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
胃食管反流病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完整版一、概述(一)定义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
反流也可引起口腔、咽喉、气道等食管邻近的组织损害,出现食管外表现,如哮喘、慢性咳嗽、特发性肺纤维化、声嘶、咽喉炎和牙蚀症等。
(二)流行病学GERD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国家GERD患病率为10%~20%[1],国内尚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有Meta分析显示国内GERD的患病率为12.5%[2],且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特点,可能与饮食习惯等因素有关。
虽然目前我国GERD患病率较西方国家低,但随着我国生活方式西化、人口的老龄化,GERD患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三)分类根据反流是否导致食管黏膜糜烂、溃疡,分为糜烂性食管炎(erosive esophagitis, EE)、非糜烂性反流病(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其中NERD最常见。
EE可以合并食管狭窄、溃疡和消化道出血。
目前认为GERD的两种类型相对独立,相互之间不转化或很少转化,这两种疾病类型相互关联及进展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诱因或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资料显示GERD发病和年龄、性别、肥胖、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老年人EE检出率高于青年人[3]。
男性GERD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4]。
肥胖、高脂肪饮食、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因素与GERD的发生呈正相关,而体育锻炼和高纤维饮食可能为GERD的保护因素[5,6]。
(二)发病机制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取决于抗反流防线与反流物攻击能力之间的平衡。
反流发生时,胃酸、胃蛋白酶、胆汁等反流物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造成损伤,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可导致胃食管反流事件增多,而食管清除能力下降使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的时间延长,易导致攻击和损伤。
1.抗反流屏障结构和功能异常[7,8]:(1)贲门切除术后、食管裂孔疝、腹内压增高(妊娠、肥胖、腹水等)可导致食管下括约肌(lower esophagus sphincter, LES)结构受损。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
□签署胃镜检查同意书
□静脉麻醉者,麻醉师访视患者,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
□胃镜检查,必要时行病理活检
□完成三级医师查房记录
□根据胃镜检查结果拟定诊治方案
重
点
医
嘱
长期医嘱: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二级护理
□饮食(根据病情)
□患者既往基础用药
临时医嘱:
□血、尿、大便常规+潜血
医师签名
□二级护理常规
□普食
□药物(同第3天)
临时医嘱:
□胃粘膜保护药
长期医嘱:
□内科疾病护理常规
□二级/三级护理常规
□普食
□药物(同第3天)
临时医嘱:
□胃粘膜保护药
出院医嘱:
□今日出院
□出院带药:治疗疗程8-12周
□中-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疗后应复查胃镜
□PPI试验治疗2周阴性者或正规治疗无效患者,需重新评估。
□一级护理/特级护理
病情
变异
记录
□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2.
□无□有,原因:
1.
2.
护士
签名
医师
签名
时间
住院第4天
住院第5天
住院第6天-第9天
(出院日)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食管压力测定、24小时食管pH监测(必要时阻抗检测或胆汁酸检测)
□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指导治疗者记录用药反应(包括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反流食管炎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反流食管炎(ICD10:K21.0)
临床路径在胃食管反流患者诊疗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临床护理路径 ( C N P ) 能够 有效提 高康复 资源 的利用率 、 减 少 患 者 康 复 进 程 的延 迟 , 实现患者临床护理质量的最佳化 。 所谓的 C N P主要 是 指 以 患 者 自身 特 征 为基 础 的 、 具 有 高 度 针 对性的临床护 理方 案… 。C N P通 常 具 有 一 个 详 细 的 护 理 日 程计划表 , 细 化 患 者 每一 天 的 检查 、 用药 、 治疗 、 护理 、 饮食 、 活
.
