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2017(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合集下载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优秀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陋室铭》优秀教案

《陋室铭》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6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文言文,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高尚情操。

全文只有9句,寥寥81字,以立意鲜明,构思精巧,韵味深长而脸炙人口,流传百世,显示了它永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学情分析: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七年级学生。

在学习本册之前,学生已学习一些文言文,但对文言文自主翻译能力不是很高,对结合时代背景总体领悟文言文能力不足。

本文语言精辟,整篇用韵,对偶工整。

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以读为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优美,体味作者内心世界。

在读的基础上紧扣一个“陋”字展开,让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感受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铭”的体裁特点。

(2)掌握文言常用实词,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铭文的特点;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保持高尚情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借陋室表达自己的高尚的情操和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生活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讨论法教学时间: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常言安居乐业,其实居亦有别。

有人住轩敞华屋,楼阁台榭,丹楹刻桷;也有人身居斗方之室,蓬门荜户,茅茨土阶。

人生在世,若得前者,不免令人欣喜;偶遇后者,又将如何自处?今天,让我们一起赏读经典铭文《陋室铭》,品味蕴藏于文字背后的哲理情韵、志士情怀。

二、解题1、齐读:陋室,简陋的屋子。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通过明确文言词句翻译,掌握本文重点文言词句、句式,理解本文文意;2、熟读成诵,体会本文语言的优美、音调的铿锵,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3、通过分析课文,学习类比、对比、引用、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4、通过品味词句,体会和理解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傲岸的情操、安平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字词,理解文意;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1、了解“铭”的特点;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朗读纠音)2、齐读了解作者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 唐代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他的诗与白居易。

唐顺宗时,曾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

晚年回洛阳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作品有《刘宾客集》。

这篇《陋室铭》就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写的。

3、写作背景据说他被贬到安徽,按当时朝廷规定,他可以住三室三厅之房。

但是和州县的策知县是个典型的势力小人。

认为刘禹锡乃被贬之人,可以给双小鞋穿穿,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于是就在城南给刘禹锡安排了三间小房。

对此,刘禹锡大人大量,不以为意。

还根据驻地的美好景观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了门上。

做贼心虚的策知县见了,非但不反思自己,反而变本加厉。

马上将刘禹锡移居别地,并且把住房面积减去了一半。

此住房位于德胜河旁,山青水秀,景色怡人。

刘禹锡一见,顿来灵感,挥笔又是一副好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好诗传到乡里,策知县大怒。

下令将刘禹锡撵到城中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既没有山又没有水。

二、初探主旨(一)解题朗读1、陋室:简陋的屋子。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韵脚名ing,灵ing,馨in,青ing,丁ing,经ing,形ing,亭ing2、听音频,要求听清字音,明确停顿、节奏。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案一、核心素养:1. 语言建构与运用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4.文化传承与理解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理解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手法。

(4)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得思想感情。

3、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讨论法4、教学课时 1课时5、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走近陋室(课前视频欣赏:古琴曲《陋室铭》)刚才大家欣赏的是古琴曲《陋室铭》。

伴随着这悠扬的旋律,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唐朝诗人、文学家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共同感受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

(板书题目、作者)简介文体:看课题《陋室铭》,大家已经预习过,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铭文,这种文体有哪些特点?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是古代散文的一种。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辞精炼,句式工整,读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如墓志铭(称述功德)、座右铭(警戒自己)……(2)朗读感知,初识陋室○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我们学习古文应该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古人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反复诵读来感知文章内容,感受文章的意蕴。

A、听读:首先请大家听现代朗诵名家张家生的课文朗诵。

请同学们听准字音、节奏停顿、注意语调,并在书上作好标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想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通读课文,通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强化学生内心体验,培养语感,背诵全文。

本节课的设计立足学生发展。

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求下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教学内容:《陋室铭》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下第十七课《短文两篇》的第一篇。

