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威廉·莎士比亚所著的喜剧剧作,以男女混淆、感情纠葛为主要情节元素之一。
女扮男装的情节成为整个剧情的关键点之一,通过这一情节,莎士比亚刻画了角色们的不同面貌和内心情感的复杂性。
剧中的女主角维奥拉由于船只失事,被迫佯装男子,并化名为凯撒里奥。
为了生存和寻找亲人,维奥拉不得不扮装成男子,并在丧失了女性身份的展现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毅勇敢。
她在剧中以男子的身份表现出了女性所固有的特质,比如敏感、细腻、善解人意等。
女扮男装情节还给剧中的其他人物带来了一系列的困惑和误解。
首先是奥利维亚,她爱上了女扮男装的凯撒里奥,对他展开热烈的追求。
由于凯撒里奥在公众面前的身份是男子,奥利维亚的心思很快就转向了男性角色,而不是女性的维奥拉。
这种跨性别的感情碰撞凸显了人们对于外表的关注和对于情感的片面理解。
在追求凯撒里奥的奥利维亚也引起了画家塞西里奥(实际上就是维奥拉的哥哥)的注意。
塞西里奥被奥利维亚的美丽和优雅所吸引,与她展开了互动。
在剧中,塞西里奥与奥利维亚的感情交流充满了诗意和柔和,但是他其实是爱上了维奥拉。
女扮男装的情节还给观众带来了一系列的喜剧效果。
维奥拉与奥利维亚的情感纠葛以及凯撒里奥与塞西里奥之间的误会与困惑,以及维奥拉与她的情感对象奥利维亚之间的三角关系,都给剧中增添了喜剧的元素。
通过女扮男装的情节,《第十二夜》探讨了性别和身份的问题。
维奥拉以自己的真名和真实性别为代表,同时也通过扮男装展现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奥利维亚的爱情选择与她对于身份的理解产生了冲突,从而使观众对于性别和身份的认识能够得到更全面的思考。
女扮男装情节在《第十二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展现角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还为剧中增添了情感纠葛和喜剧效果。
通过这一情节,莎士比亚引导观众思考性别与身份的关系,在刻画爱情、友情和人性的表达了对于自我认同和真实性的思考。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作品,通过女扮男装情节展示了爱情的复
杂和人性的多样性。
以下将从女扮男装情节角度探讨该剧。
女扮男装是《第十二夜》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剧中,女主角维奥拉为了逃避海难的
追踪,披上男装,并且冒充自己兄长塞巴斯蒂安。
这种女扮男装的行为引发了许多有趣的
情节和误会。
女扮男装为情节提供了许多喜剧效果。
维奥拉冒充塞巴斯蒂安的形象引起了其他角色
的困惑和误解,尤其是她爱上了公爵奥利维亚,而奥利维亚却爱上了她扮演的塞巴斯蒂安。
这种笑料使得剧中出现了许多幽默和滑稽的情节。
女扮男装情节也展示了角色之间的真实感情。
当角色们误认为维奥拉是塞巴斯蒂安时,他们对她的态度完全不同。
奥利维亚对维奥拉的爱慕之情如火如荼,而对真正的塞巴斯蒂
安则毫不动心。
这表明了爱情是一种主观的感觉,与外貌或性别无关。
而女扮男装情节也传递了一种女性独立和坚强的信息。
维奥拉在男装中展现出了智慧
和勇气,成功地应对了各种困难和挑战。
她不仅能够自理生活,还能够为其他角色解决问题。
这种形象使得维奥拉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角色的典范。
女扮男装情节是《第十二夜》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并通过喜剧效果、真实感情和女性
独立的形象,使这部戏剧作品更加丰富有趣。
女扮男装情节不仅展示了爱情的复杂和人性
的多样性,还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女性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析莎剧中的“女扮男装”母题——以《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亚为例
关键词 : 莎士 比亚 ; 性形 象; 女 女扮男装
中 图分 类 号 :16 3 I . 0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3- 0 0 2 1 ) 6— 0 0— 4 10 7 2 (0 1 0 0 3 0
莎 士 比 亚 笔 下 的 女 性 形 象 或 阴 险 毒 辣 如 麦 克 白 夫 人 , 善 良孝 顺 如 考 狄 利 娅 公 主 , 真 诚 忠 贞 如 苔 或 或 丝 蒙 蒂 娜 , 纯 洁 专 一 如 奥 菲 利 亚 , 给 读 者 留 下 了 或 都 极 为深刻 的印象 。同 时 , 士 比亚显 然 也 很 偏 爱 “ 莎 女 扮 男 装 ”的 女 性 形 象 , 让 笔 下 的 女 性 选 择 “ 装 ”, 他 男 如 鲍 西 亚 、 奥 拉 、 瑟 琳 、 莉 亚 、 摩 琴 , 而 做 出 薇 罗 茱 伊 继
— —
以《 威尼斯商人》 中的鲍西 亚为例
苟 迎 迎
4 50 ) 7 0 1
( 河南大学 文学 院 , 河南 开封
摘
要: 在莎 士比亚塑造 的众多神态各异 的女性形 象 中, 于“ 敢 女扮 男装”的女性 无疑是令 人 叹服 的独特 风景。
莎士 比亚戏剧 中的女性形象选择着“ 男装 ” 有着两方面 的原 因 : 一是 迫于传 统 与现 实 的无 奈之举 ; 二是 心理 层面上 的 “ 性化” 男 抗议之举。这 些“ 女扮男装” 的形象客观地反映 了当时女 性 的从属地 位 以及某 种程度上女 性 自我 意识 的觉
事 。莎 士 比 亚 戏 剧 中 的 女 性 形 象 选 择 “ 装 ” 着 两 男 有
方 面 的原 因 : 是 迫 于 传统 与现 实 的无 奈 之 举 ; 是 一 二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假扮”现象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假扮”现象■ 陆莉在莎士比亚戏剧尤其是喜剧中,人物身份“假扮”的情形十分常见。
例如,比较有名的女主人公鲍西亚或罗瑟琳的“女扮男装”;亚登森林里青年贵族类似“假面剧”的“化装表演”、昆斯剧团的“现场排练”、温莎公园的精灵舞会;又或通过梦境、幻觉来引起的假象,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可谓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莎翁为何钟情于这类戏剧表现手法?“以假乱真”又带来怎样的舞台效果?本文试图以《皆大欢喜》《爱的徒劳》《驯悍记》等作品为例,来探讨莎剧中由“假扮”所带来的戏剧效果、观演体验以及剧作家创作背后的时代情感。
一、女扮男装“女扮男装”在莎剧中屡见不鲜。
莎士比亚笔下第一个女扮男装的勇敢女性是裘丽亚,之后有鲍西亚和尼莉莎两姐妹,又有罗瑟琳和西莉娅两主仆等[1]。
从剧情来看,年轻美貌的女子换装的原因基本一致,即在外出时为避免“男子的调戏”。
尽管各自其后的目的不同,但“假扮”带来安全感,帮助她们更好地开展任务,从而推进剧情的向前发展。
露瑟塔 可是您在路上怎样打扮呢?裘丽亚 为了避免轻狂男子的调戏,我要扮成男装。
好露瑟塔,给我找一套合身的衣服来,使我穿扮起来就像个良家少年一样。
