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 教师版

合集下载

精选-高中语文专题4像山那样思考大地的眼睛神的一滴课件苏教版必修1

精选-高中语文专题4像山那样思考大地的眼睛神的一滴课件苏教版必修1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9
2.据音写字
吞shì( )
shì好(

影di é( dié( dié( 通di é(
) )报 )血

引qíng( ) chè( )肘
pì( pǐ( pī( pí(
)如 )好 )柴 )静
答案:噬/嗜 擎/掣 碟/谍/喋/牒 譬/癖/劈/僻
最新
*神的一滴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1
书香晨读 课前预习 课堂探究 文本总结 时文赏读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2
书香晨读
国学讲堂
开卷有益
1.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译文】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时常忧愁。 【领悟】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 能成为君子。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德经》) 【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领悟】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只有自胜之人,才是真正的 强者。
精选中小学课件
10
3.词语辨析
(1)徜徉·徘徊
【辨析】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心情比较悠闲。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心
情比较沉重、苦闷。
【填空】①3月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我

②身患疾病,但无力筹集手术费,她无数次
在医院门口。
(2)喧闹·喧嚣
【辨析】“喧闹”,喧哗热闹,声音大而热闹,多用于市场、会场、戏院等公众
最新
精选中小学课件
7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徜.徉.(

《神的一滴》教师版

《神的一滴》教师版

《像山那样思考•神的一滴》(梭罗)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学会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旨,理解文章内容,提高对散文的分析、理解、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重点难点】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意与表达效果,分析文中部分重点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2.理解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课时】一课时课前预习案【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①蓊郁( wěng ) ②游弋( yì ) ③惬意( qiè ) ④宁愿( nìng )⑤一泓( hóng ) ⑥喧嚣( xiāo ) ⑦厮守( sī ) ⑧涟漪( yī )⑨吞噬( shì ) ⑩冰藏( zàng ) ⑪嗥叫( háo ) ⑫驯服( xùn )⑬迸发( bèng ) ⑭艾蒿( ài hāo ) ⑮甬道( yǒng ) ⑯引擎( qíng )⑰黑魆魆( xū ) ⑱毛骨悚然( sǒng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我年纪轻一点的时候,就在那儿消磨了好些光阴,像和风一样地在湖上飘浮过。

(飘—漂)(2)我却拥有阳光照耀的时晨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晨—辰)(3)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橙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河。

(橙—澄)(4)就算他看到的只有一蹩,却已经可以洗净国务街和那引擎上的油腻了。

(蹩—瞥)3.解释下列词语。

(1)不足称道:不值得称赞。

(2)罕有甚匹:几少有什么东西能跟它匹配。

(3)黑魃魃:形容黑暗。

(4)情有可原:事情的原因可以原谅。

【知人论世】作者信息、背景回放、名人评论(凤凰版导学案P151-P152)【整体感知】1.本文分为哪几个层次?每一层次写了哪些内容?第一段:总写瓦尔登湖;第二段:写对瓦尔登湖畔往事的追忆;第三段:写对瓦尔登湖现实处境的担忧;第四至六段:赞美瓦尔登湖的博大永恒、庄严纯洁,引用诗句表达作者内心对瓦尔登湖的无限景仰。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19 神的一滴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专题四 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19 神的一滴学案 苏教版必修1

文本19 神的一滴 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2.体会作者对美丽风光的热爱和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痛惜之情。

3.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游弋.( ) ②慵.懒( ) ③虚掷.( ) ④甬.道( ) ⑤徜徉..( ) ⑥黑魆.魆( ) ⑦喧.嚣( ) ⑧吞噬.( ) ⑨涟漪.( ) ⑩厮.守( ) ⑪水漉.漉( ) ⑫一泓.( ) ⑬一瞥.( ) ⑭引擎.( ) 答案 ①y ì ②y ōn ɡ ③zh ì ④y ǒn ɡ ⑤ch án ɡ y án ɡ ⑥x ū ⑦xu ān ⑧sh ì ⑨y ī ⑩s ī ⑪l ù ⑫h ón ɡ ⑬pi ē ⑭q ín ɡ(2)多音字①塞⎩⎪⎨⎪⎧ 塞.子( )塞.责( )边塞.( ) ②强⎩⎪⎨⎪⎧ 勉强.( )顽强.( )倔强.( ) ③混⎩⎪⎨⎪⎧混.合( )混.蛋( ) 答案 ①s āi/s è/s ài ②qi ǎn ɡ/qi án ɡ/ji àn ɡ ③h ùn/h ún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 徜( )趟( )淌( ) (2)⎩⎪⎨⎪⎧ 缪( )谬( )戮( )答案 (1)徜徉/赶趟/流淌 (2)缪斯/荒谬/杀戮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情有可原:(2)黑魆魆:(3)涟漪:答案(1)按照情理,对出现的某种情况有可以原谅的地方。

