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手术定位

合集下载

头颅体表定位

头颅体表定位

颧 弓:颧弓上缘相当于大脑半球颞叶前端下缘
额结节:额鳞外面向前隆凸部分,深面适对大脑半 球额中回
前囟点(冠矢点):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
定位:(a)成人位于矢状线上距眉间13cm
界处
(b)鼻根至枕大孔后缘连线的前中1/3交
重要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人字点(人字缝尖):矢状缝与人字缝交点 定位:成人位于矢状线上枕外粗隆上方6.5cm
也可以根据病变所在CT平面量出病变与矢 状线的前极或后极的弧形距离,在头皮相应平 面上量出,并标示,结合病变与中线距离,确 定病变在矢状位和冠状位的体表投影。
CT横断面定位基本方法
⑤根据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位置确定病变空间位置, 进而根据手术需要画皮瓣。
例1 病灶较深
例1数据
OM S0.00 基线通过颧弓 中线与外耳道连线相距1cm
颅脑重要结构体表投影
Krǒnlein颅脑结构表面定位
六条重要标志线
AB线(下水平线) 通过眶下缘与外耳门上缘 CD线(上水平线) 通过眶上缘,与AB线平行 EF线(前垂直线) 通过颧弓中点的垂直线 GH线(中垂直线) 通过下颌关节(髁突中点)的
垂直线 IK线(后垂直线) 通过乳突基部的垂直线 矢状线: 眉间(鼻根)与枕外隆凸的连线
星 点:枕、顶和颞骨乳突部会合处,相当于人字 缝下端,深部为横窦与乙状窦交接点 定位:(a)外耳道中心后方3.5cm与上项线上 1.5cm会合处 ( b) 颧 弓 根 与 枕 外 隆 凸 连 线 中 点 , 触 摸凹陷处
重要骨性解剖标志及其定位
乳 突:乳突后部的内面有乙状窦沟,容纳乙状窦 上项线:枕外隆凸的两侧,内面平横窦 枕外隆凸(枕外粗隆):与枕骨内面窦汇相对应
M点(翼点)的上方

开颅动力系统的使用流程

开颅动力系统的使用流程

开颅动力系统的使用流程1. 系统简介开颅动力系统是一种用于进行开颅手术的医疗设备,通过提供高速旋转的刀具,可以实现对头颅进行精确的切割和骨骼修复。

本文将介绍开颅动力系统的使用流程。

2. 准备工作在使用开颅动力系统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 - 确保手术室环境整洁、无菌,并准备好所需的手术器械和药物; - 验证开颅动力系统的工作状态,确保刀具的旋转速度和力度正常; - 确保患者已经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清洁手术区域和局部麻醉。

3. 开颅动力系统的使用步骤使用开颅动力系统进行手术需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3.1 麻醉和固定在开始手术前,需要对患者进行麻醉并将头部固定在手术台上,以保持头颅的稳定。

同时,还需要确保患者的安全,避免手术中发生意外。

3.2 手术区域准备在手术区域准备中,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 对手术区域进行局部消毒,防止感染的发生; - 定位头颅骨骼的位置,确定需要切割的区域。

3.3 使用开颅动力系统进行切割在使用开颅动力系统进行切割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 将刀具插入系统中,确保刀具与机械连接牢固; - 控制刀具的旋转速度和力度,根据手术的需要进行调整; - 保持手的稳定,确保刀具的准确切割。

3.4 切割完成后的处理在切割完成后,需要进行以下处理: - 将切除的骨骼保存并标记,以备后续修复使用; - 清理手术区域,确保无残留物和血液; - 对切口进行缝合或处理,以促进创面的愈合。

4. 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在使用开颅动力系统进行手术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和安全措施: - 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 - 控制刀具的旋转速度和力度,避免对患者造成伤害; - 在操作过程中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洁和无菌; - 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随时调整麻醉深度和固定状态。

5. 总结开颅动力系统是一种重要的医疗设备,在开颅手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介绍了开颅动力系统的使用流程,包括准备工作、使用步骤、注意事项和安全措施等内容。

头颅体表定位

头颅体表定位
优势
头颅体表定位可以避免呼吸道受压、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全麻手术的 安全性和效果。
04
体表定位与影像学定位的差异
体表定位的局限性
局限于体表标志的可靠性
体表定位方法依赖于头颅表面可见的标志,如颅骨突起和沟回,但这些标志存在 个体差异,可能导致定位不准确。
难以确定颅内病变的位置
体表定位只能确定头颅外部的结构位置,无法精确定位颅内病变的具体位置。
在手术中,医生可以根据头颅体表定位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范围,从而更好 地进行手术操作。
历史背景与发展
历史背景
头颅体表定位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当时医生已经开始通过观察头部标志来 诊断脑部疾病。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头颅体表定位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 越来越广泛。
发展
现代医学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头颅体表定位更加准确和精细,如三维打印模 型、红外线跟踪等技术被应用于手术导航中,提高了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范围,提高影像学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2
评估病情
头颅体表定位可以作为评估病情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定位体征的分析
,可以对颅内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做出更加准确的评估。
03
指导治疗
头颅体表定位可以作为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定位体征的分析
,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医学美容和口腔医学的意义和价值
影像学定位的优势
可精确确定颅内病变位置
影像学定位方法如CT和MRI可以直观地显示颅内结构和病变位置,为诊断和 治疗提供精确依据。
可评估病变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
影像学定位不仅可以确定病变的位置,还可以评估病变与周围重要结构如血 管、神经等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制定手术计划和评估手术风险。

