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优秀公开课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自然

执教者:王瑞琳

一、教材分析

《大自然》是语文读本上的课文,作者是屠格涅夫。它所属的单元是“与自然晤谈”,与读本的其他单元一样,这单元编写的原因是为了配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它们以非人本主义的观念审视人和大自然,这样我们就由人本主义立场变成了“上帝立场”或者说是“无立场”,这和单纯的环保主题不同,因为环保受益方仍是人类,环保主题仍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所以这种主题——姑且称之为自然主题吧——要比环保主题深刻得多。事实上以人类的理性思维程度想要做到这点并不难,在整个现代性视域下的文学主题中,绝对理性至上主义和上帝立场层出不穷,它们的核心就是把人类作为大自然规律链中的一环,这样我们便同山川万物一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大自然》就是典型的这类文章,它通过“我”和“自然女神”之间简短的对话,揭示了在大自然眼中众生平等的主题。并且它也显示了屠格涅夫一贯的写作风格——赋予自然以生命(更为科学的说法应是“神格”),在这篇文章中,大自然不再是零落的山川河流,森林草原,而是拟人化为一位身穿绿色服装的端庄女性,作者对她深怀着无比敬畏的感情,在和她的对话中揭示了大自然公正无私的一面,而这一切都蕴含在梦中的对话里,使得整篇文章笼罩在神秘的超验氛围下,读起来余味悠长。

在屠格涅夫的作品中,大自然一直以两副面孔出现:一种是创造一切的生命源泉,在他的《猎人笔记》和《乡村》中,大自然女神低眉顺眼,温柔博爱;一种是毁灭一切的冷酷君主,除本文外,类似的文章还有《对话》、《必然、力量、自由》和《老妇人》等。但其实这两种面孔之间是对立统一的,正是因为大自然一视同仁,所以她创造并不是因为仁爱,毁灭也不是因为冷酷,诚如苏东坡所言“天地无私,而听万物之自然。故万物自生自死,死非我虐之,生非我仁也。”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屠格涅夫;了解本文生字词和多音多义词。

能力目标:1、抓住本文的独特视角,体会俄国作家深邃隽永的写作特征;

2、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揣摩文章的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相信人应该怀疑一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上,高中语文课更应该重视学生人文性的培养;

难点则在能力目标上,本文思想较为深刻,想要理解和讨论需要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活跃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

(一)预热与导入

教师先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询问同学们有哪些字是回家查过的,学生举某字就板书某字,倘若有些生字词或者多音字学生未能举出,那就点名提问学生并将其书写在黑板上。需要注意的生字词有:

支颐(yí)匀(yún)和铿锵(kēng qiāng)

嘀咕(dīgu)微蹙(cù)蠕动(rúdòng)

接着教师提示多音字的重要性——有些同学重视生字词的查询却往往忽略了多音字的查询,而事实上多音字在高考中的重视程度是远高于生僻字的。

(二)初步感知

大家现在已经读顺这篇文章了,那我们现在该怎么学这篇课文呢?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所以主要是大家自己学,自己研究,自己讨论。现在大家请再出声朗读一遍这篇课文,这次朗读我不提任何问题,但给大家提两个朗读要求,一个是“读出自我”,一个是“读出问题”。什么是读出自我呢?我之前讲过,作者写出作品,而读者完全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独特的感觉,换言之整个文学架构是作者、作品、读者共同完成的,每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读出自己”就是读进去;那么相应的“读出问题”就是读出来对不对?为什么读出来那么重要呢?倘若现在给我一本高等数学的书,也许我读了一遍一个问题也提不出,这并不是说明我都读懂了,却恰恰证明了我没读懂,西方哲学界有句话是那么说的:“哲学只是提出问题而并不解答。”提出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人类智慧的迸发,所以给我一本语文课本,我能提出很多问题。所以,问题越多,恰恰证明你读懂了。因为你在已经在以研究的眼光去读课文。‘读出问题’,还包括质疑。面对课文,面对作者,当然也包括面对老师,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质疑的!

所以,现在开始,请大家开始出声朗读!你可以欣赏,也可以质疑,五分钟后,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下!

接着教师趁学生朗读时四处巡视,注意提醒同学们将注意力投入朗读。

(三)深入探讨

在学生朗读声渐息后开始引导学生进入讨论阶段,此时虽说是生成课程的核心阶段,但教师也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的探讨在“语文”之内——当然也要兼顾课文的文学性和写作艺术。

在这个阶段,教师有才华和反应快仅是要求之一,还应做好相应的“契机”准备,这需要教师一直关注着每一个学生的发言,等待和寻找学生自由交流和教师主动引领的最佳切入口。这里仅列举《大自然》课文中的几个“契机”。当然,以下的几个契机需要灵活组合与把握。

1、“我”为什么会“心里感到一种由崇敬而来的畏惧。”?

语言应为老妇携子,顾盼有情,句子可以单独拿出来欣赏,但最重要的是要放在文章之中与整个文章的基调与文风融合自洽,这样才能使得整篇文章圆融无碍,钟馗之画不可改,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文章也应如此。所以理解这句话需要从文章中自然女神的面貌说起,自然女神在屠格涅夫的文章中一直以两幅面孔出现,与在《猎人笔记》中的创造万物的温柔女性形象相比,在《大自然》中自然女神的形象是冷酷无情、铁面无私的。所以此处“我“才会由崇敬而感到畏惧。这里可以顺势延伸开去,比如开头庄严的大厦描写,暗示了文章严肃沉思的基调;作者对自然女神“惊呼”的态度,而自然女神却投之以“严厉、阴沉”的目光,这暗示了女神毁灭者的身份。

2、“她嘴唇蠕动了一下,便发出钢铁般铿锵有力的声音”如何理解?或者,女性的声音为何用“铿锵有力”来形容?

这里还是需要抓住“自然女神的两幅面孔”来进行分析,同时还可以延伸至第一个问题。另外,这还表明了自然女神绝对的力量与统治能力,面对“我”惊呼“万物之母”的激动情绪,自然女神仅仅是“嘴唇蠕动了一下”,这表明在面对万物之灵人类时女神并不显得亲近一点儿,在她眼里众生平等,正如老子所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但是仅仅是嘴唇蠕动一下便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这强调了自然女神强大的力量与令人瑟瑟发抖的威严,这种力量似乎在向人类呢喃:“毁灭你,与你何干?”这里还可以延伸至后文“我”由“惊呼”变成“嘀咕”,说明“我”在自然女神的声音中变得底气全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