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德行篇教师版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于教师的论述有着深刻的见解。孔子认为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德才,他说:“教无定法,必能以德为本。”这句话意味着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孔子强调了教师的德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应该以德为本,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楷模。只有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品德,才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仁者爱人”的品质,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他还强调教师应该有清晰的目标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才能。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他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孔子还强调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他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孔子说:“教书不倦,不倦。”这句话表明教师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他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观点,认为教师
应该虚心向学、不断吸取他人的优点和经验,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体现了他对教育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他强调教师应该以德为本,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该具备良好的教育方法和技巧,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这些论述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教育和教学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在教育事业中,我们应该不断借鉴孔子的教育思想,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做出贡献。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论孔子师德观对当今师德建设的启示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思想和理念对于当今师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孔子的师德观中,他提出了“为政以德,教学无类”的理念,主张教师应当具备高尚的德行,成为道德的楷模和学生的榜样。这一理念对于当今师德建设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首先,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德行修养,强调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的作用,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在当今社会,教师的形象和作用依然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作为社会的守护者和引导者,应当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塑造。只有通过自己善行的示范,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对学生的德育和品格的塑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其次,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教育才能和专业素养。他认为教师应当有扎实的教育知识和丰富的教育经验,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发挥自己教育的作用。因此,在当今师德建设中,教师们也应当注重教育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师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使得自己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再次,孔子的师德观注重教师的责任和担当。他认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并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涵养人的品德和助力社会进步。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的责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最后,孔子的师德观强调教师的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他认为教师应当在不断学习和修炼中完善自己,与人为善,以真心待人,与同行交流共进。在当今社会,教师们也应当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不断学习和反思,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水平。同时,教师们还应当与同行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的难题,互相借鉴和提升,不断推动师德建设的进步。
孔子的德行
孔子的德行
孔子,古代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他的德行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德行是其中核心的概念之一,其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倡的是仁德。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基础。孔子认为,人应该具备仁心,即善良、宽容、同情他人的心。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通过仁爱来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强调要对他人抱有同情之心,关心他人的疾苦,以仁心对待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强调的是孝道。孔子认为,孝道是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家庭伦理的核心。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人应尽的义务,也是人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环。孔子说:“孝者,所以事君也。”他认为,孝顺父母是对天命的尊重和感恩,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孔子强调,孝道不仅仅是一种行为规范,更是一种修养和品质,要在行为上、言语上以及内心深处体现出来。
孔子还强调诚信和忠诚。他认为,一个人应当言行一致,真实可信,不虚伪、不欺骗他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高尚的品质和道德观念,而不是只追求个人的利益。孔子强调忠诚,认为一个人应当对国家和社会负责,要忠于
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心尽力。
孔子的德行还包括谦虚、礼貌和自律。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保持谦虚的态度,不自满、不傲慢。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自律,认为要约束自己的欲望,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规矩的人。
跟孔子学做老师心得体会
跟孔子学做老师心得体会