(《维洛那二绅士》第二幕第七场)[2]罗瑟琳 唉,像我们这样的姑娘家,走那么远的路,该是多么危险!美貌比金银更容易引起盗心呢!罗瑟琳 我的身材特别高,我就索性穿得像个男人一样岂不更好?(《皆大欢喜》第一幕第三场)[3]鲍西亚 他们将会看见我们,尼莉莎,可是我们要打扮得叫他们认不出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会沙着喉咙讲话,就像一个正在发育的男孩子一样;我会把两个姗姗细步变成一个男人家的阔步,我会学着那些爱吹牛的哥们儿的样子……(《威尼斯商人》第三幕第五场)[4]首先,“假扮”作为一种戏剧技巧而存在,有它实际的功能和作用。
通过乔装来置换性别,制造误会和巧合,在有效推进剧情的同时形成双重或多重的喜剧结构,令叙事曲折、盘根错节而意蕴丰富。
试论中外戏剧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
试论中外戏剧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我们在阅读欣赏中外戏剧文学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中外戏剧文学中借助人物尤其女性的乔装打扮以引起“误会”、“巧合”的剧作俯拾皆是。
“女扮男装”的题材不但受到戏剧家的青睐,而且似乎成为一种传统: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几百年间不知被多少戏曲剧种搬上舞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花木兰改木棣,替父从军,在男性的世界里,冲锋陷阵,搬演了一曲巾帼不让须眉的千古绝唱;还有《女驸马》、《春桃记》、《再生缘》、《三进士》等等。
外国戏剧家对此题材也同样乐此不疲: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一些剧作家就已经在女性人物的乔装打扮方面做过有益的尝试,像“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的《俄瑞斯特斯》三部曲、普劳图斯的《孪生兄弟》等。
欧洲戏剧发展到文艺复兴阶段,“女扮男装”到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手里更是被发扬光大,运用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
比如《终成眷属》里的海丽娜,《皆大欢喜》里的罗瑟琳,《威尼斯商人》里的鲍西娅,《第十二夜》里的薇奥拉等等。
中外戏剧文学中的“女扮男装”现象,综其原因,并非纯然属于戏剧艺术家们主观杜撰的神来之笔,也不是心血来潮的一时之得,更不是追求噱头的“招徕”之术,而是源于现实,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的思考和真实的反映。
清代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中,曾列举出大量见诸史传的“女扮男装”的真人真事:“晋熙王永日谋叛,事泄奔魏,携妻吴氏作丈夫服,亦骑马自随”(《宋史》),“杨大眼妻潘氏,当游历之际亦戎装,与大眼并驰。
及还营,同坐幕下对诸僚佐,大眼指谓诸将曰:‘此潘将军也’。
”(《北史》)……红颜亦改戎装之事,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据传美国在独立战争期间,有一芳名叫德伯勒·桑浦森的妇女,乔装打扮,化名参军。
一次战斗中头部和腿部都受了伤,包扎好头部后,夹带从医院偷出来的手术器械,自己为自己做了手术,取出腿部的一粒子弹,还有一粒未能取出就又勇敢地重返了前线。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扮男装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女扮男装的意义摘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情节,如鲍西娅、杰西卡、罗瑟琳、茱莉娅,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扮男装已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当她们女扮男装,把自己的性别隐蔽起来的时候,一向被埋没的妇女的才华便令人眩目地显示出来了,它的背后体现了当时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但在当时社会制度和意识的制约下,她们反抗封建礼教的自我意识觉醒还存在着某些局限性。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女性自我意识谈起16世纪的英国文学,没有人不想起莎士比亚,那是因为他内容丰富,韵味无穷的作品是英国文学史上一笔无与伦比的宝贵财富。
马克思高度评价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他的作品全面地反映了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社会风貌,给我们提供了一幅当时英国完整的现实主义画面。
他的历史剧表达了反对战争,渴望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强烈愿望;他的喜剧集中反映了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歌颂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并以此为武器来抨击封建制度;他的悲剧更是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丑恶现象不可调和的矛盾。
莎士比亚作品如此丰富的内涵,当然提供了从不同角度欣赏和阐释的余地[1]。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和随之而来的女权主义潮流在文学创作,文学作品鉴赏和文艺批评方面都有深刻的影响。
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和女性作家的作品。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成为当中所关注的话题。
据统计,在莎士比亚现存的37部剧作中出现了130多位女性角色,有20部里写到人物的乔装打扮,出现的频率多达四十余次,其中又以“女扮男装”的情形最为常见,而最为典型的女性有《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杰西卡,《维洛那二绅士》中的朱利娅,《皆大欢喜》中罗瑟琳,《第十二夜》中的薇奥拉。
为什么莎士比亚会在作品中让女主角们以男性的面目示人?其中又蕴涵了什么样的意义呢?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上文所列举的几部作品均为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这一时期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和艺术风格渐渐形成。
外国文学中的女扮男装
外国文学中的女扮男装在外国文学中,女扮男装是一种常见的故事情节,它既是一种娱乐元素,也是探讨性别角色和社会规范的一种手段。