CT头颅定位的基本原理

CT头颅定位的基本原理
CT头颅定位的基本原理
目录
01 CT的成像及定位原理 02 颅脑动脉血管供血分区CT解剖 03 颅脑静脉窦解剖定位
2
CT的成像原理
CT与常规X线摄影一样,它的成像也是利用了X线的原理。X线穿 过人体各组织后会发生衰减,主要是因为能量被吸收(同时也有散射 的缘故)。不同的组织会有不同衰减系数,也就是说不同的组织会有 不同的X线衰减程度,而所有的应用X线的成像技术和模式都是以此 为基础的。目前所应用的投影方式X线成像技术可分为两类即模拟 成像和数字成像,CT则是应用数字成像的典型。
CT的成像原理
CT扫描使用电动X射线源, 当它围绕患者旋转时,该射线 源在旋转时会发射狭窄的X射线 束,特殊的数字X射线探测器位 于X射线源的正对面,当X射线 穿过患者时,他们会被探测器 接收并传送到计算机,图像可 以以二维形式单独显示,也可 以堆叠在一起生成一个三维图 像。
CT的成像原理
数字成像 : 所调数字成像实际上就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也就是 把连续变化的模拟曲线变化给予相应的具体值,形成离散而非连续的 数字值。这些数字以行和列的排列形式组成数字矩阵,然后将数字矩 阵转化为可视图像的像素矩阵,每个像素根据数字矩阵中相应的数字 以不同的亮度(即灰阶)表现出来。
CT的成像原理
CT的成像原理
特点:
①扫描速度快。 ②容积扫描:可以在工作站上进行图像后处理,重组高质量的冠状位、 矢状位、斜位甚至曲面图像,弥补了只能横断扫描的缺陷。
3.电影扫描:电影扫描又不同于以上两种扫描模式,这种模式扫描时被 扫描物体静止不动,球管围绕扫描床连续旋转曝光,进行若干个360” 的采集,图像的解剖位置不同,图像之间是时间差别,目前主要用来 进行增强后的动态扫描,例如某个组织脏器或者肿块的灌注成像。

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

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

图像配准
将不同模态或不同时间点 的图像进行对齐,以便于 后续分析。
图像后处理
图像分割
将感兴趣的区域从图像中 提取出来,便于定量分析 和可视化。
三维重建
将二维图像数据重建为三 维模型,便于更直观地观 察和分析。
定量分析
对图像数据进行定量测量, 如体积、长度、角度等, 以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信息。
04
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分析
新技术研发
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在新技术研发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为新影像分析方法的开发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基于 深度学习的图像分析技术可以利用这些资料进行训练和验证,提高影像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型成像技术探索
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还可以用于新型成像技术的探索和验证,如高分辨率成像、功能成像等。这些技术可以更 深入地揭示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为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02
头颅定位线有助于确定头部在影 像平面上的位置,确保影像资料 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头颅定位线,医生可以准确 地判断头部是否存在异常病变, 如肿瘤、炎症、外伤等,为临床 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意义
头颅定位线资料对于脑部疾病的 早期发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 意义,有助于提高疾病的治愈率 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药物研发
在药物研发过程中,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脑 部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为新药的研发和临床试验提供支持。
03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者的头颅定位线(MR、CT)资料,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例如,对于脑肿瘤患者,可以根据肿
瘤的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案。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

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引言大脑病变是指在大脑组织中出现的异常变化或损害。

准确地定位这些病变对于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的方法和技术,并探讨其临床应用。

定位诊断的意义对于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病变所在的具体位置和范围,进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通过定位诊断,可以更加精确地进行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等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定位诊断还可以帮助评估病变对周围脑功能的影响,从而预测预后和康复需求。

定位诊断的方法大脑病变的定位诊断通常依靠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

影像学检查1.头颅CT扫描:头颅CT扫描通过X射线成像技术,可获得大脑的横断面图像。

它能够检测到大脑中的病变,如肿瘤、脑出血等,并提供它们的大致位置信息。

2.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身体内部映像的影像学技术。

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大脑图像,包括灰质、白质以及血管等结构,从而帮助确定病变的位置。

3.脑电图(EEG):脑电图通过检测大脑的电活动,可以评估神经元活动的异常。

EEG常用来检测癫痫等疾病,并可辅助定位病变所在的脑区。

临床评估1.症状和体征分析:临床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可以初步判断病变的位置。

例如,运动障碍、感觉异常、智力障碍等症状可能与不同区域的脑损害相关。

2.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可评估大脑功能异常,包括肌力、感觉、反射等。

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可以推测大脑病变所在的特定脑区。

定位诊断的临床应用肿瘤诊断和治疗大脑肿瘤通常需要进行定位诊断以确定肿瘤的精确位置和范围。

在手术治疗中,定位诊断可以帮助医生进行精确的肿瘤切除,最大限度地保护正常脑组织,并降低手术风险。

此外,定位诊断还可以指导放疗和化疗的设计和进行。

中风后遗症和康复中风引起的大脑病变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

通过定位诊断,可以确定病变的具体脑区,从而预测患者的预后和康复需求。

同时,定位诊断还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以加快神经功能的恢复。

脑部手术分级目录

脑部手术分级目录

脑部手术分级目录1.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脑部手术的分级目录,以便医学从业者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类不同类型的脑部手术。

2.脑部手术分类2.1 功能性脑部手术功能性脑部手术是一种通过刺激或破坏特定脑区域以改善疾病症状的手术。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1 深部脑刺激术 (Deep ___。

