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公开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标题:小学科学课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了解声音传播的方式;2. 掌握声音的特征,如音调、音量以及声音的传播速度;3. 发展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声音产生的原理;2. 声音的特征;3. 声音的传播方式。

三、教学准备:1. 小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白板笔;2. 示范实验: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实验、弦上的声音实验。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曾经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声音的神秘之旅吧!通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主题。

Step 2: 引入声音的产生原理教师利用彩色粉笔在白纸上弹奏吉他,并向学生展示产生的声音。

教师解释:当我用手指弹奏吉他的琴弦时,琴弦开始震动。

震动的琴弦传递了能量,使空气也开始振动。

振动的空气产生了声音。

所以,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Step 3: 声音的特征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声音有哪些特征吗?教师将学生的思路引导至音调、音量和传播速度。

A. 音调教师演示高音和低音,让学生模仿一起做声。

教师解释: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

高音是指频率高的声音,低音是指频率低的声音。

B. 音量教师演示大声和小声,让学生模仿一起做声。

教师解释:音量是声音的大小。

大声时,声音的振幅大;小声时,声音的振幅小。

C. 传播速度教师提问:声音的传播速度快还是慢?学生回答:快。

教师解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40米。

这意味着当你看到闪电时,声音需要约5秒左右才能传到你的耳朵。

Step 4: 声音的传播方式A. 空气中的声音传播实验教师利用一张纸板分隔教室的两个区域,并用轻巧的手拍打纸板。

教师询问:同学们,你们能在纸板的对面听到声音吗?学生回答:能。

教师解释:纸板并不妨碍声音的传播,因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 弦上的声音实验教师演示弦上的声音实验,用手指弹奏绷紧的橡皮筋。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优秀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教学过程】一、引入: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

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三、探究发声物体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

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精选3篇)四上科学《声音的产生》篇1教材分析:《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奇妙的声音王国》的第一节。

课时安排为一课时。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一)、知道声音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二)、想办法制造声音;(三)、引导学生运用间接观察法和归纳法发现物体发声的共同规律。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观察、比较发声物体时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经历感觉声音、制造声音、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过程。

2、在观察、描述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与技能:3、会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知道磨擦、弹拨、敲击、吹气等可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5、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与倾听。

6、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并能从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引发思考,并积极地探究、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

课前准备:多媒体、钹、音叉、保鲜袋(一人一个)、尺子、小军队鼓(绿豆、鼓槌)、锥形瓶(内装水)均每组一份。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觉声音1、课件播放各种熟悉的声音,学生闭眼聆听。

(鸟叫声、校歌声、欢呼声、助威声、风声、雨声等)2、学生交流::刚才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感觉怎么样?(谈感受即是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培养,也是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现场观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除了这些声音之外,还有很多。

此时此刻教室里有哪些声音?你还听到了哪些声音?(预测:窗外汽车喇叭声、老师讲课声、同学回答问题声……)4、小结:看来你们都是留心生活,爱观察、爱倾听的孩子。

是啊,我们生活在一个声音的王国里,声音为我们传递着各种信息。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课简洁有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常听到的声音一下子吸引注了学生的注意力,和谐美妙的声音也给了学生美的享受。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小学科学教案
一、学习课时目标
1. 了解声音,清楚声音的产生原理
2. 理解如何利用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声音
二、学习过程
1. 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声音,学生们用自己有的描述性把声音和听觉这是怎样一种感受的联系起来,激发兴趣。

2. 通过实验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到声音是由波的移动而产生的,在空气中振动了起来就会发出声音。

它还是有振动的速度的,在空气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且其波的振动比较柔和,所以发出的声音比较柔和。

3. 接着用不同的风琴键,或者拉弦,让学生实验室了解到不同频率产生的声音不同,用拨片或者拨弦,高拨片和低拨片,用玻璃杯和水发出的声音不同。

4. 用琴的示例,Instruct学生在琴键上的弓分别拉动琴弦,会发出低音或高音的声音,也让学生体会哪个键拉出来的声音会高,哪个键拉出来的声音会低,就此让学生了解琴或其他乐器是如何发出声音。

