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溶液教学案

合集下载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教案

人教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九单元 溶液 复习教案

《溶液》复习课教学设计

广州市南国学校郑晓明

【教学目标】

1.观察溶液的形成时发生的现象,了解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初步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知道常见溶液中溶质的微观存在形式。

2.利用溶解度曲线上点与曲线位置的关系,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原理、溶解度等概念。并能比较不同状态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3.运用已有知识分析问题,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4.以溶解度曲线为抓手,辨析众多概念,体验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点的移动与溶液转化的关系

【教学难点】

溶液微粒观、点的移动对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

【教学方法】

实验演示、问题引导探究

【教学用具】

电脑教学平台,实验药品(略),实验仪器(试管等)。

判断上述氢氧化钠溶液是不能不能从40

119 12

由溶解度在学案学生思考,提出判断方法:向里面继续加少量的氢氧化钠,如果能溶解就是不饱和溶液,如果不能溶解了,就是饱和溶液。

学生回顾表中“109”的含义,20°C 100g 水中溶解109g 氢氧化钠达到饱和,那么50g 水中溶解54.5g 氢氧化钠才达到饱和,所以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领悟溶解度表的优缺点,在学案上画出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

初步学会根据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收集各种证据,学习对数据的法。深刻理解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

氢氧化钠溶解度曲线与书本中的溶解度曲线形状不一样,让学生相信自已,进一步信。 同学配制的氢氧化钠溶点的移动与溶液转化请问溶解度曲线上点与溶液学生大胆猜想并说出理论依据 首先,确定温度是20°C,但肯定不在曲线上及曲线上方。范围缩小到线段AB 上。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溶液的形成(含溶解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初中九年级(初三)化学 溶液的形成(含溶解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含溶解度)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了解乳化现象。

(3)能够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4)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

(5)知道液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能够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3、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知道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如何理解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四、课时计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六、课后作业见练习题。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溶液》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质、溶剂、悬浊液、乳浊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概念。

3、能够根据溶液的特征判别溶液和浊液。

(二)过程和方法

1、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的方法。

2、在探究实验中学习为提高效率合理分工。

3、练习在实验目的的指导下分析实验现象。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在小组讨论与探究实验中体会交流与合作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

用。

二、学习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能力,但是对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可能还是会有困难。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一的内容,本单元的内容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打好基础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是初中学生进行探究的基础和结果,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而且本单元基本概念比较集中,这些概念是初中化学中最核心的一些念,所以,本单元的内容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第一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学习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基

础。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等。在前面的八个单元中学习过的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学生接触到的很多试剂就是溶液,在后面酸、碱、盐的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又将涉及到溶液,因此在此之前帮助学生在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有关溶液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材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使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2.加深对溶液、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等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分析、综合、分类、对比、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内外因辩证关系、对立统一规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理论是为实践服务的。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溶液的组成特征、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关系、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几个同学的作业给大家展示,对这几位同学的复习方法展开评价?

幻灯片:或者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教学过程]

师:回忆第九单元,请同学们说出我们都学习了哪些概念?

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师:本单元中有这么多的概念,为了能够使复习更加系统化,将同学们分成四组,分别对四个小课题进行研究。

1、溶液的形成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

4、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简化概念画概念图

方法如下:

节点:表示概念

连接:画上线,写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层次:从一般到特殊或从重要到次重要或从广义到狭义或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等等

命题:指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

师:巡视指导

生:小组讨论。之后以小组为单位到前面进行汇报

二、细化概念强化要点

1、溶液的形成——第一小组汇报

典型题抢答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第二小组汇报

典型题抢答

3、溶解度——第三小组汇报

典型题抢答

4、溶质的质量分数——第四小组汇报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4.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5.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6.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

4溶液、CuC1

2

溶液、KMnO

4

溶液、FeCl

3

溶液、NaCl固体、糖、

CuS0

4

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

酒精、试管(若干)等。【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

4、CnCl

2

、KMn0

4

、FeCl

3

。让学生观察,并

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总复习

教学目的:

1.知道溶解现象,记住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知道溶解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2.知道溶液的简单应用,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记住饱和溶液的含义,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4.知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含义,能利用溶解度曲线判断溶液是否饱和及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变化趋势。

教学重点:领悟溶解度曲线图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考点1溶液—概念、特征、组成

1.概念:指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是指溶液中任意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温度、溶剂量、气体压强等),溶质不会从溶剂中分离出来。

