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教师招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教师招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教师招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尊敬的考官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这篇文章在他的作品中具有很高的代表性。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教材,是阿西莫夫的经典作品之一。

本单元主题是“探索自然奥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学的进展和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受众为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素养,但对于较为复杂的科学知识和概念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同时,他们对于科幻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为学习本课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中涉及的主要科学知识和概念,如“板块构造学说”、“恐龙灭绝原因”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的精神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教学难点:体会科学的精神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2.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3.问题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方法。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科幻电影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学习新课:首先,通过默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其次,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最后,通过问题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文章中的重点和难点。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说课稿: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说课稿: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说课稿: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文章,包括《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削平的石头》两篇短文。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论述,向读者介绍了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

本篇文章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阅读理解能力。

他们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科学领域的知识。

然而,学生对于科学原理和概念的理解仍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通过具体的故事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如恐龙的灭绝原因和化石的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认识到科学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如恐龙的灭绝原因和化石的形成过程。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科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恐龙化石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出文章主题。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知识讲解:教师对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概念进行讲解,解释恐龙的灭绝原因和化石的形成过程。

4.案例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实例,分析实例与科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5.思考与探究: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6.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拓展相关的科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突出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简洁明了地展示文章的脉络和科学知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被偷走的天空》和《黄金定律》。

这两篇文章都是科幻小说,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本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引导学生思考科学进步与人类道德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科幻题材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对于科幻小说中的深层次道德和人性问题可能还没有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表面故事出发,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创新性的写作和讨论。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2.引导学生从表面故事出发,思考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五. 教学方法1.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观点。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文本和相关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课件和教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科幻电影的片段,引起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并引出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

3.操练(15分钟)针对课文中的科学、道德和人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得出结论。

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讨论的结果在全班进行分享。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后解析)一、参考答案: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第一篇短文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

由此可见,作者会运用多角度、多侧面看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解析:在细读两文的基础上,抓住两篇文章的结尾段进行归纳。

二、参考答案:《恐龙无处不有》的论证思路:开篇提出不同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现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

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一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超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呢?然后进行假设推理:是大陆在漂移面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一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一推断最近一次“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中,适合恐龙生活一进一步推断“泛大陆“后来又分裂成四部分一于是每一块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最后得出结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被压扁的沙子》的论证思路;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引出恐龙灭绝的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并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通过严密的推理,肯定“撞击说”否定“火山说”,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外最体撞击地球。

解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一般是: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两篇文章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参考答案:1.补充说明性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注重观察、善于发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

2.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意在强调此研究的现实意义。

3.使晦涩难懂的化学名词变得浅显,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读者理解。

4.对上文的补充,进一步证明上文所讲的道理,从句子里可以看出作者的幽默和思维的活跃。

解析: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些补充说明性文字的作用,体会论证语言的严密性。

四、参考答案:板块构造理论。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由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所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两篇阿西莫夫的短文,分别是《膨胀的海》和《沙丘之谜》。

这两篇文章以科幻为主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对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阅读科幻作品时,可能对一些科学概念和原理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解释。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分析方法还不够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培养和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培养文学作品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激发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阿西莫夫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深入理解短文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阿西莫夫的图片和简介,激发学生对科幻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膨胀的海》和《沙丘之谜》,理解短文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3.分析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短文中的科学概念和原理,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总结作者的观点。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释科学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分为《被偷走的pipe》和《黄金国》两部分。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展示了科学家阿西莫夫对科学研究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在科研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通过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科学家的工作态度和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类文章,对于科学研究的概念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科学家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可能较为陌生,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引导。

此外,本文涉及到一些科学术语和概念,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阐述。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掌握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理解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文章中的科学术语和概念。

2.难点:文章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和价值观,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教师讲解,营造科学研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阿西莫夫的图片、文章内容展示、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解释等。

2.参考资料:关于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的资料,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类文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阿西莫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家阿西莫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事迹,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铺垫。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包括《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短文,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材中两篇短文均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呈现,语言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八年级下册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科学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短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短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自然科学知识。

2.教学难点:对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阿西莫夫的照片和简介,激发学生对阿西莫夫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阅读短文: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互相交流学习。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实践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人教版初中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组课文,包括《膨胀的宇宙》和《地球的演变》。

这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宇宙的膨胀和地球的演变过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宇宙和地球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宇宙的膨胀和地球的演变过程;(2)掌握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科学原理;(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宇宙和地球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2)培养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态度;(3)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宇宙的膨胀过程及其原因;2. 地球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3. 文章中的关键概念和科学原理。

四、教学难点1. 宇宙膨胀和地球演变的科学原理;2. 文章中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3.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概念;2.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3. 案例分析:选取相关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4. 启发引导:教师通过提问、讲解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或观察,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宇宙和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宇宙和地球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关键概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中的科学原理。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相关的科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 教学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被削平的石头》和《黄金搭档》。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通过生动的故事和趣味的叙述,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知识。

教学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对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学小品文,对这类文体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

但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仍是他们需要提高的能力。

此外,课文中的科学知识也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消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2.难点: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3.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随后,提出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科学现象?作者是如何解释这些现象的?”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科学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现象,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知识。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典型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上台演示和讲解。