临床 路径 在 胃食 管 反流 患 者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疗 护 理 中 的应 用研 究
郭 艳
( 湖 北 医药 学院 附属 太 和 医院 , 湖 北 十堰 4 4 2 0 0 0 )
[ 摘要 ] 目的 探 讨 I 临床 护 理 路 径 ( C N P ) 在 胃食 管 反 流 ( G E R D) 患 者 诊 疗 护 理 中 的 应 用 效 果 。 方 法 将 2 8例 G E R D 患者 作 为研 究对 象 , 随 机 分 为 2组 , 对照组 ( =1 4 ) 采 用 常会 护 理 方 案 , 研 究组( n=1 4 ) 在 常 规 护 理 方 案 基 础 上 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 对 比 分析 2组 患者 对 临床 护 理 的 满 意 度 、 健 康 知 识 掌 握 程 度 以及 平 均 住 院 时 间。 结 果 研 究 组 患 者 对 临 床 护 理 的 满 意 度 明 显 高 于对 照 组 ( P< 0 . 0 0 5 ) ; 研 究 组 患 者 对健 康 知 识 的 掌握 程 度 和 平 均 住 院 时 间 明 显 优 于 对 照组( P< 0 . 0 0 5 ) 。 结 论 临 床 路 径 在 G E R D患者诊 疗护 理 中的应 用效果 显著 , 既 可 以 提 高 患 者 对 临 床 护 理 的 满 意
临床路径病种
临床路径(23个专业346个病种)一、呼吸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消化内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四、心血管内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六、肾内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七、内分泌
10个临床路径病种
九、神经外科18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骨科2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卜一、泌尿外科12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二、胸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三、心血管外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四、妇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五、产科10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七、小儿外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八、眼科13个临床路径病种
十九、耳鼻喉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口腔科16个临床路径病种
卜一、皮肤性病科11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二、肿瘤科15个临床路径病种
二十三、精神科5个临床路径病种。
中国胃食管反流病诊疗规范2023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胃肠动力学组 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 食管疾病协作组
定义
•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由胃十二 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或口腔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
中和,PSPW指数是伴有PSPW的反流次数占总反流次数的百分比,可反映食管的化 学清除能力。西方健康人群 PSPW 指数>61%,低 PSPW 指数可作为存在病理性反 流的辅助证据,并可预测患者对抑酸治疗的反应
•。
• 食管基线阻抗值可反映食管黏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MNBI的计算方式如下: 在夜间卧位期间,分别在凌晨 1:00、2:00、3:00 选取 3 个 10 min 的时间 窗口,在避开吞咽、反流和 pH值下降的时间窗后测量最远端阻抗通道(通 常为 LES 上方 3 cm 通道)的基线阻抗值,以上 3 个时间点的平均阻抗值 即为MNBI。西方健康人群MNBI>2 291 Ω,低MNBI可作为诊断病理性反 流的辅助证据,且可预测患者对抑酸治疗的反应。
• 一些新的食管阻抗‐pH值监测参数可用于食管生理状态的辅助诊断,如反流后吞咽 诱导蠕动波(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 PSPW)指数和平 均夜间基线阻抗(mean nocturnal baseline impedance, MNBI)。PSPW 指 反流事件结束后 30 s内发生的吞咽事件,可促进唾液对食管远端酸化的
• ②应用评价:食管反流监测可为 GERD 提供客观诊断证据,是诊断 GERD 的金标 准。如患者既往未明确诊断 GERD,建议停用抑酸剂>1周后再行食管反流监测; 如患者已确诊GERD,为明确抑酸剂治疗失败的原因,可在服用抑酸剂的情况下行 食管反流监测。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临床表现: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胃灼热,小婴儿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
注意需要与食物过敏引起的反流或嗜酸细胞性食管炎鉴别。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胃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1.体位治疗。
2.饮食治疗。
3.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合适推荐的幼儿用药)、抑酸剂(法莫替丁,0.5mg/kg/次,每天2次,最大剂量每次不超过40mg;奥美拉唑:5~10 kg:5 mg qd;10~20 kg:10 mg qd;≥20 kg:20 mg),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电解质;(4)食管下段24小时pH值联合阻抗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2)胸部、腹部X线平片;(3)腹部超声;(4)食管钡餐造影;(5)胃镜检查。
(七)选择用药1.胃肠促动力剂(尚无幼儿合适的推荐药物)。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截止到2011年7月,迄今为止最全的目录)本文由妍雅夕贡献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 1.5 自发性气胸 1.6 肺血栓栓塞症 1.7 肺脓肿 1.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9 结核性胸膜炎1.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11 慢性支气管炎1.12 特发性肺纤维化1.13 胸膜间皮瘤1.14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 胆总管结石 2.2 胃十二指肠溃疡2.3 反流性食管炎2.4 大肠息肉 2.5 轻症急性胰腺炎 2.6 肝硬化腹水 2.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2.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2.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2.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2.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2.12 上消化道出血2.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2.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 脑出血 3.3 吉兰巴雷综合症3.4 多发性硬化 3.5 癫痫 3.6 重症肌无力 3.7 病毒性脑炎 3.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3.9 肌萎缩侧索硬化3.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3.11 颈动脉狭窄3.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13 视神经脊髓炎3.