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一代建筑师
一代建筑师——桢文彦一.简介主要生平桢文彦,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日本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一生致力于发展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以精细的手法使建筑表现出理性的思维。
桢文彦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采用散文式的构造方法,赋予建筑更多层次的内涵。
他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桢文彦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这是贞文彦作品的品质。
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Spiral,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1988年获Wolfuqd奖;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桢文彦
桢文彦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58年任华盛顿大学副教授,1987年华盛顿大学授予名誉博士,1962—1965年任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
获奖:名古屋大学丰田讲堂, 1963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藤星镆台文化体育馆, 1985年获日本建筑学会奖;
Spiral, 1987年获Peynolds Memovial奖;
1988年获Wolfuqd奖;
199O年获Thomas Jefferson Medalin Architectuve奖;
1993年获The 4th UIA Gold Medal奖(UIA金奖);
代宫山区域计划,获The 3rd Prince of wales Prize in Urban奖;
获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奖。
主要著作:1986年《桢文彦2 1979一1986》(现代建筑家系列);
1989年《桢文彦单图集——未完的形象》
1991年《桢事务所的建筑细部》;
1992年《记忆的形象》
1993年《桢文彦3 1987一1992》(现代建筑家系列)。
设计组织——桢文彦自序以设计为基础而成立的(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已开业40多年,现有建筑师35。
第15届普利兹克奖槙文彦
名言
"我从来没有建立一家大型公司的想法。当然,小型公 司可能会出现视野狭窄的问题。理想的团队应当是具有广 泛的想象力,经常自相矛盾,相互冲突,工作中充满了动 感和起伏,并最终能扬长弃弊,把想象槙文彦转化成现实 的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 一件艺术品。" 他坚信:设计师不仅要给后人留下房屋,更重要的是要 留下文化财富。因为他具有时代意义的建筑作品,更因为 他超越时尚的永恒精神,他荣获 1993 年普利策建筑奖。
代表作品
槙文彦脱离丹下体育馆的模式,转向用金属桁架及 不锈钢板做成大跨度的、以薄金属表皮覆盖的壳体形式 ,笼罩在体育馆的土工侧面之上。正如塞尔吉-勒拉特 (Serge Lalat)所说,轻质的壳体形式产生了同样光亮的室 内。桢文彦的碎片美学现在又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向 着正交体积,用薄型金属表皮,它是极端状态下非物质 化为薄如纸的百叶或格子网,例如东京的特皮亚(Tepia)馆 (1990年);另一种是以金属为表皮的多边薄壳,后者的悖 论在于:它好像比任何东方先例更趋同于哥特传统。
代表作品
项目名称:藤泽城市体育馆 建筑师:槙文彦 项目地点:日本藤泽 建成时间:1984年
这座体育馆的形状好像泡沫一样由内向外扩张,在 保持整体平衡平衡形态的同时,构成了膜状外壳。好 像膨胀泡沫的空间设计,毫无疑问为需要广大面积的 体育馆提供了一处理想的室内空间。然而它是一座真 实的建筑物,而非泡沫,因此,需要将最初的形象转 化成符合建筑学的原理的构造。这便要回到建筑学的 本质上。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精选资料
跟大师桢文彦学建筑“设计本身是一项个性化的工作,而建筑本身则是一件艺术品。
”――桢文彦Fumihiko Maki桢文彦的作品植根于风土并具有文化品质,凝聚了东西方双重文化的精神。
1989年9月,日本《新建筑》杂志的一份调查资料表明:在目前日本国内受人喜爱的建筑师行列里,桢文彦名列榜首。
1993年,桢文彦获得被称为国际建筑界诺贝尔奖的UIA 金奖和美国普利策建筑奖。
以全球建筑时代的视点俯视世界建筑潮流,在多元浩繁的建筑风格间隙中建立和发展独立体系,这是桢文彦的设计方针。
以尺度数码简练精致地表现意匠、尊重人性、传达情感、形成意境,这是贞文彦的设计方法。
简洁洗练的构成、轻快细腻的质感、温馨雅致的格调、清风明月的纯静,是桢文彦作品的品质。
桢文彦的作品中既融入了日本的建筑传统,又对新的领域和风格进行了开拓与创新。
他对建筑和城市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作品集中在日本和欧美各地,其建筑丰富的层次感、精致的细节构造、对于空间意象的强调和行为科学的理解,都标志着他非凡的成就。
从桢文彦的建筑作品中,我们能够解读丰富的关于建筑学的知识。
日本传统建筑模糊的功能性和空间意象的重叠性、禅宗典雅精炼的艺术性、密斯?凡?德?罗的空间普遍性、勒?柯布西耶的平面自由性、欧洲新造型主义和构成主义的建筑手法以及对于细节的高度重视,所有这些要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属于桢文彦自己的建筑风格。
