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合集下载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精编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反思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1.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2.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3.领会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4.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先生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是说崇高的德行,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

拥有崇高的德行,历来是文人墨客所推崇的,我们也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又该怎么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做一个怎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1.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

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

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

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

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

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

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2.介绍作者张中行。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教学设计及反思、备课素材、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教学设计及反思、备课素材、课后练习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汇总(教学设计及反思、备课素材、课后练习及答案)第四单元教学初探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神话故事”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古代神话故事中人物形象,性格特点。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想象描写人物,感受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神奇。

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精卫的坚强不屈、坚忍不拔的性格,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都跃然在纸上,展现在我们面前。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神话故事的特点,感受神话的神奇。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学生感受神话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想象来写故事,同时抒发自己的感受。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教材分析】《盘古开天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

这是一个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辟天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盘古简介:盘古,中国古代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

盘古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

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

《五运历年纪》及《古小说钩沈》辑的《玄中记》亦有类似记载。

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1. 为什么说盘古用“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2.阅读后回答。

(1)省略号的作用是。

(2)试着写出省略的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后习题答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后习题答案

14《背影》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课文,把写背影的文字找出来,联系全文细细品味,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文中写背影的文字: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③“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1.从内容来看,作者以“背影”为父爱的象征点、父子之情的交汇点、父子关系改善的触发点;从结构来看,“背影”是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的转折点,也是文章的线索。

2.文章第6段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参考答案:作者这样写父亲的背影:先描写外貌衣着,然后描写动作,仿佛用特写镜头细致地展示父亲爬月台的动作,并用“我”的感情反应烘托这个背影。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情节中是重中之重,将父亲的慈爱与迂执、艰难与努力、困顿与挣扎都聚焦在这一点上,父子之间深深的爱也都倾注在这一点上,所以写得这样详细。

二、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我”对父亲的情感一直是深厚的,只是有时略有些不耐烦、不满,后来,渐渐理解了父亲的所作所为,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的关爱,越来越思念父亲。

“我”的情感态度变化的原因,一是父亲对“我”很好,让“我”感动;二是“我”本来就对父亲怀有深情,内心的强烈震撼是很容易发生的,所需的只是“背影”这样的契机。

三、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参考答案:父亲的这一举动突出了对儿子的体贴、关怀,儿子在他心中高于一切,他觉得,与儿子这一别,可能又要很长时间才能相见。

2016年秋学期 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2016年秋学期 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版权所有-
2. 内容梳理
本文记叙了“我”童年时的一次“脱险”经历,其中蕴
含着生活的哲理。文章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6):写“我”去爬悬崖的原因。 第二部分(7—15):写“我”爬悬崖的经过,并陷入 进退两难的境地。 第三部分(16—22):写“我”在父亲的鼓励和指点 下,摆脱困境。
的恐惧

移动、感觉、松开、爬、踩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
表现“我”下悬崖时动作的小心谨慎和内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我往后移动了一下,用左脚小心翼翼地感觉着岩石,然后
找到了。”句中的“感觉”能否改成“站”字?为什么?
踏实感让“我”先抽噎了一下;成就感是因为“我”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的力量克服了那么大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
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
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爸爸!但是他能做什么?他 是个粗壮的中年人,他爬不上来。即使他爬上来了,又能怎 样? 爸爸远远地站在悬崖脚下,这样才能看见我。他用手电
筒照着我,然后喊道:“现在,下来。”他用非常正常的、
安慰的口吻说道:“要吃晚饭了。” “我不行!我会掉下去的!我会摔死的!”我大哭着说。 “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
版权所有-
“不,我不行!太远了,太困难了!我做不到!”我怒
吼着。
“听我说,”爸爸继续说,“不要想有多远,有多困难, 你需要想的是迈一小步,这个你能做到。看着手电光指的地 方,看到那块石头没有?”光柱游走,指着岩脊下面的一块 突出的石头。“看到了吗?”他大声问道。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5篇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5篇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5篇每一份教案制作本身就是作者综合素养的一种体现,它显现出制作者对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对现代教育技术的领悟。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吃透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教学的方案用于教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人教版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1《妈妈睡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同学之间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插图,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的情感。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3、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建立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团结有爱的情感。

