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2017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教案-大气运动

一、(了解)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1、大气的组成组成作用干洁空气氮气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氧气生物呼吸、主要的氧化剂微量气体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O3可以吸收紫外线水汽可产生天气现象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的厚度与对流运动的强弱有关,地面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对流层的高度越高,因而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同。

在空间上,低纬>中纬>高纬;在季节上,夏季>春季。

秋季>冬季。

二、逆温现象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但有时会出现气温随海拔升高而上升的现象,即出现了逆温现象(海拔越高气温越高)(1)逆温的形成及消失过程a)图①为对流层正常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冷却快,贴近地面的大气也随之降温。

b)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离地面越远,降温越慢,因而形成了自地面开始的逆温(图②)。

c)随着地面辐射冷却的加剧,逆温层逐渐向上扩展,黎明时达到最强(图③)。

d)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地面很快增温,逆温层便自下而上逐渐消失(图④、图⑤)。

(2)逆温的类型3、逆温的影响有利方面: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时,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与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以被当作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

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谷地的温度,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可以免受冻害等。

不利方面: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的受热过程(1)两个来源①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根本来源):A太阳辐射。

②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B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过程①地面的增温:大部分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使地面增温。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资料精品PPT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资料精品PPT课件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
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①高海拔地区:
地势高

空气 稀薄

大气的削 弱作用弱

太阳能 丰富
气候较 晴天多、阴 大气的削 太阳能 ②内陆地区: 为干旱 → 雨天气少 → 弱作用弱 → 丰富
③四川盆地: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晴朗天气,大气反射弱;湖 泊湿地,比热大,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慢;CO2增多,大气逆辐 射增强,较多补偿地面热量;冰雪地面,地面的反射增加,地 面吸收热量减少,地面辐射减少,a→b的转化率减小。 答案 B
1.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 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 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 射的影响。昼、夜云量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很大,可用下 表比较。
10~11题,8分
相关原理注重对等温线、等压线和天气系统
图示及气候资料图的分析和判读。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作用及对地面的保温作
用。
垂直运动
吸收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
原理,大气水平运动的
影响因素及风向的判断。

面风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D为 地面辐射 ,它经过大气时,几乎 全部被 水汽和 二氧化碳 吸收,所以 地面 是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E为 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到 保温作 用。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气的“ 温室效应 ”。 (3)大气的削弱作用和 保温作用 共同影响的结果是 缩小 了气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必修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课件湘教版必修


与下垫面状
(等压线疏则小, 大,随纬度升高

况有关
密则大)
而增大
2.等压线图的判读 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就是等压线。等 压线分布图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水平分布的状况。气压场 的类型、风向和风力以及锋面气旋等是高考等压线图判读题 最主要的考查内容。
(1)根据图中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系统(如下 图,单位:百帕):
A.N 地缺少含煤岩层⑤,说明该地古气候不适合森林的 生长
B.从构造上看,该地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C.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老到新 D.N 地缺失③、⑤岩层,可能该沉积时代 N 地处于上升 过程
答案:D
解析:沉积地层一般先形成的在下,后形成的在上,因 此①~⑥岩层的新老顺序是由新到老。油气往往储存于背斜 构造,而此地为断层,不可能有油气资源。煤层⑤及地层③ 在 N 地缺失,可能是相应地质历史时期 N 地处于上升阶段, 无法接受沉积造成的。
气压 特征
系统 高压 等压线闭合,数值 中心 中高周低 低压 等压线闭合,数值 中心 中低周高 高压 高气压延伸出来的 脊 狭长区域
低压 低气压延伸出来的 槽 狭长区域
注意点
最外一条封闭等压线以内是高 压中心或低压中心的范围
高压脊控制地区与高压中心天 气状况相近 低压槽往往与锋面结合在一 起,其控制地区与低压中心一 样以阴雨天气为主
(2012·山东烟台一模)下图示意“北半球某区域2011年1月 4日14时和5日8时海平面气压(单位:百帕)分布”,读图完成 (1)~(2)题。
二、热力环流 1.形成原理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两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如图中①、②、③、④处的风向所示)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讲义(经典打印版)【考纲展现】1、大气的受热进程、大气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2、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要素;3、热力环流的构成原理及实际意义;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考点一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及大气的受热进程 大气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N 2 地球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局部 O 2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CO 2 绿色植物停止光协作用的原料;调理地表温度 O 3能吸收太阳紫外线,对地球生物起维护作用 水汽发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影响空中和大气温度 固体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2.大气的垂直分层(1)分层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分层气温垂直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的关系 对流层随高度添加而降低 对流运动清楚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亲密 平流层 随高度添加而添加 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空中飞行,臭氧层有维护作用 高层大气 随高度添加先降低后添加— 80~500 km 有假定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讯有重要作用 3.大气的受热进程(1)大气的热源⎩⎪⎨⎪⎧太阳辐射是地球最主要的能量来源空中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2)大气的受热进程详细图解如下:①〝太阳暖大地〞:太阳辐射能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来源,虽然需求穿过厚厚的大气,但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很少,只要臭氧和氧原子吸收一局部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而能量最强的可见光被吸收的很少,绝大局部透过大气射到空中,空中因吸收太阳辐射能增温。

