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及能量转换。
4. 培养学生对地球与宇宙的认知,了解天气、气候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生命世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物质科学中的能量转换、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植物样本、动物模型、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尺子、温度计、湿度计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植物生长、动物行为等实例,引出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性。
2. 例题讲解:以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为例,讲解科学探究方法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记录植物、动物的特点,进行观察和实验。
4. 知识拓展:讲解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以及地球与宇宙的运动规律。
5. 小组合作:设计实验,验证物质科学原理,观察天气变化,制作地球仪模型。
六、板书设计1. 科学探究方法流程图2. 植物生长与繁殖、动物适应性与行为关键点3. 水的性质、简单机械原理、能量转换示意图4. 地球与宇宙运动规律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身边的植物,描述其生长特点,绘制植物生长过程图。
观察动物行为,分析其适应性,写下观察报告。
制作一个简单机械模型,说明其原理及作用。
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与气候的关系。
2. 答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指导性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四年级语文第七册三疑三探教案.
语文第一单元教案1. 观潮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
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
(让学生看黑板板书)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
四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第一课:对称一、教学目的:1、通过实验、研究,了解对称和对称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收集有关对称的图片、文字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教师出示图片,提问:你认识这些建筑吗?观察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对,它们都体现了对称性,对称的研究已经成为天文、数学和生物等领域科学家共同关心的课题,它也成为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
(二)学习新课:1、实验一:认识对称图形。
①出示半个蝴蝶、风筝、举重图形。
叫学生说出这是什么图形?②学生在三个图形中任选一个图形,用一张白纸描绘下来。
③、把另外半个图形补齐,形成一个完整的图。
④、观察:仔细观察描好的图形,(对称图形)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思考:这是不是说明对称就是一条轴线的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2、实验二:验证对称图形。
①仔细观察课本图形,(飞机、房屋、白菜、蝴蝶、脸谱、铁塔)。
②在图中确认图形的对称线。
③观察对称线两边具有大小、形状和排列完全一样的特点。
思考:哪几幅图形符合对称的特点?3、实验3:研究在建筑艺术上对称图形的作用。
①观看图画(祈年殿),这座壮丽的建筑采用了对称形式。
当你欣赏这座建筑时有什么感觉?②思考:(祈年殿显得很庄严;祈年殿特别荐股、平稳;祈年殿和谐、大方、美观)。
④观看图画---人民英雄纪念碑,说说对称在人的视觉中所起到的作用。
4、实验四,进一步研究的对称的作用。
①、人们把很多物品造成对称性状,不仅为了美观,还有一定科学道理,是这样吗?研究下面物体,说说你的看法。
②、观看图画(手推独轮车、小木船、拱桥、人的眼睛、兔子的两耳、水桶和提梁)5、小实验,制作一个四叶风车,运转正常后,剪掉一风叶,形成不对称状,再让它转动,会出现什么现象?前后对比,说明什么?(三)、探索发现1、对建筑艺术对称中的作用和意义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数字的奇妙世界——小学四年级数学《1亿有多大》探索教案
数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购物、交通还是日常计算,数字都在我们身边。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开始接触更大的数字,比如亿。
那么,1亿有多大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数字的奇妙世界。
一、认识亿亿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它有10个0,可以用1后面跟10个0来表示。
换句话说,1亿等于十万个一元硬币,把这些硬币排成一排,长度达到了约7公里的距离。
再比如,1亿秒相当于约3年零两个月的时间。
我们常常听到“百万富翁”这个词,表示具有百万财富的人。
而成为“亿万富翁”就更加难得了。
据统计,目前全球亿万富翁人数约为2000人左右。
二、1亿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虽然1亿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接触到这个数字。
比如,我们常常听到有些电影的票房超过1亿,这意味着至少有1000万人购买了这部电影的电影票。
再比如,我们学习的四川省面积大约为48万平方公里,那么20个四川加起来约为1亿平方公里。
在商业领域中,1亿更是一个重要的标志。
在中国,政府规定公司的注册资本必须达到1亿元人民币以上才能成立,而一些大型企业的年营业额也可以达到10亿甚至更高。
三、小学数学学习中的1亿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中,我们学习到了加减乘除法,并且开始接触到更大的数字,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1亿也经常出现。
比如:问题一:有一百万本图书需要运送到一个城市的书店,每辆大卡车可以装载二千本图书,需要几辆大卡车运送?解答:一百万等于一千个一千,而一辆卡车可以装载2000本图书,所以需要500辆大卡车才能完成运送任务。
问题二:某国家的人口为8.3亿,其中男性人口为4.2亿,女性人口为4.1亿,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多少?解答:8.3亿等于830个一千万,而男性人口为4.2亿,女性为4.1亿,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多0.1亿。
