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伯牙绝弦课后评课范文(精选4篇)

伯牙绝弦课后评课范文(精选4篇)

伯牙绝弦课后评课范文(精选4篇)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伯牙绝弦课后评课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伯牙绝弦课后评课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一、课前词语练习,做好铺垫

一开课,教师出示词语“秋意浓浓”,并引导学生打开思维,以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并巧妙的给课文接下来的学习环节做好铺垫。

二、以读代讲,读出自己的理解。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堂课从开始到最后都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从刚开始接触课文时“大声朗读,争取读流利”、接着继续接触课文“找出停顿,读出节奏”将文言文的陌生和晦涩化解、到“再将文章读一遍,借助解释,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和穿插在理解中的一次次“引读”,以及在“善哉”处的对读使理解水到渠成,最后的课外拓展“伯牙在钟子期墓前写下的词”的配乐读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知音难觅等。每一次朗读并不是一味地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层层递进,步步

提高。教师意在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点燃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紧抓“知音”,品出意境。

整节课,教师引着学生静下心来,在这短短的77个字中品读、想象、感悟。让学生品味“善”字的不同意思,以现代人的角度解读“善哉”;查找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并在此处对“善鼓琴”“善听”进行了拓展,使学生个性化得到体现,由而使“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的理解水到渠成。再让学生想象: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篇一

一、教材分析

从整组教材来看,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共四篇课文,都情真意切,文质兼美,从不同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选编本组教材的意图,一是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各种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三是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四是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的了解各种艺术。

对这篇课文而言,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课是这组课文的的第一篇,在整组教材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本课的教学,无论是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在整组教材这一大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本篇课文的编排意图来实施。把握了编排意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正所谓知道了什么意思,才能知道怎么去做。

另外,这篇课文的教学属于阅读教学的范畴。本册教材,要求阅读教学要结合课后思考题来进行,本课课后共三题: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把握了课后思考题的训练重点,才能把握好教学方向,正所谓是借题发挥,收放自如,不至于任意发挥,离题太远。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首诗词,虽然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与诗词基本相同,所以对于本课来说,学习方法的指导不是难点,只要对学习方法进行复习、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在课上适当点拨即可。而正是因为这是一篇文言文,在本组教材这一大背景下,对文本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去品文、思意、悟情,并从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却实属不易。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三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引言

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讲述了两个音乐家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他们以音乐为媒介,表达了真挚的友谊和对美的追求。本文将通过记录一堂《伯牙绝弦》课堂实录,介绍传说故事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传说背景

伯牙绝弦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伯牙是一个精通琴艺的音乐家,他曾经仕途坎坷、孤独终老,但他一直保有对音乐的热爱。子期是另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有着卓越的琴技。

故事情节

伯牙和子期在成为朋友后,相互欣赏对方的琴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子期突然去世后,伯牙深感失落,他决定绝弦,并且移居到黄山附近,守着自己思念的音乐伙伴。在黄山上,伯牙拉起琴,对着空空如也的琴弓弹奏,却发出了微弱悲伤的声音。一位路人感到好奇,问他为何如此。伯牙道:“我失去了我的知音,天地间再无侣伴。”路人听后感慨万分,因为伯牙的琴音深深打动了他的心灵。

人生哲理

《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传递了一些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中的友谊是宝贵而珍贵的。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友谊是纯真和真挚的,他们通过音乐相互表达情感,建立了真正的默契。正是因为这份友谊的存在,故事才能够如此感人动人。

其次,故事中的伯牙表示了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之情。他为了追求完美的音乐,在失去了知音之后,选择了孤独并继续弹奏。这显示了对音乐艺术的献身和对美的执着。伯牙通过音乐,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凭借着优美的琴音打动了路人的心灵。

另外,故事中的“绝弦”意象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失去后的痛苦。绝弦意味着琴弓和琴弦分离,象征着伯牙和子期的分离。这种绝弦不仅是琴弦的绝弦,也是两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