②〝大地暖大气〞:空中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

相关于太阳短波辐射,空中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前往宇宙空间外,绝大局部被近空中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③〝大气还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局部朝向空中,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空中,在一定水平上补偿了空中辐射损失的热量,对空中起到了保温作用。

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实用课件: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件(141张)

高考地理一轮(全国通用版)实用课件: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课件(141张)

温→地 面是近 地面大 气的直
的水
接热源
汽和_________等吸收
受热过程
具体说明
地理意 义
热量返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 还
外辐射大气逆辐射
地面→
环节
热量,其中大部分射向地 实
3:“大气 面,称
现大气
还大地” 为C___________,将大部 对
分热
地面的
量返还给地面

3.大气的两大作用: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主要吸收_______,二氧化 碳和水汽主要吸收红外线。
B
C
【解题技法】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昼夜温差大小的方法
(1)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 昼夜温差大。
(2)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 夜温差大。如典例1中丰雪年平均气温日变化小于枯雪年。 (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 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②反射作用:没有选择性,与云层厚度有关。 ③散射作用:波长越短的可见光越容易被散射。
紫外线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保温作用:___________对近地面大气热量起补偿作 用。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
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 气__增_,即温通。过同大时气大逆气辐向射外将辐大热射气量红逆还外辐给线射地,其面中,从大而部补分偿指了向____ ______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具体如下图
冷热不均
①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_____运动(上升或下沉)→同

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中图版新课标必修一第二章第1节第1课时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红安一中石胜书
首先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大气上界;
接着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受到大气对其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作用。

最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表面,其中部分被反射,部分被吸收。

地表吸收的部分转化为热能,部分转化为化学能储藏于生物体内。

大气的受热过程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
过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那是为什么呢?
我们刚才学过了,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说,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温度越高。

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成因: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越少
地球表面吸收太阳辐射,温度升高,自己成为一个辐射源。

根据辐射原理,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
短;物体的温度越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表面温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温度高,短波辐射,如太阳辐射
温度低,长波辐射,如地面辐射
今天我们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地理必修1中图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案(1)

地理必修1中图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案(1)

极地高压 副极地低压副热带高压高纬环流中纬环流中纬和高纬环流第1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案【基础知识】一、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1.大气环流:(1)概念: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2)因素: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引起大气运动(3)作用:促进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2.单圈环流成因: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 3.三圈环流:(1)成因: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①低纬环流赤道上空:南风→西南风→西风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北流,形成南风;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南风不断偏转成西南风;到30°N 附近形成西风,便堆积下沉,使该地区地表气压较高,又该地区位于副热带,故形成副热带高压。

赤道地区地表气压较低,于是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在地表,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形成低纬环流。

②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单圈环流在地表,副热带高压地区的气压较高,因此气流向极地方向流动。

在极地地区,由于气温低,气流收缩下沉,气压高,气流向赤道方向流动。

来自极地的气流和来自副热带的气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锋面,称作极锋。

此地区气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附极地低气压带。

气流抬升后,在高空分流,向副热带以及极地流动,形成中纬环流和高纬环流三圈环流也可用下图来表示:4.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赤道——赤道低压带之间——信风带(北—东北风,南—东南风)副热带(30°)——副热带高压带之间——西风带(北—西南风,南—西北风)副极地(60°)——副极地低压带之间——极地东风带(北—东北风,南—东南风)极地——极地高压带5.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1)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2)北半球:大致夏半年北移,冬半年南移。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1-中图版

《热力环流》教案一、课前系统(一) 分析教材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热力环流”。

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 分析学生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

