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掌握诗歌的韵律和章法。

2.认识赠人诗的特点,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3.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了解其背景和意义。

4.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他们欣赏诗歌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熟悉《赠刘景文》这首唐诗的韵律和章法。

2.精读诗歌,理解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
1. 音乐律动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

2. 导入课程
教师介绍诗歌的韵律和章法,并阐述赠人诗的表达方式和情感,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和欣赏。

3. 诗歌欣赏和解析
教师朗读《赠刘景文》,并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歌的内涵。

4. 诗歌鉴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赠刘景文》的情感表达和诗歌技巧,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 课堂讨论
学生就《赠刘景文》的内容展开讨论,探讨诗歌的主旨和意义。

6. 课堂作业
让学生翻译《赠刘景文》的内容,并简要阐述诗歌的主题。

四、教学资源
1.课件:《赠刘景文》诗歌解析
2.录音:教师朗读《赠刘景文》
3.赠人诗的例子及背景介绍
五、课后延伸
1.学生自选一首赠人诗,进行赏析和解析。

2.带领学生去国家图书馆或其他文化场所,让学生深入感受文化氛围,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教学设计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友情相关的主题,例如“如何表达对朋友的感谢”。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仿写一首表达友情的古诗。这个创作活动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古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诗中“橙黄橘绿”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秋天的色彩,也寓意着友情的丰富多彩。通过分析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艺术表现。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诗歌意境的体会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最是”一词的用法,我会通过对比其他诗句来帮助大家理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句朗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并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关键词语的解析:掌握诗句中的“橙黄橘绿”、“最是”等词语的含义,理解其在诗句中的作用。
-诗歌意境的体会:通过分析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情感。
-在诗词创作实践方面,难点在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可以提供一定的模板和提示,帮助学生克服创作难度。
-在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上,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不仅停留在对诗词表面的欣赏,而是能够从文化、情感、艺术等多角度进行深入分析,这需要教师通过具体案例和引导性问题来实现。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友情在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如何向朋友表达你的关心?”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1.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感受中华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
2.语言构建与运用:提高学生的诗词朗读技巧,掌握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解读诗句,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激发创造性思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友谊的品质,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素养,增强人文关怀。
-文化背景的深入认识:学生对唐代诗人和文化背景的了解有限,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
举例解释:
-在诗歌节奏的把握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诗句的节奏,并反复练习直至掌握。
-在诗意深层次的感悟方面,教师应利用图示、情境再现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意理解与感悟:把握诗人对秋日景色的描绘和对友情的表达,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意境。
-文化背景认识:了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及其与刘景文的友谊,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举例解释:
-在诗句朗读与背诵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诗句的平仄和停顿,通过示范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在词语理解与运用方面,教师应通过解释和举例,使学生理解“傲骨”代表了坚强不屈的意志,“金黄”描绘了秋天的色彩,等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节奏和诗意的深层感悟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朗读示范和情景创设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秋天景色描绘相关的诗句,并尝试解读其深层含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绘画活动,尝试用色彩和线条描绘诗中的景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对诗句的感悟。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课件、收集其它的古诗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4.两首古诗中的《赠刘景文》。

(板书古诗题目)。

齐读课题。

二、学习古诗(一)释题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认识“首”字理字义。

首:象形字。

甲骨文作上面是头发和头皮,下面是眼睛。

本义是头。

引申为首领。

顺:首字笔画表示啥?眼目眉毛和头发;人的头部最首要,首先首领就用它。

2.师简介诗人“苏轼”(二)看图说话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秋天,收获的季节)三、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理解“枝记刘”的字理字义。

