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维目标的地理情境教学设计 精选教育文档
1_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教学目标设计-师大附校
地理教育新视野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与单元教学设计北京教育学院张素娟CONTENTS一何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三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设计一、何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深综改新变化新思考为什么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教育育人呈现了问题:师生苦、累、烦、厌,育分不育人,解决问题能力差——知识碎片化,结构堆栈化,考试应试化,“地毯式”轰炸,疲于应付——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合上书什么都忘掉,面对现实问题时全傻掉——体会不到学科功能和知识的价值——学生失去德性、理性、灵性和人性通过评价改革撬动课堂教学变革新中高考新变化新思考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实际获得”:从关注“如何教”到“如何学的过程”;从“我要你学”到促进学生“想学”“爱学”;从“学会”到“会学”“会用”;为其今后的幸福生活发展服务。
——从关注“选拔”到提供“选择”;从“育分”到“育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2.0版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0版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3.0版2016年普通高中地理课标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育分教书育人教做人•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能力。
•将知识获得回到具体的情境中•具有连续性、阶段性•实际获得和水平分级•其培育需要一以贯之,循序渐进•可以由教育、训练和实践而习得•核心素养贯穿于内容和学习标准之中•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情境学业质量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知识/如学交规技能/如学移库能力/如路考情境反思素养—关键能力如安全行驶—必备品格如礼貌行车—价值观念如尊重生命读书做事做人地理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中独特的学科组成部分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基本思想方法基本价值观念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学科特有的能力和核心知识有哪些?地理核心素养审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核心和灵魂,体现学科视角、学科研究对象和任务基础和前提,体现学科特点重点,是学科应用价值的体现,归宿和提升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共生共存:——依托区域情境进行综合思维——运用综合思维进行区域认知和实践运用——在实践运用中获得人地协调观二、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解析地理核心素养之-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情境教案
初中地理教学情境教案1. 让学生掌握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状况等基本地理知识。
2. 通过分析中东地区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2. 中东地区的气候特点3. 中东地区的资源状况4. 中东地区地图的阅读与分析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幅中东地区的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任务,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中东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资源状况。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讲解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资源状况,引导学生掌握地理知识。
4. 地图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中东地区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 课堂讨论教师组织学生就中东地区的地理特点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反馈,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2. 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读图、析图能力培养:通过分析中东地区的地图,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读图、析图能力: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3. 学生地理素养: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资源1. 地图:中东地区地图、气候特点图、资源分布图等。
2. 图片:中东地区风光、民俗风情等。
3. 教材:初中地理教材。
4. 网络资源:关于中东地区的相关新闻、报道等。
七、教学建议1. 注重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地理科目三教案设计万能模板
地理科目三教案设计万能模板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了解地球的各种地理现象和自然规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和地球环境保护。
2. 难点,地球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和案例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介绍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气候和气象等内容。
通过图表、实例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相关知识点。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些地球环境保护的案例,如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资源污染等,让学生分析案例背后的地理规律和环境保护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地球环境。
4. 活动设计。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5. 总结与展望。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地球环境保护活动,展望地球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
四、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
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地理现象和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知识。
2. 实地考察。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的自然地理现象,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激发了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地球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点,避免一味灌输,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反馈。
地理教案目标与素养,情境与问题
地理教案目标与素养,情境与问题标题,探究地理教学,目标与素养,情境与问题。
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地理教学,学生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他们对地球的关注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探讨地理教学的目标与素养,并结合实际情境提出相关问题。
地理教学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促进他们对世界各地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地理意识。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地理思维和地理情感,是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地图、气象图、地形图等地理信息,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环境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设计地理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环境,增强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地理情感。
然而,在地理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如何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注和理解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地理问题;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对地理环境的感知和理解。
总之,地理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解决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情景式教学初中地理教案