(2)形容黑暗。

(3)细小的波纹。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当人们知道了事情的经过,都觉得老李之所以那么做是情有可原....的。

( )(2)是褒是贬众口不一也是情有可原....,毕竟每个人心目中都有其对孔子形象的定位。

( ) 答案(1)√ (2)√2.辨词填空(1)吞噬·吞没吞噬:吞食。

高中语文 45 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5 神的一滴 像山那样思考课后撷珍 苏教版必修1

【名师一号】2014-2015高中语文 4-5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课后撷珍苏教版必修1一、素材点说1.利奥波德在《像山那样思考》中告诉我们,我们和自然万物的关系,与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

文中的一段描写是“我看见过许多刚刚失去了狼的山的样子,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我看见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树苗都被吃掉,先是衰弱不振,然后死去”。

这几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狼接二连三地被消灭后出现的严重后果,揭示了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后的恶果,说明了人类破坏自然必被自然惩罚的道理。

【适用话题】①保护环境②人与自然③生态平衡2.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

正是因为人们杀死了狼,才使得大山荒芜、没有生机,生态失去平衡,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泥土冲刷到大海去。

大自然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不可缺少的。

人们应该用整体和有机的世界观来对待荒野和自然。

【适用话题】①保护大自然②换位思考③全局观3.人一直把自己当成高于一切的主宰,结果导致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环境被污染,物种在灭绝……疯狂的掠夺,让地球变得伤痕累累。

人们高举文明与发展的旗帜,一路高歌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利奥波德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借一声惊心动魄的狼嗥,诗意地表达了一种对环境的深深的忧患意识,告诫世人要站在与万物平等的角度对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责任感能催生忧患意识,滋养高贵的心灵。

让我们树立平等意识,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让地球家园在青山绿水、生机盎然中走向和谐。

只有如此,地球才能变得更加生机盎然。

【适用话题】①敬畏自然②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③发展经济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④生命需要彼此尊重⑤忧患意识⑥只有一个地球二、素材运用曾几何时,大自然赐予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

河中鱼虾竞游,山间鸟鸣兽走,气候四季分明,人们怡然自得。

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那些给予人类方便的技术发明,渐渐地将自然界的光彩抹去,直至剥夺。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5 神的一滴 导学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4.5 神的一滴 导学案

神的一滴【理论支持】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认为“这样才能对文本意义形成完整而充分的表征”。

教学本文应启发学生接通生活和情感的经验,感悟《神的一滴》作者对自然的钟情,在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的基础上,深刻理解重要词句,进而对一些写景和议论段落能够鉴赏分析,最终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谈及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归园田居构想世外桃源的陶渊明和那个没有更多奢求、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在教学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批判的精神和比较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

2.理解本文清新朴素的文字间传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丽风光的陶醉热爱,也有对人类文明发展对大自然造成破坏的痛惜。

【教学重难点】1.对本文写景手法的分析。

2.体会文章质朴本色的语言风格。

3.思考领悟作者给予我们的启迪: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找到灵魂安宁的归宿。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蓊.( )郁游弋.( ) 山凹.() 惬.( )意虚掷.( ) 挥霍.()徜徉..( ) 甬.()道喧嚣.()吞噬.()涟漪..( )二、知人论世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

1845年,他拿了一柄斧头,跑进了该州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城。

1849年,他写了一本叫作《康科德河和梅里麦克河上的一星期》的书。

1854年,《瓦尔登湖》这本文学名著出版了。

本书开始的时候反响并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影响越来越大。

他于1862年病逝于康城,终年44岁。

他留下了《日记》39卷,已有多种版本和选本问世。

这位美国作家,被公认为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3.1神的一滴248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4.3.1神的一滴248

神的一滴教案我们大都知道我国有3千多个湖泊,能很顺口地列举出我国的那些大湖泊:里海、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但我们不一定知道美国有一个瓦尔登湖,也不一定读过跟这个湖泊有关的文字。

