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京华烟云》有感

合集下载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7篇)京华烟云读书篇1最近在看林语堂的《京华烟云》,说来惭愧,长到20来岁,很多名著都没看过。

记得当时是看到网上书城有一个影视原著的栏目,瞥见《京华烟云》的原著者是林语堂先生,突然来了兴趣开始读这本书。

林先生的名字很熟悉,应该是高中的时候读过他做的文章,依稀记得他是我的老乡,以及文字的功夫十分了得。

我本是一个很挑剔读书的人,喜欢的书,看上几遍都不烦,比如《红楼梦》,不喜欢的书,就算勉强自己去看也是怎么也看不完,比如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十年前读到哪里,现在还是读到哪里。

说的是北京城里几户富家的少爷小姐们在动荡年代的爱情生活故事。

林先生颇有些有意思的句子,让人看了不禁赞叹,有时候给人似曾相识见红楼的感觉,比如银屏说:我又不是你们家买下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了这里,嫁给平实庄稼户的。

不是很像袭人对宝玉说的一番话吗,巧的是所处的情形也相似。

又比如说到木兰大婚,有四人专管杯盘碗碟,有四人专司迎宾送客,有四人只管.......等等,像不像贾府大丧凤姐儿指挥的场景;还说到姚家买下王爷家的花园,连园景都修得像大观园似的,还有“青纱橱”,楼台水榭等等。

对林先生的生平并没有研究,不过借着字里行间猜测莫非林先生也很喜欢《红楼梦》,《京华烟云》里相似的场景是向曹先生致敬来着,不过仅仅猜测而已。

这是我自己在读书时发现的一点乐趣,觉得很有意思。

读书真是一件可以让人平复心情的好事,虽然我说不上什么具体的道理,不过确实对我有这样的效果。

每每看到精妙的句子,就觉得实在是绝妙之极,恨不得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把好词好句收集起来,闲暇时候点评点评或做点发展扩充,实在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年少的时候认为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现在看来读万卷书和行千里路同样重要。

书中没有黄金屋,也没有颜如玉,书中却自有一份韵味在。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篇2《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

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京华烟云》读后感1逃难中不幸与父母走散,恰巧被相识的曾家搭救,知书达理,眉清目秀,曾家一家人都很喜欢她,老祖母一看见她就说:“给我们曾家做个儿媳妇就好了!”三公子是喜欢她的,可是她似乎在感情方面并没开窍,面对在曾家最好的玩伴——大公子的未婚妻的时候,她说:“我只愿一直跟你生活在一块儿,曾家的儿子谁我也不愿意嫁……总而言之,我不喜欢男孩子,最好我自己是男孩子。

”不喜欢男孩子,谁都不愿意嫁,确实是她当时的真心话。

可是能够如此坦率地说这句话,只是因为没有遇到而已。

来,就只是一个字、一瞬间的事情了。

她遇到了他。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愫呢?竟让她不由自主的脸红了,心怦怦跳了呢?他经老师推荐与她父亲相见的时候,她就想起三个月前就已经见过他了,只是为什么她一反常态没有主动大大咧咧地说出来,只是等到妹妹说:“他就是那天打中铜钱的人,你记得吗”的时候,仅仅淡淡地回了一句:“我想也是”呢?他在她心里那股模糊的影子,三个月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就已有了。

她再也说不出“我不喜欢男孩子”的话了。

感情上的触动与动心,有时只是一瞬间的事情而已,这样的一瞬间,谁都无力抗拒。

感情的到来如此,婚姻的安排亦是如此。

曾家来提亲了。

她是喜欢他的,她的父亲尊重她自己的意见,那么她自己是否想过拒绝呢?谁知道呢?她嫁给了三公子。

她的父亲很赏识他,她的妹妹也很喜欢他,于是妹妹嫁给他了。

妹妹嫁给他的时候,她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婚前她对妹妹意味深长的“你以后会比我幸福的”这句话妹妹多年以后才开始懂得。

他是她的妹夫,她是他的大姨子。

她爽快,具有新潮思想,但并不任性随意,她知道自己的身份,她知道自己应该恪守的伦理准则,所以她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可是毕竟是他让她懂得什么叫做喜欢,是他让她会刻意地去思念一些事情,去关心一些事情,所以她还是会偶尔地想起,想起他们一起登泰山的那个傍晚,他和她一起看到的西方的云彩,想起他们面对着泰山上秦始皇的无字碑,他沉默许久后意味深长的那句“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和她自己谜一般的回答“石头无情”,想起第二天早上一起看日出时,他站在她身旁,那轻而均匀的呼吸声,想起他还记得他和她之间还有一个要一起去游一次圆明园遗址的约定。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

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因此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

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

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理想。

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

而她自己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己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快乐。

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快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校园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己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己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

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

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人生。

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后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理想女子。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