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了解“铭”的特点,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翻译,教师讲解来疏通文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多种形式的诵读及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高洁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教法:朗读法,自主探究法,提问法。

学法: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2.一对一互译课文;3.以答问形式分析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教学准备:1.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PPT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熟悉生字难词。

教学步骤: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激情导入,指导探索3.介绍常识,整体感知4.疏通文意,理解内容5.分析课文,体验感悟6.拓展延伸,总结升华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在遥远而神秘的唐朝,有这样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他曾两度被贬,但却不改其志。

他迎着岁月的风尘,品味着世事的沧桑,独自在陋室中生活着。

他的陋室环境清幽,他的朋友博学多才。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十六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以尊重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为重点,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体会刘 禹锡的那份情怀。 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导入: 环节时间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 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 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今天 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 志的写法。他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呢?请大家翻到二十二课。 1、简介“铭”。 8分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 “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10 分
的生活情趣。同时照应了“惟吾德馨”。 四、展读课文,比较类文异同 问题探究:1、《陋室铭》和《爱莲说》都采用了 ( )的写作手法,但二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不同。《陋室铭》表达刘禹锡 的志趣; 《爱莲说》表达周敦颐 的品格。 2、写作手法方面,两文虽然都托物言志,但又各具特色, 《陋室铭》开头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 ) ,突出 陋室不陋。结尾用诸葛庐和子云亭( ),并引用 孔子的话,再次强调陋室不陋。《爱莲说》则采用对比衬 5分 托手法,先用陶渊明爱菊与自己爱莲作( ),又 用世人爱牡丹与自己爱莲作( )。 3、语言运用方面, 《陋室铭》体现了骈体文押韵、对仗、 铿锵有力的特点; 《爱莲说》则体现了散文句式长短结合, 回环往复的特色。请举例具体说明。 五、课堂检测(多媒体展示)
教 学 过 程
2、简介作者。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这篇《陋室铭》 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多媒体显示) 3、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二、美文三读: 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1、欣赏课文录音。 7分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 读出韵味。 3、自己在书上边读边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再 请同学朗读,同学点评。 二读: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课文,不懂的地方做 标记。 检查,交流。(看大屏幕) 三读:读出文章的音乐美。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 》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陋室铭刘禹锡一、教学目标了解铭文体特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学会披文入情的阅读方法;感知作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文章语言之美,学会披文入情的阅读方法。

难点:感知作者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三、教学过程1.直接导入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

这篇文章不过81个字,却为历代文人所赞颂。

它究竟精妙在何处?我们一起来品味一番。

2.识其体(1)齐读全文,读准,读顺(纠正字音)。

(放慢语速,读出文言味。

)(2)点读。

让学生仔细观察“铭”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①押韵。

逢双句押“ing”,8个韵脚几乎贯穿全篇,一韵到底,朗朗上口,有一种回环之美。

②整齐。

骈句为主,句式整齐,有齐整之美。

③灵动。

杂以散句,错落参差。

甚至同样字数的句子,停顿也不相同。

(投影:将课文原句改变成僵硬的“有……无……”句式来启发学生。

)(3)师:大凡铭文都要易于传颂,词句自然要整齐,却又不可过于死板,同时还要声韵流畅,富于音乐性。

同学们不妨再次诵读,感受这种整饬之中不乏参差灵动的文体之美,同时不要忘记适当放慢语速,读出文言韵味。

3.通其意(1)师:了解了“铭”的特点之后,我们要来看一看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有没有遇到难以把握意思的词句?可以提出来一起讨论。

(2)(请学生对文言文进行翻译。

)师:同学们的翻译非常准确,但将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的过程中,难免会丢失字里行间作者传达的情意,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此,而是应该回到原文当中,去品味它的语言之美。

4.品其言(1)师: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

而在文学欣赏当中,更重要的是去体会文字的联想意义。

那么,从哪些角度去寻找这些词句?又该如何品味其中的妙处呢?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这句话描绘了陋室的环境,极具美感,可是美在何处呢?(投影: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①摄取意象之美。

