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doc
文化全球化与儒家思想
文化全球化与儒家思想提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全球文化也必将全球化,本文论证了这种趋势的不可能性。
另外,虽然这种趋势不可能发生,但是现代文化的频繁交流及趋同化对世界的一些亚文化构成了冲击。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探讨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的儒家思想究竟该向何处去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全球化;儒家思想。
一、文化能否全球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化趋势在全球蔓延开来。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全球化既包括资金、劳动力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领域中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发展。
不难看出,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限于经济生活领域,也涉及到文化生活领域。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无不是西方的经济规则在国际社会起作用,因而西方国家利用自己的商品进行“剪刀差”贸易,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障碍重重。
在经济全球化西方强势的这样一个背景下,许多西方学者大力宣扬“文化也必将全球化”的论调,即单一的西方文化将取代全球的多样文化,就是形成一种同质的文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他认为:“美国的电视,美国的音乐,好莱坞的电影,正在取代世界上其他一切东西。
全球化的文化才是真正意义的文化,而文化的全球化,世界文化的标准化才是全球化的真正核心”事实上,从文明第一次繁荣灿烂的雅斯贝尔斯所说的“轴心时代”直到当代,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成为一种普适文化而在各个民族、各个地区而存在。
多少年来,希腊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伯来文化、非洲文化,以及阿拉伯伊斯兰等文化,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所谓的文化普遍模式的存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予以回击,首先,从理论上说,这种文化观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一和多的关系是永远存在的,文化可以存在一种“统一”的文化,但这种文化只不过是一种主流文化,而非一种排斥否定它种文化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之外,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文化,这些亚文化是主流文化所消灭不了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境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过程方兴未艾。
2l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风暴。
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环境污染的全球化,人口爆炸以及由之而来的移民问题的全球化,核武器以及其他大规模毁灭武器扩散所造成的对全人类的威胁,恶性传染病、毒品买卖与犯罪活动的全球化,甚虿垃圾处理都成了全球性的问题。
同时,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如资源、粮食、贫困等问题都带有了令球意味,然而,在众多的问题中,文化似乎始终牵动着人们最敏感的神经,因为文化是各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人们永远的情结。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昭示着以往那种各民族文化之间老死不相往来的时代的终结。
一.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当前,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人们公认的历史现象与过程,但是,对于经济伞球化是否会带来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却成了迄今为止最具争议的概念之一。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相关的学术著作更是数不胜数,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实际上,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因此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伴随社会存在的变迁,迟早会发生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动。
所以,只要我们承认经济生活中全球化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可以说文化全球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球化一样,都是全球化这一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是,文化全球化并不就是全球性民族文化的趋同,而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全球大规模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文化的交融,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融化到另一个民族的文化之中,导致这个或那个民族文化的消失,或使本民族的文化受到削弱;卡H反却足在这种交融中,使本民族的文化因汲取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而更加健壮,更加生气勃勃。
中庸与全球化的文化冲击
中庸与全球化的文化冲击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对于全球化的文化冲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庸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够为当今世界提供一种平衡和和谐的价值观。
本文将从中庸的内涵、全球化对中庸的挑战以及中庸对全球化的应对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庸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己之间的和谐关系。
中庸主张的“中”即是指人的行为应该处于适度的状态,既不过分偏激,也不过分迁就。
这种平衡的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击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不可避免,而中庸所强调的平衡和谐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指导原则,避免文化冲突和文化霸权的发生。
其次,全球化对中庸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西方现代化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然而,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并不容易被外来文化所替代。
因此,我们需要在传承中庸的同时,适应全球化的文化冲击,使中庸思想能够与现代价值观相结合,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此外,中庸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也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击提供一种应对之道。