三、检测评价
1. 通过练习,让学生能掌握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对学生回答上述知识点考查,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知识。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o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o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声音的原因。

o学生能够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方式。

2.能力目标:o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现象。

o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o学生能够合作完成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o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o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o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噪音污染的危害。

二、教学内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原理,以及如何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难点: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不同音调和音色的原因,以及声音传播的介质和方式。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方式。

-讨论法: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激发思维碰撞。

-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过程。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视频、动画展示声音传播的过程,增强直观性。

四、教学资源-教材:小学科学四年级课本。

-教具:音叉、吉他弦、鼓、喇叭、纸杯、细绳等。

-实验器材:振动发生器、音频示波器(软件模拟)、麦克风。

-多媒体资源: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动画视频、课件。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管理-小组讨论:每组4-5人,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言,轮流担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

-课堂纪律:制定课堂规则,如举手发言、认真听讲等,采用表扬和奖励机制维持纪律。

-激励措施:设立“最佳实验设计奖”、“最佳团队合作奖”等,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七、评价与反馈-课堂小测验:通过选择题和简答题检测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

-课后作业:检查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期末考试:包含声音产生、传播及应用的相关题目,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或口头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课堂管理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

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优秀6篇《小鼹鼠》中班教案篇一活动目标:1、通过小鼹鼠被泡泡糖粘住的情节,感受音乐中音的长短变化。

2、乐意参加音乐游戏,体验音乐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1、《问候舞》音乐。

2、《鼹鼠的故事》片段。

活动过程:一、动画片导入,引起兴趣。

“你们认识它吗?有一天小鼹鼠,捡到了一个泡泡糖,可是发生了什么事?这只小鼹鼠怎么了?”二、感受a段音乐,学习小鼹鼠走路的动作。

1、“小鼹鼠怎么走路的呢?谁愿意来学一下。

”2、“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三、感受b段音乐,按音长短学做拉泡泡糖的动作。

1、探索小鼹鼠拉泡泡糖的动作“有一段音乐也是讲的小鼹鼠与泡泡糖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在音乐的什么地方,小鼹鼠被粘住了?”2、“到了草地上,小鼹鼠的手上粘到了一个大泡泡糖上,甩都甩不掉,怎么办呢?谁用动作来学学小鼹鼠拉泡泡糖的样子呢?3、“小鼹鼠怎么拉的,是轻轻的,还是怎样?” “为什么要用力啊?”3、“小鼹鼠和泡泡糖的故事真有趣,我们也来表演一下吧。

泡泡糖拉多长,音乐会告诉我们。

”四、创编动作,探索泡泡糖粘在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

1、探索泡泡糖粘到其他身体部位的动作。

“想一想,泡泡糖弹回来,还会粘到身体的什么地方呢?”2、幼儿分散练习,自由想象,大胆夸张地表现拽泡泡糖的动作。

“让我们找个空地方把粘在这些地方的泡泡糖拉拉看。

”3、创设游戏情节,进一步完整感受并表现音乐。

“今天天气真好,鼠妈妈带着宝宝们出去玩,但是那边的房子里住着一只老花猫,轻一点,别吵醒老花猫哦!” (猫出现了:“喵呜”)“猫来了,赶快回家!”五、完整表现音乐,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1、“有没有可能两个小鼹鼠粘到一起?那现在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悄悄地说一说泡泡糖会粘到你们哪里呢?”2、“说好了吗?谁愿意来表演一下。