DBS)___脑刺激术是通过植入电极在大脑特定区域发生电刺激,以改善帕金森病、抽动症等疾病的手术。

2.1.2 脑功能定位脑功能定位是通过电生理监测和影像学技术将病灶定位到脑部特定区域的手术。

它在癫痫手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2 肿瘤手术肿瘤手术是一种通过切除脑部肿瘤来治疗癌症和其他与肿瘤相关的疾病的手术。

根据不同类型的肿瘤和手术方法,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2.2.1 开颅肿瘤切除术开颅肿瘤切除术是通过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治疗方法。

根据肿瘤的位置和大小,手术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

2.2.2 显微镜手术显微镜手术是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显微镜来放大和观察脑部组织的手术。

它可以提高手术精确度和保留正常脑组织。

2.3 血管神经外科手术血管神经外科手术是一种通过修复或切除脑部血管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的手术。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3.1 头颅血管瘤手术头颅血管瘤手术是通过切除血管瘤来防止其引发脑溢血或其他并发症的手术。

2.3.2 脑动脉瘤手术脑动脉瘤手术是通过修复或切除脑动脉瘤以防止其破裂引发脑溢血的手术。

3.结论本文档提供了一个脑部手术的分级目录,归类了不同类型的手术。

对于医学从业者和研究人员而言,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脑部手术,并为其研究和实践提供指导。

头部的分区概念

头部的分区概念

头部的分区概念头部的分区概念是指根据人体头部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将头部分为不同的区域,以便于对头部疾病和损伤进行诊断和治疗。

头部分区的概念是医学领域的一项基础知识,对于医生、护士以及其他与头部相关职业的人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头部分区的概念及其常见的分区方法。

头部是指人体的上部,通常包括颅骨、面部以及与头颅和脑有关的其他结构。

根据人体的解剖结构,头部可以被分为颅部和面部两个主要区域。

颅部是指头颅的骨骼结构,主要包括颅骨和颅底。

面部是指头部前部的部分,主要包括额部、眼眶、鼻、口以及颊部等。

根据头部解剖学结构和内在器官的位置,还可以将头部分为以下几个常见的分区:1. 前额区:前额区位于头部的前部,两侧为颞部,正中为前额。

这个区域主要包括额骨和额叶。

2. 颞区:颞区位于头部的侧部,前部与前额区相连,后部与枕区相连,下部与枕下区和颈部相连。

颞区主要包括颞骨、颞肌以及颞浅动脉等。

3. 顶区:顶区位于头部的顶部,前部与前额区相连,后部与枕区相连。

这个区域主要包括顶骨以及大脑的顶叶。

4. 枕区:枕区位于头部的后部,前部与顶区相连,下部与枕下区相连。

枕区主要包括枕骨和枕肌。

5. 额颞区:额颞区是头部的前侧区域,包括额骨、颞骨以及相关的解剖结构。

6. 颈部:颈部是头部的下部区域,位于颏下区到肩部的部分。

颈部包括颈椎、颈动脉、颈静脉以及相关的软组织结构。

头部分区的概念对于医学工作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通过了解头部不同区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医生和护士可以更准确地进行头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例如,头部的剧痛可能是由于颅脑损伤、颅内出血等疾病引起的,而不同的头部区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也会有所不同,了解头部的分区可以帮助医务人员确定患者可能的病因和进行相应的治疗。

另外,头部分区概念也对于头部外科手术及其他治疗过程中的定位和导航非常重要。

在头部手术中,医生需要精确地定位手术目标区域,并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解剖结构。

因此,了解头部分区的概念对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头颅ct脑池讲解

头颅ct脑池讲解

头颅ct脑池讲解1.引言1.1 概述头颅CT脑池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检查和诊断头部疾病和病变。

它通过使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来获取高清晰度的头颅影像,从而可以准确地观察和评估脑部结构和组织的情况。

头颅CT脑池扫描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在头颅CT扫描过程中,患者需要躺在扫描床上,头部被固定在特定的位置。

然后,扫描仪将通过旋转在不同角度下拍摄一系列的X射线图像。

这些图像将由计算机处理和重建,生成详细的头颅影像。

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影像来观察脑部结构的形态、位置和组织间的关系。

这对于识别和评估头部损伤、肿瘤、出血等疾病和异常情况非常重要。

头颅CT脑池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各种脑部疾病,还可以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

此外,头颅CT 脑池还可以作为手术规划和治疗过程中的引导,提供重要的解剖信息和指导医生进行手术操作。

它还可以用于随访观察和疗效评估,以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的进展情况。

总之,头颅CT脑池是一种可靠、安全、非侵入性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头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它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广阔,将继续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头颅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以及CT脑池在医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以及目的。

首先,对头颅CT 脑池的讲解进行了简要概述,说明了本文将要深入介绍头颅CT脑池的相关知识。

接下来,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说明,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以方便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头颅CT脑池的讲解,让读者了解其基本原理、意义和应用前景。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分为头颅CT扫描的基本原理和过程以及CT脑池的意义和作用两个方面。

手术部位标识与确认制度

手术部位标识与确认制度

手术部位标识与确认制度
手术部位标识作为对手术病人识别的重要依据,使手术医生确信针对正确的病人和正确的部位施行手术。

一、范围:适用于所有需要区分左右部位的手术(体表无法进行标识的除外);以及头颅、椎体的手术定位.
二、手术部位标识:除特殊或非常规入路手术需做手术切口设计之外,手术部位标识可以是对病灶部位、大小进行标记;也可以是手术入路切口定位的标记.
三、职责
1、术者或手术第一助手是手术部位标识的责任人;术前需做手术切口设计的,术者是第一责任人.
2、手术室护士接病人时,负责与病房护士共同对病人手术部位标识进行确认。