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多元化和文化碰撞的现象,而中庸所追求的平衡和谐可以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提供一种指导。
中庸思想强调的“中”可以理解为平衡的状态,即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同时也要积极接纳和融入新文化的元素,实现文化的多元共存和交流。
此外,中庸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也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人际关系提供一种借鉴。
全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但也伴随着更多的竞争和冲突。
中庸思想所强调的和谐关系和适度行为可以为人际关系提供一种指导,使人们能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平衡和谐的心态,避免过度竞争和冲突。
综上所述,中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对于全球化的文化冲击具有重要的意义。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儒家人文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全球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儒家人文精神的内涵儒家人文精神是儒家文化的核心与精髓。
其主要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本主义思想儒家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本主义思想。
通俗地说,就是讲尊重人、重视人、善待人。
这种思想是基于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自由,认为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是最高价值,把人看作万物之本。
所以,儒学主张“仁爱”、“人治”,并主张“仁政”、“民本”。
这个思想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伦理价值观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伦理价值观的重要性,认为伦理是社会秩序的基础、文化道德的支柱。
儒家思想以“义、礼、智、信、仁”为核心,强调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联性,注重个体与社会的和谐。
这个伦理价值观对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
儒家思想体现了中国民族的精神面貌和价值观念,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文化记忆。
保持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中国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具有积极意义。
全球化的发展现状全球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全球化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还有人认为全球化导致了更多的不平等和冲突。
不管怎么说,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趋势,对于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全球政治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各国之间的政治联系不断增强。
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关系,多边主义得到深入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之间的冲突趋于缓和。
全球经济全球化对于经济的影响是最大的。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全球各国之间的经济体系不断地向着互联互通的方向发展。
世界各国之间的生产力和分工领域紧密相联,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北下和转移,形成了一个整体化的全球经济体系。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一直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人"。
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的思想,强调人的尊重和关爱。
在国家发展、道德伦理、家庭教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伦理道德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中,道德伦理始终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其中的人文精神则是其重要内涵之一。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人的道德伦理修养是其未来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石。
而要想取得高尚的道德伦理修养,必须从根本上理解人文精神的实质。
在儒家学说中,人文精神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注上。
这种精神不仅为个人提供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可以提高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个人道德标准。
家庭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在儒家思想中,家庭教育始终被视为重要的一环。
而家庭教育当中的人文精神,则是一个人后来的成就不可或缺的因素。
在儒家思想中,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恰恰是强调了家庭的重要性。
在家庭教育中,人文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对子女的关注、倾听和尊重上。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女既能进行自主性的思考和创新,同时又能借助父母的经验来快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国家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儒家思想将中国的发展与人文精神牢牢地联系在一起。
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中人的价值追求和文化氛围的提升。
在儒家思想中,人类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而一个文明国家的提升与进步,必须以文化文明的提高为前提。
人文精神的体现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进行,其中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社会公义的努力,更是文化氛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深深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精神依然占据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地位。
在面对无数的思想流派和价值观的时候,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便成为人们思考现实问题时的一种重要参考。
