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之——虚词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复习之虚词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如: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 免成役。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 例如:“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 例如:“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 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 于地而已矣。 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通“耐”、“能”〗译为:能够、才能。 例释:①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 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副词〗译为:就。例释:再而衰,三而竭。
2.【何】
【记忆】何表疑问定宾谓,什么哪里为什么。副词动 前表反问,形前程度译多么。
5) 表转折,译为:却、但。 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6)表修饰,译为:着、地。 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 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 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
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②“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③“大王来何操?”
〖疑问代词〗 1)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③阁中帝子今何在? ④丞相祠堂何处寻? 2)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 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备考——虚词

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备考——虚词

【 关键词 】 虚词 ; 文言文; 高考 ; 高中
在 不 同 句 中 的 意 义 往 往 不 引言 : 虚词是指没有 完整的词汇意 义 , 但 有 语 法 意 义 或 功 能 记 。另 外 因 为 虚 词 的 用 法 过 于 灵 活 ,
有 些很容 易受 表 面现象 干扰 , 如“ 汝初 闻言而 怒” 中的“ 而” 意义的词。 高 中语 文 教 育 一 方 面 是 让 学 生 掌 握 丰 富 而扎 实 的基 础 同 . 很 容 易分辨 , 但“ 客逾 疱而 宴” 中的“ 而” 的 意 义 知识 , 另 一 方 面 也 是 为迎 接 高 考 , 因 此 引 导 学 生针 对 高 考 进 行 有 有 承 接 的 意 义 , 不能一 目了然地 知其 意义 , 很 多 考 生 误 以 为 也 是 承 机 的 复 习 。笔 者 从 事 高 中语 文教 学 多年 , 对 文 言 文 中 虚 词应 用 的 就 很 模 糊 , 然 而细细分 析 , “ 逾疱 ” 是 表示“ 宴” 的行 为方式 , 因此 是 修 饰 教育 有一定的深入研究 , 认为在高 中语文新课改 的环境下 , 应 该 接 .
N o. 2 Fe b. 2 01 4
青春岁月・ 学 术 版
Yo u t h f u l Ye a r s ・ A c a d e mi c Ve r s i o n
第 2期 2 01 4 年 2 月

中高考 聚焦 ・
高中文言文教学与备考——虚词
余 红 润
( 大 理 州 巍 山二 中, 云南 大理 6 7 1 0 0 0 ) 4个 虚 词 分 布 如 下 : “ 以” : 7次 , “ 而” : 6次 , “ 其” : 5次 , 【 摘要 】 虚词是指没有 完整的词汇意义 , 但有语 法意 义或功能 及 的 1 之” 、 “ 乃” : 4次 , “ 为” : 3次 , “ 于” 、 “ 者” 、 “ 因” 、 “ 所” : 2次 , “ 也” 、 意义的词 . 对 高 中语 文 课 程 来说 , 文 言 文 中虚 词 虽 然没 有 实 际 意 “ 义. 但 在 文 中具备 一 定 的 不 可 替代 的 功 能 性 , 也 具 备 一 定 的 语 法 “ 与” 、 “ 焉” 、 “ 且” : 1 次。 意义 . 因此 其 应 用 是 很 重要 的 知 识 点 。从 近 些年 历 年 高考 和 新 课 改对教学的要求来看 , 高 中语 文 教 育 将 更 重视 学 生 的 实 际运 用 能 力和灵活的表达能力 . 文言 文 中的 虚 词 应 用 也 会越 来越 被 重视 。

“之”的意义和用法

“之”的意义和用法

“之”的意义和用法作者:胡兴成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09年第03期在古代汉语中,“之”字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在不同的语境里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同学们在备考时应引起重视。

一、“之”作实词1、“之”作动词这时,“之”的意思是“到……去”“往”“到”“至”。

例1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例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例3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2、“之”作代词“之”作动词的情况在古代汉语中不多见,作代词相对常见一些。

“之”作代词时,一般用作宾语,代人、事、处所,所代的对象大多出现在上下文中。

作代词时,“之”又分为指示代词和人称代词。

(1)“之”作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们)”“她(们)”“它(们)”,用作宾语。

例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例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例6虽有(通“又”)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

(《劝学》)例7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例8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赤壁赋》)从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之”作人称代词时,一般用在动词之后。

“之”所代的人称在上下文中不一定有具体交代,要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判断,灵活翻译,如“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其上下文都找不到先行词,它是泛指“知”的对象,即知识、道理等,可略而不译,也可根据上下文之意译为“知识”或“道理”。

(2)“之”作指示代词,译为“此”“这”“那里”“这样”“这个”等,此时,“之”可作定语,也可作宾语。

例9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游褒禅山记》)例10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游褒禅山记》)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12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例1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之”作指示代词时,多用在名词前。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