这种情节往往涉及到女性角色通过装扮成男性角色来追求自由、探索自我或者完成某些任务,以下是一些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这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戏剧,但它的故事情节同样涉及到女扮男装的主题。
朱丽叶为了与罗密欧相见,女扮男装成为了卡普莱特家族的仆人,这使她能够与罗密欧秘密会面。
虽然这个情节在戏剧中起到了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但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限制。
《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的小说是以19世纪英国乡村为背景,描述了女性和男性在社会中的角色和限制。
在小说中,伊丽莎白·班纳特为了见到达西先生,女扮男装参加了一场舞会。
这个情节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期待,以及女性对自我表达和自由的追求。
《红与黑》: 主人公朱利安·索雷尔是一个女性意识觉醒的形象。
在小说中,她通过学习、观察和模仿男性角色,逐渐获得了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虽然她没有直接女扮男装,但她的行为和思想却挑战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固有观念。
《哈利·波特》系列:在哈利·波特的世界里,赫敏·格兰杰和阿不思·邓布利多都曾女扮男装。
赫敏为了参加魔法考试,女扮男装成为了她男性同学的朋友;而邓布利多则是为了进入霍格沃茨学校学习而女扮男装。
这些情节虽然只是小说中的一部分,但它们却反映了作者对性别角色和社会规范的思考。
这些例子只是外国文学中女扮男装情节的一部分。
这种情节不仅出现在小说和戏剧中,还出现在电影、电视剧和动漫等领域。
无论是在哪个文化背景下,女扮男装都是一种挑战社会规范和性别角色的行为。
它鼓励我们去思考性别角色的定义、刻板印象的限制以及个人自由和表达的重要性。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莎士比亚喜剧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一向以人物形象的刻画著称。
在他的喜剧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各种各样富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有勇敢直爽的青年,老成持重的绅士,风趣聪敏的仆人,他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动的个体,在剧中都有各自存在的位置和意义。
在如此众多的人物形象中,又以女性形象最为突出、最为显眼。
有人说莎士比亚喜欢表现女性,也善于描写女性,把这种说法拿到他的喜剧中来看,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一莎士比亚的喜剧一般都以男女主人公自由恋爱成功,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而结束,借此来正面宣扬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力求摆脱宗教禁欲主义和封建伦理道德的束缚等。
在这些喜剧中,他塑造出许多贵族青年妇女形象,描写她们与封建习俗、封建道德、封建传统的冲突,最后争取到爱情和婚姻的幸福结局。
这些女性身上存在着不少共同的特点,是莎士比亚心目中优秀女性的典型。
首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全都具有高尚纯洁的心灵,对爱情严肃认真,忠心不二。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名著中,作者为了反对禁欲主义而往往走向它的反面,他们笔下的女性常常是纵欲放荡的,比如《十日谈》就是如此。
而莎士比亚的道德观念与他们有着很大的不同。
他在肯定男女爱情的合理性的同时,又坚决反对淫乱行为,主张维护爱情的真挚纯洁。
因而他笔下的女性既向往热烈的爱情,又能洁身自好,重视贞操。
《仲夏夜之梦》中的赫米娅与爱人拉山德一起跑到森林中去,拉山德提出要“一块草地可以作为我们两人枕首的地方”,这对于已立誓白头偕老的一对情侣来说,要求并不过分,但赫米娅却庄重地回答道:“好朋友,为着爱情和礼貌的缘故,请睡的远一些;在人间的礼法上,保持这样的距离对于束身自好的未婚男女是最合适的”。
再如《一报还一报》中依莎贝拉把贞操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当安哲鲁用她弟弟的性命作为要挟手段,企图凌辱她时,她无比坚定地说:“宁可让一个兄弟在片刻中死去,不要让他的姐姐因为救他而永远沉沦。
”就连,《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两位大娘对待男女之事也不马虎,当女王驾幸温莎时,她身边那么多伯爵、随从争着打她们的主意,可她俩却不为所动。
乔装与打扮──莎士比亚喜剧的假定性
琳
e l
t ho l o c习 b 勒 维指 出 喜 剧 最 初 是 神话 谐模 ( m y g i u 卜 r q u s e ) 和对 拟 ( a P 曰y ) 所谓神话谐 模是 指 用 嘲 弄的夸
. 。
:
的玛 利安 娜为 妻 既解 决 了一起 冤 假错案 气 又 惩罚 了一 个 负心 汉
。
督里奥那托的女儿希 罗
,
唐约翰设毒计让希 罗 的 丫环 马
, ,
1 )指 出 考格 希 尔 ( N 司 C 莎 士 比 亚 喜 剧 中最 大险 o 沙 i1 , 情是 恋 爱 其 它 险情 或 意 外是 嫉 妒 与变 心 认错 了人 谣
“
、 ,
e
:
格 泰 特 穿 上 希 罗 的衣 掌 隔 着女 主 人 的 卧室 的 窗 户 跟波 拉契 奥谈心 同 时告诉 克劳狄 奥 希 罗这个 姑 娘行为很不 检点 克劳 狄 奥亲 眼 看 到 这个 场景 就 在第 二天的婚礼上
比 起 男 人 的 变 换 心 肠 来 女人 的 变
。 ” , , , ,
场诗 中说
,
:
“
咱 们的剑 是 不 会 伤人 的 实 实 在 在 皮 拉 摩斯
;
, , 。
,
并不真把 自己 干掉 了 顶好再声 明一下 咱扮 着 皮 拉 摩 斯 的 并不 是 皮 拉摩斯 实 在 是 织工 波顿
, , , ,
(全 集 》 换装束是 不 算一 回 事 的 第 一卷 第 1 6 9 页 ) 普洛 丢 斯在 朱丽 娅的诚挚爱 情面 前 羞愧 无 比 终 于放 弃 了 见
当 狂欢歌舞的 人 失去 了神的 祟 拜者 身份 而开始模 协 里论家凯瑟 拟 一个个人 动作时 他就 成 了 演 员 英 国 戏 居
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中的乔装形象
浅析莎士比亚喜剧《第十二夜》薇奥拉的乔装形象内容提要:《第十二夜》是莎翁的四大喜剧之一,描写了理想人物薇奥拉、奥利维亚、奥西诺和西巴斯辛等青年人美好而曲折的爱情故事。
他们一见钟情,继而好事多磨,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莎翁戏剧的固定模式。