枝:形声字。

从木,支声。

本义指树木的枝条。

引申为长条形物品的量词。

谜:看是一支木,撑开成大树。

无它叶难长,有它树不秃。

记:形声字。

从言,己声。

本义指用“言”记录、记载。

引申为不忘、思念。

又指记载事物的书籍或文章。

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生字词的掌握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实中的秋日景象和诗中的描述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秋日景象相关的古诗描写。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意写作活动。学生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秋天的某一景象,体会诗人的创作过程。
-生字词的掌握:重点讲解生字词“瑟、萧、耐、傲、菊、残、橙、橘、绿”的读音、写法和词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运用。
-诗句意境的理解:通过分析诗句,使学生能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日景象,感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文化背景的渗透: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举例:《赠刘景文》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要求学生理解“枫林晚”和“霜叶红”所象征的秋日景象,以及作者如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
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和创意写作,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合作,共同探讨古诗描绘自然景象的方法,不仅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还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个别成员参与度不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下次活动中,鼓励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发言,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2.教学难点
-诗句的理解与感悟: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理解往往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领悟。
-生字词的记忆与应用: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一些生字词的写法和意义记忆可能存在挑战,教师应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如字词游戏,以帮助学生记忆。
-古诗背诵与默写的技巧: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的记忆和默写,教师需要教授记忆策略和默写技巧。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教学方案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教学方案教案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赠刘景文》教学方案1. 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虽残,但枝茎仍傲霜斗寒。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告诉友人虽然青春已逝,但人到中年也是大有可为的。

这首诗通过对秋冬景色的描写,借物喻人,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学习基础,能够初步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但对于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情感表达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画面想象等方法,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 教学目标3.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 能够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 学会借助注释、插图等理解古诗的方法。

3.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古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感受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受到思想的启迪。

4. 教学重难点4.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字面意思,背诵古诗。

- 感受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4.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悟。

5. 教学方法5.1诵读法古诗教学离不开诵读。

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内容。

在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的变化。

例如,在教学本诗时,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如“擎(qíng)”“犹(yóu)”等。

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合集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会认“残、犹、傲、君、橙、橘”,指导书写“赠”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大致理解古诗大意。

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一、诗歌导入,揭示诗题。

1. 背诵《山行》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 板书诗题《赠刘景文》3. 指导书写“赠”(1)学生观察“赠”(2)自由说说写这个字应注意什么。

(3)教师范写(4)学生仿写(强调写字姿势)(5)展示、评价4指导理解题。

5了解诗人(简单了解)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读好节奏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出示:荷尽,擎雨盖、菊残犹傲霜枝橙3、检查生字:(小老师带读、开小火车读、齐读)3、把生字送进句子自由读一读。

注意读通句子(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4、再读古诗、读出节奏诗歌诗歌,诗中一定藏着动听的歌。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节奏。

5、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对读、叠读),男女生合读(对读、叠读)、齐读。

三、再读诗歌,想象画面,了解诗中描写的景物。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诗中不仅有歌,诗中还有画呢。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边读边圈出诗中描写的秋天景物(不动笔墨不读书)2、汇报交流3、相机板书“荷尽擎雨盖菊残傲霜枝橙黄橘绿”4、用所圈的词语理解诗句。

(1)、看到“荷”你想到了什么?深秋的“荷”在诗人眼里又是怎样的呢(指导看插图,副板书:看插图)?理解“擎雨盖”(副板书:借助注释)看到这样的景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请你用上一个感叹词。

(板书:唉!),带上这个感叹词读:唉!荷尽已无擎雨盖(指名读,齐读,合作读)(2)、根据所圈的“菊残”“傲霜枝”你看到、想到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这首古诗;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懂得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讲解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珍惜友谊,学会感恩。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及相关历史背景。

2. 诗歌内容:讲解诗歌的意义、韵律、意境等。

3.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

4. 诗歌对比: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理解诗意;懂得诗歌的背景和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诗歌的鉴赏和对比。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或讲述相关故事,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诗人、创作背景及相关历史背景。

3. 诗歌内容讲解:讲解诗歌的意义、韵律、意境等。

4. 诗歌鉴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

5. 诗歌对比:与其他诗歌进行对比,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和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六、板书设计1. 课题:《赠刘景文》2. 诗人:杨万里3. 诗歌背景:友情、送别4. 诗歌内容:描绘离别场景,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和思念5. 诗歌鉴赏:用词、修辞、表现手法等6. 诗歌对比:与其他诗歌的异同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赠刘景文》。

2. 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解释诗中的重点词语。

3. 搜集其他关于友谊或送别的古诗,与《赠刘景文》进行对比。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古诗的兴趣是否提高,是否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赠刘景文》,是否理解诗意和诗歌背景。

赠刘景文教案3篇

赠刘景文教案3篇

赠刘景文教案篇1:赠刘景文教案1《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认“刘、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识字写字。

2、多元吟诵,练习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字义和诗句,感悟诗境。

教学模式:愉快教学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诗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一年级我们学过杨万里的《小池》你们记的吗?(学生齐背)这首诗里是怎么描写了荷花的?(出示荷花图)(2)(出示第二幅荷花图)与上一幅图比较荷花有什么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盛夏时,荷花怒放,还是用杨万里的诗来形容,那真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4)(看图)到了秋末冬初只剩下枯枝败叶。

