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表(doc5个)5
测量系统分析内审检查表模板
![测量系统分析内审检查表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3b9f814cce2f0066f4332234.png)
编号
检查内容
1
对每种测量和使用设备系统中得出的变差,必须采用统计研究的方式进行确定
2
控制计划中提及的测量系统必须进行研究。说明:之前的要求分析每种测量结果现在被明确的求的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的要求
4
测量系统的接受准则必须依据顾客要求的测量系统分析参考手册的要求
5
在顾客批准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其它分析方法和接受准则
6
替代方法的顾客接受记录应与替代测量系统分析的结果一起保留。说明:测量系统分析替代方法的顾客接受记录现在要求保留
7
没有顾客要求时,参考GB/T 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说明:GB/T 19022-2003替代了GB/T 19022.1-1994及GB/T 19022.2-2000
8
测量系统分析研究的优先级应当着重于关键或特殊产品或过程特性
测量系统分析(MSA)
![测量系统分析(MSA)](https://img.taocdn.com/s3/m/a0a26ec94028915f804dc2a1.png)
汇集南北管理精英,传递先进企业文化
测量系统开发检查表建议的要素
• 测量和定位点:合作GD&T清楚地确定固定和夹紧点以 及在零件的何处进行测量。 • 固定方法:自由状态或夹紧的零件定位。 • 零件方向:主要部分位置与其它部分。 • 零件准备:测量前零件应该干净、无油、温度稳定吗? • 传感器定位:角度方向,到最初定位器或网络的距离。 • 相互关系问题#1— 在车间内或在车间之间需要加倍(或 更多)的量具支持要求吗?制造的考虑、测量误差的考 虑、维修的考虑。哪个被认定是标准?怎样使每项有资 格?
名词解释
线性 1、整个正常操作范围的偏倚改变 2、整个操作规程范围的多个并且独立的偏倚误差的相互关 系 3、测量系统的系统误差分量 精密度 1、重复读数彼此之间的“接近度” 2、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分量
汇集南北管理精英,传递先进企业文化
名词解释
重复性 1、由一位评价人多次使用一种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 获得的测量变差 2、在固定和规定的测量条件下连续(短期)试验变差 3、通常指E.V.-设备变差 4、仪器(量具)的能力或潜能 5、系统内变差; 再现性 1、由不同的评价人使用同一个量具,测量一个零 2、件的一个特性时产生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3、对于产品和过程条件,可能是评价人、环境(时间)或方法的误差 4、通常指A.V- 评价人变差 5、系统间(条件)变差 6、ASTM E456-96 包括重复性、实验室、环境及评价人影响
汇集南北管理精英,传递先进企业文化
测量系统开发检查表建议的要素
• 灵敏度:最小的输入信号形成测量设备可探测的(可辨 别的)输出信号对应用这种测量装置可接受吗?灵敏度 由固有的量具设计和质量(OEM)及使用中的维护和操 作条件确定。 • 测量系统制造问题(设备、标准、仪器): • 在系统设计中提出的变差源识别了吗?设计评审、验证 和确认。 • 校准和控制系统:建议的校准计划及设备和文件的审核。 频率、内部的或外部的、参数、过程中验证检查。 • 输入要求:机械的、电的、液压的、气动的、浪涌抑制 器、干燥器、过滤器、滤清器,准备和操作问题、绝缘、 分辨率和灵敏度。
测量系统分析表格
![测量系统分析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64c026bf360cba1aa911da19.png)
目录1102-01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表1102-02 量具极差法分析表1102-03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X&R分析数据表 1102-04 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X&R分析报告 1102-05 量具稳定性分析报告1102-06 量具偏倚分析报告1102-07 量具线性分析报告1102-08 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报告2009年度M2变速器总成测量系统分析计划表-序号量具名称编号分析内容分析人员计划日期完成日期结果备注12345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量具极差法分析表量具名称/编号:评价人A:评价人B:评价日期:产品名称:特性名称/要求:日期:编号: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X&R分析数据表编号: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X&R分析报告量具名称量具编号工件名称工件规格检测参数评价人A 评价人B 评价人C分析人员/日期编号:量具偏倚分析报告量具名称/编号:产品名称:产品特性/规格:评价人/日期:基准值次数12345678910平均读数偏倚=观察平均值-基准值=过程变差= (可用规格公差代替)偏倚%=偏倚/过程变差 100%=分析结论:特殊特性的系统偏倚%≤10%:接受。
一般特性的系统偏倚%≤30%:接受。
偏倚%>30%:不能接受:分析人员/日期:量具线性分析报告编号:量具名称/编号:产品名称:产品特性/规格:评价人/日期:产品编号12345基准值 x123试4验5次6数789101112平均值偏倚 y极差(y = b + ax)a= b=线性%=|a| 100%= %分析结论:特殊特性的系统,线性%≤5%:接受。
一般特性的系统,线性%≤10%:接受。