课前准备:课件、奖励评价志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播放学生的照片集2、学生谈观后的感受3、拿出自己准备的家庭照,互相交流、分享。

4、过渡师:谁关注过爸爸妈妈(学生回答)师:有这么一个小朋友,在妈妈睡着了的时候,仔细地看着妈妈,你们想不想听听他讲讲二、学文(一)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1、出示课题:妈妈睡了2、指导读题目,读出情感。

(二)配乐范读(三)交流感受让学生谈谈听了课文之后,有什么想说的。

(四)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2)提点意见5、出示带生字的重点句子。

(1)读句中的生字。

(2)读句子(3)去掉生字的读音再读。

(4)去掉生字所依存的语境,只剩下生字,再读。

(五)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仔细想,睡梦中的妈妈是什么样子的。

1、自读2、班内交流。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睡梦中的妈妈真美丽”、“睡梦中的妈妈好慈祥”、“睡梦中的妈妈好累”第二课时一、升华文中的情感和思想1、你想对妈妈说什么2、展示并朗读班内一位学生母亲写给女儿的信。

2016年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2016年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教学案及答案

13《纪念白求恩》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3、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1、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2、背诵、理解名句含义难点:议论文的要素;夹叙夹议的写法相关链接: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暴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胡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组成的医疗队于是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3、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

“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讲道理。

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

论点要简洁、正确、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2016秋季七年级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2016秋季七年级人教版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13纪念白求恩知识与技能学习梳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方法;掌握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和对比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的记叙和议论,理解本文夹叙夹议的手法及议论文中记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白求恩精神的内涵,学习白求恩精神,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重点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难点理解对比的方法对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作用。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学生课前预习,搜集有关白求恩的资料。

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多媒体课件2课时1.正音辨形鄙薄( )派遣( )niān()轻怕重殉职( ) 狭ài( ) mò( )不关心纯cuì( ) 热chén( ) 见异思qiān()2.据义填词(1) :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2) :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

本文指不关心别人,缺乏热情。

(3) :好了还追求更好。

(4) :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本文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3.文学、文体常识(1)毛泽东,伟大的无产阶级、、,。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而作的。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其中,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它是议论文的中心;就是提出论点的理由或根据,有论据和论据;是指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方式。

1.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2.议论文小知识议论文是通过讲道理、摆事实来直接表达作者的见解和主张的文体。

它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服人。

它不像记叙文那样以情动人,也不像说明文那样以知识授人。

议论文的内容具有理论性,结构具有逻辑性,语言具有概括性。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015-2016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2015-2016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中庸》节选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四单元修齐治平《中庸》节选《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中庸》是孔子的子子思(前483—前402)的著作。

现存的《中庸》,已经经过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统一全国后不久。

唐代愈、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至北宋程颢、程颐百般褒奖宣扬,甚至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作《中庸集注》,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为中国古代士人必读的经典,对古代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系统而完整地阐发了儒家“中庸”的思想,其容丰富,不仅提出了“中庸”作为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而且还以此为基础讨论了一系列的问题,涉与儒家学说的各个方面。

它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和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

它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做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

书中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的精神。

这些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一、注音中庸.________ 须臾.________忌惮.________ 笃.行________二、解释词义率⎩⎪⎨⎪⎧率.性之谓道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莫⎩⎪⎨⎪⎧莫.见乎隐人莫.知其子之恶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天下莫.柔弱于水 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至莫.夜月明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微⎩⎪⎨⎪⎧莫显乎微.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恨晨光之熹微.夫祸患常积于忽微.三尺微.命,一介书生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体⎩⎪⎨⎪⎧体.群臣也轻暖不足于体.与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即冈峦之体.势明⎩⎪⎨⎪⎧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明.辨之,笃行之 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非所以明.天下也 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三、古今异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四、指出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________ 君子而时.中 ________ 小人而无忌惮..也 ________ 道之不明.也 ________ 力.行近乎仁 ________ 尊贤也,亲.亲也 ________ 子.庶民,则百姓劝 ________ 来.百工 ________ 柔.远人 ________ 怀.诸侯 ________ 五、辨句式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________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________恐惧乎其所不闻 ________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________诚者,天之道也 ________六、积累名句好学近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 15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 15  《诫子书》