情景式教学初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 通过情景模拟,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2. 气候与人类活动的适应与调整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各地气候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景模拟(1)教师设置情景:假设你们是一群探险家,即将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探险。
请你们根据所学的气候知识,选择合适的探险时间和路线。
(2)学生分组讨论,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制定探险计划。
(3)各组汇报探险计划,教师点评并给予建议。
3. 课堂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情况,讲解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重点讲解气候与人类活动的适应与调整。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世界各地因气候原因导致的自然灾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气候变化,学会适应和调整。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课后调查家乡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下节课分享。
四、教学反思通过情景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气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地理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同时,注重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论教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
论教养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引言:教养是指父母或教师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成为有纪律、有素质、有责任感的成年人。
然而,在实践中,很多教育者并未明确教养的目标,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本文旨在探讨教养的三维目标教学设计,其核心是培养孩子的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维度的发展。
一、情感维度的培养目标情感是人类的基本属性之一,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在教育中,培养情感的发展是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之一。
情感维度的教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帮助孩子学会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包括愉快、愤怒、悲伤等情绪的表达和控制,使其能够适应各种情境。
2. 培养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孩子正面情感的表达方式,学会积极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3. 培养情感智力:通过情绪管理和情感表达的培养,提高孩子的情感智力,即对情感的认知和控制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与他人相处。
二、认知维度的培养目标认知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接受、处理和理解能力。
在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是教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认知维度的教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分析、综合、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习能力: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培养其学习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动力。
3. 培养创造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三、行为维度的培养目标行为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举止和动作。
在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教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行为维度的教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礼貌与礼仪: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规则,培养他们良好的礼貌和礼仪观念。
2. 培养责任感:教育孩子有责任感,能够理解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加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意识。
3. 培养道德观念: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以“原始农耕生活”教学设计为例
总结起来,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的历史教学研究, 反映了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双基教育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三 维目标则进一步学生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其综合素质和能力。而核心素养的培 养则是历史教学的更高层次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以适应 未来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能理解并掌握人类 文明所包含的各类型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能力或是能理解 和尊重多元文化实现文化创新再者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社会参与核心素养的要 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这方面的核心素养包括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 融入社会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准确地说是为国家为民族的崛起而
在当今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议题。从“三维目标”到 “核心素养”的转变,体现了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本次演示以“自然地 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如何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一、背景介绍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各种地理 要素相互、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因此,“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是地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也是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 领悟和体会情感教育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方面的内容实践表明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 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有助于培养 学生的自主发展核心素养这方面的素养主要涉及到学生能健康生活具备批判性思 维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学会利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或是解决 现实问题所必需的科学思维此外这样的教学设计也符合文化基础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中国教育不断 进步、不断完善的过程。从最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到后来的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再到现在的核心素养,每一次变革 都是对前一次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探索和理解。
浅谈科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设计与实施-毕业论文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的重点是确立了三维的课程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个维度的目标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知识与能力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是桥梁,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之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如何转变观念,理解内涵,到能够理清关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科学课程教学中对三维目标教学设计与实施简要分析,目的在于更好的加强课堂教学效果,确立恰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促进三维目标的融合,为以后的课程目标制定与落实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三维目标;融合前言学习目标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在课堂上提倡启发式以及讨论式教学,这样的教学目的一方面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双基”培养目标的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是在对科学教育本质的认识上,更进一步飞跃。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设计合理的三维目标,才能够使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基本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能够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三维教学目标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对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
