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部编教案: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主旨,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概念,学习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共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培养他们对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的重视。

教学重点: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见解。

学生对精神空间的认识和个人情感体验的反思。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精神概念,并将其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

引导学生在现代社会中寻求精神的平衡和成长。

作者简介: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心理学家,以其丰富的医学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关怀著称。

教学准备:《精神的三间小屋》课文PPT课件,包含毕淑敏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精神成长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的精神小屋”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不同人的精神生活状态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精神空间的概念。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精神世界的兴趣和思考。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毕淑敏的生平和《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课文:请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文中的重要词汇,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讨论毕淑敏对精神世界的描述和见解。

深入探讨(15分钟)1. 文学手法: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如使用比喻、象征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散文的表现力。

2. 精神空间:讨论精神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精神生活状态,讨论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精神的慰藉。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精神空间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新人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新人教版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一、新课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积累生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自惭形秽.(huì) 襟.怀(jīn) 广袤.(mào)宽宥.(yòu) 游弋.(yì) 轻觑.(qù)金戈.铁马(gē) 窗棂.(líng) 矗.立(chù)惊骇.(hài) 濡.养(rú) 灰烬.(jìn)积攒.(zǎn) 几.案(jī) 坍.塌(tān)麾.下(huī) 驰骋.(chěng)(2)解释下面的词语。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宽宥:宽恕,原谅。

襟怀:胸襟,胸怀。

间不容发: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

游弋:在水中游动。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轻觑:轻视,小看。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精神屋,学会如何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

2.让学生具备自我调节情绪和心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

3.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善良的人,了解善良的力量对于社会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理解精神屋的概念和建造方法。

2.了解“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学会感恩父母。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意识,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2.如何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调节情绪和心理。

四、教学准备1.教师自备教案、课件、小黑板、精神屋图纸等。

2.学生自带《语文》课本、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一个美丽的房子,让学生猜测房子的用途。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房子不止有物质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功能。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精神屋吗?它有什么作用呢?2. 新课讲解教师通过讲解、PPT等形式,向学生展示什么是精神屋,以及它的建造方法。

让学生体验建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精神屋的乐趣。

教师还可以分享一些名人的成功阅历,让学生明白,一个成功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深厚的精神屋支持。

3. 课堂练习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采用小组互动、集体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精神屋该如何建造,并用词语、图片等形式将自己的精神屋呈现出来。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最需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积极心态。

4. 课后作业本节课的课后作业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找一张自己喜欢的图片,写下一段话,从中可以看出自己对未来有信心且有计划的态度。

•第二部分:在家里别急着睡觉,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精神屋是什么样的,它可以承担哪些责任,如何建造等等。

然后画出自己心目中的精神屋图纸,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在下一节课上向班级分享自己的图纸以及想法。

六、教学反思这节课上,我采用了讲授、学生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性。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中精神世界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2.掌握文学语言表达的技巧和方法3.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作品中“小屋”与“精神境界”之间的联系2.教学难点:运用文学语言分析和反思人类精神境界的深刻含义三、教学过程导入1.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精神寄托?我们心中的精神小屋是怎样的?2.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答案,分享给同桌或全班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读文1.教师向学生介绍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学生们熟悉作品的背景和主要情节后,阅读并注解作品第二部分:分析文章1.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分组交流作品中所体现的精神小屋的含义并进行讨论2.整合各组的答案,全班呈现并逐一分析第三部分:仿写练习1.学生们在理解小说意义的基础上进行仿写练习,模仿小说中的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2.老师进行指导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技巧和文学鉴赏能力总结1.教师询问学生本次课程所获得的收获和体会2.学生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问题和困惑3.教师进行回应并解答相关问题四、作业1.仿写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中的某一段,练习文学表达2.阅读相关的名著或文学作品,从中学习和借鉴文学表达方法和技巧五、教学反思文学作品作为一种心灵的熔炉,蕴含着作者深层感受,折射出人类精神世界的种种可能和纯净。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分析小说《精神的三间小屋》,理解精神寄托的意义,并借鉴其文学技巧和表达方法。

在行文过程中,要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践,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理解难点和问题进行及时的引导和解答,确保教学的效果和过程的顺畅。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设计
一、课题
《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细致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学习重点
1. 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
2. 学会思考,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3.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教师通过讲授,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思想;
2. 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帮助,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3. 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4.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教学步骤
1. 情景导入:教师介绍文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

2. 主题讨论:教师带领学生讨论文章中的主题思想,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内容。

3. 阅读练习:教师布置学生阅读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宽宥、游弋”等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过程与方法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的生活启示。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完全体会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主预习1.背景资料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毕淑敏真正取得全国性声誉是在短篇小说《预约死亡》发表后,这篇作品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它以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的亲历为素材,对面对死亡的当事者及其身边人的内心进行了探索,十分精彩。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0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一、导入: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座园圃,意志是这园圃里的园丁……让它荒废不治也好,把它辛勤耕植也好,那权力都在于我们的意志。