四、数字世界的奇妙数字作为量化工具,被广泛应用于人类的各个领域。
无论是科学研究、商业经营还是日常生活,数字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学生参与
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小 组合作和分工方面还需加 强指导。
教学效果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 一定提升,但在知识转化 和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针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方向及措施
活动设计
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 点,设计更具挑战性和探 究性的实践活动。
学生参与
加强对小组合作和分工的 指导,提高学生的团队协 作能力和责任意识。
学生准备
回忆自己成长中的有趣事情和经历, 准备分享。
活动过程
01
1. 导入
通过播放成长照片或成长故事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 历。
02
2. 分组交流
学生分组,组内交流自己的成 长经历和有趣的事情,共同填 写成长记录表。
03
3. 全班分享
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分享组内 成员的成长经历和有趣事情, 其他同学可以提问或补充。
教学效果
加强对知识转化和应用的 训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 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 解决中。
未来教学计划及预期成果
教学计划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科学探究、手工制作等,以提升学生的实践 能力和综合素质。
预期成果
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开展,预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和创新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教师指导
合理分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确保 每个小组内的学生具有互补性 。
明确任务
为每个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和 目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明确 自己的责任和角色。
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
小学四年级综合实践活动上册全册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1.第一章:身边的科学1.1探索光的奥秘1.2声音的传播1.3植物的生长2.第二章:生活中的数学2.1平面图形的认识2.2计量单位的应用2.3简单的数据分析3.第三章:身边的传统文化3.1民间艺术3.2传统节日3.3地方特色文化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数学、文化知识。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数学、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教学难点:光的传播、声音的传播等科学现象的理解。
计量单位换算、数据分析等数学技能的掌握。
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2.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教具:实验器材(如光具、声具、植物种子等)。
教学挂图、PPT等教学辅助工具。
2.学具:学生分组准备相关材料,如画图工具、计算器、调查问卷等。
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知识点。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
3.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分组讨论,互帮互助。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六、板书设计1.采用图示、表格、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教学内容。
2.板书布局合理,字体工整,颜色搭配适宜。
七、作业设计1.作业题目:科学:光的传播现象观察报告。
数学:计量单位换算与应用题。
传统文化:家乡的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2.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
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拓展延伸: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相关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1.科学实践的趣味性:科学实践活动应选取具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主题,如光的传播、声音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四年级思想品德《科学小发现》探究能力教案
四年级思想品德《科学小发现》探究能力教案引言:在四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科学小发现的学习,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通过亲身探究,培养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案步骤:一、背景介绍(15分钟)在课堂开始时,教师将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引入今天的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有趣的科学小发现案例,如“为什么肥皂泡会爆破?”或者“为什么冰会融化?”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提出问题(10分钟)教师将提出一个问题,与学生讨论。
例如,“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当我们把肥皂泡放在阳光下,它会爆破?”学生可以提出各自的猜想和解释。
三、实验设计(20分钟)在这一部分,学生将分组进行实验设计。
每个小组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他们的假设。
学生可以使用各种材料和工具,如水、肥皂、试管、温度计等。
四、实验过程(30分钟)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他们需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和现象。