让我们来读读美国作家亨利·梭罗的《瓦尔登湖》。

走进这本书,我们会仿佛置身于瓦尔登湖畔,为那美妙的湖光山色所陶醉。

瓦尔登湖的四季风光、黎明傍晚、阳光雨丝、游船鱼虾、树木花草、飞鸟走兽,还有那个特立独行、离群索居的年轻人的身影,以及他那宁静的心境、恬静的生活、智慧的思想,会深深地感染我们。

捧读《瓦尔登湖》,不少人会为梭罗那朴实美好的文笔,以及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所折服。

作者的平民意识,他的躬身耕种、采果垂钓的体验,俭朴的生活态度,让人深深感动。

他为人们营造了一种真实的“世外桃源”意境,类似我国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但相比之下,它更博大、深刻、积极,让人体会到一股向上的精神,感悟到生命的意义,也对美与宁静、对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有了一种真切而深切的体味。

梭罗有些议论很精彩:“要是没有衣服,人们的相对身份还可以保持吗?这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要是没有衣服,你能够准确地告诉我,文明人中谁是属于最高贵的阶层吗?”“许多国王疯狂地保留了大量经过仔细雕琢的石头,希望使自己永恒,假如他们用这些心思来雕琢自己的思想,又会如何?一件合乎理性的事情比高大的纪念碑更值得纪念。

”我们读到这些闪烁着智慧火花的文字,心灵会一下子豁亮起来。

[听课之前想一想]①你会有跟众人一样的亲近大自然的欲望吧?②让我们回味一下我们在大自然的环抱中曾经产生过什么样美好感受。

③我们肯定想了解睿智的人从大自然中获得的不同寻常的美好感受吧?调动积累·资讯共享交流作者和作品信息与孤独结伴的作家美国作家梭罗,于1817年7月12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堵塞州康科德城,1833-1837年就学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年。

然后他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家里(1841-1843年),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

高中语文专题4像山那样思考1大地的眼睛2神的一滴课件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专题4像山那样思考1大地的眼睛2神的一滴课件苏教必修1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目标一
目标二
【目标一】 认识题目的内涵,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感情。 1.“神的一滴”有着怎样丰富的内涵?以“神的一滴”为标题有什么 作用? 提示:(1)内涵:①汗水,美的创造。②泪水,美的毁灭。③圣水,美 的净化——净化人类灵魂。 (2)作用:①揭示瓦尔登湖庄严、纯洁的特点和自然的原生态的 美。②抒发赞美之情,表现瓦尔登湖在作者心目中的崇高地位。③ 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围绕瓦尔登湖,作者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提示:对湖的美丽的喜爱之情,对美丽遭破坏的憎恶之情,对湖洗 净污染、仍保生机的崇敬之情。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 然中的体验写成的。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45至 1847年在康科德城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 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 纪超验主义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瓦尔登湖》《郊 游》《缅因森林》等。背景助读Fra bibliotek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加点字 蓊 郁 . 慵 懒 . 黑魆 魆 . 吞噬 . 涟漪 .. 游弋 . 惬 意 . 徜徉 .. 挥霍 .
读音 wěng yōng xū shì liá n yī yì qiè
加点字 虚掷 . 漉 漉 . 一泓 . 一瞥 . 引擎 . 深邃 . 漂 浮 . 漂 染 . 漂 亮 .
背景助读
知识链接
基础梳理
2.题目解读:“神的一滴”就是神的眼泪。梭罗说瓦尔登湖是“神的 一滴”,因为这里的确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上帝的神来之笔,仿佛是神 眼里的一滴神圣的泪水,没有尘世的肮脏和喧嚣,所以它成了梭罗 心中的精神圣地,理想的王国。“神的一滴”的命名十分恰切地概括 了整篇文字所反复渲染的瓦尔登湖的特性,画龙点睛,意味悠长,对 工业文明所侵蚀污染的灵魂具有无上的洁净作用。

2020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2020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的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目标:理解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内容知识点。

2、能力目标:培养理解重要文句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文章的能力。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平等地看待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培养理解重要文句的能力,抓住关键词来理解文章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平等地看待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主要通过学生自学来达到理解文本,抓住关键词理解文章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1、由著名诗人海子生前喜爱的书籍《瓦尔登湖》来导入。

海子在1989年3月26日卧轨自杀时,身边放着四本书,其中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