乔装与打扮是莎士比亚喜剧惯用的手法,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莎翁喜剧中的女扮男装的形象,如《威尼斯商人》中乔装法官救助朋友安东尼奥的富家小姐鲍西亚,又如《第十二夜》中敢爱敢做、聪明机智的落难的姑娘薇奥拉。
相对于出生高贵的鲍西亚,生来命运多舛的薇奥拉更能引起我们研究的兴趣。
本文从人文主义精神、喜剧假定性两个方面对于莎士比亚塑造这一形象做出浅析。
关键词:女扮男装人文主义喜剧假定性(一)从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精神看薇奥拉。
文艺复兴自14世纪在意大利首现之后,很快传到了英国。
英国人文主义文学萌生于14世纪,16世纪中叶以后进入鼎盛时期。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
它以人, 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
对人文主义来说, 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它代表的是一种把人放在首位、极力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
恩格斯曾说过: “这是一次人类从未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人文主义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它促使欧洲人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 使人觉醒, 使人们把重点由来世转到现世; 它教人们应该重视现实生活, 去追求美好的事物, 爱情、幸福等等。
而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带有浓厚的男权中心的色彩, 多少年来, 这种以男性观点为人们的审美视角, 以男性的社会需求为裁判是非标准的现实一直使女性的处于一种被抑制、被扼杀的境地。
这主要是因为整个的社会机制和文化结构都是以男人的需求与期待为基点而构建的。
但是很显然, 这与人文主义的基本思想背道而驰。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伪装简论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伪装简论摘要莎剧中大量运用伪装这一创作技巧。
伪装的方式有乔装改扮、李代桃僵、假传死讯、编造谎信(言)和装疯卖傻。
伪装在剧中产生了滑稽可笑、浪漫美妙、神圣庄重、悲怆沉痛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莎翁伪装的运用特色:激烈的戏剧冲突与突转、强烈的戏剧反讽以及令人信服的伪装人物的塑造。
戏剧伪装技巧运用得日渐娴熟也体现出莎士比亚作为剧作家的成长历程和作为演员兼戏剧股东的智慧。
关键词:伪装方式效果特色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有效手段,伪装被广泛地运用于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悲剧、悲喜剧、传奇剧的创作中。
据统计,在37部莎剧中,有24部运用了这一技巧。
作为戏剧大师,莎翁将这一戏剧技巧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其使用的多种技巧,不仅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更是莎剧创作的一大特色。
一伪装方式莎剧中的伪装要么改变形象,要么伪造情景,或简单,仅是一个场景;或复杂,贯穿全剧且一部戏中运用多种技巧。
概括起来,莎剧中的伪装技巧主要有以下五类:1 乔装改扮即剧中主人翁通过改变外部形象变换身份,莎剧中男性的乔装往往改变装束,而女性则女扮男装。
乔装改扮使剧中人物认错人或没有认出人即形成所谓的“身份误会”。
“身份误会”不仅可以形成十分滑稽可笑的场面,而且成为解决冲突和矛盾的重要手段。
《一报还一报》中的文森修公爵化装成传教士后听着路西奥当着他的面说他坏话却只能强作欢笑;《威尼斯商人》中假扮成法官的鲍西亚在击败夏洛克救助朋友方面则起到了扭转乾坤的作用。
这一技巧在莎作运用最广,其他剧作如《驯悍记》、《第十二夜》、《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冬天的故事》、《暴风雨》等都有运用。
2 编造谎信(言)莎剧中通过谎信(言)使当事人对情境的无知而形成“情境误会”,在误导的情境下当事人做出各种令人捧腹或令人痛惜的举动,这种“情境误会”往往与剧情连接得天衣无缝,甚至本身就是剧情。
《第十二夜》中的大管家马伏里奥,自认为女主人奥丽维娅对自己高看一眼,女仆玛利亚合伙设计了一封以奥丽维娅口吻写的信,信中称奥爱上了他并叫他如何打扮在她面前如何表现,中计的马欣喜不已,按照信中的指示做了起来,结果出现了(四幕四场)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场面:困惑的奥,愤怒的托比以及最终出尽洋相并被关禁闭的马。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摘要:莎士比亚在戏剧中常用女扮男装情节,使女性一定程度上挣脱社会规训的桎梏,拥有女性身份所不能带来的体验。
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主要方式,探讨女扮男装情节在《第十二夜》中的运用。
关键词:莎士比亚;女扮男装;身份复归莎士比亚戏剧中有很多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们机智、勇敢,在一定程度上是莎士比亚的文艺复兴思想的理想投射。
莎士比亚在塑造这些形象时,常常安排女扮男装的情节,[1]《第十二夜》就是其中典型:孪生兄妹航海来到伊利里亚,因海难而分离,妹妹薇奥拉女扮男装成为公爵奥西诺的侍从,偷偷爱上了公爵,却要替公爵向奥利维亚求爱,反而被奥利维亚所爱。
后来,哥哥西萨里奥与奥利维亚偶遇并一见钟情,缔结良缘;孪生兄妹相似的相貌引发的误会导致了薇奥拉、西萨里奥、奥利维亚与公爵的相见,最后误会澄清,兄妹各成眷属。
戏剧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与莎士比亚女扮男装的情节安排是分不开的。
一、女扮男装的双重动因(一)现实原因作为一位孤身一人的流落异乡的单身貴族女子,薇奥拉在意识到自己的境遇后,并未消极地陷入失落的情绪,而是积极主动地寻求生存方法,打听伊利里亚的具体状况和统治者,女扮男装以接近贵族圈子,寻找更多的机遇。
[2]薇奥拉女扮男装的行为也潜藏着社会对女性生存空间的束缚以及性别刻板影响对女性的局限:拥有男子的身份,她便拥有了更广阔的活动空间,更安全的境遇以及更多的表达的机会。
这一现象在莎士比亚的其他戏剧中也有体现:在《维洛那二绅士》中,朱利娅在女扮男装后便处于了更安全的境遇,很轻易地找到了生计;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假扮男子,大家便不对他的学识渊博表示质疑。
这样的处理也是对社会固有性别印象的挑战,表现出莎士比亚对狭义的性别观的超越与对“人”本身的关怀。