在对于建筑功能的看法上,桢文彦主张开放性的结构,以极强的适应性满足时代变迁的要求,同时他也十分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极力为建筑物赋予人性和文化的特征。
总的来说,桢文彦的建筑富有理性地结合了东方文化和日新月异的高科技因素,将在漫长的历史中,为人们留下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供我们观赏与学习。
“群集理论”:被运用来分析建筑与城市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获得建筑的多重功能。
“场所形成”观念是桢文彦最基本的建筑观点,即建筑是向场所开放的。
纵观桢文彦的设计经历,其作品的文化脉络始终处于运动、延伸过程――从传统延伸至现代。
城市设计实践的类型和评价标准
从城市设计实践方面看,已故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爱坡雅在概括美国1960~1980年的城市设计实践经验时,曾根据这些实践开展的不同取向和专业性质,将城市设计划分为3种类型:开发型(Development)、保育型(conservation)和社区型(community)。
每一类的实践工作都有其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动机和工作内容。
这种大致的分类对概括总结中国今天的城市设计实践的开展和推进有一定的启示。
当然,实际的城市设计项目.往往是它们的结合。
如美国丹佛市中心区城市设计,我国上海静安寺地区城市设计,王建国主持的广州市传统中轴线城市设计和南京城东干道城市设计等项目都涵盖了上述两种或三种类型的内容。
1、开发型城市设计此类城市设计是指城市中大面积的街区和建筑开发、建筑和交通设旆的综合开发、城市中心开发建设及新城开发建设等大尺度的发展计划.其目的在于维护城市环境整体性的公共利益。
提高市民生活的空间环境品质。
开发型城市设计实施通常是在政府组织架构的管理、审议中实现的。
如华盛顿中心区的城市设计,英国新城开发建设,巴黎德方斯地区城市设计和开发建设上海浦东陆家嘴城市设计,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日本东京新宿、池带、涩谷副中心地的开发设计等,以及规模更小一些的街区城市设计,如日本惠比寿花园广场、上海市人民广场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等。
以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为例,1960年代开始筹划,1983年开始实施的横滨“未来港湾21世纪”城市设计计划,是一个典型的分区级的、开发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成功案例。
这一地区原是三菱横滨造船厂和铁路货运站所在地,,在横滨城市总体规划中,这一总面积达1.86km2的地区被确定为未来横滨新的城市中心,并将横滨站周边地区和关内、伊势佐木町地区连成一片(图2.69-图2.71)。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这一地区建设了许多著名项目,其中包括1993年落成的,由三菱地所和美国建筑师Stubbins合作设计的横滨地标塔(Landmark)。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借鉴意义
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创造具有时代感和人 性化的住宅空间;注重细节和质感,提高居 住品质;考虑建筑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06
结论与展望
总结与评价
总结
桢文彦的代官山集合住宅设计理论强调了空 间、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通过开放与 封闭空间的交替变化,创造出丰富的空间体 验。同时,设计注重材料、光影和细节的处 理,使住宅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目的和意义
目的
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特点,探 讨桢文彦的设计理念在集合住宅设计 中的应用和影响。
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 理论,为现代集合住宅的设计提供参 考和启示,促进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发 展。
02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桢文彦生平简介
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53年赴美国留学,在哈佛大学学习城市规划与设计。
设计师应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关注可持续 发展和人性化需求。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提供支持和政策 引导,促进住宅设计的创新发展。此外,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借鉴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也是重要的方向。
感谢观看
THANKS
空间布局与功能规划
空间布局
桢文彦设计理论强调空间布局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代官山集合住宅通过合理的空 间布局,实现了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有机结合,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
功能规划
在功能规划上,代官山集合住宅充分考虑了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设计了多样化 的居住空间和公共空间,如休息室、娱乐室、健身房等,提高了住宅的使用效率 。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 彦设计理论分析
