桢文彦
第15届普利兹克奖槙文彦
名言
"我从来没有建立一家大型公司的想法。当然,小型公 司可能会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理想的团队应当是具有广 泛的想象力,经常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工作中充满了动 感和起伏,并最终能扬长弃弊,把想象槙文彦转化成现实 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 一件艺术品。" 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 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 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他荣获 1993 年普利策建筑奖。
代表作品
槙文彦脱离丹下体育馆的模式,转向用金属桁架及 不锈钢板做成大跨度的、以薄金属表皮覆盖的壳体形式 ,笼罩在体育馆的土工侧面之上。正如塞尔吉-勒拉特 (Serge Lalat)所说,轻质的壳体形式产生了同样光亮的室 内。桢文彦的碎片美学现在又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 着正交体积,用薄型金属表皮,它是极端状态下非物质 化为薄如纸的百叶或格子网,例如东京的特皮亚(Tepia)馆 (1990年);另一种是以金属为表皮的多边薄壳,后者的悖 论在于:它好像比任何东方先例更趋同于哥特传统。
代表作品
项目名称:藤泽城市体育馆 建筑师:槙文彦 项目地点:日本藤泽 建成时间:1984年
这座体育馆的形状好像泡沫一样由内向外扩张,在 保持整体平衡平衡形态的同时,构成了膜状外壳。好 像膨胀泡沫的空间设计,毫无疑问为需要广大面积的 体育馆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室内空间。然而它是一座真 实的建筑物,而非泡沫,因此,需要将最初的形象转 化成符合建筑学的原理的构造。这便要回到建筑学的 本质上。
桢 文 彦
空中城市 孵化
——矶崎新
菊 竹 清 训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塔 形 城 市
海 上 城 市
菊竹清训
——
移动街区
树型住宅
丹下健三——
东京湾规划 —以生物生长的图示 以证明城市成线性发展的必然性。
手 和 眼
粟 律 洁
——
螺旋城市——
——黑川纪章
——黑川纪章
竹 形 社 变 区 形
桢 文 彦 大 高 正 人
——桢文彦
1993
——世界建筑金奖 ——普利策建筑奖 ——日本朝日奖赏 ——威尔士王子城市建筑奖 ——年度Quaternario建筑学创新 技术国际奖
—
Fumihiko Maki
1928——
桢文彦
—— 新陈代谢派
对现代城市问题的一种乌托邦似的解答
背景:
二战以来,“和”与“洋”,名族主义和现代主义主线之间的抗争。。
设计方针: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
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 系。
设计方法: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
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
作品品质: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
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
□藤泽体育馆 □代官山集合住宅 □千叶幕张博览中心
Work
了更锐 转加钝 角挺结 空拔合 间。的 ,褶方 开皱式 阔的使 了设整 视计栋 野则大 环相楼 境对的 。增边 添角
每个建筑空间的 特点决定了光线 的进入方式,空 间的比例以及材 料的选择。
有坡度的行走,完成了一个从内向到外向,从压抑到舒解, 从幽暗到敞亮,从悲伤到释然的过程。
空天 间窗 的让 中空 心间 和呼 意吸 蕴起 得来 到。 加立 强柱 。使 整 个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借鉴意义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人 性化的住宅空间;注重细节和质感,提高居 住品质;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桢文彦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设计理论强调了空 间、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放与 封闭空间的交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 验。同时,设计注重材料、光影和细节的处 理,使住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特点,探 讨桢文彦的设计理念在集合住宅设计 中的应用和影响。
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理论,为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参 考和启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
02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桢文彦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53年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
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关注可持续 发展和人性化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支持和政策 引导,促进住宅设计的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感谢观看
THANKS
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空间布局
桢文彦设计理论强调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合理的空 间布局,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功能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代官山集合住宅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设计了多样化 的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如休息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 。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 彦设计理论分析
• 引言 •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 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介绍 • 桢文彦设计理论在代官山集合住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生命的极致桢文彦(Famihiko Maki)在日本和欧美都有大量作品,但是无论在哪里,他的建筑都非常重视空间的层序变化和精微细致的细部处理,强调建筑空间的意向与人性化,并展现日本禅宗美学的优雅精炼。