五、结果分析(20分钟)学生将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结果分析和讨论。
他们将比较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并试图解释这些结果背后的科学原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六、总结与展示(15分钟)在本节课的最后,学生将总结他们的实验结果,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发现。
每个小组可以用图片、图表或口头语言的形式来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
七、延伸活动(自主学习)教师可以在本节课结束后提供一些延伸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探究更多的科学小发现。
例如,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并通过书籍、互联网或采访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培养了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第一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一、教学目标:1、通过用长纸棒与短纸棒模拟顶竿实验,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胶水、剪刀、报纸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你们看过杂技团演员表演的顶竿杂技吗?演员顶起很高的竿子,还要做出各种表演,真惊险啊!有人说,那么高的竿子多难顶啊,不如换个短竿顶。
你认为哪个好顶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1、制作实验器材,方法如下:①、将报纸分成A、B、C三份。
②、将A从长边搓卷起,搓成一根长纸棒,用胶水粘好。
③、将B从短边卷起,搓成一根短纸棒,用胶水粘好。
2、实验一(顶长纸棒)①、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在老师组织下,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3、、实验二(顶短纸棒)①、继续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4、思考问题并回答:①、通过两次实验,长纸棒与短纸棒哪个好顶?②、这是为什么?5、长短纸棒倾倒实验:①、试验程序:将长纸棒和短纸棒分别立在桌面上,同时松手,纸棒倾斜倒下。
②、实验观察:看哪个纸棒先倒下。
③、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4、小结: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倒得慢。
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
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以保持纸棒的平衡,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三)探索延伸课下继续活动,通过课中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第二课:有取得“毛细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2、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碗、碟子、红色水、放大镜、小木板、粗细不同的吸管、水杯、布条、海绵、芹菜梗、小砖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谁见过水往高处流的?是怎样流上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四年级上册数学《探索与发现(一)有趣的算式》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有趣的算式》是北师⼤版⼩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乘法》中《探索与发现(⼀)》的教学内容。
它是学⽣已经学会应⽤计算器进⾏⼀些简便的四则运算的基础上来进⾏教学的。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案⼀ 教学内容: 探索与发现(⼀)(第43-44页) 教学⽬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巩固计算器的使⽤⽅法。
2、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法。
教学重点: 在探索的过程中巩固计算器的使⽤⽅法,体会探索的⽅法。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学⽣每⼈准备⼀个计算器。
教学过程: ⼀、第⼀关:奇妙的宝塔 1、出⽰题⽬:1×1= 11×11= 111×111= 1111×1111= 2、观察与发现 让学⽣观察前三个算式的因数与他们的结果有什么特点。
3、运⽤规律快速说出答案 让学⽣根据发现的规律迅速说出第四个算式的答案。
请学⽣⾃⼰出类似的算式并说出答案。
⼆、第⼆关:奇怪的1428571、出⽰题⽬:142857分别乘1、2、3、4你发现了什么? 2、⼩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4、运⽤发现的规律写出乘5、6的得数。
三、第三关:神奇的9 1、出⽰题⽬:99×99= 999×999= 的得数有什么特点。
2、⼩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发现的规律写出9999×9999,99999×99999的得数。
四、第四关:寻找神秘的数 1、出⽰题⽬。
2、⼩组内计算,并找规律。
3、全班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4、运⽤发现的规律 教案⼆ 教学⽬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使学⽣巩固计算器的使⽤⽅法。
2、使学⽣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探索的⽅法。
3、通过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激发学⽣的学习兴趣和思维灵活性。
教学重点: 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法。
教学难点: 发现、归纳算式的特点。
《探索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飞向月球》知识点讲解
探索教案是教学中的一种常见形式,主要是通过研究和分析教材,制定出设计合理、内容丰富的教案,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小学教育中,教案的编写尤为重要,本文将以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飞向月球》为例,详细讲解教案中的重要知识点,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一、教材背景《飞向月球》是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科普阅读文章,文中介绍了我国首次探月成功的“嫦娥一号”卫星,生动展示了我国在航天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同时激发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这篇文章的选材与小学四年级的年龄特点、学科内容相适应,是一篇优秀的教材。