• 引言 • 桢文彦设计理论概述 • 代官山集合住宅项目介绍 • 桢文彦设计理论在代官山集合住
桢文彦
楨文彦的建筑风格及创作手法浅析马双泉建筑学084 200803302摘要:楨文彦是一位现代主义大师,对建筑和都市化都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设计手法。
槙文彦先生在概念上对于建筑的机能性,顺应日新月异的变迁性,保持不确定性的看法,采取开放端的认知。
而对于建筑在其环境中如何谐和,亦非常重视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纹理。
本文结合实例对楨文彦的建筑风格,设计手法以及在都市化方面的里轮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探讨他是如何把设计手法应用到建筑设计中的,从而为当代建筑设计者提供参考。
关键字:楨文彦,现代主义,轻盈,物质形态丧失,群造型,都市化Abstract: Maki Fumihiko is a modern socialist master, the architecture andurbanism has deeply the original opinion, in the long-term practicegradually formed its own unique style of the building and design gimmick.Maki Fumihiko in concep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unctional sex, complywith the changing of change, and keep the uncertainty opinion, take thecognitive open. And for building in their environment how to harmony, also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ity, culture, and human nature of texture.This paperMaki Fumihiko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design methods in theurbanization and the wheels for the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and discussesthe design gimmick how he is applied to the design of buildings, which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 designers.Key words: Maki Fumihiko, modernism, lightsome, loss of physical form,group form, urbanity引言:曾于1993年赢得被建筑界喻为诺贝尔奖—普立兹克建筑奖的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之后赴美CRANBROOK美术学院留学攻读建筑硕士,1954年更进入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攻读建筑硕士,并任教于美国,日本各大学,先后担任过美国华盛顿大学建筑研究所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等著名大学之教授讲师,1959年后返日成立事务所,并任东京大学教授至今。
桢-文彦
空间分析
• 休息厅是“静”的,一种轻舒 胸臆、云淡风轻的宁静。大 面积的透明玻璃窗引进了室 外广阔而优美的景致,使家 属从悲痛的心情中得到缓解 和平伏。室内大量使用温暖 的木材,光线漫射于室内, 墙面也引进了柔和的弧线。 每一个小节点都不遗余力地 追求精致和简朴,一切无谓 的装饰都被舍去。休息厅的 空间是外向的、明亮的、温 暖的。
空间分析
• 建筑在形体上采取了一种谦逊而平和的姿态,尽量使 自己融合于环境中,但又以葬礼室倾斜的体量和休息 室花园的斜隔板悄悄地和小坡度的地形作呼应。建筑 从形体上就毫不掩饰它的主题:静。生与死的纠缠在 这里被淡化到最小,死亡似乎只是一个人生的驿站, 有淡淡的离愁,却没有无奈的悲痛。
• “静”是一种境界,无论表现在建筑师的思想,还是他 所营造出来的空间。事实上,风之丘火葬场里不同的 空间,功能不同,形态和材料也各异,但是有一点是 共通的,就是它们都表达了不同形式的“静”。
• 考虑到建筑本身的特点,该项目需要一块宁静的 大规模的基地,并要确保不侵犯周围的环境。在 名为"风之丘"的基地上,原有的墓地与一群最近 挖掘出土的古代坟墓合为一个整体。基地是空旷 而宁静的,碧空旷野,一望无际,给了建筑师很 放松的空间,很好的符合了建筑的需要。
平面简析
• 建筑根据功能的需要分成三大部分,分别是八角 形的葬礼厅、三角形的休息厅和正方形的火葬厅。 葬礼厅用于举行一些宗教仪式和守夜,火葬厅是 瞻仰遗体和火化的地方,休息厅让家属在各种仪 式间得到休息和平缓心情。每个建筑空间的特点 决定了光线的进入方式、空间的比例以及材料的 选择。
空间分析
• 随着展室尺度的增加, 活动的内容也随之而丰 富。
• 此外,整个建筑是作为 一个大的流动空间设计 的,力求做到再大的活 动,人们也能来去自由。
从桢文彦到山本理显_谭源
摘要:作为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理念的某种批判,日本建筑师从遍布世界各地的聚落形态景观资源中获取设计灵感,形成了聚落形态建筑观。
对于在建筑设计中建构城市整体特征,消解现代主义建筑的权威式品格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聚落、建筑观、城市设计一、引言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作为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批判,承袭西方文化背景的欧美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提出了新理性主义、类型学、新城市主义等传统价值取向的城市设计或者建筑设计理论。