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古文诗歌阅读0711 1414高考文言文阅读高频文言虚词解析高考对常见文言虚词考查非常重视。

以2015年全国高考为例,16份试题中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0个之多,可见这10个文言虚词,按出现的频率排列,依次是:以(9)、为(6)、其(5)、之(4)、而(3)、于(2)、所(2)、且(1)、则(1)、乎(1)。

结合2015以及近年全国高考试题,对它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逐一进行讲解。

以(9次,出现率100%)【用法例释】1.介词(1)表原因。

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在”。

如: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3)依据、凭借、按照。

如:a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余船以次俱进。

(4)把、用、拿。

如:a以为轮,其曲中规。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连词(1)表示并列、修饰或递进关系,相当于“而”。

如: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b樊哙侧其盾以撞。

(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致、以便。

如:a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莫不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3)和“上”、“下”、“东”、“西”、“往”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召有司按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3.动词认为、以为。

如:皆以美于徐公。

4.副词通“已”。

如: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2015高考回眸】山东卷第10题C项: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但以刘日薄西山。

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因为。

广东卷第6题D项:澍毅然以身任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

都是介词,用,凭借。

安徽卷第5题A项: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

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浙江卷第17题A项:而又以游从相爱之私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前后两句均是介词,因为。

天津卷第10题A项: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使工以药淬之。

第一个是连词,来,表目的和结果。

第二个是介词,用。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

2021高考备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在文言文中,有实词和虚词之分。

虚词不像实词那样有固定单一的意思,在不同的语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就造成了识记的困难。

因此本文总结了常见的18个虚词,并给出了相应例句,可当做文言文虚词的背诵,亦可作为查阅之用。

按此顺序:而、何、乎、乃、其| 且、若、所、为、焉| 也、以、因、于、与| 则、者、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

主标题: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副标题: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你能正确的区分虚词的类别吗?关键词:词语,虚词,类别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例如: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例如: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高考语文备考-语法--虚词--介词

高考语文备考-语法--虚词--介词

语法--虚词--介词虚词是汉语主要的语法手段之一。

虚词是意义较虚,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主要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虚词是个封闭类,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现代汉语的虚词主要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

虚词中的介词是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共同组合成介词短语来修饰谓词性词语的词,介词表示时间、处所、方向、方式、手段、施事、受事、对象、原因、目的等。

1、介词的语法特征①介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同名词性词语(或其代词)组合成介词短语作状语,修饰后面的谓词性成分。

介词在语义和结构上对后面的宾语起介引作用。

例如:跟老师谈谈沿着河边走把脏水倒掉为荣誉战斗在阅览室查阅资料介词“对、对于、关于”等组成的介词短语加上“的”后,可以作定语修饰名词。

例如:对当前国际形势的认识对于改进机关办事效率的建议关于美学的研究关于合资建设高速公路的提案②现代汉语中的介词大多数是由动词虚化而来的,例如“把”、“被”、“以”、“从”、“连”、“由”、“关于”、“至于”等,现在仍有一些介词兼属动词,例如“在”、“给”、“比”、“用”、“向”、“朝”、“为了”等。

2、介词的类型①施受介词施受介词用于引出施事者或受事者。

施受介词主要包括:把被叫让给由将归管例如:一道闪电把整个窗户都照亮了。

(引出受事)她双脚跳起把流氓臭骂了一通。

(引出受事)政府还给我们募集了一百件棉袄,二百条棉裤。

(引出受事)鞋袜和裤管被露水浸得湿淋淋的。

(引出施事)与孩子们在一起,叫人轻松得很,开心得很。

(引出施事)②方式介词方式介词用于引出动作的方式、方法、工具等。

方式介词主要包括:用以凭靠按据拿按照遵照依照根据通过本着例如:我们的生活要靠劳动,不能单靠政府救济。

他常以一种欣赏的心态看着孩子们做游戏。

公司应该按照市场行情及时进行价格调整。

这个数字主要是根据企业规划和投资总额确定的。

通过这次摸底考试,他发现了自己学习上的薄弱环节。

③时间、处所介词时间、处所介词用于引出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方向、起点或终点,主要包括:自打从在到当于往向朝自从打从趁着沿着顺着例如:厂里的头儿们似乎全都变成了公关先生,从早到晚忙于接待。