在中国未来,儒家学说中的人文精神必将不断地被传承和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球文化背景下浅谈儒家文化课件.pptx
全球视角下的天人合一
• 瑞典马尔默:
• 马尔默是瑞典第三大城市,很早就是一个工业和贸易 城市,但是由于受到了高科技产业的冲击,旧有工业 面临关停并转,使得整 个马尔默面临城市转型。基 于马尔默市政府和瑞典政府对“生态可持续发展和未 来福利社会”的共同认识,他们希望通过改造,使马 尔默西部滨海地区成为世界领先 的可持续发展地区。 1996年,由马尔默、瑞典、欧盟等有关公共和私营机 构一起组织了一次欧洲建筑博览会,通过地区规划、 建筑、社区管理等进行持续发展的 超前尝试,这个 项目称为B001,也被称为“明日之城”,该项目2001 年获欧盟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奖”。
3. 教育
(二)以身作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教师在言辞、举止、容貌、品德方
面都要有规范,才能赢得学生家长的尊敬、 信任。
3. 教育
三、教学方法 (一)因材施教:自由发展、个性解放(儒家教学经验的核心, 也是当代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原则)
从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要使每个 学生都能学有所得,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是要充分地了解 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其次是要提供灵活多样的教学内容,再次 是不能仅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李金芬《孔子因材施教给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个人只有把乐学与勤思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日异 其能,岁增其智”,使学与思成为行为的种子。
——史世海《历史那些人 人 生那些事》
孔子: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 之言。
孟子:性善论的角度 尽其心也,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 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 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张载:天人一气
(1) 孙中山: a.结合中西方教育,提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b.改革思想
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儒学
文化传播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儒学前言:儒学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学源远流长,历代文人墨客都曾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以此为精神支柱,塑造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文化传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部分,其传承、发扬和创新显得异常重要。
本文将从文化传播和全球化的角度,探讨中国儒学的现状与未来。
一、文化传播与儒学的复兴文化传播是指将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某个部分,通过各种渠道传递到异质文化社会,最终实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过程。
文化传播虽是全球化的产物,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全球化,因为文化传播更加强调的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全球化则更加强调的是全球的一体化。
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也需要通过更加有效、系统的方法进行传播,为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所了解并学习。
儒学自秦汉以来,历经千年的流传和传承,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
但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学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教育改革、市场经济的冲击等。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儒学的传承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的共同关注和焦点。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应对外部的挑战,儒学研究者需要具备开放、创新、批判的思维方式,从中探索到真善美的内在结构,使其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文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推广的手段,可以帮助儒学更加广泛地传播、更加深入地开展。
在实际操作中,儒学的普及离不开多种传播渠道的支持。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交媒体的盛行,新型媒介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关键渠道。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推广儒学需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作用,积极利用网络、移动应用、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进行传播。
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具体政策的推动加大对儒学的扶持力度,大规模推广儒学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儒学。
二、中国儒学的全球化影响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在国际社会上,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作者:杜维明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前来参加这次《联合早报》为庆祝创业75年而举行的《跨世纪的文化对话》,特别是能和三位心仪已久的益友共磋商,颇有如坐春风的惬意之感。
孟子曾说过,益友有三,直、谅、多闻是益友。
那么,余秋雨很直率地表示如果搭不起第四座桥,缺乏有终极关怀的生命体悟,那么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意义就没有办法公诸于世;陈瑞献的慨切陈词,一定要通过顶峰经验,有开悟的心灵,才能够创发文化的生机,达到真正的东西对话;高希均则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考察传统文化价值的利弊,特别突出开放社会的重要性,不仅是要有储蓄,有危机意识,而且要特别重视教育,强调伦理价值和人文精神。
他们的讲话使我获得很大的启发,因此我在考虑我的发言时,自觉颇有教益,也改动了一些我原要提出的观点。
公众智识分子须接受通识教育去年,我曾到新加坡参加国立大学中文系所主办的儒学与世界文明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报告环绕着《从儒家的人文精神来看文明对话和全球伦理》的课题而展开,并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公众智识分子的观念。
所谓公众智识分子,是指一群关切政治、参与社会,而且醉心文化,也就是对文化有兴趣,也有研究的读书人。
我可以肯定地说,今天在场的1200多位朋友,都是公众智识分子。
