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赠刘景文》

合集下载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

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

三一文库()/小学二年级〔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第1页共3页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23。

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

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

古诗词《赠刘景文》原文欣赏及翻译赏析(二年级学习)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个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翻译

赠刘景文翻译

赠刘景文翻译《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下面我们走进这首诗!1《赠刘景文》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

2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写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4赏析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 1 -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5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

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篇二】小学二年级语文《赠刘景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

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

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

三年级古诗赠刘景文的原文全文、翻译意思译文、注释释义解释及赏析讲解分析《赠刘景文》是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由宋代诗人苏轼所著。

以下是《赠刘景文》的原文、翻译译文、词语注释、作者简介及赏析,供大家参考学习。

【原文】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词语注释】1.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汉族,眉州人。

北宋诗人、词人,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3900余首。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赤壁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记承天寺夜游》等。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
赠刘景文
苏轼〔宋代〕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古诗《赠刘景文》

古诗《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 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
一年中的好景你必须记住, 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一诗中,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 傲霜枝”是景物描写。描写的 是“荷尽”、“菊残”的萧瑟 景象。
再见
尽 :完,指败尽。 擎 :举,往上托 。 擎雨盖 : 指荷叶(比喻)。 残 :枯萎、残败 。 犹:依然。 傲: 坚强不屈的样子。 傲霜:不畏寒霜。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 荷叶败尽了,已经看不见能像雨伞一样撑 起的荷叶,只剩下了枯枝败叶。 菊花也已枯萎,但还有枝条傲然挺立着, 不怕风吹霜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雨伞 一样撑起的荷叶。
菊花凋谢
菊残
傲 霜 枝
傲霜枝
犹 还 -----
菊残犹有傲霜枝。
菊花谢了,还有剩下不怕风吹霜 打的枝条。
一年好景君须记
• 大家想想“君” 是什么意思?
• 记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人们都说:冬天怎么比得上花儿红 草儿绿的春天。
4、古诗两首
赠刘景文 (北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 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散文 以及书法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
赠刘景文
“赠”,也就是?的意思。 类似的赠写诗还学过什么? 《赠汪伦》是李白写给汪伦的,
这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第一句 写的是什么?
秋末的景色,写的是荷败、菊残,写出了 秋末的特征。
1.作者写了哪些事物来表现秋天? 答案:荷.菊.橙.橘
2.作者写了哪些秋天的颜色? 答案:橙黄.橘绿
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表达了 怎样的情趣和情感?
苏轼在《赠刘景文》一诗中借菊花 和荷花这两种品性高洁的代表,赞美刘 景文遭受挫折不气馁,历经磨难不丧志 的品行和节操,同时也勉励友人和自己 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赠刘景文》又是谁 送给谁的呢?
(是苏轼送给刘景文的。)
刘景文是苏轼的朋友,与苏轼 友谊很深。有一天,他们在一起饮酒 赋诗,苏轼写下这首诗送给刘景文。
看了《赠刘景文》这个诗题后, 你想知道些什么?
为什么赠?赠什么?为什么只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zèng
liú qíng gài
赠送 姓刘 擎雨盖

菊花
jūn
君子
cán
yóu
残枝 犹有
bì xū chéng jú
必须 橙色 橘子
刘擎菊残 犹君须橙 橘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 已/无 擎/雨盖, 菊残 犹/有 傲/霜枝。 一年 好景 君/须记, 正是 橙黄 橘/绿时。
擎雨盖
荷花枯萎
荷尽
荷尽已无擎雨盖,
正是橙黄橘绿时
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 橙子黄,橘叶绿,这不是一年 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丰收的好年景
• 秋末冬初,荷花谢了,已经看不见像 雨伞一样撑起的荷叶。菊花谢了,还有剩 下不怕风吹霜打的枝条。人们都说:冬天 怎么比得上花儿红草儿绿的春天。可是, 你往结了果子的树上看看,橙子黄,橘叶 绿,这不是一年里最美丽的景色吗?
我会写
我 会 写
我会写
我 会 写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