3、术前:手术医师、麻醉医师、巡台护士负责对病人进行最后确认。

四、工作流程
1、手术医嘱下达后,术者或手术第一助手对病人进行手术部位标识。

手术部位标识采用:龙胆紫标记,标记后用碘酒固定。

2、护士为病人做术前准备时,应注意保护标识,如果标识丧失,应请医生重新进行标识。

3、手术室护士在接病人时,与病房护士共同核对病历、核对病人的腕带标识和手术部位标识,核对无误后,双方在“手术病人术前确认与交接记录”单上签字。

4、麻醉开始前,麻醉医师、手术医师、巡回护士共同就病历、病人的腕带标识和手术部位标识进行核查,并与患者本人确认,确认无误后,三方在“手术病人术前确认与交接记录”单上签字。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

颅骨缺损临床路径一、颅骨缺损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颅骨缺损〔ICD-10:I62.006〕行颅骨成形术(ICD-9-CM-3:01.3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 临床表现:〔1〕明确颅脑手术后局部颅骨缺损病史;〔2〕头痛、头晕,癫痫,严重精神负担等;〔3〕局部颅骨缺损导致脑组织凹陷或者突出正常外表。

2. 辅助检查:〔1〕头颅CT 扫描:局部颅骨缺损,脑组织塌陷或者突出脑外表,有局部脑组织萎缩或者脑室扩等。

〔2〕头颅MRI 扫描:可观察脑组织情况,有无坏死、液化,或者脑室扩是否有间质水肿等脑积水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临床技术操作规-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1. 颅骨缺损诊断明确,临床出现严重的自觉病症如:头痛、头晕,头位改变时病症加剧。

有严重的精神负担,怕声响,怕震动,怕外伤等。

大型颅骨缺损有损外观者,缺损区存在癫痫灶者,骨缺损直径在3CM 以上,使脑的组织保护受到影响者。

需手术治疗,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 对于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果不同意手术,应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3. 对于创伤处有感染,或者感染虽已愈合但缺乏1年者,仍有颅高压存在,清创不彻底,有碎骨片存留,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或精神失常者。

不建议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9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符合ICD-10:I62.006颅骨缺损疾病编码。

颅顶增高操作方法

颅顶增高操作方法

颅顶增高操作方法颅顶增高手术是一种通过改变头颅骨的形状和大小来增加头颅高度的手术。

这种手术可以改善头颅外观,使头颅看起来更加对称和美观。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颅顶增高操作方法。

1. 骨骼切割:这是最常见的颅顶增高手术方法之一。

手术医生将在头颅的后部或侧部切开头皮,并使用电锯或其他工具将骨骼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和形状。

然后,医生通过填充材料(如人工骨骼或软组织)来增加头颅的高度。

2. 骨骼移位: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头颅前后长度不对称的患者。

医生会通过切割头颅的骨骼,并将其移位来调整头颅的外观。

应用医用钢板和螺钉将骨骼固定在新的位置,以使头颅看起来更加对称。

3. 额提升术:这种手术方法适用于那些额部骨骼较低的患者。

手术医生会通过切割额部骨骼,并将其抬高,以增加头颅的高度。

然后使用钢板和螺钉将骨骼固定在新的位置。

4. 外科植入物:利用人工骨骼或软骨植入物也是一种常见的颅顶增高手术方法。

医生会在头颅上切开并塑造骨骼,然后将植入物放置在合适的位置。

这些植入物可以通过填充、固定或代替骨骼来增加头颅的高度。

5. 软组织填充:对于那些希望增加头颅高度的患者,但不想进行骨骼切割的手术,软组织填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医生会将填充物(如自体脂肪或填充剂)注射到头颅上,以增加头颅的高度和形状。

无论选择哪种手术方法,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在手术前进行充分的评估和检查。

手术过程中需要使用麻醉,并且可能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

因此,术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护理和康复。

除了手术方法外,还有其他非手术的颅顶增高方法,如佩戴增高头盔或使用填充剂。

这些方法通常不会带来永久效果,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头颅外观。

总之,颅顶增高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通过改变头颅骨骼的形状和大小来增加头颅的高度。

然而,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检查,手术过程需要专业医生的操作,并且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和护理。

术前术后要听从医生的指导,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保持身体的健康。

头颅定位线(MR、CT)

