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次序与利率市场化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定价权交给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方自身的情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市场利率为中介,以市场供求关系绝对利率水平的利率体系。
我国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一直都是对利率进行管制的,但是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金融开放程度不断变大,利率管制的弊端也逐渐浮出水面。
例如在贷款市场上,出现因低利率导致的资源错配,就有可能出现资金黑市,一些非法机构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再去外面借出;或者如果由于利率管制造成存款低利率,一方面会使居民财产缩水,另一方面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难度。
利率水平不能完全反映出市场真实的资金需求,导致金融乱象。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
从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利率时起,到2015年开放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为标志,经过20多年不断深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才初步宣告完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针对货币市场利率和外币利率(1996-2003年)1、以国债利率招标为起点,债券利率市场化。
以银行间市场债券利率的市场化,全面开设调节利率以外的资金搭配机制,使得利率市场化规模不断扩大,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建立和健全创造了基准利率的收益率曲线,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自主定价水平。
2、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推动完成资金批发利率市场化我国不再全权管理银行之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依据资金供求关系自行计算拆借利率。
3、外币利率市场化首先实行300万美元以上大额外币存款利率协商确定机制,逐渐过渡到放开一部分小额外币存款的利率管制,另一部分外币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并逐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
二、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04-2013年)主要遵循“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中国人民银行之所以设立“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则,是因为相对于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市场化要求更加审慎,存款利率市场化需要银行具备健全的体制和产权约束机制,否则万一产生恶性竞争,很可能影响金融体系的安全。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利率市场化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加强利率市场的竞争机制,推动银行利率水平的形成和调整,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主导,摆脱了政策和行政干预,将利率水平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挂钩,最终实现了货币市场化的目标。
而在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经济改革开放,当时我国的银行利率完全由人民银行和国务院财政部门统一控制,过去的企业单位的借贷利率均为一至三年的定期储蓄利率,而人民银行对银行也统一规定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利率被完全的集中掌握在了国家手中。
第二阶段,是90年代初期到2003年之前的阶段。
当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国家也逐渐意识到应该把经济的管制权划归到市场中去。
1991年中央全面授权各省市区一级财政部门审批低息贷款,1995年5月国家银行贷款利率部分放开,1996年1月开始实行按年度公开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这一系列改革使得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逐渐下调。
第三阶段,是2003年以后的阶段。
为了拉动经济,国家采取货币政策的方式,不断地减少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利率,而所有银行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也逐渐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利率逐渐开始市道化。
2004年7月人民银行开始向市场发布各种利率,并实行银行间的自由市场交易,至此,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有了一个完整的运行机制。
第四阶段,是近年来的阶段。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进入了新阶段,利率市场化越来越成熟。
2011年央行提出的“货币政策利率框架原则”也让利率市场化得到更好的运转。
此外,中国现在正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并对银行业从严审查,加强了了监管的力度,从而实现利率市场化更为高效地运作。
总的来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集中管制向市场运行的历程,最终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达到了更好的成效,促进了经济的稳健增长和政策和市场之间的平衡,对加快市场化进程,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制度、次序与利率市场化
制度、次序与利率市场化“对一个高度受抑制的实行市场化,犹如在雷区行走,你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步。
”; ――罗纳德。
麦金农教授(1991)中央银行已经公开承诺,未来三年将实施利率市场化。
为什么要实施利率市场化,其依据是什么,在一个转轨经济中实施利率市场化应该注意哪些,此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综览以往的利率理论,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IS-LM模型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利率理论,人们均没有把利率当作一项制度安排来考虑,而只是在假定其为制度既定情况下对有关特性进行,虽然这对于以西方市场制度为研究背景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说非常能够理解,但在研究利率市场化这样非常明显的“制度变迁”问题时不足之处是非常明显的。
笔者认为,尽管麦金农、肖的“深化”理论已经察觉到传统理论对于中国家的不足,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一直到麦金农、肖学派的第二代,利率理论的研究仍未明确和主动地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然而,制度经济学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从制度经济学出发来考察利率制度及其变迁,将拓宽和加深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限于文章篇幅,在这里笔者谨谈一下制度相关以及制度变迁取决于相关制度条件的问题。
制度相关时常又被称为制度依存性,包括单一制度中不同功能的相关和在整个制度结构中不同制度安排的相关[i].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必须以系统的复合形式存在,其中一些制度只有当市场存在时才可能有意义(林毅夫,中文版2000)。
任何制度安排的效率不仅决定于它对付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优劣,同时还受周围现存辅助性制度力度的。
这些辅助性制度的节约功能是间接的。
比如,人们广泛同意,在公司里,经理滥用职权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受到竞争的经理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制约,还受到忠诚、道德和其他非市场制度的约束(Alchian and demsetz,1972;Arrow,1974;Simon,1991)。