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三) 设计思想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1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运用实际案例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和过程,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探讨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过程,探究大气圈和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天气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教学策略:通过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题,如大气层结构填空题、大气运动原因的选择题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策略:运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提高学生的正确率。
2.研究性学习作业: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种典型的天气现象(如台风、暴雨、干旱等),研究其形成原因、影响范围及与大气运动的关系,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地理图表绘制:根据所学大气层结构及各层特点,绘制一幅大气层结构示意图,标注各层大气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关注环保、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作业要求: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意查阅相关资料,确保作业质量。作业提交时,请各组将作业进行整理、分类,以便教师批改和反馈。期待大家在作业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创意!
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直观的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梳理,建构体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气圈的概念、组成及作用,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件地理课件PPT

高一地理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课件地理课件PPT

白天,气温 不会太高

射越强 (偏低)
当 堂 双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散射
空气分子、 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 可见光(蓝 光、紫光)
向四面八 方散射, 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 呈蔚蓝色
基 达 标
课 堂 互
颗粒较大的 尘埃、雾 粒、小水滴
各种波长同 样被散射
无选择性
阴天的天空 灰蒙蒙的
课 时 作




菜单
ZT ·地理 必修1
当 堂

课 前 自
3.运用大气热力作用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基 达














菜单
ZT ·地理 必修1










●新课导入建议
解 读


你看到天空中的云彩在动么?大风吹来、树叶在摇摆

案 设
么?这都是大气运动的表现。那么,大气为什么会运动?



课 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哪里?导入新课——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ZT ·地理 必修1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菜单
ZT ·地理 必修1
图 表 活 动 解 读

【教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教案】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第1课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一、课标要求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解读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本条要求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本条“标准”的前置条件是运用示意图,也就是本节课需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示意图进行教学;其行为动词是“说明”,说明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中属于“理解”层次,即要求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示意图等,能够解释清楚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热源;能够叙述清楚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

本条要求强调对大气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一些地理现象,比如温室效应、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

其落脚点在于学生能够知道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懂得如何运用相关原理解决真实情境问题。

2.教学提示与育人价值本条课标要求学生在理解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的基础之上,能够对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解释说明。

该课标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于“学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要素综合影响的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及大气的水平运动的原理,应借助大量示意图、地理模拟实验演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和角度思考问题,以此促进学生综合思维。

同时,教师在结合具体区域的生产生活案例,例如“城市热岛效应”、“海陆风”、“温室效应”等,在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迁移应用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素养进行了渗透。

三、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从整体内容来看,“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新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属于大气方面的知识。

大气这一章在人教版地理1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宇宙中的地球”、“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的深化和承接,又是后续学习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考地理复习: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

高考地理复习:对流层大气的热状况.

单元二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讲:大气的基本状况(第一课时)
一、大气的组成
组成成份 作用 氮气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份 人类活动的影响
氧气 人类和一切生物维持生命活所必需的物质
干 低 洁 CO2 层空 大气 气 O3 水汽 固体杂质 化石燃料的使用,植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 被的破坏→CO2增多 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 →全球气候变暖 吸收紫外线 ,使地面 氟氯烃→臭氧含量减 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 少,形成“空洞”→ 伤害;少量的紫外线还 白内障、皮肤癌 有杀菌的作用。 温室效应 成云致雨的 必要条件
(2)逆温类型及发生条件
辐射 逆温
高度
冬季,晴朗平静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 大气迅速冷却,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形成上暖下冷的逆 温现象。这种逆温现象 日出前 最强,日出后自上而下消失。
中午
对流运动,有利污染物扩散
0 20
温度
日落后