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4.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4.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4.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4.8 房性心动过速 4.9 肥厚型心肌病4.10 肺动脉高压 4.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4.12 主动脉夹层 4.13 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 4.14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4.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1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5.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2.1 初治APL 5.2.2 完全缓解的APL 5.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5.4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5.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6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5.7 血友病 A 5.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 终末期肾脏病 6.2 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 急性肾损伤6.4IgA 肾病行肾穿刺活检6.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6.6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6.7 急性肾盂肾炎 6.8 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6.9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6.10 慢性肾脏病贫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 型糖尿病7.2 2 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 库欣综合征7.5 Graves 病7.6 垂体催乳素瘤7.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7.8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9 尿崩症7.10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 胃十二指肠溃疡8.2 急性乳腺炎8.3 直肠息肉8.4 门静脉高压症8.5 腹股沟疝8.6 下肢静脉曲张8.7 血栓性外痔8.8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9 结节性甲状腺肿8.10 乳腺癌8.11 乳腺良性肿瘤8.12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8.13 甲状腺良性肿瘤8.14 甲状腺癌(2011 版)8.15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8.16 慢性胆囊炎8.17 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8.18 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8.19 原发性肝细胞癌8.20 肝门胆管癌8.21 细菌性肝脓肿8.22 胃癌(2011 版)8.23 脾破裂8.24 胰腺癌8.25 胰腺假性囊肿8.26 肠梗阻8.27 小肠间质瘤8.28 克罗恩病8.29 肠外瘘8.30 肛裂8.31 肛周脓肿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 颅前窝底脑膜瘤9.2 颅后窝脑膜瘤9.3 垂体腺瘤9.4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 三叉神经痛9.6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 颅骨凹陷性骨折9.8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10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9.11 颅骨良性肿瘤9.12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9.13 颈内动脉动脉瘤9.14 高血压脑出血9.15 大脑半球胶质瘤9.16 大脑凸面脑膜瘤9.17 三叉神经良性肿瘤9.18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 腰椎间盘突出症10.2 颈椎病10.3 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 股骨颈骨折10.5 胫骨平台骨折10.6 踝关节骨折10.7 股骨干骨折10.8 肱骨干骨折10.9 肱骨髁骨折10.10 尺骨鹰嘴骨折10.11 尺桡骨干骨折10.12 股骨髁骨折10.13 髌骨骨折10.14 胫腓骨干骨折10.15 股骨下端骨肉瘤10.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7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10.19 胸椎管狭窄症10.20 股骨头坏死10.21 髋关节发育不良10.22 髋关节骨关节炎10.23 膝内翻10.24 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 肾癌(2009 版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及2010 版开放肾癌根治术)11.2 膀胱肿瘤11.3 良性前列腺增生11.4 肾结石11.5 输尿管结石11.6 肾盂癌11.7 输尿管癌11.8 前列腺癌11.9 肾上腺无功能腺瘤11.10 睾丸鞘膜积液11.11 精索鞘膜积液11.12 精索静脉曲张十二、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 贲门失弛缓症12.2 自发性气胸12.3 食管癌12.4 支气管肺癌12.5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2.6 漏斗胸12.7 非侵袭性胸腺瘤12.8 肺良性肿瘤12.9 纵膈良性肿瘤12.10 食管裂孔疝12.11 支气管扩张症12.12 气管恶性肿瘤12.13 食管平滑肌瘤12.14 纵膈恶性畸胎瘤十三、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 房间隔缺损(2009 版和2011版)13.2 室间隔缺损13.3 动脉导管未闭(2009 版和2011 版)13.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13.6 法洛四联症13.7 主动脉瓣病变13.8 升主动脉瘤(2009 版和2011 版)13.9 肺动脉瓣狭窄13.10 二尖瓣病变13.11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13.12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13.13 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十四、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 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 宫颈癌14.4 输卵管妊娠14.5 子宫平滑肌瘤十五、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 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 计划性剖宫产15.4 完全性前置胎盘15.5 过期妊娠15.6 医疗性引产15.7 阴道产钳助产15.8 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15.9 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十六、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 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 麻疹合并肺炎16.4 母婴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16.