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教案及主讲感受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及主讲感受——《恐龙无处不在》 1.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一句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例子,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2. 给文章分段:(1)用一个科学观点即“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的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2~15〕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探究原因。
〔16〕得出结论—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是大陆漂移学说的有力证据,总结全文。
3. 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严密相连的。
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获得和理解,而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擅长联络,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中寻找内在联络,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4. 如何理解“假如把这个发现~~重要得多。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现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正是把恐龙化石与南极大陆和联络起来的考虑,才使作者进一步追问:“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接着作者并没有正面答复,而是说明了“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
”这样又把本文的疑团推进了一步: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行文至此,才对本文所要说明的中心议题正面作谷。
由此可见,思维方式和提问方式常常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这对我们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都应有所启迪。
5. 本文采用什么说明顺序?优势是什么?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化浅出,通俗易懂。
讲课感受今天,我和张青青一起迈上了我期盼很久的地方——讲台。
今天,我和张青青也当一次教师,共同讲第十八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之《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
当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走上教师的岗位时,我们心里无比的冲动,当我们说上课的时候,同学们说教师好的时候,我在心里就想:“早晚有一天,我要真正登上这个我所期待的地方,我要让这一切不再是空想,不再是梦想。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里面的两篇文章都谈到了恐龙灭绝的原因,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在第二篇短文中,恐龙灭绝的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有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
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支持“撞击说”。
说明方法-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 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 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 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 法;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请在课文中找出证据。 撞击说更有道理。 1、在一些地方发现了斯石英。 2、学者们研究了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是撞击。 1.会反弹,但很缓慢, 能保持几百万年。
2.在高温下会变成 普通的沙子。
小结:
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
撞击说
恐龙灭绝的原因
说明方法-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 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有》中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 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 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这篇文章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各门科学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 比如:要学好语文,不仅要看文学方 面的书,还要认真学习政治、历史、 生物、地理等学科。只有这样,才算 树立了大语文观思想,为将来更好地 工作打好基础。否则,不会融会贯通,
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新疆域 》,作者阿西莫夫 (1920—1992),美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科 学幻想小说家。
阿西莫夫介绍
阿西莫夫,出生在苏联斯摩棱斯克 附近的彼得罗维奇小镇。他自小喜欢读 科幻小说,15岁时写就过一篇科幻小说, 同年考入哥伦比亚大学。18岁那年,即 1938年,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 飞船的人》。二次大战后,阿西莫夫在 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获 博士学位。1955年阿西莫夫升任波士顿 大学副教授。1958年阿西莫夫辞去了波 士顿大学的教职,成了职业作家。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至今已有300 多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的 泰斗。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8课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两栖(qī) 铱(yī)
潮汐(xī)
硅(guī) 追溯(sù)
褶皱(zhě zhòu)
劫难(jié) 鸟臀目(tún) 蟾蜍(chán chú)
衍射(yăn) 携带(xié)
字词解释
• 1 遗骸:遗留下来的骨骸。 • 2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 形成弯曲。 • 3 劫难:灾难。 • 4 致密:细致精密。 • 5 追溯:逆流而上,向河江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 6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制作,没有缝儿,
主题思想
•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 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 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 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 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 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 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 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 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举例子
• 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本文采用了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 的科学认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
• 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文中语句)
这篇文章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 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板块理论” 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佐证。 课文说明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中我们明白一 个什么道理。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
的事实。
恐龙无处不在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考古)(生物学) 佐证 大陆漂移学说 (地质学)
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以本文为例 ,说说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了哪些创造性的思维
潮汐:本义是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而产生的水位定时涨落 的自然现象。文中特指海潮。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趋势:事物发展的动向。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字 )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 泰斗。
(一)整体感知 1 .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 龙呢? 【交流点拨】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 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交流点拨】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 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交流点拨】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
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
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 出的结论是‚是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交流点拨】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美与非洲的相离, 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 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品味语言
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这样既将 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觉到 非常亲切,就如面对面交流。
“恐龙如何能在南 极地区生存呢?”引 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 大陆的问题。
假说一:“撞击说” 假说二:“火山说”
合作探究
2.斯石英有怎样的性质?
