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分章节)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全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3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引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

5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6无条件反射: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7条件反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有的反射。

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种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

8动力定型: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映。

9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

10感觉:是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12感觉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

13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感觉刺激量的想、限度,也称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

14绝对性:是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15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6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7记忆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18遗忘:是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9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20后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高中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成稿)

高中教师资格证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成稿)

(第1章)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4、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老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相互作用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第2章)1、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化。

2、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3、人格(个性):是指决定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5、认知方式(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而稳定的风格。

6、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定期怕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

(第3章)1、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意义学习: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非人为的实质的联系。

3、知识:是指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4、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要求的活动方式,它是来自活动主体所做出的行动及反馈的动作经验。

5、行为规范:是指用以调节人际交往,实现社会控制,维持社会秩序的思想工具,它来自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交往经验。

6、接受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7、先行的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4章)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名词解释归纳一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里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心理学2.意识3.社会知觉4.思维5.流体智力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记忆: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4.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反映。

5.心理健康:高效、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基本心理活动内容完整、协调一致,能适应社会。

1.学习:由经验产生的在行为或知识方面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改变。

既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包括行为习惯、态度、人格的特质的形成。

学习是一种适应活动。

2.思维:以人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3.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4.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5.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1.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称为实验法。

自变量: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因变量:所测定的行为和理活动,作为自变量变化所造成影响的指标。

控制变量:其它任何影响因素,环境、被试、实验条件。

2.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3.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4.认知方式:认知方式是指人们在对事物、现象或人进行认识的过程中,个人所偏爱使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5.挫折:目的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篇.doc

2020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完整篇.doc

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教师资格考试题库教师考试备考辅导教师资格证技巧教师资格证说课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2017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心理学名词解释【2】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名词解释.doc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名词解释.doc

教师资格教育心理学复习笔记:名词解释一、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1.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模式。

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13、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14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5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人。

16/类属学习、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与总结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其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与总结,帮助教师资格证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概念。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响应之间的关联建立的。

学习者的行为受到外界的刺激,当行为被奖励或受到惩罚时,在这个刺激-响应的过程中形成学习。

例如,师生之间的奖励和惩罚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指个体对新知识的积极构建、整合和转化过程。

它强调学习者主动从环境中获取信息,通过思考、归纳和推理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提供启发性的问题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实现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和参与社会活动,从他人那里获取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反思来发展自己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营造具有社会互动和合作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学习。

二、发展心理学1.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从婴儿期到成人期在思维、知识和智力能力方面的逐步发展和变化。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个体在经历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从感知、运动到符号操作和抽象思维,逐渐形成对外界的理解和解释。

教师要了解学生各个年龄段的认知特点,采用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语言发展语言发展是指个体在语言习得和运用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语言发展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工具,通过社会互动和内化过程逐渐习得和掌握。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供语言丰富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3.社会情感发展社会情感发展是指个体在社会关系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个体的社会情感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绪调控能力。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之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发展: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4.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5.关键期: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则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6.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

7.学习:广义的学习是指在人和动物的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

8.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9.先行组织者: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作用在于改变某一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1.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12.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3.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结局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4.耶克思—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工作效率与工作关系的。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

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15.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16.迁移(学习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分章节)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分章节)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里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2、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研究。

主要包括有: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大方面。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著有《个性差异与测量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2、心理发展的几个特征:第一、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第三、具不平衡第四、具有个体差异性。

、皮亚杰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里学家。

认知发展可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出生到2岁年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到认知发展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时11岁年龄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第一、家庭教养方式;第二、学校教育第三、同辈群体。

12、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意义:第一、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第二、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第三、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J3、中学生认知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指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演戏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作出判断。

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15、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第一、刨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第三、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6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爿惯化的行为方式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3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简单到复杂(情境)低级到高级(水平)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的学习我国学习的分类;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6.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 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 正确处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第四章学刊动机1.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b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或维持功能。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知识点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2、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5、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7、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8、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9、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0、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1、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2、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3、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名词解释总结
★测量:用数学的方式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描述。 ★评定 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学 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关系,联系,直接认识其本质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学习(广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中又重复经验二引发起的对那个情景的行为 的变化,而这种行为的变化是不能根据先天的反应倾向、成熟或者学习的暂时状态来解释的 学习(狭义)特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 社会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讲台效应:学校课堂上,台上教师和台下学生虽然处于同样的客观情境中,但其心理感受却各 不相同。这种台上台下感受的不同可能被教师利用,并产生积极效应。它可以起一种组织课堂 的作用,使学生的注意集中在讲课者周围。 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的稳定性的可靠性的指标,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效度:测验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正确性,即该测验与所要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 课: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 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教学: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树立科学的教学 观或学教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 发现学习:以培养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 习列结合学习:当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既不存在上位关系,又不存在下位关系,只是和 并 认识结构中的某些观念具有一般的吻合性时,新知识则可用原有知识进行类化成外推获得,并 与原有认知结构产生一种并列的组合,可能产生联合意义。 同化: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知识理解新知识 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技能: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正式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 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组织:皮亚杰根据历时半世纪的儿童发展的研究,认为人从他过去的生物方面继承了两种基本 的行为倾向。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称之为组织。 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隋绪体验状态。 认知风格:一般用来描述学生在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罗森塔尔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教 师期望的这种效应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暠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动机性遗忘:弗洛伊德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 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那个效果。 教学: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发展:发展是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 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前摄抑制:前摄抑制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倒摄抑制:指以后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前学习的内容 凯勒计划:即个别教学系统(PSI),是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和技术,它将课程教材划分为许多 单元,每个单元都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利用学习指导中提供的多种手段进行独立工作以达 到这些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里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教育者及教学的研究。