桢文彦的目标是文雅和得体,同时要真正易读,并具有某种氛围或“魅力”。
所以他始终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
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
”当时这番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但是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不免让人感慨。
总觉得一个建筑师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是在人生的感悟上还是对作品的把握上,都应该达到了一种豁达和坦荡的境界。
而这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怀体现在教堂和火葬场等这类精神性建筑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一、概况桢文彦作品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
有人曾说,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图1、图2)。
图1 风之丘火葬藏全貌图2 风之丘火葬藏平面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摘要】桢文彦中西方的建筑文化背景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即:群造型和场所形成。
并将这个理念贯穿到风之丘的设计当中。
在风之丘的设计中,桢文彦运用光与环境的关系营造出火葬场特殊纪念性的空间含义,利用空间与光来达到仪式的连续性。
【关键词】风之丘;桢文彦;群造型;场所形成;光1、桢文彦设计哲学桢文彦教育背景和他后来在美国的工作经历对于他后来的建筑思想以及创作产生极大影响。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二战后日本建筑界思想混乱的时候,日本的建筑师们都在“和”“洋”的斗争中彷徨。
而桢文彦的教育背景使得他能够在隔开一段距离下,在美国来仔细地观察战后的日本,同时他所进行的建筑与城市设计研究使得他在东西方文化涵构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他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任何一个地方都拥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文化尊严,充满了当地世世代代多积累的地方情感。
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桢产生了自己的建筑哲学:场所形成和群造型,而“奥”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日本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涵构,它可以是一个空间或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一些建筑元素,再或者它可以是一种情结。
群造型和场所形成正是由此派生而来。
愉悦不是存在于任何的情景下,而是存在于一个活动中。
这个动态体是一个包含多种意义的整体。
2、风之丘分析2.1 基地及建筑环境分析——对场所形成的阐述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是创造与周围景观环境相协调的火葬场建筑。
风之丘位于日本中津市郊区的一片山地。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同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环境。
而这里基地空旷,因地处郊区也非常宁静,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这里原本就是墓地为了让当地居民接受火葬场的设置,打破生人勿近的印象以亲近当地居民为设计导向。
利用大片面积来做成公园将火葬场建筑放到最北边。
建筑正南面是八面山,正东方是日本最古老的荐神社,按照日本传统分水理论来说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风水其实从精神上来说,应该是人们对于理想生存环境的一种追求。
桢文彦风之丘火葬场
生命的极致桢文彦(Famihiko Maki)在日本和欧美都有大量作品,但是无论在哪里,他的建筑都非常重视空间的层序变化和精微细致的细部处理,强调建筑空间的意向与人性化,并展现日本禅宗美学的优雅精炼。
桢文彦的目标是文雅和得体,同时要真正易读,并具有某种氛围或“魅力”。
所以他始终贯彻建筑和环境顺应的理念,透过其雅致兼具趣味的作品来表达其包容性的精神。
风之丘火葬场(Kaze-No-Oka Crematorium )正是这样一个很好的例子。
桢文彦在一次演讲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年轻的时候,被委托设计的作品多为小学、住宅等,现在年纪大了,委托的设计案则多是教堂、火葬场。
”当时这番话引起了全场的笑声。
但是玩笑归玩笑,笑过之后,不免让人感慨。
总觉得一个建筑师到了这个年龄,无论是在人生的感悟上还是对作品的把握上,都应该达到了一种豁达和坦荡的境界。
而这种对人生的领悟和感怀体现在教堂和火葬场等这类精神性建筑上,自然而然流露出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
一、概况桢文彦作品风之丘火葬场建成于1997年2月,坐落在日本的中津市,占地面积33316平方米,建筑面积2514平方米。
中津市是日本南部的一座有着7万人口的小城市,风之丘火葬场就位于中津市郊区山国川岸边的一片高地上,北面可望见中津市的街区。
这里自古以来就是附近居民的火葬场,并集中了一座座坟墓,大凡谁家有人亡故,都把这里作为殡葬的首选之地。
有人曾说,这里的正南方是八面山,正东方则是最古老的神社荐神社,是块风水宝地(图1、图2)。
图1 风之丘火葬藏全貌图2 风之丘火葬藏平面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
在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
基地是空旷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桢-文彦
空间分析
• 休息厅是“静”的,一种轻舒 胸臆、云淡风轻的宁静。大 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 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 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 和平伏。室内大量使用温暖 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 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 每一个小节点都不遗余力地 追求精致和简朴,一切无谓 的装饰都被舍去。休息厅的 空间是外向的、明亮的、温 暖的。
空间分析