3.组成:由___溶质__、__溶剂__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_溶质___,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___溶剂_____。

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溶质:固、液、气溶剂:液

溶液类型气液型固液型

无水液液型

有水

溶质溶剂气体

液体

固体

液体

量少

量多

非水液体

类型一溶液的形成

命题角度:考查学生对形成溶液的基本条件的掌握情况。

例一.下列烹饪用的调味品与足量水充分搅拌,不能形成溶液的是(D)

A.食盐B.黄酒C.白糖D.橄榄油

例二.常温下,将1g物质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搅拌(或振荡)能配制成溶液的是(B)

A.碳酸钙 B.硝酸钾 C.氯化银 D.氧化铁

例三.下列物质是溶液的是(B、C、D、G、I、J、N) A.泥浆 B.白醋 C.白酒 D.注射用葡萄糖药剂 E.米粥F.牛奶G.碘酒H.石灰浆I.食盐水J.矿泉水K.蒸馏水L.冰水混合物M.酒精N.盐酸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合集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合集15篇)

篇1: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2.知道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二、教学重点

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常伴随着吸热和放热现象,感知固态NaCl、NH4NO3、NaOH溶解时的热效应。

三、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 植物油、洗涤剂、水、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广口瓶、橡胶塞、玻璃管、橡胶管、U 形管、气球、蜡烛、小木块等仪器和固态NaCl、NH4NO3、NaOH等药品

五、教学过程

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反思

通过这么多年的教学,我感觉到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的教学一直存在问题:

一、课题的引入。我一般是从常见的溶液,例如稀盐酸、硫酸铜溶液等等实例介绍引入,希望借此让学生对溶液有一个感性认识。

二、溶液概念的建立。我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做教材上的实验---食盐溶于水中,让学生感受到溶液是如何形成的,再逐步引入溶液的概念。通过分析,再逐渐建立溶质和溶剂的概念。

三、困惑:这个课题的教学,当堂课学生一般反映良好,但是问题是在后面的涉及溶液的计算时却经常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导致溶液的计算失误太多。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不是溶液的形成这个课题的教学有问题呢?为什么学生分不清楚溶质和溶剂呢?

九年级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复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 溶液的酸碱性复习教案

溶液的酸碱性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学会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学会利用pH试

纸来定量的测定溶液的酸碱度;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及其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使用酸碱指示剂来检验溶液的酸碱性;能通过实验现象对某些问题初步

作出正确的科学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酸碱指示剂的使用,了解化学测量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

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显示不同的颜色;

2.用pH试纸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教学过程

[引入]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一些酸的物质,我们怎样确定物质的酸

性或碱性呢?

在了解物质酸碱性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认识一下酸碱盐的定义吧!

(请看投影)

酸、碱、盐的定义:

(1)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Cl、H2SO4、HNO3、H2CO3等。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如NaOH、Ca(OH)2等

(3)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

物。如NaCl、NH4NO3等。

[品尝] 同学们知道山楂片是什么味道呢?(投影)

请说出生活中具有酸味的物质名称?

[过渡] 实验室中通常禁止对的化学试剂采用“尝味试验法”了解其味

道。

一种溶液是否有酸味即是否显酸性,如何通过化学手段去了解

呢?

[探究] 活动探究(1) (投影)

活动探究(2) (投影)

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总结](1)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都是酸性溶液,并且该溶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凡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都是碱性溶液,并且该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教案
【反馈纠正】
【作业布置】完成“学以致用”
学生动手描绘溶解度曲线,从描绘的曲线寻找【反馈练习】需要的信息
回忆配制溶液的步骤,并展开探究实验,记录观察现象,完成思考,讨论交流。
计算溶质质量分数,分析误差
纠正错误
描绘溶解度曲线,学会从溶解度曲线获取信息,突破难点
通过简单的探究实验,练习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体会溶液浓度和饱和度的关系,突破难点
【板书】饱和、不饱和、溶解度,
【组织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活动二
【板书】溶解度四要素
学生订正前置学习中构建的知识网络。
学生自主完成1-9题,相互之间交流讨论,改正错误。
完成反馈,改成错误
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完成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动二“寻找错误”,并展示
让学生自主回顾本章主要知识节点。
简单的知识点由学生自主完成复习,并通过学习小组解决可能出现的错误
课题:人教版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教学对象:九年级
科目:化学
授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自主研习、组内交流讨论,理解溶液、饱和溶液、固体溶解度、溶液质量分数的概念;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绘制曲线,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取相关信息;
3、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学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并会计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和误差分析;
先学,产生问题,通过讨论,升华认识,感受溶解度概念的内涵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溶液第九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掌握浓度的计算方法;了解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验操作技能。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和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溶液的概念和性质;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浓度的计算方法。