目的在于从西方城市建筑传统中获得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灵感,消解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带来的城市景观视觉混乱与城市环境上的困境,重建和谐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
然而,对于缺乏类似传统的日本建筑师而言,如何在建筑设计中建构城市整体特征,消解现代主义建筑的自我表现的趋向,却不得不努力寻找新的途径。
在这种文化困境的背景下,一些建筑师将目光投向了遍布世界各地的传统聚落,希望获得不同于其欧美同行的对于城市的新理解。
建筑师桢文彦、原广司、山本理显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为什么是聚落所谓聚落,其概念最初来自于文化人类学,是特指有一定人口团体构成的相对独立的、没有文字书写历史的前工业化地域社会。
由于人类的群集本能,人类社会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常是以聚落的方式生存的,同时也创造了许多典型的聚落景观。
尽管这些聚落景观常常达到了很高的美学成就,但是,至少在上个世纪中期以前,它们并没有进入典型的持欧洲文化中心论的西方建筑学者的研究视野。
对于西方建筑师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如何在自身文化传统中寻求帮助。
在欧洲,建筑师不断试图从中世纪城镇形态中提炼城市设计的范式,以求颠覆流行一时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理念。
在北美,建筑师感兴趣的对象变成了传统的北美小镇,并导致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提出。
虽然这些建筑师对传统城市形态做了现代化的重构,但是其深刻的西方文化背景的痕迹仍很难被完全抹掉。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设计流派的作品往往具备某种程度的西方传统建筑的特征。
试论文脉传承在我国现代城市建筑更新设计中重要性——槙文彦“奥”建筑思想的启发
规划与设计gui hua yu she ji46试论文脉传承在我国现代城市建筑更新设计中重要性——槙文彦“奥”建筑思想的启发◎李敏摘要:以日本著名建筑师槙文彦“奥”的建筑思想为理论基础,聚焦我国当今城市建筑更新设计中的文化缺失问题。
通过解读槙文彦“奥”的建筑设计思想中的根本——建筑中的文化传承作用,试图梳理出文脉传承在城市建筑更新设计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槙文彦;建筑思想;文脉;城市更新一、“奥”建筑思想概述(一)槙文彦及其建筑哲学1928年,槙文彦于日本东京出生,当时的东京大部分都是木造建筑。
20世纪30年代的东京山手地区,住宅周围基本都覆盖着茂密的植物,暗淡的木色建筑和葱郁的绿色植物是当时东京给人的主要印象。
就这样,槙文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着东京古老的街区形态和空间秩序,在此地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这段童年时光对他的建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2年,槙文彦在东京大学建筑系学习,毕业后师从建筑大师丹下健三,继而去到美国深造,直到1965年回到日本,在东京正式开始了他的建筑生涯实践。
槙文彦自幼生长的环境赋予了他日本浓厚的文化传承,而曾在美国求学并且在世界许多地方进行旅行、演讲的经历,又给予了他对西方理性主义中的某种认识。
在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正盛行的时期,他继承了家乡中的感性,并以此来对西方的理性进行丰富,用新的技术展现了地域性以及人文精神,形成了一种新的建筑观念——槙文彦的建筑哲学。
“奥”的建筑思想便是槙文彦的建筑哲学基础在他在一系列的建筑设计实践中的体现。
(二)“奥”的建筑思想槙文彦本人提到“奥”这个字在使用时,总是会与空间深度有关,表示相对距离或者是在规定空间里的距离感。
与其他国家相比,由于日本国土面积较小,所以人口相对稠密,因而对于有限空间中的相对距离感的体验更加密切。
从城市建筑设计的层面上来看,正是因为槙文彦的发掘和应用,“奥”字更被赋予了非常丰富的内涵。
西方教堂的出现是中心观孕育出的高塔文化下的产物,在槙文彦看来,明显的、眼之可观目之所及便能给予人强烈感受的是一种外在空间的体现。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
桢文彦:建筑的永恒之魅1993 年,65 岁的日本建筑师槙文彦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茨克奖,成为到当时为止历届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是继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建筑师。
两年后,安藤忠雄也获得该奖项。
在日本建筑史上,槙文彦和安藤忠雄的地位相差无几,但两人的求学经历却大相径庭。
安藤忠雄高中毕业后辍学在家,自学建筑,后考取拳击手执照,只为能够在出国比赛时游览欧洲诸国的建筑。
相比之下,槙文彦的求学经历则显得太过平淡。
1945 年二战结束,文彦考取东京大学建筑系,1952 年,他远赴美国密歇根州Cranbrook 艺术学院继续深造,随后进入哈佛大学设计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建筑学硕士。
在他求学过程中,还受到丹下健三以及伊利尔·沙里宁( Eliel Saarinen)等多位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亲自指导,因此他的建筑哲学融合了日本的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双向交叉。