苔痕、草色:是一种若隐若现、似有还无的沁人的感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教案 公开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陋室铭》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古文短文。

作者以自身的生活环境为背景,通过赞美陋室,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品格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语言简洁,寓意深刻,对学生理解我国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陋室铭》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

但七年级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仍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寓意和作者的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陋室铭》;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培养高尚的品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陋室铭》;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难点: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理解文章的寓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古文阅读和理解能力;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熟悉《陋室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3.学习资料:古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陋室铭》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陋室铭》,学生跟读,感受文章的韵律美。

然后展示PPT,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解决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挑选几名学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文章的寓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谈自己对安贫乐道的理解。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案]课文出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6课课型精读课教学目标1、能通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义,了解铭这种文体。

2、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难点仿写一篇铭文,了解铭文的节奏性和文采性。

教学准备教师提前做好导学案并发给学生预习,做好PPT,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疏通文义,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并完成导学案。

课时目标共需1课时,此为第1课时1、能通畅地朗读课文,能用现代汉语疏通文义,了解铭这种文体。

2、诵读品味,理解作者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3、学习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兴这种表现手法。

设计意图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所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学习《陋室铭》,感受铭文的文言美及韵律美,仿写铭文,进而彰显这个文本的独特价值。

同时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联系生活,辩证地看待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时代意义的一种体现。

教学设计师生互动教材资源利用说明一、入题导入著名的画家、诗人郑板桥曾说过:“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有一座房子,它没有金碧辉煌的设计,也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就是这样一座房子,成就了著名的诗人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一起感受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平乐道的情趣。

(教师板书)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课题《陋室铭》。

二、作者作品说到刘禹锡,大家并不陌生。

初一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歌,讲秋天比春天好,是哪首诗歌呢?(学生会回答道《秋词》)那我们一起来背诵《秋词》。

接下来,我们再深入的了解作者,一起齐读作者简介。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 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4.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3.理解“陋室不陋”的原因。

教学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作者高洁傲岸、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情趣。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观看视频——《和州陋室》2.背景故事视频上这一幅幅古朴典雅、清幽秀丽的画面,给我们展示的是安徽和县刘禹锡的陋室。

当年,刘禹锡因直言上书,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到安徽和州当通判。

和州的知州策文通是个趋炎附势的小人。

他看到刘禹锡是被贬而来,就处处刁难他。

先给他在城南门安排了三间小屋。

这地方面临大江,推窗便可看到浩瀚的江面,刘禹锡便欣然在自己的房门上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这可气坏了策知州,又让刘禹锡由城南门搬到城北门,面积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

而这地方又位于德胜河边,依依的杨柳又让刘禹锡写下这样的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策知州肺都快要气炸了,便又在城中为刘禹锡选了一间仅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逼他搬家。

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刘禹锡觉得这狗官欺人太甚,愤然写下了《陋室铭》一文,策知州知道后,派人给他送去一块石头,意思是说“你怎么顽固不化得像块石头呢”,哪知刘禹锡高高兴兴收下了石头,请大书法家柳公权把他作的《陋室铭》刻于其上,立在门前,以示“纪念”,曾一时轰动朝野。

今天,我就一起学习刘禹锡的这篇千古铭文《陋室铭》。

(板书课题、作者,课件展示课题)二、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了解“铭”文的特点,体会其韵律美。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积累重点文言词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案

《陋室铭》教课方案【教课假想】本着“以学为主 ||,以疑定教”的指导思想 ||,我想经过自读感悟、自主研究、合作沟通等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讲堂上一直保持自主、踊跃、主动的活动 ||。

耳听、眼看、口读、脑想 ||,将整个讲堂立体式睁开 ||,解决学生疑问 ||,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式语文讲堂 ||,让念书声贯串讲堂 ||,让学生真实成为学习的主人 ||。