头颅定位线(MR、CT)
99年龄胼胝体发育新生儿薄而扁平23月膝部增厚45月压部缓慢增大7月末910月外观与成人相似并在之后与大脑等比增大116岁大脑发育顺序为枕叶颞叶顶叶额叶?allen脑图谱会在全世界基因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健全用于研发基因药物治疗免疫疾病与癌?mni脑图谱会在全世界神经解剖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健全用于纳米级手术定位精神治疗甚至记忆控制不久的将来mri与ct进入各向同性时代?2000年全世界各种脑定位软件mni的基础上如雨后春笋?2002年paulallen投资建设人脑最全网络图谱?近期公布了人脑1000个解剖点的基因表达和化学特性供公众免费访问90年代飞速发展dwidtidtt以及各种3d序列?1988年talairach对自己的图谱进行了更新基于更多的解剖并应用于临床?1990年蒙特利尔神经学研究所基于241志愿者的大脑mr图像推出了mni脑模板?1997年我院率先用听眉扫头颅ct1981年mri扫出傅里叶变换之后的头颅影像从脑解剖学发展史来看从脑解剖学发展史来看1975年法国数学家bbmandelbrot提出分型维数几何很快被应用到脑图谱的绘制与计算中1972年ct扫描出头颅影像此后随着x线应用于临床听眦线开始流行逐渐成为x线定位基准线1936年美国grass公司开始量产脑电图机1967年talairach和tournoux根据一位法国女性尸体的头颅绘制出脑空间图谱1895年伦琴发明x射线1543年avesalius深入研究了脑的构造1818年riemer率先使用冰冻法制作断层标本1884年德国国际人种学会确定fh平面1510年达芬奇绘制头骨以及脑部的交叉截面图1010我们提取一下定位线的发展我们提取一下定位线的发展1111谢谢谢谢1212达芬奇的头颅解剖图avesalius的解剖图13131414avesalius的脑解剖图谱avesalius的解剖学著作法兰克福平面与法兰克福平面与reidreid基线基线1515mollison定颅器苏格兰解剖学家reid于同年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大脑主要沟回与颅骨表面标志之间的关系以此线为测量角此后称之为人类生物学基线在测量时此平面位于水平talairachtalairachtournouxtournoux脑图谱脑图谱1616同比例尺下的早期mni脑模板17171818wwwbrainmaporg

(医学课件)头颅体表定位

(医学课件)头颅体表定位

2023-11-04contents •定位方法•头颅体表定位图谱•常见疾病头颅体表定位•头颅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体表定位技术的优缺点及展望目录01定位方法利用颅骨的特定标志,如眉间、鼻根、枕骨隆突等,进行定位。

骨性标志在头部表面找到相应的骨性标志,然后确定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以确定头部的位置和方向。

方法描述骨性标志定位法肌肉定位标志利用头部周围的肌肉和肌群,如额肌、眼轮匝肌、枕肌等,进行定位。

方法描述通过触摸头部周围的肌肉和肌群,可以确定其起点和止点,从而确定头部的位置和方向。

肌肉定位法神经定位标志利用头部周围的神经,如三叉神经、面神经、枕大神经等,进行定位。

方法描述通过触摸头部周围的神经,可以确定其起点和走向,从而确定头部的位置和方向。

这种方法对于诊断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神经定位法02头颅体表定位图谱从发际正中点至枕骨粗隆上缘的直线。

头顶正中线两眉弓外缘的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点。

眉间点上眼睑内侧的骨性隆起。

眶上缘头颅正面图谱下眼睑内侧的骨性隆起。

眶下缘鼻翼向外隆起的最高点。

鼻尖上唇中央稍微突起的部分。

唇珠下颌骨后缘向外突出的点。

下颌角头颅正面图谱颧弓颧骨向外突出的弓形部分。

头颅侧面图谱耳屏耳廓前面的结节状突起。

颞线颞骨颧突后方的水平线。

乳突耳垂后方的骨性隆起。

下颌角下颌骨后缘向外突出的点。

枕骨粗隆项线枕骨上最突出的部位。

后正中线在颈部的延续。

顶骨隆突上项线头顶两侧的骨性隆起。

从枕骨粗隆向上至枕外隆突的线。

枕外隆突下项线枕骨外侧的骨性隆起。

从枕外隆突向下至第1颈椎棘突的线。

头颅后面图谱03常见疾病头颅体表定位总结词偏头痛患者通常会出现单侧头痛,且疼痛部位多位于太阳穴附近。

详细描述偏头痛的疼痛部位多位于单侧太阳穴附近,可放射至眼眶、鼻部、牙齿等部位。

疼痛性质多为搏动性或钻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症状。

总结词颈椎病患者通常会出现颈部疼痛、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同时可伴有头痛、肩痛、上肢麻木等症状。

头颈外科学科定位

头颈外科学科定位

头颈外科学科定位头颈外科学科定位头颈外科学科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和治疗头颈部疾病和损伤。

它涵盖了许多复杂的解剖结构,包括颅骨、面部骨骼、颈椎骨骼、脑、眼睛、耳朵、咽喉、口腔、牙齿等。

这篇文章将介绍头颈外科学科的定位、作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

首先,头颈外科学科的定位是专注于头部和颈部的疾病和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

它旨在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包括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以及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愈。

头颈外科医生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医师,必须具备丰富的解剖学知识和外科技术,以处理各种头颈部疾病和损伤。

头颈外科学科的作用是广泛的。

首先,它负责治疗各种头颈部疾病,如颅面部畸形、甲状腺疾病、颈部囊肿和肿瘤等。

其次,它还涉及整容手术和重建手术,如面部整形手术、颌面外科手术等。

此外,头颈外科医生还处理耳鼻喉相关问题,如鼻窦炎、中耳炎、声带息肉等。

因此,头颈外科学科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旨在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外貌。

头颈外科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

首先,头颈外科医生必须熟悉头颈部的解剖结构和功能。

他们需要了解头颅骨骼的组织结构、面部的神经和血管分布以及颈椎的解剖学。

其次,他们需要了解头颈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

他们必须能够进行详细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并解读相关的影像学检查结果,如CT扫描、MRI等。

在临床实践中,头颈外科学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它可以提供针对头颈部疾病和损伤的专业治疗建议。