《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17篇)《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这就是《京华烟云》带给我们的一场文学盛宴;这就是《京华烟云》展示给我们的文学宝藏;这就是《京华烟云》送给我们的人生哲学。

而林语堂先生就是有这种无与伦比的文学造诣;他就是有这种本事让你沉醉在他的文学世界里流连忘返;他就是有这种天赋让你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哲学的魅力,懂得生活的真谛,了解感情的悲喜,感受民国的风情,体会爱国的精神,传承古老的礼貌。

而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最深影响的莫过于“木兰”这个奇女子了。

无傲气有傲骨,天资聪颖,“清烟竹韵,道法自然”说的就是木兰了。

在她小小的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勇气与骨气;积淀着醇厚的文化与底蕴;兼容着别样的善良与包容;融合着深厚的感情与才情。

在她身上你能看到容颜之美,聪慧之美,贤德之美,豁达包容之美,难怪人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呢!木兰的才华令人钦佩与折服。

木兰会吹口哨,会唱京戏,还认识甲骨。

木兰的父亲姚思安是未位了不起的大人物,木兰从小受父亲的影响,这使得父亲的谆谆教诲在她的身命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并贯穿她的一生。

姚思安曾对木兰说过“心浮气躁对心神有害,正直自持,则邪气不能入侵。

”这些话是木兰生活中的准则,总是能让木兰从中获得无限勇气,总是能让她找到人生的方向。

木兰除了在文学等传统文化上有颇高的造诣外,还认识甲骨与金文,她还喜欢唱京戏,收集古玩,有着颇深的文化文学修养。

她总是能把人性之美、文化之美、还有落落大方、贤淑端庄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一个德才兼备的女子,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这样一个开明无惧的女子,怎不叫人喜欢与钦佩呢?木兰真不愧为新时期的奇女子也!木兰的感情令人感到心疼与惋惜。

木兰十岁的时候与家人失散被拐,最终阴差阳错的被曾家所救,而这也就预示着她的人生注定不平凡。

果然命运的齿轮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就这样无情地卡住了,为了不懂事的妹妹,为了爹娘的脸面,为了家族的信誉,她听从父命毅然决然地嫁到曾家,心甘情愿地委屈自我,但这并不代表她是愚昧与软弱的,相反这是她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事实也确实证明这段婚姻是十分圆满的。

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精品10篇)

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精品10篇)

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精品10篇)京华烟云阅读心得篇1看此书的缘由是因为对改编版电视剧的莫名好感,加之林语堂本就在心中是一个头戴光环般的存在,扪心自问总觉得不看原作着实是一件对不起作品的举动,若是别人问起来“你有没有读过《京华烟云》”我却开始褒贬赵薇的演技,委实不妥。

细细咀嚼这本书的过程正伴随着我考前复习雅思的十几天,于是在网上大搜了林先生的英文资料,作为“一箭双雕”的补课。

此书本是英文著成,其英文名则为《Momentin Peking》。

细细品来中文的译名虽着眼于短暂的时光,却又勾勒出一幅宏大的意向。

似乎仅是看这名字,便能回想起几十年的一切,那么庞杂繁复,却又那么简洁明快,亘古消失于一瞬,再大的痛苦与欢乐也被滞留于地面,借以后代人高空俯瞰,品其滋味。

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态,曼娘,红玉,阿满,素云,都已作古,但唯似音容笑貌犹在。

三家之主曾文璞,牛思道,姚思安各自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不一样注脚。

林语堂讲,小说本就是个“小故事”,但就是这样平实而谦卑的态度,将这作品写成了一本哲学著作,一本人物品鉴,一本宗教浮图,一本历史凝结。

有人说《京华烟云》是《红楼梦》的投影,此言甚是。

传说当初林语堂是欲译《红楼梦》之于西方人品读却不成,转而写就此本小说,以达成初衷。

然而,当初读巴金先生的《家》的时候,听说过甚者将其归为一本抄袭之作,后人盲目的比较和浮躁地贬低,也就略显偏颇。

但我确实认为,林语堂是想以《红楼梦》的形式,以几大家族的浮尘隐喻社会变迁和历史改革,“形”的借鉴却并非“神”的抄袭,过多的比较甚至是人物间的对号入座便大可不必。

林语堂的一生都在作为一个“搭桥者”存在,他努力地填补东西方沟通间的障碍,写出《京华烟云》,也像是以一个亲民的故事,打开了中国面向世界的大门,让西方民众能够直观而深刻地品味到这异域特色,以及浓浓亘结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中的社会形态,风土人情。

《京华烟云》的历史时期大概是在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十年间。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通用2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京华烟云读后感篇1我的床头有一本书,就是京华烟云,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京华烟云。

只专注着木兰,看她讲话时灵巧的模样,看她聪明的眸子打量着人,看她冒出种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来,我就咧嘴傻笑起来。

