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广播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__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上。

课中,我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开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观察美景入手,说一说你看到的和你想到的,由带叠词的短语到诗句,慢慢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接着,引导学生读文言文,读出节奏,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独特的魅力。

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让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有情有趣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前我首先指导学生把词语读正确、流利,然后引入文言文的朗读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我特别选择了相对难读的两句话入手:“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了__理解上的难点。

在自由通读课文后,我特意选择班中的后进生来朗读,一方面可借机辅导,教学不是表演,本来就应该教那些最需要你帮助的人,公开课也一样。

作为教师不应该害怕教学的失败。

读出节奏和韵味后,我又要求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内涵:借助课文的注释来理解文言文,为让学生更好理解伯牙和子期的友情,体会“知音”,我特意利用课前预热的短语,帮助学生说说“伯牙志在——,钟子期曰:善哉,——”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知音,理解让学生更好地朗读:__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幸福;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学生初次见识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__我把重点放在文言文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__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__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__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__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12篇)《伯牙绝弦》篇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

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

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篇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 技艺必须十分高超,他的琴声必须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所以我引导 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 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钟子期曰:‘()’志在(),钟子期 曰:‘()’”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 到子期的“善听”,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 和语言表达本事。
却仅有 5 句话,77 个字,而这 77 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 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 的见证,是心存完美、渴望完美、珍惜完美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 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经过诵读、体验、对 话、联想,走进这场杯具,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 寻求,向往这份完美……
在教学过程中,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 那么他的琴声中必须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 琴声里还会有哪些场景?能照样貌说上几个动人的场景吗?”在学生 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 样的场景进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钟子期曰:“善哉, _____________!”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 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 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教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 鉴,可是毕竟东西不是自我的,用着也不顺手,总是不能把那话说利 索。但我有个习惯,备课的时候多写几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 好,因为每次都能有新的灵感加进来,几易其稿,索性彻底改为自我 的东西了,这样才舒服。经过于教师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 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 分明。充分的准备使自我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 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读是一大特点,所以,教学中,注重了 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异常是对难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77个字里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我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理解这个故事,见证千古知音,向往这份美好。

我在设计课前预习这一环节,根据文言文读的节奏难以把握的特点,先让学生回顾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当学生指出文言文比较难读要反复地读后,教师就让学生反复读文。

在接下来的反馈交流时,教师肯定读得好的地方,读不好的句子通过教师范读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停顿和节奏,达到了读通读正确的目的。

在课中,学生通过找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反复诵读,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到他们之间的美好情谊,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蕴、情感、韵味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传递出来。

结课时,学生和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诵读课文,学生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

在课中,展示学习的时候,引导学生在品中咀味。

有主要是引领学生要品词品句,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激发学生从课文结构特色处或情感磅礴处切入。

记得有一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时,要学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灵相通的句子,当明确课文的前三句话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先通过让学生自己说体会,然后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善”字所表达不同的意思,体会古人“善哉”表达的感情?并通过朗读表达赞美的语气。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广播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厌百回读,文言文的读更加重要。

在初读环节我就发现学生能够读通顺,但不会断句,没有节奏。

我适时范读,告诉学生“这是一篇古文,与我们现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读古文要注意断句,讲究节奏、韵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们说的抑扬顿挫。

”在初读、再读环节,学生的读就已经达到六遍之多,学生依然不能读出节奏、感情,更读不出韵味。

于是,我把朗读与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提升朗读。

最后,学生的朗读有了质的飞跃。

三、关注过程,指导学法。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篇1一、紧扣课题和课文结尾,理解“伯牙”为什么要“绝弦”和怎样的人才堪称“知音”。

学生通过读文就明白了,当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子期都能感受出来,总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因而伯牙把子期视为知音;子期死了,世间再也找不到能懂得伯牙心意的人了,伯牙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相机引导他们理解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含义、“志”和“念”的意思以及“哉”“兮”两个语气词的用法。

二、适当拓展,深化理解。

伯牙作为当时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技艺一定非常高超,他的琴声一定不止表现了高山流水。