【教课目的】1、累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

2、认识“铭”的特色;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味||。

【教课重难点】1、累积文言词句 ||,熟读成诵 ||。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会作者的节操情味||。

【教课准备】1、课前 ||,部署预习 ||,自学掌握生字词 ||,读熟课文 ||。

2、达成课前导教案 ||,并将学生的问题整理概括||,以备讲堂要点讲解||。

【教课过程】一、故事导入给孩子们讲刘禹锡被贬和州三次迁居的故事 ||,点明《陋室铭》的写作背景 ||,让学生初步认识刘禹锡 ||。

二、频频朗诵 ||,领会感情1、初读文章 ||,相互评论 ||。

2、个别展现朗诵 ||,相机指导 ||。

3、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领会作者的感情 ||。

三、字词我能行1、出示导教案中学生犯错许多的字音字形并予以纠正||。

2、指名朗诵字词 ||,正字音 ||。

3、全体齐读 ||,字正腔圆 ||。

四、问题共研究1、出示导教案中学生的问题||,并进行概括整理:(1)铭是什么意思?开头为何先写山和水?(2)刘禹锡的居室是陋仍是不陋呢?(3)结尾为何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及孔子的“何陋之有”?2、题解“铭”及其特色 ||,频频朗诵 ||,读出铭文押韵的特色 ||。

3、开头为何先写山和水?(1)让学生各抒己见 ||,说出自己的看法 ||。

(2)引出比兴的修辞手法并解说 ||。

(3)突出中心:斯是陋室 ||,惟吾德馨 ||。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陋室铭》课件

指官府文书。
形体、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dú)之劳形。
指佛经。
指管乐器。
可以弹琴,浏览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它好比诸葛亮隐居南阳住的草庐,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①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引用孔子的话,再一次证明“陋室”不陋, 紧扣题目,②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中心。
③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5作者写“陋室”的目的,只是在强调“陋室不陋”吗?
不只是写陋室,而是借写“陋室”来写自己“德馨”,表明了一 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 志。
托物言志: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 物 ———— 志 陋室 ———— 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本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极力赞美陋室 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 的情趣。
杜甫 刘禹锡 李白 李贺 王维
(一)古今异义
谈笑有鸿儒( 古义:大 今义:鸿雁

惟吾德馨( 古义:德行美好 今义:芳香

无案牍之劳形( 古义:形体、躯体 今义:形状

(二)一词多义
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
(三)词类活用
有仙则名( 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 )
关于“铭”
铭:古代一种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 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 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陋室铭【教学设想】《陋室铭》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它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千百年来熠熠生辉。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文章短小精美,对偶工整,虚实相生,言志如诗,韵味如歌。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新课标明确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因此,本节课我围绕着“陋室”和“作者”两个方面引导学生感受陋室之雅和作者的情怀,在教学中“诵读”和“品析”是我的教学环节两条并行的线索,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更加充分体会作品的情感和主旨。

【教学目标】一.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二.认真体会“铭”文句式整齐、押韵,节奏感强的特点。

三.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重点】一、掌握相关的文言字词,翻译课文。

二、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不断增强个人的魅力。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方法】朗读教学法、自学点拨法、引导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有关刘禹锡的故事和《陋室铭》这篇文章的来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2、PPT展示作者简介以及“铭”这种文体的特点,注意“铭”文讲究押韵的特点,释题。

(设计意图:从有趣的故事入手,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

明确文体知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朗读和语言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

爱莲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朗读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

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 )亵玩(xiâ)噫(yī)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二、作者简介: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三、解题: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呢?“说”在这里表示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教师可以这样说: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仿写《爱莲说》以“爱___说”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方法,点明所爱之物的所托之志。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2.课外延伸:
(1)背诵默写课文。
(2)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1.总结存储:同学们,我们学完了课文后有哪些收获呢?
学生可能这样说: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莲花欣赏,交流导入: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陋室铭》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历史背景,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并背诵全文2.认识“铭文”特点,理解短文的寓意,体会托物言志的手法。