(二)心理原因薇奥拉没有随便为自己取一个男性名字,而是采用了哥哥西萨里奥的姓名与身份继续生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薇奥拉内心的柔软与坚韧:因为思念一个人,所以想要变成那个人,与他合二为一。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第十二夜》是威廉·莎士比亚的一部戏剧作品,讲述了一位叫维奥拉的女子,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扮男装去谋生,结果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笑话。
女扮男装情节在戏剧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不仅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还为戏剧增添了趣味和冲突。
从女扮男装情节来看,《第十二夜》充满了戏剧性和幽默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对于女性地位的固有偏见。
女扮男装情节在《第十二夜》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主角维奥拉身上。
剧中的维奥拉是一位聪明机智,勇敢善良的少女,她因为船只遭遇意外而将自己送到了一座陌生的国度。
为了谋生,她决定扮男装,化名为塞斯里欧斯,在公爵奥尔西诺的宫廷中当起了仆人。
维奥拉的女扮男装不仅是为了生存,更是出于对自己心爱的公爵奥尔西诺的追求。
在公爵身边服侍,她得以随时得到公爵的消息和动态,更可以时时刻刻保护着心爱的公爵。
正是因为她的扮相和行为,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和戏剧性的情节。
她被多人爱慕,但她却只能以男身份出现,无法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而这一切的起因都是因为她的女扮男装。
女扮男装情节不仅仅局限于维奥拉这一人物身上,在剧中还出现了她的双胞胎兄弟塞巴斯蒂安。
由于维奥拉女扮男装的缘故,塞巴斯蒂安被人所认错,导致了一系列的混乱和笑话。
比如在和海员安东尼奥的交谈中,安东尼奥将塞巴斯蒂安当成了维奥拉,结果被士兵抓住了。
而在公爵奥尔西诺看到塞巴斯蒂安之后更是发疯的要求他成为自己的仆人,不得不说是因为维奥拉的女扮男装导致了塞巴斯蒂安的麻烦不断。
女扮男装情节不仅在维奥拉和塞巴斯蒂安身上发挥作用,对其他角色也有着巨大影响,比如在公爵奥尔西诺和侍女奥利维亚的爱情。
公爵奥尔西诺对维奥拉的扮相十分迷恋,而侍女奥利维亚则爱上了扮成男装的维奥拉,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和笑话。
女扮男装情节将一系列的人物联系在了一起,呈现了一出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同时也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趣味和戏剧性。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与性别关系研究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爱情与性别关系研究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是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家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广泛的主题,包括战争、政治、家庭关系等,其中爱情与性别关系是他戏剧中一个重要而引人深思的主题。
无论是男性角色还是女性角色,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他们都经历着各种不同形式的爱情和性别关系问题。
通过对几部莎士比亚的经典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莎士比亚对于爱情和性别关系的看法。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的性别特征被塑造得非常鲜明。
男性通常被描绘为主导力量,具有决策和支配的能力,而女性则往往被描绘为柔弱、依赖和受限制的。
然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爱情却是打破性别刻板印象的力量之一。
他通过安排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示了他对于性别平等的追求。
经典的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爱情将两位年轻人的心灵联结在了一起,超越了社会对他们的划分。
不同族群和家庭的背景并没有阻碍他们真正的爱情。
此外,莎士比亚也经常通过同性之间的爱情来探讨性别关系。
在他的一些作品中,男性角色之间存在着深厚的情感纽带,甚至出现了同性恋倾向。
例如,《第十二夜》中的奥利维亚爱上了一个自称为凯撒·塞巴斯蒂安的男孩,而实际上他是女扮男装的女子维奥拉。
这种情节的巧妙安排提示着莎士比亚对于性别的问题和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
但是,莎士比亚对于爱情和性别关系并没有从简单的“男女平等”出发,他深入探讨了人们对于性别和爱情的期望和现实的冲突。
在一些作品中,他揭示了社会体系对于个体爱情的束缚和制约。
例如,在《麦克白》中,女主角莱迪·麦克白的野心和对权力的追求让她陷入了对性别角色的纠结和自我压抑。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通过一些角色的性别扮演来挑战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固化认知。
在《一个顶天立地的女人泰蜜斯》中,他塑造了一个在人生旅途中扮演了男性和女性角色的主人公,泰蜜斯。
这个角色的性别扮演破坏了传统观念,引发了对于性别身份和自由意志的思考。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从女扮男装情节看《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部喜剧。
其中,女扮男装情节是洛芙饰演塞西利亚所采用的故事情节,塞西利亚为了能够接近心仪的对象奥利维亚,以男装打扮的方式混入奥利维亚的宫殿中,结果却发生了许多趣事和令人出乎意料的事情。
女扮男装情节在戏剧中广泛运用,它可以使人们惊喜、感叹,也可以引发观众的思考和讨论。
首先,女扮男装情节表现了人物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追求。
在《第十二夜》中,塞西利亚之所以选择女扮男装,是因为她想要接近奥利维亚这个对象,但她又无法以女性的身份接近。
通过身份的转变,她得以穿越性别壁垒,更好地展现自己的魅力和能力。
这种身份之间的转换,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传统的男女角色刻画,为我们呈现了性别角色的多样性。
其次,女扮男装情节也表现了戏剧人物在不同角色中的变换与转化。
在戏剧中,人物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又有着不同的台词和动作。
女扮男装情节是对这种角色扮演的一种形式化的体现。