不晓得自己有多么多么喜爱木兰,这个蕙质兰心的女孩子。

我喜欢称木兰女孩子,即便好多年以后的她已经有了三个孩子,已经为人妻为人母,已经一次次在岁月与时代的波折间辗转,我还是爱叫她女孩子。

木兰原本就该永永远远是个最美丽最聪明最幸福的孩子。

以前读红楼的时候独爱湘云,爱她的是真名士自风流,爱她活泼伶俐大方自然,丝毫没有扭捏矫柔之气。

喜欢湘云的时候,爱看她打扮得似个假小子,爱看她大嚼鹿肉,爱看她联句的才思敏捷,爱看她醉卧芍药的妩媚天真,做女子本当如此,自自在在,坦坦荡荡,方显得可爱而不失本色。

虽说温柔娴静是一种,可那率真自然却更附和道家法自然的思想吧。

于是便有了木兰,这个道家的纯真的女儿。

什么样的家庭和教育才能造就木兰这样一位女孩儿呢,或许真的前无古人,来者也难追了。

喜欢木兰,最先倾倒于她的幸福。

我喜欢幸福的人生,喜欢到即便把自己升腾到空中楼阁,即便把所有的感情建立在一个虚无的关于美好的故事上,那也是甘愿的。

林先生或许赋予木兰太多幸福了,以至于关于她的不幸似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一页一页翻过,充斥着的是时代的不幸和木兰的幸运,等到非要卷入时代洪流的时候,木兰已经为自己也为我们幸福了一生了。

及至掩卷之时,我便明白,世间再也不会有比木兰更完美的女孩儿了。

钱是很重要的东西,若姚家不是那么富裕,木兰的一大半快乐的生活会随之而去。

但钱在木兰的生命里却被放到了一个更巧妙一些的位置,不是财富造就了木兰完美,是木兰使得这俗之又俗的铜钱雅了起来。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选1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选15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优选15篇《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本有名的书。

它描述了清朝灭亡后,民国时期北平几个典型的大户人家的生活,十分逼真的再现了那个时代的生活画卷。

它是一部由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分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的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在这部小说里面有两个主角是十分突出的—姚木兰和姚莫愁,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姚木兰。

林语堂说:“木兰,乃真女子”。

确实,在我看来姚木兰一面秉承着道家女儿的随缘自在聪明活泼,一面又有儒家媳妇的孝顺贤惠,漂亮而多才,十岁就识甲骨文,会唱戏,懂得享受生活,善烹饪,知人情,体贴,毋庸置疑她就是个是很好的情人、妻子与朋友,而在妇女受教育缺乏的当时,在尚有足够的蒙昧与保守的世界,姚木兰又是众多男士的梦想。

木兰自小被曾家所救,双方父母又有交情,加上与曾荪亚青梅竹马,又和曼娘一齐居住,有曼娘为曾家谋划,她与曾荪亚的婚姻,似乎是名门大家的理所当然。

而她自我所爱的孔立夫,她虽然明明明白自我在立夫的面前,变得活泼,有不可言喻的欢乐。

也明白孔立夫走了,她姚木兰的欢乐也随之带走了,她会独自在学校里伤怀感叹,却不愿意与任何说这不可说的秘密,她由衷地羡慕妹妹姚莫愁,却照旧安然地过自我的日子,在礼教谨严的夫家克制地保留自我风雅的爱好,结婚之后,仍与丈夫在清晨去看荷花,收集荷花上的露珠来煮茶。

我觉得有雅趣,近人情,是姚木兰最显著的特征。

她的可爱在于她那现实中的不现实,一面顺从命运,一面又在这命运固定不变的大格局下来点小花样,浪漫地过日子,享受人生。

之后,家国大变,木兰迁住杭州,从富家生长享用一切物质的安适,后变为村妇,过幽雅山居的生活,及最终变为普通农民,成为忍苦,勇敢,伟大的民众大海中的一滴水。

父亲曾说:“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可见木兰是父亲的梦想女子。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5篇京华烟云一书,真实的历史事件和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小说的情节融合成一体,给人一种亦幻亦真的感觉,现实感很强,带给人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京华烟云读后感1《老子》在第二十五章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也就是说,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在古人心目当中,道是天地宇宙间最最根本的存在。

林语堂的女儿在《京华烟云》序文中说:“父亲其实是把木兰当成一个时代女子的典范了,是心目中的理想女子,有自己的想法,认真看世界,不为命运所屈服。

书中称木兰是道家的女儿,我想,这和她所受父亲的清净无为的思想熏陶较多。

”我们在小说中也看到,尽管姚木兰感情非常丰富,但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总的说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和制约。

