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考试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临河干 ________②求石兽________③转转不已 ________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2.阅读《卖油翁》前后两个不同的版本,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初一下册期末复习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

植此宜生怜悯之心。

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

……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

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

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

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

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

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

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有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有答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干②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③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

②干:求见。

③沟恤:沟渠。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字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 ②自谓可将十万________③竟不可得________ ④恒独步庭阶________(2)下列加下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惟此六字惟手熟尔B.一老河兵闻之何陋之有C.几为所擒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古人岂欺我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3)翻译下列句子①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②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4)(乙)文中刘羽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讲学家和刘羽冲失败的经历中,你明白了什么?2.文言文阅读窃符救赵初魏公子无忌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

魏有隐士曰侯嬴,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监者。

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

语文初一下册文言文试题带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④,揖让进退⑤。

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吾子矣。

”________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________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选自刘向《列女传》)【注】①墓间之事:指埋葬、祭扫死人一类的事。

②处子:安顿儿子。

③贾(gǔ)人:商贩。

④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此指祭礼仪式。

⑤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A.乃/遂/卒B.乃/卒/遂C.遂/乃/卒(2)选文讲述孟母为了教育儿子成才,多次搬家,努力为孟子选择良好的成长环境,后来孟子成为“大儒”的故事。

下面的语言材料,与本文主旨不相关的一项是()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B.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C.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D.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2.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着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1、余闻之也久()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1、父利其然也()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1)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②阅十余岁________③转转不已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②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 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

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 文章语言简洁。

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 文章寓理于事。

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 文章人物各具特点。

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答案】(1)倒塌;经过;停止(2)①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主观臆断吗?(3)D【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三国志》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

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

”遂往诣蒙。

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

”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

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④遂往诣蒙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

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总复习纲要一、常识积累⑴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⑵文学常识: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古代随笔的特点是形式多样,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叙事成分较多,是抒情、议论的基础,不追求细节的生动性,力求简约。

常常借一件事情来抒写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

二、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贤于材.人远矣()三、一词多义自: 1.并自为其名()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闻: 1、余闻之也久() 2、不能称前时之闻()其: 1、其诗以养父母()2、稍稍宾客其父()然: 1、父利其然也() 2、泯然众人矣()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四、古今异义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2、(或.)以钱币乞之()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稍稍..)宾客其父()5、泯然(众人..)矣()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六、问题探究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节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河中石兽》)【乙】欧阳公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①。

丞相正肃吴公与欧公姻家②,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

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若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

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

”此亦善求古人笔意⑥也。

(选自《正午牡丹》)【注】①精粗:精良和粗劣。

这里指古画水平的高低。

②姻家:儿女亲家。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花瓣散开。

④黑睛:瞳孔。

⑤房敛:花冠收拢。

⑥笔意:这里是指绘画的乐趣。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转转不已________②如是再啮________③尝得一古画________④善求________(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B.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C.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D.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②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

(4)从“老河兵找到石兽”“丞相吴公一眼看出画面上是正午牡丹”两件事中,你受到怎样的启发?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孟母三迁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①。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②也。

”________去,舍市旁。

其嬉游为贾人③炫卖之事。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复习试题(含答案)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第一组习题:1.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二]第二组习题: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M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总复习(含答案)

孙权劝学①初,权②谓吕蒙曰:“卿③今④当涂⑤掌事,不可不学!”蒙⑥辞⑦以军中多⑧务。

①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②谓:告诉,对⋯⋯说,常与“曰” 连用。

③今:现在。

④当涂:当道,当权。

涂,通“途” 。

⑤掌事:掌管政事。

⑥辞:推托。

⑦以:用。

⑧务:事务。

权曰:“①孤②岂欲③卿④治经⑤为⑥博士⑦邪!⑧但⑨当⑩涉猎,? 见 ? 往事 ? 耳。

卿言多务, ? 孰? 若孤?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岂:难道。

③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

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④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书》《诗》《礼》《春秋》等书。