线性%> 10% :不能接受。
分析人员/日期:编号:计数型量具小样法分析报告量具名称/编号:产品名称:产品特性/规格:评价人A:评价人B:评价日期:产评价人A评价人B品121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满足限值填“Y” ,不满足限值填“N”。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含表格)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含表格)](https://img.taocdn.com/s3/m/7a5fd21676c66137ee0619c0.png)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指导书(IATF16949 -2016)1、目的:通用应用适当的统计技术,对评价产品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确保其能够对产品进行有效测量并提供质量保证。
2、适用范围:适用于汽车类产品控制计划中使用的检验量具、仪器。
3、职责:品管部:需要时拟定汽车类产品的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执行。
各部门:协助品管部搜集MSA数据,且MSA分析结果为不可接受时进行改善。
4、定义:4.1测量系统(Measurement system):用来对被测特性赋值的操作、程序、量具、设备、软件以及操作人员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4.2偏倚(Bias):指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4.3稳定性(Stability):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总变差,即偏倚随时间的变化。
4.4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指由同一位评价人,采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再现性 (Reproducibility) :是指由不同评价人用同一量具,多次测量同一产品的同一质量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4.6分辨力(Resolution):测量系统检出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极小变化的能力。
4.7线性(Linearity):量具在预期工作范围内,偏移值的差值。
4.8盲测:指在实际测量环境中,操作者事先不知正在对该测量系统进行评价,也不知道所测为哪一只产品的条件下所获得的测量结果。
4.9计量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可用具体的连续的数值来表述,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量型测量系统;4.10计数型测量系统:测量系统的测量结果与某些指定限值相比较,如果满足限值则接受该零件否则拒收。
如用通过或不能通过塞规的方式来描述一只钢管直径尺寸,这样的测量系统称之为计数型测量系统。
5、作业内容:5.1测量系统分析条件:5.1.1测量作业必须标准化;5.1.2评价人必须是从日常熟练操作该仪器的人中挑选;5.1.3测量仪器必须是处于校验合格状态;5.1.4质量特性测量值可重复。
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
![测量系统分析工作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48bdd3313968011ca3009195.png)
测量系统分析计划测量系统中的量检具选配,是做控制计划时进行的,普遍的选配原则是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或被测特性制造过程变差的1/10——这个变差一般要等初始能力研究之后才得到,因此在做控制计划时,用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比较普遍)。
按此普遍原则选配的测量系统,是否满足再现性(操作者)和重复性(量具)10%以下的要求,需要对测量系统进行分析。
测量系统进行分析的结果:1、双性在10%以下表明此测量系统可用于此过程的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
2、若双性在10%到30%之间,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大于2可用于过程控制(等于2为计数型数据)。
3、若双性大于30%不能用于过程分析,数值分级小于2,不能用于过程控制。
过程策划的目的是开发出能力充分、稳定产品的过程,以生产出符合图样要求(其中含有顾客的要求)的产品。
当过程能力不充分、不稳定时,最起码要能将合格、不合格的产品能分辨出来(数值分极等于2)。
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选配原则,从我们进行的MSA结果来看,按此原则来选配量检具,数值分级大于2机会很多。
因此这次我们要进行的测量系统分析工作,首先,了解各生产线有多少个特性满足按“被测特性公差值的1/10”这个量检具普遍选配原则来选配量检具的。
其次,是对特性分类——初步分为轴类和孔类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按公差值大小分档,暂分三档:如≥0.2;0.1~0.2;0.01~0.1。
再次,量检具也按用途进行分类(轴用类和孔用类)和分辨力分档0.02:0.01:0.001或0.0001。
最后选轴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轴类量检具(或孔类同一分档公差值内最小的特性,用同档次分辨力的孔类量检具)进行量检具的双性研究。
为了完成上述工作,请大家完成下面表1、表2的内容填写。