可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反映。

小说中把木兰和妹妹莫愁作了一个很有意趣的对比:“木兰的眼睛长长的,莫愁的眼睛圆圆的。

木兰的活泼如一条小溪,莫愁的安静如一池秋水。

木兰如烈酒,莫愁似果露。

木兰动人如秋天的林木,莫愁的爽快如夏日的清晨。

木兰的心灵常翱翔于云表,莫愁的心灵静穆坚强如春日的大地。

”可以看出,在姚木兰身上既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又有淡雅之极致的奥妙,综合体现了“自然之美”的审美标准。

姚木兰面对生活的种.种沉浮,始终保持胸襟开阔又洒脱自然的心境。

她天性活泼愉快,生气充沛,作起文章来行思敏捷、振笔如飞。

她很会享受财富,但又从不依赖金钱,而是随时准备着失去了财富应当怎样过日子。

在富裕殷实的生活中,能够保持质朴厚实的心态,在平凡、宁静的乡村生活中,只求丰衣足食,无忧无虑,能够知足长乐。

当孔立夫和姚木兰一起攀登泰山时候,两个人对着秦始皇无字碑时的心照不宣,是表现姚木兰思想境界的画龙点睛之笔。

他们看到,那一块石头无情无感,故永远生存,人为有情之动物,故个人死去而家族却永远流传。

立夫说:“这个没字的碑文,已经说出了无限的话。

”木兰一语中的:“因为石头无情。

”可见,木兰在精神上已获得了真正的解脱,她的崇高感情也得到了最美的升华。

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6篇好书是相互关联的,有点似人际交往里的共鸣效应。

看余秋雨老师的《借我一生》,里面提到余老师小时候看过很多遍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心里想这本书应该是很有可读性的,于是马上到当当网上去淘了本。

确实是本好书!林学者通过一字一句,一个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就此活了。

看那本书,东坡才子的呼吸我们都能感觉得到,他那狂放不羁,真性情的等,人物非常丰满。

既是个大才子,又是个很有政治才干的父母官,更是有血有肉的生活中的挚友。

林教授说他是个“上可陪玉帝老儿,下可陪黎民百姓”,任何人在他那都可以受到很温暖的人文关怀。

东坡才子一生大起大落好几回,无论是结发妻子王弗,还是后来的王闰之,以及后来的侍妾王朝云,他们默默地照顾着他。

官海沉浮,家庭变故,甚至是被贬到黄州做官,她一直是他身边给予支持和力量。

难怪会有《菩萨蛮》这样的千古好词出现,平淡和磨砺的生活历练出了对这种感情的精华。

多情自古伤离别,也许一片秋叶的落地,都能引其他无限的惆怅。

想起东坡才子为什么在官场上会时好时坏,联想到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宋慈被自己的岳父所害的故事,可能是因为他们花在专业上的时间太多了,无暇研究复杂的人际关系。

用悲情主义者屈原的话来说是“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世界皆醉唯我独醒”。

不过我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好时代,这点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问题。

绝对是本修身养性的好书,一本值得读N遍的书。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我受到了深深感触。

的确,这些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方向,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它就象一盏指路明灯一样。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的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

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制作教具、上课、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3篇《京华烟云》读后感1读《京华烟云》的心情与别的书完全不一样。

紧张、愤怒、悲伤林语堂的女儿说: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

一点不假,读者凭着这些可以全身心地融入其中。

在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木兰与红玉。

木兰被称之为妙想家一点也不夸张,她继承了姚思安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理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

荪亚娶了她,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木兰是适合做老婆的,她是一个妙想家,有你想不到的妙点子;她可以与你去很多的风景名胜,和她聊天,永远不会气闷;她喜欢做菜,特别爱研究新奇的菜式,对于种花养草,琴棋书画也有兴趣;既能满足你对生活上的要求,也可以陪你品茗赏月,做风雅之事;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理想化,但木兰也懂得适时调整。

对于书中的人物,我却更喜欢红玉。

也许是因为出于同情,也有可能是怜香惜玉,总之,她的印象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她象一个有着许许多多烦恼的青春期少女,想减少自己的烦恼,却让自己的烦恼越来越多。

阿非对宝芬的仰慕,使红玉对阿非产生误会。

红玉爱阿非太深了,加上自己将阿非的话理解错误,精神崩溃,最终跳潭自杀。

她的身体与林带玉相似,多病;也像她那样专情:整日担心自己喜欢的男子不再爱自己。

这部书不愧为现代版的《红楼梦》。

书中的主角姚木兰有林黛玉的才智、薛宝钗的守德、史湘云的豪爽、王熙凤的精明强干、秦可卿的温和、元春的贤孝才德、迎春的忍让、探春的睿智林语堂先生也说过:若为女儿生,必做木兰也。