18个虚词例释

18个虚词例释

六、否定副词: 表示否定(用于陈述句):不(今译“不”)、弗(今译“不”)、未(今译“没 有、不”)、勿(wù,今译“不”)、毋(今译“不”)、莫(今译“不”)、 无(今译“不”)、非(今译“没有、不”)、匪(今译“不是”)、靡(mǐ,今 译“不”) 表示禁止(用于祈使句):勿(今译“不要、别”)、毋(今译“不要、别”)、 莫(今译“不要、别”)、无(今译“不要、别”) 表示疑问(用于疑问句末):不(今译“否”)、否(今译“没有”)、无(相 当于“否”,今译“不”)、未(相当于“否”,今译“没有”)
第三人称:之、其、彼、伊(yī)、渠、厥
说明:第三人称代词,表示单数时,译为“他(她、它)”; 表示复数时,译为“他们(它们)”;用作定语时,译为 “他的、他们的”。
二、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是、斯、兹(zī)、之、夫 说明:近指代词可译为“这、这里、这个、这种”。 远指代词:彼、其、夫 说明:远指代词可译为“那、那里、那个、那些”。 虚指代词:或、某 说明:虚指是有所指,但所指的对象并不确定。“或”可译为“有的、有 人”。 无指代词:莫、毋(wú)、无 说明:“莫、毋、无”在句中用作主语,表示“没有人、没有东西”的意思 时,就是无指代词。 旁指代词:他 说明:旁指是表示“别的、旁的”的意思。 三、疑问代词: 问人:谁、孰 说明:问人的疑问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谁”或“哪一个”。 问事物:何、曷(hé) 说明:问事物的疑问代词,可译成“什么”。 问处所、情况或原因: 安、焉、奚(xī)、胡、恶(wū)、盍(hé)、乌 (wū)、何 说明:问处所、情况或原因的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什么、为什
十六、语气助词: 句首语气助词:盖(表示下边说的话是一种带推测性的断定。有时可译 为“大概”)、夫(用在句首,有引起议论的作用。现代汉语无此用法, 不必译出)、惟(用在年月、朝代前,表示叙事开端,可不译出) 句中语气助词:者(表提顿。提出人或事物,停顿一下,使读者注意后 面说明或解释的部分,可不必译出)、也(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不 必译出)、兮(多用于韵文,表示语气的舒缓或停顿,可译为“啊”) 句末语气助词: (1)表示陈述语气:也((1)表示判断,可不译;(2)表示解释、肯 定。可不译,有时可译“啊”)、矣((1)表示已然,即已经实现的事 情,可译为“了”;(2)表示将然,即将要实现的事情,可译为 “了”)、焉(今译“呢”)、耳(今译“罢了”)、已(今译 “了”)、云(含有根据传闻而不十分肯定的语气,可不译出) (2)表示疑问、反问语气:乎((1)今译“吗”;(2)今译“呢”)、 邪(耶yē ,(1)今译“吗”;(2)今译“呢”)、与(欤,yú ,繁 体字为“與”及“歟”,(1)今译“呢”;(2)今译“吗”)、哉 ((1)今译“吗”;(2)今译“呢”)、也(今译“呢”) (3)表示推测语气:乎(今译“吧”)、耶(今译“吧”)、与(今译 “吧”) (4)表示感叹语气:哉(今译“啊”)、夫(今译“呀、啊”)、也 (今译“呀、啊”)、矣(今译“啦”)、乎(今译“啊”) (5)表示祁使语气:也(今译“啊”)、矣(今译“吧”)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第二部分 考点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第二部分 考点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句位分析。 一些虚词在句中不同位置起不同作用。例如: “乎”,处于句末一般作语气助词,如“王侯将相宁有 种乎”。处于句中则大多作介词、形容词词尾等,如“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也”,处于句末表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如“何 可胜道也哉”。在句中一般起停顿、舒缓语气作用,如“师 道之不传也久矣”。 “其”,处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 谓乎”,因为“其”一般不能作主语。处在句中动词后一般 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 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 之志”。 “为”,用在句中,作介词时,后跟名词构成介宾结构 作状语;作动词时,作谓语。用在句末,表疑问语气,且句 中有明晰的谓语,如“何辞为”。以2006年高考广东卷为例, 运用句位分析法辨析“为”字用法,“环购布帛,令妻为制 衣衾”与“秦王为赵王击缶”,后一句从“为”字之后紧跟 “赵王”一词就可以清晰地判断出它是介词,表“替”之义; 前一句中的“为”位于句中,应为省略了介词宾语的介词, 因为文句已有明确的谓语“制”。
另外,也可以根据文言句子整齐、对称的特点,从一个 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而”是表修饰关系 的连词,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 4.语法分析。 不同词性的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是不一样的,名词和 代词一般作主语,动词和形容词一般作谓语,副词、形容词 和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 例如“之”,可以作动词、代词、助词等。“之”作助 词,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宾语前置的标志、定语后置的标志等用法都需借助语法知识 才能较清晰地辨识出来。如“媪之送燕后也,执其踵为之泣, 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前一个“之”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因此本句译为“您送燕后的时 候”,从语法角度看,作例句的状语;第二、三个“之”是 代词,代“她(指燕后)”,分别作介词“为”的宾语和动 词“哀”的宾语。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文言虚词1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文言虚词1
11、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表原因,因而
1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不久
1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 而控于地而已矣 罢了 1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表目的,相当于“以” 15、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表目的,相当于“以”
16、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才 17、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也”字
1、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表示判断语气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表示感叹语气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以”用法补充 动词 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 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因”用法补充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名词,原因,缘由,机缘。 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动词,沿袭,继续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因”字 1、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介词 ,依照,根据 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依靠,凭借 3、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着,趁此。 4、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因为,由于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何”字
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作谓语,为什么,什么原因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作文之事》)
表反问,怎么 4、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作定语,什么
5、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怎么样 6、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若”字 1、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 代词,你 2、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连词,如果
3、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代词,这样
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者 像,好像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18个必考文言虚词ppt精品完整版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18个必考文言虚词ppt精品完整版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方法 例说
• 一、句意分析法 就是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 的用法和意义。
“此所谓八阵图也, • (2010年高考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 童子亦欲学之乎”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童子亦欲学之乎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 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 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 其皆出于此乎
例如: ①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介 与名词、代词及某些名词性词组结合,组成 介词结构,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 词 所、时间等意义的词。根据介词结构的意义 和它们与中心语的关系,可以分为时地介词、
原因介词、方式介词、人事介词四种。介词 结构主要充当句子的状语 。 例如: ①公【为我】献之。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王。 ③请【以剑】舞。 ④【以资政殿学士】行 ⑤故燕王欲结【于君】。
例3:
•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C • A、遂家焉 乃实告焉 • B、将何作 何复尔 • C、不辞而还 裂其衣而束之 • D、群扶以归 欲劙颈以塞责耶