XXX生产线不符合特性(产品最终尺寸)公差值1/10选配量检具的特性统计表(当中间工序按被测尺寸的公差的1/5来统计,请在备注中注明) 表1XXX生产线符合特性公差值1/10选配量检具,同档(如≥0.2;0.1~0.2;0.01~0.1)中特性精度最高特性的统计表表2附录:7月中、下旬进行测量系统分析试验的总结测量系统分析试验后总结2005年7月中、下旬,我处与冷工厂、二发厂、质量部一起,结合最近学习MSA的经验,进行了一次计量型特性的测量系统分析试验,结果见附录1~6。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476b5ef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9.png)
测量系统分析(MSA)管理程序该计划包括测量系统的分析方法、分析人员、产品抽样编号、测量设备校准过程以及措施效果验证等内容,以确保测量系统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2 确定分析方法: 确定适合本公司的分析方法,例如重复性和再现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线性分析和小样法分析等。
5.3 确定测量者: 确定具有测量能力的人员进行测量分析,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4 测量设备校准过程: 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以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可靠性。
5.5 措施效果验证: 对采取的措施进行效果验证,以确保其有效性并纠正任何不足之处。
6、控制流程:本程序的控制流程如下图所示,包括MSA计划、测量系统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等环节,以确保测量系统处于受控状态,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每年12月,需要编制下一年度的MSA计划,对控制计划中涉及的测量系统进行至少一次分析,且分析间隔不大于12个月。
此外,在以下情况下也需要制定MSA计划:初装的测量设备在安装、调试、验收合格后;测量装置维修或搬迁;操作人员变动;每天使用频率高于7小时;产品出现大批不合格;过程能力Cpk<1.33;GRR在10-30%之间;以及顾客的要求。
在实施计划时,需要确定分析方法。
对于计量型量具,应该使用量具重复性和再现性(GRR)研究分析方法;对于需要监控过程参数的量具,应使用稳定性分析方法;对于计数型量具,应使用小样法。
在需要时,也可以对测量系统进行偏倚、线性分析。
确定测量者时,应从日常操作人员中选择,并规定测量人数m及测量次数t。
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m=2-3,t=2-3;稳定性时m=1,t=5(定期);线性时m=1,t≥10.对于计数型量具,m=2,t=2.确定样件时,应从同一批产品的不同班次中选取。
对于计量型量具,GRR时n=10;稳定性时n=1;线性时n≥5(样件的被测量值需包含量具的测量范围);对于计数型量具,n=20(必须包含不合格品)。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6aecdcdda38376baf1faeca.png)
测量系统分析Measurement Systems Analysis一、测量系统所应具有之统计特性测量系统必须处于统计控制中,这意味着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能是由于普通原因而不是由于特殊原因造成的。
这可称为统计稳定性。
测量系统的变差必须比制造过程的变差小。
变差应小于公差带。
测量精度应高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一般来说,测量精度是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精度较高者的十分之一。
测量系统统计特性可能随被测项目的改变而变化。
若真的如此,则测量系统的最大的变差应小于过程变差和公差带两者中的较小者。
二、标准国家标准第一级标准(连接国家标准和私人公司、科研机构等)第二级标准(从第一级标准传递到第二级标准)工作标准(从第二级标准传递到工作标准)三、测量系统的评定测量系统的评定通常分为两个阶段,称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明白该测量过程并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
第一阶段试验主要有二个目的:确定该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统计特性,此项必须在使用前进行。
发现哪种环境因素对测量系统有显着的影响,例如温度、湿度等,以决定其使用之空间及环境。
第二阶段的评定目的是在验证一个测量系统一旦被认为是可行的,应持续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
常见的就是―量具R&R‖是其中的一种型式。
四、各项定义量具: 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装置,包括用来测量合格/不合格的装置。
测量系统:用来获得表示产品或过程特性的数值的系统,称之为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是与测量结果有关的仪器、设备、软件、程序、操作人员、环境的集合。
量具重复性:指同一个评价人,采用同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数据)的变差。