这是对木兰的最高评价了。

也有人这么说:红玉就是林黛玉,木兰就是史湘云,宝芬是宝琴,莫愁是宝钗全书就是《红楼梦》的影子。

木兰,不可否认的,一个女性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

但到底是什么,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

是她的美貌?她过人的才智?她的气魄?她的胆略?这些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

当读者看到她的宽容的时候,对她也许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5篇

京华烟云读书心得体会5篇

京华烟云读书⼼得体会5篇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的长篇⼩说,以下是⼩编为⼤家精⼼整理的读《京华烟云》有感,欢迎⼤家阅读,供您参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1 昨天晚上终于读完了《京华烟云》,很厚的⼀本名著。

有多久没有完完整整的读完⼀本厚厚的书了?⾃问⾃答:“好久了。

”真的好久了,就到记不起来上⼀本读的是什么,在什么时候。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字时,我莫名叹⽓。

⽽后的⼀天时间⾥,仿佛还是在那段乱世之中,扎下根出不来,也不想出来,多呆⼀会⼉,总是好的。

如今,我的脑袋⾥有了两个⽊兰的存在。

⼀个⽊兰,⼱帼英雄称豪杰,不惧强敌勇向前,是我们朝朝代代赞扬的对象,古书记载,励志故事,动画形象,让国⼈⽆⼈不知,家喻户晓。

⽽另⼀个⽊兰,只是存在于林⽼的笔下,存在于读过《京华烟云》的读者⼼⾥。

机灵活泼,端庄⼤⽅,时髦新派,抛弃旧习,思想⾃由奔放,敢作敢当,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先锋。

书中的前⾔是林⽼之⼥林如斯所写,她说林⽼当时说过:“若为⼥⼉⽣,必做⽊兰也!”可见林⽼对于⽊兰的钟爱。

此处的⽊兰,没有⼱帼的英雄奇迹,更现实更⽣动,让⼈不禁⼤声感叹:“不做⼱帼此⽊兰,必做书中彼⽊兰”! 书中的⼈物和关系结构是我读过的所有书中第⼆复杂的,第⼀便是《红楼梦》了。

很巧,林语堂先⽣终⽣痴迷《红楼梦》,对于庞⼤的⼈物体系细化之分,想必当时也受益于《红楼梦》。

书中只是描述了曾,姚,⽜三个富贵家庭的起落和变迁,仅仅三个家庭,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封建落后⼜努⼒挣扎的中国。

姚家,⼀个不参与政治的⽣意⼈家,产业遍布江浙。

姚思安是道家的追崇者,这位⽼先⽣在整个过程中是唯⼀⼀个让我想不出缺点的⼈,⼈⽆完⼈,也许我没有参透看到。

姚先⽣的思想的极度⾃由的,在看书时我就在想,如果他再年轻⼗岁⼆⼗岁,会不会和他的⼥⼉⼀样,积极适应新社会,崇尚新思想。

也许是因为年纪,姚先⽣的这种⾃由思想没有明明⽩⽩的说出来,但是在⼉⼥⾝上,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京华烟云》读后感范文(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京华烟云》读后感1林语堂先生,是我最钟爱的作家之一。

读他的散文,清新、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但却不乏人生哲理。

读他的小说,《红牡丹》、《京华烟云》,一个个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读书如见其人。

特别是《京华烟云》,更被誉为近代版的《红楼梦》。

读他的第一本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人的作品——《中国人》,对中国人性格的全面阐释,兼收并蓄,既不像辜鸿铭先生那样全盘肯定,也非全盘否定,应该说是站在一个比较中立的立场,颇有见地。

其中,在读过《京华烟云》之后,久久不能平静,仍沉浸于人物故事的曲折离奇之中。

林语堂先生本人比较尊崇道教,书中的姚老先生也是一位宗崇道教之人。

他最欣赏的人物是书中的姚家二小姐——姚木兰。

曾经说过,养女当如木兰。

林语堂先生有三个女儿,无一人上过学校,但是后来每个人都成为才女,成就非凡。

最可惜的是大女儿,嫁给一个外国人,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因性格不合而离婚。

她兼具东西方两种文化的熏陶,在处理自己个人问题的时候处于矛盾之中,既不能彻底放手,又没办法挽留。

中年早逝。

林语堂先生曾为大女儿写过悼文,非常的悲痛。

身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即便后来接受了许多的西方文化影响,但在碰到棘手的问题时,仍不免会转到传统文化中来寻求答案。

因为骨子里烙的是中国印。

许多中国人都是外儒内道的思想。

工作中要求“入仕”,忙碌的时候渴望“出仕”,从道家思想中寻找一些“宁静致远”的东西。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语叫“刺猬效应”,说的是两只刺猬想要为对方取暖,可是彼此靠得越近,就越被对方身上的刺扎得鲜血淋淋。

通常人们会认为跟一个人吵架一定是跟他感情不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京华烟云读后感心得体会七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心得体会七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心得体会七篇京华烟云读后感心得体会(篇1)《京华烟云》这是一部中国近代的史诗。