七年级语文《诫子书》说课稿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2016年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诫子书》。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本单元的文言文基本都是属于议论抒情一类的文章,学习本单元,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人文关怀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教育。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二、说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①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②精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正确理解文中的字词句,积累本文重点文言词,把握文章主旨;③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④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2、过程、方法目标: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自译文本;②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教学重点:掌握重点文言词,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三、说教法、学法。

1、诵读法。

新课标规定:“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诗文尤其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诵读,才能对文章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2、自主——合作——探究。

课堂上,调动各种手段,引进竞争机制,通过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让学生的眼、耳、脑、手各个感官都调动起来,整个过程,学生是主角,课堂则是学生的舞台,教师是导演,搭台引导学生入戏,不喧宾夺主,充分的让位给学生,只在必要的时候穿针引线,或鼓励激趣、或点拨提示、或启发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了解大意之后深入品读,由浅入深地学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篇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3篇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3)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从前,有一条河边有座寺庙。

一天,庙前两座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几年后,寺庙里的和尚到哪里能找到这两座石兽呢(同学们如果预习了文章,就知道是上游)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新知探究1、作者简介: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朗读课文(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2)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

(3)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4)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三、交流展示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综合运用1、通假字曳铁钯“钯”同“耙”,平整土地的农具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

古义:一起今义:并列(2)阅十余岁。

古义:经历今义:阅读(3)是非木柿。

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4)盖石性坚重。

古义:发语词,因为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5)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6)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种学科(7)河干.古义:岸,水边今义:水分不足,干燥3、一词多义去:岂有为暴涨携之去离开相去甚远已距离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介词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动词众服为确论认为,动词如: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含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1.本单元主题生活中平凡的故事常常给我们很多启迪,阅读它们,感悟它们,能让我们人生道路上足迹更踏实,步伐更稳健。

平凡的人物却有着非比寻常的美德精神。

本组教材就是围绕“高尚品格”这一专题写的。

本单元选编的4篇课文《故事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

2.本单元重点(1)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故事三首》通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坚劲顽强、光明磊落的优良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充分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赞扬张思德那种为人民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的共产主义精神。

《金色的鱼钩》中表现出来的真情实感,使读者不得不被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红军老战士而感动。

(2)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中要抓住这一重点,引导学生深入字里行间,提炼文章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并结合课堂练笔进行及时地运用,为后面的习作积累写作方法。

2.课时安排10 古诗三首 (2)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2)12 为人民服务 (2)13* 金色的鱼钩 (1)口语交际即兴发言 (1)习作心愿 (2)语文园地四 (2)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出示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题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题答案
4
对工作的态度
对同志、对 对工作的要 人民的态度 求
白求恩 极端的负责任 极端的热忱 精益求精
不少的 不负责任,拈轻怕重,不是满腔热 见异思迁,

把重担子推给人家, 忱,而是冷 鄙薄技术工
自己挑轻的。一事当 冷清清,漠
前,先替自己打算, 不关心,麻
然后再替别人打算。 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
木不仁
作以为不足 道、以为无 出路
初遇牧羊 以牧羊为主,在休息时挑选 到处是荒地,村庄变成废

一百颗饱满的橡子,在放牧 墟,泉水干涸,风猛烈而
时将这一百颗橡子种在高原 干燥。
上。
再见牧羊 牧羊人身体还很硬朗,一直 高原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