量具再现性:指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稳定性:指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偏倚:指同一操作人员使用相同量具,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多次数所得平均值与采用更精密仪器测量同一零件之相同特性所得之平均值之差,即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准确度‖线性:指测量系统在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的变化。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
![测量系统分析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8753490f76c66137ee0619a5.png)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1.1本文件规定了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和要求。
1.2本文件适用于车载产品的零件生产、成品装配、检验过程中所使用的测量系统,以及客户有特殊要求时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术语和定义2.1测量系统: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方法、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
2.2测量系统分析:对各种测量和试验设备系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研究,以确定其存在的变差,并据以判断该测量系统是否可以接受的一种方法,简称MSA。
2.3分辨力:测量系统检测并如实指示被测特性中的极小变化的能力。
2.4稳定性: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2.5重复性:由一位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变差。
2.6再现性: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时,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2.7偏倚: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的差值。
2.8线性:在量具预期的工作范围内,偏倚值的差值。
3管理职责3.1计量管理部门:负责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的管理。
负责制订测量系统分析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在测量系统分析结果超出接受准则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负责测量系统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记录、整理、计算和保存,并进行结果分析,提交测量系统分析报告。
3.2测量设备使用部门:负责选择配备适合的测量设备,包括分辨力、量程等。
负责协助计量管理部门完成测量系统分析的相关工作。
3.3设备管理部门:负责提供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的测量设备,并协助改进测量设备。
4流程图5工作程序5.1测量系统分析的时机5.1.1计量管理部门针对生产控制计划提及的测量技术(可重复读数的)必须开展测量系统分析,生产部门协助完成测量系统分析的样品选取、测量工作。
5.1.2测量系统分析应该在新品投入试生产时,或者提供PPAP资料时,或者生产过程发生较大工程变更时,或者顾客有要求时,对指定的产品生产过程的测量系统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测量系统分析周期为一年。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15057568e9951e79b892746.png)
T 6
C pk
或:
T 2eT T 2e 6 T 6 6
Cpk Min(
USL LSL , ) 3 3
例2:测试一批零件外径尺寸的平均值 =19.0101 s=0.0143,规格要求 0.04 为 ,试计算过程能力指数并估计不合格品率 19 0.03
K CP
K不好,CP好
K好,CP好
K不好,CP不好
K好,CP不好
提高过程能力指数的途径
Cpk Cp * (1 k ) T X (1 ) 6 T/2
调整加工过程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K,即: X
应以制造单位为主,技术为副,品管为辅
提高过程能力Cp,即减少分散程度σ ;
解:
C pu
USL 3 7 1 7 0.2 3 0 .2 4 1 .1 1
(2)仅有规格下限(Tl) 说明:当只有单侧规格时,此时的单侧过程能力指即为CPK
●计算公式:
C pl
f (x )
Lsl 3
μ-TL
σ
TL
μ
x
例3 要求零件淬火后的硬度≥HRC 71,实测数据后计算得 ;S=1,试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k 解:
解:由题意:
计算cpk
Usl 19.04 Usl Lsl 19.005 x 19.0101 2
Lsl 18.97
T 0.07
e x 19.005 19.0101 0.0051 T 2e 0.07 2 0.0051 0.70 6S 6 0.0143 2 19.005 19.0101 k 0.145 0.07 0.07 Cp 0.816 6 0.0143 C p k (1 k )C p (1 0.145) 0.816 0.7 Cp k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bdaaf7c489eb172ded63b786.png)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1. 目的为正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工作提供操作指导。