头颈外科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手术、药物治疗、放疗等。

其次,头颈外科学科还可以提供预防和保健指导。

头颈外科医生可以教育患者正确的头颈部保护方法,预防颈椎病、头部创伤等。

总之,头颈外科学科在医学领域的定位十分重要。

它涉及复杂的解剖结构和功能,致力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头颈部疾病和损伤。

它的作用广泛,包括治疗头颈部疾病、整容手术、重建手术和处理耳鼻喉问题等。

开颅手术的手术技巧

开颅手术的手术技巧

开颅手术的手术技巧
开颅手术是一种复杂的手术,需要专业的技巧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手术技巧:
1. 定位:在手术开始前,需要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准确的定位。

这通常需要通过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

2. 切口:根据病变的部位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口。

切口的大小和位置应该尽可能减少对脑组织的损伤。

3. 暴露病变:通过切除部分脑组织或打开硬脑膜等方式,暴露病变区域。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和血管。

4. 切除病变:使用特殊的工具或器械,如电钻、铣刀等,切除病变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特别小心,避免损伤周围的正常组织。

5. 重建:在手术结束后,需要进行重建工作,包括修复受损的脑组织、关闭切口等。

这个过程也需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手术技巧,具体操作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要求进行调整。

此外,手术过程中的风险和并发症也需要得到充分的评估和预防。

因此,建议由专业医生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并实施手术。

头颅显微手术:一种通过显微镜操作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颅内疾病或损伤

头颅显微手术:一种通过显微镜操作的手术方法用于治疗颅内疾病或损伤
法规政策与伦理问题
关注相关法规政策的变化与发展趋势,确保新技术、新设备的合规性 ;同时关注伦理问题,保障患者权益。
THANKS
感谢观看
其他颅内疾病治疗案例
案例一
一名中年男性患者,因颅内压增高导致视力下降和头痛等症状。通过头颅显微手术,医生成功切除了导致颅内压 增高的病变组织,患者术后症状得到缓解。
案例二
一名老年患者,因帕金森病导致运动障碍和震颤等症状。医生利用头颅显微手术技术,在脑内植入电极并连接刺 激器,通过电刺激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颅内病变定位与切除技巧
利用影像学资料进行定位
通过术前CT、MRI等影像学资料,确定病变的准确位置。
使用导航系统辅助定位
在手术过程中,使用神经导航系统辅助定位,确保手术的精确性。
切除病变的技巧
根据病变的性质和部位,采用不同的切除技巧,如分块切除、整块 切除等。同时要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的脑组织。
止血与缝合技术
理,促进康复。
03
围手术期管理与并发症防治
术前准备及评估
详细了解病史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 家族史等,评估患者手
术风险。
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神经系统检 查,了解病变部位及程
度。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明确病 变性质、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 、肝肾功能等,评估患
者手术耐受性。
术中监测与麻醉管理
头颅显微手术的优越性
头颅显微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逐渐成为治疗颅内 疾病和损伤的重要手段。
传统手术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大、恢复慢,且对 脑组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难以满足 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

翼点入路,筋膜间入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翼点入路是神经外科经典手术入路,也是运用最广泛的手术入路,运用筋膜间游离颞浅深筋膜,游离颞肌,术后颞肌及筋膜完全复位,可最大化保留面神经颞支、颞肌功能及避免颞肌萎缩及影响美观。

手术方法①体位和头位:平卧,将头颅用头架固定于后仰10°,向对侧旋转15~30°,向对侧肩部倾斜约15°。

头略高于胸,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使手术平面高于心脏水平。

②头皮切口:起自于中线与发际的交点,在发际内弧形拐向耳屏前约1 cm至颧弓上缘。

③皮瓣及肌瓣的成形:头皮切开后,于帽状腱膜下紧贴颞浅筋膜表面分离,并将皮瓣前翻,继续向前分离皮瓣直至距额骨颧突1.5~2.0 cm位置后,沿额骨颧突上缘及颞线向耳屏前方颧弓上缘直形或小弧形切开颞肌浅筋膜及筋膜下脂肪垫 (图1) 。

图1 翼点开颅的步骤及手术解剖。

切口(A)。

帽状腱膜下分离,分别形成独立的皮瓣和肌辦(B)。

筋膜下分离以保护面神经额支(C)。

向下牵开颞肌(D)。

沿眶顶磨除骨质以扩展额下的手术视野(E)。

扩大翼点入路实现的硬膜内暴露(F)(感谢Rhoton教授对图片的授权)。

颞肌的三层筋膜分别命名为:颞浅筋膜、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颞部皮肤大致可以分为3层:皮肤-颞浅筋膜层、颞肌筋膜浅层、颞肌筋膜深层。

在颞浅筋膜与颞肌筋膜浅层之间存在第一层脂肪垫,期间走形绝大部分的血管、神经,在颞肌筋膜浅层与颞肌筋膜深层之间存在第二层脂肪垫,此处注意颞肌筋膜浅、深两层在后部是连在一起的,在距眶上外侧缘大概4cm或在颞肌的前1/4处才逐渐出现容纳5~6mm厚镰刀状的脂肪垫。

第三层脂肪垫位于颞肌筋膜深层的下方,筋膜下入路时可涉及。

筋膜间入路时,皮瓣切口可以从额部开始,第一刀切至额部骨膜上、颞肌筋膜浅层上方(如果层次不容易分清,可用组织剪顺着帽状腱膜与骨膜之间的间隙进行分离),此时可以完美暴露出第一层脂肪垫,再向前方顺着脂肪垫层继续分离少许距离。