今天我们学习北宋著名诗人苏轼的这首诗《赠刘景文》,就有对秋末冬初荷花的描写。

板书课题。

理解“赠”。

4、质疑课题。

5、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同学们的问题真不少,读懂了这首诗,你们的疑问也就迎刃而解了,请同学们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诗读通读顺。

1、师范读。

2、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生齐读、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4、反馈:(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三、解字词、明诗意过渡:碰到读不好的时候,就要这样反复进行训练,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多读了自然也就理解了意思。

张老师考考大家,这首诗是写了哪个季节?既然写的是秋末冬初,我们一定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

1、理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1)尽:完,指凋谢。

(2)擎雨盖:指荷叶擎,用手做一个动作,看看这个字,下面是个手,向上托。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赠刘景文》(第二课时)《赠刘景文》(第二课时)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古诗。

本诗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诗的前两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荷花凋谢,荷叶枯萎,菊花虽残,但枝干仍傲霜独立。

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诗人笔锋一转,强调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正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之时,借景抒情,委婉地劝告友人要珍惜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不仅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含义,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如“擎”“犹”等。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借助多媒体资源、诗句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对友人的劝勉之情,感受古人之间真挚的友情。

(2)从诗中领悟珍惜时光、乐观向上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含义,特别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以及蕴含的深意。

在古诗中,这两句诗通过对荷与菊的描写来展现秋末冬初的景象。

“荷尽已无擎雨盖”,“擎雨盖”形象地描绘出荷叶像雨伞一样为荷花遮风挡雨的样子,而现在荷叶已经凋零,荷花也不复存在,描绘出一种衰败的景象。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虽然残败,但它的枝干依然傲立在霜雪中,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菊花坚韧不拔的品质。

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一个池塘边,夏天时荷叶田田,荷花盛开,可是到了秋末,荷叶枯萎,只剩下光秃秃的池塘,而旁边的菊花虽然花瓣凋落,但枝干依然坚强地挺立着,通过这样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上册(部编版)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赏析的基本方法。

2.理解赠刘景文的主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古诗赏析的基本方法。

2.理解赠刘景文的主旨。

3.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文化背景。

2.如何引导学生表达对祖国和家庭的情感。

教学准备:1.课件2.多媒体设备3.板书教学过程:课前导入(10分钟)1.引出古诗《赠刘景文》。

2.了解刘景文。

3.探讨文人交际。

课堂讲解(30分钟)1.分析古诗《赠刘景文》。

2.讲解古诗的背景知识。

3.启发学生思考句子的含义。

课堂练习(30分钟)1.让学生朗读诗歌。

2.让学生解读古诗中的词句。

3.让学生讨论古诗的意义。

课堂展示(20分钟)1.让学生口头表达他们对祖国和家庭的感情。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古诗的主营。

3.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口语表达或作文。

课后作业(10分钟)1.让学生们回家阅读相关文章。

2.让学生在课堂外练习口头表达和写作。

教学深化(可选)1.分组讨论基本方法并分享。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古诗的含义。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词汇来写同样主题的古诗。

教学反思:古诗《赠刘景文》是一首内容丰富激动人心的古诗,以其意义深刻、结构简洁、影响深远的特点,为师生们提供了了解和思考古代文人抒发爱国和家国情怀的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背景知识和文化价值,激发其表达爱国和爱家的情感,同时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的赏析技巧和应用能力。

《赠刘景文》_模板

《赠刘景文》_模板

《赠刘景文》_模板《赠刘景文》教学设计之一佚名一、教材简说《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会认生字。

会写生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一)看图说话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赠刘景文》教学设计《赠刘景文》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锗路人为他人欢乐默默付出辛劳的高尚品格。

2、学习主字新词,理解“葱茏”“傀疚”“仰望”等词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4、能回答裸后问题,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课文中描写与赞美铺路人的部分。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简介峨眉山1、同学们游览过哪些大山?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游峨眉山途中看到的事,题目是《峨眉道上》。

赠刘景文课堂设计

赠刘景文课堂设计

赠刘景文课堂设计这是赠刘景文课堂设计,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赠刘景文课堂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赠刘景文》教学设计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一、诵诗导入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听?古诗为我们呈现美的意境,让我们有美的享受。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两首古诗。

