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当代的启示
Forum学术论坛 2019年9月227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9.18.227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对当代的启示青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孙转珍摘 要: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透过异化劳动的现象揭露批判了资本家无情剥削无产者的本质,进而分析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
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主要阐述什么是异化及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通过对具体内容分析,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分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下发展的启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有利于增强人的主体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利于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奋进。
关键词:异化劳动 四重规定性 当代启示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9)09(b)-227-02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化劳动有四重规定性,即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生产活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
马克思通过深入分析得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工人生产的越多,自己得到的越少,资本家越富有,工人越贫穷,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提出要想消除异化劳动,只有消灭私有制,消除强制的社会分工,大力发展生产力,到达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产力还没有达到高度发达阶段,因此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异化。
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下出现的异化现象及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
作为哲学概念,即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而存在,这个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又反过来反对控制自身。
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如霍布斯、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曾运用“异化”概念阐述自己的思想,但都停留于异化的表象,没有更深层次的研究。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现代启示本文通过追溯“异化”概念的产生及发展,解读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揭示异化劳动所包含内容的深刻内涵,反思现实社会存在的种种“异化”现象,认为只有将异化回归到人化,才能将异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降到最低。
标签:马克思;异化劳动;解读;现代启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劳动对象、劳动过程、人的类本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现象。
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阐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劳动的对立,以及人作为工人的现实生存处境。
异化是在劳动活动中产生的,本质上是劳动活动的异化,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克服异化的现实之路。
在当代经济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异化现象以各种各样新形式出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此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马克思以前哲学家们对“异化”的理解“异化”(alienation)源于拉丁文alienatio,含有转让、辨远、脱离等意思。
异化一词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被提到哲学的高度来理解,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
[1]异化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哲学派别对其进行争论性的研究。
英国政治学家霍布斯把异化理解为人们转让出来的权利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
近代哲学家卢梭把异化同财产所有权联系起来,强化了异化概念的否定性含义。
费希特把非我作为自我的异化。
黑格尔则认为绝对理念的发展是使理念异化,然后在更高阶段使它们返回自身的过程。
费尔巴哈则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真正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是马克思,他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彻底的改造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学说,建成了科学和完整的劳动价值学说。
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的原理,马克思开始认识到“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是人的本质,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从而找到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涵义异化劳动是一个综合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相互的关联。
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关怀。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而其落脚点也是人,即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达到人的本质复归,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规定“物的异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表现为“人”的贬值和“物”的增值,其发展规律为:原初的劳动对象化——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回归到非异化的劳动对象化;第二方面规定“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其发展规律为:原始的自由劳动过程——被迫的强制劳动过程——更高水平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第三方面规定“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其发展规律为:人的原初的类本质——人的异己的本质——复归到人类本质;第四方面规定“人同人相异化”,其为前三个规定的直接结果,涵义是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规律:原初的非异化生产关系——异化生产关系——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它对于反思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我们重新关注人的自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的发展前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都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异化现象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但异化现象不是私有制社会独有的。
现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在发展迅速,因此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时曾说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现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少异化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与政治、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分析成为了现代社会理论的基石之一。
在他的著作中,特别是《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深入思考和分析。
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深刻解读和批判。
本文将从异化劳动的内涵、当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其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异化劳动的内涵马克思首次系统阐述了异化劳动的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个概念在其后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
异化劳动是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而丧失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使得劳动成了一种被迫的、压迫性的活动。
这种压迫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劳动的异化、产品的异化和人的异化。