•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 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建筑 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生与死的纠缠在 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 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 “静”是一种境界,无论表现在建筑师的思想,还是他 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事实上,风之丘火葬场里不同的 空间,功能不同,形态和材料也各异,但是有一点是 共通的,就是它们都表达了不同形式的“静”。
•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 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在 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 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基地是空旷 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 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平面简析
•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 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 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 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每个建筑空间的特点 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 选择。
空间分析
• 随着展室尺度的增加, 活动的内容也随之而丰 富。
• 此外,整个建筑是作为 一个大的流动空间设计 的,力求做到再大的活 动,人们也能来去自由。
桢文彦
YKK研究及开发中心
• 细 部 理 解
YBG视觉艺术中心 (1992)
临街效果
•细部构成
东京市体育馆 (1990)
• 俯 瞰 图
室外小品
幕张博览中心 (1989)
京都国立现代美术馆(1986)
70年代末期后的建筑哲学
• 作品中明显的形式主义及灵巧的折衷主义代表了他实质方 向的改变,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新元素就是对形式的重估: 在设计中不只是确定形式的固有价值,而是更加强调将建筑 作为空间构成的体量来处理,这与以前的设计思想相异的。
楨文彦的设计哲学
建筑语言:不是固定的风格,是以“人”为基准的尺度数码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获奖情况 • 主要获奖情况:1993年,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 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理由:楨文彦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间具有设计上 的独自表现;与工程规模相当的尺度得到尊重。
楨文彦的建筑思想 70年代末期前的建筑哲学(代表作:代官山集合住宅)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
楨 文 彦 (Fumihiko Maki)——个人简历 • 1928年,生于东京 • 195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在这个时期,收到后 期包豪斯国际主义的影响。 • 1953年,在美国获布鲁克林美术学院建筑硕士和哈佛大 学建筑硕士 • 1956-1965年,任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 • 1979-1989年,东京大学建筑系教授,楨综合设计事物 所代表。
TEPIA宇宙科学馆(1989)
代官山集合住宅(1968-1992)
第三期, 1975年
第五期, 1987年 丹麦驻日 本大使馆 1979年 第二期, 1971年
第四期, 1984年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1993 年,65 岁的日本建筑师槙文彦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奖,成为到当时为止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是继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两年后,安藤忠雄也获得该奖项。
在日本建筑史上,槙文彦和安藤忠雄的地位相差无几,但两人的求学经历却大相径庭。
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自学建筑,后考取拳击手执照,只为能够在出国比赛时游览欧洲诸国的建筑。
相比之下,槙文彦的求学经历则显得太过平淡。
1945 年二战结束,文彦考取东京大学建筑系,1952 年,他远赴美国密歇根州Cranbrook 艺术学院继续深造,随后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建筑学硕士。
在他求学过程中,还受到丹下健三以及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等多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亲自指导,因此他的建筑哲学融合了日本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双向交叉。
上世纪60 年代,战后重建工作在日本如火如荼地进行,住宅和城市公共场所都显得非常紧缺。
留学回国的文彦开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项目接踵而来,根本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
文彦的作品深受日本与西方建筑界推崇,被尊称为“精致的现代派”。
在许多个案中,他常能运用精致的现代材料或是现代工法,来展现古朴风格或是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建筑风格。
槙文彦从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竞争。
“竞争使我们保持年轻与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槙文彦的设计项目有增无减。
2009 年,由槙文彦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东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以及加拿大渥太华的一栋伊斯兰建筑相继落成。
2011 年,中国台湾将出现两座分别为86 层以及64 层的双子星大楼,新楼竣工后,将成为仅次于台北101 金融大楼的台湾第二高建筑。
双子星大楼的设计权是槙文彦在2005 年通过竞标获得的,他击败的强劲对手包括普利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以及理查德·罗杰斯。
桢文彦