因此,制度的效率会由于周围辅助制度的细微差别而大相径庭,尽管其中某些差别很难直接观察。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目录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论文摘要 (1)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其影响(一)、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二、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一)、利率市场化的一般步骤及思路(二)、我国利率市场化必须循序渐进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与实施步骤(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二)、我国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途径(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都经历哪些阶段(四)、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正处的阶段参考文献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确定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央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
其改革的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和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逐步淡化利率政策承担的财政职能。
确定改革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一、利率市场化的背景及其影响(一)、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背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资金配置过程要求利率应更为市场化,由此而促使各国放松了对利率的管制。
因此从广泛意义上说,放松利率管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是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要求,也是适应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漫长的路程。
从中央银行的建立,到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的分设;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出现,到证券市场的运营;从拆借市场的兴起,到期货市场的发育;从贷款规模的取消,到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等等。
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仍然存在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
其中,利率市场化是最重要、最关键的问题。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变动,并通过供求调节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是一种最一般、最基础、最有效的安排。
利率市场化,历程,原则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
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即由市场决定利率的大小、结构、波动幅度,央行不对利率实行管制,只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来调节市场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以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
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
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
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
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
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
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
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引言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形成机制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化的过程。
我国自2013年开始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旨在通过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来推动金融市场的发展,并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
一、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1.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参与,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2.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提高资金的效率配置,使得资金更加流动,促进资金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
3.弥补利率管制的不足:传统的利率管制往往导致金融资源配置失衡,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弥补这一不足,提高利率管制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步骤1.逐步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是逐步取消存款利率的浮动上限。
过去我国银行存款利率由央行统一制定,改革后,银行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资金成本自主定价,逐渐形成竞争性的市场利率,并取消存款利率浮动上限。
2.推动利率定价机制改革:为了实现利率市场化,需要改革我国的利率定价机制。
一方面,要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包括加强市场竞争,推动机构利率定价的市场化和个体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利率监管和调控机制,防止市场失灵和利益冲突。
3.建立利率市场化监管制度:为了确保利率市场化的稳定运行,需要建立健全的监管制度。
央行应加强对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
同时,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其市场运作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
4.加强金融机构能力建设:为了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金融机构应加强内部管理和风控能力建设。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市场意识,适应金融市场变化。
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提升业务创新和风险管理水平。
5.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相关制度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次序
相关制度创新和利率市场化的次序
钟伟;赵晓
【期刊名称】《中国改革》
【年(卷),期】2001(000)006
【摘要】@@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给出了未来三年将实施利率市场化的时间表,但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来都不是一项孤立的措施,缺乏系列相关制度的创新,则此改革可能遭遇困难或弱化效能.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钟伟;赵晓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
【相关文献】
1.金融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和利率动态关系研究——兼论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利率市场化次序问题 [J], 赵胜民;谢晓闻;方意;田庄
2.利率市场化的次序安排 [J], 康东霞;武海华
3.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次序安排的有效性与风险性 [J], 王国松
4.次序性和渐进性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途径 [J], 秦小珊
5.论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次序性和渐进性原则 [J], 陈伟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进程
1.分析一下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进程概述起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大致遵循了以下路径: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央银行按照资金供求状况及时调整基准利率,并允许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在规定幅度内自由浮动”。