⑤为:成为。

⑥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⑦邪:语气词,后写作“耶” 。

⑧但:只,只是。

⑨当:应当。

⑩涉猎:粗略地阅读。

? 见:了解。

? 往事:指历史。

?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 孰:谁。

? 若:比得上。

孤常读书,自①以为大有所②益。

”蒙③乃④始⑤就学。

①以为:认为。

②益:好处。

③乃:于是,就。

④始:开始。

⑤就:从事。

①及鲁肃②过寻阳,与蒙③论议,大④惊曰:“卿今者⑤才略,⑥非复吴下阿蒙!”①及:到,等到。

②过:经过。

③论议:讨论,评议。

④惊:惊奇。

⑤才略:才干和谋略。

⑥非复:不再是。

复,再。

蒙曰:“①士别三日,②即③更④刮目⑤相待,大兄⑥何⑦见事之晚⑧乎!”肃⑨遂⑩拜蒙母,结友而 ? 别。

①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

三,泛指多天。

②即:就。

③更:重新。

④刮目:擦拭眼睛。

⑤相待:看待。

⑥何:为什么。

⑦见事:知晓事情。

⑧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⑨遂:于是,就。

⑩拜:拜访,拜见。

? 别:告别。

(二 )重点句子翻译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了,不可以不学习!2.卿言多务,孰若孤?你说 (你 )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 )呢?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阿蒙了!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5.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总复习第一单元《伤仲永》1.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字,晚号;是北宋家、家和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每空0.5分,共3分)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每空1分,共4分)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3.翻译下列句子。

(每空2分,共8分)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下列句中划线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蒙乃始就学C.卒之为众人,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5.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C.父/利其然也D.余闻之也/久6.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

(2分)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7.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8.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答:9.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3分)第二单元《木兰诗》1.本文《》选自宋代编的一书。

这首诗是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每空0.5分,共2分)2.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每空0.5分,共2分)可汗()()燕山()胡骑()辔头()3.解释下面字的意思:(每空0.5分,共3分)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⑵万里赴戎机(赴:)⑶出郭相扶将(郭:)⑷策勋十二转(策:)⑸著我旧时裳(著:)⑹关山度若飞(度:)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2分)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通,意思是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通,意思是5.翻译下列句子。

(每空2分,共8分)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3分)答: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2分)答:8. "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2分)答: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有哪些动词?(2分)答:10.“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写出了。

(3分)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

(2分)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2分)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2分)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3分)答: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2分)答: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2分)答:第三单元《孙权劝学》1.《孙权劝学》选自,该书是时期的家、家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体通史。

(每空0.5分,共3分)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过(到)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3.说说下面划线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3分)(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翻译句子。

(4分)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2分)(用原文回答)方法:目的:6.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吕蒙是。

(2分)7.鲁肃的话表现他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文末" "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3分)8.文中孙权善劝,请结合本文略加分析。

(2分)答:第四单元《口技》一1、本文节选自《》是清代编选的小说。

作者,字,人。

(每空0.5分,共3分)2.给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每空1分,共4分)(1)会宾客大宴( )A适逢,正赶上B.会议C开会D会合(2)众妙毕备( )A毕生B毕业 C全、都D完了(3)宾客意少舒( )A少量 B稍微 C减少 D年轻(4)不能名其一处也( )A.名字 B.名声 C.出名 D.说出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3分)5.在听口技表演时,本文居然写道"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你认为这可信吗?谈谈你的独到见解。

(3分)6.口技人在表演时,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动动脑筋,想想看,这有什么作用呢?(3分)二1.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4分)(1)妇抚儿乳()(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4)众妙毕备()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2分)第一层:第二层: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2分)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

6.翻译:(2分)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三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4分)(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2)虽人有百手()(3)不能名其一处()(4)两股战战()8.(2分)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9.(2分)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10.(2分)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11.(2分)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12.翻译。

(2分)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第五单元《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1.文学常识:(3分)①《夸父逐日》选自《》,是我国最早的之一。

②《共工怒触不周山》,及上学期课文《》均选自《》,又名《》,是(朝代)淮南王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古今异义。

(2分)饮于河、渭:古义:。

今义:。

3.词类活用。

(2分)①北饮大泽:。

②道渴而死:。

4.词语解释。

(7分)词语解释词语解释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昔者地维绝故水潦尘埃归焉5.语句翻译。

(6分)①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②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③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6.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2)“夸父逐日”这个神话现常用来比喻(3)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4)“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5)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要这么做?请你推测一下。

(6)《共工怒触不周山》解释了哪两种自然现象?你如何看待文中的解释?(7)你还知道多少与太阳或者黄河有关系的神话故事?有关太阳或者黄河的诗句能列举至少两句吗?第六单元《狼》一1.(2分)本文选自代小说家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意思。

(4分)(1)缀行甚远()(2)恐前后受其敌()(3)其一犬坐于前()(4)一狼洞其中()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2分)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2分)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悟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2分)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2分)译文: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2分)译文:二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项( )(2分)A.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后狼止而前狼又至C.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

止增笑耳止有剩骨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划线词归类正确的一项( )(2分)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2分)(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 ) (2分)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2分)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