这就需要教师做好三个维度的巧妙整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来优化教学过程,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氛围的熏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进一步养成有现代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等。
一、正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坚持教学目标具体化围绕“三维目标”开展教学研究,吃透深层含义,所谓“知识与技能”就是指学生该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课程结束后应该培养的能力,学生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所需要的技巧和能力;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融合就在于,知识与技能同时也是在情感态度的动力支持下形成的产物:学生的知识越丰富,对于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欲望就越高,而最终获取的知识与技能也就越多,这样形成一整套良性的连锁反应,有助于学生的提高。
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策略
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策略
以下是一些高中地理情景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通过模拟真实的地理环境或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如模拟地震、模拟气候变化等。
2.利用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如视频、音频、图像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如制作地理纪录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等。
3.引导探究:通过提出问题或挑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思考,如设计地理实验、组织地理考察等。
4.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探究地理问题,如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地理报告等。
5.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现象,如制作地理模型、设计地理地图等。
6.引入案例:通过引入地理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如利用地理新闻事件、地理案例分析等。
7.引导反思: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如组织地理反思、撰写地理心得等。
8.鼓励创新:通过鼓励学生创新和尝试,让学生在探究和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如组织地理创新大赛、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等。
9.强化评价:通过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进步,如组织定期测验、评价学生作业等。
10.整合资源: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支持,如利用校外地理资源、组织地理交流等。
基于_三维目标_的教学目标认识
养”等表述指向预期结果。因此,若教学目标脱离 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过程 (即使是作为一种预 设的教学设计)本身,无疑是缺少联系和片面的观 点。我们期望的教学目标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出发, 以学生在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 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获得为目的,同时把学生的主 体性与教师的引导性贯穿于整个教学法活动中去。 这样的教学目标才是我们正真需要的教学目标。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2012 年 第 1 期
同时也是检验有效教学的依据,即教学目标的设计 计的基点,分析学习需求要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为
有效、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效和教学反馈及改进有 起点。如学习者能否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和要
效。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这样的教学是 求与学习者实际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学习任务
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它指引 着教学的方向并指明学习的质量标准,它在教学中 起着导学、导教方 式 有 两 类,一类是采用结果性目标方式的行为目标,即明 确告诉人们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是什么,所采用的 行为动词要求明确、可测量、可评价。根据教材编 写的目的、意图,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分层次使用 “了解”、 “理 解”、 “掌 握”、 “灵 活 运 用”。 其 中, “了解” (事 实) 主 要 是 指 对 信 息 的 回 忆。 “理 解” (概念) 是指能够用自 己 的 语 言 解 释 信 息。 “掌 握” (原理)。 主 要 是 指 能 够 将 知 识 运 用 到 所 学 的 情 境
一个静态的、封闭的过程。而新课程倡导的是以学 分析: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串连起来。先确定学
生发展为本位,那么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学目标 习者起点行为和特征,再将任务分解为具有可操作
首先就应该体现在目标的三维结构上,这样的教学 性的子项目,落实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任务
关于三维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再思考(地理教学)
深圳市龙岗区教育局教研室(518172) 吴金财“三维目标”作为一个课改名词已经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熟知,也是新课改在教学层面上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1]。
但是,在课改和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已被严重误用甚至是滥用。
最突出的普遍问题是,绝大部分教师都直接将“三维目标”的框架模式机械地套用在课堂教学目标上。
一、“三维目标”是什么“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简称,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来的一种课程目标体系。
这种简称的政策依据和表述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中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到,“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二是《纲要》中关于国家课程标准中提到,国家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此外,大部分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的。
虽然《纲要》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接使用“三维目标”一词,国家课程改革相关文件也没有对“三维目标”进行概念化,但是,从“三维目标”的政策依据和表述来源来分析,“三维目标”是指“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的“目标”是指课程目标,“三维”是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因此,“三维目标”是课程目标而不是教学目标。
作为课程目标,它是在课程设计与开发过程中,课程本身要实现的总体要求,是一种相对长期的目标,它不是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完成或实现的目标。
从制定者和设计依据来看,课程目标是由国家及课程专家依据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生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来制定的。
二、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2]。
高中阶段的学科教学目标可以分为模块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
地理的说课设计 (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章第节《》。
课型是新课。