(板书古诗题目)1、看图感悟:教师出示课文动画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意:深秋时节,荷尽菊残,然而“橙黄橘绿”,并伴以和谐优美的古筝曲子。

看后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图入手,便于图文结合,感悟诗意,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3、提出不认识的字请大家想办法帮助解决:师: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首诗?(生读古诗)师:“赠”、“擎”、“犹”、“橙”这几个字稍难读些,读时注意这些字的发音,现在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认真听对方读课文,如果他完全读对了,就为他鼓掌,如果他有不对的地方就帮帮他。

4、互帮互学,同桌拼读。

5、请一组同桌读、读后评价。

6、齐读。

7、过渡:现在大家都会读这首诗了,如果把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请出来,你还能准确地认出他们吗?8、出示生字卡片或(课件),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认读,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火车出现两次故障)师:哪列火车能开得又快又稳?(学生纷纷举手)9、再请一组学生读,另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读后响起掌声)师:你们读得不错,大家的掌声是最好的`评价。

10、抢读:师:逐张出示生字卡片。

(学生抢读,气氛很热烈。

)11、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师:同学们刚才表现得真不错,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呢?学生纷纷举手,说出各自的识字方法,比如:⑴小老师教认字:姓刘的同学就可以教大家认识“刘”。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优质课教案

最新人教统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赠刘景文》优质课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重点1.会认8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难点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过程一、默写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山行》,现在让我们拿出听写本,默写这首诗。

2.学生默写后同桌互相检查。

3.《山行》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对,秋季,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赠刘景文》这首诗,去寻找秋天的另一番景象。

4.出示诗人、题目,明确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

学习生字:赠、刘。

5.介绍诗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初读古诗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指名朗读。

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4.自学古诗。

借助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5.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细读品味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荷尽。

出示插图,让学生由图理解“尽、擎雨盖”的意思。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那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些景物呢?指导朗读:你们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现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2)菊残。

看图,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们想对它说些什么?(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全班交流)出示“橙黄橘绿”的图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说课稿第1篇】《赠刘景文》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赠刘景文》,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设计理念、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赠刘景文》是部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金秋时节”中《古诗三首》的第二首古诗,它宋代诗人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

诗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残菊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朋友,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哇!那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

前两句写景,“荷尽”“菊残”描绘出秋天的景象。

诗人面对“荷尽已无擎雨盖”时,并无伤秋悲秋之感,笔锋一转,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在“已无”与“犹有”的强烈对比中跃然纸上。

后两句议景,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

诗人一反常情,以“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也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

因为这是二年级学生升入三年级学习的第二首古诗,依据学生知识水平,单元主题以及课标对中段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特制订本节课教学目标是: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意,从荷尽、菊残、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勉励之情。

教学重难点是: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说设计理念为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感悟诗理的能力,避免逐字逐句的讲析。

本课侧重从诗句入手想象画面、抓关键词语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补充资料体会诗情、背诵积累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诗文进行对话,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三、说教法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课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秋景入手,由生活走进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4古诗三首《赠刘景文》(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析诗题,知晓诗人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

2.齐读,理解“赠”,解题。

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

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二读好诗文,读出韵味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

课件出示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

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

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

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唐]李商隐《赠荷花》(2)理解“尽”“擎雨盖”。

(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

②指名读,齐读。

(3)理解“菊残”“傲霜枝”。

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②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课件出示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

(4)理解“橙黄橘绿”。

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

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

(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

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

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

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

(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

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

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

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师: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

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师: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背诵)
7、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师: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然而让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设计意图】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到了语言的优美,同时还引入古诗新唱的方式,真正做到“创意地教古诗,快乐地学古诗”。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师: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与秋天有关的诗,如:杨万里《秋凉晚步》: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赞美秋天的还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设计意图】一节课学习一首古诗的容量是很小的,所以拓展相关作者的诗歌和同类型的诗歌,积累优秀诗文。

(五)书写生字:首刘枝记
1、师: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写一写诗中的这四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

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2、集体评价。

【设计意图】老师在教学生写字时,严格落实新课标关于学生课堂要写字
10分钟的要求,避免啰嗦无重点的“说”,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三、全文总结
师:亲爱的同学们,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

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

(齐读后下课)
【设计意图】改编古诗,让学生产生喜欢读书的愿望。

四、板书设计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荷菊
秋之美
橙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