2. 难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的理解。

三、教学内容:

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3. 浓度的计算方法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

1. 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1)引入:通过实验现象引入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溶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讨论:学生展示实验结果,讨论溶质溶解的条件和过程。

(4)总结:总结溶液的概念和性质。

2. 溶液的分类及制备方法

(1)讲解:讲解不同类型的溶液及其制备方法。

(2)示范:老师示范制备简单溶液。

(3)讨论:学生讨论不同制备方法的优缺点。

(4)实验:学生进行实验制备不同类型的溶液。

3. 浓度的计算方法

(1)引入:通过实际情境引入浓度的概念。

(2)讲解:讲解浓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计算练习。

(4)实验:学生根据计算结果制备相应浓度的溶液。

4.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1)讲解:讲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2)实验: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

(3)讨论: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

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15篇九年级化学溶液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5.探究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6.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溶解性影响因素的探究。

[教学难点]

1.溶液概念的建立。

2.溶解与乳化的区别。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 实验仪器、药品、用品,教学媒体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溶液章图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

1.学生实验:向实验桌上盛有20mL水的小烧杯中,加入一药匙蔗糖或食盐,用玻璃棒搅拌(教师巡回指导)。

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

(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

硫酸铜溶液硫酸铜(固体)水

碘酒碘(固体)酒精

稀硫酸硫酸(液体)水

稀盐酸氯化氢(气体)水

5.师生活动4: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专题复习教案

人教版(五四学制)化学九年级全册第二单元《溶液》专题复习教案

《溶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复习目标】

1、知道溶液的组成以及溶质溶解时的吸放热现象。

2、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关系。

3、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从溶解度曲线图中获取相关的信息。

二、【复习重点、难点】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2、固体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三、【复习过程】

(一)知识整理

带领学生回忆溶液的概念,特征,组成及分类;熟记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要素

并理解溶解度曲线

4)。

(二)板块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一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对中考中关于水的双关说法进行梳理,并指出汽油也能做溶剂,复习两种除油污的方法并解释原理。

判断方法:若不反应,一般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是溶质,是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是溶质,是溶剂;若有水,是溶剂。

若发生反应,溶质为。

指导学生完成学案第一题

溶液澄清

石灰

盐酸碘酒

75%的

消毒酒

CaCO3与过量盐

酸反应后的溶

锌与稀硫酸恰

好完全反应得

到的溶液

溶质

溶剂

知识点二溶解时的热现象

①溶于水温度显著升高:、②溶于水温度显著降低:_____ 溶于水温度变化不大的是

延伸中考中涉及的遇水放热的物质,生石灰与浓硫酸并解释原理

市场上有一种“冷敷袋”,其主要成分由水和物质A组成,使用时只要将水和物质A混合,轻轻摇晃,就可作冰袋使用。其中物质A可能是( )

A.氯化钠B.硝酸铵

C.氢氧化钠D.氧化钙

知识点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完成下表,并得出结论

100℃时,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是0.077g,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46g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 公开课PPT学习教案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 公开课PPT学习教案

D.测量溶液的密度
5.下列做法一定能把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
溶液的是(B )
A.升高温度
B.增加溶剂
C.增加溶质
D.降低温度
第8页/共18页
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 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四要素
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标准:在100克溶剂中 百
状态:达到饱和状态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课 公开课
会计学
1
知识网络构建
定义(四要素)
饱和溶液 溶解度 影响因素

概念
(固体)
加溶质
溶解度曲线
质 组成
分类
溶液
加溶剂
蒸发 溶剂


升温
冷 却 热 的 饱 和溶液


降温
结晶

蒸发溶剂

不饱和溶


溶质的质量分数 =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100%
第1页/共18页
交流展示:
假设现在的温度下,KNO3的溶解度为25 克
(2).溶液的质量=体积×密度 (m=ρv)
(3).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第4页/共18页
一、溶液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溶液》的复习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过程设计

考点三溶解度曲线。

结晶方法

播放视频

第二个环节

专题精讲

第三个环节

趣味化学知识竞赛

第一轮:选答题

第二轮:抢答1.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2.这些因素分别如何影响气体溶解度?