引言

《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名音乐故事,也是一首古琴曲。通过讲述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和音乐才华,这个故事传达了音乐对人们心灵的深刻影响。本文将记录一堂关于《伯牙绝弦》的课堂教学实录,探索这首古琴曲的演奏技巧和历史背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曲子。

一、教学目标

本堂课的主要目标如下:

1.了解《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和文化内涵;

2.学习古琴演奏的基本技巧;

3.掌握《伯牙绝弦》的基本演奏方法;

4.启发学生对音乐表达和情感交流的思考。

二、课堂内容

2.1 介绍《伯牙绝弦》

首先,通过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这首古琴曲的兴趣。讲解钟子期和伯牙之间的友情,以及伯牙为了表达对已逝好友的思念而弹奏古琴的情节。

2.2 古琴演奏基础知识

在学习演奏《伯牙绝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古琴的基础知识。包括古琴的起源和发展、琴身构造、音区划分等内容。通过简要的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对古琴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3 基本演奏技巧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一些基本的古琴演奏技巧。包括按弦、拨弦、滑音等。这些技巧对于准确演奏《伯牙绝弦》非常重要,因为这首曲子表达了伯牙对好友的思念之情,需要通过技巧灵活运用来表现琴曲的内涵。

2.4 演奏实践

在学习了基本的演奏技巧后,我们将开始实践演奏《伯牙绝弦》。老师将演示如何演奏这首曲子,学生们可以跟随示范一起尝试演奏。通过实践,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曲子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

3.1 简要介绍《伯牙绝弦》

在课堂开始时,老师简要介绍了《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讲述伯牙和钟子期的友情和伯牙弹奏古琴表达思念的情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5篇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篇一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一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

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

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

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

的有以下几点。

一、音乐渲染,营造氛围。

课伊始,我便以音乐高山流水导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

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

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

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

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

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

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导学生要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00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优秀3篇

品知音──《伯牙绝弦》课堂实录篇一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传颂至今。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除了这些,我还充分利用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

尽情享受联想的美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很多拓展想象的环节,比如:他们是如何相见的?他们又是如何分别的?分别以后,他们又是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思?想念对方吗?伯牙怎么找到钟子期的?来到他的墓前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情景?请你充分运用想象的力量,用你自己流畅、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学生既各自感受着,又互相感染着,美好的情愫在课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觉进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结尾时吟诵俞伯牙在钟子期墓前留下的诗文,激发学生课后进一步拓展阅读的积极性。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

《伯牙绝弦》的教案及反思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案名称:《伯牙绝弦》优秀教案及反思

课时安排:2课时

年级学科:小学语文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学习《伯牙绝弦》的故事,理解友谊的珍贵和知音难遇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朗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人崇尚的高尚品质,如忠诚、诚信、尊重等。

教学重点:

1. 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友谊的珍贵。

2.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提高朗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1. 理解“绝弦”的意思,体会伯牙对知音的珍惜。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高尚品质,联系实际生活。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新课,简介《伯牙绝弦》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3.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合作意识。

5.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伯牙绝弦的原因。

3. 学生讨论,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友谊和知音的认识。

5.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道德修养。

6.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三、教学反思

1. 教学效果:通过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到友谊的珍贵。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分享自己的感悟,提高了道德修养。

2.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讨论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参与度。注重朗读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伯牙鼓琴听评课记录及点评

伯牙鼓琴听评课记录及点评

以下是《伯牙鼓琴》的听课记录与点评:

听课记录:

1.教师以《伯牙绝弦》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鼓琴的意义,让学生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

5.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强调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点评:

1.教师的导入方式很好,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教师注重朗读教学,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方式很好,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的含义。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伯牙鼓琴的意义,让学生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5.教师总结课文的方式很好,能够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课文的含义,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能够注重朗读教学和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第一篇: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含“山”和“水”的诗句,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擅长用文字寄情山水。文学艺术是相通的,同样是寄情抒怀,文人用文字,画家擅长用——色彩,歌唱家擅长用—歌声,演奏家擅长用—乐器。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与艺术有关。