”3、倾听ab段音乐,完整合作表现音乐2遍。

六、懂得不要乱扔泡泡糖。

“这个泡泡糖太黏了,我来帮助你们分开,咔嚓咔嚓咔嚓,包起来,去扔掉!”小学科学优质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篇二设计意图《春天的声音》是一个来自韩国的绘本故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纠正声音是由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这个错误的前概念;(2)掌握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观察、比较、描绘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现象;
(2)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现象中对声音产生原因提出猜测;
(3)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学会转换实验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初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2)在观察现象后,能阐述自己的发现;
(3)当别人阐述自己的发现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难点:学会用转换法来观察不容易观察的物理现象。

五、教具准备
钢尺10 橡皮筋30 鼓10 水槽1 音叉1
六、教学流程设计
板书设计:
声音是由什么产生的?猜测:
力→声音
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振动→声音
比照实验法人给力→物体不振动→?声音
人给力→物体振动→?声音代替法。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对声音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定义和特性2. 声音产生的原理3. 声音的传播和传播介质4. 声音的强度和频率5. 人耳对声音的感知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理。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声音产生的实验和现象。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引出声音产生的话题。

2. 讲解声音的定义和特性: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3. 讲解声音产生的原理:讲解声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4. 讲解声音的传播和传播介质:介绍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5. 讲解声音的强度和频率:讲解声音的强度和频率对声音特性的影响。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声音产生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小组实验: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声音产生知识的学习。

4.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意见和建议,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教师演示声音产生的实验,如拨动琴弦、敲击物体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声音产生的原理,分享自己的理解和发现。

3. 实验操作:学生自行操作实验,如使用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成果:每组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分享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实验现象。

2. 实验材料: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振动的物体、声音传播的介质等,供学生进行实验。

3. 参考资料:提供一些关于声音产生的参考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拓展:1.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语音识别、声波清洁等。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

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科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

3. 理解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过程。

2. 声音的传播方式。

3. 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准备:1. 苏教版音乐教材《声音的产生》。

2. 多媒体设备。

3. 实验材料:铃铛、弹簧、木筒等。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生活中常见的声音,如钟声、鸟叫等。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什么?探究(1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材料:铃铛、弹簧、木筒等,并提问:你们觉得这些材料能产生声音吗?为什么?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材料产生声音的原理。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师辅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

讲解(15分钟):1. 通过实验引导,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产生过程。

解释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 教师讲解声音的传播方式,包括空气传播和固体传播。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有什么不同?巩固(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不同材料产生的声音,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声音的特征。

如:音调高低、音量大小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声音的特征和性质,并向全班分享自己的发现。

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体产生的声音比较大,而有些物体产生的声音比较小?2. 教师向学生讲解声音的强弱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频率和振幅分别对应声音的哪些特征?总结(5分钟):1. 教师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介质传播到我们的耳朵,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产生的声音,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思考。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过程、传播方式以及声音的特征和性质。

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4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感知。

它是通过震动传递的,我们的耳朵能够感知到这些震动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听到的声音。

这篇教案将帮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们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探索声音的特性和传播方式。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3. 掌握声音的特性。

二、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资源,用于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实验材料:铃铛、橡皮球、绳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可以播放一些不同的声音,例如拍手声、风声、汽车声等。

然后请学生进行讨论,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都遇到过哪些声音?2. 概念讲解(10分钟)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当物体振动时,它会给周围的空气或其他介质施加压力变化,从而形成声波传播出去。

3. 实验探究(15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实验,以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a. 用绳子在教室里拉紧,然后把一个铃铛悬挂在绳子上。

请一个学生轻轻敲击铃铛,观察铃铛产生的声音。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声音产生?b. 给每个学生一个橡皮球,让他们把橡皮球放在桌上,用手指轻轻敲击橡皮球,观察橡皮球产生的声音。

请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的动作会产生不同的声音?通过实验,学生们将会认识到声音的产生需要物体的振动,并且不同的物体振动方式会影响声音的特点。

4. 声音的传播(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解释声音通过振动传递给空气或其他介质,然后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让学生思考声音传播的速度快吗?他们有没有听说过声音在水和固体中传播的例子?5. 声音的特性(15分钟)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音调是声音的高低度量,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是声音的强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声音的波形不同所致。