上世纪60 年代,战后重建工作在日本如火如荼地进行,住宅和城市公共场所都显得非常紧缺。
留学回国的文彦开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项目接踵而来,根本没有停歇下来的时候。
文彦的作品深受日本与西方建筑界推崇,被尊称为“精致的现代派”。
在许多个案中,他常能运用精致的现代材料或是现代工法,来展现古朴风格或是具有强烈文化色彩的建筑风格。
槙文彦从来就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他公开表示,自己喜欢竞争。
“竞争使我们保持年轻与活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槙文彦的设计项目有增无减。
2009 年,由槙文彦设计的宾夕法尼亚大学公共政策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多媒体实验室、东京国际佛教学大学院大学以及加拿大渥太华的一栋伊斯兰建筑相继落成。
2011 年,中国台湾将出现两座分别为86 层以及64 层的双子星大楼,新楼竣工后,将成为仅次于台北101 金融大楼的台湾第二高建筑。
双子星大楼的设计权是槙文彦在2005 年通过竞标获得的,他击败的强劲对手包括普利茨克奖得主扎哈·哈迪德,以及理查德·罗杰斯。
桢文彦集群造型理论实践
浅谈桢文彦的集群造型理论的实践摘要:城市的形态永远是其在某个时代的造型,而城市的造型过程中却往往并存着不同的时代。
集群造型主义理论是一种新的城市设计思想,本文通过对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以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为实例的品析,以认识这种城市设计方法。
关键词:集群造型,集合住宅,街区一、集群造型主义城市观1.桢文彦的背景经历桢文彦(maki fumihiko)(图1)1928年出生在日本东京,其在东京的经历使其对东京城古老的城市街道中的普遍形态和空间序列有着敏锐的认识。
东京大学的建筑学教育使他对日本和西方的空间认识和体验更加深刻了。
毕业后随丹下学习,这使他又接触到了西方理念。
之后他到美国进修,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建筑师的影响。
这对他认识现代空间和时间的概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1965年,他回到日本东京,成立了个人事务所。
2.桢文彦集群造型主义理论的形成他的都市化思想在其早期的论文和设计中就有体现。
他通过对日本传统村庄和地中海沿岸山城民居聚居模式的理解,认为那就是由一些简单的空间元素组成的形式集,是蕴含着人类自身本能的文化概念,是处理城市动态发展和不可预见性的设计方法。
日本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规划追求不断的扩张和利益,城市中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土地紧缺和环境恶化的问题,至70年代,东京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971年的政府报告《东京抵制污染的提案:当务之急的改革要求》阐述了城市中各种污染形成的历史”[[ [[]] [德]泰勒等.桢文彦的建筑——空间、城市和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129.]]。
当时的部分日本建筑师对城市的发展和设计也缺乏关心。
对此,桢文彦并没有感到气馁,而是主动去面对,理性地分析和思考城市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
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过于功能理性,城市生活和建筑空间很机械,人们厌烦生活在那冷漠、单一的空间环境中(图2)。
因此,桢文彦从内部空间形态丰富的自然聚落获取灵感,聚落之中单元与整体之间那种松散的结构和整体性,那种动态的、不连续的特征对集群形态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研究对比桢文彦与安藤忠雄
研究对比桢文彦与安藤忠雄摘要:从丹下健三到桢文彦,再到安藤忠雄,日本的建筑现代化的历程迅速而又不失其传统的文化特色,这就是本文通过两位建筑师受教育的背景、传统文化影响,和建筑设计中,对于相似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方法,进行列举对比,希望能从中得出在建筑现代化的今天,如何进行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关键词:桢文彦、安藤忠雄、地方特色、城市与空间、文脉、建筑建造abstract: kin three to frame wen yan from dan, then to tadao ando, the japanese in the course of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the quickly and do not break its tradi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based on the two architects affected by traditional culture background, educatio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opinion about the similar problem and solving method, are compared, and hopes to draw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ization today, how to do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keywords: frame wen yan, tadao ando, and local characteristics, city and space, context, building construction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正文:桢文彦和安藤都是世界建筑普利策奖的获得者,同样做为日本获奖者,这两位建筑师的设计风格和建筑的观点,有着各自鲜明的特点。