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
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桢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桢文彦一向对建筑技术抱有兴趣。
桢氏作品中具有高技术表现效果的细部及其准确得体的尺度,足可与“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最优秀作品相媲美。
从桢氏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精细典雅的细部、亲近适宜的尺度以及惊奇振奋的结构形式,并不源于美国和欧洲,而是深深地蕴含着日本传统的文脉和桢文彦建筑哲学的成分,同时有显示出具有国际前卫实验性结构体系特徽。
具有特定文化意义、而又朴实无华的象徽与隐喻手法,为桢文彦在一系列作品中所采用。
桢文彦曾经表明:藤泽体育馆的形象构思受到日本武士头盔、UFO和甲虫的启示,千叶幕张博览中心和东京都体育馆的总体形态构思来源于“风起云涌”的动势......这些作品形象各具特色,使人留下记忆的形象。
不言而喻,八十年代以来桢氏的一系列作品形象打破了现代主义所沿袭的构成形式及规则,从而建立起,立足于日本的心建筑形象。
桢文彦意识到成功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的概念,而是一项文化产品。
与那些从“建筑物”到“建筑物”的建筑师相比,桢文彦将自己关于建筑文化的见解注入于一系列作品的意匠表现中,这正是他成为一位20世纪杰出的建筑师的特长。
桢氏的作品系列使人为之细腻的细部雕琢、富有空间诗学的意境以及明快清纯的风格而倾倒。
桢文彦集群造型理论实践
浅谈桢文彦的集群造型理论的实践摘要:城市的形态永远是其在某个时代的造型,而城市的造型过程中却往往并存着不同的时代。
集群造型主义理论是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思想,本文通过对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以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为实例的品析,以认识这种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集群造型,集合住宅,街区一、集群造型主义城市观1.桢文彦的背景经历桢文彦(maki fumihiko)(图1)1928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其在东京的经历使其对东京城古老的城市街道中的普遍形态和空间序列有着敏锐的认识。
东京大学的建筑学教育使他对日本和西方的空间认识和体验更加深刻了。
毕业后随丹下学习,这使他又接触到了西方理念。
之后他到美国进修,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影响。
这对他认识现代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5年,他回到日本东京,成立了个人事务所。
2.桢文彦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他的都市化思想在其早期的论文和设计中就有体现。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村庄和地中海沿岸山城民居聚居模式的理解,认为那就是由一些简单的空间元素组成的形式集,是蕴含着人类自身本能的文化概念,是处理城市动态发展和不可预见性的设计方法。
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划追求不断的扩张和利益,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土地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至70年代,东京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971年的政府报告《东京抵制污染的提案:当务之急的改革要求》阐述了城市中各种污染形成的历史”[[ [[]] [德]泰勒等.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和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9.]]。
当时的部分日本建筑师对城市的发展和设计也缺乏关心。
对此,桢文彦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主动去面对,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城市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过于功能理性,城市生活和建筑空间很机械,人们厌烦生活在那冷漠、单一的空间环境中(图2)。
因此,桢文彦从内部空间形态丰富的自然聚落获取灵感,聚落之中单元与整体之间那种松散的结构和整体性,那种动态的、不连续的特征对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
奥地利1、霍莱因: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2、路斯:斯坦纳住宅3、奥别列去:路德维希展览馆分离派展览馆4、瓦格纳: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5、蓝天设计组:屋顶加建汉堡天际线大楼美国1、艾森曼:(运用“解构关系”“符号集”进行形式表达,运用建筑的三度空间,运用线、面、体的几何学操作产生形体,被看作为晚期现代建筑(高技派)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楼哥伦布会议中心福斯特住宅住宅I,II,VII2、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布拉格尼德兰大厦巴黎美国中心航空宇宙博物馆在圣·莫尼卡的自宅东京的鱼餐馆维斯曼艺术博物馆3、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彼得·艾森曼,约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查尔斯·格瓦斯梅)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波特兰市市政厅休曼那大厦4、哈里森: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匹兹堡美国钢铁公司大厦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大都会歌剧院5、詹尼:第一莱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6、菲利浦·约翰逊:(古典主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匹兹堡的PPG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厦共和银行中心大厦谢尔顿艺术纪念馆休斯敦的特兰斯科塔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舞蹈与轻歌剧剧院7、路易斯·康:(主张感知建筑精神,作品中常有明显轴线,但其技术手段和材料都很新颖,注重光线、阴影和结构的表达力等)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索尔克生物研究所8、理查德·迈耶:(