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6课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景阳冈》的故事内容与主题。

2.掌握生字词:“景阳”,“站台”,“雅致”,“风光”,“拼命”,“装作”,“装扮”等的词义。

3.能够在阅读中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诗句、对话等语言形式。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2.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理解与复述《景阳冈》的故事情节。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文学情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与热爱。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合作学习体会集体的力量与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掌握《景阳冈》中出现的重点词汇与句子。

2.理解《景阳冈》的故事情节,并能用自己的话语描述。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成语和诗句,能够正确理解并应用。

2.独立思考故事情节与主题,在小组讨论中能够分享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5分钟)1.老师简单介绍《景阳冈》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学习任务一:识字乐园(15分钟)1.学生通过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进行认读与记忆训练。

2.师生互动,解释生字词的意思,辅助学生掌握。

学习任务二:品读课文(25分钟)1.学生阅读《景阳冈》,老师解释课文中重点句子及成语。

2.学生小组讨论,理解故事情节与人物性格。

学习任务三:展示分享(10分钟)1.学生小组根据学习内容准备展示,分享对《景阳冈》的感悟与理解。

第二课时复习(10分钟)1.老师带领学生回顾上一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记念。

学习任务四:语言活动(15分钟)1.学生自由发挥,编写《景阳冈》的延伸故事或者加工课文情节。

学习任务五:小组合作(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景阳冈》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对话演绎。

2.老师指导学生演练,鼓励学生展示创造性表达。

学习任务六:课后反思(10分钟)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今天课程的收获与不足,为之后的学习积累经验。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

教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会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相关的历史知识,拓宽视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课文《将相和》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和他的儿子赵括的故事。

赵奢是赵国的大将,他勇敢善战,为赵国屡立战功。

他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然而,赵括只凭自己所学,自负其能,没有实战经验,最终在长平之战中,赵国大败,赵括也战死沙场。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经验同样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理解课文所传达的道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历史知识资料。

学生准备课本、文具、课外阅读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

2. 学生齐读课题,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朗读课文,理解大意(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朗读并解释词义。

2. 教师举例运用生字词,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四、分析角色形象,理解道理(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赵奢和赵括的角色形象。

2. 学生讨论:课文给我们传达了什么道理?五、课外阅读,拓宽视野(10分钟)1. 教师提供相关的历史知识资料,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复述课文大意,展示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将相和赵奢:勇敢善战,为赵国屡立战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6课将相和|部编版(3)课题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勇改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教学重点(1)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法学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表演法、朗诵法教学准备教学ppt、和氏璧道具教学过程设计构想一、复习导入1、解课题:“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2、课文大意概述:《将相和》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向我们讲述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

二、深入读文,分析人物形象(一)学习完璧归赵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0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3、找出几个连续的动词,组内表演蔺相如的动作;4、从哪些词语中最能表现出蔺相如的性格特点?“理直气壮”、“强逼”、“撞碎”小结:从蔺相如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当中能看出他勇敢机智的性格特点。

5、人物表演环节(1)个别同学商谈单独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2)从上面评价中得出优缺点,老师表演,同学集体朗读进行配合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二)学习渑池之会1、请学生用小标题的形式概述故事内容。

2、默读课文11—14自然段,并找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认真品读赏析。

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1)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并思考:从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集体朗读这段话,你认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忠贞爱国、不畏强权、机智勇敢(3)带着对蔺相如人物形象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男女生分角色对话、师生分角色对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第1课时教案(集体备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理解并熟练朗读课文《景阳冈》,掌握关键词语词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感,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景的魅力,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景阳冈》课文的理解和朗读。

2.关键词汇的识记和掌握。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较生僻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词语的理解。

2.通过语音语调准确表达课文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课本、教案、黑板、彩色粉笔等。

2.学生:课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讲解“景”字的基本意思。

•带领学生联想“阳”字在生活中的表现。

•以“景”、“阳”字为线索,让学生猜测课文内容。

2. 学习课文(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

•解释课文中生僻词,确保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讨论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寓意,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4. 全班讨论(10分钟)•汇总小组讨论的结果,引导全班一起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

•解释课文背后的意义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5. 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激励学生继续努力学习。

六、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要求写一份感想文章,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感受。

七、课堂延伸•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认识更多自然美景,并分享给同学。

八、板书设计•标题:《景阳冈》•关键词:景、阳•重点:理解课文、朗读课文九、教学反思•教师可结合学生表现进行教学反思,找出教学中不足之处,并提前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将课堂学习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六课 将相和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 语文 第六课 将相和 教案设计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课将相和教案设计一、内容分析《将相和》是一篇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历史故事。

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这篇课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仅是一次语文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历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大局意识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课时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会写“璧、召、诺”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无价之宝、召集、商议”等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 能简要概括“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蔺相如和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