那么这究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请看作者和《瓦尔登湖》2、简介作者梭罗和作品《瓦尔登湖》。

出示幻灯:梭罗,19世纪美国最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家、哲学家,美国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主流社会思潮的弃儿,150年来,他的思想激励了寻求返璞归真的人。

2020年,梭罗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名列第65位)。

梭罗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写成。

1839年他和哥哥在梅里马克河上划船漂游,写成《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1849),发挥了他对自然、人生和文艺问题的见解。

他的代表作《瓦尔登湖》(1854)记录了他于1845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

在他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理想交融汇合,浑然一体。

关于《瓦尔登湖》:细细读过《瓦尔登湖》的人都有体会;他是在探求怎样实实在在的生活,怎样体验与经历有意义的生活,为自己,也为他的市民同胞,还有当时与后来的读者们。

本书以春天开始,历经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

这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

其中分析生活,批判习俗处,语语惊人,字字闪光,见解独特,耐人寻味。

高中语文 专题4 像山那样思考 1 大地的眼睛 2 神的一滴课后训练 苏教必修1苏教

高中语文 专题4 像山那样思考 1 大地的眼睛 2 神的一滴课后训练 苏教必修1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4 像山那样思考 1 大地的眼睛 2 神的一滴课后训练苏教必修1苏教神的一滴一、根底稳固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A.惬.意害怕挈.带契.机B.游弋抑..止呓.语劳役.C.徜.徉场.地品尝嫦..娥D.涟.漪窗帘廉..洁链.条解析:B项,都读“yì〞。

A项,“契〞读“qì〞,其余读“qiè〞。

C项,“场〞读“chǎng〞,其余读“cháng〞。

D项,“链〞读“liàn〞,其余读“lián〞。

答案:B2.以下各句中,字形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中秋节、国庆节全国高速路小客车免费通行首日,京沪高速天津段出现大量车辆拥堵,一名车主在堵车长龙中踢毽消磨时间。

B.柳州市君武森林公园里,许多风姿婥约的格桑花争妍斗艳,开满百花园,引得不少市民徜徉其中。

C.她在与男友挥攉潇洒的时候,丝毫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D.宇宙中存在一种神密的天体,密度无限大,但体积又无限小,它可以吞噬一切物质,连光也不例外,这就是黑洞。

解析:B项,“婥〞应为“绰〞;C项,“攉〞应为“霍〞;D项,“密〞应为“秘〞。

答案:A3.以下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人生或是一次勇敢的探险,或是消磨..光阴,每个人都需做出正确的选择,什么都不做虽没有风险,但那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B.湖光山色....与层楼叠院和谐共处,自然景观与人文内涵交相辉映,是宏村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布局、成为当今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奇迹的特色。

C.南京盲人学校的学生们喜气洋洋....,掌声不断,在揭牌及助学金发放仪式上,30名家庭经济困难的盲人女生领到了第一笔助学款和学习礼物。

D.这恶魔似的铁马,那振聋发聩....的机器喧嚣声已经传遍全乡镇了,它已经用肮脏的工业脚步使湖水混浊了,正是它,把瓦尔登湖岸上的树木和风景吞噬了。

解析:D项,“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声响,指声音大得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

高中语文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课件 苏教版

高中语文 湖山沉思 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课件 苏教版

yǒng
xiāo shì yī piē xū suì tà háo xùn miè bèng
tuān piǎo sǒng gēng nuò
(2)多音字

划船 计划

消磨 磨坊

兴奋 兴致

宁静 宁愿

……
我做梦也想不到有朝一日这些东西会成为我的写作素材, 我当时只是一个迷恋故事的孩子,醉心地聆听着人们的 讲述。那时我是一个绝对的有神论者,我相信万物都有 灵性,我见到一棵大树会肃然起敬。我看到一只鸟会感 到它随时会变化成人,我遇到一个陌生人,也会怀疑他 是一个动物变化而成。每当夜晚我从生产队的记工房回 家时,无边的恐惧便包围了我,为了壮胆,我一边奔跑 一边大声歌唱。那时我正处在变声期,嗓音嘶哑,声调 难听,我的歌唱,是对我的乡亲们的一种折磨。
(5)启事·启示
都有“使人知道、明白”之意。 “启事”指为了说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贴在墙壁上的文
字。 “启示”即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我拾到了一件校服,于是写了一个招领________(启事/启
示),可是我等的都望穿秋水了,也无人问津。 【答案】 启事
(6)极度·极端 “极度”指程度极深的。 “极端”一是名词,指事物顺着某个发展方向达到的顶点。
血统 血淋淋