代官山集合住宅—桢文彦设计理论分析
代官山
代官山,日语叫做Daikanyama与惠比寿相邻,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属于东京中高阶级的住宅区,气氛高雅
曾是日本集体住宅的创始地 东京五大潮流地标之一,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充满着散步气氛的城市花园
集合住宅
PHASE 1
PHASE 2
PHASE 3
PHASE 4
PHASE 5
PHASE 6
设计分期与手法: 沿路空间=沿旧山手路的线性空间+建筑群中临街角的点状空间(线型街路+雁型建筑+点型广场) 街路空间与底层室内空间渗透 公共的步行者空间以高差限定,与街道连接又自具场所感
六个点型广场形成形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构成这个街区的基本特征,亦是整体规划的构图介体……
场所形成: “建筑向场所开放” 提出作品的最终目的并非仅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在城市组构中加强地点感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筑形成场所,却又要在场所中自我消除。人的空间感常以场所为中介。 表现形式为建筑元素与广场连结,从而使得广场成为场所整体形式的主题或焦点,成为不具任何实体构架的负空间。
而,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 槙文彦第一次希望证实他新的城市设计的方法……
1993 The 4th UIA Gold Medal(UIA金奖) 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
桢文彦的理论
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 巨构 形式组群 场所形成
形式组群: 他提出一种精心设计的“小局部” 的融合,这些小局部可以引起由局部动态的发展,并且形成一个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整体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看作是整个形式组群的集合。 这种“群集”的形式并非只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围合与构成,置于一个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群集”不仅仅是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
群集理论和桢文彦建筑作品解析在日本东京代官山起伏地段有一片具有新时代都市生活气氛、充满人情味和高雅建筑格调的新街区,这是国际著名建筑大师桢文彦以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多年实践的产物,通过整个建筑群可以对其提出的“群集理论”有个更为直观的认识。
一.群集理论的概念“群集理论”是桢文彦在美国任教期间对于集合造型方面的中心论点,其主要内容是:分析建筑与城市形式间的关系,确立以建筑作为城市综合体中的元素与相关各方面因素“群集”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构图,而将建筑在初步设计的构思阶段就置于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建筑不只作为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是一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这种理论其实包含了空间社会学、建筑策划等意识。
桢文彦对空间可能性的感知通过他对日本环境秩序的研究而丰富起来,通过研究提出了两个主要的结构,一个象是建立在东京保留着扭曲狭窄道路的山手地区,然后象电影剪辑一样显示出直线形式的空间。
第二个是在"下町"这样的老城区的典型,只有狭窄的临街立面的房屋展现出由水平带状的过滤层次组成的浓度的空间。
在各种情况下,与日本传统“奥”的概念相关的动态空间运动模式用流的神道都观念发生移情作用,流动,最终形成了他的特有的建筑理论。
二.群集理论的应用实践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这片历时25年(1967~1992)由桢文彦综合设计事务所设计而建成的街区,表现出一种连续性、阶段性的建筑与城市设计思想。
其基本构思是以分阶段性的群体建筑元素形成具有“故乡性”与“异乡性”的场所感,创造街区“场所感”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的复合性。
其设计的构思主题为:线型街路+雁形建筑+点形广场。
六个点形广场各具环境特征,尺度宜人,形成了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从而构成这个街区的基本形象。
从城市设计方面分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立足于三个基点:·场所构成:空间质量的公共性与私密性;·都市集落构成:具有城市中地域特征的城市组织;·时间与风景构成:东京街区的历史意象的“车轮”。
Botond Bognar评桢文彦
Botond Bognar评桢文彦:从“组群形式”到“轻灵”:评靠近新千年时桢文彦的建筑城市笔记人2013-08-20 05:31:21【在读桢文彦的英文本的一个旧专集,就译了他的那几篇论文,但是读着读着,觉得Bognar这篇评桢文彦的文章,其实也很有料;那就先草译出来,图稍后再补点。