我希望也相信公众智识分子能够为文化中国--就是广义的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注入养分,使它从薄到厚,同时使文化中国的价值领域,从稀少到多元。
这要靠所有公众智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当然也要配合全社会,甚至散布在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人。
这些工作必须同时开展,才能够为"第四座桥"的建构创造条件。
在我们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即使没有"顶峰经验",我们亦可堂堂正正做人,也可以发展我们积极的作用。
如果有"顶峰经验",因有了宽广的价值基础,也不会走火入魔。
因为这原因,我觉得公众智识分子和人文学,就是传统所谓的文史哲,现代学术分工较细,应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宗教及文化研究等项目。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摘要】儒家人文精神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挑战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全球化使得传统文化价值受到冲击,而本土化又要求文化必须与当地环境相适应。
在这种情况下,儒家人文精神需要找到一种折衷之道,既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又要与当代社会相结合。
儒家人文精神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全球文化互动中的重要力量。
通过跨文化传播,儒家人文精神可以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在未来发展中,儒家人文精神需要不断创新与适应,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冲击下找到自己的发展路径,继续传承和发扬其独特的价值观。
【关键词】全球化、本土化、儒家、人文精神、挑战、折衷之道、结合、影响、文化互动、传播、未来发展1. 引言1.1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儒家人文精神也面临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双重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使得儒家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和调整。
与此本土化的推动也要求儒家人文精神在本土文化传统中找到立足之地。
全球化的背景下,儒家人文精神面临着来自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现代化的浪潮使得传统价值观念不断受到挑战。
儒家人文精神的普世价值正是其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所在,其注重人伦和社会和谐的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谋而合。
在全球文化互动中,儒家人文精神能够为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做出积极贡献。
在本土化过程中,儒家人文精神需要找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的折衷之道,保留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面向未来进行创新与发展。
儒家人文精神与当代社会的结合,既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价值,也能够为社会进步提供有益启示。
儒家人文精神的跨文化传播,不仅有助于增进不同文明间的理解与尊重,也为儒家文化在现代世界的传播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2. 正文2.1 儒家人文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儒家人文精神在全球化背景下面临着诸多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使得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和道德准则面临着颠覆和挑战。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
儒家人文精神与全球化儒家人文精神指的是儒家思想中包含的强调人的尊严、道德、礼仪、仁爱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球化的今天,儒家人文精神依然有着广泛的适用性。
首先,儒家人文精神具有宽广的包容性。
儒家思想历来强调“天下为公”,倡导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
在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也变得尤为重要。
儒家人文精神能够为这样的对话提供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环境。
其次,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尤其是“治国、平天下”这两项,已经成为现代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哲学界也已经将其延伸到全球治理领域。
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关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完整体系,这个体系在全球化的时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再次,儒家人文精神提供了一个强大的道德基础。
在全球化的时代,商业合作、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各种领域中,道德的约束非常重要。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义气、信用等道德观念,这些观念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的环境下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提供参考。
最后,儒家人文精神强调“以礼治国”。
礼仪不仅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涉及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方面。
每个文化都有不同的礼仪习惯,儒家人文精神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尊重并融入不同的礼仪文化。
总之,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精神尤其需要被重视。
对于个人来说,儒家人文精神是一种有益的道德引导;对于国家来说,它可以为现代治理提供指导思想;对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社会来说,儒家人文精神同样具有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儒家人文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行为准则。
然而,在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儒家人文精神也在不断演变和面临挑战。
全球化以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力,使世界变得越来越紧密相连。
通过全球贸易、移民和信息传播,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联系不断加深。
这种一体化的趋势既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全球化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它对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冲击上。
全球化使得西方价值观不断渗透到中国社会,挑战着传统儒家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另一方面,本土化的冲击也对儒家人文精神产生了影响。