【解析】A前一个“焉”是兼词,相当于“于之”。后一 个“焉”是代词,代“师”。B中前一个“何”是“什 么”,而后一个“何”是“为什么”“怎么”。C中的两 个“而”表示承接。D中前一个“以”连词,相当于 “而”,表示修饰,后一个“以”是表示目的连词。
例: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以”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
例:1、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例: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助 词
古代汉语中的助词指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 充当句子成分,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 词。它一般分为 结构助词(“之”), 语气助词(“焉”“为”)、 音节助词(“其”“之”“而”)两类。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初高中知识衔接——词类(完美整理版)

百强重点名校高考备考_初高中知识衔接——词类(完美整理版)

初高中知识衔接——词类基础知识0904 1533:初高中知识衔接——词类目标1、能够了解掌握现代汉语的词类2、能够掌握各种词性的定义3、能够掌握词性的判别与词的兼类重难点:能够掌握词性的判别与词的兼类过程Ⅰ、基础知识:现代汉语的词类* 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份可以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类。

* 能单独充当句法成份的是实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等七类。

* 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份的是虚词。

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和“附着”。

它们是封闭性词类。

虚词包括:连词、介词、助词、语气词。

* 特殊词类是叹词和象声词。

Ⅱ、讲解实词实词是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代词、拟声词;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的词,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一、实词的(一)名词1、定义: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时间、处所或方位的词。

2、:(1)表人和事物的名称的,如:学生、书、瓜、菜、计算机(2)表时间的叫时间名词,如:早、晚、上午、清晨(3)表方位的叫方位名词,如:上、下、左、右、前、后、中、东、西、南、北、前面、后边、东边、南面、中间(4)表专用名称的叫专用名词,如:云南、上海、李白(5)表抽象事物的名称的叫抽象名词,如:范畴、思想、质量、品德、友谊、方法(6)表处所的叫处所名词,如:墙上、书屋3、语法特点:(1)常做主语、宾语,如“牛吃草”多数能作定语或带定语,如“柳树梢头”“河边柳树”,不能做补语。

(2)名词前可以加表示物量的数量短语来修饰限制。

一般不受副词(如“不”、“很”)修饰,能说“一个人”,不能说“不人”(二)动词1、定义: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和变化、存在、消失的词。