白色派,雅典的建筑风格)盖蒂中心亚特兰大的海伊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史密斯住宅9、查尔斯·莫尔: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10、贝聿铭:(通过运用抽象几何形体及混凝土、钢、玻璃等基本材料的娴熟技巧,形成简明建筑风格,强调雕塑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巴黎卢浮宫扩建香港中国银行11、西萨·佩里:吉隆坡的双塔大厦米格林·贝特勒大厦12、鲁道夫:雅加达的达摩拉办公楼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13、斯通:(雅典主义)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14、沙里文: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布法罗信托银行大厦15、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堂老年公寓《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6、赖特:古根海姆美术馆东京帝国饭店罗伯茨住宅约翰逊公司总部流水别墅拉金公司大楼罗比住宅西塔里埃森威利茨住宅《不可救药的城市》17、雅马萨奇:(山崎石,新古典主义)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圣路易斯航空站候机楼纽约世界贸易中心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18、斯蒂文霍尔英国1、福斯特:(高技派)德国法兰克福商业银行香港汇丰银行大楼雷诺公司产品配送中心柏林国会大厦改建信托控股公司赛恩斯伯里视觉艺术中心巴塞罗那通讯塔伦敦斯坦斯梯德机场2、哈迪德:东京札幌餐厅维特拉消防站香港山顶俱乐部设计方案3、帕克斯顿:“水晶宫”展览馆4、史密斯夫妇:亨斯特顿学校谢菲尔德大学设计方案5、斯特林:(重视应用遗产,右后现代主义手法,古典传统)兰根姆住宅(&戈文)康奈尔大学艺术中心莱斯特大学工程管(&戈文)斯图加特州美术馆扩建工程剑桥大学历史系图书馆6、魏布:红屋巴西尼迈耶:巴西教育卫生部大楼巴西利亚的三权广场与总统府SOM建筑事务所:(注意表现和坚持从使用、环境和文脉出发,强调专业与其他专业协调)布鲁塞尔的兰伯特银行大楼科罗拉多空军士官学院的教堂芝加哥汉考克大厦利华大厦——第一座全玻璃外墙建筑西尔斯大厦上海金茂大厦芬兰1、阿尔瓦·阿尔托2、小沙里宁:(主张个性与象征)耶鲁大学冰球馆华盛顿杜勒斯国际机场候机楼通用汽车技术中心圣路易斯的杰弗逊公园的国土扩展纪念碑纽约肯尼迪机场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实验剧院美国驻伦敦大使馆3、老沙里宁:赫尔辛基火车站(辛基火车站是他的浪漫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虽有古典之厚重格调,但又高低错落,方圆相映,因而生动活泼,有纪念性而不呆板,被视为20世纪建筑艺术精品之一)《城市:其生长、衰败与未来》德国1、贝伦斯:德国通用电气公司透平机车间2、格罗皮乌斯:包豪斯校舍(现了“包豪斯”的设计特点:重视空间设计,强调功能与结构效能,把建筑美学同建筑的目的性、材料性能、经济性与建造的精美直接联系起来。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代官山
代官山,日语叫做Daikanyama与惠比寿相邻,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属于东京中高阶级的住宅区,气氛高雅
曾是日本集体住宅的创始地 东京五大潮流地标之一,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充满着散步气氛的城市花园
集合住宅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PHASE 4
PHASE 5
PHASE 6
设计分期与手法: 沿路空间=沿旧山手路的线性空间+建筑群中临街角的点状空间(线型街路+雁型建筑+点型广场) 街路空间与底层室内空间渗透 公共的步行者空间以高差限定,与街道连接又自具场所感
六个点型广场形成形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构成这个街区的基本特征,亦是整体规划的构图介体……
场所形成: “建筑向场所开放” 提出作品的最终目的并非仅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在城市组构中加强地点感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筑形成场所,却又要在场所中自我消除。人的空间感常以场所为中介。 表现形式为建筑元素与广场连结,从而使得广场成为场所整体形式的主题或焦点,成为不具任何实体构架的负空间。
而,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 槙文彦第一次希望证实他新的城市设计的方法……
1993 The 4th UIA Gold Medal(UIA金奖) 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
桢文彦的理论
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 巨构 形式组群 场所形成
形式组群: 他提出一种精心设计的“小局部” 的融合,这些小局部可以引起由局部动态的发展,并且形成一个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整体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看作是整个形式组群的集合。 这种“群集”的形式并非只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围合与构成,置于一个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群集”不仅仅是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桢文彦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获奖: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Spiral, 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
1988年获Wolfuqd奖;
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
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
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
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主要著作:1986年《桢文彦2 1979一1986》(现代建筑家系列);
1989年《桢文彦单图集——未完的形象》
1991年《桢事务所的建筑细部》;
1992年《记忆的形象》
1993年《桢文彦3 1987一1992》(现代建筑家系列)。
设计组织——桢文彦自序以设计为基础而成立的(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已开业40多年,现有建筑师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