他记录了从1900—1938年的中国历史;记录了那永远不会被忘记的屈辱与伤痕;记录了那亘古不变的老北京的喜怒哀乐。

《京华烟云》这本小说是林语堂先生25中英文著作中最有分量的一部作品。

900页45章。

将近代中国描绘出一幅生动的风貌。

193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赛珍珠女士就是以这本书热烈的推荐林语堂做候选人的。

《京华烟云》这本书的名字吸引了我,促使我不由得想去了解在那层层烟云中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样的故事。

吸引我去了解我生长的这块土地的历史。

在我的认识中这本书主要以主人公姚木兰的人生为主线,反映了当时那段从安逸但却到处曼延着腐败转向最终膨胀爆炸但却充满团结与希望的中国社会。

姚木兰,一个出生在北京富豪家中的千金,她没有金枝绿叶的傲慢与娇贵,更没有传统的陈腐观念。

她完全是朝阳下的一朵玉兰花,高雅却不失单纯;聪颖却不失贤淑。

一个刚柔相济的女子!故事从木兰儿时一直写到她人生之秋。

写她的童年趣事,被义和团红灯照拐买最终获救回家;写她的深深埋葬在心底的爱情;写她美满的婚姻;写她的丧女之痛;写她在逃难途中的善行以及她在道家思想影响下的思考。

故事是以两个家族的人物命运来展现了旧中国的文化、政治与生活。

各种性格各种阶层的人物给北京城增添了万种风情。

有画家齐白石、哲学家林秦南、思想激进的青年学生、不畏牺牲的爱国青年、奢靡荒淫的政客、海外归来的学者、以及一些富商、和尚道士、日本军官和妓女。

读来颇令人有中身在其中之感。

我喜欢的也是《京华烟云》本书最闪光的一点就是其中的顺乎自然的道家思想。

那之中似乎充满了智慧。

把生死、富贵、人生苦乐看的那般透彻。

这不禁让我对庄子肃然起敬。

庄子的哲学在书中影响了姚思安、姚木兰和孔立夫。

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后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幽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人梦也。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感想范文5篇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感想范文5篇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感想范文5篇阅读京华烟云心得感想范文5篇《京华烟云》每卷引一段庄子的语录为题旨,传达出浓厚的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既是小说的血脉,还形成了小说的结构,从道家的天命观——得道的途径——道之为用三个递进的层次解读小说。

既有道家超凡脱俗、淡泊人生的理想,又有儒家忧国忧民、兼济天下的责任感。

下面由来给大家分享阅读京华烟云心得感想范文,欢迎大家参阅。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感想范文1假期再次翻看了《京华烟云》,不像第一次的囫囵吞枣般仓促,这次仔细翻阅了一遍,竟然又读出了许多味道……《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

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

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

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体会(通用15篇)

阅读京华烟云心得体会(通用15篇)阅读京华烟云篇1开始认识《京华烟云》是由于其电视剧的热播,我看了几集,便对原著产生了兴趣,我明白了这是国语大师林语堂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文字典雅平和,亦柔亦刚,糅合古今。

虽然原著是用英文写的,但我却认为仅有能体会到其中的内涵,没有浮华的文字,却依然美丽古朴,字字句句中流露着林语堂对这片土地与文化的热爱。

全书充满浓浓的中华文化,中华情感。

文中有有佳话,有哲学,有风俗,有深谈,有闲聊,更有时代变迁时特有的语言习惯。

《京华烟云》犹如一杯甘露,又似一曲极为抒情的大提琴独奏,在黄昏的庭院里。

《京华烟云》思想美。

全书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能够看出林语堂很收道家思想的熏陶。

每一章的开头都有一小段庄子的话,比如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

虽然我看不懂那是什么意思,但我相信那和一章的资料有哲学上的内在联系。

其思想美更体此刻对民族灾难与传承感知和认识上,读罢全文,我还有一种心绪难平的感觉,好像对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读罢全书,意犹未尽,在作的时候,我相当于再看了一次本书。

越是品味,越是反反复复地读。

我越觉这书之妙。

姚思安,一个深受道家思想熏陶的智者,性情随和,胸怀宽广,为人坦荡,关心儿女。

正是在他的教导下,才培育出两个冰雪聪明的女儿,在那个时代,他的思想比较开放,他不叫他女儿裹脚,他让女儿受现代教育,却都有着传统女子的完美之处,还教木兰识甲骨文。

最终他因忧国忧民而病卧不起,当他在临终前,曾要求见牛素云一面,他说了句记住你是中国人。

也许正是因为这句话,才拯救了牛素云的灵魂。

我很喜欢木兰,富有才情,柔美婉约,给人以灵86.动之美。

她从小便识甲骨文,知书达理,并且女身男命。

书中有一段讲木兰在杭州过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她用自我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让她的家庭充满世俗的欢乐和享受。

