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8下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6诫子书

合集下载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区”,不断完善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口总结自己这节课学到的主要内容:

1、梳理总结自己这节课所学内容,

2、请点评一下这节课自己最大的收获。
我看到学校有很多攀比现象,比穿的衣服是不是 名牌,比吃的是不是进口的,比穿的鞋子是不是明
星款的,这种现象反映了学生热衷于对物质享受的 追求,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诱惑,造成虚荣、自私 等心理,不利于我们优秀品质的培养。
第三个条件——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理思路
思考3 这三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者的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 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 系的 ,缺 一 不可的 。志 是 成 才 的 前 提 和 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口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这种“修身一齐家—治国一平天下”由内到外的思想 悟 成为中国传统的有识之士成长追求的目标,所谓“穷则 精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种为人的社会观念,是传 神 统意识中个人价值的最高体现。
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年少早成 的儿子不“接世”,全文的劝诫以修 身起,以高标准要求,“夫君子之
行”,做人要做君子,处世要能“接 世”,以淡泊之心,立志、为学、广才 正是君子最终能够接世的途径。
增长才干。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 性。
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励,振奋。 与上“宁静”治,修养。
相对而言。
险,轻薄。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 ,而才干来自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
文 不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一篇家书,也是古代家书中的佳作。

全文短小精悍,语言优美,内容涉及人生哲学、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了解古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同时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从中受到启示。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文学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具备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但针对《诫子书》这样的家书,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家书的特点,并引导学生从文中感受到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领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王羲之的教育情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诫子书》,了解家书特点,领会王羲之的教育思想。

2.难点:分析家书的特点,深入理解文中的教育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背诵,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思考,深入领会文中的教育思想。

4.案例分析法:以《诫子书》为例,分析家书的特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诫子书》全文及其注释,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等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家书的特点,搜集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的美,激发学习兴趣。

同时,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诫子书》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诫子书》全文,要求学生朗读,注意停顿、语气、节奏等方面的把握。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 第16课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年级  第16课 《诫子书》 优质课教案

《诫子书》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赏析精彩妙点,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积累警句。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殷殷教子之情,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魄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主旨,赏析精彩妙点。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1.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诗句或成语或典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由题入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你知道我国古今有哪些著名的家训,家书吗?曾国藩家书、郑板桥家书、了凡四训、傅雷家书等,今天我们学习诸葛亮著名的《诫子书》,即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题目表明文章的内容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这是他自己学习修养经验的结晶,修身治家之道的概括。

诫,告诫、劝勉。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活动:学生讲自己心目中的诸葛亮。

课件出示: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山东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后世称诸葛武侯。

著有《诸葛亮集》。

这篇《诫子书》是诸葛亮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

目的在于告诫儿子要注重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三、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案一. 教材分析《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名篇,主要讲述了诸葛亮诫子慎独、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对学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本篇文章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领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并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个性独立,开始有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但他们身心发展不平衡,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受到外界诱惑。

因此,他们对《诫子书》中所讲述的修身养性、谨慎行事等内容有很强的共鸣,也能从中得到启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诫子书》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能够默写《诫子书》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品德素质,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诫子书》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默写《诫子书》的名句。

2.难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诫子书》的内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诫子书》,理解文章内容。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分享学习心得。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诫子书》,了解文章的背景,准备讲解内容。

2.学生准备:预习《诫子书》,了解文章的内容,提出学习疑问。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诫子书》的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诫子书》,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诫子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问题,锻炼表达能力。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让学生理解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5.拓展(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诫子书》中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35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提出论点
正(静)反(躁)论 证(治学、修身)
劝诫惜时勤学
七年级—部编版—语文—第四单元
15 诫子书
第二课时
1、诸葛亮在这段话中,哪句话劝勉儿子要珍惜时光,把握现在?你由 此想到了哪些诗句?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 及!(2)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明日 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4.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这几个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
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先立志,之 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珍惜时间,刻苦学 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2、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诸葛亮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 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志向呢?必须“宁 静”,即清心寡欲、专心致志(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此说来,一 个人要想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就必须修养自己的品德,那如何修养品德呢?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看来,“志”是成才的前提,而“修身、养 德”是成才的关键。这也正是诸葛亮的观点所在。
告诫、劝勉之义。
诫子书
即诸葛亮写给儿子的旨在告诫、劝勉的信。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

2022年部编版语文《《诫子书》》精品课件

2022年部编版语文《《诫子书》》精品课件

让 ·乔)诺,
( 法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代表作《人 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
《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二、叙述的顺序:顺序、倒叙、插叙。
三、叙述的人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有时也用 第二人称。
四、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五、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六、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七、描写景物的方法: 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 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薛谭学讴,自足而归,知不足而得返。就是“躁” 的最好的例证。
乐羊子学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动,复返求学, 终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证。
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 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 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 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 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探究文章的结构
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 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 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 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到那时,) 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息,又怎么来得及 呢?(穷庐,亦可解为空虚的心灵。)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文电子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诫子书》PPT课文电子课件