劳动的异化是指工人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支配权。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生存的必需品,从而成为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
他们不再像农民那样自给自足,劳动变成了一种被迫的压迫性活动,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不再是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劳动,而是为了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劳动。
产品的异化是指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关系被扭曲和破坏。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劳动者不能拥有他们所生产的产品,这些产品属于资本家。
劳动者与自己劳动的产品之间存在着异化,他们失去了对产品的控制和支配权,产品变成了异化的、陌生的东西。
人的异化是指劳动者自身被异化为商品的一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给资本家,他们的劳动力也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支配,从而使得劳动者本身也成了商品化的对象,被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部分。
二、当代社会中的异化劳动表现虽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在19世纪提出的,但是在当代社会,异化劳动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深刻影响下,异化劳动的表现更加突出和多样化。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摘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劳动的本质和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进行分析,包括异化劳动的本质、表现形式、影响、历史渊源以及对社会的启示。
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对劳动过程中人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的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本文指出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深刻内涵和当代意义,呼吁我们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过程中的人文关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关键词】马克思, 异化劳动理论, 内涵, 本质, 表现形式, 影响, 历史渊源,社会启示, 当代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经济结构、劳动关系和人类自身的本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异化劳动理论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生产过程以及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是怎样失衡和扭曲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和生产结果的所有权,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劳动产品之间的疏离,进而导致了劳动者的精神和身体的虚脱。
异化劳动理论探讨了如何实现对异化劳动关系的解放和超越。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改革,才能够最终消除异化劳动关系,实现劳动者与劳动之间的和谐关系,使劳动者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被剥削的对象。
异化劳动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并探讨未来社会的科学规划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异化劳动的本质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的本质在于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失去自我和自主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和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存所需的报酬。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之一,他对异化劳动的思想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理解和当代价值的探讨,来分析其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思想最早出现在《资本论》中,他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制约,劳动不再是自由的、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是被剥夺了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并且被迫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从而导致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他人以及本质的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这种异化的劳动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人性、劳动产品和劳动过程之间的疏离,成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根本问题。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劳动者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更加严重的威胁。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和异化现象依然存在,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了侵犯,劳动者的创造力和劳动产品的价值受到了剥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问题日益严重。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当代社会,劳动力市场的不平等、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劳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人的全面发展等诸多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解决。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未来设想,为我们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示是多方面的。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保护劳动者的创造力和劳动产品的价值,推动劳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劳动者自主和全面发展。
它提醒我们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异化,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和进步,寻求更加公正和人类化的社会制度。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现象的深刻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这种异化是指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与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疏离。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以雇佣劳动的形式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资本家的雇员进行劳动。
劳动者经过一天辛勤的劳动,却无法获得与自己劳动成果相称的报酬,而只能获得一定的工资。
这种情况使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了异化。
劳动者无法掌握和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无法将其视为自己的产物和财富,而只能将其看作是资本家所有的商品。
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和支配,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失去了主观和客观的联系。
马克思还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
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变得社会化,但劳动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却被资本主义的竞争和利益关系所破坏。
劳动者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支持被利益驱使所替代,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疏离和冲突。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现象的本质,对我们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和劳动问题有重要的启示。
异化劳动观指出了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对我们认识和关注劳动者权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异化劳动观对于探讨劳动改革和建立公平正义的劳动制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克服异化劳动的种种不利因素,建立起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与自己的劳动活动以及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真实联系,可以实现劳动的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