其中,越到后面,观点越多。
喜欢当代日本建筑的人,是可以从桢文彦这里,看到他与矶崎新、筱原之间的那些交往状态下的共识,以及差异——说实在的,第一次看桢文彦的建筑,没什么特别的感受。
倒是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想再去现场瞧瞧了。
下次,日本。
】Botond Bognar“我们当如何选择?重还是轻?……唯一能确定的是,轻/重的对立是最为神秘也是最为暧昧的对立”。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跟他的许多同代人不同,桢文彦将两种很是矛盾的对立在实践中统一了起来:一方面,是对既理性又恰当的建筑手法的伦理性追求,另一方面,则是承认现代世界条件并且直面信息爆炸和不断升级发展的那样一种具有讽刺性的能力。
桢文彦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奥林匹亚之眼,看着后者那不可避免的分裂性格。
不怕犯错,桢文彦也接纳了解构主义建筑在面对任务书时的那种不在乎,他将之理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分裂人格的一种反应。
与此同时,桢文彦保持着独立、审慎的立场,但是不会走到反动的地步,他抗拒着比之年轻的建筑师们所无法抗拒的在建筑造型和形象上的那种放纵。
所以,他的作品有着一种焦虑和乐观的不和谐和矛盾的混合。
一方面,桢文彦持有极其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也在投射希望的思想。
”——肯尼斯•弗兰姆普顿,《1993年桢文彦获普利克兹奖的评语》■前言/语境从1950年代起,桢文彦的建筑就开始繁荣和发展。
如今,作为如时间最长、最为杰出和最为多样的设计实践之一,桢文彦的建筑跟日本社会的迅速发展与戏剧性变化,跟问题多多的既刺激又挑战的世界建筑与设计,保持着平行。
其中,他在日本既经历过跟其他国家所共享的某些激荡的决定性事件,又经历了那些只有日本才有的事件;诸多事件无疑后来对于桢文彦作为一个设计者和思想者的成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槙文彦建筑材料应用凸显建筑艺术美
槙文彦建筑材料应用凸显建筑艺术美尚尔基北京林业大学100083摘要:模文彦是享誉世界的日本著名现代建筑家,他成功地通过建筑材料的使用将建筑艺术创造性地融入到建筑技术中,推动日本建筑走向世界顶级建筑的行列。
本文将从槙文彦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作品分析其如何通过建筑材料将建筑技术和艺术结合起来。
本文的特色是:1.选取槙文彦作品中最具代表性以及具有突出特色的做分析,如藤泽体育馆等。
2.将槙文彦设计作品以时间角度排列,分析其建筑风格技术的转变。
3.突出建筑材料的角度,把槙文彦的作品相结合分析,并总结出其将建筑技术与艺术结合凸显建筑美的方式。
关键字:槙文彦艺术技术材料细部建筑中图分类号:TU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正文:建筑作为综合性的艺术,与哲学、社会学和科技、文化艺术等相关领域表现出越来越密切的、更为本质化的联系,古代社会以手工方式生产的建筑,工业化社会以机械化生产的建筑,其创作原则与建筑美学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以高科技方式生产的要求。
许多先锋派建筑师已经为此做深入的探讨,创作了一大批适应新时代,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建筑作品,他们的作品表达出一种新的感觉化思潮:以感性表象压到理性本质,以突出的个性表现普遍性的整体原则,以感官的直接性压倒抽象的概念性。
号称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建筑奖不断被授予这些先锋派建筑师。
模文彦先生1928年出生于日本东京山手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著名现代建筑家、教育家,曾获得日本建筑师协会奖、国际建筑师联合会金奖以及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茨克奖等国内外多项大奖。
他是日本最年长的著名现代建筑家,也是居亚洲之首的世界级设计大师。
i对于槙文彦来说技术一直是一种手段,而不是设计存在的目的或理由。
槙文彦曾经表达他的立场:空间塑造是建筑设计的最重要的工作—它必须用表皮来围合一个空间。
表皮的交点或者相遇的地方就是细部出现和技术进入的地方。
这些地方也都是建筑材料使用的关键地方。
ii技术为创造空间形象的思想倾向做出贡献,只有通过技术,空间才能变成建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式组群:
他提出一种精心设计的“小局部” 的融合,这些小局部可以引起由局部动态的发展,并且形成一个 一直处于变化中的整体的城市:这个城市被看作是整个形式组群的集合。
这种“群集”的形式并非只限于设计中某些理性的围合与构成,置于一个城市复合性的背景下考虑, “群集”不仅仅是某种物质实体的表现,而最终导致某种社会形态的“群集形式”。
.
7
集合住宅
广义的集合住宅是指在特定的土地上有规划地集合建造的住宅,包括 低层、多层和高层。 集合住宅一词来源于日本,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在香 港有“公屋”这样类似的名词,在新加坡则有“组屋”一词等。
.
8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 HILLSIDE TERRACE
1967-1992 历时25年
如何保持分階段設計的連續性? 1.街區邊界形態的明確性; 2.街道(舊山手街)與代官山集合住宅區 廣場聯系節點的清晰性; 3.以日本“連歌”的形式協調不同階段的 建築群 4.分期設計、開發的建築形成都市表層的 層次感 5.建築形態簡潔、關聯、整體、連續
.
11
设计分期与手法:
沿路空间=沿旧山手路的线性空间+建筑群中临街角的点状空 间(线型街路+雁型建筑+点型广场) 街路空间与底层室内空间渗透 公共的步行者空间以高差限定,与街道连接又自具场所感
.