老师点评:学生回答的很好。那我们能不

能再列举几个生活中也涉及到相同原理的现

象呢?

我们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那温度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用什

么来表示?

同学们千万不要小瞧这几条普普通通的曲线,

它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我们可以从这些曲线

中获得很多信息,并可以借助它们解决很多问

题。谁能说说从曲线中可以看出什么?

老师补充:还可以比较在同一温度下不同种物

质的溶解度大小。我们还可以借助溶解度曲线

来判断用什么样的方法从溶液中获得晶体。接

着我们一起来看一个小实验,并回忆一下这种

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叫什么?

追问:如果实验中的物质换成氯化钠的话,降

温后会有晶体析出吗?

老师点评:对,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

小,不适用于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那可以

用什么方法?

归纳总结:从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有:冷却

热饱和溶液、蒸发结晶。

这节课知识点我们就复习到这,接着我们

来进行第二个环节:专题精讲。通过这道题,

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趣味化学知识竞赛,

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这一单元知识的掌握和应

用情况。

老师说明:1.以组为单位,由每个小组组长选

题,小组内作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答错不

扣分。

2.由课代表随机选出一道题,读完题后10秒

后各组才能举手抢答,答对一道题得10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说课稿:第九单元-溶液复习课

一、引入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化学课说课教师。今天我们将进行第九单元的复习课,主题是溶液。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溶解、溶质、溶剂以及溶解度等概念。溶解度反映了单位质量溶剂溶解最多溶质的能力。那么,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二、溶解度与溶质性质

溶解度受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的影响。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溶质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

1. 溶质的离子性质

溶质的离子性质对溶解度有很大的影响。离子晶体溶解时,溶剂中的溶质粒子逐渐离解,成为离子。溶质中的正离子和溶质中的负离子会与溶剂分子发生作用,形成水合物。这种水合物的形成使得溶质能够溶解在溶剂中。

离子晶体的溶解度与离子间的作用力有关。通常情况下,离子间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小。另外,离子的电荷绝对值越大,溶解度越小;离子的电荷量相对较小,溶解度较大。同学们可以通过检索相关资料来了解更多有关离子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

2. 溶质的极性

溶质的极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溶质的极性越大,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溶解度越大。比如,极性较大的物质如氯化亚铜、硝酸铜等易溶于水,并且溶解度较大。而非极性物质如甲烷、乙烷等则不易溶于水。

3. 溶质的溶解度与溶剂的性质

除了溶质的性质外,溶剂的性质也对溶解度有影响。一般来说,溶质在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大,而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度较小。极性溶剂如水可以溶解许多极性物质,但非极性溶剂如乙烷则不具备溶解极性物质的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溶液单元复习课程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溶液复习教案

复习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特征及组成。

2、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3、理解溶解度的概念,认识溶解度曲线并会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1、溶液的组成、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掌握与灵活运用

2、理解溶解度,并能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看的懂溶解度曲线图,利用溶解度曲线图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溶液的概念

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夜。溶液的宏观特征:(1)均一性(2)稳定性(3) 混合物

均一性:指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相同

稳定性:在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稳定存在

混合物:凡是溶液都属于混合物

问题与思考

关于溶液的认识

(1)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均一性、稳定性。

(2)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吗?不一定。如CuSO4溶液是蓝色的。

(3)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吗?不一定。如水就不是溶液、酒精也不是溶液。

注意:均一、透明、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

硫酸铜溶液(蓝色)——Cu2+

氯化铁溶液(黄色)——Fe3+

氯化亚铁、硫酸亚铁溶液(浅绿色)——Fe2+

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MnO4-

练习:略

2、溶液的组成:

(1)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2)溶质:能被其它物质溶解的物质

3、质量关系

M(溶液)= m(溶剂)+m(溶质)

提问:是不是V(溶液)=V(溶质)+ V(溶剂)?