弯曲 曲调
【答案】 huá huà níng nìng mó mò xuè xiě
xīng xìng qū qǔ
2.字形辨认
sī sī
混 毁
sī 哑
dié dié
子 血
通dié
jié jié
毛 报
(节选自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讲故事的人》)

高中语文 神的一滴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神的一滴示范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湖山沉思神的一滴从容说课本文描写了瓦尔登湖迷人的湖光水色,寄寓了作者深刻而丰富的感悟,表达了皈依大自然的心愿和对人类文明发展破坏大自然的痛心。

文字优美,蕴涵隽永,是让学生亲近自然、领悟生命的好材料。

教学时可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用心去与作者、与自然沟通,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拟定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想:了解作家作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寄寓景物中的深厚情感,师生共同合作探讨。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在理解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品味文章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教学重点透过作者笔下的景与事,领会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把握作品细节,领会作者情感,揣摩难句。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1.理解具体的描写叙述中蕴涵的深刻的思想,学习准确生动地描摹景物的写作方法。

2.仔细揣摩、分析文章优美的语言,体味比喻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3.合作学习,把握作品的细节,了解、品味作者的语言魅力。

4.探究与活动,深入把握作品的内在意蕴。

5.思维训练,帮助学生树立用心灵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识。

6.了解作者回归自然、纯化灵魂的思想感情,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观。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一师我们先来看一首诗——多媒体课件显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这是谁的诗呢?生(齐声)陶渊明。

师他的诗和为人有什么特点呢?生他的诗“自然”,他的为人“质朴自然”。

他的诗大多写的是自然田园风光,而且写得相当朴实率真,不事雕琢,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师说得很好,陶渊明首先是一位自然之子,所以才写出美而醇厚的自然之诗来。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位外国的自然之子的作品《神的一滴》。

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哪位同学能根据你上网查到的资料介绍一下这位自然之子?导语设计二师据说,诗人海子去山海关自杀时带着4本书,其中有一本就是梭罗的《瓦尔登湖》,这和当年唐太宗李世民到死不放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颇为相似。

高一语文同步课件:4.10.1《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苏教必修1)

高一语文同步课件:4.10.1《神的一滴》《像山那样思考》(苏教必修1)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4.阅读文章第5、6段,找出作者对瓦尔登湖发出了怎样 的赞叹。 明确:作者称它是“大勇者的作品”,庄严、纯洁可以 涤荡污浊的“神的一滴”。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主题2:学习散文的艺术特色 1.本文语言生动,充满浓郁的抒情气氛,请以前两段为 例,分析文章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明确:前两段成功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 ①比喻修辞手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瓦尔登湖的知己——梭罗 梭罗,美国作家,1817年7月12日出生 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 于哈佛大学,1838~1840年在家乡执教两 年。后住到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家里, 当门徒,又当助手,开始尝试写作。1845 年携带一柄斧头,进入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 独居到1847年才回到康科德城。1854年《瓦尔登湖》出 版,1985年被《美国遗产》杂志列为“十本构成美国人 性格的书”之首。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终年45岁。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后来瓦尔登湖有着怎样的遭遇? 明确:伐木人砍伐湖周围的树木,村民们引水来洗碗洗 碟子,“震耳欲聋的机器喧嚣声”破坏了它的幽静, “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 过它的冰”。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3.阅读文章第2、3、4段,从哪些字词语句可看出作者对 于世人这般对待瓦尔登湖的强烈不满? 明确:句子如:“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这是和恒河之水一样圣洁的水!”词语如“恶魔似的 铁马”“肮脏的工业脚步”“吞噬”“豪取(意为强横 地夺取)”等,从这些词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们膨胀 的物欲的深刻批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的一滴
1、字词积累
蓊.郁(wěng)虚掷.(zhì)徜徉
..(xū)涟
..(cháng yáng)缪.斯(miù)黑魆魆
漪.(yī)吞噬.(shì)厮.守(sī)深邃.(suì)一瞥.(piē)引擎.(qíng)3、问题思考
(1)文中作者和大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融为一体。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他把自己看成瓦尔登湖的一员,大自然的一员,体现出一种与自然相互交融的心灵特征。