5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6
代官山 代官山,日语叫做Daikanyama与惠比寿相邻,位于东京都涩谷区,属于东 京中高阶级的住宅区,气氛高雅
曾是日本集体住宅的创始地 东京五大潮流地标之一,时尚流行的代名词 充满着散步气氛的城市花园
.
25
丹麦驻日本大使馆
1979-1983
.
26
故意模仿街线的形状,给人一种 移动的感觉
.
27
第四期 1984-1986
.
28
.
29Biblioteka 第五期 1987-1990
.
30
.
31
三座建筑的组成帮助与旧代官山集合住 宅街区保持一种比例感
第六期 1991-1992
.
32
高度维持 首次向街的外墙置于南侧 庭院采光极佳
.
4
场所形成:
“建筑向场所开放” 提出作品的最终目的并非仅限于建筑物本身,而是在城市组构中加强地点感及 其相互间的联系。建筑形成场所,却又要在场所中自我消除。人的空间感常以场所为中介。
表现形式为建筑元素与广场连结,从而使得广场成为场所整体形式的主题或焦点,成为不具任何实 体构架的负空间。
而,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 槙文彦第一次希望证实他新的城市设计的方法……
.
9
朝倉家族
街区建筑复合功能:
居住 +商业店铺 +办公室 +大使馆与外交公寓
旧山手街
建筑地段的形状不规则
沿街一面较为整齐
.
地势向内逐渐倾斜,西南角落1差0 大
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區的 基本設計思想架構:
以分階段性的群體建築元素行成具有“故鄉性” 和“異鄉性”的場所感。
街區“場所感”的公共空間與私密空間的複合 型
.
15
虽然25年间外因变化,但从基本的总体设计思 想直至建筑的细部处理,都统一控制于独立完 整的构思之中……
.
16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17
第一期
1968-1970
.
18
在代官山集合住宅的设计中,已经 暗示出了一种从槙文彦早期的大尺 度的城市思想向具有亲和力的城市 局部的转变,并且开始出现了对细 部的关注。“我发现在大尺度的城 市设计中很难去关注细节。”从大 尺度往小尺度的转变很自然地伴随 着对单个元素的重视和对当地遗产 中精华的认识而产生的。
.
19
.
20
第二期
1971-1974
.
21
空间的概念来自于把城市的流动空间延伸
到单个的建筑空间中去。通过不同尺度的
程度的围合,槙文彦形成了随着运动,或
者是潜在的运动而变化的空间,它的空间
囊括了传统设计的茶室风格和现代主义的
. 连续空间。
22
.
23
第三期
1975-1978
.
24
与一期工程相隔十年,改 抹灰墙面为方形瓷砖饰面, 出现曲线形的门斗台阶以 及一些入口处的凹廊……
.
33
钢框给予主体 感,波状铝板, 多孔铝板,冠 状的瓷砖,赋 予建筑物一种 适宜的时代 感……
.
34
空间的通透感
.
35
建筑与街道形态上的对话,贯穿与整个山坡平台的设计过程之中。
公共空间是这个对话的重点,设计发展过程中的公共空间特征随着时间
的变化变得越来越开放和富有吸引力……
在设计中槙文彦运用日本传统“庭”(niwa)和“奥”(oku)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
1
• 1.桢文彦的理论 • 2.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总述及主要特点 • 3.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分期阅读
.
2
桢文彦 Fumihiko Maki
1993 The 4th UIA Gold Medal(UIA金奖) The l5th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
的概念来组织不同层级的公共空间。“庭”的概念提供了一种日本传统
自1950年,槙文彦从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离开日本前往美国和欧洲“接触”西方的建筑文化;60年代末从美国哈佛大学回到日本;1993年,槙文彦获得被称为建筑诺 贝尔奖的UIA奖和美国普利兹克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公认。当时,槙文彦感到这一切起源于他与东、西方两种文明体系的接触过程,由东西方双重建筑文化的孕育。建
桢文彦1928年生于东京
1952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
1954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
1956~1965年间先后任华盛顿大学和哈佛大学副教授
1979~198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56年成立(株)桢综合计划事务所
现任美国建筑师协会名誉会员,英国皇家建筑师协. 会名誉会员
3
桢文彦的理论
城市调整的三种可能性: 巨构 形式组群 场所形成
PHASE 3
PHASE 4
PHASE 5
PHASE 1 PHASE 2
.
PHASE 6
12
广场 六个点型
形成形成代官山集合住宅街区的核心序列,构
成这个街区的基本特征,亦是整体规划的构图介体……
.
13
都市中的村庄性格……
街角广场 复合广场
购物广场
.
14
庄园广场
庭院广场 阳光广场
都市中的村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