(医学课件)头颅体表定位

(医学课件)头颅体表定位
2023
头颅体表定位
contents
目录
• 头颅体表定位简介 • 头颅体表定位的骨骼和肌肉系统 • 头颅体表定位的神经结构 • 头颅体表定位的临床应用 • 头颅体表定位的教学策略与实施 • 头颅体表定位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头颅体表定位简介
定义与概述
定义
头颅体表定位是指通过观察和触摸头骨表面标志,确定颅骨 、脑和相关结构的空间位置和相互关系。
术中定位
在手术过程中,头颅体表定位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变部位,减少手术时 间和创伤。
05
头颅体表定位的教学策略与实施
头颅体表定位的教学目标与计划
掌握头颅体表定位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通过课程讲解、实践操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头颅体表定位的相关知识,掌握基 本技能。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培 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辅助检查
头颅体表定位可以作为影像学检查的参考点,帮助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头颅体表定位在治疗方法选择中的应用
手术方案
通过头颅体表定位可以确定病变部位,为手术方案提供重要 参考。
非手术治疗
头颅体表定位可以指导非手术治疗中的药物注射、物理治疗 等方案。
头颅体表定位在手术导航中的应用
手术导航
头颅体表定位可以作为手术导航的参考点,提高手术精度和效果。
脑膜及脑脊液循环系统
脑膜
脑膜是包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薄膜,分为三层,包括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 膜。脑膜对脑组织起保护、支持和营养作用。
脑脊液循环系统
脑脊液是包围在脑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具有保护、支持和营养脑组织的 作用。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包括上矢状窦、下矢状窦、脑室、脑池和脊髓中央 管。

危险三角区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危险三角区的名词解释解剖学

危险三角区的名词解释解剖学简介危险三角区是人体头颅特定区域中的一个重要区域,被称为危险三角区的原因是因为它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当这些结构受伤或受到压迫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本文将通过解剖学的角度对危险三角区进行详细分析,让读者了解这一区域的重要性和潜在危险。

结构与位置危险三角区位于头颅的中下部,它被界定为鼻孔的侧面,上缘为眼角,下缘为上唇的侧缘。

在这个区域内,有三个重要的结构:眶下动脉、上颌动脉和三叉神经。

眶下动脉眶下动脉是头颅和面部血液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它的分支包括上深动脉、上外侧鼻动脉和前深动脉,这些分支覆盖了眼睛、鼻子和上唇等部位。

当这些动脉受伤或被压迫时,可能导致出血、血肿和组织缺血等并发症,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面部组织坏死。

上颌动脉上颌动脉是头颅和面部血液供应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它通过颞窝内外动脉的支架和上颌动脉穿过危险三角区,供应眶下肌、颞肌、颞颌关节等结构。

当上颌动脉受到严重的损伤或压迫时,可能引发颞窝出血、面部组织缺血和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是头颅中的一个重要神经,它负责面部和头皮的感觉传导。

在危险三角区,三叉神经分为眶上支、上颌支和下颌支。

它们的损伤或受压可能导致感觉异常、疼痛和肌肉功能受损等。

三叉神经痛就是由于三叉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而引起的剧烈疼痛。

危险性与潜在危险由于危险三角区内包含了眶下动脉、上颌动脉和三叉神经等重要结构,这一区域的受伤或受压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

其中最常见的是出血、血肿和组织缺血,这些并发症可能影响面部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面部畸形和功能损害。

此外,危险三角区还有可能导致感觉异常、疼痛和颞颌关节功能障碍等问题。

在进行面部手术、头颅外伤处理或面部注射等操作时,医生需要十分小心地操作,以避免对危险三角区造成伤害。

因此,准确地了解危险三角区的解剖学结构和危险性,对于医生和外科手术团队来说至关重要。

预防与处理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需要过多关注危险三角区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部重要骨性标志
1,眉弓:适对大脑额叶的下缘
2,颧弓:其上缘相当于大脑颞叶前端下缘
3,翼点:位于颧弓中点上方约3。

8CM处,其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4,星点:位于颅后部两侧,是枕,顶,颞三骨在乳突根后上方的交汇点。

相当于外耳门上缘与枕外隆凸连线上方1。

5CM,外耳道中心点后约3。

5CM。

其适对横窦转折为乙状窦处5,乳突:后部的内面为乙状窦沟
6,枕外隆凸:内面为窦汇
主要标志线:
1,下横线:自眶下缘至外耳门上缘的连线
2,上横线:自眶上缘向后画一与下横线平行的线
3,矢状线:眉间至枕外隆凸的连线
4,前垂直线:经颧弓中点作与上下横线相垂直的线
5,中垂直线:经下颌骨髁突中点向上作一与前垂直线平行的线
6,后垂直线:经乳突根部后缘作一与前中垂直线平行的线
顶节结。

此节结在顶叶或额叶近顶叶病变的手术定位中作用较大。

尤其是利用CT片在接近顶部的扫描层面定位时作用较大,可以使新手避免产生病变在额叶或颞部的错觉。

具体应用上就是认真观察病变和顶节结的相对关系,在双顶节结连线的前面还是后面?据中线的距离多少(从比例尺上读出相对精确的数字,必要时可以用尺量)?再结合扫描的层面数(CT平扫一般10mm/层,小儿有时是8mm/层),就能从三维的角度定位病变。