俄国大文豪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品质:渊博的知识,思维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操。

没有知识或知识不多就难免愚昧;不习惯思维就会造成粗鲁或莽撞;没有高尚的情操,就是卑俗。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1980年转业回北京。

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硕士。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1987年开始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198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曾获庄重文文学,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陈伯吹文学大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精神的三间小屋》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对三间小屋的描写,寓意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课文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精神生活的真谛,鼓励人们要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建立健康的精神生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方面仍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精神风貌。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领会课文的主旨。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3.课文注释及解析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中描绘的精神世界。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谈谈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追求。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精神价值观。

7.家庭作业(5分钟)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己精神生活的作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及知识点(精选)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及知识点(精选)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三维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4.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2.品味文章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3.理解第三间小屋中“自身”的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品读。

教学过程:一、配乐导入。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浏览全文,思考:作者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修建了哪三间小屋?各有什么特点?明确(板书):2.讨论(难点突破):第三间小屋中的“自身”有怎样的内涵?(1)自由朗读第14—17自然段,概括第三间小屋的特点。

(2)讨论:如何理解文中“自己的思维、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话及自己的意见”?(3)小结: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4)配乐朗诵:学生朗读第14——16自然段,老师背诵第17自然段。

3.理清逻辑:(1)学生讨论: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行平列关系,你同意吗?(2)教师小结:是啊,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事业是精神的支撑,自身则是精神的栖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4.分析文章结构,体会“大中求小,小中见大”的精妙构思。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新人教版20180921176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新人教版20180921176

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过程与方法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品味本文具有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学习难点体会本文“大中求小,以小见大”的精妙构思。

学法指导品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环节一新课导入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文章,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环节二自主学习环节二自主一、助学资讯作者简介:毕淑敏,女,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17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11年。

历任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共发表作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十二卷,长篇小说《红处方》等。

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解放军文艺奖,青年文学奖,台湾第16届中国时报文学奖,台湾第17届联合报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

二、字词积累1.读准字音。

积攒.(zǎn)宽宥.(yòu)游弋.(yì)困厄.(è)惊骇.(hài)濡.养(rú)麾.下(huī)灰烬.(jìn)矗.立(chù)襟.怀(jīn)广袤.(mào)驰骋.(chěng)坍.塌(tān)自惭形秽.(huì) 轻觑(qù)2.理解词语。

襟怀:胸襟;胸怀;心胸。

【推荐精选】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推荐精选】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9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以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

作者在阐述这些事理时,思辨色彩较为浓厚,如何让工科专业的中职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学中最终明白课文的主题意思。

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在苍茫的高原上,她亲眼看到一些年轻人为了祖国的安全富强永远长眠在冰层中的悲壮。

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死亡”使她对生命有着特别的关注。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9课的一篇课文。

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阐述了人们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

课文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精神生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但针对本文这样具有深意的文章,部分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精神生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内容,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方法。

2.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比喻手法和深层含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精神的三间小屋,激发学生的兴趣。

2.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观点。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分享自己的精神经历。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分析,揭示课文的深层含义。

5.联系生活: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

6.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明确正确的价值观。

七. 说板书设计精神的三间小屋1.物质小屋:身体需求2.精神小屋:精神需求3.心灵小屋:道德修养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2.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互相借鉴。

3.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
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犯下的重大失误——在我们的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的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个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的喉咙嘟囔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么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画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好好,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于是,宜选月冷风清竹木萧萧之处,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间不容发。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血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若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文章以三间小屋为载体,阐述了精神追求的内涵及其意义,激励人们关注自我心灵,提升精神境界,使人格得到升华。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第一篇:2018年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9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新人教版《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

在此文中,作者以小屋作比,对人需要什么样的精神生活,又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表达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若有可能,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第一间盛放对人的爱与恨,第二间盛放事业,第三间安放自身。

作者在阐述这些事理时,思辨色彩较为浓厚,如何让工科专业的中职学生明白精神丰富对于人生的意义;如何让学生们在饱含浓郁文采的字句中体会到:情感、事业、精神应融为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幸福快乐的人。

这些都需要老师悉心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启发教学中最终明白课文的主题意思。

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提升精神境界。

3、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课前准备:教师: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生活的世界,按常规来看,可以被称之为三维空间。

空间如此广阔,时间如此漫长,不是我们这些弱小的生命体能够体会得到的。

但是,我们人类除了拥有空间感之外,还拥有精神,它能够穿越一切空间和时间,造就一种永恒的力量。

那么,人的精神是如何发挥这种作用的呢?那就必须要给人的精神活动以空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 1 屋》。