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他的琴声还可能会表现出哪些动人的场景?并且仿照课文句式进行语言拓展:“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志在( ),钟子期曰:‘( )’”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伯牙的琴技炉火纯青,又让学生感受到子期的“善听”,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知音,还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在理解伯牙为子期“破琴绝弦”时,我为学生配乐(二胡曲《长相思》)朗诵了相传伯牙给子期写的一首短歌,凄凉伤感的音乐衬着那首“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伯牙绝弦的教学反思篇2“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

”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动容。

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因为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所以可让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重点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这两点: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pó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十五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十五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十五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

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

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

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

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

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

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

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

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

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

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这篇古文不长,仅仅百余字。

但它是穿越了时空隧道的一个历史碎片,它承载着及其丰盈的民族文化精神,它以其历史的厚重,给我们以精神的熏陶和心灵的感召。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较短,对于文言文有一种害怕。

在他们的认知世界里,这文言文是很难学的。

为了让学生不再有这样的想法,我决心要上好这堂课,以这堂课来改变学生的认识。

所以我采用了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设计,融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学习理念,让我的这堂课书声琅琅,浸润浓浓的语文味。

一、重朗读练读——感受音韵之美。

练习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本课的练习朗读把握了三个重要环节。

一是读音,抓课题易读错的“弦”正音,抓初次出现的两个语气词“哉”“兮”正音。

二是停顿,这是文言文朗读的难点,正确停顿,要结合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本文的停顿难点有两处。

“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谓”是说的意思,学生知道文言文大多数时候,一个字就是一个词,也就明白了“谓”后停顿的道理。

三是节奏和轻重,这样的练读要结合文言文内在的情感,一步不能到位,要反复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品读——领悟意境之美。

“知音”之美,是《伯牙绝弦》的文本意义,领悟“知音”境界之美,就是破译《伯牙绝弦》的情感密码。

然学生的情感不是一触即发的,需要慢慢酝酿、发酵才能成为芬芳的美酒。

于是,“读”要有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

在品读知音的境界部分,首先,读中铺设。

引导学生自由默读、圈划,尝试说大意,在学生头脑中初步铺设伯牙志在高山、流水,子期眼前展现高山流水的画面。

其次,读中酝酿。

教师创设音乐情境,还原语境,引导学生去想象、去思考、去体味、去朗读。

此时文本的语言,如一杯芳香四溢的碧螺春,在学生心中慢慢地散发开去。

接着,读中推动。

在学生的情感融入文本的关键时刻,教师引入课程资源,让学生深入体会知音不仅是知“琴音”,更重要的是知“心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5篇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优秀9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有着特殊的魅力。

因此在设计这堂课时,我力求坚持以读为主,重在感悟的策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美。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读中品、读中悟。

既教给了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见证了伯牙与子期的的情深意长,更让学生体味到了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课上完后,对于本节课教学,有这样几点深刻的感受:一、读中有层次。

本课是六年级的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对它是陌生的,这就促使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有层次地多读。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了有层次的诵读:第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第二读注意停顿,读出韵味;第三读感悟文本,读出情感。

每一次读我都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由易到难,一步一脚印,一步一落实。

学生在不同层次的诵读中,逐渐走进了文本,走进了文言文。

由能正确读文到理解文意到深刻体味到“知音”难觅,水到渠成。

二、读中有变化。

读中的变化是指读的形式要多样,如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范读、默读、配乐读等,通过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出节律、读出情感、读出韵味,从而使学生达到爱读的目的。

三、读中有想象。

透过文字,借助插图进行想象,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字的理解。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是“知音”时,先让学生想象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有哪些动人的场景。

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当子期,想象伯牙琴声中的场景,用文中句式来表达。

学生兴趣大增,能根据出示的说话提示仿照书上句式来表达,如“依依兮若杨柳”,并能大声用文言文的语调朗诵出来。

学生在想象、仿写与诵读中活跃了思维,为正确理解文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进一步的体味文言文了这种文体。

四、读中有拓展。

2023最新-《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8篇】

2023最新-《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8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为您精心收集了8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一《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篇二从杜郎口中学参观回来以后一直在五年二班做实验,可以说我们看到了杜郎口中学的很多优势,学生的关注度、投入度、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广度等等,这些都是我所羡慕的。