她作的美食,她房子的布置,她悠闲欢乐的生活,可是丈夫荪亚却放荡不羁,不甘平淡,喜欢曹丽华那样的新式女子。

京华烟云读后感3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3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3篇(一)《京华烟云》是一部描写北京城市变迁和历史沧桑的小说,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近现代的社会风云变幻。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读者可以感受到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韵味和文化底蕴。

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戏剧性和悬疑,给人一种真实感和历史感。

读完《京华烟云》,我深深感受到北京这座城市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珍贵,也让我思考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同时,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让我深有感触,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悲欢离合和命运起伏,这让我对人性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后感受到《京华烟云》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段历史的回顾和人生的思考,让我对北京这座城市和其中的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生活和命运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京华烟云读后感精选3篇(二)《京华烟云》是一部以民国时期为背景的历史小说,描写了从洋人侵略、战乱到民国建立时期的风云变幻。

小说通过一对兄弟,一个唱戏的少年和他的二哥,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挣扎、矛盾、爱恨情仇。

首先,小说描绘了民国时期的社会风俗和风云人物。

作者通过对一家人的刻画,展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处境。

在外部环境的动荡和洋人入侵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但他们依然坚守信念,努力生活。

在小说中,兄弟俩的命运纠葛、家庭的矛盾冲突、友谊的坚守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和社会风貌。

其次,小说的情节曲折多变,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将读者引入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中。

从最开始洋人的侵略,到兄弟俩的关系变化,再到国家的兴衰,小说中的情节一波三折,让读者无法放下。

尤其是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坚强成长的过程,让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最后,小说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也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通过对那个时代背景的描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状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

同时,小说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如京剧、文学等,让读者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

京华烟云读后感感悟七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感悟七篇

京华烟云读后感感悟七篇京华烟云读后感感悟(精选篇1)《京华烟云》虽然是一部好几篇小说联成的长篇小说,但不所以而成一部散漫无结构的故事,而反为大规模的长篇。

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之喜怒哀乐,包括过渡时代的中国,成为现代中国的一本伟大小说。

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曾说过《京华烟云》是一本能够随时翻看的小说,并不是必须要有闲时才看,最好是夜阑人静时独自个儿看;困倦时,起来喝口清茶自问道:“人生人生,我也是其中之一小丑否”确实,该书最大的优点不在性格描述得生动,不在风景形容得宛然如在目前,不在心理描绘的巧妙,而是在其哲学意义。

你一翻开来,起初觉得如奔涛,然后觉得幽妙,流动,其次觉得悲哀,最终觉得雷雨前之暗淡风云,到收场雷声霹雳,伟大壮丽,悠然而止。

留给读者细嚼余味,忽恍然大悟:何为人生,何为梦也。

而我乃称叹叫绝也!未知他人读毕有此感觉否故此书非小说而已!或可说,“浮生若梦”是此书之主旨。

小说给人以一场大梦的印象时,即成为伟大的小说,直可代表人生,非仅指在二十世纪初叶在北京居住的某两家的生活。

包括无涯的人生,就是伟大的小说。

《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

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道地中国书来得有效。

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述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齐过日子,一齐欢快,愤怒。

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十分成功,宣传力量很大。

此种宣传是间接的。

书中所包含的实事,是无人敢否认的。

《京华烟云》中描述的最出彩的是女人。

古典的,现代的;年轻的,年老的;出身高贵的,身为丫鬟的;老实本分的,工于心计;各式各样的女人,个个个性鲜活,有血有肉;同一个女人,写她从待字闺中到嫁作人妇生儿育女,从女儿到母亲再到婆婆到奶奶外婆,不一样阶段的女人,她们的心理变化也很真实的写出来。

例如木兰和莫愁,这两姐妹在相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木兰偏向继承了父亲的道家思想:逍遥,自由,追求梦想却又不强求,善于在平淡的生活中获得乐趣,也容易满足;莫愁则偏向母亲继承了儒家之道,学会了作为妻子母亲的生活中的智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京华烟云》有感
“她感觉到自己的国家,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得这么清楚,这么真实;她感觉到一个民族,由于一个共同的爱国的热情而结合,由于逃离一个共同的敌人而跋涉万里;她更感觉到一个民族,其耐心,其力量,其深厚的耐心,其雄伟的力量,就如同万里长城一样,也像万里长城之经历千年万载而不朽。

”。

如此雄浑壮阔的笔调出自《京华烟云》——林语堂先生于巴黎所著的一本全景式描述中国近代社会风云变幻的长篇小说。

林先生原欲翻译《红楼梦》,因故未能译成,于是仿照《红楼梦》的模式,描写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一九零一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