种树,不再养羊,只留下四 不仅有橡树,还;山下的村子有了
13
答案示例
他是一个不求回报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 活。从他并不在意土地是谁的,只是一心一意地把 橡子种下去的细节可以看出,他种橡树的目的是为 了改变恶劣的环境,而不是为了从政府或个人那里 获得什么报酬;从“现在,他不再养羊。他说,羊 吃树苗,就不再养羊了,只留下四只母羊。他添置 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等描写中,可以看 出他改变生活方式,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是想从 别人那里得到回报。
再见牧羊人 牧羊人身体还很硬朗,一直种树,高原上长满了高大的树木,不
不再养羊,只留下四只母羊;添 仅有橡树,还有山毛榉、白桦
置了蜂箱,改养蜜蜂。
树;山下的村子有了溪水。
最后一次见 已经87岁了 牧羊人
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生活 得幸福、舒适,微风中飘着香
11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9
五、除了毛泽东,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也写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如 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聂荣 臻的《“要拿我当一挺机关枪使用”--怀念白求恩同志》。课外阅 读这些文章,小组交流:白求恩大夫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哪一点 对你触动最大? 白求恩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工作精益 求精。 示例: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我的触动最大。责任心是一个 人做人的基础。一个人未必什么都会做,但是,对于自己分内的 的事应该认真负责地去做。比如学校里组织卫生大扫除,同学们 有的溜之大吉,有的敷衍了事,这样的同学就是对工作不负责任。 我们连这样的事情都不负责,将来又怎么能承担起使民族繁荣昌 盛的责任呢?(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课堂作业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最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课堂作业答案名师优秀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语文课堂作业答案13 只有一个地球1 比一比,再组词。

幸(幸福) 忘(忘记) 赐(恩赐) 遨(遨游) 经(经历) 辛(辛苦) 望(希望) 竭(枯竭) 遥(遥远) 径(幽径)2 给带点的词换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在天际遥望地球,这个水蓝色的晶莹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痕迹)相互交错(交叉)着。

(2)如果不加节制(节约)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干涸)。

(3)人类不能指望(盼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迁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3 将下列词语组合成四字词语,然后选用一两个写话。

生态基地矿产灾难资源移民枯竭开采生态灾难移民基地开采矿产资源枯竭未来的地球由于生态灾难和资源枯竭已经不再适合人类生存,那时人们在一些行星上一边建立了移民基地,一边建立工厂开采矿产……4 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小敏既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同时又是数学课代表呢。

(2)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如果人类继续这样浪费和污染,地球资源必将有枯竭的一天。

5 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课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地球:?地球的渺小;?地球的资源有限;?人类无法移居到别的星球。

(2)课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留给你深刻印象的有哪些数字,请摘录相关句子,并写写你的感想。

摘录:1、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

2、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感想:1、“六千三百多千米”这个数字突出了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非常渺小。

2、“40万亿千米”这个数字突出了地球是唯一的,我们一定要保护它。

6 品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雨的四季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6部编版)雨的四季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的四季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雨的四季之美,分析其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并启发他们如何表达对自然现象的感悟。
2.教学难点
-词语的深层含义理解: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成语和比喻的深层含义,如“春雨贵如油”中的比喻手法,需要教师引导和解释。
-情感态度的深入体验: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作者对雨的深厚情感,需要通过情境创设和情感交流来帮助学生体验。
-创作性的思维拓展:学生在仿写“风的四季”时可能缺乏创意,需要教师提供思维拓展的训练和启发。
最后,我意识到,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非常重要。在今后的课堂上,我会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勇于尝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和自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雨的四季的基本特点。雨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它随着季节的变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作用。它是生命之源,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雨的四季的具体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雨在不同季节中的形象和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情感态度的把握:感悟作者对雨的四季的情感态度,学会从文字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然景观的描绘: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自然景观,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举例解释:
-在讲解“淅淅沥沥”这个词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这个词的形象性和音响效果,并尝试在口语表达中运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反思

13桥[教学目标]1.会写8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沙哑、呻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语文要素】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2.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8个生字,会写11个词语。

2.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桥有看得见的,如木桥、石桥;也有看不见的,如心灵的桥、生命的桥、友谊的桥。