2001年九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2005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在“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中提出下一步利率市场化目标是:统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研究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形式,逐步形成完整合理的收益率曲线,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简化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
从2007年起,Shibor利率的建立和完善成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相关产品和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总体说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宏观上推动了融资规模的扩大和融资效率的提高,为中国宏观经济的高速成长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在微观层面,利率市场化也促进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定价能力显著提高,银行体系的风险和盈利状况得到了彻底的改观;此外,随着市场化利率的范围越来越大,以及市场化利率的金融产品占比增加,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度也有所上升,这对促进金融体系效率以及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都有着相当深远的意义。
2.存款保险制度是指在金融体系内设立保险机构,由其定期向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收缴保险费,以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一旦投保人遭受风险事故,由保险机构向投保人提供财务救援,或由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的一种制度安排。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运用研究
利率市场化理论及运用探究引言利率是一个经济体系中至关重要的变量之一。
它对于货币政策、资本配置以及金融体系运行等方面都具有深遥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市场经济的进步,各国逐渐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政策。
本文将就利率市场化的观点、原理以及运用进行探讨,并对其进行探究。
一、利率市场化的观点与背景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完全依靠市场供需干系决定,而非政府干预的制度创新。
在这种制度下,市场决定了利率的水平、波动以及存贷款的供需条件,政府的干预主要是通过货币政策来调整市场利率。
利率市场化在20世纪70时期末90时期初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的进步,政府对金融行业的干预越来越小,金融机构及市场的自由度增加;另一方面,为了适应开放市场经济的需要,利率市场化成为了必定选择。
二、利率市场化的原理与机制1.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的核心是通过市场供求干系来形成利率。
市场供求干系的变动将直接影响到利率水平的上升或下降。
利率的变动通过市场行为的反映,从而实现价格的自主调整。
在利率市场化的机制下,货币政策主要通过控制货币供应与需求,来调整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利率调控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中,政府对利率的调控主要通过调整货币供应来实现。
政府通过改变货币供需干系来实现利率的调控,从而对经济形势、通胀压力等进行合理调整。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调整法定存款筹办金率等手段来影响利率的形成与调整。
三、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与意义1.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推动了金融体系的改革。
实行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受到来自市场竞争的约束,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同时,利率市场化还会强化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鼓舞其进行风险管理与监测。
2.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通过市场供需的决定,资源将更加合理配置,并且经济体系将更加稳定。
市场化的利率能够增加企业和个人对投资风险的敏感性,从而引导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决策。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利率市场化是指将银行存贷款利率由国家统一定价调控,逐步向市场化定价调节的一种措施。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体制内容,对于促进金融发展、提升金融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等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分析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成效以及提出相关建议。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可以追溯至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一系列金融措施的推动。
2004年,中国金融体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准许部分中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定价。
随后,2024年,央行进一步放开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实行了全面贷款利率市场化。
2024年,央行宣布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取消了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进一步深化了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的成效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首先,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市场化定价机制能够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使得银行资金能够更加灵活地流向实体经济中最有生产效益的领域,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
其次,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程度。
市场化利率机制可以增加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进金融创新,降低金融中介成本,提升金融体系的整体竞争力。
再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市场化利率机制能够增加银行的自主定价权,对银行资金的风险承受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
最后,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提高金融服务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市场化定价机制能够消除金融机构之间的利益链条影响,使得更加公平、透明的金融服务能够更好地助力实体经济的发展。
然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市场化定价机制需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来支撑。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力量的作用还不够充分,金融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其次,利率市场化可能会带来利率波动过大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利率可能会出现波动,这对于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都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次序和渐进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次序和渐进性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经济市场化的中坚战,是金融改革系统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途径,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模式,首先必须把握该项改革的次序性和渐进性原则,才能取得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收益。
这里所指的次序性是指利率体系内部和与其相关的制度环境的改革步骤与程序,如果次序错位则会加大金融风险,难保金融安全。