原著以英语作成,名为《Moment in Peking》,译为《京华烟云》,亦有《瞬息京华》之称。

该书曾在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一、作者概述
作者林语堂1895年出生于福建龙溪,早年曾赴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求学,并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归国后于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任教,后于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身兼数职。

曾创办《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1976年于香港逝世
二、典型人物分析
《京华烟云》树立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姚木兰,曾荪亚,孔立夫,牛素云等。

以姚木兰为例分析:她美丽大方,开朗聪慧,因为父亲开明的教育,她从小就自由无拘。

使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这一章节:《追随政府携稚小木兰入蜀全民抗战汇洪流国力西迁》,此时战争已经打响,蒋介石宣布抗战到底的国策,木兰的儿子阿通道:“我愿给他做个船夫。

”作为母亲的木兰自然是痛苦与不舍的:“她失去了心情的平静。

她突然的感觉,就犹如战争来临时普天下的父母的感觉一样。

战争已经来到门前。

为什么过去她没想到呢?中国现在向她来有所索取,索取她的儿子。

”但是深明大义的木兰同样痛恨日本人,日本使我们国家残败、民不聊生,作为一名中国人,她的儿子、她的生命、她的灵魂,是注定要奉献给这一片她所钟情的国土:“木兰脸上流着眼泪,抬头看了看儿子,她说:‘好,去吧!’”——如此悲壮而崇高,那时的木兰也别无选择,她儿时所受的教育,父亲的叮嘱,曼娘的决心,都使她深切地明白只有全民抗战,才能彻底将日本赶出中国,才能真正建立独立自主的新政权。

此处木兰的坚毅、远见和爱国深情可见一斑。

因战争破坏,木兰一家决定西迁,路途中,木兰收养了许多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她不仅仅是某个孩子的母亲,而是整个中国血脉延续的看护人:“她就对荪亚说:‘你记得咱们告诉阿通的话吗?中国人的血统一定要传下去,不管是我们家的,或是别
的人家的!’”母性的光辉熠熠闪耀,中国新生的力量从此茁壮成长。

除了木兰,孔立夫同样是一个有着深厚才学和刚毅性格的人物:少时与傅先生的论道,关于登山时的废墟之美,以及日后激愤讽刺的救国文章。

无一不显露出立夫的博学与刚傲。

三、人生哲学之感悟
本书以描写三大家族的爱恨兴衰为线索,以民国时期北平地区为历史地理背景,使我们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云变幻。

除去书中曲折精彩的情节,林先生的许多感悟借人物之口说明、借人物之心感悟,也颇具深意与哲理。

姚思安,木兰的父亲,曾对木兰说:“一个人不怕跌倒,也不怕认输,但你得明白,是哪块石头绊倒了你,又是怎么输的,等明白过来才能赢。

别轻易认输,别总是对自己说没有办法。

人生中许多事,只有经历过,苦过,疼过,才能真懂。

”是啊,人总会遇到困难,人总会失意失败,但是当我们振作起来,努力去寻找原因,避免下一次的失败时,我们才有可能最终成功。

一个人也只有经历过,切切实实体会过,才能真正懂得人生的大道。

古语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我们历经失败,我们重试信心,我们穷尽一生去体会去挣扎,才能活出真正的自己,品味真正的人生。

除了这段关于人生输赢起落的谈话,还有另一段木兰的感悟使我深深不能忘怀:“秋叶的歌声之内,就含有来春的催眠曲,
也含有来夏的曲调。

在升降的循环的交替中,道的盛衰盈亏两个力量,也是如此。

实际上,夏季的开始并不在春分,而是在冬至,在冬至,白昼渐长,阴的力量开始衰退;冬天的开始在夏至,那时白昼渐短,阳的力量开始衰退,阴气渐盛。

所以人生也是按照此理循环而有青春,成长,衰老。

她觉得中国也是如此。

老的叶子一片一片的掉了,新的蓓蕾已然长起来,精力足,希望大。

”生命的循环往复,社会的更替发展,道的相反相成,木兰对于哲学的感悟在这一次西迁中得到完全的释放与迸发。

事实也正是如此。

《老子》有言:“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倾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

一方的存在,皆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两者相互运动发展,又相互制约平衡。

恰如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世间万物的生逝消长,无尽变化,皆逝如东水,但却没有真正消亡,盈虚变幻也总有定数,消长相衡,盈虚相称。

文学、历史、社会相似映射,木兰的明悟恰如苏子的恣意潇洒一般,万物的轮回与发展,都在这“道”中,无穷无尽。

四、结篇
《京华烟云》不仅在整部书的建架结构上恢弘巨大,在
细节安排与描写上也可足见作者功力。

作为一部描述中国近代社会的小说,《京华烟云》当真无愧是一部值得用心品读的佳作。

中华北平,风烟云袅;木兰的远眺穿越琉璃宫瓦,穿越战火硝烟,在京城一隅焕入国人心髓,铭刻这段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