高度

日出前
对流运动抑制, 污染物不易扩散
日出后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 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最多、土壤最肥沃、人 口密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6分)
地处热带;空气对流旺盛;周围水域广阔;地形复杂
三、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
(1)概念:对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 或每上升一千米降温小于6℃的现象。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 层大气剖面图,回 答: (1)图中出现逆 温现象的是①、 ②、③中 ② , 的 判断理由是
此处气温随海拔 的增加而增加。
(2)该城市工业高度集中,当天发生了重大烟雾事件,这一事件 的原因是什么?(6分) 气象原因:下冷上热,不利于气流的对流与扩散,加重了大气污染。 地形原因:商业居民区地处洼地,不利于气流扩散、自净,加剧了污 染。 人为原因:工厂排放煤烟、粉尘,空气污染。(每个2分 )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高三全册地理课件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专题1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件高三全册地理课件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及如何布局郊区工业及卫星城市,成为人们普遍
关心的问题。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
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12/10/2021
高频考点 核心突破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等压面的判读
(2)海陆风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增温快,气温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高空 气压比原来气压升高,空气由大陆流向海洋;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 而海洋上因气温低,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 风。夜间与白天大气的热力作用相反而形成陆风。
12/10/2021
高频考点 核心突破
考点二 热力环流的成因及等压面的判读
【对点演练 2】 (2015·天津一模)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不同高度等压面分布 图,回答问题。 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气温:甲>乙>丁>丙 ②此时 M 地吹东北风 ③此时 M 地吹西北风 ④气压:甲>乙>丙>丁
12/10/2021
12/10/2021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 气温 不 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 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12/10/2021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如下图)
12/10/2021
知识回顾 夯基固源
二、热力环流与大气的水平运动
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 , (1)垂直 其高空形成 高气压
运动 ,B、高C气两压地冷,却在,高空空气形冷成却低下气降压,在近地面形成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运动(第1课时)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大气运动(第1课时)
√ B.中心商务区可能位于乙处
C.城市绿化带应建在距城市 中心16千米外
√ D.火电厂宜建在离城市16千
米以外处
21
【课后检测】 三、绘图题
7. 在下图中绘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 基本原理图。
大气上界
地面 图 11
22
【课后检测】 三、绘图题
8. 在下图中绘制热力环流图。
23
【课后检测】 三、绘图题
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保温作用基本原理
热力环流
4
考点诠释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探究活动:读下图,说出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 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考点诠释2: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状况:
大气的垂直运动→对流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风向——风吹来的方向)
例如:↖东南风 ↓北风 ↘西北风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地区间冷热不均 (4)大气运动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9
二、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探究活动:请在下图中加上箭头完成A、B、C三地热 力环流示意图,并判断A、B、C三地近地面和高空的气 压状况,绘制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9. 在下图中绘制北半球近地面A、C、点的风向 (用F1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用F表示实际风向)。
24
【重点图像1】
图7 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
25
【重点图像2】



图8 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示意
26
课堂评估
反思:收获与疑问…… 活动:绘制概念图
d
c
冷却
a 受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优质课公开课课件、教案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对第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是研究世界气候类型、自然带的形成及分布的基础,在教材上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些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属于地理教材中的主干知识。

三、学情分析(一)授课年级:高一年级(二)分析:本课涉及的内容逻辑性较强,而高一年级学生地理逻辑思维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学习困难较大。

热力环流、风的受力或近地面风的形成原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同时本课涉及一些气候名称、涉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的判断,这些内容集中在一起,学生容易感到困惑,所以我们除了补充必要的知识,梳理知识联系外,必须弱化具体气候分布、名称、特征的记忆,突出用规律分析判断的能力。

四、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说出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2.能够联系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阐述全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2.通过阅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图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关系图,增强学生空间感知与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大气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培养学生探索大气环境的兴趣。

2.通过对天气现象的科学剖析,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五、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2.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3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二)难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机理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策略1、通过作板图,采取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的方法化解难点知识进行教学。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

2-1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教学设计第1课时深圳市宝安高级中学宋懿娥一、教材分析:1.知识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在大气和地面之间相互转化、传递的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第二,大气的保温效应。

整个过程可以描述为: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散射,绝大部分到达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并将所吸收的能量以地面辐射的形式传给大气。

大气充分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还给地面,从而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

2.教材的地位:太阳辐射是大气的能量源泉,太阳辐射的分布和变化是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最基本原因。

例如大气运动、大气降水以及气候的形成、“保温效应”等。

可见,在本节中学好弄清太阳辐射及其能量转换这一理论,对本单元各节重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重点、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是大气的热力作用,其中大气的保温效应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的温室效应。

(2)过程与方法培养读图,会画简图来分析大气热力过程的能力;培养运用大气热力性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建立构建知识体系的训练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经济结构的危害,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关注环保等国家大事的新闻报道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节教材内容比较贴近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强烈的直观感应,教师提出一些联系实际又有一定深度的思考问题,启发学生动脑思维、议论,既能引导学生们层层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具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化抽象为具体,又能通过人的视神经的刺激来达到人的大脑的形象化记忆,鉴于此,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手绘板图教学法边讲解边绘制,学生参与绘制2.启发探究式教学法发现、思考、推理获取新知识3.传统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多媒体教学辅助学生化抽象为具体四、教学程序设计[设疑激趣导入新课]我们都知道,月球表面没有大气,使得月球上白天在阳光直射的地方温度可达127摄氏度,夜晚则降到零下183摄氏度。