2、:(1)表动作、行为的,如:来、去、说、走、跑、学习、起飞、审查、认识(2)表发展、变化的,如:变化、生长(3)表存现的,如:有、无、消失、存在(4)表使令的,如:使、让、叫(5)表判断的,如:是(6)表相似的,如:象、似(7)表心理活动,如:爱、想、喜欢、重视、注重、尊敬、了解、相信、佩服、惦念(8)表能够、愿意的,叫能愿动词(助动词),如:能、会、要、应、肯、敢、能够、应该、应当、愿意、可以、可能、必须3、语法特点:(1)常做谓语或谓语中心,多数能带宾语,如“他来了”“我爱祖国”。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文言文备考: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难点突破一“乎”
下列各句中的“乎”各表示什么语气?判断依据是什么?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②儿寒乎?欲食乎? ③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表疑问)
(表疑问) (表反问) (表反问) (表揣测)
④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⑤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
⑥“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表揣测) ⑦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8、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赤壁赋》) 连 9、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赤壁赋》) 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 记》) 11、亦当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与妻书》)
【方法指导】 1、词语换位比较法(看虚词前后词语能否调换位置) 换位后改变原意→介词 换位后意思不变→表并列的连词 2、位置确定法 介宾短语做状语,所以只要确定其是状语。
【归纳】
B.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充当谓语时,做动词“好像”、“比得上”;
2、主语+若+谓语\若+主语,“若”是连词“如 果”; 3、若+谓语,句子无主语,一般做代词“你”。
【练习】参照解释归纳18个虚词用法与位置的关系 教师示范 虚 介 助 结论(辨析方法)

看位置: 1、跟在形容词、副词后面,一般 是做词尾,助词; 2、放在句末,是句末语气助词( 疑问、反问、揣测、感叹等); 3、放在谓语后名词前,一般是介 词,相当于“于”,与后面的名 词构成介宾短语。
第五句中的“以”前后形容词表示平行关系,表并列。 后面两句中“以”后的动词短语表行为目的,表目的。
方法指导 难点突破
3、下列各句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侣鱼虾而友糜鹿。

高考语文备考-语法-虚词-兼类词

高考语文备考-语法-虚词-兼类词

语法--虚词--兼类词(一)兼类词的定义兼类词是兼具两类或几类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的词。

词的兼类现象以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之间的兼类居多。

常见的兼类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兼属动词和名词:决定建议代表领导工作通知总结指示兼属名词和形容词:精神困难道德矛盾麻烦科学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端正丰富明白深入明确深入讲究兼属动词和介词:在给比用向朝到跟叫管通过为了例如:例1:讲究有钱人捐钱一般是讲究回报的。

(动词)新房布置得很讲究。

(形容词)例2:领导政府派来的检查组是领导“反腐倡廉”的。

(动词)经理正同几位中层领导谈话。

(名词)例3:决定他决定找一个隐蔽地方,吃上一顿再说。

(动词)这些因素绝不会影响他的决定。

(名词)例4:通过我们系的研究生都顺利通过了中期筛选。

(动词)通过这次大检查,发现了许多管理方面的漏洞。

(介词)(二)兼类词的判断判断兼类词应注意同一性原则,即将读音相同、意义有联系而分属不同词类的词看作兼类词,应注意与同音词或词的活用相区别。

①兼类词与同音词二者相同之处:1、语音形式相同;2、词类或意义不同。

二者的不同之处:兼类词所兼不同词类的词汇意义之间存在较密切的相关性;同音词只有语音相同,而词汇意义不相关。

例如:例1:兼类词:科学是客观的真理。

规范、科学、合理和有效地使每一分捐款发挥作用。

两句话中的“科学”读音相同,分别具备名词和形容词的主要语法功能,第一个“科学”经常作主语和宾语,第二个“科学”经常作状语,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而且两个“科学”的词汇意义相关,因而是兼属动词和形容词的兼类词。

例2:同音词:“拜读您的大作。

”“枪声大作。

”前一个“大作”是称呼对方著作的敬辞,后一个“大作”是“猛烈发作”的意思,两个“大作”只能算作同音词,而不是兼类词。

意义相关而读音相近但不同,也不是兼类词。

例如:例3:近音词:“水凉了。

”“水凉一凉再喝吧。

”前一个“凉”(liang阳平)与后一个“凉”(liang阴平),意义相关,分属形容词和动词,但语音形式不同,也不能看作兼类词。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

文言虚词“以”、“与”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高考文言文选择题中的虚词题,即“意义和用法”异同题,学生比较容易出问题,尤其是特定语境下的“以”“与”,作介词还是连词,是学习中的难点。

首先,“以”这里讨论意义为“因为”的“以”。

看下面句中的词语:1、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3、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根据句意,三句中的“以”都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均可译为“因为” “由于”,即两词“意义”相同。

但,“一璧之故”中心词“故”,是名词性短语,所以从句法上来说,“以一璧之故”构成介宾短语,共同修饰句中动词“逆”,这里的“以”用作介词。

“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则是主谓结构,“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介词后只能带名词或代词,不能带主谓短语,而且“晋侯秦伯围郑”已经构成单句形式,所以这里只能是连词,连接前后两个分句,相当于关联词语“因为”。