通过播放不同频率和振幅的声音示范,让学生听出不同的音调和响度。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教材第三册第三单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经历“猜想与搜集证据”这一科学探究过程,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假设,并能够想办法验证假设。

2、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认识保护声带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热爱科学,勇于探索、乐于实验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三角铁、队鼓、音钗、铜锣、皮筋、钢尺、钵、音叉。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声音的视频)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处有动听的、美妙的、滋润心田的声音,请欣赏!(板书:声音)师:看完视频,现在你最想研究的关于声音的是什么问题?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好吗?师:自然界的声音是丰富的!动物世界的声音更是多彩的,谁来模仿,大家猜!(指名同学们模仿,大家一起猜是什么动物的叫声)师:唉?你们模仿的这些叫声,是从哪,发出来的呢?师:嘴巴?表面现象!师:喉咙?表面现象!设计意图:声音对学生来讲是最熟悉不过的。

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很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在些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很强,质量也一定很高。

二、自主猜想、自主实验1、初步体验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师:这是根看得见、摸得着,但不会说话的皮筋,你能让它发出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听得见的声音吗?请各组同学拿出皮筋,来,想尽办法,一定要让皮筋发出声音哟!师:请演示!师:(拉动皮筋)有声音吗?(弹皮筋)有声音吗?为什么同样是用力,这样没有声音,这样却有声音呢?请比一比,大胆猜一猜,皮筋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猜)师:同学们,单单一个实验是不足以得出科学道理的,怎么办?对,继续实验(板书:做)2、实验感知物体是怎样发声师:请各组利用身边的物体自己来做实验,请看提示。

实验提示:⑴用什么方法,它不能发出声音?⑵改用什么方法,它能发出声音?⑶又用什么办法让声音立即停止?⑷通过实验,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师: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边做实验边思考(板书:思)实验汇报:(同学上台汇报)师:请你们组先来向大家展示!ⅰ钢尺:(学生演示)师:你认为它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⑴如果学生按紧了就夸奖:这位同学真了不起,他注意实验细节,细节决定成败,用手按紧钢尺,这样就避免了与撞击所产生的声音干扰了。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小学科学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掌握声音的传播方式和特性。

2. 能力目标:能够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掌握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方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波动性和传播速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钟表、音叉、弹簧、发声器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和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有趣的声音(例如鸟叫声、钟声等),让学生闭上眼睛,听一听声音,然后问学生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提出声音是如何传播的问题。

2. 让学生自由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想法。

Step 2 观察和实验1. 老师出示一个钟表或发声器,让学生观察器材的外观和结构,并猜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老师将钟表或发声器摆在桌上或手中,并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问学生是否有了新的想法。

3. 让学生轻轻敲击钟表或发声器,观察声音的产生,并用手指轻触自己的喉咙,感受喉咙在发声时的震动。

4. 老师解释钟表或发声器内部装有发声的装置(如石英振荡器等),它们在被敲击时产生震动,通过空气的传播使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Step 3 声音的传播方式1. 老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画有声源、媒质和接收器,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猜测声音的传播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从声源传播到接收器的。

3.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媒质,并解释空气分子通过振动使得声音能够传播到周围。

Step 4 声音的特性1. 老师出示音叉和弹簧,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与声音有什么关系。

2. 引导学生摩擦音叉,并观察弹簧的震动,再用手指轻触喉咙,感受喉咙在发声时的震动。

3. 老师解释音叉在振动时产生声音,并通过喉咙的震动使得声音能够传播到周围。

4. 引导学生讨论声音的高低声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Step 5 归纳总结1. 整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归纳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一一猜想假设一一观察实验一一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一一提出问题——推测结果一一实验验证一一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借助他物的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总结出:声音由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橡皮筋、尺子、音叉、响板、碰铃、小鼓、小铜锣、乒乓球、实验记录表。