诸葛瞻
--简介
正文: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君子的品行,以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 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淡寡欲就不能 显现出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安稳就不能达到远大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
抓住“静”字,理解主旨
1.自由朗读《诫子书》,找出文中与 “静”意义相同的词、意义相反的词,归 纳论证方法。
诫子书
静的意义相同的词: 淡泊:内心恬淡,不慕荣利。 宁静:宁静专一。 俭:节俭。 静的意义相反的词: 淫漫:放纵,懈怠。 险躁:轻薄,浮躁。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从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A.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以:都是连词,表示
·
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B. 非淡泊无以明志。 ·
C. 淫慢则不能励精。 ·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
明:明确、坚定。 励:振奋。 险:冒险。
达标检测,分享成果
3.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D) A.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培养品德。不能淡 泊自守,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宁静专一,就无法达成远大目标。 B.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 定下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译文: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D.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一年年的时光流逝,意志随着日子流去,最终凋落衰残,对社会没 有什么贡献,只能困守居舍,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终点!

《诫子书》ppt课件

《诫子书》ppt课件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中阐述 了“静”“学”“志”“才”之间的关系,即人的才学是通过学习来增 长的,而学习时要静,要想学有所成必须先立志。作者强调了这四者的 关系,其核心是学习,途径是静,前提是立志,目的是成才。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一句是从什么角 度阐述“静”的?又是怎样阐述的?
静可以促进志向达成。(非淡泊无以明志) 志可以促进学习。(非志无以成学)
➢ 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这几个 条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做笔记)
前提
内心宁静专一
立志 成才
外在节制欲望
静俭
保障 惜时
学习 基础
从全文来看,作者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从哪些 句子可以看出来?
成才要具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非淡泊无以明志,非 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第二个条件是学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第三个条件是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素养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
01
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02
03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和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培养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良好品质,提升自己 的品德修养。
重点 难点
重点 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背景资料
诸葛亮的《诫子书》写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这一年2月 诸葛亮第五次率师北伐,8月病逝于北伐征程中的五丈原,享年54 岁。北伐前的他放心不下朝廷,写下了呕心沥血的《出师表》;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北伐中, 54岁重病的他放心不下儿子,写下言词谆谆的《诫子书》。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共26张PPT)
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是依靠内 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 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 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181—234),复姓 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期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号卧龙 先生。
诸葛亮
你知道他有哪些事迹吗?
作品简介
《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 概括了作者一生做人的准则,堪 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品析文意:
学生活动一
小组讨论:在诸葛亮看来成为
君子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
资料助读:
30年后,邓艾率魏军攻蜀,兵至绵竹, 诸葛瞻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英勇 战死,时年37岁。其子诸葛尚一同战 死,时年16岁。
感悟文情:
学生活动二
从《诫子书》中我读出: 他,不仅仅是智慧的化身,更是 一位 的父亲?
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 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 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 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 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 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 (到那时,)守在破房子里,悲伤叹
自然成诵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澹泊无以明志,( 才须学也 )。 夫学须静也,( ),非学无以 非志无以成学 广才,(险躁则不能治性 )。淫慢则不能励精 意与日去 ,( )。年与时弛,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素养。

2、掌握下列字的读音:澹泊(dàn bó)淫慢(yín)险躁(zào)3、理解下列掌握词语:君子、行、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志、淫慢、险躁治性、驰、穷庐、将复何及4、翻译全文。

5、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教法、学法设想:1、探究式学习方法。

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

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八年级曾经学过两篇文章,一篇是诸葛亮写的《出师表》,一篇是陈寿写的《三国志》节选《隆中对》。

这两篇文章中的诸葛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概括一下。

(找生谈。

明确:赏罚分明、知人善任、忠心耿耿、深谋远虑、足智多谋等)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初读课文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注意停顿。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的问题。

注意(1)生字:澹泊、淫慢、险躁(2)停顿: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学/无以广才3、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1、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决。