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6 初治儿童ALL 16.7 矮小症16.8 病毒性心肌炎16.9 川崎病16.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11 癫痫16.12 型糖尿病16.13 急性肾小球肾炎16.1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1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6.16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6.17 过敏性紫癜16.18 毛细支气管炎16.19 热性惊厥16.20 胃食管反流病16.21 消化性溃疡16.2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23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6.24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25 支气管肺炎十七、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 先天性巨结肠17.2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 尿道下裂17.4 急性肠套叠17.5 儿童房间隔缺损17.6 儿童室间隔缺损17.7 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17.8 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17.9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7.10 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17.11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17.1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7.13 发育性髋脱位(2 岁以上)17.14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7.15 梅克尔憩室17.16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17.17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17.18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低位)17.19 先天性肌性斜颈17.20 隐睾(睾丸可触及)十八、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 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 共同性斜视18.4 上睑下垂18.5 老年性白内障18.6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8.7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18.8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18.9 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8.10 角膜裂伤18.11 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18.12 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18.13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十九、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 声带息肉19.3 慢性鼻-鼻窦炎19.4 喉癌19.5 鼻出血19.6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19.7 鼻中隔偏曲19.8 分泌性中耳炎19.9 甲状腺肿瘤19.10 慢性扁桃体炎19.11 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19.12 突发性耳聋19.13 下咽癌19.14 腺样体肥大19.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二十、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 舌癌20.2 唇裂20.3 腭裂20.4 下颌骨骨折20.5 下颌前突畸形20.6 腮腺多形性腺瘤20.7 牙列缺损20.8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20.9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20.10 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 口腔扁平苔藓20.12 口腔念珠菌病20.13 单纯疱疹20.14 乳牙中龋20.15 乳牙慢性牙髓炎20.16 个别乳磨牙早失二十一、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 带状疱疹21.2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 寻常型天疱疮21.4 重症多形红斑21.5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1.6 白癜风21.7 淋病21.8 慢性光化性皮炎21.9 荨麻疹21.10 系统性硬化症21.11 寻常痤疮21.12 寻常型银屑病二十二、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 甲状腺癌(2009 版)22.2 结肠癌(2009 版) 22.3 胃癌(2009 版)。
脾胃科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的患者。
一、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吐酸病(TCD编码:BNP03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编码:K21.903)。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专家组《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06年,三亚)。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
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临床常见证候: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中虚气逆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年)”。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疗程时间为:4-6周/疗程。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吐酸病(TCD编码:BNP030)和胃食管反流病(ICD-10编码:K21.903)的患者。
2.反流性食管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可以进入本路径。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胃镜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24小时食管pH及胆红素监测、食管测压、心电图、胸片、超声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肝胃郁热证:疏肝泄热,和胃降逆。
(2)胆热犯胃证:清化胆热,降气和胃。
内科学胃食管反流病
对于因胃食管反流引起的焦虑、抑郁等心理 问题,可进行心理干预治疗,如认知行为疗 法等。
05 患者管理与教育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
减轻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减轻体重可 以减少腹内压,从而降低反流发生的 频率和严重程度。
抬高床头
睡觉时抬高床头15-20cm,利用重 力作用减少夜间反流。