所以两句话中的“以”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

“怒”是动词,前面是不用介词的,所以这里的“以”也是连词。

总之,区分表原因的“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关键看它后面是代词、名词、名词性短语还是其他短语或分句。

再看几个句子:4、不赂者以赂者丧。

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9、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以上几句中“赂者”“一璧之故”“物”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是”“己”都是代词,与“以”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分别修饰“丧”“欺”“喜”“记”“悲”,这几处的“以”均用作介词;“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公子贤,(公子)多客”,都是主谓短语,均构成分句,所以这两句中的“以”用作连词。

其次,“与”,这里讨论意义为“和、同”的“与”。

看下面句中加点词语: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3、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4、与其妾讪其良人。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原创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精品课件 虚词(三)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高考文言文专题 复习(三)
——高考文言文常见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考纲”解读
“考试大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 文言虚词。 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 析 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
题型设计
题型比较固定,最常见的题型是采用选 择题的形式,采用比较的方式,就字形相同 的虚词比较其意义和用法,而且往往选取文 中例句与中学语文教材课文例句加点的虚词 对比考查。16、则来自(出题指数:★★★★)
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连词,表假设关系中的结果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3、岂人主之子则必不善哉? 副词,就 4、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对比句, “就” 5、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连词,表承接,就 6、谨守成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连词,如果 7、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那么,就。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连词,表假设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连词,表修饰 ⑧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连词,表承接 ⑨履至尊而致六合。 连词,表承接
2、何
(出题指数:★★★)
说出下列句子中的“何”意义和用法 代词,什么 ①童子何知,躬逢盛饯。 ②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 代词,为什么 ③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 代词,什么 ④孟子者何?昭公夫人也。代词,谁,什么人 ⑤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代词,什么 ⑥寡人有哀,子独大笑,何也? 代词,为什么 ⑦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副词,多么
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代词“它的 2、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代词,“其中的” 3、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 邪? 连词,“是……还是……”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 5、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 石何? 副词,加强反问语气 6、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7、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 寡人! 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要

高考语文备考 虚词

高考语文备考 虚词

•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词与句之间的关系 的虚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 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 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 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 .介词分类 • 1、时间介词 • 2、地点介词 • 3、方式介词 • 4、原因介词 • 5、其他介词,
成语积累法
•以
• 不以为然
• 以己度人 •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不以为意
以貌取人
• 严阵以待
虚左以待

• 无所不为
• 不足为训
为虎作伥
人满为患Βιβλιοθήκη 因• 陈陈相因 • 因循守旧 • 因利乘便 因人成事 因材施教 因噎废食

• 无济于事 重于泰山
例句法(参考专题练习2)
• • • •
必备语法知识: 1、介词语法特点 必带宾语 ,在句中作修饰语 2、连词语法特点
语法分析法
• 连接词与词表达词与词、句与句之间 的关系 • 3、代词语法特点 • 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语法分析法
以: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为: 1、为击破沛公军 2、若属皆且为所虏 3、谁为大王为此计
•因 •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2、因遗策

• • • • 成语法积累 不易之论 呼之欲出 甘之如饴
介词
• 古文主要介词: 以 为 因 于
8、表被动:被 :
古汉语介词
• 以 、为、于、因 、乎
连词
• • • • 1、现代汉语 连词 如 不是 而是 不仅而且等 2、古文连词 以 而 则
助词
• 1、现代汉语:结构助词 的 地、 得 • 2、古汉语 之 者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且、为、焉、也、以专题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且、为、焉、也、以专题解析

语文备考-文言虚词且、为、焉、也、以专题解析且qi(1)连词。

①表并列,可译为“又”“又……又……”“一面……一面……”。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③表让步,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④表示承接关系,那么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2)副词。

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3)复音虚词。

①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况且,再说。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过秦论》)②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兵车行》)③犹且:尚且,还。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文言虚词——且【练习】学生版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3.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5.河水清且涟猗。

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7.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9.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虚词——且【练习】教师版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表递进,而且,并且,况且。

2.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副词。

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3.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副词。

暂且,姑且,将要,快要。

4.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赤壁赋》)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5.河水清且涟猗。

表示并列关系,“又……又……”6.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况且7.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黔之驴》副词,将,将要8.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用于数词前,表示接近某一数字,将近,大约9.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尚且文言虚词—9.为wéi/wèi(1)介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正确使用虚词
• ㈠考点解读
• • ⑵、试题特点 高考对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选 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二是辨别文句中虚词使用 的正误。从命题的角度来说,注重常用虚词的使 用,现代汉语的虚词总量比起实词来要少得多。 尽管数量较少,使用频率较高,但高考涉及的虚 词是更常用的。
㈡经典案例
• 小说家尽可能把人物对话写得流利自然,生动活泼, _____不能完全像实际说话。______讲故事或作报告, _______又决不能像日常说话那样支离破碎,_______ 不写稿子,______应像一篇文章。 (1998年全国卷)
一正确使用虚词
• ㈠考点解读