媒体选择各种各样的声音音频、希沃课件;安装希沃白板软件及授课助手的一体机、windows 7系统以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听声音,引入课堂,揭题。

师:孩子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想听吗?(幻灯片1:音频)师:你知道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揭题幻灯片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生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音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参与活动,活跃课堂氛围,从而引出问题揭出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2.猜想假设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谁来大胆的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幻灯片3:猜一猜: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生说:弹、敲打、碰撞、摩擦、人发出的、振动……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猜出了许多。

那么声音到底是摩擦产生的,还是弹发出来的,还是人发出来的,每位孩子的说法都不一样。

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吧。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特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音的特性。

2. 教学难点: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使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这三个特性的含义。

5. 总结与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总结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特性。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和描述一些生活中的声音现象,并尝试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接收装置(如耳朵、麦克风等)、不同介质(如空气、水、固体等)。

2. 教学工具:PPT、实验指导书、黑板、粉笔。

七、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特性。

2. 进行实验一:观察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

3. 进行实验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

4. 进行实验三: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5. 进行实验四: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和描述一些声音现象,并尝试解释其产生的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活动一:听音辨物、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师:同学们,今天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请仔细的听,看看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播放声音。


师:谁来说说,你们听到些什么声音?你想到了什么?(教师板书:声音)
师:看来,每一种声音都可以向我们传递某种信息,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声音,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声音的奇妙世界。

活动二:使常见物体发声,了解物体发声与运动有联系
师:说了这么多的声音,大家一定想自己也创造一些声音?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想一想你有哪些方法能使它发出声音?
讲解实验要求后小组实验开始。

实验结束,小组汇报
大家太厉害了!我们想出了许多办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我们还发现:同样的一个物体,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它发出声音。

那么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些不同的发声方式有什么共同点呢?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活动三:深入研究,了解物体发声的规律
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接下来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研究。

同学们你觉得我们应该怎么研究呢?这些物体发声,一个人在操作的过程中,其余同学仔细观察物体发声的过程中有哪些现象,并把你们发现的现象记录在学习单上。

实验1:动手让尺子发出声音,并观察,记录。

你们小组研究的是尺子,请你们到前面为大家讲一讲。

为了方便大家观察,老师还做了一个模拟实验,你注意到尺子动起来的样子了吗?抖动,颤抖都对,咱们一起把它发声时抖动的样子记录下来。

那么是不是其他物品在发声时也和尺子一样呢?
实验2:让橡皮筋发出声音,记录。

这一小组研究的是橡皮筋,请你们到前面说一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原来橡皮筋也像尺子一样抖动发出声音呢?还有吗
实验3:让水槽发声,并观察,记录。

你们小组研究的是水槽,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发声。

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

有什么好的方法能让我们看的更清楚呢?老师准备了高清的慢速视频,对照视频你又有什么发现?
实验4:音叉发声观察,记录。

还有哪个小组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吗?说说你们是怎么做的,观察到了哪些?
总结:你发现了发生物体的共同特点了吗?在物体发生时他们都在运动,并且是一种快速的往复运动,我们把这种运动统称为振动。

我们还能再来体验一下物体运动和声音之间的联系,仔细看老师如果按住铜锣,不
让他继续振动时,我们就发现声音消失了,由此可以说明什么呢?说明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啊,振动一旦停止,物体就不发出声音了。

活动四:拓展提升,向科学家一样思考
老师要告诉大家,你们太厉害了!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也是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他是在他十岁的时候,他从玩盘子的游戏中得到启发:用刀叉敲击碗碟发声,用手触摸发声碗碟感觉到振动;用手按住盘子,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从而提出了声音来自振动的理论。

活动五:拓展知识,了解动物的发声
其实啊,大自然里物体振动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么其他动物它们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动物能够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不同的动物发声时,由于他们的发声器官不同,所以他们产生的声音也不同,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们了解到声音的奥秘了吗?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继续发挥热爱探究的精神,相信未来的祖国有你们会更强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