师:现在,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图叫—“伯牙鼓琴图”。配乐介绍人物

讲小故事(出示课件)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

二.师: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1.(出示课件)请一个同学读。师:读得通顺,读得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师:文中有两个语气词:哉

兮。在读文言文的时候,语气词后面延长、停顿一下,一咏三叹,颇有音乐美,我们试一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齐读

3.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么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理解?师:文章的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呢?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理解意思(出示课件)

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

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范文

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评课稿范文

近年来,语文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教师们也在探索更加有效、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其中公开课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本文将对一场小学语文公开课——《伯牙绝弦》做一次评课,分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方面。

一、教学内容

这堂小学语文公开课的教学内容是《伯牙绝弦》,这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一同游山玩水,终于相识,聊起音乐,钟子期认为伯牙的音乐是世间至美之音,伯牙却只有弹琴,而没有了伯牙的好友钟子期的陪伴,他的音乐也就此绝迹了。

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寓意深刻,与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相符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方式

本次公开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情景教学。通过老师们的讲述和学生们的演绎,真实地再现了故事中的情景和人物,使学生们陷入其中,深度感受到了故事的核心精神,也更好地理解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此外,课堂也有猜谜、观察、讨论等活动形式,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了知识,提升了语文阅读能力,拓展了想象力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三、教学效果

通过观察,这场课堂的教学效果非常好。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故事情境中了解了古人的音乐审美、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懂得“以友情、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人生最高境界之一,人类追求的目标之一”等等,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场公开课注重让学生们感悟和理解,互动性强,让学生们一起参与、一起思考,这种形式让学生们感到课堂不再是单纯的语文阅读,而是浸泡在文化情感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和内涵。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及评析

《伯牙绝弦》课例评析

刘术晨

今天上午,我通过《空中课堂》频道收看了人教版第十一册25课《伯牙绝弦》课堂教学,现将课堂实录及本人看完后的一些想法记录如下:

师:我们五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文言文,谁还记得题目叫什么?

生:《杨氏之子》。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师板:伯牙绝弦)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这是一个千古传奇的故事,同学们想不想知道故事讲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课文。

(生齐读课文)

师:文言文跟现代文不一样,朗读的时候也有所不同,请同学们听听老师是什么读的。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读一遍课文?

(一生读)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一生:他读对了,但还不够流利。

师:请你再来读一读“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话好吗?

一生读:“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全班同学一起读一读这两句话。

(生齐读)

师:现在你理解课题的意思了吗?“绝“是什么意思呢?“伯牙绝弦”呢?

生:绝是断绝的意思。伯牙绝弦的意思是伯牙摔破琴,扯断琴弦,不再弹琴。

师:请同学们看看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一句中字词的意思你们都懂了吗?谁来说说?

一生:谓:觉得;世:世上;破:摔破;绝:断绝;复:再。

师:伯牙不再弹琴,是因为钟子期这知音死去,从文中哪可看出他们是知音呢?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9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9篇)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优秀9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争取背诵课文。

2、能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到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到知音难觅。

三、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朗读、品味,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

1、(课件出示)填空练习(照样子在下列括号内填入一个叠词):

巍巍的高山滔滔的江河()的清风()的流水

的明月()的白雪()的春雨

2、全班同学交流,然后一起朗读一遍上述练习。

3、教师深情描述,引导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奇妙:巍巍高山直插云天,滔滔江水汹涌澎湃,徐徐清风吹面不寒,淙淙流水叮咚歌唱,皎皎明月洒满清辉,皑皑白雪纯洁无瑕,绵绵春雨润物无声。这些文字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其实,不止是文字,音乐也会为我们展示这样奇妙的景象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所讲述的就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千古传诵的感人故事。

4、齐读课题,正音:弦xián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两遍。

2、指名试读,教师相机进行指导:文言文要读出节奏。

3、教师范读一遍,学生根据教师的朗读画下节奏。

4、全班齐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5、教师指导:文言文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韵味,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朗读的韵味。

6、全班再次齐读一遍,尝试读出韵味。

(三)理解文意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导语:《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下面是其教学实录,欢迎参考:

课前谈话: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白雪茫茫虎视眈眈……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杨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烟袅袅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绵绵

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课文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大家手中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生1读课文。师评: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就读得这么好,把掌声送给她。谁还想读?