二、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内容,关注细节,抓住重要信息。
2、掌握与课文相关的词汇和语言知识,增强阅读理解水平。
3、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4、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索兴趣,亲身体验科学探索活动,激发创新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围绕嫦娥一号卫星展开,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了解卫星的重要作用、探测任务和发射过程等内容,同时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成果。
课文既有科普性质,也有历史故事性质,能够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2、教学方法本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应注重互动和探究。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等形式,让学生体验卫星发射过程和运行状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视觉印象和感性认识。
(2)小组讨论,促进互动交流。
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析文章的主题、重点和难点,梳理学习内容,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3)课外自学,拓宽知识面。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或寒暑假期间,到航空科技馆、科技展览馆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学习,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设计课堂实践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宣传视频,让学生先了解嫦娥一号卫星的重要作用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四年级上册《科学探索》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如自然界中的物质分类、力的作用、光与影的原理等。
(2)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如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感官体验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物质分类:自然界中的物质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
2. 力的作用: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光与影的原理:光在自然界中传播,遇到物体时会产生影子,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物质分类、力的作用、光与影的原理等基本科学知识。
2.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和影子形成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
2.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讲解物质分类、力的作用、光与影的原理等科学知识。
3.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科学现象,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心得,交流科学知识。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强调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下节课分享。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下探究教案
黏黏世界——“糨糊黏斗士”诞生记活动目标:1、了解制作糨糊的材料和方法,并在家人协助下完成面粉糨糊的制作。
2、能够独立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果。
3、在实验中,能够有针对性地记录相关数据。
4、形成敢于尝试,乐于探究的精神,能够自我反省、自我调整。
活动准备:教师:事先与家长沟通,请他们积极配合学生课前制作面粉糨糊的活动;准备一些可增强面粉糨糊黏性的材料和需要用到的器具,如烧杯、搅拌棒、酒精灯等。
学生:课前了解糨糊的主要成分及制作方法;在家长的帮助下在家中用面粉制作糨糊;准备一些自己认为可增强面粉糨糊黏性的材料,如土豆等。
活动过程:活动阶段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活动建议设计意图交流展示自制面粉糨糊展示课前在他人帮助下用面粉制作的糨糊。
交流各自用面粉制作糨糊的方法。
尝试用自制糨糊黏纸、棉布,试一试其黏性。
讨论:能不能增强面粉糨糊的黏性?添加什么材料能使自己做的糨糊黏性加强?为什么?了解学生在家制作面粉糨糊的情况。
汇总学生认为可以使面粉糨糊更黏的材料,如蛋清、土豆泥、糖等。
为了保证后面的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课前可以要求学生制作约200克的面粉糨糊。
要求学生展示自己认为能增强糨糊黏性的材料。
激发好奇心,能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
改进糨糊各自挑选自己想在各组进行实验引导学生结合制作能够根据自己黏性实验要尝试的一种材料,设计实验方案。
各组交流并改进实验方案。
完成实验,并做好记录。
交流实验的过程、结果和自己的发现。
前,应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并提供相应的实验器具。
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的困难,及时调整实验方法。
面粉糨糊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提醒学生注意保留一部分面粉糨糊,以便测试。
实验时,要求学生必须记录实验过程,实验后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的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相关的结论。
敢于尝试,乐于寻求实验结果。
测试与评价比较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原来的面粉糨糊黏性上的差异。
