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猜猜我是谁作文大家好,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刘若曦八岁半了,在火花第三小学读书,我住在奥斯丁小镇,我是我妈妈爸爸的女儿。
我耳朵很大,特别是耳垂很大,我妈妈说:“多妹你很有福气!”我有一张樱桃小嘴又小又短很好看,我长着一个圆圆的小脸蛋。
眼睛很小,但我是家里的火眼金睛。
帮助家人找东西找我没问题,我的小名叫“多多”全名叫“刘若曦”。
爱好弹琴、看书、玩游戏、做试验等等。
我也爱和一些人做东西,喜欢帮爸爸妈妈做家务。
平常喜欢和祖父一起在小区散步。
和爷爷一起去王府井玩,和妈妈一起为家人做小吃。
王府井旁边是嘉陵江,夏天我和爸爸爷爷去嘉陵江游泳,那里水很清凉。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全解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全解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一、字词解释
1.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2. 荷尽:荷花凋谢。
3. 擎雨盖:这里指荷叶。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像伞盖一样。
4. 菊残:菊花凋谢。
5. 傲霜枝:不怕霜冻、坚强不屈的花枝。
6. 君:您,这里指刘景文。
7. 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二、诗句翻译
1.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 这两句诗中,诗人先写荷花和荷叶,“荷尽”“无擎雨盖”描绘出一幅衰败的景象。
而菊花虽然残败,但“犹有傲霜枝”,“傲霜枝”写出了菊花在寒霜中依然挺立的姿态,表现出菊花不畏严寒、坚贞不屈的品质。
2.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您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
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4篇赠刘景文原文翻译及赏析1赠刘景文/冬景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仍然显得活力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注释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卒,年六十。
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为“大方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比照,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提醒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光阴,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给他的朋友刘景文的一首七言绝句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鼓励支持,用荷花和菊花来比喻刘景文的高风亮节和不畏困难的精神。
这首诗的意思翻译是: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橙子和橘子都是黄色或绿色的水果,但它们不同于其他水果,它们在冬天才成熟。
诗人用“荷尽”和“菊残”来形容秋天已经过去,冬天已经来临,而刘景文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怕寒冷和艰难23。
诗人用
“橙黄”和“橘绿”来暗示刘景文虽然现在处境不佳,但是他有着丰富的才华和智慧,就像冬天里唯一能够结出果实的水果一样。
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全诗意思
荷尽已无擎雨盖出自宋代苏轼的《赠刘景文》,全诗意思为: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文》原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情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赠刘景文 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古诗意思
这首古诗为李商隐的《赠刘景文》,意思是送给刘景文一首诗。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祝福,希望友人能够享有长寿和美好的人生。
整首诗充满了友情和美好祝福,是一首让人感到温馨的诗歌。
以下是《赠刘景文》全文:
陈陋室,独何惭,草露绵绵萤火残。
几时相见恨无言,尽日寻僧不见山。
人间四月即江南,岳阳楼上见崇山。
觉来宿雨知何处?胡笳一声愁绝端。
白发愁看明镜中,身来幸有千年骨。
不言晦迹谁知命,贵贱无常一醉后。
赠卿卿去且终身,自有清气冲天汉。
解鞍少坐定西楼,信马长鸣踏清秋。
此意几难同,此心何时安。
这首诗中,李商隐极其感慨友情的难得和无常,表现了人生如梦幻的视角。
他感慨自己和刘景文在颠沛流离中既相遇又别离,生命中的际遇无法预料,赞颂友人有清气、愿意奔向天汉。
他
也以此祈愿自己和友人都能够安枕无忧,长寿富贵。
此诗体现出深厚友谊的美好情怀和对人生无常、充满变化的看法,深富诗意和哲理。
在诗中,李商隐还描绘了自己的生活和环境,如陈陋室、草露、萤火、僧寺等,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孤独之感和内心的忧虑。
同时,他也描述了江南四月的美好风景和岳阳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他以古今中外的典故和自然景观为题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中,从而展现出独特的诗歌魅力。
整首诗构思严谨、言简意深,文字优美流畅,是唐代五言绝句的代表之作,也是李商隐的经典之作之一。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原文|译文|赏析《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诗,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下面就和儿童网小编一起来欣赏这首古诗吧。
《赠刘景文》原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及注释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
《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东坡作此诗时年已五十五,也已步入老年了。
他当然不能预知不久的将来还遭到流放海南之厄,但他一向旷达乐观,主张应多方面地适应外界的环境变化,不因年老而颓唐消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苏轼〔宋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绝句《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赠刘景文宋代: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一作:正是)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草原的主要内容老舍作品《草原》主要内容为: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
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草原》是作家老舍创作于1961年一篇散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第一段(第一小节):大草原十分美丽,作者对此赞叹不已。
第二段(二~四小节):热情好客的主人接待了作者一行人。
第三段(第五小节):快要离开了,大家十分不舍。
作者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制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
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情。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解析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词背景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
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
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诗词意义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古诗词】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古诗词】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接下来分享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及赏析。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夭、红花映日的诸莲塘荷,现在早己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 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
口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
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占胜场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來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
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赠刘景文》全文与注释