在跟孔子学做老师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他的智慧和教育理念的卓越。以下是我学习孔子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强调了德行和品德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合格的老师首先要具备高尚的德行和良好的品德,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在实践中,我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榜样,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当我成为学生们的榜样时,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我所传授的知识和价值观。
其次,孔子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着自己独特的天赋和优势。因此,作为老师,我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并帮助他们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潜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让他们实现个人价值。
孔子还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他认为,知识改变命运,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学习,人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素养和修养。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和学习进度,鼓励他们广泛阅读、积极思考,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我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和研究,保持自己的知识更新。
此外,孔子还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建立。他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教育来说至关重要,无论是与学生、家长还是其他教师的交往,都需要建立和谐互信的基础。在教学中,我学会了倾听和尊重学生和家长的意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
也与其他教师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共同进步,相互学习。
最后,孔子非常重视教育的目标。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品德优良、有才华并且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在我的教学中,我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教育,我希望能够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丰富知识的学生,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孔子对德行教育的论述与论语
孔子对德行教育的论述与论语导言:
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论语》中,孔子对德行教育的论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本文将通过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章节,探讨孔子对德行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一、德行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德行的重要性,他认为德行是人的基本品质,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敏”和“不耻下问”。敏指的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而不耻下问则体现了谦逊和虚心的态度。这种谦虚谨慎的品质是德行的表现,也是实现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二、德行的培养
孔子认为,德行的培养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实现。在《论语·为政篇》中,
孔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这句话强调了通过学习来培养德行。文指的是文化修养,通过学习经典文化和各种知识,人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会友则强调了通过与他人交往来培养德行。通过与友人的交流和合作,人们可以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共同追求道德的进步。此外,孔子还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在《论语·学而篇》中,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反
复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不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
三、德行教育的目标
孔子认为,德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论语·为
政篇》中,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强调了道德和利益的区别。
君子是指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准则是义,而不是个人私利。小人则相反,他们只追求个人利益,缺乏道德约束。孔子认为,只有通过德行教育,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责任感,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
孔子对教师提出的6点要求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对教育的重视和对教师的要求一直被后人所推崇。在《论语》中,孔子曾提出了对教师的六点要求,这些要求至今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解读孔子对教师提出的六点要求。
一、德行高尚
“德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品质和道德规范。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应该具备高尚的德行,成为学生心目中值得尊重和信任的榜样。只有德行高尚的教师才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激发学生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身体力行
“身体力行”是指教师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口才和智慧,更需要亲身示范,在实际操作中教育学生。只有身体力行的教师才能够真正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和实践的重要性。
三、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指教师应该在言语和行动上都能够给学生以启示和激励。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学识和丰富的经验,更
需要善于用言语传授知识,用行动展现智慧。只有言传身教的教师才
能够真正地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在成长中不断
提升自己。
四、耐心细致
“耐心细致”是指教师应该具备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品质。孔
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需要具备耐心细致的品质,因为在知识传授过
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只有耐心细致的教师才能够克服困难、
化解疑惑,让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
五、善于引导