2. 工作程序2.1 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2.1.1 确定测量系统分析项目,根据技术部的控制计划和特殊特性清单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2.1.2确定评价人,由于目的是评价全部的测量系统,评价人应该从那些正常操作该检测设备的人员中选择。
2.1.3 确定被测特性,当一个检测设备使用于较多个产品测量特性时,应选择被测产品特性要求最严格的特性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2.1.4 确定分析方法,根据测量系统实际使用要求选择适宜的研究方法。
2.2 测量系统的研究工作2.2.1 选择基准样件,基准样件的选择对适当的分析是很关键的,对计量型检测设备,被测零件的选择应尽可能覆盖整个预期的过程变差。
2.2.2根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中规定的日期、评价人、分析方法等,由品质部组织测量系统使用部门实施测量系统分析。
当实际情况偏离年度计划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2.2.3计量型检测设备宽度误差的分析方法,主要是采用平均值和极差法(X&R)研究测量系统的重复性与再现性(GRR)。
2.2.3.1确定评价人,为了增加试验结果的可比性,通常情况下选择3个评价人并编号A、B、C三人;2.2.3.2 选取10个样件(大型样件除外),样件的选择可以是在许多天中每天抽取一件,并在比较隐秘的位置书写编号,编号不要被评价人看到。
2.2.3.3 对被测样件、检测设备和检测环境进行清洁,减少变差影响,并对检测设备进行校准。
2.2.3.4 通过测量收集数据:1)评价人C随机顺序取10个样件给评价人A测量,B将结果记录在《GRR数据记录表》第一行适当的栏位中。
2)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10个样件的相同被测特性,不要让他们知道别人的读值;然后将结果分别的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
3)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2、7、和12行;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3、8和13行。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f65fb3850c22590102029da0.png)
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测量系统分析指导书1目的本规定具体明确进行“测量系统分析”的方法,以确定测量系统是否具有恰当的统计特性,并根据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来评估所使用的量具或设备的测量能力是否能达到预期的要求。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由控制计划规定的量具或测试设备并指出其相对应的关键特性。
3 术语或缩语3.1重复性Repeatability:是用一个评价人,使用相同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所得到的测量变差。
3.2再现性Reproducibility:是用不同的评价人,使用相同的测量仪器,对同一零件上的同一特性进行测量所得的平均值的变差。
3.3重复性和再现性(GRR):测量系统重复性和再现性联合估计值。
3.4Cg:检具能力指数。
4 程序4.1流程图4.2 职责4.2.1 质量保证部负责对本工作规定的建立,保持和归口管理。
4.2.2 使用部门按控制计划要求,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上报质量保证部批准,使用部门准备样件,实施,提供报告。
质量保证部负责结果评价。
质量保证部 按控制计划确定使用部门 编制测量系统分析计划 质量保证部 结果评价相关部门 处 理4.2.3 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员培训。
4.2.4 量具使用部门归档保存相应记录。
5 测量系统分析:5.1 根据客户的要求来确定MSA,现场使用的计量器具,用于大众产品用Cg值来评估,用于通用的产品的用GRR来评估,其余的产品根据客户要求来定,客户无要求的采用GRR分析。
5.2 计量仪器的MSA,采用GRR来分析。
测量仪器按对应的测量产品来做评估,但对同一大类的产品,同一种工艺允许只选取一种零件作为代表性的来做GRR分析。
5.2.1 CMM的MSA,可从控制计划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零件进行,项目包括位置尺寸、几何尺寸进行GRR 分析。
5.2.2 齿轮测量中心的MSA,可根据齿轮加工特性,选取对最终的齿轮精度有影响加工工艺(如插齿、剃齿、珩齿、磨齿、成品)进行GRR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
![测量系统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a1ffe78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0.png)
谢谢观看
理想测量系统
理想的测量系统在每次使用时,应只产生“正确”的测量结果。每次测量结果总应该与一个标准值相符。一 个能产生理想测量结果的测量系统,应具有零方差、零偏倚和所测的任何产品错误分类为零概率的统计特性。
理想测量系统的技术指标如下表所示 :
注意事项
量具和测量设备是否能够被正确使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过程变差与产品公差。为了保证结果的正确性和整 个系统性能的最优化,需要对设备进行评估。当然,设备评估不只是在实验室里,而且也要在生产环境中进行。