A.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它会变成普通沙 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十分缓慢, 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 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B.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合作探究
字词注音
致密: 细致精密。
劫难: 灾难、灾祸。 遗骸: 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恐龙无处不在
第一部分 (1) 用一个科学观 点—“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新 发现肯定会对 其他领域产生 影响”引出说 明内容。
第二部分 (2—14) 阐述说明内 容—由恐龙化 石在南极的发 现说明“恐龙 无处不在”这 一发现推究原 因。
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
理论——板块构造立论的正确。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 何而知?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
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
"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哪两个学科?从 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生物学(恐龙)——地质学(板块理论) 确如文章开头所说:“不同科学领域之 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里的发 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1)
(原句: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
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一起 运动。)
原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比改文生动 形象。
(2)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 又开始破裂了。
(原文: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 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不同科学领 域之间是紧
密相连 (总 起)
逻辑顺序
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大
南极外各洲发现恐龙化石 陆
漂
恐龙无处不有
移 学
恐龙不会迁徙
说 成
大陆漂移
立
(总结)
(分 说)
自读课文,概括本文内容:
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 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本文对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提出了哪两 种科学假说?
什么是“撞击说”和 “火山说”;
阿西莫夫(1920 —1992)
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 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自小喜欢 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 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 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 名“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 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 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 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他发 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300部, 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自然段),提出关于
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 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第2 和第3自然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 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自然段至全文完),通过对 “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 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说明方法-打比方
如《恐龙无处不有》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 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 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 重要地位。 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
主题思想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 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 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 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 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 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 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 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 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 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 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 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 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 全文。
褶皱( zhě zhîu
) 劫难(jiã nàn )
致密( zhì mì )
追溯(zhuī sù )
遗骸( yí hái )天衣无缝(tiān yī wú fâng )
褶皱: 岩石沉积或固结后因受力作用而在岩石内弯曲成的拱或槽 劫难: 历经劫难
致密: 精致紧密的
追溯: 比喻回首往事、探寻渊源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斯
石英的成因与性质的解说来 说明恐龙灭绝在的原因是陨 石的撞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年级语⽂上册第18课《阿西莫夫短⽂两篇》教案●教学⽬标知识⽬标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
2.了解“板块构造”“⼤灭绝”“撞击说”“⽕⼭说”“斯⽯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章作者的思维⽅式。
能⼒⽬标1.⽐较分析两⽂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把握两⽂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体会本⽂语⾔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法。
德育⽬标学习作者运⽤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努⼒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1.把握两篇短⽂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度、多侧⾯的思维⽅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中的补充说明的作⽤和含义。
●教学⽅法1.⽐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朗读课⽂,整体感知⽂意;精读课⽂,⽐较分析两篇短⽂的说明对象和说明⾓度,深⼊理解⽂章内容;揣摩语⾔,体会作者独特的语⾔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法,引导学⽣留⼼⽣活,思考⾃然和社会,多⾓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设计(⼀)在距今约2.3亿年前——6500万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种奇异的爬⾏动物。
它们与现代的蜥蜴有许多相似之处,如⾝体表⾯覆盖着有鳞⽚的⽪肤。
它们的后代是由卵孵化出来的等等。
在这漫长的1.65亿年间,它们成为了整个地球的主宰。
它们经历了⽓候较为温暖的三迭纪,⾷物丰富的侏罗纪,充满了⽣存恐惧的⽩垩纪,它们作为过去的⽣物,⼈们给了它们⼀个名字——恐龙。
6500万年前,⽩垩纪的⼀个早晨,草⾷性恐龙正在吃着美味的早餐,“轰”的⼀声巨响,⼀场天翻地覆的⼤爆炸发⽣了,从此恐龙便慢慢地减少,直⾄最后灭绝。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
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笔记一、概括笔记这篇笔记主要讲述了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阿西莫夫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以及科学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
二、主题思考阿西莫夫的短文主题集中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和科学思维的方式。
他认为,科学并不是一种单一的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
因此,科学的发展不仅仅依赖于发现新的事实,更依赖于科学家们的思维方式和对事实的解读能力。
三、科学方法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强调了科学观察和推理的重要性。
他指出,科学家们需要通过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新的科学事实。
同时,科学家们还需要通过推理和想象,将事实联系起来,形成新的科学理论。
这种科学方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
四、人类文明在《被压扁的沙子》中,阿西莫夫提到了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科学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
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五、总结笔记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这些思考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是一种不断探索、不断验证、不断发展的思维方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2)文章的段落结构怎样?