二、作者简介毕淑敏(1952——),女,国家一级作家。

1952年出生于新疆伊宁,祖籍山东。

中学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

1969年入伍,在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交汇的西藏阿里高原部队当兵11年。

毕淑敏17岁便来到海拔5000米的西藏阿里当兵,历任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

【教案】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参考教案3一. 教材分析《精神的三间小屋》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贫困、艰难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用精神的信念和勇气为自己的生活创造了美好的空间。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拥有健康的精神生活,才能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于课文的内容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但同时,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刻,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文出发,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精神力量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精神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去构建这三间小屋的;2.难点的突破: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精神生活的意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五. 教学方法1.阅读理解:通过自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2.讨论交流: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的主题和精神内涵;3.写作实践:通过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精神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视频资料;3.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屏幕展示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所提到的“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以及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信念和勇气去构建这三间小屋的。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让学生在汇报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文内容。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部编九上语文)

10*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学目标】1.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及其给予我们的生活启示。

2.把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体会其作用。

3.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个体的精神空间。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精神内涵。

2.难点:学习本文多方设喻的写作方法,把握每一间小屋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引导,读:(出示课件1、2)情感、事业、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是精神的原动力;“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岳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不都是在爱国情感的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吗?“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为了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了自己的精神圣地,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毕淑敏一起走进精神的三间小屋,看一看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打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精神的三间小屋》,教师引出新课,顺势写出课题:10*精神的三间小屋(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本文作者及其写作背景。

(1)走近作者教师要求:布置预习了解这课的作者的情况,在课上交流。

教师指正:(出示课件5)毕淑敏,1952年生于新疆。

1969年入伍,在西藏阿里地区部队任卫生员、军医。

从医20多年后,开始专业写作。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昆仑殇》《预约死亡》,散文集《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长篇小说《红处方》《血玲珑》等。

(2)写作背景教师讲解:教师出示本课背景的课件,讲解本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课内容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6)本文选自《毕淑敏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有改动。

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2018部编版)九年级上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阅读,了解作者毕飞宇及其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如“祛除”、“慰藉”等;分析课文结构,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寓意;品味精彩语句,如“我们这个时代,是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等;探讨作者如何通过“三间小屋”的比喻阐述人的精神世界;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精神生活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精神世界的情感。
举例:用生活中的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例子解释“三间小屋”的意义,如学习、家庭、友谊等。
(2)深层寓意的挖掘:文章中包含许多深层次的寓意和哲理,学生可能难以把握,需要教师引导和启发。
举例:分析“祛除杂念,让心灵宁静”的含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践这一理念。
(3)文化背景的融入:学生对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对课文的理解,需要教师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的主旨: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即如何构建丰富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举例:分析“三间小屋”的比喻,理解其代表的知识、情感和理想三个方面。
(2)品味精彩语句:指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构建精神家园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绘制。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整理和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精神的三间小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如果说人的身体活动需要空间,那么,人的精神活动是不是也需要空间呢?精神活动的疆域应该怎么来分配呢?这正是《精神的三间小屋》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的。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性散文,它将“说理”融入“情感”之中,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毕淑敏的《精神的三间小屋》。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毕淑敏,女,祖籍山东,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一级作家,内科主治医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硕士。

(2)背景链接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自己的居住条件也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家”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身体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宽敞,可人们是不是也该想到“心灵活动”的疆域,是否也需要拓宽,也需要达标呢?正如书中所说,“有一颗大心,才盛得下喜怒,输得出力量”,是应该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2.生难字词
(1)字音
宽宥.(yòu)游弋.(yì)轻觑.(qù)麾.下(ī)
广袤. (mào) 赘.余(ì) 窗棂.(lí) 坍.塌(tān)
要诀.(é) 困厄.(è) 襟.怀(jīn) 灼.晃(ó)
自惭形秽.(ì) 憎恶
..(zē wù )
(2)词义
【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林林总总】林林,众多的样子;总总,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品种繁多。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

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鸠占鹊巢】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产业等。

【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帮助,后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形容身体极其消瘦。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 (第1~6段):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7~17段):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第7~8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着我们的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9~13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我们的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14~17段):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第18~19段):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的条件,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
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了解
1.作者说的是哪三间精神的小屋?
明确:(1)第一间小屋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2)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3)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

2.第1~6段写的是什么?与后文写的精神的三间小屋有什么关联?
明确:第1~3段:是全文的引子,表达了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与思考,引出对精神空间的理解。

第4~6段: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的心灵活动空间的思考。

3.第一间精神小屋是什么样的?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对比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了几个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人生爱恨交织的经历。

接下来用一个假设句,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

充分体现了作者如大地、海洋、天空般深广的胸怀。

4.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揭示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5.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明确: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集议论、描写、抒情于一体的说理性散文,通过对精神的三间小屋的描写、议论、抒情,表现了关注个性、关注自我、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的思想。

2.拓展延伸
如果我们也来建造自己的精神小屋,你们会盛放哪些内容呢?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拓展美读:师生朗诵毕淑敏散文《造心》第16、17段。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精神的三间小屋
毕淑敏
盛着爱恨——光明温暖
盛放事业——坚固优雅
安放自身——独特安稳
五、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学生们的思想境界有了变化,他们明白了这里的“自身”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更是指向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更是一种心灵的纯净与精神的
超越,甚至是一种不为形役,高远圣洁的人生境界。

所以,我们只有学会珍视自我,这间小屋才会更加独特与安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