避免紧身衣物
避免穿着紧身衣物和腰带过紧,以减 少对腹部的压力。
内科学胃食管反流病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CONTENTS
•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 • 诊断与鉴别诊断 • 治疗方案与策略 •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 患者管理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01 胃食管反流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临床症状及(或)食管炎症的一种疾病。反流物主要是胃酸 、胃蛋白酶,尚可有十二指肠液、胆酸、胰液等,前者临床上多见,后者主要见于胃大部切除术后、胃肠吻合术 后、食管肠吻合术后。
发病机制
食管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通常就是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食物反流到食管,对食道黏膜的攻击作用。一般胃酸会 中和和稀释某些食物,但是胃酸与这些反流的食物混合以后,会使胃内的酸性环境遭到破坏,其他酶也会遭受破 坏,使得食管黏膜的抵抗力进一步的下降,受损加重。
流行病学特点
01
02
03
发病率
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常见 病,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 增加。
地域差异
不同地域的胃食管反流病 发病率存在差异,可能与 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因 素有关。
危险因素
包括年龄、性别、吸烟、 饮酒、肥胖、高脂饮食、 食管裂孔疝等。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典型症状为烧心 和反流,不典型症状有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 等。还伴随食管外症状,包括咳嗽、咽喉症状、鼻窦炎、复 发性中耳炎、哮喘和牙蚀症等。
【精品】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版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原因不明的呕吐、胸及上腹痛、反酸、烧心,小婴儿可有喂食困难、营养不良、发育停滞等症状,对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效的哮喘等,应当考虑GERD可能。
2.实验室检查:通过食管钡餐造影;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胃镜检查可确诊。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体位治疗。
2。
饮食治疗。
3。
药物治疗:胃肠促动力剂、抑酸剂、黏膜保护剂。
4.外科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1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
1。
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和隐血;(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电解质;(4)食管下端24小时pH值监测。
2。
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1)血气分析;(2)胸部、腹部平片;(3)腹部B超;(4)食管钡餐造影;(5)胃镜检查等.(七)选择用药。
1.胃肠促动力剂。
2。
抑酸剂。
3。
黏膜保护剂。
(八)出院标准。
1。
诊断明确。
2.除外其他疾病。
3。
临床症状有所缓解。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其他疾病,需要处理干预。
2。
内科保守治疗失败需外科干预。
二、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表单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3–5天。
2024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
2024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 )是由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或以上部位,进入口腔(包括咽部)或肺引起的症状或并发症。
GERD在全球患病率较高(2.5% ~ 51.2% X我国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近年来国内也呈现出逐年升高的态势。
因反流发生的初始部位以及典型症状是在上消化道,所以一直以来国内医学界认为GERD 主要是消化内科的疾病,由GERD导致的咽喉、口腔、鼻腔、鼻窦、中耳、气管、肺、心脑血管、皮肤、血液和免疫系统等部位的症状和体征长久以来在我国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
近10年来人们对GERD的关注较多,对其认识也不断加深,更多的GERD 相关性疾病被发现和认知,相关概念和诊疗方案均有较大程度的更新,使得国内医学界对GERD的认知有了极大的提升。
GERD相关性疾病众多,隐匿性很强,影响面极广,伤害性极大,若其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控制,轻者引起生活质量下降,重者导致严重并发症甚或威胁生命,所以科学诊治GERD十分必要。
本文就GERD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3个方面进行综述。
一、发病机制GERD的发病机制涉及消化道内、外,GERD发生源于食管内,部分患者又通过直接侵袭、神经或免疫机制导致食管外组织的损伤。
消化道内的发病机制包括抗反流屏障结构或功能异常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其他因素包括胃排空延迟、心理因素、肥胖症、妊娠和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
1.抗反流屏障结构异常反映在食管胃结合部(EGJ )抗反流屏障上,功能异常体现为食管清除能力和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抵抗力下降。
2.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多数情况下酸反流是导致GERD出现症状和并发症的主要原因。
食管远端异常酸暴露可直接或间接通过炎性介质刺激食管黏膜内的感觉神经纤维末梢引起症状。
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在非糜烂性GERD和食管外症状患者中,非酸反流、气体和固体反流也可引起或加重GERD ,这些研究的发现弥补了内镜或单纯PH 监测诊断GERD的不足,亦提示食管外症状发生的可能机制。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0.12.10•【文号】卫办医政发[2010]198号•【施行日期】2010.12.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9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我部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了矮小症、病毒性心肌炎、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癫痫、1型糖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过敏性紫癜、毛细支气管炎、热性惊厥、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支气管肺炎等小儿内科1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当地医疗工作实际,指导各试点医院制订具体实施的临床路径,及时总结试点工作经验,将有关情况报我部医政司。
联系人:卫生部医政司医疗机构管理处张文宝、胡鹏电话:************、68792730附件: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二○一○年十二月十日附件:小儿内科19个病种临床路径矮小症临床路径(2010年版)一、矮小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矮小症(旧称侏儒症)(ICD-10︰E34.3)。
(二)诊断依据。