用此方法不易在读片时产生“错觉”。

顶节结点在CT上就是两侧最向外突出的弧线最高点。

见周良辅的神经外科手术学上有非常好的论述,现转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1,确定CT或MRI横断面扫描的基础.临床常用眶耳(OM)线,瑞氏基底(R线和眉听(EM)线. 2,找出OM平面的扫描片和显影最佳的并于OM线平行的肿瘤层面扫描片.把上述两片重叠(即矢状线和横径中点相互重叠),画出肿瘤层面的外耳道连线,求出肿瘤中央距矢状线和外耳道连线的距离.
3,病人头皮表面的定位.用龙胆紫画出病人的OM线(双侧),径双侧外耳道作OM线的垂直线.根据肿瘤层面与OM层面的距离,定出病人头皮表面的肿瘤层面,再根据肿瘤层面扫描片测得瘤中央与矢状线和外耳道连线的距离,标出肿瘤在病人头皮的投影.
再,头皮的重要标志如下:
A 中央沟----鼻根点至枕外粗隆沿矢状缝连线的1/2向后再加2cm为中央沟上端,颧弓中点与中央沟上端连线与额颧突和75%鼻根点至枕外粗隆连线的交点为中央沟下端,连接中央沟上下端即为中央沟的头皮投影.
B 外侧裂----额颧突与75%鼻根点至枕外粗隆连线的前3/4.
C 翼点----额颧突后3cm,位于外侧裂投影连线上.
D 星点----颧弓根与枕外粗隆连线中点,触摸凹陷点.
平时颅内病变手术定位主要靠CT和MRI定出病灶大概位置再画皮瓣,头部CT影象不如
MRI准确,因为CT没有矢状位及冠状位,而且实际工作中CT片第一张片不一定是OM线水平开始,有时同一张片左右高度不同[不对称]所以以数CT层面高度定位不是十分理想,在此介绍的另一种定位方法[以脑室系统定位]有利于两种方法相互矫正,鞍区及脑室结构在[标准OM线起始]CT片上层面位置较恒定:1,颅底 2 ,听眦线基线3,碟鞍4,鞍上池,5,三脑室下 6 三脑室上[侧脑室底] 7 侧脑室体8 皮层下9 皮层上[层面]。

看看脑室结构所在,就知道层面高度。

再谈两点体会:
一、根据CT影象在术前定位:
1、在头皮上划出眶耳线,垂直眶耳线每1厘米点一个点,代表相应层面的大致位置,根据CT定出肿瘤所在层面的位置。

(此乃神外医生的常识)
2、在耳前1厘米向上作垂直于颧弓的垂线,此线可将头颅大致分为前后两等份。

在包含肿瘤的CT片层面上可划横线将头部分为前后两等份与之相对应,此横线与正中矢状线将该层面分为四个象限,横线设为X轴,X轴与头皮交点设为A点,正中矢状线设为Y轴,两线交点设为O点。

将肿瘤中心点与O点连成射线,与头皮相交的交点设为B点。

在CT上算出AB线在头皮上的距离,然后在头皮上找到B点即为肿瘤距头皮最近的投影点。

二、我们目测肿瘤直径往往会有偏差,我在临床中常采用这个小办法:拿一张纸,将纸的一角作为a点,到CT片上量出肿瘤的长径ab,在纸的b点处折叠,形成标记。

然后把ab线放到比例尺上得出肿瘤长径数值,这要比目测精确得多,而且取材也很方便。

浅谈一下依据颅脑CT的经验:
1、首先看CT扫描是否严格按照OM线,以及两侧扫描是否对称。

2、满足上述扫描后,定病变对应颅脑表面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

选择病变的最大层面,上下位置根据层面平行OM线移动直到病变最大层面L;定前后位置,先用龙胆紫标出头皮正中矢状线N,上述L线平行于OM线向前延长直到与N相交,交点为M,用软尺在CT 量出病变最大平面病变中心对应颅骨最近点到颅骨前正中点的弧形距离,从M点向后沿L 线量出上述弧形距离MP,则P点就是病变中心,可沿该中心根据病变大小设计手术切口。

3、如果CT扫描不标准,则要根据原有CT大致确定病变中心,然后在中心处头皮帖一心电图电极片定位后再行CT复查,根据复查情况调整病变中心位置。

复查时要严格按照自己标出的OM线扫描。

4、CT定位由于不是三维成相,不如MRI准确。

但本人体会只要扫描时满足上述要求,定位还是比较准确。

另外有些病变,如高血压脑出血大多还是要根据CT定位的。

对于一些某些手术入路,切口相对固定,比如翼点,额下,乙状窦后入路等等,应不在讨论之列。

实际上在临床上最困惑的就是幕上肿瘤的切口确定,现介绍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定位方法,是从张远征教授那儿偷来的,病人全麻后,平躺,术者蹲下,眼睛与病人头部同一高度,距离病人大约一米远,将病人的MRI片置于眼前,下面诸位该明白了吧!目光从片子中穿过,调整眼睛和片子之间的距离,使片子中的头部轮廓和病人实际头部轮廓重合,这样不就可以判断病变的头皮投影了吗!
我的习惯与您不谋而合,我也常常用顶结节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倒是真的没人教过。

顶结节在CT上的位置比较好确定,对于较大的肿瘤以其作为参考点一般比较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要参考低位轴片上眶和外耳孔的相对位置(大部分CT片都不会按标准的眶耳线扫描),画出实际的前后方向的扫描基线,按照基线的方向参考顶结节定出肿瘤的位置。

如果有MR矢状位片,我有时会在正中矢状位片上测量或估计病变的皮肤投影在鼻根至枕外粗隆之间的比例,比如1/3处的前方几cm,然后拿一根绳子,比出病人的鼻根至枕外粗隆的长度,然后将绳子三折,再比在病人头上,找到1/3点,这样确定病变的皮肤投影的矢状位置就不难了;如果有冠状位片,也如法炮制(准确度稍差,因为基准线不好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