《赠刘景文》全文与注释《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写于元祐五年(公元 1090 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勉励之诗。
全诗内容如下: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下面我们来逐句进行注释:“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尽”指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
意思是荷花已经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这句诗描绘出了秋末时节荷花凋零的景象,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季节的变换。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残”即菊花枯萎,“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在寒霜中依然挺立。
虽然菊花已经残败,但枝干仍然在寒霜中傲然挺立。
此句通过对菊花残枝的描写,展现出菊花坚韧的品质。
“一年好景君须记”,“君”指刘景文,这一句是诗人对刘景文说: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这里的“好景”并非只是指眼前的秋景,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寓意。
“最是橙黄橘绿时”,“橙黄橘绿”描绘了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丰收景象。
这是说,最美的景色正是在橙子变黄、橘子将黄犹绿的秋冬时节。
这句诗既是对秋天丰收景象的赞美,也是在告诉刘景文,人生即便到了暮年,也依然可以有所作为,拥有美好和价值。
苏轼写这首诗给刘景文,是有一定的背景和深意的。
当时刘景文已年逾五十,仕途不顺,苏轼借此诗鼓励他要珍惜时光,乐观向上。
从艺术手法上来看,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前两句通过荷花与荷叶的凋零和菊花残枝的傲霜对比,突出了菊花的坚韧。
后两句则通过“一年好景”与“橙黄橘绿时”的对比,强调了秋冬时节独特的美和价值。
在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季节变化的感慨,又有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
它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看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再从整首诗的意境来看,它营造出了一种既略带萧瑟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秋末的景象虽有凋零之态,但又蕴含着丰收的喜悦和生命的顽强。
对于我们读者来说,这首诗具有很深刻的启示意义。
它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美好,我们不应因一时的困境或挫折而灰心丧气,而要像菊花那样,在逆境中保持坚韧和乐观。
《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翻译赏析1 赠刘景⽂宋朝苏轼 荷尽已⽆擎⾬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最是⼀作:正是) 《赠刘景⽂》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霜。
⼀年中最好的光景你⼀定要记住,那就是橙⼦⾦黄、橘⼦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赠刘景⽂》注释 刘景⽂:刘季孙,字景⽂,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盖:旧称⾬伞,诗中⽐喻荷叶舒展的样⼦。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的敬称,您。
须记:⼀定要记住。
最是:⼀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发黄、橘⼦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赠刘景⽂》赏析 这⾸诗是诗⼈写赠给好友刘景⽂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与“犹有”形成强烈对⽐,突出菊花傲霜⽃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赠诗的⽬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这⼀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法相⽐的。
诗⼈这样写,是⽤来⽐喻⼈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成熟、⼤有作为的黄⾦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好时光,乐观向上、努⼒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字涉及刘⽒本⼈的道德⽂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品格和节操的称颂。
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
⽽橘树和松柏⼀样,是最⾜以代表⼈的⾼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写秋景,⼤多⽓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
然此处却⼀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机,给⼈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苏轼的古诗意思
赠刘景文苏轼的古诗意思整理的《赠刘景文》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赠刘景文》宋朝: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
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翻译】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
第一句写枯荷。
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
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
”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
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
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
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
《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古诗词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赠刘景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⑴荷尽:荷花枯萎。
⑵擎雨盖:托住雨珠的叶子。
盖:伞,诗中比喻荷叶。
⑶菊残:菊花凋谢。
⑷傲霜:不怕风霜。
⑸君:您,古代对人的尊称。
⑹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题解:这是一首寄赠的诗。
刘景文,字季孙,开封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做过饶州酒监。
苏轼赞誉刘景文为“慷慨奇士”,将他比作孔融,并推荐他做官。
全诗表面上只是在写深秋(一说初冬)时节的景色,但托物言志,深有寄托。
简析: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
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
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擎雨盖”指荷叶。
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赏析一: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
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
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
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赠刘景文古诗表达了诗人什么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原文:《赠刘景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
创作背景此诗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
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草原的主要内容老舍作品《草原》主要内容为: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
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谊的歌颂。
《草原》是作家老舍创作于1961年一篇散文。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第一段(第一小节):大草原十分美丽,作者对此赞叹不已。
第二段(二~四小节):热情好客的主人接待了作者一行人。
第三段(第五小节):快要离开了,大家十分不舍。
作者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制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的热情欢迎的情景。
表现了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疆的热爱以及对民族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