测量系统分析(MSA)的定义:通过统计分析的手段,对构成测量系统的各个影响因子进行统计变差分析和 研究以得到测量系统是否准确可靠的结论。
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
从测量的定义可以看出,除了具体事物外,参与测量过程还应有量具、使用量具的合格操作者和规定的操作 程序,以及一些必要的设备和软件,再把它们组合起来完成赋值的功能,获得测量数据。这样的测量过程可以看 作为一个数据制造过程,它产生的数据就是该过程的输出。这样的测量过程又称为测量系统。它的完整叙述是: 用来对被测特性定量测量或定性评价的仪器或量具、标准、操作、夹具、软件、人员、环境和假设的集合,用来 获得测量结果的整个过程称为测量过程或测量系统。
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
1.重复性:在相同测量程序、相同操作者、相同测量设备、相同操作条件和相同地点,并在短时间内对同一 或相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下,对同一或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示值或测得值间的一致程度。
2.再现性:在不同地点、不同操作者、不同测量设备,对同一或相类似被测象重复测量的一组测量条件下, 在规定条件下,对同一或类似被测对象重复测量所得示值或测得值间的一致程度。(不同的测量系统可以采用不 同的测量程序)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
![ISO9001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https://img.taocdn.com/s3/m/a5499f88aa00b52acfc7cad3.png)
测量系统分析(MSA)程序DATE : 19-Sep-20141 OBJECTIVE目的The objective of this procedure is to assist in determining the precision, major problems, amount of variation, and acceptability of measurement systems.制定此程序,以帮助确定测量系统的准确度,重大问题,变差量及可接收性。
2 SCOPE范围This procedure is applicable to measurement systems used in 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此程序适用于Aztech Communication Device (DG) Ltd使用的测量系统。
3 DEFINITION定义3.1Measurement测量Measurement is defined as “the assignment of numbers [or values] to material things to represent therelations among them with respect to particular properties.” The process of assigning the numbers is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process, and the value assigned is defined as the measurement value.测量的定义是 “对某具体事物赋予数字(或数值),以表示它们对于特定特性之间的关系”。
赋予数字的过程被定义为测量过程,所分配的数值被定义为测量值。
3.2Gage量具Gage is any device used to obtain measurements, frequently used to refer specifically to the devicesused on the shop floor, includes go/no-go devices.量具是指任何用来获得测量的装置,通常指用于工厂现场的装置,包括go/no-go装置。
APQP各阶段清单
![APQP各阶段清单](https://img.taocdn.com/s3/m/831a4be0ddccda38376bafbf.png)
APQP各阶段清单第一阶段:计划和确定项目序号表单责任部门市场调查分析表业务计划/营销策略产品/过程基准数据顾客要求可行性报告、风险评估报价单合同评审新产品开发申请表多方论证小组成员和职责表新产品开发进度计划表设计任务书产品质量保证计划设计目标确定产品可靠性和质量目标初始材料清单(产品明细表)初始过程流程图设备、工装、量具、试验装置初始清单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初始清单产品保证计划阶段总结第二阶段:产品设计和开发序号表单责任部门DFMEA设计FMEA检查表产品可制造性和装配设计设计验证设计评审样件控制计划样件控制计划检查表工程图样工程规范材料规范图样和规范的更改新设备、工装和设施要求新设备、工装和设施采购产品和过程特殊特性清单量具和试验设备要求量具和试验设备采购生产率过程能力、成本指标新设备、工装和试验设备检查表小组可行性承诺和管理者支持第三阶段:过程设计和开发序号表单责任部门包装标准产品/过程质量体系检查表过程流程图过程流程图检查表车间平面布置图车间平面布置检查表特性矩阵图过程FMEA过程FMEA检查表试生产控制计划控制计划检查表作业指导书接收准则可追溯性预期设计质量、可靠性、可测量性数据测量系统分析计划(MSA)初始过程能力研究计划样件制造与测试包装规范阶段总结和管理者支持第四阶段:产品和过程确认序号表单责任部门试生产测量系统分析评价初始过程能力研究生产件批准生产确认试验试验报告包装评价生产控制计划生产控制计划检查表过程审核质量策划认定和管理者支持第五阶段: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序号表单责任部门生产计划减少变差(X-R控制图)质量成本分析报告顾客满意度调查表顾客信息反馈更改或更新P、DFMEA和控制计划编制产品审核计划和性能检测计划项目经验教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