不是,因为分子间由间隔,所以,V(溶液) < V(溶质)+ V(溶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九年级化学专题复习--溶液教学案

【考点归纳】 一、常见的溶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如:植物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特点:一种可长期稳定存在的分散体系。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4.饱和溶液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5.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6.饱和和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 二、溶解度和质量分数

1.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能溶解的克数。 (1)理解溶解度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状态:必须是饱和溶液,且溶剂固定为100克 ①条件:某固定温度下 ①单位:克

(2)计算公式:

2.质量分数

(1)任一溶液中溶质所占的质量百分含量,溶液可为饱和,也可为不饱和。

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①降温②加溶质③蒸发溶剂

①加溶剂②升温

溶解度

100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2)计算公式:质量分数= ×100% 。

3.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

【问题探究】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碘晶体与酒精B.硫酸钡与水

C.煤油与水D.氢氧化铁与水

审题与思路:煤油和水互不相溶则形成乳浊液;BaSO4和Fe(OH)3不溶于水,则形成悬浊液;碘晶体溶于酒精,即得碘酒。答案:A

总结:关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混合物之间的关系,我们一定要理解透彻,掌握其本质(见前所述)

【例2】:今有t①时A物质的溶液100克,向该溶液中加入10克A物质后,结果完全溶解,则下列说法中肯定正确的是()

A.t①时该溶液中加入5克A物质后溶液还未达饱和

B.原溶液是一种稀溶液

C.t①时,A物质的溶解度大于10克

D.原溶液不能通过降温的方法达到饱和

审题与思路:t①时溶液中加入10克A溶质能完全溶解,所得溶液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若只加入5克A,溶液一定不饱和,并且100克溶液中溶剂量小于100克,所以可以判断t①时A的溶解度大于10克。答案:A、C

总结: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而稀溶液也不一定就是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即使是同种溶液也不一定,因为温度不确定,如:0①时的KNO 3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大于60①时的KNO 3不饱和溶液。

【例3】:下图是A 、B 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分别向50克A 、80克B 固体中各加水150克,加热溶解,同时蒸发掉50克水,冷却至t ①,这时( )

A .A 、

B 均析出 B .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C .A 、B 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 .只有A 析出

审题与思路:曲线图表示了温度与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而不是温度与溶解度的关系,解题时要注意思维的转换。由饱和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出溶质的溶解度,只有饱和溶液才能析出晶体,A 、B 各溶解在150克水中又蒸发了50克水,则A 、B 在100克水中分别溶解了50克和80克,计算出t ①时A 、B 的溶解度与之比较,即可判断析出的晶体是何种物质。

t ①时,A 、B 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均为40%,则A 、B 的溶解度相等。溶解度S 为:

100①40=(100+S )①S S=

60

4000=66.7(克)

则可知,对于A 物质,因只溶有50克,所以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无晶体析出。对于B 物质,因溶解了80克,大于66.7克,所以蒸发50克水冷却至t ①时,有晶体析出。A 、B 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因A 不饱和而B 饱和,所以t ①时二者不可能相等。

解此题时要非常细心,考虑要面面俱到,否则极易出错。答案:B

总结:对于数据型曲线图,关键要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深刻理解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并结合相关化学知识分析题意,一般要求我们数学、物理等学科有一定基础和实力。

专题四综合测试题

一、三思而选(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3分×10=30分)

1.在一定温度下,将少量生石灰放入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搅拌并冷却到原来的温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剂质量不变B.溶质质量增加

C.溶液浓度不变D.溶解度增大

2.在25①时,向足量的硫酸铜饱和溶液中入16g无水硫酸铜粉末,搅拌后静置,最终所得晶体的质量()

A.等于16g B.等于25g C.大于16g而小于25g D.大于25g 3.某温度时,KNO3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则该温度时KNO3的溶解度是()A.20g B.25g C.30g D.40g

4.溶液在稀释前后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分数B.溶质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溶剂的质量

5.20①时,NaC1的溶解度为36g,向100gNaC1饱和溶液中加5克食盐晶体后,溶液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其溶液的质量分数为()A.25%B.26.5%C.29.5%D.30%

6.现有一杯20①时的Ca(OH)2饱和溶液,在下列情况下,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的是()A.温度不变,往溶液中加蒸馏水

B.温度不变,往溶液中加入Ca(OH)2固体

C.温度不变,往溶液中通入CO2气体

D.温度由20①升到50①(忽略水的蒸发)

7.下列是关于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

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不断搅拌过滤器中的液体

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则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

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

D.蒸发完毕后,待其冷却,由于食盐无毒,可用手指将食盐转移到纸上称量

8.20①时,50g水中最多溶解2.5gM物质;30①时,80g水中最多溶解4.0gN物质,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比较是()A.M>N B.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