• 全文共15段,共分三部分。 •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出文章主旨——不
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的。 • 第二部分(第2~14段):举例说明南极发现恐
• 第三部分(第15段):表明南极洲恐龙化石的作 用,照应了第1段,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2.文本探究
•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文字起补 充说明作用,试举例说明。
恐龙们惶恐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天 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月 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不 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这 样结束了。
说明语言:准确浅显,生动易懂。
被压扁 恐龙灭 的沙子 绝原因
撞击说 火山说
肯定 研究证明 推理论证
否定
拓展延伸
• 通过今天的学习,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重 现六千五百万年前的那场灾难。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 虑地嬉戏,觅食。
突然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剌眼的白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2)作者的思路以及说明顺序怎样?
科学发现 观点产生
科学研究发现 印证观点
•由因到果的逻辑说明顺序
(3)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 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 作者认为: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 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 灾难(万一某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
八年级上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略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特别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假如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习惯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与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习惯南极气候、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估计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特别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往常一直是不解之谜。
能够如此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接着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与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
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差不多开始出现,同时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所有陆地好像都处在热带与温带环境内,因此恐龙能够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北部就是现在的北美、欧洲与亚洲,南部是由南美与非洲构成,最南部是南极洲与澳大利亚,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知识点掌握好课本上的知识点是学好初中语文的基础,那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篇课文都有哪些重要的知识点呢?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初二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原文: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该岛是稍微离开南极海岸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
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要重要得多。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恐龙实际上并不适应寒冷的气候,现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但1986年在南极确实发现了这种古老的两栖动物的化石。
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
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
“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在四十多亿年的地球发展史中,泛大陆形成和分裂过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
这个泛大陆存在了数百万年以后,又开始显示出破裂的迹象。
早期恐龙在那时已经开始出现,并且有机会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
八年级语文上册18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校:班级: 姓名: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词语:掌握“骨骼”“褶皱”“地壳”等词的读音及意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本文的结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这句话,并从中得到启发。
- 1 -【当堂训练】1.填空(1)两篇短文选自_______国_______作家_______的作品,两篇文章同为________。
(2)我国的“恐龙之乡”是四川______________(地名)。
2.你还知道多少“恐龙”的情况?请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3)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4.下列语句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试结合上下文,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1)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2)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3)即非常纯的沙子。
二、语段点将《不容忽视的光污染》①你知道吗?一个小型广告灯箱一年可以“吸引”并“杀死”35万只昆虫。
这是奥地利科学家在一个研究项目中的最新发现。
②其实,很多其它动物也套因为城市的照明而受害。
大规模的人造光常常使迁徙中的鸟类迷失方向,美国芝加哥有一幢高楼每年都会“杀死”1000_—2000只候鸟。
在2001年的小海龟出生期,人们在犬西洋沿岸发现了很多死去的小海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山说: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 许多火山大致同时爆发,那么也可能造成一 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灾难。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根 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
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1: 证据2: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 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小结:
恐龙无处不在:
1、恐龙化石无处不在。
2、恐龙无法迁 移,大陆在漂移。
板块构造理论被证实。——简介“泛大陆”理论
说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 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本文要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恐龙灭绝的原因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 你能找出来吗?你赞成哪一种? 为什么? 2.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1.作者提到恐龙灭绝的两种理论,你 能找出来吗?