2. 从故事中汲取为人处世的道理,懂得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得失。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 抓住描写人物言行的语句,分析蔺相如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二)教学难点1. 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

2. 领悟课文通过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包括《史记》相关资料、生字词卡片、课文重点段落的音频视频资料等。

2. 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历史资料,如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秦赵两国的关系等。

五、教学媒体选择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生字词、历史背景资料、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2. 黑板:用于板书生字、重点词语、文章结构和人物特点等,便于学生总结归纳。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案设计16张

课文通过对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 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经过;赞扬 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 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远 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赞颂了 他们的爱国思想。
家和万事兴,国家也是同样, 一个国家既要有骁勇善战的武将, 又要有能言善变的文官,大家团结 一致,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我廉颇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居功自傲)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 (很不服气)
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准备报复)
• 合作交流
•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 见面的?
•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 的?
•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 (4) 最后廉颇又是怎么做的呢?
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 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 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 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 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大勇
• 他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 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
这句话暗示了在渑池之会中廉颇也是功不可没的。来自将师相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6课
6. 将相和
这是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 事,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敋学设计及反思(敋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五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教材为《将相和》。

该课文讲述了古代将军和相国相处融洽、互相尊重的故事,体现了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精神。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古代官职制度,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官职制度,理解将军和相国的职责和地位;–理解教材中的词语和句子意思,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互助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朗读流畅。

•教学难点:理解古代官职制度,体会将军和相国的互相尊重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讲解“将相和”这个词组的意思,引导学生联想有关这个词组的内容。

2. 学习课文(2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然后学生跟读;•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将军和相国之间的对话和合作;•解释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3. 活动设计(15分钟)•分组讨论:请学生按小组分工讨论将军和相国的不同责任和地位,形成小结论;•小组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总结,进行讨论。

4. 拓展(10分钟)•联想拓展:请学生联想并讨论现代社会中需要团队合作的场景,并分享经验。

5. 总结反思(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总结收获。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将相和》为教材内容,通过教师讲解、学生朗读、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积极,参与度高,但在对古代官职制度的理解上仍有不少困惑。

下次教学需要更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设置更多拓展环节,增加学生的参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朴能达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理解古代官职制度等多方面的教学目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景阳冈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 景阳冈 》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理解并把握文章的大意和内容要点。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2.学习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

3.分析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理解作者的用词用句的深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文标题《景阳冈》,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景阳冈的故事或了解过景阳冈的含义。

2. 预习导学教师与学生一起预览课文,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根据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小组讨论解答问题,最后全班分享答案。

4. 课文分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及其含义,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

5. 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思考,可以进行写作训练,比如写景点游记、描写风景等。

6. 归纳总结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中的一段文字,并加以理解。

2.自选一个地方,在家人的帮助下写一篇短文,描述这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能够在阅读《景阳冈》这篇课文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激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优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景阳冈》故事情节;2.理解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3.学会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课文;4.会根据故事内容进行简单的创作。

过程与方法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2.引导学生合作探讨故事情节;3.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4.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优美故事的欣赏能力;2.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教学目标的达成;2.引导学生朗读及理解课文。

难点1.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2.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图片或简短介绍引入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学习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

2.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

3. 拓展1.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讨故事内涵。

2.帮助学生进行简单的创作,可以让学生写一个故事续集或改编版本。

4. 总结•整理学生的讨论内容,总结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四、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片段或词语;2.完成课文理解题;3.与家人朋友分享课文故事内容;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景阳冈》这个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讨和创作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感态度。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学生对优美故事的欣赏和理解。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名师教案(人教版)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名师教案(人教版)
4.联系四幅画面的内容, 说说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骆驼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解读“驼铃的遐想”这部分内容时, 通过“为什么要给骆驼戴上铃铛”这一对话话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一是自读自悟, 从文中找出爸爸和“我”的不同观点;二是进行辨析, “你同意谁的观点, 为什么”;三是进行超越文本的遐想, “你有自己的驼铃遐想吗”。这三个层次的阅读对话, 基于文本, 但又不拘泥于文本,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设计意图](1)自主阅读:教学中, 引导学生自主走进文本之中,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 自读自悟, 圈点批注。自主阅读解放了学生的思想、情感, 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写自己真实独特的感悟。自主阅读开掘的是“面”上的阅读, 它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广度。
(2)聚焦阅读:在学生彼此进行了充分的自主阅读感悟之后,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之一一一学骆驼咀嚼, 在朗读中想象, 在对话中交流, 在表演中体验。聚焦阅读开掘的是“点”上的阅读, 它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深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讨论时, 适时地引入课前所搜集到的有关驼铃的相关资料, 以充实文本的解读。
(3)读了这段“驼铃的遐想”, 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4)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五到第九自然段, 读出“我”遐想的天真与美好。
2.解读第三幅画面——骆驼脱皮毛。
(1)指名朗读第三幅画面(第十自然段), 闭眼想象, 说说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感受?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说·作者·课题
1.小说:出示小说《城南旧事》这部书, 学生交流对这部书的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资料袋”。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 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 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 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独体字—长形、扁形》书法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独体字—长形、扁形》书法教案