根据测试结果,说说自己成功与否,如果失败,说说可能存在的原因。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疑三探教案 (2)—--学案教案
校长寄语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重要阶段。
人生的理想在这一阶段树立,学习习惯在这一阶段养成,美好的童年生活在这一阶段度过。
亲爱的老师们,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学生的一生可持续发展作奠基工程。
在实践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工程中请遵循:育人原则: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育人目标:情感、态度、价值真观。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培养模式: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具体变化如下: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教案】探索声音的大小:科学四年级上册
教案名称:探索声音的大小适用年级: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的定义和特性;2. 能够区分声音的大小;3. 能够了解噪音对身体的危害。
教学重点:1. 发出不同大小的声音;2. 区分不同大小的声音;3. 认识噪音的危害。
教学难点:1. 理解声音的周期性;2. 理解噪音对人体的危害。
教学准备:1. 教材“科学四年级上册”;2. 声音录音机、手机等录好不同大小的声音;3. 大声吹哨子等噪音制造物。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简单介绍“声音”是什么,我们身边有哪些声音,声音的大小如何区分。
二、讲授声音的产生与特性(10分钟)老师介绍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传播的方式是波动,是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声音有高低之分,高频率对应的是高音,低频率对应的是低音。
三、发出不同大小的声音(10分钟)老师示范,通过调整口型、声音大小等方式,让学生听到不同大小的声音。
同时用声音录音机或手机录下不同大小的声音,让学生辨认。
四、区分声音的大小(10分钟)老师出声音,在学生听到声音后,让他们说出声音的大小,并分辨声音的大小之间的差异。
五、了解噪音对身体的危害(10分钟)老师以噪音为例,介绍其对身体产生的危害。
噪音会影响人的听力、神经系统、心理和健康。
为了保护自己,需要减少会产生噪音的活动。
六、小结(5分钟)老师强调声音的特性,并让学生复习区分声音大小的方法。
七、操练(10分钟)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模仿老师的示范,互相交流学习并辨识声音大小。
八、成果展示(5分钟)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出色的成果。
教学反思:该节课虽然重点在于学习声音的大小,但是通过对噪音的介绍,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关于健康保护的知识。
让学生通过模仿和交流的方式,更加深入地学习了声音的特性,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科学知识的乐趣。
四年级语文《梦溪笔谈》科学发现教案
四年级语文《梦溪笔谈》科学发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梦溪笔谈》中关于科学发现的内容,了解科学发现的概念以及科学家的用心探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章、讨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态度,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梦溪笔谈》中关于科学发现的内容,了解科学发现的特点和科学家的用心探索。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对科学发现进行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四年级语文教材《梦溪笔谈》第一单元。
2. 准备课件、幻灯片或实物等辅助教学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的提问和小组讨论,导入本课话题:“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发现吗?”2. 学习材料的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有关科学发现的段落,学生跟读并理解内容。
3. 集体阅读(15分钟)师生共同阅读教材中有关科学发现的篇章,教师适时讲解生僻词汇,并提问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
4. 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教材中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科学家为什么要进行实地考察?他们是怎样进行观察和实验的?5. 学生表演(15分钟)请几个学生上台表演关于科学发现的场景,可以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进行观察和实验的场景,也可以是科学家在实地考察的场景。
其他同学观看表演后进行评论和讨论。
6. 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学到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科学发现的重要性和科学家的努力。
鼓励学生多参与科学实验和观察,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7.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小结,概括了解到的知识和重点。
五、课后作业根据本课学到的知识,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事物,思考并记录下自己的科学发现,要求至少写出三个科学发现,并将观察过程和发现写成一段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长纸棒与短纸棒模拟顶竿实验,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胶水、剪刀、报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看过杂技团演员表演的顶竿杂技吗?演员顶起很高的竿子,还要做出各种表演,真惊险啊!
二、学习新课
(一)产品的质量标准
1、实验一
①、分别将1H、2H、HB、1B、2B、3B等型号铅笔在同一张纸上画一下,用力大小要一样,观察留在纸张表面上的色迹浓度程度。
②、观察思考:分小组议论
③、课堂发言:你感觉留在纸张表面上的色迹浓度程度一样吗??
④、师生共同总结:铅笔芯留在纸张表面上的色迹浓度程度,叫铅笔浓度。标准化的第一个标准是产品的质量标准。
⑤实验并讨论:拿掉橡皮帽,在推拉活塞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空气哪里去了?