本土化强调特定地区和文化的特色和独立性,主张保持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传统观念。
这使得中国人在面临全球化冲击时,更加关注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本土化对儒家人文精神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传统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的强调和重塑上。
本土化运动试图强调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以传承和发展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冲击下,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全球化使得中国社会面临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儒家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权威性受到质疑。
同时,本土化运动也使得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一些极端主义和排外思潮的影响,挑战着儒家人文精神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面临冲击和挑战时,保持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儒家人文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孝道、仁爱等核心价值观念,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其次,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儒家人文精神强调社会责任和道义,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他人,减少冲突和矛盾,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最后,儒家人文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社会的自信和自立意识也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整合
The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ism and Chinese
Culture with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作者: 韩星[1]
作者机构: [1]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页码: 8-14页
主题词: 全球化时代;儒学;中国文化整合
摘要: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主要特点是一系列的两极化倾向,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文化帝国主义、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整合就是要在世界性和民族性等两重性之间找到一条既可以构建起中国文化的新体系、又能够解决人类文化出路问题的基本道路。
为此,我们要确立民族文化、儒家和儒者道德人格的三重主体性。
中国文化整合的原则是和而不同,途径是中庸之道,思路是以儒为主、兼容诸教,整合多元思想文化,目标是世界大同。
方俊吉:儒家的教化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定位
方俊吉:儒家的教化精神在「全球化」时代的角色定位儒家学术思想之渊源与特质中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公制订礼乐制度,已然奠定了中华文化注重「人文精神」之特质。
稍后,诸子百家更为民族开拓了多元而灿烂的学术思想格局。
其中,又以儒、道两家为大宗。
降及东汉,佛教传入中土,至于隋、唐,而释学鼎盛。
自此,儒、道、释三家的学术思想,在神州大地,形成了鼎足之势。
然而,以孔、孟思想为宗,而揭橥「人本」,强调「伦理」,倡导「道德」,而充分突显其「务本尚德」之教化精神的「儒学」。
自汉孝武皇帝宣示「独尊儒术」,加之以后起诸多朝代之推崇,逐渐成为士子们所普遍宗仰,而蔚成中华民族学术思想与生活文化之主流。
概略而言,两千五百多年前,儒家的宗师孔子远绍尧、舜以来,古昔圣哲观察于天地自然,所呈现「有条不紊」的所谓「天道」之理律,而让万物「生生不息」的精神。
将之推衍、转化,而建构成为世人「立身处世」、「待人接物」,乃至于「为学」、「为政」…等,所当遵循的「人道」。
《中庸》载:「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换言之,孔子的学术思想,乃本诸古昔圣哲的智慧与经验之结晶,而将「天道」转化为「人道」,所建构的一种「顺乎天,而应乎人」之学术思想。
孔子殁后百余年,于群雄争霸、百家齐鸣的战国时期,孟轲奋起,而以「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为己任,终能维系「孔道」于不坠。
《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
有万物,然后有男女。
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是故,孔、孟所倡导的「儒学」,首先强调「人、我关系定位」的所谓「伦理」,进而标榜落实「立身安命」,并「维系人际伦常」的「道德」作主轴。
据此,而推衍出以「诚」为一切言行的原动力;以「孝悌」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以「礼义」为待人接物的准则;以发挥人类爱心极致的「仁」,为众德的无尚标的。
全球化时代儒家文化的使命
全球化时代儒家文化的使命赵俊卿随着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间的文化渗透及影响前所未有,文化全球化已然不可避免。
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该何去何从成为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
儒家文化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其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曾被统治者广泛运用到治国理政中去。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儒家文化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一个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孔子“仁”的精神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文精神孔子生活在一个思想大变革的时代,当时的人文思想空前觉醒。
孔子不仅继承了夏商以来人文精神的精髓,同时对于“周文”的继承和发扬同样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文”究其渊源应该是既有原始宗教的元素,又有礼乐文化的内涵,礼教让社会的秩序变得井然有序,乐的熏陶让社会变得和谐而充满善意。
孔子让周文礼乐精神的精髓在那个时代大放异彩,并让仁爱的意识深入人心,他抓住了礼乐教化的核心“仁”,让“仁”的精神深入人心。
仔细观察孔子“仁”的精神,它是中国人文精神的关键要素。
“仁”到底体现怎样的精神追求呢?简单的说,“仁”就是一个人对于道德修养的内在自觉,是人与禽兽之间的本质区别,禽兽只有为我的意识,只有以我的欲望为满足,而却毫无慈悲与怜悯的伤害对方。
而人具有“仁”的精神则与之大不相同,“仁”所倡导的是仁者爱人,仁者悲悯于人,一切行为的准则以天地良知为引领,而不是仅仅屈从欲望的召唤。
具有“仁”的精神的人,一定是具有道德主体性的人。
忠恕之道是仁的最重要精神属性,这种精神属性主要是将包容与忠诚推广到人与人、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种族与种族、以及人与自然间的一种和谐共处之道。
可以说,孔子“仁”的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中国人身上仁爱思想的内涵无时无刻不得以彰显。