次序性强调各项变革组合依时间排列的空间结构;而渐进性则强调利率改革工程的启动需要相关的制度环境存在和成熟为基础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延续过程。
一、次序性原则(一)经济市场化有序论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济市场化,麦金农曾明确提出,客观上存在一个如何确定最优次序的问题。
财政、货币与外汇政策如何排列次序至关重要,政府不能,也许也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虽因各种类型经济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安排经济市场化的最佳次序的第一步要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应优于金融自由化。
在紧缩的财政控制到位,物价水平得到稳定,财政赤字消除以后,就可以考虑实行市场化的第二步,即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外贸自由化:在贸易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成功实施以后,政府就可以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麦金农认为,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经济市场化次序的最后阶段。
只有国内贷款能按均衡利率进行,通货膨胀受到明显抑制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才算成熟了。
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或自由化应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实施。
面对当今巨大的国际游资规模,如果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开放资本项目管制,货币当局将很难控制国际游资冲击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印度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时期,避免了东南亚金融风暴波及和影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资本项目管制制度,资本项目管制能有效地将印度隔离于国际游资的冲击和邻国的金融危机之外。
(二)“金融约束”过渡论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显示,无条件地贸然实施金融自由化,就可能步入“自由化”陷阱,结果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造成国内金融业的无序,以及高位的通货膨胀与债务危机。
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
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已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使利率的形成和调节更加灵活和自主,从而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
那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与步骤是什么呢?一、原则1.市场化原则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原则是市场化,即让市场决定利率的形成和调节。
这意味着,政府不再干预利率的形成和调节,而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利率的自主调节。
2.逐步推进原则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需要逐步推进。
这意味着,改革的步骤和措施需要逐步实施,以避免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和不良影响。
3.稳健原则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稳健推进,以避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这意味着,改革的步骤和措施需要谨慎考虑,以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二、步骤1.建立市场化利率体系建立市场化利率体系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首要任务。
这意味着,需要建立一个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包括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利率调节机制和市场化的利率传导机制。
2.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步骤。
这意味着,需要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和行业进行试点,以检验市场化利率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3.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步骤。
这意味着,需要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保证市场化利率体系的顺利运行和监管。
4.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任务。
这意味着,需要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以避免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
总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则是市场化、逐步推进和稳健,步骤是建立市场化利率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试点、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以及加强金融市场的监管和风险防范。
这些原则和步骤的实施将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市场化、透明和稳健的利率体系,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意义
利率市场化意义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形成和调节由市场供求决定,而非由政府行政干预确定。
这一改革举措的意义在于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利率,使得利率能够更加合理、公正地反映市场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在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有效机制,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利率,能够更好地反映资金的稀缺性和需求的紧迫性。
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下,资金将流向效益最高的领域,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高效运行。
利率市场化能够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创新。
过去,由于政府行政干预,金融机构在利率定价上缺乏竞争,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而市场化的利率体系能够打破这种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激发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力,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广大市场主体的需求。
第三,利率市场化有助于降低金融风险。
传统的利率管制往往导致资金流向高风险领域,或者造成某些行业的过度融资,从而增加金融风险。
而利率市场化能够通过市场机制来调节利率,使得利率能够反映风险的大小,引导资金流向低风险和高效益的领域,减少金融风险的发生。
利率市场化还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
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下,利率的形成和调节更加公开透明,市场参与者可以通过市场行为来决定利率的高低。
这种公开透明的利率体系能够减少信息不对称,防范金融市场中的不正当行为,提高金融市场的规范化程度。
利率市场化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下,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多的市场风险和利率风险,需要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管理。
这将促使金融机构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风险防范的能力,从而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意义在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竞争与创新、降低金融风险、提高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规范化程度,以及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能力。