那么,我们今天学习的将会是一座怎样的桥呢?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1.自学课文,要求:(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交流)(黎明时分,当洪水袭来时,老汉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牺牲了。

)2.根据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梳理课文结构。

(第1~6自然段:山洪逼近;第7~13自然段:疏导撤离;第14~23自然段:桥塌殉职;第24~27自然段:祭奠亲人)三、深入学习,感受洪水的狂野1.洪水来了,洪水要摧毁这座让村民安全逃生的桥,老汉为了村民,舍生忘死,这座桥见证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2.谈话交流:(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①仔细分析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预设:“像泼。

像倒。

”两个字就是一句话。

②平时我们写作,都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那么,如果让你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像泼。

像倒”,可以怎么说?用一个句子又怎么说呢?③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句子写具体呢?(突出当时情况危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①自由朗读这句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洪水来势凶猛)②思考:“势不可当”是什么意思?你还从哪里读出了洪水的来势凶猛?(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单元概要一、单元简述: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专题,编排了中外作家写的4篇文学作品。

作家的笔下分别描写了鹅、猫、母鸡等儿童常见的动物,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

此外本单元还包含了一篇《词语盘点》,一篇《语文园地》。

二、教学方法概述:1、识字教学应根据课文中生字的数量多少,难易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并指导学生掌握识字方法,形成初步的识字能力。

2、凭借课文,联系生活,结合图画,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语文实践。

3、加强朗读,从读入手。

以读带讲。

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了解自然段的构成,初步形成基本阅读力。

4、增强主体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习过程,加强句、段的训练。

夯实基础,促进发展。

5、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体现人文情怀。

6、提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感悟,留有余地,拓展空间,发展个性。

注意课外适当的拓展延伸,指导学生以一带多,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

(介绍自己一些经验)7、处理一些从高年级下放的课文时注意不要人为拔高要求,不自觉地用高年级的要求来要求孩子。

8、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句子领导孩子进行感悟、理解。

必要时可以让孩子进行表演以加深理解。

9、单元训练重点:拟人参照作家的描写方法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

10、《词语盘点》的内容可放在平时分部分学习,不用集中一节课突击教学。

三.教材简析《白鹅》一提到鹅,谁都会随口吟出“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咏鹅》这首诗着眼于鹅的形象──色彩的美丽和姿态的优雅,在《白鹅》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的则是白鹅性格的特点──高傲。

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的印象。

继而以“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案及答案

16、化石吟命制人:韩晶璞核人:韩伟教师寄语: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

学习方针: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2、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要点点拨:《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

学习过程一、预习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骸.()骨碧绿..()()2、解释词语奇幻:潜行:裹藏:碧绿: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3、课外积累你知道哪些有关化石的知识?二、整体感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三、理解探究7、“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感化?8、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暗码”一句?9、“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10、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触?四、赏析语言11、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五、拓展延伸12、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它说了些什么?六、学习小结13、从内容、写法等方面总结本身本科学习所得。

七、达标检测(一)理解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1)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地壳.()运动频繁的地区很容易发生地震、地陷、海啸等自然灾害。

(2)生之灵火却悄.()然潜行在地下;这里的黎明静暗暗()。

(3)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这辆汽车由于严重超载.()而遭到了交警部门的严厉处罚。

(4)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他激动起来脸会涨.()得通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纪念白求恩》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学习对比手法,理解其作用。

3、正确认识共产主义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重点:1、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2、背诵、理解名句含义难点:议论文的要素;夹叙夹议的写法相关链接:1、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

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韶山冲,1976年逝世于北京。

从1949年到1976年,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

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

1936年随加拿大志愿军赴西班牙支持反法西斯斗争。

1937年‚卢沟桥事变‛暴发后受加拿大共产党胡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组成的医疗队于是1938年初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

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

1月间经延安到达晋察冀边区。

1939年10月白求恩在涞源摩天岭前线医院治疗伤员时不幸手指感染中毒,由于他坚持工作,肘关节又发生转移性脓疡,于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他最后一句话是:‚努力吧!向着伟大的路,开辟前面的事业!‛白求恩逝世一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了《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3、议论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