“善于引导”是指教师应该具备启发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孔子认为,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不断探究中成长。只有善
简述孔子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简述孔子关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对于教师职业道德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思考。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论语》中,其中包含了一系列对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孔子强调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品德。他认为,教师应以身作则,以德为先,为学生树立榜样。孔子说:“君子不器。”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教学技巧,更要有崇高的道德境界。只有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够影响学生、启迪学生的思想。
孔子认为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能力。他强调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应该不断回顾已学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能够更好地教导学生。
第三,孔子主张教师要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展和生活状态。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成果,而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个人发展。
第四,孔子强调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他认为,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用合适的教
育方法和手段。孔子说:“教无常师。”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应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五,孔子主张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修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成为有信仰、有责任心、有道德修养的人。
【儒】论语·先进篇(2)孔子教育德行第一
【儒】论语·先进篇(2)孔子教育德行第一原文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释
(1)陈蔡,陈国和蔡国之间。
(2)皆,《说文》:“皆,俱词也。”即口径一致。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是都,全。本章是全部、都。
(3)及,《说文》:“及,逮也。”即从背后追上并抓捕。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本义是追赶上,抓住。本章指至,到达。
(4)门,《说文》:“门,闻也。”即活动的两户,开或关时可以听到转动的声响。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本章指仕进之门,即为官参与政事。
(5)德,《说文》:“德,升也。”即境界因善行而升华。形声。从彳(chì),惪( dé)声。从“彳”,表示与行走有关。本义是登高,攀登。
(6)行,《说文》:“行,道也。”本义是道路。《说文》:“行,人之步趋也。”即人们在路上行走或小跑。
(7)言,《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即直说叫“言”,论争辩驳叫“语”。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是说、说话。
(8)语,《说文》:“语,论也。”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是谈论、议论、辩论。
(9)政,《说文》:“政,正也。”即以强力施行正义。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 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正”是光明正大。本义是匡正。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简述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认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应该是“仁”的,即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倾听学生的需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孔子还主张,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要严格自律,让学生能从老师的行为中受到教育。他认为,教师除了要传授课程知识,还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另外,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有耐心,以慈悲心情接受学生,以温柔的方式对待学生,而不是严肃的。有时,教师也需要提出责备和批评,但必须要善于把控好气氛,不要过度激烈的情绪,防止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困扰。此外,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懂得心理学,要明白每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进而更好地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 1 -
《世说新语》德行篇摘抄与赏析
《世说新语》德行篇摘抄与赏析
《世说新语》的德行篇收录了中国古代三家菁英的政治观念、社会思想、仁义道德,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着各自的伟大事迹,代表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本质和精神。本文以《世说新语德行篇》为核心,阐述历史上三大名流的政治观念、社会思想及社会价值观,并就《世说新语德行篇》中提及的人物及其人格,作一略浅的摘抄和赏析。
首先介绍三家菁英中的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改革,并强调要以爱心和敬意去面对他人以及自然界,他提倡社会仁爱、平等、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崇尚学习,对于谨守礼节的重视以及自我约束的要求,是他独特的统治思想。
接下来介绍荀子,荀子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哲学家,通过他的哲学思想,系统地提出了封建社会的管理思想,他认为社会应遵循“伦理”,尊崇自然、重视计划与秩序,并认为政治家的“大道”最为紧要。他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道德教育,却又有所创新,他认为,道德不仅局限于私人行为,而且应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更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实践“仁义”。
最后介绍孟子,孟子是一位圣贤,他针对朝代变迁时期的特殊形势,提出了“贤政”的概念,他认为,政府应以公平、公义和正义为主,尊重劳动人民的利益,同时又遵循孔子的道德考量,秉承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基本原则,力求创造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和谐。