通过利率市场化,能够使利率更加合理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是实现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的关键,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核心内容。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利用市场提高资源效率,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秩序。
下面店铺就带大家了解一下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希望大家喜欢。
利率市场化进程之稳步推进阶段1993年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
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放开贴现与转贴现利率1998、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并要求各金融机构建立贷款内部定价和授权制度。
同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9年存款利率改革初步尝试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
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
2000年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与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
利率市场化综述
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综述2013 年11 月15 日,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明确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顶层设计框架以及全面推进的进程表,推行近二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迎来改革里程碑。
在此背景下梳理和评述与我国利率市场化研究相关的文献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对利率市场化的概念、理论依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条件、逻辑路径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提供借鉴。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辨析西方学者在相关英文文献中经常使用“利率自由化”( 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而我国文献更习惯使用“利率市场化”(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
沈国兵( 2000) 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利率自由化的初级阶段。
[1]本文认为,利率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只是角度不同,无本质区别,利率自由化从放松管制角度出发,而利率市场化从利率决定机制角度出发。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用“利率自由化”更为准确。
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用“利率市场化”更为贴切。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概念,国内相关文献主要从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利率动态调整以及宏观调控三个角度定义。
( 一) 利率市场化形成机制角度的定义景学成( 1999) 指出市场利率与官方利率的不同主要源于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利率是由借贷双方确定,即市场资金供求决定,而官方利率是由借贷方之外的机构确定,即经过管理当局决定。
[2]利率市场化后,货币当局不再决定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依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决定利率水平。
孙云峰( 2003) 认为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是相对于原来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体现。
[3]王文平( 2005) 指出交易双方通过市场决定的利率数量和期限结构比货币当局制定的更合理,当市场机制失灵时,需要以合适的形式进行窗口指导。
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利率决定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决定机制转变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逐步放开对利率的调控,让市场力量在决定利率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就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机制可以更好地反映供求关系,通过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市场中的资源配置情况。
政府介入过多,会破坏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导致资源配置的失衡,影响经济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消除政府对利率决定的干预,使利率能够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
其次,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市场机制能够鼓励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促使其提高经营效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降低金融中介成本。
市场化利率改革可以让金融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经营情况来确定利率,激发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和竞争力。
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市场化改革要求监管机构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监管机构需要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保护市场秩序,维护市场健康稳定运行。
同时,市场化改革还要求监管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能力进行监管和评估,加强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控,确保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
另外,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促进金融创新和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市场化改革能够促使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筹资成本,增加利润空间,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
然而,利率市场化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是制度性障碍。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制一直以政府主导为特点,政府对利率的调控和干预程度较高,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破除这一长期形成的体制障碍,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率决定机制。
其次是政府应对和监管能力的不足。
浅谈我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
浅谈我国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普遍采取了利率管制措施。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起,利率管制的弊端在积累之中暴露得日益充分,到八十年代以来利率市场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正式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引言:利率管理体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管理当局或中央银行利率管理的权限、范围、程度和总和措施及利率传导机制,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率政策发挥作用的基础。
在利率管制情况下,利率由央行统一制定。
各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根据资金供求和本身资金的运营情况自主地确定存贷款利率及各种金融资产的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而言的。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再贷款率以及公开市场买卖有价证券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