主要包括有: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大方面。

(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对教育心理学的创建有突出贡献的就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事动物的学习研究,著有《个性差异与测量》4、1908年出现了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的需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性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从时间跨度上讲:贯穿于生命全过程。

第二、从内容上讲:主要表现为认知发展和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两大方面。

第三、从人性质上讲:可以是积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改善;可以是消极的变化,表现为心理机能的衰退。

第四、从影响上讲:是天性与教养共同作用的结果或者说是生物遗传因素和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的产物。

第五、心理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2、心理发展的几个特征:第一、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第二、具有方向性与顺序性第三、具不平衡性;第四、具有个体差异性。

3、教学前必须明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是新教学的出发点。

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

我国教育学中也称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4、皮亚杰心理学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发展心里学家。

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发展就是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的一种建构过程并提出圈式概念,所谓图式是认知结构的基本单元表现出某种可以重复的动作模式或思维模式,引起图式变化,促进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实现的。

同化:是主体把新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原有图式丰富和扩大的过程。

顺应:是当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的刺激情境时,对自身图式作出相应的改变和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过程。

认知发展可分为具有不同的质的四个阶段:感觉动作阶段:出生到2岁年龄儿童….最突出的成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前运算阶段:2岁到7岁到认知发展阶段…开始从表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具体运算阶段:7岁到时11岁年龄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最突出的成就是获得守恒概念:(6—7岁,数量守恒:7—8岁,物质守恒和长度守恒:9一10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12岁,体积守恒)5、维果斯基(苏联)被认为是当今学习理论中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

●首先、与皮亚杰不同,维果斯基更强调社会文化认知发展中的作用,并区分了两种机能,一种是作为动物进化结果的低级习理机能;另一种内里是作为历史发展结果的高级心理机能低级向高级机能转化的发展有四个表现:第一、随意机能不断发展;第二、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其次、维果斯基强调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技展起来的,足借助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再次、维果斯基认为,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为此,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问的差异。

6、发展带来的影响及教育措施:第一、喜欢争论;第二、理想主义7、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第一、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和方法:第二、教学促进认知发展8、人格:人格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的整体机能,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

9、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第一、家庭教养方式;第二、学校教育:第三、同辈群体。

1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了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控制;从内容上看:生理的我……对自己生理属性意识心理的我…….个人对自己心理属性的意识社会的我……..个人对自己社会属性的意识从自我观念上看自我意识分为:现实的我------个体对现实的我的认识投射的我……..个体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理想的我…….个体想达到完善,个人追求目标11、皮亚杰认为t伴随形式运算的出现,出现了两种认知歪曲:第一、假想的观众第二、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12、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的意义:第一、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第二、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第三、帮助中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J3、中学生认知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差异和认知能力差异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场依:指人们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指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时,倾向于利用自己内部的线索作为参照,不易演戏外来因素影响和干扰,独立作出判断。

冲动型与沉思型整体型与序列型:整体:从全盘上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序列:从一个假设到下一个假设是呈直线的方式展开的14、最早的智力量表是在1905年法国教育部委托比奈和西蒙编制的,被斯坦福大学的推孟多次修订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与群体差异15、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第一、刨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二、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第三、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16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爿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性格的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1974年,美国的麦考比和杰克林出版了《性别差昴心理学》他们认为最显著的性别差异是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其次女性比男性更好社交,更容易受暗示.自信心比男性差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第一、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第三、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第一、学习引起的是学习名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某种变化第二、学习所引起的变化是习得的第三、学习所引起的变化足相埘持久的2 人类的学习和学生的学习第一、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第二、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第三、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活动中,通过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学生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3 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简单到复杂(情境)低级到高级(水平)(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学习(8)问题解决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学习(2)智慧技能学习(3)认知策略学习(4)动作技能学习(5)态度的学习我国学习的分类;知识学习、技能的学习、社会规范的学习4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论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介三个过程。

5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根据学生学习进行的方式,他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方面又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和联系。

条件:(1)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2)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3)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主:接受学习即在教师直到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先行组织者技术6.认知学习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 重视对关系的了解(2) 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3) 正确处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其实.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有是教学中的方法.关键是看学习的具体条件和目的。

7 建构主义学习论: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首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后极大的推动了建构主义思想民的发展。

建构主义要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产权的处理和转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促进课堂教学形成一些有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和互惠教学等。

第四章学刊动机1.动机及其功能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或维持功能。

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2.学习动机的种类:第一、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第二、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第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这种内驱力一般由好奇心引起,以求知作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一个人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取得应有的赏识,而表现出来的学习需要。

3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可表现出在两方面:影响学习过程和影响学习结果学习动机对学习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定向和维持作用,另一方面学习的结果也可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动机的摄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4 受到过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过强化的持为更有可能重复出现。

5 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将其区分: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6 动机的归因论:归因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归究。

维纳的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成败的原因及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要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

7 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驱动力。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阿特金森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8.自我效能理论:自我效能指人们对自已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强化可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自我效能感觉的形成主要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

9.树立自信心的方法:第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二、设置合理的目标;第三、进行归因训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