(2)怎样理解课文里的那首小诗?
第一二行说明作者真切融入瓦尔登湖,不是为了写作来到这里;第三四行说明作者在这里最接近上帝和天堂(有泛神论者认为自然就是上帝和天堂),表达了作者融入自然后宁静致远、空灵单薄的情怀;第五六七八行说明了他与瓦尔登湖融为一体的真切而细腻的感受;最后两行说明瓦尔登湖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作者的心灵
读完这首小诗,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保留一份纯净的“瓦尔登湖”。

(3)作者既然要展现瓦尔登湖的美,为什么写人类对它周围环境的破坏?
①表达作者对人类破坏自然的厌恶和憎恨,告诫人们要善待自然,珍惜自然中最美的风景。

②反衬瓦尔登湖虽历经破坏仍保持着它的品格和美丽的神奇的自我修复能力(神性)。

(4)本文写的是瓦尔登湖,编者却以“神的一滴”为题,为什么?
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晶莹、剔透、圣洁,净化心灵,无一丝一毫的虚伪……要结合文中语句,紧扣“神性”来答题。

5\寻找文中佳句并赏析
示例:(1)湖是自然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

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自己天性的深浅。

明确:在作者心目中,瓦尔登湖美丽丰富,宁静博大,灵性洋溢,所以被由衷地喻为“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和“大地的眼睛”。

句中的“天性”指人的自然本性,梭罗认为,长期以来,人的自然本性被日益复杂的社会所压抑,被日益膨胀的欲望所遮蔽,而瓦尔登湖就像一面镜子,使人重新发现和认识自己真实的天性。

(2)在那种日子里,慵懒是最诱惑人的事情,我就这样偷闲的度过了许多个上午。

我宁愿把一天中最宝贵的光阴这样虚掷,我是富有的,虽然与金钱无关,因为我拥有阳光照耀的时辰以及夏令的日月,我挥霍着它们。

明确:“从圆心能够画出多少条半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可让我们选择。

”作者看来这样的生活才是他自己的生活,不要用文明社会、金钱社会的尺子去衡量。

况且,梭罗用自己的心感悟真切的自然,获得心灵的满足,某种意义上正是我们所缺失的。

(3)我的缪斯女神如果沉默了,她是情有可原的——森林已被砍伐,怎能希望鸟儿歌唱?
明确:“——”:解释说明。

本句使用类比手法。

森林被砍伐了,鸟儿无法歌唱;美丽的自然被破坏了,作者的创作灵感受到破坏,文艺之神缪斯也就无话可说了。

5、拓展延伸
你是怎样看待材料二这一结果的?
(答案不惟一。

但因以肯定为主。

从世俗的角度看,梭罗并没有取得功名利禄,甚至婚姻家庭上的成功。

但是,他以自己喜爱的原始而简朴的方式生活,以纯朴的心灵感受美丽的自然,从他自己来说是愉悦的。

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至今给我们以启迪。


像山那样思考
1.给加点字注音。

嚎.叫(háo)毛骨悚.然(sǒng)湍.急(tuān)揣.测(chuǎi)饿殍.(piǎo)
艾蒿
..(ài hāo)驯.服(xùn)迸.发(bâng)蜿.蜒(wān)蠕.动(rú)2.预习思考。

(1)对狼嗥,有哪两种(类)不同的反应?
一种是“鹿”“松林”“郊狼”“牧羊人”“猎人”的反应,其共同点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

另一类是山的反应,它“更加深刻”“客观”。

(2)为什么要杀死这只狼?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什么态度?
社会因素:“在那些年代里,我们还从未听说过会放过打死一只狼的机会那种事。


自身因素:“那时,我总认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人类对狼的敌意和偏见,是因为狼对人类的利益构成威胁,那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主宰。

【课堂讨论】
1、第一、二节中提到“隐藏的含义”,“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怎么理解?
狼被消灭了,山和草原也被过多的鹿破坏殆尽,自然环境受到毁灭性的影响,人类的未来也将不复存在!这一点,人类和其他生物并没意识到,只有山和狼了然于胸。

2、如何理解课文题目“像山那样思考”?
题目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

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人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自然的主人。

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

从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看,人并不比一座山高明。

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3、如何理解梭罗的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
“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它体现了大自然最本真的特性,它有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

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它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和谐的。

人类只是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
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人类应学习这样的平等与和谐。

【课后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B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D )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