异化劳动观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对于劳动本身的否定,而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现象提出了批判和改进的呼吁。
当代社会应该借鉴异化劳动观的批判思想,推动劳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尊严,促进劳动者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对当代的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主要的思想来源为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马克思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基本规定,即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
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表现为:要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的本质,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消灭异化劳动奠定物质基础;要实现异化劳动向生态劳动转变,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标签: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来源;启示一、马克思异化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一)黑格尔的异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一切事物的本质,异化的主体是绝对精神,异化和非异化都是在绝对精神的范围中进行的。
黑格尔还认为,人也会异化,但是只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异化,而不是客观事物的异化,并且只有在自我意识中才能克服异化。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把人的本质和自我意识等同,把人的异化看成是自我意识的异化,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及其对马克思的影响费尔巴哈接受黑格尔关于人的异化的思想,但他认为,黑格尔同神学一样把人看成是神的异化,这就把人和神的关系颠倒了。
人不是神的异化,相反,神是人的异化。
因此,费尔巴哈认为,只有废除这个神,抛弃有神的宗教,才能克服人的自我异化。
在马克思看来,异化的主体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精神、自我意识,而是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但这个人也并不是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抽象的人,而是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是在一定条件下从事生产劳动的人。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一)劳动产品和工人相异化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由于劳动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压迫而感到被剥夺、被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物化、异化和疏离感,他们与自己的劳动成果、与他人以及与自然的关系都呈现出一种异化的状态。
这种异化不仅导致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控制和自主性,同时也剥夺了他们的社会性和人类性。
马克思强调,异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存在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普遍现象。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中的不平等、剥削和疏离问题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它提醒我们审视当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处境和心理状态,反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人的影响,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如何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与社会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异化劳动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分析和解决劳工权益、社会分配不公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和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劳动过程、他人和自身之间关系的研究。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与劳动成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异化,劳动过程变成了异化的劳动过程,劳动者变成了被剥削的对象。
这种劳动的异化不仅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还表现在劳动者与其劳动行为、他人以及自身之间的关系。
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丧失了对自身劳动的控制权,被迫为资本家利润最大化而劳动,导致劳动过程变成了单调、机械和重复的劳动,没有创造性和满足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的困境,强调了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结果之间的疏离,为进一步思考如何解决劳动者遭受的剥削和异化问题提供了启示。
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当代社会中劳动问题的本质,为构建人本主义的劳动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简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是他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种关于现代工业社会中劳动者处境的分析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不再是为了自己的满足或自由发展,而是为了他人的利益,即资本家的利润。
这种状况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其他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扭曲和异化。
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一种自由和创造性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迫的、机械化的重复劳动,劳动者的劳动力也成为了商品化的工具,而不再是自己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劳动状态不仅仅对劳动者个人的生活和幸福造成了负面影响,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和不公平。
马克思呼吁劳动者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异化劳动状态,并团结起来,争取自己的权益和解放。
通过消除异化劳动状态,劳动者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和创造力,实现自己的自由发展和人格完善。
2. 正文2.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的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涉及到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处的特定境遇,以及这种境遇对劳动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影响。
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以及劳动者之间的异化。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指的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产品的控制权和生产的结果与劳动者自身的脱离感,劳动产品成为异己的存在。
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的异化表现在劳动者丧失对劳动过程的控制权,劳动变成一种单调重复、机械化的工作,使劳动者的创造力和自主性受到压制。
劳动者与人类本质的异化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将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劳动成为一种异己化的存在,使劳动者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可能性。
劳动者之间的异化体现在竞争和对立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之间缺乏合作和团结,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的冲突和竞争,使得劳动者处于分裂和孤立的状态。
这些异化现象使劳动者丧失了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的能力,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被剥削者。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是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所提出的异化劳动观被认为是其重要的思想之一。
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基本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却被剥夺了自己的劳动成果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劳动者的异化。
这一理论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今的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和决策权,从而导致了对自己劳动的感知和自我实现的丧失。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只是按照雇主的要求和指示进行劳动,而自己的劳动成果却被雇主占有和控制。