在这样的情节中,人物需要转换为不同的身份,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角色的本质和内在。
同时,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来表达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女扮男装情节还让我们反思了现实生活中的性别角色刻画和性别歧视。
女性在现实生活中依然面临着很多的性别歧视和固定型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在戏剧中,人物穿越性别壁垒,成功反转了传统的性别角色,也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拓展和包容多样的性别表现和性别身份。
总之,女扮男装情节是《第十二夜》中引人注目的故事情节之一,她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欢笑和感动,也提供了思考和探究的机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性别多样性,并拓展我们的文化视野。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扮演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扮演莎士比亚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他对女性形象的刻画,深深影响了后世文学和戏剧的创作。
本文将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与性别角色扮演的关系。
一、女性形象的多样性莎士比亚创作的戏剧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
他刻画的女性角色不仅有娴静贤淑的少女,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朱丽叶;还有聪明机智的女扮男装者,如《如你所愿》中的罗莎蒙德;还有权谋沉稳的女王,如《麦克白》中的女魔头。
这种多样性反映了莎士比亚对女性形象的独特理解。
在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角色常常扮演重要的推动剧情发展的角色。
她们不再是被动的附属人物,而是有自己的思想、意图和行动的主体。
她们通过智慧、勇气和坚定的决心影响和改变周围的人和事件,成为戏剧中的决策者和领导者。
二、性别角色扮演的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普遍存在的一个有趣现象是性别角色扮演。
很多女性角色在剧中扮演男性角色,有时候甚至会以男性身份与其他人物产生情感纠葛。
这种性别角色扮演给剧情的发展带来了一种独特的张力和戏剧性。
性别角色扮演通常出现在莎士比亚的喜剧作品中。
喜剧作品中常常有一些混乱和误解的情节,性别角色扮演正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通过女性角色扮演男性角色,莎士比亚探讨了性别在社会中的束缚和限制,并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在《如你所愿》中,罗莎蒙德作为一个女扮男装者,不仅勇敢地面对困境,而且用她的智慧和聪明才智改变了剧中其他人物的命运。
她的扮演不仅仅是为了引发观众的笑声,更是莎士比亚对女性能力和潜力的一种肯定。
三、女性形象的社会意义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更是对当时社会角色扮演的一种反思和挑战。
在16世纪的英国,女性地位相对较低,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附属物。
莎士比亚通过戏剧,为女性赋予了更多的权力和自由。
莎士比亚所创造的女性形象无疑对当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些形象展示了女性的独立思考、勇气和智慧,让人们认识到女性不只是柔弱的代名词,她们同样可以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第十二夜》中女扮男装手法的运用
《第十二夜》中女扮男装手法的运用《第十二夜》是莎士比亚早期戏剧创作的终点,人文主义思想的总结,又是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之大成的一部杰作。
同时将其曾惯用的喜剧手法加以综合利用,如误会法,巧合法,女扮男装,明知故问,诱人上钩等。
由此莎评家们几乎众口一词地用“最高级”的形容词来描绘它。
赫士列特说:“全剧充满了甜蜜可爱和插科打诨。
作为喜剧,它也许太善良了些。
这里没有什么可笑的事。
它使我们因人类的蠢事发笑,而不是蔑视它们,更不是对它们抱恶感。
莎士比亚的喜剧天才与蜜蜂相像,在于它那从杂草毒花中收集蜜糖的能力,而不在于留下一根蜇人刺。
”①《第十二夜》主要写以女扮男装为线索的两对情人的恋爱故事。
西巴斯辛和薇奥拉是一对孪生兄妹,在一次航行中遇险,彼此分离,生死不知。
薇奥拉侥幸逃生,流落至伊利里亚。
她女扮男装做了奥西诺公爵的侍童。
彼时奥西诺公爵正向一位伯爵小姐奥利维亚求婚,但遭到拒绝。
于是薇奥拉作为求爱使者,往返于公爵与小姐之间。
没想到奥利维亚却爱上了她,而她却一直暗中爱慕公爵,由此产生了笑料百出的喜剧冲突。
最终,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奥利维亚和后来也脱险来到这里的西巴斯辛,薇奥拉和奥西诺双双结成良缘。
一.女扮男装的喜剧效果“喜剧也可以说是笑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喜剧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它所运用的喜剧手段能否引起观众的笑声,也就是说取决于它的喜剧效果。
”②在《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和西巴斯辛是一对双胞胎,这已经足以产生出很多误会来,而莎士比亚又让薇奥拉女扮男装,从而给喜剧凭空又增添了一层有趣的烟雾,使戏剧更富有喜剧效果。
薇奥拉女扮男装造成了一种喜剧纠纷,即“一个事件或人物以遮蔽了自身实质的某种假象形式出现,使人们对于它的实质的认知构成一种障碍。
”③这部戏剧的喜剧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奇特的情境在《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在与奥西诺伯爵和奥丽维娅的爱情关系中具有双重身份。
薇奥拉深深地爱着伯爵,她常常旁敲侧击地向奥西诺暗示自己真实的身份,以及对他深切的爱意。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妇女形象
浅谈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妇女形象杨秀珊莎士比亚创造第一时期的十六世纪九十年代,是英国历史上伊丽莎白统治的盛期。