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及时给予指导。

2、质疑问难。

这一环节,由学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诫子书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先结合文章内容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最后,小组代表发表见解。
1.“静”是修身养德的基础。“静以修身” 意为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这就要求人们的内 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物质享受而分 神劳力。
“静”是学习的前提。“静”指的是一种摒除 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 中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可以静静地沉思,可以安 静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 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 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 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第四单元
16 诫子书
此文是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的一篇旨在劝诫、劝勉的 家书,辞约意丰,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作者总结的三个成才条件,对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也极具指导 和启发意义。
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学习积累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但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语言形式的把握还有所欠缺。在教 学过程中要多让学生运用讨论法解决问题,教师需及时点拨 难点,帮助学生厘清行文思路,并设计有效的实践活动,提升 学生的理解能力。
(2)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非志无以成学。 文章很重视“志”的作用,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来“明 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一方面强调 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意为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 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1.“静”是课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语,请谈一谈对 “静”的理解。
(2)朗读否定词和表示品格的实词时重读。
示例:非淡泊/无以明志。 淫慢/则不能/励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
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 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1],有用之才耳。方今国 事扰攘[2],外寇纷来,边疆屡失,腹地亦危。振兴之道,第一 即在治国。治国之道不一,而练兵实为首端。汝自幼即好弄, 在书房中,一遇先生外出,即跳掷嬉笑,无所不为,今幸科举 早废,否则汝亦终以一秀才老其身,决不能折桂探杏[3],为金 马玉堂中人物也[4]。故学校肇开,即送汝入校。当时诸前辈犹 多不以然,然余固深知汝之性情,知决非科甲中人[5],故排万 难送汝入校,果也除体操外,绝无寸进。余少年登科[6],自负 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 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 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8],勿恃贵,勇猛坚 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 在用武之秋,汝只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
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
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 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 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XXX 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 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 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 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 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 力:
衰亡,都是因为没有能够保持艰苦创业时的俭朴勤俭,一度浪费无 度,放松了思想警惕,就会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其后果是无法补偿 的。例如战国时期的吴国,吴王夫差 整天迷恋于美貌的西施,不再理 朝治和加强国防建设,结果在派兵攻打别国时,被越王勾践乘虚发兵 灭掉吴国,导致吴王夫差自杀,国人流亡的惨状。俭朴勤俭,时刻警 醒是多么的重要啊!
诫子书(邱民亭作品)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诫子书课件
16 诫子书
课件PPT
课时目标
课件PPT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古典文学素养。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情境导入
课件PPT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 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几句诗出自杜甫的 《蜀相》,写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 的智慧化身,其实他不但是一位智者,更是一位慈父, 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家信—— 《诫子书》,去体会慈父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 诲。Βιβλιοθήκη 课件PPT朗读停顿
课件PPT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XXX∕无以∕致远。夫∕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 ∕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结构图示
课件PPT
学与静——学须静也 静以修身
非XXX无以致远
谆谆教诲
诫子书 才与学——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慈父情怀
学与志 ——非志无以成学
主题概括
课件PPT
《诫子书》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环绕 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 “躁”字,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 XXX中下工夫,最忌荒唐险躁。
文题解说
课件PPT
“诫子书”,即警告儿子的一封家书。
写作背景
课件PPT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 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 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 写下这篇书信警告诸葛瞻。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诫子书》课件(共25张PPT)

文意理解
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淫慢 则不能 励精 ,险躁 则不能 治性 。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文意理解
疾行 迅速逝去
丧失
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
又怎么来得及
年与时 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 穷庐,将复何及!
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
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反复朗读,读出文言的韵味
1.读准字音
2.读好节奏和语气
(用"/"标注停顿的地方,用“·”标注需重读的字词)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 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 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三国 ·诸葛亮
走进作者
•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号 卧龙,琅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 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号忠武侯;代表作有《前出师 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 •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诫子书》是诸葛亮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是他自己在 这方面的亲身体会。
仔细品读,读懂人生哲理
你觉得《诫子书》中哪句话对你 启发最大?说说理由。
文言积累
区别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文言积累
老师寄语心中记
大志成大学成大才,小志成小学成小才,无志不成学不 成才。大志就是与历史潮流一致的志向。祝愿同学们早立大 志,静心读书,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大才!
文意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诫子书知识目标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能力目标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弄清文章的层次关系。

情感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

2.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在54岁的时候逝世的,在逝世前他曾经对他五岁的儿子说过一段话,这段话后来一直被诸葛家族奉为祖训,可见他对诸葛子孙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段话(板书:诫子书),相信大家也一定受益匪浅。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准确朗读,疏通大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师生共同明确课文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全班齐读课文。

【教学备注】
‖教学提示‖
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这样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准确翻译。

1.合作探究: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翻译过程遇到的难题。

2.教师强调中点词句。

(1)重点词语解释
静以修身(修养身心)非宁静无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无以广才(扩展);淫慢则不能励精(过度怠慢)
年与时驰(消失、逝去)遂成枯落(形容人韶华逝去)
(2)重点句子翻译
①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翻译: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3.生译全文。

品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应该)用静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淳养品德。

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静心思考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懈怠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暴躁激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龄随着光阴飞逝,志向随着年龄‖教学提示‖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他们。

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拨。

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教学提示‖
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

消退,最后精力衰竭学识无成,大多以不能承接先世的志向不为社会所用,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

那时候再学习哪来得及!
☞目标导学三:品读课文,领会深意。

1.本文作者阐述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那两方面进行论述的? 明确: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别从治学和修身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正一反,说服力强。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明确:(1)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3)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诸葛亮认为,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

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三者中,志是成才的前提的基础,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关键。

4.“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句话的核心是一个“静”字。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看似无关,实则关系密切。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

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

☞目标导学四: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示例一:时光飞逝,我们要珍惜时光,不能等到自己变老,和世界脱节,才悲叹蹉跎的岁月,那将于事无补。

示例二: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从小确立大志,否则人生就没有了方向。

周总理在12岁的时候就发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这一崇高的志向激励着他一生都在为中华之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教学提示‖ 这一问题在于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关系,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

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逻辑层次。

三、板书设计
提出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面论证: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分析论点 反面论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总结论点:劝诫惜时,有所作为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七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学习还缺乏自己的方法,所以让学生借助翻译书,合作翻译。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时深入浅出,掌握一字一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所以教学时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

词义讲析得好,断句、翻译等任务进行得较为顺利。

不足之处:“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



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

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