这种劳动形式使劳动者们变成了自己劳动的陌生人,他们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认同和自我实现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并不仅仅是劳动者心理上的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结构性的问题。
因为劳动者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法摆脱这种异化状态,只能通过卖力赚钱来维持生计,从而成为了这种结构性问题的受害者。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中看到,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劳动成果的控制权对于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劳动者的权益和劳动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待遇,让劳动者能够更加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应该关注劳动的本质和意义,让劳动者们能够从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
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劳动制度,让劳动者能够更加平等地参与和管理劳动过程,提高劳动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这些都是马克思的异化劳动观对当代社会所具有的重要启示和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并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这一思想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与劳动的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以一定的雇佣关系出售给资本家,而资本家通过雇佣劳动来获取利润。
这种雇佣劳动的形式使劳动者与自身的劳动产生了一种异化的关系,即劳动变成了外在迫使、压迫和剥削的对象。
马克思认为,这种异化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从而导致了人类的自我剥夺和物化的状态。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揭示了异化劳动对劳动者及其生活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劳动不再是为自己生产生活资料,而是为资本家获取利润。
劳动变成了一种外在的强迫和约束,劳动者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动过程失去了控制和决定权。
这种工作异化使劳动者感到自己的工作无意义、机械化,丧失了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的工作动力,导致了工作疏离和对工作的消极态度。
劳动者在与同样被异化的产品交互时,也会感到与产品之间存在一种断裂感,自己的劳动成果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提出了消除劳动异化的路径。
马克思认为,只有通过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摆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真正的自己的主人,才能消除劳动异化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不再是被迫的,而是为了实现自己和社会的目标而进行的自由创造性的活动。
社会主义社会还将实现劳动产品的公有制,使每个劳动者都能够分享社会生产的结果,实现劳动成果的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在当代社会并不可能,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中认识到劳动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关注工作质量和工作环境,推动劳动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发展。
也需要重视劳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参与和决策,在工作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实现个人劳动的价值体现。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价值启示异化理论是马克思理论中的重点部分,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哲学家关注的焦点。
本文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作了详细分析,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存在的升级现象,力图探求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启示。
标签:马克思;异化劳动;价值启示异化是“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
〔1〕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综合了黑格尔的异化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研究马克思异化劳动内容,并对其当代价值进行思考,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以及对新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价值启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内容第一,劳动者与劳动结果相异化。
一般来讲,劳动产品是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而产生劳动成果,本来应该属于劳动的主体,即由劳动者所拥有。
但由于私有制存在的缘故,工人劳动的产品却完全归资本家所占有,成为完全与劳动者对抗的异己力量。
这样看来,工人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与他相对立的力量就越大,他自己就越穷。
工人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最终会被资本家转化成资本,反过来继续统治和奴役工人,使工人在劳动过程中感受不到幸福,更感受不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己人生的价值。
工人自己劳动所得的劳动产品与他自己相对立,相当于工人辛苦创造的对象越文明、完美,他自己就越荒蛮、畸形。
第二,劳动者与劳动过程相异化。
从正常的经验角度思考,生产活动不仅是劳动者生存繁衍的依靠,也是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的依托,劳动者从事的生产活动应该是一个感到幸福的活动。
从生产结果来看,劳动者自己劳动生产的产品由他自己获得,即自己的劳动被给予物质上的承认;从生产的过程来看,自己所从事的生产活动是自发的,不受外界命令、压迫的驱使。
然而,由于私有制存在的缘故,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仅完全不归劳动者所拥有,整个生产过程也是由资本家设定安排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完全丧失了自由,其在生产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肉体上的摧残和折磨。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中国当代劳动问题的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中国当代劳动问题的启示作者:李维,张体敏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3年第30期李维,张体敏(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昆明650201)摘要:20世纪以来人类的实践发展不仅带来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也使异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劳动异化理论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涉及到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以及关于无产阶级历史地位等问题的观点,本文通过借鉴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分析中国当代劳动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劳动异化;中国当代劳动;自由发展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043-02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主要内容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早年开始从研究法律、哲学转向对经济学研究时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证的一种理论。
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劳动思想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给予了异化新的诠释。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理论集中体现在异化劳动的概念上,对于异化劳动,马克思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1.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直接表现为劳动的产品与劳动主体脱离,并且成为相对立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劳动产品,背离了劳动者的自我价值,而且归资产阶级所有,这是与劳动主体意志不相符的。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就说明劳动主体的付出与收获是成反比的,在这种恶性循环的状态下,劳动主体永远难以摆脱资产阶级的剥削,自身的异化程度也就越深。
2.劳动本身同劳动者相异化。