总的来说,《世说新语德行篇》收录的三位名人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引领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他们把道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基石,强调了仁义礼智信五德的重要性,这使得后世很多人都赞赏他们的思想,并以此影响着人们的观念。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教师的论述非常有深意,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孔子对教师的几点论述。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他说:“君子不器。”这句话意味着一个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只有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帮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他说:“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意味着德行是与人相连的,一个人的德行好坏会影响周围的人。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使他们成为品德高尚、行为端正的人。只有德行好的人才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为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第三,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智慧。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意味着对知识的追求不如对知识的热爱,对知识的热爱不如对知识的乐趣。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和乐趣,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积极地获取新的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智慧,才能够在社会中立足,为国家的繁荣做出贡献。
孔子认为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他说:“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意味着要通过温故知新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仅是重复地学习已有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不断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孔子对教师的论述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和责任。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学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行和智慧,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论语》德行篇
《论语》德行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卫灵公)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季氏)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述而)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泰伯)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子罕)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颜渊)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子路)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微子)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
世说新语德行篇十九则
世说新语德行篇十九则
【原创版】
目录
1.世说新语德行篇概述
2.德行篇的十九则故事
2.1 孔子的故事
2.2 子夏的故事
2.3 子贡的故事
2.4 子路的故事
2.5 颜渊的故事
2.6 子张的故事
2.7 子石的故事
2.8 子华的故事
2.9 子产的故事
2.10 子房的故事
2.11 子游的故事
2.12 子期的故事
2.13 子思的故事
2.14 孟氏的故事
2.15 淳于髡的故事
2.16 鲁仲连的故事
2.17 魏文侯的故事
2.18 钟会的故事
2.19 荀彧的故事
正文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集,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生动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德行篇是世说新语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故事,以及一些古代名士的言行。
在德行篇中,共收录了十九则故事。首先,讲述了孔子的故事,展示了孔子的智慧和对道德的坚守。接着,分别讲述了子夏、子贡、子路、颜渊、子张、子石、子华、子产、子房、子游、子期、子思、孟氏、淳于髡、鲁仲连、魏文侯、钟会、荀彧等人的故事,他们或为孔子的弟子,或为古代名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他们的故事也各有深意。
这些故事中,有的讲述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如子夏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贡的"君子之道费而难,乱而丧其所为"等;有的讲述了他们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如颜渊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子路的"君子死而冠不免"等;有的讲述了他们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如子产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魏文侯的"与民休息"等。
孔子关于德行的名言及解释
孔子关于德行的名言及解释
1. 孔子有关道德的名言有哪些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ppt德行课件
义
孔子认为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一种以 爱人之心对待他人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 准则。
孔子认为义是人们行为的准则,是指做应 该做的事,不做不应该做的事。
中庸
和
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是 处理人际关系和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和方 法。
孔子认为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原则,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
孔子提倡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他认为学习知识的同 时也要注重思考和反思。他鼓励学生要多思考、多总 结,不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孔子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 真正检验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鼓励学生要多 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 力和提升自己的价值。
04
孔子的德行观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对道德建设的启示
仁爱思想
孔子提倡仁爱,主张人与人之间 应互相尊重、关爱,这对于现代 社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友爱 的社区氛围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义利之辨
孔子强调道义和仁义,反对唯利 是图的行为,这为现代社会在追 求经济发展时提供了道德指引, 提醒人们注重社会责任和公共利
益。
诚信原则
孔子提倡诚信,主张言行一致, 这对现代社会建立信任和公正的 商业环境、政治氛围具有指导意
THANKS
感谢观看
孔子的教育理念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孔子的师德观对成就教师幸福的现代启示
孔子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伦理学家,被誉为“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和观念对现代教师事业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尤其是他的师德观可以给现代教师带来深刻的启示,帮助现代教师实现自我成就和幸福。