3.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志趣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2、联系社会背景,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展示、探究法、吟诵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前我们一起吟诵刘禹锡的两首诗:秋词和竹枝词师:《秋词》,是我们上学期学的一首诗,这首诗表现了作怎样的情怀呢?学生答:(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古文《陋室铭》再一次感受他的人格魅力(二)、出示学习目标: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一生读目标.师:现在大家拿出学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三)检查预习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看题目,陋室铭)简介“铭”这种文体。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演变成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的特点——通常情况下都是用韵的。

3、自读课文并注意读准字音辨音识字:德馨()苔 ( )痕鸿儒( ) 调 ( )素琴案牍( ) 西蜀( ) 何陋( )4、了解写作背景师:学案上的写作背景大家看过了吗?这就是策知县第三次分给刘禹锡的小房子。

(大屏幕显示陋室)(四)初识陋室(过渡语:下面就让我们步入时光隧道,跟随刘禹锡的脚步,踏上拜访陋室的旅程。

1、老师先读一遍课文,大家注意字的读音和节奏2 、这是一篇骈体文,讲究声律对仗,具有音乐美,现在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标出押韵的字,找出对偶的句子。

3、铭文用吟诵的方法更能体现音乐美:现在老师吟诵课文,大家体会铭文的音律美。

.(五)疏通文意(过渡语:在初步认识陋室的基础上,现在让我们走进陋室吧!)我们来看一下刘禹锡住在什么样的一个陋室里。

1、以小组为单位,疏通文意,交流并尝试解决预习过程中有疑问的地方。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 》课件(19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陋室铭 》课件(19张PPT)

知识链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 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 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 洁,一般用韵。根据载体和用途的不 同,又分为座右铭、器物铭、墓志铭、 居室铭、山川铭等。《陋室铭》即属 于居室铭。
题目解读
《陋室铭》“陋室”指简陋的屋子, “铭”是古代的一种文体,“陋室铭” 就是写陋室的文章,点明了写作的内容。
观点二:我认为刘禹锡在文中流露出的是一种消 极避世的思想。他逃避世俗,远离大众,缺少社会担 当精神。这种不与时俱进、不多与竞争的人,在现代 社会中是不容易生存的。
文章主旨
《陋室铭》通过对自己的简陋居室 的描写,说明了“陋室”不陋,表达 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 道的生活情趣。
写作特色
(1)托物言志,彰显主题。 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和志趣。首先以“ 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也具有“名”和“灵 ”的性质,自然引出本文的主旨句“惟吾德馨”。接下来作 者分别从居室的环境、主人的交往情况及日常生活,鲜明地 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足以看出“惟吾德馨 ”,又足以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作者又用诸葛庐、子云 亭类比“陋室”,再次展现“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 趣与抱负,在更高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拥“陋室” 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 “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室”和居室主 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 “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 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 思的精妙之处。
陋室铭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识记重点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主旨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衬托手法的运用 3.感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名师教案2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陋室铭》名师教案2

《陋室铭》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语言建构与运用)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4、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5、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审美鉴赏与创造)6、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了解文章主旨,学习作者安贫乐道、伟岸傲物的志趣情操,培养学生高洁的情操。

(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建议: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

本文运用“铭”的文体形式,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

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铭”的特点,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可以自然的引出“铭”,了解是警戒自己或称颂功德的文字,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问题,“陋室到底陋不陋”,让学生发散思维,撒下大网到文中寻求答案。

在寻找答案的同时,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答案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会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

教学目标:(1)掌握作者刘禹锡等背景资料和文体等文学常识。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识记重点的文言字词,了解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文章内容,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疏通文意。

(4)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

(5)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6)学习并了解文中对偶等修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陋室铭》教学设计
临高县红华中学王鸿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背诵默写,掌握相关的文言文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作练习,掌握“铭”这种文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朗诵并背诵课文。

结合学习重点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学会仿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语(略)
2、《陋室铭》。