劳动主体的生产活动与劳动产物同样被异化所束缚,这成为异化产品的根源。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但在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劳动主体的劳动是被强制的,是不自由的,在自我折磨、自我牺牲中发挥着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劳动是为别人而不是为了自己。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当代启示发布时间:2022-01-04T08:21:23.378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4期作者:周禹含[导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他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等方面入手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描述的异化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如消费异化、科技异化、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等。
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异化劳动理论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仍能给予我们以启示。
周禹含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北碚 400715摘要: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进行了科学系统的阐述,他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异化劳动的积极扬弃等方面入手对异化劳动进行了分析。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所描述的异化现象在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存在,如消费异化、科技异化、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等等。
因此研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异化劳动理论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仍能给予我们以启示。
关键词:异化劳动;当今社会的异化现象;现实启示马克思在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以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生活的批判为出发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理论做了首次系统的阐述。
他围绕异化劳动展开的分析和批判,描绘了那一时期处在发达工业社会中人们的异化状态,和当今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契合之处。
因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当今中国来说仍有着极强的现实意思,仍能带给我们启示。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雇佣劳动是一种异化的劳动,是因为这种劳动有四重规定,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四重规定做了清晰的论述。
1、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马克思指出,劳动者通过其自身劳动对生产资料进行加工,生产出劳动产品,这些劳动产品本应归属于其生产者即劳动者,付出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理所当然地应该享用这些劳动产品。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启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资本的所有权和生产过程的分工,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以及劳动过程逐渐失去了联系,因此产生了一种异化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生产出的产品不再属于自己,而是被资本家占有和掌控。
劳动者无法在生产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产品变成了一种商品,劳动者与之完全断裂。
2. 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者在工作中被迫按资本家的意愿进行劳动,并且劳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获取工资和生存。
工作过程变成了机械的重复和标准化,劳动者失去了自主性和乐趣。
3. 人际关系的异化:在分工和竞争的环境下,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冷漠和陌生化。
劳动者之间不再是同事和同伴,而是竞争对手,彼此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利益交换和互相利用。
异化劳动对劳动者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精神上的压抑和物质上的剥削。
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过程和产品的控制权,感觉自己变成了一种被动的工具。
这种异化劳动现象不仅剥夺了劳动者的尊严和自由,也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人类的疏离感。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给我们启示了以下几个方面:1. 劳动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和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利润和生存。
我们应该关注劳动的质量和意义,而不仅仅是数量和效率。
2. 强调劳动者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劳动者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实现个人价值。
劳动者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工具。
3. 倡导建立合作和共享的劳动关系,促进劳动者之间的团结和互助。
我们应该努力消除利益冲突和竞争,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包容的社会。
总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提醒我们关注劳动的人本性和社会影响,呼吁改变劳动关系和重建人与劳动的和谐关系。
这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容及其当代启示黄丽青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自诞生之始就处于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中,始终指引着世界无产阶级运动前进的方向。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个标杆性和支柱性的理论就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它展现出马克思的人文主义关怀,向广大无产阶级劳动者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除了文明和财富之外的部分,也就是对人性的忽视、剥削以及对劳动者的压迫。
本文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切入点,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剖析其内在价值,探究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经验。
关键词:异化劳动;类本质;和谐社会马克思在其独创性理论探究过程中始终秉承着“海纳百川、兼容并济”的理念,同时也是对当时社会思潮批判和思考的过程。
在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其思想的支柱。
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被首次提出,发展至今,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数不胜数。
但是在笔者看来,对这一著作的研究或者说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的研究,而是要跳出这个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框架,探索其中对当前社会发展特别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地方,对异化劳动理论进行新时代背景下的解释,以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内容1.关于异化劳动的概念“异化”是一个抽象性的哲学概念,以哲学的角度理解,应当是从主体劳动中所抽离出的某种抽象性的,经过“锤炼”与主体相抗争,最后战胜并支配主体的某种能量。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源于劳动。
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实现的,而且劳动也实现了人同动物的根本区别。
他认为“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①。
劳动是一种媒介,人类借助于这种媒介可将自然改造成人类需要的样子,改造自然的过程也是彰显人类价值的过程,其结果就是创造出劳动产品,满足了人类的需求,使人可以在物质充足的基础上追求身体和精神的自由。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这一对象化生产过程的结果却是私有财产和雇佣劳动制度的发展。
异化劳动所要阐释的就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之间,不能为自己所用,相反却成为了一种压制自身发展的外在力量②。
2.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容的内在规定(1)从生产结果看,劳动者的劳动和他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工人通过劳动创造劳动产品,那么工人作为劳动的主体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而且创造出的劳动产品应当为劳动者所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资本主义体制下却与劳动者的意愿相违背。
劳动者不能占有劳动产品,而且劳动产品被剥夺后所获得的物质补偿并不能体现劳动者的价值,或者说,与劳动者在劳动中所付出的量并不相称,导致自身的价值随着产品的增值而不断贬值,以致工人成为自己劳动对象的奴隶。
正如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得出的结论所揭示的那样:“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③”通过对这一结论的研究我们就可以得出:工人或者说劳动者与其生产出的劳动产品并不像人们憧憬的那样美好,事情的现状朝着一个本来没有预料到的方向发展,即异己化的方向。