一、孔子的师德观
孔子的师德观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基本人格的修养、教育智慧的传授、人际关系的处理。一方面,他强调教师的基本人格服从道德法则和道德行为的导向,要做到“德行天下先”,培养和锤炼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他注重教育智慧的传授,认为教育有方法,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个性特点制定教育计划,让学生在启迪和引领下自主学习;最后,他还强调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认为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要用心呵护,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孔子的师德观对现代教师的启示
1. 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
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为人师表的优秀品质,才能够成就学生和自我实现。而孔子的师德观可以帮助现代教师在人格内涵的修养方面进行深刻思考和汲取经验。例如,在日常工作中,教师应该积极坚持诚信、公正、勤奋等道德规范,借鉴孔子强调的“不因物喜,不因物而忧”的思想,保持内心的平稳和
坚定。
2. 助推学生形成成长机制
孔子的教育智慧中,最为突出的要素是散珠式、差异化的教育策略。这一方面源自孔子对学生自主发展和自我成就的重视,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注重启发和激发学生,而不是“铺教和
熏陶”。因此,现代教师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求,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行篇
编制:王伟审核:高二语文组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词汇。
2. 梳理探究孔子有关做人的思想。
3. 辩证评价孔子品德修养的价值观,思考其现代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
一、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
德行篇
*1.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5.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0.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11.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二、翻译下列句子
1.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三、背诵1到3则。
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选一条名言,引名言,分析评论,联系实际,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春秋有月读千年——再读孔子
文丨刘汉俊
当今世界,乱云飞渡,危机四伏,人类仿佛在踢一场找不到球门的球赛。怅然回首,那一瀑穿越了两千多年混沌、彷徨与苍凉的月华,从尼山的上空静静流淌下来,几分清朗,几分暖意。
人类历史,以老为尊。世界文明,以和为贵。2560多岁的孔子老得像一尊雕塑,拱手静候在思想隧道的最幽深处。
大约400年前,《论语》等儒家经典就以法文、德文、英文、拉丁文出现在欧洲,影响过莱布尼兹、孟德斯鸠、伏尔泰、康德、卢梭、马克思等一大批西方思想家。近年来,西方一些机构评选“十大思想家”“100位影响历史的人物”等,孔子每次都名列前茅甚至位居第一。
如今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散布在120个国家和地区,蓊郁的儒家文明之树能否让躁动的心灵找到安栖的枝头?人在囧途,孔子是世界的福根。
明月千里,朗照千年。孔子如月,是世界文明的光华。
时光打磨机用200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仁、义、礼、孝、德、中、和等诸多儒家元素,镌刻在广袤神州楼阁宅院的门联匾额上,约定在古老国度的家训族规乡风民俗中,一直流进我们的血液,是我们民族道德星空的北斗七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观;“见利思义”的义利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礼教观;“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为首”的孝行观;“仁义忠信,乐善不倦”的道德观;“执两用中”、不罔不殆、不狂不狷的中庸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谐观等,使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绿叶葱茏。
但是,有光必有影,丰碑的背后必有影随形。
孔子对周礼的尊崇导致了后人对复古循旧的固守;儒家对官本位、权力等级的强调禁锢了人的能动性;极端的愚忠愚孝愚贞造成对人性的束缚和扼杀;“爱亲”之仁与“利国”之仁往往矛盾,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常常两难;秦朝焚书坑儒使仁政退幕、闻儒色变,而汉代对儒家经典的过度尊崇,又使经书、经师、经学为举国追捧,以及对经学的繁琐注释和离经叛道。孔子编经,秦人灭经,汉人尊经,唐人注经,宋人疑经,从德行伦理到威权思想,从被焚毁、被打倒到被尊奉、被扬弃,儒家学说命运多舛。许多要素被发扬光大,一些精华被毁灭殆尽,不少糟粕被渲染放大,各种唯心成分如杂草丛生。譬如,僵化教条阻碍了思想解放,繁文缛节降低了社会效率,家族观念产生了裙带关系;譬如,强调整体而忽视个体,强调德治而懈怠法治,强调教化而放松刑罚,强调仁治而忽略制度;譬如,重精神世界而轻物质世界,重清谈理想而轻身体力行,重读书做官而轻奇艺巧技,重文事礼数而轻武备事功,重辩证思维而轻推理分析;譬如,实证意识、理性主义、科学精神相对薄弱;对现代文明感知迟钝,对西学东渐应对乏策,旧衣蔽体破帽遮颜,任凭雨打风吹去;对纲常关系绝对遵从滋生怯懦奴性,革命精神和批判意识相对短缺,等等。
中国文化的缺陷,多能从儒家学说的流变中找到病灶和根源。经过两千年的长途旅行,接受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洗礼的古老儒学,仍然需要“洗洗澡”“治治病”,一掸陈年的积垢与痼疾。
只有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才能还原真实的孔子。譬如,后世儒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而导致“礼教吃人”,把责任归咎于礼教本身,是不客观的;譬如,“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固然不能死守,但仁、义、礼、智、信哪一个能抛弃?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哪一个能不要?不能因为后世有统治者以儒治国软弱无能甚至丧权灭国,而忽视孔子对刚毅猛政、整肃纲纪的提倡;在宣示孔子的仁政观时,不要回避孔子对管仲等法家思想的肯定,宽猛相济、刚柔结合才是孔子的主张。不能把孔子所倡导的、本属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孔子所揭示的、本属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共性价值,视为封建糟粕;不能把后世儒家的奇谈怪论、歪理邪说,以及孔子所不齿的“怪力乱神”等文化垃圾扣在孔子头上;不能把对孔子思想的误读与浅读、误解与肢解,甚至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歪曲与中伤,当作孔子思想的本意、本原和本真。
孔子是唯一能让炎黄子孙天下归心的集结号,是中华儿女血气相通的文化脐带,是中国社会核心价值的“定盘星”,是中华民族的“床前明月”。
青史不泯,经典不老。中国是《诗经》的故乡、《论语》的讲坛,我们应该高声吟诵民族的经典,就像基督徒读《圣经》、穆斯林背《古兰经》。一个心中没有神圣的民族是没有尊严的民族,一个不珍视自己经典的民族是没有力量的民族。如果我们连自己的先贤都不敢礼敬,还能有怎样的文化自信与自豪?一个民族不能退让到连自己情感底线都守不住的地步!
揣一本《论语》在胸口,人在长河中行进,心在长天里漂洗。累了困了,寂寞了失落了,愁眼遥望尼山月,心便打烊回家了。
回头看月,淡云轻拂,那玉盘上分明写着四个字:光而不耀。
(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02月20日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