著名哲学家孔汉斯先生在撰写《全球伦理宣言》时,将两千年前孔子曾经大声疾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写在其中,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仁”的精神已经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文精神。
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的价值解读
世界化语境下儒家文化的价值解读(转)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支撑,研究中国文化必须首先着眼于儒家文化的探究。
在世界化浪潮愈加高涨的今天,解读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的价值,实行世界视野中的文化思考,儒家文化价值主要有三方面,即伦理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修身价值,同时承载着中国文化巨大包容力和整合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价值;世界化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时发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他们把儒家文化提升到全人类生存的高度,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魅力。
在世界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的今天,本文拟通过解读中国儒家文化价值体系,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创新文化现代价值。
一、伦理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儒家文化实质是一种伦理文化。
儒家的入世情怀,使得儒者们积极探讨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伦理规则,包括君臣等级、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
它强调三纲五常,儒家思想体系以“仁”为核心,孔子的“忠”、“恕”、“孝”、“悌”、“信”、“义”、“礼”、“让”的伦理观点都贯穿于“仁”字。
当我国领导人意识到“世界村”的发展态势不可阻挡,坚持改革开放,除了引进了其他国家的一些技术资金,西方很多生活方式也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伦理价值。
“社会每处于道德危机时对传统价值的呼声越高。
”[1]当下发扬儒家文化的精粹,有利于抵御世界化带来的不良文化侵袭。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儒家文化的伦理价值不但是民族性的,也是世界的。
儒家文化“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伦理思想,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
和平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人类要想在新的世纪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就应求同存异,相互尊重,寻求文明的共识,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纪,在世界化语境下,只有提倡“有容乃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而不同”的儒家思想. 才能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促动人类文明新的繁荣产生。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体现了儒家的和合人文精神,能促动新事物的产生,推动新事物的发展。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冲击
全球化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冲击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越来越互联互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
然而,全球化背后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冲击。
在这个急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呢?首先,全球化对于本土文化的冲击主要体现在文化同质化方面。
随着全球市场的扩张和跨国公司的垄断,由于成本效益和市场需求等的考虑,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面临着同化的风险。
例如,传统手工艺品在全球市场上受到大规模生产和廉价替代品的冲击,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也受到国际化、商业化的影响。
这导致了一些本土文化元素的流失,损害了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其次,全球化还对本土语言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随着英语的全球传播和使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从而导致一些小语种逐渐被边缘化。
本土语言的使用范围趋于缩小,一些人甚至对本土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已经不再熟悉。
这不仅影响了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也威胁到了本土语言的生存和传承。
然而,全球化也给本土文化传承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首先,全球化为本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使得本土文化能够更容易地被推广和宣传。
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本土艺术、音乐、电影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本土文化。
同时,全球化也促使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和对话,从而促进了本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
其次,全球化也为本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机会。
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致力于保护和传承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通过共同研究、展览和交流活动等方式,推动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种跨国合作可以使各国学习借鉴对方的保护经验,推动国际社会对本土文化传承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本土文化的扶持和保护。
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鼓励本土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保护本土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的价值解读
全球化语境下儒家文化的价值解读发布时间:2021-01-20T06:09:31.07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樊珈利刘泽泽指导教师[导读] 弘道意识是儒家文化自觉的逻辑起点,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