(二)分组实验——感受空气压力
2、实验二
①、把塑料袋在空中甩几下,使塑料袋充分打开。然后把它衬在广口塑料瓶内壁上,使它紧贴内壁,并将塑料袋的开口用绳子扎紧在塑料瓶口上。
②、将塑料袋试着从塑料瓶中拉出。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③、这说明了什么?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你们都玩过滑梯吗?想一想,如果有同样材料制成的两条滑梯摆在你面前,滑梯表面一条是斜直线,另一条是有弧度的曲线,其它条件都相同。物品从滑梯上滑到地面所用的时间哪个短?你会选择哪一条呢?
二、学习新课
(一)制作实验器材
提示:
①、折叠成梯的两侧墙要固定住,曲线梯两侧要设计成齿状。
②、在老师组织下,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3、、实验二(顶短纸棒)
①、继续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4、思考问题并回答:
①、通过两次实验,长纸棒与短纸棒哪个好顶?
②、这是为什么?
5、长短纸棒倾倒实验:
①、试验程序:将长纸棒和短纸棒分别立在桌面上,同时松手,纸棒倾斜倒下。
③、手不要动,保持一段时间。观察每根吸管中水升高的情况。
④、思考问题:上面的试验中,粗吸管中水升得高还是细吸管中水升的高?是不是吸管内径越细,水上升的越高?
⑤、小结:能够吸水的各种物质,本身构成并不严密,有许多细小的管道存在,我们把这种管道叫“毛细管”。
3、实验三,芹菜梗毛细管的作用
①、在水杯中加入二分之一的红色水。
⑤、观察你手中的味精袋上的说明,你发现它们的质量标准分别是什么?说一说产品质量标准的作用是什么。
(二)产品的规格标准
2、实验二
①、用直尺测量A4纸的长与宽。
②、提问:A4纸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③、于其他组交换测量结果。
④、思考发言:你发现了什么?
⑤、总结:A4纸和B5纸长与宽的尺寸是标准化的品种规格标准。标准化的第二个标准是产品的规格标准。
第四课:一纸托“千斤”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验证改变纸的形状,它的承重能力也会改变。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砝码、草版纸片、复印纸、剪刀、胶水、硬币、废报纸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演示观察:教师那一张纸,它会向下垂。适当折叠后,这张纸能在水平方向保持住,并告诉同学,它还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④、用同样的方法实验观察:粉笔、布条、铁丝、海绵、橡皮筋、小砖头有没有细微管道,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
⑤、思考问题:使水慢慢上升的物品中,细微管道是不是起了作用?细微管道是不是越粗越好?
2、实验二:管的粗细与水上升的关系。
①、把一组内径大小不一的透明吸管用胶带固定在小木板上,吸管下端要摆齐。
②、将小木板垂直放入碗中。
谁见过水往高处流的?是怎样流上去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什么样的物体可以使水自动地向上移动。
①、取一条面巾纸和一条塑料条,分别放在装有红色水的碗中。
②、手不要动,保持一段时间。观察面巾纸和塑料纸的现象。
③、拿出纸条和塑料条放在桌上,用放大镜观察两种材料是否有极细的管道。
小结:面巾纸有极细的管道,可以使水慢慢上升。没有细管道的塑料纸不能使水慢慢上升。
第五课:空气的压力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师生共同完成拔压注射器、拉塑料袋、拉塑料衣钩等实验,研究空气的压力。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塑料袋、塑料瓶、细绳、塑料吸盘衣钩、注射器、橡皮帽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扛起一袋米,肩上会有压力,这是因为米有重量。
有人说,那么高的竿子多难顶啊,不如换个短竿顶。你认为哪个好顶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制作实验器材,方法如下:
①、将报纸分成A、B、C三份。
②、将A从长边搓卷起,搓成一根长纸棒,用胶水粘好。
③、将B从短边卷起,搓成一根短纸棒,用胶水粘好。
2、实验一(顶长纸棒)
①、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二、学习新课
(一)单张纸承重实验
1、实验一
①、指导实验:把纸条折成V形或L形,平拿,你发现什么?在上面放上1-2枚硬币,纸条还能挺住吗?。
②、把一张纸折成波浪状,放在两摞书之间,它能支撑一本书的重量吗?换成废报纸,再试一试。
③、把纸横向剪开卷成两种筒状,用胶水粘牢,立在桌面上。看那种形状的筒承重大?