‚议论‛是一种表达方式,就是讲道理。

议论文的三要素:包括论点、论据和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要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起着统帅全文、纲举目张的作用。

论点要简洁、正确、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

包括事例论据和道理论据。

论证,就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事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殉.()职狭隘.()热忱.()派遣..()纯粹.()鄙薄..()倔.()强晋察冀.()2、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评改派遣狭隘满腔热忱以身殉职鄙薄晋察冀拈轻怕重和睦颓唐偃旗息鼓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3、写出下列词语的释义。

殉职:狭隘:漠不关心:拈轻怕重: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读,一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2、请同学们找出各段的重点句,归纳要点。

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1三、达标测试1、本文作者是,是为了纪念(国别)共产党员(人名)。

2、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3、请用成语表达下列几句话的含义。

⑴.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

()⑵.态度冷淡,毫不关心。

()⑶.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⑷.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⑸.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对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4、《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题目中‚纪念‛二字揭示了文章的()A写作目的与文章主旨 B.文章内容与论述重点C写作动机与论述缘由 D.表达方式与论述方式5、《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心论点是()A.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B.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C.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共产主义精神。

D.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自己总结本节课的学到的知识,并识记积累,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新授:一、研读学习1、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说说运用对比手法的好处。

2、夹叙夹议写法‚叙‛和‚议‛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议论文,以‚议‛为主,‚叙‛是为证明论点提出事实根据,‚叙‛要扣住论点,‚叙‛得简明、概括。

记叙文也有‚叙‛和‚议‛,记叙文以‚叙‛为主,‚议‛是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意义,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本文是议论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谈课文是怎样夹叙夹议的?小组合作找出各段记叙的句子,并交流。

二、合作探究: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将这个双重否定句改成陈述句,并说说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2、第二段哪些话是正面介绍白求恩?哪些话是侧面介绍?侧面介绍有什么作用?3、‚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句话采取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4、品味‚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这段话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课堂小结:1、纵观全文,结构上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形式。

文章概述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2、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叙得简明扼要,议得精当恳切,为议而叙,议从叙出,二者有机结合。

3、对比鲜明。

文章二、三两段都有对比。

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有力地证明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四、当堂检测: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纯粹.(cuì) 鄙.(bǐ)薄B、漠.(mò)不关心热忱.(chén)C、派遣.(xiǎn) 拈.(zhān)轻怕重D、殉职.(xùn) 狭隘.(ài)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时国际主义精神。

(设问)B、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夸张)C、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反问)D、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排比)3、‚这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该句后一部分进一层说明前一部分。

它具体说明的是()A、国际主义的性质和目的。

B、国际主义的具体内容。

C、国际主义同狭隘民族主义、狭隘爱国主义的区别。

D、区别于狭隘民族主义与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记叙‛和‚议论‛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叙文‛和‚议论文‛是两种不同的体裁,所以议论文中不允许有记叙的成分。

B、本文是毛泽东同志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

文章高度赞扬了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C、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证、结论。

D、本文的体裁是记叙文。

五、拓展延伸:思索一切(节选)记得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索一切"。

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

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造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

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不能想象,他在每一次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

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

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1、解释下列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论点是:3、第二段中的论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314《植树的牧羊人》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tān( )塌山毛榉()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干涸()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 2、废墟: 3、干涸: 4、刨根问底: 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3、人物描写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人动作的典型细节,看看表现了种树人什么性格?【质疑探究】你觉得牧羊人身上的哪些品质令你感动,值得你学习?温馨提示:结合文中关键词语【阅读训练】2015 大同中考15.根据文中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句段,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16.(1)‚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这句话有怎样的寓意(2)选文中作者用哪些话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17.文章开头说:‚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了这句话?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艾尔泽阿·布菲耶种了多少年的树?(2分)18.(1)选文第二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2)第九段中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句中‚这‛指什么?‚奇迹‛指什么?(3分)19.请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个)。

(2分)(1)‚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雾气,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