文化自觉源于对社会与人生的自觉,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传统精神的守护者,孔子对历史文化使命的自觉担当直接源于对“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困境的反省与自觉。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济南 250200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支撑,研究中国文化必须首先着眼于儒家文化的研究。
在全球化浪潮愈加高涨的今天,解读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的价值,进行全球视野中的文化思考,儒家文化价值主要有三方面,即伦理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修身价值,同时承载着中国文化巨大包容力和整合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价值;全球化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时发表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顾2500,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他们把儒家文化提升到全人类生存的高度,从一个侧面见证中国儒家文化的价值魅力。
在全球化互相融合互相碰撞的今天,本文拟通过解读中国儒家文化价值体系,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创新文化现代价值。
一、伦理价值弘道意识是儒家文化自觉的逻辑起点,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
文化自觉源于对社会与人生的自觉,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和传统精神的守护者,孔子对历史文化使命的自觉担当直接源于对“礼崩乐坏” 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困境的反省与自觉。
孔子认为礼制破坏的根本原因于“ 天下无道”(《论语·季氏》)。
“道” 的失落意味着文化价值理想的失落和价值标准的示范,是知识分子的文化良知促使孔子走到了历史的前沿,立志改变“道之不行”的现状,重新恢复 “天下有道”的局面。
孔子苦心孤诣找回的“道”,是指儒家孜孜追求的古者先王之道,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它代表着儒家文化的价值理想和最高典范。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儒学
2004年第5期齐鲁学刊N o.5总第182期QILu J o u R N A L Ge ne ra l No.182================================================;=一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儒学姜林祥(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给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舞台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要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第一要做到文化自觉,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进行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第二要做到文化上的自信,反对和消除殖民文化心理和狭隘的自我中心观念;第三要在坚持民族主体意识、坚持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坚持现实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关键词:中国儒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全球化中图分类号;B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一022X(2004)05—0005一05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
全球化发内涵作了简明扼要的概括,他说:“中国传统文化如展的必然趋势给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走向果希望在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上做出贡献,必国际舞台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因此,儒须有文化上的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身学与全球化的关系问题,便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界文化的来源和历史发展以及其特点(包括优点和缺讨论的热门话题。
本文想就儒学面对全球化趋势如点)等等自觉的作认真地思考。
”[2](P4)针对以上两何应对的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以请教方家。
位先生关于“文化自觉”内涵的解说,我们以为,首要的是对以儒学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有一个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挖掘出中华文化的真精神,反要想让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省我们自身文化所存在的缺陷,并把优秀文化贡献献,首先应当做到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给人类社会。
要做到这一点,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先生首先提出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化与本土化冲击下的儒家人文精神-孟子曾说过,益友有三,直、谅、多闻是益友。
那么,余秋雨很直率地表示如果搭不起第四座桥,缺乏有终极关怀的生命体悟,那么中国文化的深层价值意义就没有办法公诸于世;陈瑞献的慨切陈词,一定要通过顶峰经验,有开悟的心灵,才能够创发文化的生机,达到真正的东西对话;高希均则从政治经济方面来考察传统文化价值的利弊,特别突出开放社会的重要性,不仅是要有储蓄,有危机意识,而且要特别重视教育,强调伦理价值和人文精神。
他们的讲话使我获得很大的启发,因此我在考虑我的发言时,自觉颇有教益,也改动了一些我原要提出的观点。
公众智识分子须接受通识教育去年,我曾到新加坡参加国立大学中文系所主办的儒学与世界文明的国际学术会议,我的报告环绕着《从儒家的人文精神来看文明对话和全球伦理》的课题而展开,并提出了一个观念,就是公众智识分子的观念。
所谓公众智识分子,是指一群关切政治、参与社会,而且醉心文化,也就是对文化有兴趣,也有研究的读书人。
我可以肯定地说,今天在场的1200多位朋友,都是公众智识分子。
我希望也相信公众智识分子能够为文化中国——就是广义的中华文化——的精神资源注入养分,使它从薄到厚,同时使文化中国的价值领域,从稀少到多元。
这要靠所有公众智识分子的共同努力,当然也要配合全社会,甚至散布在世界各个地方的华人。
这些工作必须同时开展,才能够为“第四座桥”的建构创造条件。
在我们做这些工作的过程中,即使没有“顶峰经验”,我们亦可堂堂正正做人,也可以发展我们积极的作用。
如果有“顶峰经验”,因有了宽广的价值基础,也不会走火入魔。
因为这原因,我觉得公众智识分子和人文学,就是传统所谓的文史哲,现代学术分工较细,应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语言、宗教及文化研究等项目。
虽然不是从事人文学专业,我们可以研究科学、研究企管、研究建筑、研究心理,也应该和人文学有关。
人文学是认识和了解人本身(包括个人和群体)最贴切,而且最直接的学问。
其实不必是人文学者,所有智识分子都应有人文关怀。
正因如此,从公众智识分子的角度,我们必须强调接受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发展成人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应该是继续的、持久的,而且是永远向前推进的,因为我们所关注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方面的训练,还要关注怎样做人,要设法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心与天道的关系。