④、思考发言:做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演示实验——空气压力的方向
3、实验三
①、把玻璃杯装满水,再把杯口浸湿。
②、将硬卡纸平方在杯口上,用手把硬卡纸压平,压住杯口把玻璃被翻过来。
③、把压在硬卡纸上的手拿开。
④、观察:硬卡纸是否掉下来?
(四)分组实验——感受空气压力的方向
4、实验四
第二课:有取得“毛细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毛细管的作用。
2、初步掌握毛细管的粗细与液面上升高度的关系。
3、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认真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水碗、碟子、红色水、放大镜、小木板、粗细不同的吸管、水杯、布条、海绵、芹菜梗、小砖头等。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⑤观察放在纸片上的重物和砝码,看看它的承重是多少。
⑥、思考:你还能将纸设计出其它形状吗?
三、探索发现
1、研究方法:设计科学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总结规律。
2、物体承受的重量与它的形状有关系。
3、组装简单实验装置的方法。
四、探索延伸
1、观察身边的瓦楞纸箱,为什么这样做?
2、联想改变纸的形状,承重力会改变,其它物质呢?
①、将塑料吸盘衣钩压紧在平整光滑的物体上。
②、试着拉起塑料吸盘衣钩,你感觉如何?
③、转换吸有衣钩物体的方向,使塑料吸盘衣钩处于朝上、朝下、朝左、朝右等方向,每一个方向都试着拉一拉,如果是一样的感觉,说明了什么?
④、思考:实验三、四两个实验是否进一步证明了空气有压力?同时还证明了什么?
三、探索发现
1、发现了空气是有压力的。
第三课:标准化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研究标准化的内容。
2、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各种型号的铅笔、不同品牌的味精袋、A4、B5纸、直尺、螺杆和螺母。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铅笔是重要的书写工具。我们观察过铅笔有什么共同特点吗?在制作铅笔时有没有标准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提问:你家的鱼缸里的水是否要定期更换?每次换水都怎样换?你想过没有,发明一个装置,能够自动更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过程
1、教师指导实验
①、将水盆注满水放在高处,低处放一水杯。
②、将塑料管的一端插入盆的水中,另一端插入水杯中。
③、观察塑料管中是否有水流出。
②、实验观察:看哪个纸棒先倒下。
③、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小结: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倒得慢。
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以保持纸棒的平衡,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三)探索延伸
课下继续活动,通过课中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空气也有重量,是不是空气对地面上的物体也有压力?我们做几个实验,研究这个问题。
二、学习新课
(一)演示实验——空气有压力
1、实验一
①、将注射器活塞推入到底部,把针管里的空气排出。
②、用橡皮帽堵住注射器出口,把活塞向外拉再松手。
③、你看到了什么?
④、思考问题:松开手后是什么力量把活塞压回去的?是不是说明空气有压力?
④、把实验一至实验三的结果记录下来,分成小组交流。
(二)用报纸卷成圆筒形空心纸管,检验报纸在改变形状以后的承重能力。
2、实验二
①、在教师指导下,制作空心纸管。
②、对空心纸管整形。(全长为12厘米,做4-5个,选出3个准备实验)
③、把3支纸管粘在一起。
④、圆筒形纸管的承重实验:桌上放两摞书,书间距是8厘米。高度5厘米。把连在一起的3支纸管架在上面。做承重实验。
③、把“四瓣简易花”放在水中。
④、仔细观察,花瓣慢慢向外开放。
⑤、想一想:纸花在水中绽放,其中有毛细管在起作用吗?
2、地下水沿土壤缝隙上升,供植物生长,就是毛细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