2.2.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2.2.1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有哪些?它们对现实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有哪些影响?
3.结合GIS软件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他们深入思考。
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大气受热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大气运动与气候现象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空间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一)导入新课,500字
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新课,如夏天炎热的午后突然下起阵雨,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天气变化?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展示地球上的极端气候现象,如极地冰盖融化、热带风暴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大气运动对气候的影响。此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4.案例分析,学以致用:结合现实生活中典型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大气运动对其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5.差异化教学,关注个体发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能力水平,实施差异化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高一地理必修一 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

高一地理必修一 大气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1)
2005年10月25日07:34 重庆时报
2005年10月23日,星期日,由于意大利突发猛烈的暴风雨,并 造成湍急洪水,致使意大利东南部港口城市巴里附近的一座铁 路桥被冲成“危桥”。桥梁的整体部分已经被雨水冲掉倒塌了, 只剩下铁轨还孤零零地架在空谷中。
恶劣的天气使得当地一辆取名为“欧洲之星”列车在高速行驶 中需要紧急刹车。该列车在经历了一段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后, 终于停了下来,才有幸没有坠下15米高的铁路桥。
•季风环流
季风 1 概念: 2 形成过程和原因
一月 高
东 北 风
西 北 风

冬季风形成动态图
七月

西 南 季 风




东南 信风
结论: 1)东亚季风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南亚季风成因:
还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东亚季风和南压季风的主要区别
冬 向季风风夏 向季风风地区分布
东亚 西北
山谷风形成示意图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对风的影响(北半球为例)
1000 1002 1004 结论: 如果不受其它外力的作用,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是风向.
2、地转偏向力对风的影响(北半球为例)
1000 1002 1004 1006 结论: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19.一架飞机在北半球低空如下图所示的方向飞行,据此判断 ( )
大 气 逆 辐 射 地面吸收
大气的上界
地 面 辐 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阳 辐
射向宇宙空 间 射向宇宙空 间