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独体字—长形、扁形》书法教案
6、独体字—长形、扁形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长形、扁形的独体字的书写要领。

2.了解长形、扁形的独体字的一般书写规律。

3.写好例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恰当。

二教学过程
1、出示长形、扁形的独体字。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运笔方法:
四:字形较扁,不能写得太长,上下两横要写得平稳、舒展。

月:字形较长,不能写扁,竖撇与竖钩均要写得修长有力。

3、生书空,边述运笔路线。

4、描描写写。

指导学生描红时,要求笔画连贯,一气呵成。

临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起笔、收笔位置,既要注意笔画间的联系,也要注意体会笔画运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

5、自己练习。

三例字指导
1、出示范字“身”、“西”,生自由观察。

2、指生说行字的运笔路线。

生评议后,师小结:
3、生自由练习,师巡视指导。

4、反馈:
(1)展示优秀作业。

(2)纠正坐姿及执笔姿势。

(3)指出作业中的不足。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长形、扁形的独体字的写法,大家学得很认真,课后可以多多练习。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将相和》教学教案【课前解析】《将相和》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历史故事。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

教学中通过做游戏、读文章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实践连词成句地阅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

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4.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重点】1.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2.能结合具体事例说出对廉颇、蔺相如的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璧、臣”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强、划”等3个多音字,会写“召、臣”等13个字,会写“无价之宝、召集”等16个词语。

2.能尽量连词成句地读课文,提高阅读的速度。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完璧归赵”“渑池会面”“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启发思考:同学们,请看图,你能说出这些历史故事的名称吗?出示课件1:预设1:我知道第一幅图是三顾茅庐。

预设2:第二幅图是指鹿为马。

预设3:我觉得第三幅图是卧薪尝胆。

教师引导:看来同学们知道的历史故事真不少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则新的历史故事,一起学习第六课《将相和》。

出示课件2:教师板书课题(6.将相和)继续引导:《将相和》是根据汉代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

说到《史记》,老师带来一些资料。

请你运用上节课学习的集中注意力、不停顿、不回读的方式快速阅读这段文字,看看你知道了什么?出示课件3:预设1:我知道了《史记》是纪传体史书,记录了三千多年的历史。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景阳冈》教案一. 教材分析《景阳冈》是一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课文,讲述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武松在上冈、上酒楼、打虎等环节,展现了武松英勇、机智、勇敢的品质。

本文用词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文学韵味,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叙事性文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引导。

同时,学生对于名著的阅读积累还不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名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体会武松英勇、机智、勇敢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到勇敢、智慧、正义等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松打虎的故事;体会武松英勇、机智、勇敢的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古代用词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古典文学作品。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环境中,提高学生的阅读体验。

2.互动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示范教学法:教师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打印课文原文,准备给学生朗读和默读。

2.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教学卡片: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教学卡片,用于学生互动和游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水浒传》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回顾对《水浒传》的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6课《将相和》教案(表格式)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6课《将相和》教案(表格式)
4.通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
重难

重点
学习速读课文的方法,练习速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准确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加强语言感知能力。
难点
学习并练习速读课文,感受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
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要学习一篇较长的文章,阅读长文章,大家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交流)现在大家就运用自己掌握的好方法来学习本篇课文,在默读课文时注意文章中的人物,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三个小故事。(学生默读浏览)
(板书:和)
师:“和”,一个简单的汉字,不仅渗透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两千多年前,孔子曾沿黄河奔波,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传播。他经常以“和”教导自己的弟子:立身处世要“克己”,要由“人和”推及“政和”,甚至延续到整个人类,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3.你知道廉颇为什么这么说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史记》中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片段。
课件出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
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4.看了这些资料,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交流)
5.指导朗读:是啊,廉颇是上卿,而蔺相如出身低微,他只是赵国宦官缪贤家的一个门客,而这样的人最后职位却比廉颇还要高,你是不是也会为廉颇抱不平呢?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8)导读:
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

五年级上册语文 6《将相和》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 6《将相和》第二课时(人教部编版)【教案】

第6课《将相和》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巩固会认“将、璧”等16个生字,会写“召、臣”等12个生字,掌握“进攻、召集”等词语。

能力、方法培养目标: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个性特点。

复述故事,弄清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个人物各自有什么特点呢?他们又是怎么和好的呢?下面我们继续研究课文《将相和》。