根据《儿科学》(王卫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矮身材儿童诊治指南》(中华儿科杂志,2008年,46:428-430)、《Pediatric Endocinology》(Mark A.Sperling主编,Saunders Elsevier 出版社,2007年)、《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小儿内分泌学》(颜纯、王慕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消化内科临床路径
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胃炎
K29.101
K29.100X001
—
1、必符一诊诊断;(1)有急性胃黏膜病变的诱因(应激状态、酒精、进食不洁食物、特殊药物等)(2)急性起病,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2、同时有他病,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一诊CP实施,可进入CP。
4-5天
必要时
2016年版P183
缺血性肠炎
K55.900X002
K55.900X001
K55.900X002
—
第一诊断必符缺血性肠炎,局限性缺血性肠病,缺血性肠炎。临床病情排除急性坏死型。
10-14天
建议早期使用广谱抗菌素预防菌血症
2016年版P236
16
消内
功能性肠病
K59.900
—
1、必符一诊诊断;2、同时有他病,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一诊CP实施,可进入CP。
5-7天
预防感染
2016年版P240
17
消内
腹泻
K52.916
—
无
5-10天
抗感染:左氧氟沙星、依替米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喜炎平等
2016年版P244
18
消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K76.000X002
—
1、第一诊断高度怀疑且分型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已初步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2、同时有他病,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一诊CP实施,可进入CP。
13-14天
酌情可短期内应用抗菌药物
2011年版P285
27
消内
肝硬化
肝性脑病
K74.100
K72.903
—
消化系统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消化系统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肝硬化腹水(ICD-10:K74+R18)(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标准:包括肝功能损害、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2.有腹水的体征和影像学结果:腹胀、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等;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存在腹腔积液。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2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及《2004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等国内、外临床诊疗指南1.一般治疗(休息、控制水和钠盐的摄入)。
2.消除病因及诱因(如戒酒、停用有损肝功的药物、限制过量钠盐摄入等)。
3.药物治疗:利尿剂、白蛋白等。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74+R18肝硬化腹水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入院后必须完成的检查:(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甲胎蛋白(AFP)、HBV、HCV;(3)腹水检查;(4)腹部超声、胸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择:(1)腹水病原学检查,腹部CT或MRI,超声心动检查;(2)24小时尿钠排出量或尿钠/钾比值。
(七)腹腔穿刺术。
1.适应证:新发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疑似并发自发性腹膜炎者;2.术前准备:除外合并纤溶亢进或DIC;3.麻醉方式:局部麻醉;4.术后处理: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补充白蛋白(大量放腹水时,应于术后补充白蛋白,按每升腹水补充8-10g白蛋白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
一、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内科学》(陈灏珠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14版),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非糜烂性反流病、糜烂性食管炎和 Berrett 食管三种类型。
1.有胃灼热和/或反流的典型症状。
2.有非心源性胸痛、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等非
典型症状。
3.有咳嗽、咽喉症状、哮喘、牙蚀症等食管外症状。
4.PPI 试验阳性、食管测压和/或食管下端 24 小时pH 值监测支持胃食管反流病的表现。
5.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有明显黏膜破损及病理支持
胃食管反流病的炎症表现,可明确糜烂性食管炎的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2019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解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1.健康宣传教育,调整生活方式:包括减肥、戒烟、调整
饮食及体位。
2.内科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抗酸药、黏膜保
护剂、促动力药等。
3.抗反流手术治疗。
4.内镜治疗:包括射频治疗、注射或植入技术、内镜腔
内胃食管成形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 5-7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高度疑似胃食管反流病(疾病编码 ICD–10:
K21)。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
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
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同级别医院近期内已查项目可自行
决定是否取用):
(1)血常规、便常规和潜血、尿常规;
(2)肝功、肾功、血糖、血脂、血离子;
(3)心电图;
(4)胸片、腹部彩超;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转上级医院完善检查):
(1)内镜下活体组织学检查;
(2)食管测压;
(3)食管 24 小时pH 值监测和阻抗;
(4)食管钡餐检查。
(5)胃镜(检查前做乙肝、丙肝等感染性疾病筛查)。
(七)选择用药。
1.质子泵抑制剂。
2.黏膜保护剂。
3.促动力药。
(八)出院标准(退出路径)。
1.诊断明确,除外其他疾病。
2.反流、胸痛、腹痛等症状缓解,可应用口服药物维持治疗。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拒绝接受药物维持疗法,要求内镜或手术等进一步治疗。
2.胃镜检查发现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胃癌等其他消化
系统疾病,出径或进入相关路径。
3.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需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或进入相关路径。
4.患者在充分告知的情况下,拒绝配合必要的检查项目
和/或治疗方案。
二、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ICD-10:K2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5–7 天
时间住院第 1 天住院第 2–4 天住院第 5–7 天(出院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