当时,封建统治正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在社会稳定的情况下得到迅速发展,英国的文艺复兴运动和人文主义文学也进入了萦荣昌盛的阶段.人文主义作家莎士比亚满怀反封建的战斗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恤恨,全力投入到写作中.在这一时期创造的历史剧中,莎士比亚称颂了集中统一的王权对封建侧据势力的胜利,在喜剧中则满腔热情地描绘了青年男女争取自由恋爱权利的斗争。
他深信人文主义的道德理想可以战胜封建的道德偏见。
因此,他的作品洋滋着战胜禁欲主义以后生活的幸福和欢乐。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威人》和《第十二夜》是人们所公认的莎氏第一时期最富有人文主义精神的喜剧代表作。
在这几部艺术珍品中,莎士比亚以大量的笔墨塑造了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妇女形象。
赫米娅、海丽娜、鲍西娅和薇奥拉这些理想化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形象,之所以长期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她们不仅出身高贵,温柔灸丽,而且聪明机替,敢作敢为。
她们勇敢地冲破封建束缚,要求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是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新女性。
一、赫米娅、海丽娜赫米娅身材娇小,肤色浅黑,口齿伶俐,活泼可爱。
她爱情专一,性格直爽,倔强而又泼辣。
为了争取婚姻自主,她敢于对薄公堂,违抗父亲和法律。
在父亲伊吉斯的要是不嫁给狄米特律斯就将她立即处死的威胁下,赫米娅既没有被严父的嚣张气焰所吓倒,也不因传统势力的顽固而低头,而是针锋相对,据理力争,要求父亲改变看法,同意她的选择。
在公爵用软语相劝她服从父命时,赫米娅不担心自己的名誉会受损,不怕封建舆论的非议、贵难、公开为情人辩护,迫使公路承认拉山德是个好青年。
当公爵宜布如果她不遵从父命,就“不是受死刑,便是永远和男人隔绝”时,她毫不畏俱地说:“我不愿惫把我的贞操奉献给我心里并不敬服的人.”这种爽直、倔强的性格,这种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无视法庭的尊严而为自己的恋爱权利而斗争的大胆行为,相当突出地表现了新女性敢作敢为的性格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女扮男装现象作者:傅欣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10期内容摘要: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常常出现女扮男装的现象。
本文以《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为主要分析对象,运用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角色扮演理论和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阐释了女扮男装显示出性别的表演性质,以及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女性潜在的男性气质,使两种性别气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融合,具有超越单一性别气质的优越性。
结语部分阐明女扮男装是一种增强喜剧性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拓展了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关键词:女扮男装莎士比亚性别表演双性同体女性角色乔装改扮成男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十分常见。
第一个女扮男装的角色出现在《维洛纳二绅士》中,裘丽亚为了寻找恋人普洛丢斯,换上男装只身前往公爵府,却被没有认出她真实身份的恋人派去向新欢求爱。
《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和《第十二夜》通常被认为是莎士比亚最伟大的四部喜剧,其中后三部也出现了女扮男装的角色。
与裘丽亚在《维洛纳二绅士》中和雪尔薇亚并列女主角不同的是,这三部中乔装的女性角色都是无可争议的第一女主角,对剧情发展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
鲍西娅与尼莉莎分别伪装成律师和书记,用智慧挽救了安东尼奥的性命;罗瑟琳装扮成少年逃亡到亚登森林,主动地追求爱情;薇奥拉在海难中死里逃生,扮成侍童后被主人派去向心上人求婚,由此引发一场多角恋爱。
一.女扮男装现象中的性别表演美国学者朱迪斯·巴特勒在她对性别身份的研究中向固定的女性身份提出质疑,认为性别的内在能力、本质或身份的概念不过是一种反复的社会实践,并被制度化,成为传统上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
而她的性别角色扮演理论分析了性别身份和欲望是一种富于表演的行为,而不是本质上不会变化的。
即所有性别都是“表演”,是一种模仿,而不是一种本质。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这些女性角色是如何伪装成男性的呢?她们在特殊情况下,抛弃了社会对于女性身份的要求,对男性气质进行模仿。
《第十二夜》中,薇奥拉假扮的西萨里奥完全是对哥哥西巴斯辛的模仿,两人有着“一样的面孔,一样的声音,一样的装束”。
而其他没有兄弟的女性角色,纷纷选择了一类男子形象进行模仿。
在《皆大欢喜》中,罗瑟琳装扮成“冒充好汉的懦夫”,见到奥兰多后,假扮成盖尼米德的罗瑟琳,劝说奥兰多跟她走,并且要他把盖尼米德当作罗瑟琳,对着盖尼米德练习向罗瑟琳求爱以及模拟两人婚礼的场景。
在两人的相处过程中,一切行动都是通过表演来实施的。
在《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打算让自己模仿一个爱吹牛的初出茅庐的小伙子的形象。
这些女性角色把展现男性气质看作一种表演,短刀、长矛、爱说大话这样与传统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的东西成为了她们用来辅助其性别表演的道具。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在莎士比亚时期,所有的角色都由男性演员扮演。
这样一来。
性别乔装就具有了双重意义,一个男童演员扮演一个女性角色,而这个女性角色又乔装成了男性。
女性被禁止参加抛头露面的表演活动,因为这不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规定。
但是男性偏偏可以扮演女性角色,在剧目演出的这段时间里,他们抛弃了社会对自己男性身份的规定。
而且这种表演的效果得到了很大的肯定,当时著名的男演员爱德华·基纳斯顿塑造了诸多女性角色,但也出演过亨利四世这样的男性角色,英国作家塞缪尔·佩皮斯评价他是最可爱的女人,也是最英俊的男人。
男性演员扮演女性角色不仅没有被视作一种缺陷,反而被认为是更有说服力的,这恰恰显示出性别身份不是固定不变的,人们可以通过扮演重构性别。
莎士比亚经常在剧中旁敲侧击地提醒观众双重的性别乔装。