生2:读课文。

师评:真好,我最喜欢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是“峨峨……”,第二个“必得之”第三个是“终身不复鼓”掌声送给她。一

起再读课文,注意感受节奏。

生:一起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师:我们放慢节奏再读一遍。

生:再读课文。

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生: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伯牙绝弦实用

伯牙绝弦实用

伯牙绝弦实用

第一篇:伯牙绝弦实用

闫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感受毁灭,珍爱拥有

——闫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文本透视: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小学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导语:《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下面是其课堂实录,欢迎参考:

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古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谁来读读这个课题?

生:伯牙绝弦。

师:念得真准,一板一眼,尤其是最难念的“弦”你也念准了,我们一起来。

(生齐读课题)

师:“绝弦”是什么意思?

生:“绝弦”是弹完这一曲,这一生就再也不弹琴了。

师:那么“伯牙绝弦”呢?

生:伯牙是个人,他把琴弦割断,从此再也不弹了。

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137页,按照自己的感觉至少读三遍,努力把它读正确。

(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遍以上)

师:一读就能明白,课文讲述的是谁?

生:伯牙和子期。

师:抓住了这两个人物,我们也就把握了文章的大意。毕竟是古文啊,你们觉得哪些句子比较难读或者要提醒大家注意?

点评:学习的起点在哪里?学情。初读的标准是什么?正确。“毕竟是古文啊”一句,是对学习起点的自觉尊重,也是对初读标准的坚定捍卫。“生本理念”,既非一厢情愿的“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也非一意孤行的“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而是“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与“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的融为一体。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有些语言,我们是因为不理解才觉得它难读,谁理解这句话

的意思?(出示)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钟子期去世了,伯牙认为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所以就把琴摔了,把琴弦也剪了,这一生再也不弹琴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点评教师:为什么六年级有那么多班,独独选择你们班,我憋了很久。

学生:这不简单吗,因为我们班是最优秀的。

教师:这么自信的话,为什么不自信的说。你们平时喜欢听歌吗?戴眼镜的喜欢周杰伦的,你们呢?

学生:不喜欢,因为听不清楚。

教师:我特别喜欢,这里有首曲子,听一听,闭上眼睛,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教师放音乐。)

学生:流水潺潺。

学生:听见了树林里鸟叫。

学生:青蛙叫。

生:欢乐的心情。

生:蝴蝶翩翩起舞。

生:所有动物在起舞,天籁之音。

教师:真是一群会听的孩子。只要用心听,就会与它心心相印,今天我们就学一首与音乐有关的文章。(出示课题)这是发生在2019多年前,初秋时候的一个故事,谁来读题。

生读生评:不够自信。

教师: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另一生读,师评:头一次学就把最难度的字音读这么正确。

(点评:当听钱峰老师说要上古文,觉得吃惊:小学生能理解古文吗?古文如此难懂,该怎么上?一上课,钱峰老师幽默的言语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而且钱老师叫学生读课题时,能及时灌输进古文的朗读方法:字正腔圆,为学生下面整读全首古文的方法奠定了基础。但我个人认为,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应该在平时的学习中,都有古文的学习方法,钱老师在点评完后,我认为可以再次点拨:我们学古文还要注意什么?一个帮助学生收集积累经验,而且可以为下文学习古文提供有效的方法。)