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5.拓展(10分钟)教师分享与课文相关的科普知识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选取的阅读材料是两篇与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相关的短文。

这两篇短文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

学生在学习这两篇短文时,将会对阿西莫夫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阅读,学生将会了解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展开自己的创作。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下:1.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

2.分析并掌握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

3.探讨科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4.引导学生进行科幻创作,并培养其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掌握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能够分析科幻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前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采用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科幻文学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对科学和未来世界的兴趣和向往。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阿西莫夫及其作品的背景和特点。

2.掌握科幻文学的基本特点和创作方法。

3.分析科幻作品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科幻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2.引导学生分析科幻作品与现实社会的关联,提高其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了解他们对阿西莫夫和科幻文学的了解程度,并引导他们谈论自己对科幻的喜爱和欣赏。

2. 阅读与讨论(4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本中的两篇阿西莫夫相关短文,并进行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阿西莫夫是谁?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科幻文学有什么特点?它与现实社会有何联系?•你认为科幻文学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3. 分析与探讨(30分钟)通过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科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关联。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本课包括两部分内容:《被偷走的机器人》和《机器人三定律》。

这两篇文章以科幻为背景,阐述了机器人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以及机器人三大定律对机器人行为的规定。

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时对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科幻题材的文章有一定的兴趣。

但他们在理解文中科学概念、原理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分析问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课文内容,掌握机器人三大定律及其意义;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对科幻题材文章的理解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创新的意识,增强对科学事业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机器人三大定律的掌握;2.教学难点:课文中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阿西莫夫及其作品,激发学生兴趣;2.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标记生僻词汇和难点;3.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讲解机器人三大定律,分析文章中所涉及的科学概念、原理;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5.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6.总结提升: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机器人三大定律的重要性;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被偷走的机器人机器人三定律1.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1. 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给出的命令;2.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的存在; 2. 机器人必须保护自身的安全;3.机器人必须遵守机器人三大定律。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2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课的内容,包括《被压扁的沙子》和《自然选择》两篇短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分析两篇科幻小说,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和科学知识来展现主题。

同时,本节课还涉及到科学知识的介绍,要求学生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小说,对于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同,可能对于某些科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短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短文中的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难点: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短文中的科学知识,分析短文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科学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讲解和参考。

2.准备短文的复印件,以便学生进行阅读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科幻小说,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分发短文的复印件,让学生自主阅读两篇短文。

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5分钟)针对短文中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通过练习题的解答,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科学知识。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科幻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5.拓展(10分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者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主题演讲,分享科幻小说和相关科学知识的心得体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5)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说课稿 (5)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内容包括了两篇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

这两篇小说分别以科学幻想为题材,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展示了科学的力量和人类对未来的探索。

本课旨在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让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科幻小说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能对于一些科学概念和术语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使学生了解科学幻想小说的基本特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阿西莫夫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掌握科学幻想小说的基本特点。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小说文本等教学资源,结合板书设计,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阿西莫夫的简介和科幻小说的相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基本特点。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

4.课文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激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追求。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包括了两篇短文:《倒退的进化》和《被削平的曲别针》。

这两篇短文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探讨了科学领域中的趣味现象和人们的生活智慧。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科学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问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自己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2.针对难点的教学策略:教师在课前准备相关的科学知识,课堂上通过讲解和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的科学知识。

2.讨论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阅读材料:《阿西莫夫短文两篇》2.相关科学知识的资料和示例3.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和讲解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趣味科学实验或故事,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标题,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信息。

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回答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和反馈,帮助学生巩固课文内容。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点。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科幻小说,通过阅读科幻小说,让学生感受科幻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本文选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作品,包括《皇帝的新装》和《打赌》。

两篇文章都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科学的力量和人类对未来的探索。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科幻作品,对科幻小说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本文涉及的科普知识和科学思维,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普知识,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科学原理,进行创新思维,写出具有科幻特色的短文。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科幻电影片段导入,激发学生对科幻小说的兴趣,引出本课课题。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幻特色。

3.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学思维和创作手法。

教师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科学原理,结合自己的想象,创作一篇科幻短文。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优质课说课稿【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文选自美国著名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短篇小说集《人的一部分》。

这两篇短文分别是《倒退到过去》和《月光》,以独特的科幻视角,探讨了时间、空间、未来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学生可以了解科幻小说的基本特点,培养想象力,提高阅读兴趣。

同时,本文还涉及一些科学概念,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科幻题材的文学作品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在理解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概念和复杂的情节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的基本特点,把握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和情节;提高阅读和理解科幻文学作品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阿西莫夫科幻小说的基本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和情节。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的科学幻想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科幻小说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科幻文学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关注课文中的科学概念和情节。

3.合作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科幻元素,探讨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背景。

4.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审视课文,思考科幻小说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包括《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和《奇妙的克隆》。

这两篇文章都涉及到科学领域的前沿知识,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一些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同时也能欣赏到阿西莫夫优美的文字。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对一些科学现象和科学问题有好奇心,同时他们的思维也开始趋向成熟,有能力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但是,由于阿西莫夫的文章涉及到的科学知识比较深奥,所以学生可能会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科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中的重点科学知识,理解文章的主旨。