板书:将相和讲授新课:1.默读《完璧归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秦王企图骗取赵国的和氏璧。

经过:蔺相如机智勇敢斗秦王。

结果:蔺相如完璧归赵,被封为上大夫。

2.画出描写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蔺相如的性格特点。

讨论、交流、整理:①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机智)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

(勇敢)②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机智)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出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

(机智)蔺相如充分看透了秦王的心理,即对和氏璧的好奇和喜爱的心理,蔺相如顺其心理,做法又合情合理,利令智昏的秦王怎能不上当。

③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3.说一说:看图复述这个故事。

提示:要讲清楚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⑥朗读使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通过情感朗读,将学生的情绪引向高潮。
3.反馈说说你还从课文里知道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4.学生质疑:为什么文章一开始不揭示电话留言的内容而是放到最后?作用是什么?(设出悬念,增添了“第三个电话”的神秘色彩,使文章的可读性更强,突出重点。)
文章出现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留给读者猜想的空间。)
(恐怖分子可恶、亲情重要、世间充满爱……)
2.揭题。
在恐怖分子的飞机撞向世贸大楼的那一刹那,一段母子亲情的故事在这危难时刻演绎,这便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齐读课题)
3.看题质疑,导入课文:看到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遇难者打了三个电话……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遇难者打了哪三个电话?遇到难读的字、词勾画下来,多读几遍。
作业
说说通过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道理。谈谈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审核意见
⑤然而事实的真相是怎样的呢?为什么报纸“在醒目的位置”刊登这句话?为什么说它是一个人的“生命留言”?
师总结:对于一位拥有巨额遗产的人,临终不是忙着处理自己的财产,也不是向下属交代工作,在生命危在旦夕之际,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母亲。电话传去的那一声“妈妈,我爱您”道尽了母亲的辛劳,也道尽了儿
子对母亲深深的眷恋,道尽了儿子对母亲的牵挂……短短的五个字,蕴含其中的爱的力量没法用任何东西来衡量。母爱是无私的、伟大的,儿女对母亲的深情不也是伟大的吗?这种超出一切世俗与金钱的纯真的感情怎能不产生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呢!“妈妈,我爱你!”简短的五个字,是爱德华最后一次向母亲袒露心声,最后一次向母亲表达儿子对母亲深深的爱(板书:爱),这一句看似平凡的话是儿子用生命来书写的。相机板书:妈妈,我爱你!(生命留言)
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时,适当渗透本课在表达上的特点。(本课围绕“第三个电话”的内容是什么而展开,并层层设悬念。)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1.在这篇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说出你们关于生命的看法吗?小组交流。
拓展训练
.学习小组交流汇报,阅读课外资料。
你做过孝顺父母的事情吗?交流一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学生通过把握课文内容,深入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感受那份人性中至纯至真的感情。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情况危急。
①什么是“生死关头”?(指关系到生存还是死亡的关键时刻。)哪些词句让你看到爱德华处于生死关头?抓住“第 五十六层”“熊熊的大火”“爆裂声”等词语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危急的气氛。
②小组讨论:生死关头对于一个人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你会想到什么?
③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生死关头的危急。
(2)情感对比。
①你觉得爱德华打电话给他的助手、律师是为了什么?(财产、事业)并相机板书:助手、律师(事业、财产)
②然而在这生死关头,他却没等电话接通,又拨打了第三个电话,因为他想起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这是拨给谁的电话呢?(母亲)(相机板书:母亲)
课题
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
主备人
李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本课的新词。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自己最受感动的部分,体会儿子对母亲深沉的爱
3、情感目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初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
从朗读中感受爱德华对母亲的无限依恋,并能联想到自己,去感受亲情,感受生命。
2.检查初读情况。
(1)交流识字、学词情况,重点指导“废墟”“婚姻”“悲恸”等词语,并让学生分辨“悲痛”与“悲恸”的异同。(悲痛:伤心。悲恸:极其悲哀伤心。)
(2)分小组分部分读课文。
三、细读课,感悟深情
1.学生反馈思考情况:遇难者给助手、律师、母亲各打了一个电话。
2.课文里,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个电话?为什么?
教学难点
感知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
搜集写亲情的名言或名篇
预习指导
根据课文的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质疑引入,激发兴趣
1.电脑情景导入(2001年“9.11”事件),教师向学生讲述关于“9.11”事件的大致情况。并询问学生:看了图片、报道,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四人小组交流)
③想象一下,他可能会在电话里给他的母亲说些什么呢?(学生讨论并作答)
④爱德华的助手与律师也推断,第三个电话很可能与他的遗产归属有关。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推断。(因为一个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在生死攸关的时候,肯定有很多的话要说,特别是遗产的问题。在只可能打出一个电话而且说的话非常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推断这个电话应该与遗产归属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