我想通过我的实验,让我校的孩子们也能如此之会学习,如此爱学习,善学习。

于是,我和另一位主任一直在苦苦地找解决的途径,也一直亲临课堂从事我们的课堂实验。

真是不试不知道,一试吓一跳。

从课堂走下来,我着实把自己吓清醒了。

一、主动权的问题常对老师讲课堂上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可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新版】《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新版】《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一向对上《伯牙绝弦》这课充满了期待。

听过两位教师执教这课,异常是去年听的这堂课仍让人回味无穷,记忆犹深。

两位教师共同的特点就是指导了学生把文言文读好,读出韵味;同时注重了对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指导;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以情去感动学生,让学生沉下心去感受伯牙在明白钟子期死后断琴绝弦的哀痛中,从而领悟到了知音所包含的深远含义。

借鉴成功者的教学方法,我也决定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先指导学生把文言文朗读正确,生字读准,断句正确,然后引导学生去理解文言文,在理解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学,分组学习,让他们自我掌握学习的方法;最终解读知音的深刻内涵。

教学流程还算流畅,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异常是朗读文言文的兴趣很高,读得摇头晃脑,有滋有味的。

可是我觉得遗憾的是有的学生从入课到最终都没有读出那种味道,读的时候感觉断句的地方是一个字一个字数过去的;其次是有个句子的断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学生掌握的情景不太好,他们也明白该在什么地方断句,可是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把“谓世”两个字连在一齐了,让我不理解的是一个成绩很好的女孩子,你给她纠正多少遍都没用。

课后我想,造成这样朗读的原因大概有两个,学生的朗读习惯和学生的语感的欠缺所导致的吧。

另外在教学中显得不足的`是学生在领悟知音内涵的时候没有深刻的内心感受。

“知音难得”,“知音难求”,由于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做基础,他们难以理解这种“难”的程度,更难以理解求得知音后内心的满足,欣喜,异常是在得到知音又失去知音后的那种绝望与凄凉更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课件辅助教学,将学生带入到那种情境中,使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我记得我看过一位教师的执教的这节课后我曾产生了这样的恍惚“整堂课给人的感觉就是教师非教师,而是伯牙子期的又一个知音。

他在给人们再现高山流水这个千古流传的故事。

他是导演是主角,可是他不是独角戏,而是在引导一班孩子一齐为大家深情演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解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

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重点,因此,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环节中,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然后花了一定时间对课文进行熟读,了解故事的大概,在这基础上,引出问题,从而探索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2《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是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古文,读通读顺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虽然我用的是五年级学生,但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较浅显,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因此一节课下来,得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

自我感觉有几点做的还算满意。

一、音乐渲染,创设情境。

上课伊始,我便以古琴弹奏“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

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广播剧《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使学生的情绪达到高潮,甚至有女学生当场哭出声音。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

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二、反复朗读,心有灵犀一点通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

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

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

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辅成教育集团顾玲《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

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

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

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

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

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

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

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篇二: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

这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

说它难吧,它又很难。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

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

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

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

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

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

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

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引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

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

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如在教学片断2中的导入部分,由黄鹤楼引入龟山电视塔再引入古琴台,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

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

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你们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

”,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篇三: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伯牙绝弦》教学反思河东街小学卢珺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这篇文章提出了两个学习方向:一是学会借助注释和字典等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理解文意,同时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二是引导学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

阅读这个文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本课设计时主要抓住重点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体会知己含义,为了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设计了拓展练习,再围绕“绝弦”,让我们感受到不仅仅是伯牙、子期心灵相通的情义,最后设计了《高山流水》的音乐欣赏,让从教者与学生一起在美妙的音乐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这篇课文本来的教学思路我从闫学老师的课堂实录上有所借鉴,经过自己的反复斟酌,在多个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在教学中显得整堂课环环相扣,紧扣中心而又层次分明。

充分的准备使自己能对课上的每个环节烂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课上随机地改变取舍的方向,保证了课堂质量的完整和流畅。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讨论,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

同时,我以“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为什么在事业最顶峰的时候不再弹琴了呢?老师相信继续学习课文大家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这样一个问题激疑,设置悬念,之后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

教学中,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我也注重了朗读的结合体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导学生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教学中,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俗话说,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

我不敢说这节课我有什么闪光点,认真总结这堂课的教学,还有着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提高:1、心情过于急切,放的还不够大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