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
一、利率管制的弊端1.政府对名义利率规定较低的利率水平,虽然会刺激投资增长,但同时也会减少居民储蓄。
2.利率管制造成资金使用的低效率。
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时,投资者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一些原来无力借贷的低效率企业此时也可获得资金,这促使一些劳动力资源丰富而资本匾乏的发展中国家不恰当地鼓励了用资本替代劳动的过程,不利于发挥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
一国以不具优势的要素去替代优势要素,对其经济体系的效率而言是一大损失。
3.利率管制往往同时包括压低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两项内容。
对利率水平的人为压制的后果是极大地刺激了资金需求者对贷款的获取欲望,但信贷配给制则又使有限资金的流向局限于某一范围之内,对资金超额需求与有限配给之间的矛盾导致了金融黑市虽然是市场对管制短缺的一种自发反应,但是诸多缺乏法律保护的因素决定了它对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局面的破坏性;而信贷配给制度则诱发了频繁的“寻租”行为,加剧了社会腐败现象的滋生。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次序和渐进性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次序和渐进性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经济市场化的中坚战,是金融改革系统工程的重点和难点,探讨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途径,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利率市场化模式,首先必须把握该项改革的次序性和渐进性原则,才能取得这一制度变迁的最大收益。
这里所指的次序性是指利率体系内部和与其相关的制度环境的改革步骤与程序,如果次序错位则会加大金融风险,难保金融安全。
次序性强调各项变革组合依时间排列的空间结构;而渐进性则强调利率改革工程的启动需要相关的制度环境存在和成熟为基础条件,利率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延续过程。
一、次序性原则(一)经济市场化有序论利率市场化是一国金融自由化和经济自由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经济市场化,麦金农曾明确提出,客观上存在一个如何确定最优次序的问题。
财政、货币与外汇政策如何排列次序至关重要,政府不能,也许也不应该同时采取全部的自由化措施。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虽因各种类型经济的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安排经济市场化的最佳次序的第一步要平衡中央政府的财政,财政控制应优于金融自由化。
在紧缩的财政控制到位,物价水平得到稳定,财政赤字消除以后,就可以考虑实行市场化的第二步,即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外贸自由化:在贸易和国内金融自由化成功实施以后,政府就可以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化。
麦金农认为,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经济市场化次序的最后阶段。
只有国内贷款能按均衡利率进行,通货膨胀受到明显抑制时,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才算成熟了。
也就是说,利率市场化或自由化应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实施。
面对当今巨大的国际游资规模,如果在利率市场化之前开放资本项目管制,货币当局将很难控制国际游资冲击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印度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时期,避免了东南亚金融风暴波及和影响,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资本项目管制制度,资本项目管制能有效地将印度隔离于国际游资的冲击和邻国的金融危机之外。
(二)“金融约束”过渡论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显示,无条件地贸然实施金融自由化,就可能步入“自由化”陷阱,结果非但没有促进经济发展,反而会造成国内金融业的无序,以及高位的通货膨胀与债务危机。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和效率。
以下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成效及建议。
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渐进式的改革进程。
具体来说,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萌芽阶段。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了利率市场化的探索和实践。
主要措施包括扩大银行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等。
2.初步推进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进一步扩大了利率市场化的范围,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银行间拆借市场的利率限制,同时推出了国债发行利率招标等市场化措施。
3.加速推进阶段。
2012年以来,中国政府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取消了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的限制,逐步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管制。
4.基本实现阶段。
201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上限,标志着中国利率市场化基本实现。
二、利率市场化的成效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竞争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这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2.促进了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为了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不断推出各种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互联网金融、P2P借贷、资产证券化等。
这些创新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3.优化了金融资源的配置。
利率市场化改革使得资金价格更加市场化,从而能够更好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风险溢价。
这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议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监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权,但也存在一些风险隐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一个高度受抑制的经济实行市场化,犹如在雷区行走,你的下一步很可能就是你的最后一
步。
”
――罗纳德。
麦金农教授(1991)中国中央银行已经公开承诺,未来三年将实施利率市场化。
为什么要实施利率市场化,其理论依据是什么,在一个转轨经济中实施利率市场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此中涉及到一些基本的理论问题。
综览以往的利率理论,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is-lm模型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利率理论,人们均没有把利率当作一项制度安排来考虑,而只是在假定其为制度既定情况下对有关特性进行研究,虽然这对于以西方市场制度为研究背景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说非常能够理解,但在研究利率市场化这样非常明显的“制度变迁”问题时不足之处是非常明显的。
笔者认为,尽管麦金农、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已经察觉到传统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足,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但一直到麦金农、肖学派的第二代,利率理论的研究仍未明确和主动地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然而,制度经济学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
从制度经济学出发来考察利率制度及其变迁,将拓宽和加深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限于文章篇幅,在这里笔者谨谈一下制度相关以及制度变迁取决于相关制度条件的问题。
制度相关时常又被称为制度依存性,包括单一制度中不同功能的相关和在整个制度结构中不同制度安排的相关[i].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必须以系统的复合形式存在,其中一些制度只有当市场存在时才可能有意义(林毅夫,中文版2000)。