⑴虚词是指不能单独成句,意义上比较抽象, 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汉语的虚词包括副词,介 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六类。 • 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范 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词的词。如: 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 竟然、居然等。
• 【案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 A)
• • • •
A.虽然 B.尽管 C.尽管 D.虽然
而 可是 而 相反
却 而 却 可
即使 虽然 虽然 即使
也 但 但 也
㈡经典案例
• 点拨: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所供选择 的关联词全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其答案为A。 考关联词语的运用,本质上是考查对句子之 间内在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从提供的一 段文字看,它说的是小说家应该怎么样而不 能怎么样,讲故事、作报告不应该怎么样, 应该怎么样,据此就大致可以选出答案来。B 项最后一组关联词语使用有问题,因为根据 语意没有转折关系,C项的错误也在这里。D 项的主要错误在于“相反”的使用上,因为 下一句子与上一句所说的意思在存在矛盾关 系。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3)一位美国军事记者在一篇报道中披露:从160千 米以上高空运行的卫星上所拍摄的照片,经过放大后, 竟然显示了前苏联一艘巡洋舰甲板上的螺栓。(该用 “在”却用了“从”,因为介词“从”是表示引进动 作行为时间、处所、范围或变化的起点,而介词“在” 则表示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处所、范围、条件 等) • (4)对于牛郎织女,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该用 “关于”,却用了“对于”。“关于”是表示关、涉 及的事物;而“对于”则表示指出对象)
一正确使用虚词