如何把“学做人”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但又无法一窥全豹的课题摆在跨世纪的文化脉络中来作进一步的讨论,是我今天的主要议题。
文化也可以是一种“添加价值”首先,让我厘清一个观念,就是文化对话中的文化,到底应该怎么理解?文化有许多不同的定义,根据一位文化人类学者的统计,至少有一百三十多种定义,因此文化是个不能一目了然的观念,但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了两个层次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观念,我们有时不加以分疏,混为一谈。
一个是通义,就是文化代表各种不同的价值,这是综合的理解;另外一种是专义,就是集中讨论,可和其他领域区分开来的文化。
何谓通义呢?如果说中国文化,说新加坡文化,说《联合早报》文化,或《联合早报》编辑部的文化,从这方面来讲,是一种综合的,是要了解某一社团的总体气质或风貌。
这里所指的文化不仅无法精确定义而且必有模糊性,但是我们对这类文化确有感知,有体知,能够综合理解。
所以提美国文化,儒家文化,东方文化时,我们总有心知其意的熟悉感。
文化也有专义,专义就是我今天要讨论的课题比较集中文化层面,而不是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层面。
这个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文学、艺术、音乐、哲学之类,也就是中国大陆通常所说的上层结构,但我不接受上层结构的提法。
我认为,如从这意义上来讲文化,它是有渗透性的,就是谈经济有经济文化,谈政治有政治文化,谈社会有社会文化,另外有一些精致的文化不能完全归约到经济、政治、社会的层面,但它是渗透在其他领域的内部。
所以,讨化在我看来,可以是一种addedvalue,就是经济学所谓的“添加价值”。
就是说,谈文化不是把其他东西都排除掉,单谈文化,而是在其他的问题都考虑了,却不够周全,还要把文化价值这一类软体的东西加进来。
学习语言文化了解民族精神面貌让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我有一个同事朋友ChalmersJohnson,一般美国媒体把他说成是批判日本的首席专家。
我们曾有好几次在一起参加学术辩难的机会。
他总说,带了几分幽默的口吻,杜维明教授是个文化论者,所以谈的虚无飘渺,都是高层次的东西,大家也听不懂。
我呢?所谈的是制度(institution),制度这东西是非常具体的,所以我可以到华盛顿向参议员游说,如果美国要向日本学习的话,就要学习日本的制度,像通产省,杜教授从来没有到华盛顿和政策执行者交谈,因为他如果向议员们说你们要认识日本必先了解儒家,那么所有的参议员都睡着了。
所以文化是一种虚无飘渺,而且很难落实的东西,我讲的制度却是非常具体,而且确实可行。
后来,他从柏克莱大学提早退休到圣地牙哥参加一个专门研究亚太经济的学院。
那里面的经济学家很多,但是不像高希均先生,他们对文化因素不闻不问,掉以轻心。
那些经济学家说:我们很欣赏ChalmersJohnson,因为他讨论制度,讨论实体的东西,不讨论虚无飘渺的价值,所以我们这里的学生对数学、计量经济、经济发展的理论非常熟悉,我们不把资源浪费在培养文化能力方面,因为那种做法是没有实效的,所以我们要培养一批研究日本经济的学者,但我们认为他们不需要学习日文。
ChalmersJohnson听了非常生气,他说你们不学日文怎么能够了解日本呢?而且公开申称他是个文化论者。
从这里可以看出,美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经济专家的傲慢之处。
美国在日本驻有70多位第一流的新闻记者,大半都是在东京,百分之七八十严格地说,都是文盲,对日文一窍不通。
但是,日本有四五百位记者散布在美国各地,每一位都能够掌握文化资源,都能够运用英文,因此日本对美国的了解和美国对日本的了解有很大的差别。
ChalmersJohnson说,无论如何,一定要这批硕士生研究日文。
结果,那些经济学家说,你这样说岂不是变成一个文化论者。
他说,对,我现在改变了。
所以,我上次见到他,他坦率地说:“我现在是一个文化论者。
”我坚信,一定要学习语言,学习文化,我们才能真切地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重视文化,绝不排除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价值。
可以这样说,如果在经济的领域里面,完全按照经济的规则解决问题,即可不必考虑到制度问题,也不必提到政治问题;如果不行,则必须涉及政治问题和制度问题,如果把政治和制度因素考虑在内之后,即可把事情讲得一清二楚,那就不必要担忧文化价值的问题;如果还不行,那么你就要进入文化价值的领域做一个更全面的描述。
因此,文化是一种“添加价值”,而不是取代。
只谈文化而不谈经济、政治或社会,这才是虚无飘渺的。
儒学创新应在多元文化背景中进行近年来,我常在三个论域中游走:“启蒙反思”、“文化中国”和“儒学创新”。
这三个基本论域一般是把它们分开来谈,我希望在这里的讨论能把它们综合起来。
为什么呢?1990年,我从哈佛请假到夏威夷的东西中心服务了14个月,开展了文明对话、文化中国,还有启蒙反思这三个论域。
讨论这三个论域当然是希望能够为儒学创新创造条件,但是根据我的理解,儒学创新应该是在一个多元多样的文化背景中进行,不是一枝独秀,也不是排斥性的竞争。
儒学创新绝不排斥其他传统文化的创新,因此儒学创新和道家的创新,和大乘佛教的创新,和中国的基督教的创新,伊斯兰教的创新,都可以配合,在各个不同领域里面互相发展。
为了实现儒学创新,我认为除了精英的学术研究,譬如学术界里面对经史子集等经典进行的研究,这个工作当然早已展开了,还有媒体,到底儒家的核心价值在媒体里面还能不能起作用?媒体是不是有公众性?儒家的核心基本价值能不能够通过媒体而广为流传?还有企业,企业界能不能通过儒家的价值来发展创业精神?譬如说关系资本主义,是不是现在所谓的朋党资本主义?是狼狈为奸,政府和企业界的互相勾结,还是真正的团队精神?像日本、韩国乃至东亚各地,都碰到这类课题。
当然还有政府,到底在东亚社会的政府,讲清廉的政府,讲有信誉的政府,政府的官员应该以身作则,这些儒家价值是不是还可以起作用?还是说在这些社会中已经不能起任何作用了?再有即是职业团体,联系到各种职业团体的信誉问题。
职业团体是不是只是一种私利集团,是不是只关注职业本身的利益,比如说律师集团、医疗集团,或者银行集团,究竟它们只是为自身利益而形成的压力集团,还是它有更高的公众性,这也是很值得大家注意的课题。
即使是宗教,到底佛教或者基督教有没有入世的精神?譬如说台湾发展得非常好的佛教,多半是自称为人间佛教,或者是入世佛教。
我曾到过佛教寺院听讲,为大众弘法所讲的佛理常和儒家的核心价值如出一辙,比如说提倡爱心,要了解并关切他人,既要努力创造自己的事业,又不要忘记和他人分享,要推己及人,要为社会创造好的业报,为社会播下善种,为社会的千秋万世创造美好的未来。
不管是证严的慈济功德会,或者是星云的佛光山,还是圣严的法鼓山,都有入世的一面,并且强调从入世到转世,并不只是做个自了汉而已。
另外,还有社会运动,包括女权运动,环保运动及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运动,这些运动之中是否也体现了儒家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应该从各种不同的领域来了解儒家,看看到底它的发展前景如何。
传统和现代不是绝然分割的两极要想进一步理解启蒙心态、文化中国和儒学创新这三大论域的健康互动,我们必须打破传统和现代的绝然二分,不能把传统和现代认为是互相冲突甚至互相矛盾的东西,正好相反,我认为应该把它们融合在一起来考虑问题。
如何融合,当然必须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思考。
我突然想起了方东美先生很欣赏的,就是赵孟¤的妻子管夫人在一首词里表露的意愿。
管夫人这首词纯粹是写来表达她的爱情的,就是说一对男女最相亲的情况,等于两个泥塑人,一个是男的泥塑人,另一个是女的泥塑人,把这两个干的泥塑人丢在地上,把它们打破、打碎,然后用水把它们混合起来,再重新塑两个泥塑人,一男一女。
这两个新的泥塑人一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够完全分割。
希望大家有这样的一个形象。
如有这样一个形象,就可了解传统和现代交互影响的复杂情况。
传统和现代不是两个分割的观点,而是一个互动的连续体,甚至我们可说现代性中的传统。
没有任何一个现代性,美国的现代性,英国的现代性,法国的现代性,新加坡的现代性,东亚社会的现代性,和这些地区的传统能够绝然分开来观察的,因为它们之间有难分难解的纠葛。
刚刚高希均教授也提到了两个日本的说法,这两个日本在很多地方是纠结在一起的,如果两个日本分得非常清楚,我们就发展那个现代健康的日本,那个落伍传统的日本我们就弃之不顾。
可是实际情况并不那么泾渭分明,因为现代健康的日本中间又有那个传统不健康的日本,而传统不健康的日本又有很多现代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