撞 击 说
火山说
撞击说:
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慧星对地 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 中,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或潮汐大浪。 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 一段时间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 导致所有恐龙和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霸 王 龙
翼 龙
中国考古人员新近在甘肃省永靖县发现的巨大恐龙足迹化石证 明,这种一亿年前的恐龙,两步就可跨过一个篮球场,是日前世 界上已发现的最大恐龙足印。记者:中新社
分析《恐龙无处不在》
全文感知:
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 的事实,证明 本文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 大陆漂移 假说。 了_________ 课文说明的对象涉及两个学科,即: 生物学(恐龙) 地质学(板块理论)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从中我们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 科学领域里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石层中,发现了斯 石英 ——压扁的沙子。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 第一部分(1—4),科学家们为验证恐龙 灭绝的两种主要原因一直在寻找证据。 。 • 第二部分(5—17),通过对“被压扁的沙 子”的分析,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支持“撞击说”。
阅读课文,互相讨论:
1.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2.恐龙是如何跨过大洋到另一块大陆上去的?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大陆” 分离 成七大洲的过程。
1. 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 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 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 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 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 界各地。
2. 恐龙是如何跨过大洋到另一块 大陆上去的呢?
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 龙自己在迁移。
3.什么是“板块构造”理论?
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 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移动的大板块构 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挤 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 一个板块下面俯冲。
4、什么是“泛大陆” ?复述“泛 大陆” 分离成七大洲的过程。
6500万年前的一天,恐龙们还在地球乐园中无忧无光,一颗直径10公里相当于一 座中等城市般大的巨石从天而降。那是一颗小行星,它以每秒40 公里的速度一头撞进大海,在海底撞出一个巨大的深坑,海水被 迅速气化,蒸气向高空喷射达数万米,随即掀起的海啸高达5公里, 并以极快的速度扩散。
说明顺序: 逻辑
想一想: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恐龙
紧密联系 相互影响
板块理论
不同科学领域
生物学
地质学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 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 响。”
议论
是全篇行文的逻 辑基础,起到总领 全文的作用。
分析文章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开篇点出课文主旨。 总 第二部分(2—14):举例说明南极 分 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大陆 总 漂移假说。 第三部分(15):总结说明内容, 结束全文。
恐龙们惊慌失措,争相逃命。可撞击激起的灰尘布满了 天空。一时间暗无天日,气温骤降,大雨滂沱。在以后的数 月乃至数年里,天空依然尘烟翻滚,乌云密布,地球因终年 不见阳光而进入低温中,苍茫大地一时间沉寂无声。
大量恐龙因寒冷而聚集取暖,但任免不了被冻死、饿死的厄运。
山洪暴发,泥石流将恐龙卷走并埋葬起来。恐龙时代就 这样结束了。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 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 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 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 原因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 则成了证据。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 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二、1、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 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 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不是能用巧合来解 释的,只能说明它们原来在一起。当然,大 陆漂移学说还有很多深层证据。 2、这是俏皮话,但也并非无稽之谈。 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 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做这样的假设,意在 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说明角度、说明语言、中心思想
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都采用的都是 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 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 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 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列数字、作诠释
说明角度
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选用的材 料不同,所说明的主要问题也不同。
由果到因 逻辑顺序
揣摩语言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 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用一句半开玩笑的话强调说明天 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揣摩语言
(2)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 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 愿意这样做呢?
这句话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 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 成普通的沙子,括号中的文字起类比说明 的作用。作者随笔幽默一下,也表现了作 者思维的活跃
sù
遗留下来的骨骸。 遗骸: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褶皱: 灾难。 劫难: 细致精密。 致密: 追溯:原意是逆流而上。现常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恐 龙 的 世 界
异齿龙
三 角 龙
鸭嘴龙
霸王龙
异特龙
3、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 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 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 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4、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 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后变为 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 但没有人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 贵。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也表现作者思维的活 跃。 三、略。
2.25亿年前——完整的泛大陆 2亿年前——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 6500万年以前——完全分开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 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 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得出结论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 形成时,恐龙在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 —后来“泛大陆”又分成四个部分—— 所以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 去。 “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 的新的有力证据。
前者:谈到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是为 了证明另一种科学理论(“板块构造” 理论)的正确。 后者: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具有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 的科学思维方法。
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
浅显易懂
主题思想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 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 出新的结论。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 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 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 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被压扁的沙子
本文选自《新疆域 》, 作者阿西莫夫 (1920—1992),美 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 科学幻想小说家。他 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 普作品至今已有300多 部,是公认的当今美
国科幻小说家的泰斗。
解决生字词: 遗骸 há n chú i 蟾蜍 chá 褶皱 Zhě zhò u 劫难 jié 追溯 n 两栖 qī 鸟臀目 t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