工人为大资本家做嫁衣,创造出的财富被资本家掠夺,使得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固化。
工人们在劳动中除了能获取一些生存资料以外,其他的就没有什么了。
劳动与产品的关系也就是工人对其劳动对象的关系,两者本质并没有丝毫的区别。
有产者对生产对象和生产本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
(2)从生产过程来看,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劳动是人的本质,在劳动活动中,人们应该是自愿的,并且能在劳动中感到幸福。
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却并非如此。
马克思对工人和劳动产品的思考从未停止,他提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④。
在生产的过程中,劳动者逐渐使自身产生了异化,进一步导致了劳动产品和自身的异化,这就向我们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工人的劳动活动是一种外在性的活动。
这种外在性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劳动是别人的劳动;第二是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丝毫感受不到任何的快感,却无时无刻不再忍受痛苦和煎熬;第三是工人认为自己的体力甚至是智力都不属于自己,而是一种会反过来对抗自己乃至于支配自己的力量。
(3)从人的本质看,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由上面两个结论可进一步推出此结论。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这种所谓的“类”的特征就是人可以自主地自由地认识事物或者自主地自由地进行活动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
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积极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去体现和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使得人与其他物种相区分,在劳动中人感受到了自己的“类本质”,也就是自由地、自主地进行活动。
资本家或者说资产阶级所定义的劳动是给予劳动者维持其基本的生存手段,使得劳动者除此之外别无奢求。
劳动的异化使得人的自由自主自觉的活动能力被剥夺,使得劳动者的劳动对象丧失,与DOI:10.16653/ki.32-1034/f.2017.20.020 --44其类本质相异化。
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就是通过劳动,通过对劳动对象的改造,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
但是异化劳动使得劳动变成维持个人生存的手段。
这导致的后果就是劳动者不能主动自觉的行动,而是像动物一样任人驱使,毫无自由和尊严可言,人性本应有的尊重遭到严重剥夺。
这无疑是人的类本质的异化的真实呈现。
(4)从人际关系上看,人与人的关系相异化。
以上三个方面的异化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
马克思指出:“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
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对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⑤当这些主体之间的关系开始异化的时候,这些劳动、劳动产品和人自身必须要找到一个不同于已经异化的人,这样的后果就是那个被找到的非异化的人将这些通通占有。
因而必然表现为人同他人的相对立。
马克思主张要认识人自身的关系需要借助于人和他人的关系才能认识得更加全面,这样得出的对人自身的关系的认识才是一种现实性的对象性的关系。
如果劳动产品对劳动者来说是异己的,必然存在着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
“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
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快乐。
”⑥资产阶级大资本家牢牢地把握住劳动成果,劳动者成为其附庸,毫无独立性可言,借助于此,资本家可以巩固自身的优势,使得阶级之间的鸿沟更加难以逾越,与此同时也激化了社会矛盾,阶级之间的对抗更加激烈。
不论是资本家还是工人都与非异化的状态渐行渐远。
劳动异化是人的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异化劳动中,人就变成了某种商品,失去了其本来作为交易主体的价值或者应得到的尊重,在贸易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商品或者生产资料的附属品,成为了资本家奴役的对象或者干脆直接成为了资本家的奴隶,劳动异化或者劳动性质的改变的最终结果就是人的异化。
这种异化不仅仅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中,同时其也是人类价值创造实践活动中普遍的一般的异化。
要实现人的自身的解放,就要解决人的异化问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我们可以了解到,异化现象在非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存在的。
以我们中国为例,在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劳动异化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并且是相当普遍的,由于劳动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的现象也愈加显著。
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重视人的异化的现象,并恰当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当代启示1.目的和手段相统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始终认为人本身的发展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方向和价值,社会的发展或者说人通过劳动创造产品积累财富都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终极目的。
但是当前人们的认识却走向了理论的背面,人成为了工具和手段,却不再是发展的终极追求。
这是劳动异化的结果。
要实现人和社会的发展,就要使目的和手段相统一,也就是使人不仅作为手段,并且要成为目的,发展自身。
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这一点上,马克思主义异化劳动理论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存在契合点的。
我们可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来丰富和完善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异化理论中主张人的自由天性的解放,以及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与我国当前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从中概括和抽象出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可借鉴之处,使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同步进行。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立体化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当前的“中国梦”所倡导的也包含了人全面发展的过程。
首先,人与自然的关系。
随着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文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生产的机械化、夸大化使人类生产出越来越多的产品,随之而来的是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劳动的异化逐渐演变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异化。
环境恶化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出台证明这一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境地。
这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生态环境状况恶化的现状下,我们必须要转变思路,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当建设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走新时代下的新型工业化和生态化的道路。
其次,人与人的关系。
异化劳动状态下,人和人是一种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同样,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工人与工人之间的关系甚至于工人阶级与非工人阶级的关系都是一种工具关系,彼此之间都是相互对抗的,并没有任何理论和立场的一致。
正是由于这种工具价值理念的指引导致人们彼此心存芥蒂,何谈和谐社会的建设。
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应该是出于内心的真诚的交往,从而使人的价值得以真正的体现。
第三,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本质就是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通过人的发展得以体现的。
同时,社会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科技、教育等水平的提高都会为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因此,人与社会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两者的发展是一个命运共同体。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使二者共同发展。
引文注释①④⑥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159,182.②谭培文.对和谐社会的利益概念的马克思主义解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2):65.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90.⑤马克思.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