㈠考点解读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 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从、自、 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 为(对象或目的)、 以、按照(方式)比、跟、 同(比较)、被、叫、让(被动)等。 •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动词。如:和、 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等。 • 4.助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得、所, 时间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 吧、啊。 • 叹词、象声词从略。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二)介词的误用 • 介词的语言的组合过程中能发挥重要的作 用。运用介词时要做到:当用时,不可乱 用、漏用;不当用时,不可滥用。介词的 误用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1、介词滥用 • (1)有的人在看问题的方法上是错误的。(用了 “在……上”这一介词结构,改变了句子的内容和结 构,变成了“人是错误的”了,应去掉它,让“看问 题的方法”作“是错误的”陈述对象) • (2)从大量的观侧事实中告诉我们,要掌握天气的连 续变化,最好每小时都进行观测。(滥用了介词结构 “从……中”,使得句子没有了主语,应去掉它)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3、重复赘余 • ①经过治理整顿,剧场内外秩序明显好转,观众出入 不再互相拥挤。(“互相”表意上与“拥挤”重复, 应去掉这个副词) • ②其实,细究起来,“华厦汉民族文化”这一概念, 本身就有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而并非是一个封闭的 稳定范畴。(“并非”是一个副词组合,表示略带反 驳意味的强化否定,相当于“并不是”。它与后面的 “是”重复,应去掉“是”才行) • ③岳飞戎马一生,是一位抗金英雄,可最后终于被奸 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在风波亭。(“终于”与 “最后”重复,去掉这个副词)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2、介词混用 • (1)因此,他们对某些妇女的正当合理的离婚要求看 成是“不规矩”,是“太调皮”了。(该用“把”, 却用了“对”) • (2)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领导无产阶级向资 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宣战的那一天起,就认为坚持 斗争是共产党人最高贵的一种品质。(该用“从”, 却用了“在”)
㈡经典案例
• 点拨:本题考查了一组动词、三组连词(关联词)的区别。选A。 “迷醉”与“陶醉”:两个词的词义极为接近,但很显然, “迷醉”的程度要比“陶醉”深,它是指“沉迷,陶醉”。原 句中用这两个词语都可以,但后文中有“像孩子那样快乐,像 农夫那样淳朴”的描写,显示出“他”在音乐中的那种沉迷的 状态,选用“迷醉”更好。 • “不止”与“不只”:这两个词的词义较难区分,一定要仔细 辨析。“不止”表示超出某个数目或范围,强调“数目多”; “不止一次感受到”,表明“感受”了很多次。“不只”是 “不但,不仅”之意,不能与“一次”相搭配。 • 最后两个词语的区别较好辨析。“不管……还是……”是表示递 进关系的关联词,表明“音乐”“绘画”“书籍”都能成为 “好的男子汉”的“园地”。而“如果”与“或者”不搭配。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一、虚词误用例说 • 高考对虚词使用的考查,主要是虚词 的滥用、误用和搭配不当等问题。考 查对象又多为副词、介词、连词和助 词等。下面分析一下虚词误用的情况 并说说辨析的方法。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一)副词的误用 • 副词的误用主要是由于对副词意义的理解不准而造成 的。副词的误用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 1、自相矛盾 • 经专家鉴定,这一只明景泰年间制作的景泰蓝铜罐价 值至少在三万元以上。(“至少”是表示最小限度的 副词,而“三万元以上”表示的不是最小限度,虚词 与语境矛盾,应删去“至少”) • 2、词性不明 • 他常常写小说,偶然也写诗。(“偶然”是形容词, 它不能充当“写”的状语,应该换用副词“偶尔”)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5)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是由于战争性质 决定的。(该用介词“由”,却用了表原因的 “由于”。“由”是引进动作的施动者) • (6)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并未消沉,而是 在大家的信赖和关怀中得到了力量,树立了克 服困难的信心。(该用“从”,却用了“在”, 因为“在……中”这种格式常用来表时间或空 间,而不表示来源或由来。汉语中表示来源或 由来的往往用“从……中”) • (7)如果国家能够多生产一些这类配件,就可 以把节省下来的外汇,进口我国暂时还不能生 产的仪器。(该用“用”,却用了“把”)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4、用法不明 • ①他们学习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决心统 筹安排,因地制宜,逐渐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逐渐”侧重于渐进性,而“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 革”不能渐进,只能分步进行,所以“逐渐”应改为 “逐步”) • ②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 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该用“又”,却用了“再”。因为“又”、“再” 两个副词都表示重复的动作,但“又”表示已经重复 的动作,而“再”表示将要重复的动作。) • ③新来的经理同老经理一样,更会体贴职工。(“更” 表示程度进一步增加,用于程度比较时。两个经理既
㈡经典案例
• 【案例3】(2006,全国卷Ⅰ)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 的关联词语,使上下文连贯起来。将答案写在文段下 面对应的序号后。 • 语言的形式 ① 是美的, ② 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 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 ③ 语言 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 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 ④ 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 ⑤ 音乐和语言不是一 回事,⑥ 这间二者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 声音来表现的。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①之所以 ②因为 ③所以 ④也 ⑤尽管 ⑥但是。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4、介词搭配不当 • (1)今年要以下岗工人的再就业问题作为重要任务, 切实抓好。(“把……作为”是一个介词固定结构, 句中误用为“以……作为”) • (2)自开工以来,在卫生工程局负责人及参加工作的 解放军不顾劳累的积极工作下,工程进度很快。 (“在……下”中间插入的应该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一般不能是谓语性词语,因此,在“积极工作”之后 加上“……的情况”,或者是将“在”改为“由于”, 并去掉“下”) • (3)动物园根据大熊猫安排了大熊猫所需要的生活环 境。(“根据”不能与“大熊猫”搭配,应改为“根 据大熊猫的习性”)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3)由于游泳技术的提高,为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游 泳活动提供了条件。(滥用了介词“由于”,句子没 有了主语) • (4)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对各种不爱惜人民币的错误 做法,以及随意将人民币放大后销售的违法行为,尚 未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删去介词“对”,否则成 分残缺) • (5)这所大学非常有名,吸引了来自于一百多个国家 的外国留学生。(“自”“于”两个介词不应连用, “于”多余)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5、介词位臵不当 • 经过他长达三年的苦心研究,终于在新品 种的研制开发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各分句的主语都是“他”,所以应该把 “经过”调到“他”之后)
㈢知识积累 虚词误用
• (三)连词的误用 • 所谓连词的误用,主要是指关联词语的错 误使用。关联词语是复句的有机部分(单 句中也有关联词语)。一个复句,用不用 关联词语,用哪个关联词语,是单用还是 成对地配合使用,用在什么位臵,都有一 定的规则。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如下毛 病。
㈡经典案例
• 【案例2】(2005,北京)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 恰当的一组是( ) A • 那天夜晚,他抱着吉他即兴演唱了几支歌,脸上 是____的表情,像孩子那样快乐,像农夫那样淳朴。 我_____一次感受到,好的男子汉本质上都是农夫,朴 实,宁静,沉湎于自己的园地,_____那是音乐、绘画 _____书籍。 A、迷醉 不止 不管 还是 • B、陶醉 不只 不管 还是 • C、迷醉 不只 如果 或者 •• 3、介词漏用 • (1)电视连续剧《大明宫词》塑造一代女 皇武则天的形象方面有重大突破。(应在 “塑造”前加上“在”,构成介宾短语,充 当“有”的状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