大气上界
地 大气吸收 面 吸 收
大大
气 气 大气
辐 射
增 吸收 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山风
②影响与应用 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
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
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 城市热岛 ”的形成是突破口
郊区吹 高于 向城市
②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 卫星城或 污染较重 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温馨提示】 (1)在海陆风、山谷风的复习中,要注意其 风向的变化实质不在于白天还是晚上,而在于不同下垫面
者为陆地、上凸者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
分布状况与近地面一致。( × ) (3)城市工业区,特别是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应建在城市大 气环流之内。( × )
[深 度 解 读 ]
1.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二个方向、三个关系
②气压差异 (3)三个关系
导致
水平运动——从高压流向低压。
①近地面和高空气压相反关系
②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2.水的运动
考纲解读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2015课标Ⅰ,1~2题, 8分 1.水循环的过程 2015课标Ⅱ,9~10题, 和主要环节,水 8分 选择 自然界水循环 循环的地理意义 2014课标Ⅱ,6~7题, 题 2.陆地水体,河 8分 流径流补给 2012课标文综,4~5 题,8分 2015课标Ⅰ,7~9题, 选择 自然资源对人 水资源及其分布, 12分 题 类生存与发展 水资源利用中的 2011课标文综,36(1), 综合 意义 问题及解决措施 (3)题,16分 题 世界洋流分布规 洋流及其对地 2013课标Ⅱ,9题,4 律,洋流对地理 理环境的影响 分 环境的影响
考情概览· 备考定向
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考纲解读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 冷热不均引起 热力环流;大气的 的大气运动 水平运动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2013课标Ⅰ,9题,4分 内容探究:气候是高考考查的重要 2011大纲文综,9~10题,选择题 内容。设问方式灵活多变,命题角 8分 度主要有三:一是考查基本原理和 规律,如热力作用、热力环流、大 气压带、风带的分 2013课标Ⅱ,10~11题, 布及移动规律;气 8分 选择题 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分布和移动规 气压带和风带 压带、风带对气候 2012课标文综,37(1)题, 综合题 律等;二是考查相关图表判读,如 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压线分布 10分 的影响 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等;三是考 2015课标Ⅱ,4~5题,8 查气候综合应用,如气候对河流水 锋与天气;低压(气 分 常见天气系统 旋)、高压(反气旋) 2013课标Ⅰ,10题,4分 选择题 文特征、工农业生产、城市区位选 择等的影响。 2012全国文综,10~11题, 与天气 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 8分 形式并存。难度系数在0.55左右, 分值为8~12分。 全球气候变化的可 全球气 能影响;应对全球 - - 热点探究:西伯利亚,横断山区, 候变化 青藏高原地区。 气候变化的措施
面辐射释放的持续度。地形起伏、地势高低通
过影响大气层的厚度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 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①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 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第一节 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 第1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学习目标 1.识记:大气的受热过
思维导图
程,大气对太阳辐射
的削弱作用及对地面 的保温作用。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 成原理,大气水平运 动的影响因素及风向 的判断。 3.应用:能阅读、分析 和判读等压面分布图, 并能运用已学知识分 析解决问题。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
蔬菜、花卉等作物。 (2)参考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 利影响。 答案 (1)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 大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2)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
物在冬季也可种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能力);有 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和土壤的水分。
【反思归纳】 大气保温作用与削弱作用的实际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②深秋利 用烟雾防霜冻;③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 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 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中逆辐射增强,会导致地表温度
上升 极光现象与地表温度无关 会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命题角度二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2.(高考经典)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 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 展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 “温室效应”的?
②影响与应用 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 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 山坡 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升温快 ,气流 上升 ,气 压低,暖空气沿山坡上升,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 降温快 ,气流 下沉 ,气
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
形成谷风
温的日较差。
【排查纠错】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 ) (2)春末秋初,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 ) (3)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主要是云层吸收了大部分的太阳
辐射。( × )
[深 度 解 读 ]
1.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因素
(1)大气成分:主要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水汽等对地面辐射的 吸收和对大气逆辐射作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就是温室气 体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的典型表现。 (2)天气状况:主要是大气中云层、尘埃对太阳辐射与地面辐
3.地壳的运动与变化
考纲解读 考试内容 核心知识点
全国卷五年考题 统计
题型
命题研究
2015课标Ⅰ, 10~11题,8分 内容探究:地壳物质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过 2014课标Ⅰ, 营造地表形态 选择题 图的阅读、各种地貌的形 程;地表形态变化 36(1)题,6分 的力量 综合题 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 的内外力因素 2013课标Ⅱ,36 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 题,22分 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 读。 地质构造及其实践 形式探究:选择题和综合 意义;地表形态对 2014课标Ⅰ,4~ 山地的形成 选择题 题的考查形式并存。难度 交通线路分布的影 6题,12分 系数在0.55左右,分值为 响 4~8分。 热点探究:河流地貌,虚 河流侵蚀地貌和堆 河流地貌的发 积地貌;河流地貌 - - 拟地质剖面图。 育 对聚落的影响
(2)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如上图中PD′=PC′、
PA′=PB′。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2.判读等压面的凸凹
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高压,凹向低处的为低压, 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另外,近地面与高 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3.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1)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
区域的温度对比关系。
(2)要注意一些规律使用的前提。如“越接近地面气压越 高”,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同一地点。“气温越高气 压越低”,这个规律一定要注意是在只考虑热力因素的情 况下才能成立。
【排查纠错】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地面冷热不均直接导致大气水平运动。( × )
(2)同一地点近地面气压总是高于高空气压,高空气压的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
命题角度三
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
)
3.(2013· 北京文综)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中(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审题突破】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C.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D.到达地面的短波辐射减弱
【审题突破】 获取信息 解读信息
火山爆发后,会有大量的火山灰物质
题干关键词“地表”温度 进入大气层,这些物质能反射 太阳短波 下降,“火山爆发”导致 ① 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 辐射减弱,从而使② 地表 温度下降 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高纬度地区极光现象减少 地球表面长波辐射增强 答案 D
地 面风 垂直运动 吸收
考点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 识 整 合 ]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问题。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热源: 太阳辐射 。 (2)热量传递过程:太阳辐射穿过 大气层 (大气对太阳 削弱 作用)→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面吸 收 太阳辐射 增温→ 地面 辐射→大气中的 水汽 和 二氧化碳 吸收热量→大气受热→ 大气 辐射和 大气逆
用不大。
(4)影响:使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 递减 。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地暖大气:上图中D为 地面辐射 ,它经过大气时,几乎 全部被 水汽 和 二氧化碳 吸收,所以 地面 是大气的主要的 直接热源。 (2)大气暖大地:上图中E为 大气逆辐射 ,对地面起到 保温作 用。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气的“ 温室效应 ”。 (3)大气的 削弱作用 和 保温作用 共同影响的结果是 缩小 了气
③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
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常考的 关系是确定水平气流的关键。
类图像之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