任何制度安排的效率不仅决定于它对付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优劣,同时还受周围现存辅助性制度力度的影响。
这些辅助性制度的节约功能是间接的。
比如,人们广泛同意,在现代公司里,经理滥用职权的机会主义行为不仅受到竞争的经理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制约,还受到忠诚、道德和其他非市场制度的约束(alchian and demsetz,1972;arrow,1974;simon,1991)。
因此,制度的效率会由于周围辅助制度的细微差别而大相径庭,尽管其中某些差别很难直接观察。
经验观察表明,市场及其他制度不会自动出现,它们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各种难以克服的障碍;甚至当某些制度产生以后,也只有在各种其他配套制度先行发展起来之后,才会起作用,并仍可能相当不完善。
譬如,市场制度如宪法、法律、产权和政治体系最终的效率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是否“先进”,还取决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
美国宪法通常被认为促进了该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许多拉美国家19世纪独立后采用了类似了宪法却并没有成为变得强大和发达――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美式宪法在这些国家的效率并未得到足够的体现,而是大打折扣,其行为准则和世界观均无助于革新和发展(north,1990)。
同样,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自由化”)的案例中,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想采用与发达国家相类似的自由化金融体系,但却因为相关制度条件不具备而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离开相关制度,很难说哪一项制度是合理的或者说是不合理的;离开相关制度,也无法确信某一项制度变迁一定是有效率的,哪怕制度变迁的方向在理论上被认为非常正确。
成功的制度变迁并不容易,一般认为,只有当存在制度失衡,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出现,且变迁的费用比收益更高,制度变迁(有时甚至是整个制度结构的变迁)才会发生。
与此同时,任何制度变迁的过程,都要从由历史决定的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然后才逐渐延伸到其他安排。
然而,不同社会的特定的制度结构决定着不同的信息和交易费用,由于信息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并不能保证一个制度失衡会引发向新均衡结构的立刻移动。
例如,诺斯曾经指出,现存的制度结构对于制度变迁至关重要,即制度变迁存在着所谓的“路径依赖”。
由于“路径依赖”,有些从抽象的理论观点看来有利的安排,在现实中可能由于与结构中其他现存的制度安排难以协调一致而无法生存。
现在,经济学家尤其是“演化”经济学家们已普遍认为,尽管只有当单个制度安排的变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一个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才会发生变化,但制度变迁的过程可能是逐步演化的(alchian,1950;nelson and winter,1982)。
根据以上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笔者
提出如下看法,利率特别是利率的决定本质上是一个制度问题,而利率制度的变迁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相关的问题;只有充分考虑到与利率决定相关的各种制度,才能判断利率市场化是否正确,同时在实践中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取得最大的制度创新收益。
下面通过斯蒂格利茨的信贷配给的利率理论,以及麦金农、肖关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的论述来进一步阐述上述概念与论断。
麦金农、肖的“金融深化”理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实施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自由化的思想源泉。
针对于麦金农、肖学派所主张的利率市场化以及高利率政策,斯蒂格利茨和维斯证明,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譬如,在存在着高信息成本的情况下,这一结论是不适用的。
众所周知,在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信贷配给(credit rationing),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利率水平上,有些企业和个人可以得到贷款,另一些企业和个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银行也不愿给予贷款。
这样,信贷市场上的利率并不是一个使信贷的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
为什么会这样呢?在某些情况下,政府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可能是一个原因。
但是为什么在许多不存在利率管制的国家,也会存在信贷配给呢?斯蒂格里茨和维斯(stiglitz & weiss,1981)给出的分析表明,信贷配给实际上是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理性选择。
银行的收益不仅取决于利率,还取决于贷款归还的可能性。
由于在存在着信息成本的情况下,银行既不可能在贷款之前对借款人有充分的了解,也不可能在贷款之后对借款人进行完全的监督。
假定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方法,则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第一,逆向选择(adverse selection),利率提高之后,那些愿意出高利率的人往往是高风险的;他们之所以愿出高利率,本来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归还贷款的可能性比较小。
第二,逆向激励(adverse incentive),由于有限责任的缘故,高利率会促使贷款人选择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因此,对于银行来说,并不是利率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越过这一限度之后,由于贷款风险的上升,银行的预期收益反而减少。
银行将选择利率水平i*,虽然这一利率往往不能使贷款需求等于供给,但它却是使银行预期收益最大的利率。
所以它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均衡利率。
斯蒂格里茨和维斯认为,用这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从历史上看,贷款规模有很大的波动,而实际利率的变动却相对要小得多。
斯蒂格利茨和维斯给人的最大的启发实际上是制度经济学的启发,即如果一个国家的市场不够健全,从而信息成本高昂,这个国家就有可能不适合于利率市场化;即使勉强实施了利率市场化,最优的利率决定也只能是信贷配给。
此中的道理就在于前面所述的一种制度是否合适,要视相关制度而定,无条件的利率市场化是不符合制度经济学的。
就像前面谈到的,70年代中期,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最早由金融抑制转向金融自由化,完全取消对利率和资本流动的管制,其速度最快、范围最广泛,然而结果失败得也最惨,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制度变迁的相关制度条件不成熟。
70年代以来,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
其中,利率的市场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路径选择的不同,导致了差异极大的结果。
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采取渐进的市场化改革方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在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者罗纳德。
麦金农教授看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得非常稳定,价格上涨率较低,金融深化进展迅速”。
相比之下,由于政治上的原因,前苏联和东欧的大多数国家实行了“大爆炸”式的经济自由化,结果引发了产出的急剧下降,经常性的恶性通货膨胀,造成了灾难性的经济和政治后果。
为什么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样是朝向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效果却迥然不同呢?麦金农教授在1991年的著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一书中提出,对于实行经济市场化而言,客观上存在一个如何确定最优次序的问题。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如何排次序的问题是极端重要的。
政府不能,也许也不应该同时实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虽因各种类型经济的初始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在麦金农教授看来,次序的安排是如此重要,只有正确的安排好次序,才有可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若弄错了次序,就会导致金融和经济灾难。
这对于转轨国家
而言,尤其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