生朗读整首古文。

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师读生跟读,自由读,指生读)怎么没有掌声呢?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节奏来。(点评:如果说钱老师上课的幽默与大气吸引了学生和在座的老师,我觉得此时钱老师能采用这么简单的教学方法更让我感动。如果是家常课,我一定也会让学生跟我读几个来回,但要在这么一种赛课中,让学生连续跟自己朗读两遍,需要

多大的气魄和勇气。而且正是这么一种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读出了古诗特有的韵味,品位出了古诗词的节奏美。一个简简单单的跟读,跟读出了多少学生对古文的喜爱。当老师再次个别抽读的时候,看着他们那自信的小脸,投入的表情,禁不住自己也想去秀一次。所以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教师有时需要有“给”的气魄。)

师:几遍读下来,咱们一定知道,整篇文章写了哪两个人? 师:读读第一句,你对他们有何理解?

生:伯牙喜欢弹琴,钟子期喜欢听。

师:哪个字告诉你?(善)读读,仅仅是喜欢吗?

生:善于。

师:读出他们的特点。(朗读句子)伯牙善鼓琴这个鼓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弹的意思。

师:这说明你会发现啊。看来读古文结合下面的注解也是一种非常好的理解方法。刚才我们知道,一个善于弹琴,一个善于听。同学们,从课文中找找哪些句子也告诉我们伯牙善琴,钟子期善听?

(生默读划。)

板书:

(点评: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语文教育二十韵》里说:“一字

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你细读文本的时候,不要把一个字轻易地放过去──作者为什么用这个字、这个词、这种句式而不用别的?要去细细地体会它的神韵所在。比如钱峰老师,抓住一个善字来理解古文,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去感受、体会伯牙的琴技,从而更深刻的体会出钟子期与伯牙是知音。正是一个善字的教学,上出了语文课的语言味,也让我突然明白:原来古文也可以让学生去朗读体会,琢磨字词。减少教师的分析讲解,即使是字词的体会,也是可以让学生从朗读体会,“入情人境”的进行朗读,是有效感悟的基础。)

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师:细读第一句,从什么地放体会出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伯牙弹琴,钟子期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内容是什么。

师:真好,你把古文内容理解了。

生:伯牙弹琴技术非常高超,如果伯牙没有把全部意念在弹琴上,钟子期就不会听出内容。

师:哪个词看出是全部意念?(志)读句子。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的脑中浮现出了什么样高山?

生:巍峨具大的高山。

(生读,一共读了四位学生:我看见了高大的山;虽然读的不是很清楚,但我听到了;齐读。)

师:你看,那么多画面仅用一个“峨峨兮”表达出来。这古人写话就是简单而简约。从钟子期的话中哪里还能看出他善听? 生:我从志在高山,伯牙心里想的是高山,钟子期话里也是高山。

生:我还从“善哉”读出。因为善哉表示感叹,说明钟子期已经非常强烈的感受到伯牙弹琴的是高山。

(请生感读。)

师:我分明听出了你的朗读中对伯牙的赞美。谁也来赞美? (连读三位生。)

师:泰山读得特别好,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泰山很高。

生:泰山很高大,因为孔子曾经说登泰山而走天下。

师:读出王者的风范来。(指生读叹词一句)刚才同学一个哉就能发现这么多,细心学生还发现一个语气词。(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

(生读。)

师:同学们,两个善哉在文章两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上面一个善是善长,而这里是赞美。再次读。

师: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想这样赞叹。

生读。

师:同学们,读书就应该刚才这样,从字里行间去体会,在

这句我们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放入句中朗读出来吗?

出示第二个句子: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

(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

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

(生再读。)

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善琴的伯牙所弹,善听的钟子期都能听懂。这就是。

出示: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

师:结合刚才的两个句子,这个是什么意思?

生:我读懂了不管伯牙心里想着什么,子期都知道。

师:哪里看出来?

生:念。

师:刚才上文也有一个跟念相近的词,谁发现了吗?

生: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