2.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科学原理和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进而理解文章中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了解阿西莫夫的生平和作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文章中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15分钟)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科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辨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科学知识。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的课文,这两篇短文分别是《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

这两篇文章都属于科普说明文,它们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这两篇短文共同体现了作者阿西莫夫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以及深入探索的精神。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这两篇文章有助于学生学习科普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以及语言特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有》采用了逻辑顺序,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现象入手,分析推理得出大陆漂移假说,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逻辑推理过程。

《被压扁的沙子》中,作者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如“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通过具体的数据比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科学研究中的证据分析。

从人文主题上看,这两篇文章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学生可以从阿西莫夫的研究中感受到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未知世界不断探索的勇气。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 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褶皱(zhězhòu)”“两栖(qī)”等,并能准确理解和运用。

2.了解科普说明文的特点,掌握文中运用的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3. 能够梳理两篇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其逻辑顺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恐龙无处不有》时,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相关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板块构造理论之间的联系。

2.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学会在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

如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还有哪些”,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课外资料进行探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鼓励学生关注科学领域的新发现。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

【新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精编】一. 教材分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是新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篇文章由两篇短文组成,分别是《被剪掉的猫头鹰》和《阳光下的蒸发》。

文章以科学小品文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科学道理。

这两篇短文不仅具有趣味性,还富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思考。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篇文章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技巧。

但对于科学小品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科学道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科学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科学道理。

初中语文_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2.学习分析、推理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主题概括透过现象识本质科学方法察真相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500万年前灭绝了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1.学习活动一(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环节1默读课文《被压扁的沙子》,说说文章阐述的事理。

文章阐述的事理: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环节2讨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这一结论是怎样得出的?首先从发现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含量异常丰富这一现象出发,分析原因的时候与生物灭绝的原因产生了联系,进而引出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然后通过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证明了:造成生物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学习活动二(学习分析、推理的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环节1读《恐龙无处不在》,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联结在一起的一整块大陆或者说“泛大陆”。

环节2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探讨如何分析推理出“这块‘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现在的各块大陆”这一结论。

(1)寻找两个时间点:泛大陆大约是在2.25亿年前形成的,早期的恐龙在那时已经出现并有机会分散到大陆各个地方;大约在两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并最终形成现在的样子。

(2)思考这两个事实背后的含义(3)概括出文章的逻辑链条3.学习活动三(学以致用分享收获)环节1速读丛书P50《落日的幻觉》和P111《“声音杀人”之谜》,说说文章阐述了怎样的事理,理清文章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1)主题思想。

恐龙是古爬行动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

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

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地球上曾称霸一时。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这两篇短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课文所选两篇就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文章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有新的发现;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

(2)思路分析。

《恐龙无处不在》开篇提出科学领域是紧密相连的,各自的发明都有可能得到相互启发,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紧密相连”表现在哪里?有哪些事实能证明它们是互相“产生影响”的?然后举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例子,提出既然寒冷的气候不适应恐龙的生活,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去的问题。

围绕这个问题,引出板块构造理论,说明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得出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件,为板块构造理论的成立提供了有力证明的结论。

《被压扁的沙子》起笔提出导致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原因的一个新观点——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引起人们对这一曾经主宰过地球的生灵突然灭绝的兴趣,并且说明科学家们研究的目的在于“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当将来面临这种事件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

然后从地质学发现的证据上论证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应该是撞击。

(3)段落结构。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被压扁的沙子》的段落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至第4段),提出关于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问题,目前存在的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第2和第3段先后举了两个例子提出了关于“撞击说”和“火山说”这两种观点。

第二部分(第5段至全文完),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导致恐龙灭绝,支持“撞击说”。

这部分分四层。

第一层(第5、6段),说明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我们以后也许还会遇到这种情况,因此,科学家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找证据来验证这两种理论。

第二层(第7至第10段),说明1961年一位苏联科学家发现了“斯石英”,并且介绍了它的性质,为下文佐证“撞击说”奠定了基础。

第三层(第11至第13段),说明斯石英不仅可以在实验室制造,而且它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存在的,不过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

由此推断撞击是可以产生斯石英的。

事实也证明,火山喷发是不会产生斯石英的,从而进一步佐证了“撞击说”。

第四层(第14段至全文完),通过亚里桑那大学的约翰•F•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研究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的例子,进一步证明“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从而得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的结论。

(4)说明顺序。

作者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所以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

(5)说明方法。

要理解这两篇短文,还要注意作者运用的引人入胜的说明方法。

首先是举例子。

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例如,《恐龙无处不在》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的事实,说明南极不止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说法严谨。

其次是作比较。

例如《被压扁的沙子》中,谈到斯石英和普通沙子的区别时,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在《恐龙无处不在》中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第三是打比方。

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明白如话,如《恐龙无处不在》中“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6)严密准确的语言。

“在一个科学领域做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中的“肯定”一词,又如“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中的“最终也许”和“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绝灭’”中的“毫无疑问”等都能体现语言的严密和准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