(板书课题)
二、作家及写作背景简介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世称“刘柳”、“刘百”、“刘兵客”,作品《竹枝词》、《秋词》等(学生根据预习介绍)。

刘禹锡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的权贵,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在此背景下,刘禹锡创作了《陋室铭》。

2、文体介绍“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座右铭”、“墓志铭”)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朗读感知,熟悉课文。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学会流畅的朗读,流畅的朗读时理解文意的基础。

)学生自由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

读准、读顺。

听教师范读,对照字音、停顿,纠错。

认真听并揣摩体会字音、停顿。

抽生单独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听后进行评价。

学生齐读,体会感受。

2、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默读,同时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口头翻译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提醒学生注意勾画重点字词,写好笔记)如果有疑难处可前后桌小声讨论,仍不能解决做记号等会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

(该环节为按照预先设计实施,主要由学生逐句翻译。


(2)组织解疑,检查自学效果并引导解疑。

(3)翻译重点文言词汇和语句(提问学生单独回答),学生思考、回答、识记。

老师点拨、指导。

名:著名。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案牍:官府的公文。

鸿儒:博学的人。

劳形:使身体劳累。

(强调“形”是使动用法,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不好)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里的人)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宾语前置:有何之陋?)
3、再读课文,体会感情。

感受音韵美。

这是一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朗朗上口。

大家一起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a、本文最富哲理、最能体现作者写作主旨的一句是什么?这句话是怎样引出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句话先由说“山”、“水”然后引出“德馨”的。

b、作者写陋室,那陋室真的“陋”吗?
答:不是,这就是作者的巧妙之处,虽写陋室却表现了“陋室不陋”。

c、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这是写陋室自然环境清幽宁静。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是写陋室往来客人的高雅不俗。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这是写陋室主人的生活情趣----恬适。

d、作者明写刘禹锡的陋室,为什么又要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而且还要引用孔子的“何陋之有”呢?答:引古代贤士的名室来证自己的“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勉,表明“陋室”主人也同样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结尾引用孔子的话,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e、身居陋室,作者却以为陋室不陋,那么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答: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六、写作手法分析: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作比,引出陋室,接着从自然环境、交往人物、生活情趣三方面来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又以“诸葛庐”“子云亭”作比,表明“惟吾德馨”,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

文章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

我们把这种写法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陋室:对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描写。

言志——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文章主题思想)
七、课后作业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文言字词积累
附:板书设计陋室铭刘禹锡山水陋室环境之幽雅名灵德馨交往之儒雅陋室不陋托物言志情趣之高雅类比
《陋室铭》教学反思
临高县红华中学王鸿飞
课前思:本节主要让学生学会读诵文言文,掌握文言字词,学会“增、删、留、调”翻译的原则,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教师精讲,达到教学相长。

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自主学习及展示能力,所以课前要加大预习指导。

课中思:有些同学板书不工整,主要是平时没有及时督促,以后将强要求并指导书写。

小组选组员展示时,有的学生乘机闲聊,要及时指正,在小组评价中体现。

以教法带动学法,特别是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十分必要,教师不能完全放手给学生,一定要精讲。

课后思: 本堂课的最大优点在于朗读环节,每一次朗读都给出了明确的目标。

其次是重点较突出——翻译课文。

但是仍有许多不足之处,还需改进。

首先,课堂整体气氛不活跃,尤其是在翻译环节的发言,形式过于单调,没有充分发动大部分同学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出质疑,说出自己的想法;其次,在翻译过程中没有给予学生必要的方法指导,本课较简单,可以让学生只看原文自行翻译,有疑问时看课后注释,若不能及时解决,可提出来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若还是没有结果,老师再进行点拨指导;再次,本课采取小组逐句翻译的形式,这不适用于简单的文言翻译,不妨大胆让学生自行翻译;最后,本堂课最大的弊病是教学时间掌握不当,今后的教学任重而道远,希望能在各位前辈的指导下取得更大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