比如《皆大欢喜》的收场白中,罗瑟琳对着观众讲话,先亮出自己剧中的女性身份,再叫人注意她是男童演员扮演的:“叫娘儿们来念收场白,似乎不大合适,可是那也不见得比叫老爷子来念开场白更不成样子些。
……假如我是一个女人,你们中间只要谁的胡子生得叫我满意,脸蛋长得讨我欢喜,而且呼出的气味也不叫我恶心,我都愿意给他一个吻。
”再比如《维洛那二绅士》中,裘丽亚化名为瑟巴斯襄,向雪儿薇亚暗示自己被抛弃的悲惨遭遇:“在五旬节串演各种戏剧的时候,我们那里的年轻人总是要我扮作女人,把裘丽亚小姐的衣服借给我穿着……那时候我扮着阿里阿德涅,悲痛着忒修斯的薄情遗弃;我表演得那样凄惨逼真,使我那小姐忍不住频频拭泪。
现在她自己被人这样对待,怎么不使我为她难过!”此处至少有三次性别的转换,男童演员扮演女性角色裘丽亚;在剧中裘丽亚假扮成一个男性,这个男性又在戏中戏里扮演一个女性。
这样的转换让性别界限变得更加模糊,关于易装表演的暗示也再次强调了性别带有“表演”的性质。
莎剧中这些女扮男装的女性角色并不是试图通过不断重复的模仿获得百分之百的男性社会性别,而是使性别呈现一种开放状态。
因为它是一个表演性的建构,是通过反复的表演行为构建起来的“过程中的主体”,所以才具有流动性,也让双性气质集中在同一人身上成为可能。
二.女扮男装现象中的双性同体《威尼斯商人》中鲍西亚对男性气质的表演可以说是极其流畅完美的,在得知爱人的挚友身陷囹圄后,她很快打定主意,扮成青年律师前去解救。
鲍西亚具有温柔贤淑这样的传统女性美德,但同时也具有男子一般豪迈的性格和锋芒毕露的辩才。
但是这个角色没有任何一段独白来展示其内心世界,她从一个把丈夫“当作她的主人,她的统治者和她的君王”的妻子迅速变成一个辩才无碍的律师,在男性世界中游刃有余,毫无畏惧与纠结。
莎士比亚没有用足够的笔墨来展现这两种看似不相容的特质是如何在同一个人身上达到平衡状态的。
相比之下,薇奥拉和罗瑟琳的角色塑造要完整得多,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性别气质在她们身上冲突又相容的过程。
薇奥拉时常为自己的男性伪装感到分外痛苦,她在第二幕第二场的大段独白中袒露心声“因为我是个男人,我不能指望我的主人爱上我;因为我是个女人,唉!可怜的奥利维娅也要白费无数的叹息了!”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败露,所以非常害怕决斗,也不敢替为了帮自己而被逮捕的安东尼奥解围。
但当她在陌生复杂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周旋于所爱之人与倾慕者之间,假扮成男性时她赢得了奥利维娅的芳心,恢复女性身份后又得到了奥西诺的爱情,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同时在薇奥拉身上得到体现。
以及那句“我父亲的女儿只有我一个,儿子也只有我一个”也暗示了薇奥拉的双性气质。
与薇奥拉在孤独无依的境况下不得不变装不同的是,罗瑟琳被篡位的叔叔扫地出门后,抱着一种恶作剧的心态扮成了男人。
刚刚进入亚登森林,她就以一个男性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对西莉娅说“穿褐衫短裤的,总该向穿裙子的显出一点勇气来才是。
”但当西莉娅拿奥兰多与她打趣时,她又无法抑制地表现出少女的羞涩“你以为我打扮得像个男人,就会在精神上穿起男装了吗?”特别是得知心上人就在附近时,她显得尤为困惑“哎哟!我这一身大衫短裤该怎么办呢?”但她还是很快调整状态,装成一个无礼的小厮去与他说话。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适应和接受了那个男性的自我,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开始在她身上并存,她随心所欲地在两者之间游走。
英国学者罗伊尔认为:在罗瑟琳和奥兰多的互动中,她频频使用引诱性的文字游戏和伪装,对奥兰多进行爱的教育(借助盖尼米德捏造出来的“伯父”),使奥兰多重新认识爱,用不那么悲观、更加平衡、更加有趣的态度去看待爱。
即兴的男女角色转换赋予了罗瑟琳极大的自由,使她在爱情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结尾处,罗瑟琳对着所有人说:“我答应要把这一切事情安排得好好的。
”她让长公爵同意了女儿的婚事,奥兰多给出了婚姻的承诺,也促成了菲比和西尔维斯。
无论是在她自己导演的表演中,还是真正的戏剧舞台上,她都是绝对的中心。
弗吉尼亚·吴尔夫在小说《奥兰多》中写到:性别虽有不同,男女两性却是混杂的,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从一性向另一性摇摆的情况,往往只是服装显示了男性或女性的外表,而内里的性别则恰恰与外表相反。
在之后的随笔《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又更进一步地阐释:头脑中的两性是否与肉体中的两性恰相对立,它们是否也需要结合起来,以实现完整的满足和幸福……女扮男装从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潜藏在这些女性角色内心的男性气质,两种性别气质在同一个人身上融合,让她们展现出两种性别的优势,显示出超越单一性别气质的优越性。
三.结语加拿大文学批评家诺斯罗普·弗莱认为莎士比亚对“喜剧的解决,往往通过女主人公女扮男装来实现”。
除了前文提到的四部喜剧之外,女扮男装的角色还出现在后期的传奇剧《辛白林》里。
另外,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还散落着许多没有换装,却明显带有两种性别气质的女性角色,最具代表性的是《麦克白》中的麦克白夫人与《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中的克莉奥佩特拉。
她们极强的野心与权力欲望不仅体现在爱情关系中,更多的与国家政治相关。
虽然在传统道德评价中她们都是负面形象,但从十九世纪末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又被发掘出更丰富的意义。
毫无疑问,女扮男装是一种增强喜剧性的表现手段,但同时也拓展了人们对女性的认识,为性别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1][英]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M],朱生豪译,译林出版社,1998。
[2][美]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M],宋素凤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
[3][英]尼古拉斯·罗伊尔:《爱的疯狂与胜利》[M],欧阳淑铭译,中信出版集团,2015。
[4][英]弗吉尼亚·吴尔夫:《奥兰多》[M],林燕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5][英]弗吉尼亚·吴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贾辉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6][加]诺斯罗普·弗莱等:《喜剧:春天的神话》[M],傅正明等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