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根据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二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状况,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2、说教学目标的确定(1)、知识与技能目标:(2)、过程与方法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3、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重点:难点: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应用个课时去处理。
4、说课时安排:课时那么在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二、说教法及学法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2)学案导学法:在学案上提出问题让学生采取自学的方式先解决一部分知识与能力问题,增强学生自己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3)启发式教学(4)多媒体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把学生轻松引入,通过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地理事物和现象。
这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2、说学情.学法指导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
所以要求我们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1.学案导学法 2.案例分析3.运用图表: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课中,图表是最重要的一种知识载体,在图表上可以获得很多地理信息。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
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地理课的教学设计1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中,地理教师关注最多是: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话题,有情境化的活动,有丰富的资源链接。
教材知识编排更加“精减”,活动环节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而传统教材通常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单一。
教师习惯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书本知识的获承、验证、记忆和积累的过程。
而新教材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地理》新教材,教师们难免会有困惑和茫然之感。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呢?__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为例,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教学。
要完成这样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
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信息反馈以及在哪一步骤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或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
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才能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无目的性。
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面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说,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做好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情况分析和结其知识结构的分析。
学生情况分析指摸清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如:年龄、性别、学习动机、认知成熟度、社会经历,了解学生从事该课程学习的认知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认知结构特点。
初中地理教学三维目标实施策略浅谈
初中地理教学三维目标实施策略浅谈摘要: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这三个维度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也是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必要方法和手段。
本文采用定义分析法,结合新课标改革内容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综合分析,在新的要求与思维下,如何将改革方向准确贯彻落实,在实际教学中达到知识学习思维训练与人格培养的三方面同步教学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新课标改革;三维目标KAPO模型作为一个新兴理论,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推进实行,逐渐走入教师的视野[1]。
抛去作为模型中高层次的学习事件Occurrence,另外三个维度K A P共同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目标整体。
通常来讲,三维目标理论横向上会被划分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模块中向上则会根据整个教学进程与逻辑顺序,将知识技能设为一维目标,过程方法视为二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设为第三维度目标。
三维目标教学理论中等三个教学目标,维度分别概括了教学总目标的三个方面。
一、分析与落实策略——一维目标核心知识与技能维度包括了具体的知识技能内容本身,以及获取收集处理相关知识信息与技能信息的能力和动力[2]。
这就意味着教师在传授相关基础知识与技能内容给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以及自身学习的时间动手能力和终身学习的热情与愿望。
对于这个维度的目标需求,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参与度和量化知识学习效用两种手段去促成目标维度的实现。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意味着教师应当放手,将教学课堂开放给学生,即让学生参与进教学任务本身之中,甚至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工作从备课阶段到授课阶段的整体内容中。
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参与进课堂的设计与课堂的教学环节中,学生才能对课堂教学有归属感和责任感,才会更关注教学环节的实行,更主动的去适应教学内容。
这样一来,在顺利让同学接收到课堂教学内容中最核心的知识与技能本身信息之外,还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学生的创新参与热情和实际实践能力。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如果不断向水里倒入沙土,插小旗的位置海陆情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海陆变迁呢?实验二:请同学们设计方案,如何使插小旗的位置由陆地变成海洋呢?(材料:水)综上所述,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有地壳的变动、海平面的升降、人为活动。
我们刚才通过实验分析了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在地球上这样的实例有很多,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实地考察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喜马拉雅山地区。
海底世界。
观察图片。
分析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
通过实验探究,缩短学生与自然变化的距离,使学生更易接受。
现在,大家来分析一下幽灵岛出现和消失的原因?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研究-教育文档
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问题(wèntí)情境创设的研究立体几何(lìtǐjǐhé)内容在高中数学知识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应该引起学生的重视.通过对立体几何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自身的数学思维.与初中几何知识相比,高中立体几何更加抽象,不易理解.所以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进行(jìnxíng)探讨和分析.一、创设类比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是根据平面几何产生的,两者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在学习平面几何的时候,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很快地解决难题.学生遇到立体几何的题目时,同样可以采取相似的方式.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将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割裂开来,没有看到两者的联系,这种教学方式显然存在一定的弊端.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通过将两者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平面几何联想立体几何的内容,从而使他们的解题思路变得更加灵活.例如,在讲“立体几何初步”时,教师应该创设类比问题情境(qíngjìng).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题目:如图1,四面体ABCD的六条棱均和球体相切,请求证AB+CD=AC+BD=AD+BC.在解这道题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联想平面几何题:四边形ABCD外切于圆,求证AB+CD=AC+BD.通过对比,学生不难发现,利用切线长定理就可以证明这道平面几何题.相应地,学生可以利用同样的方式,对立体几何体加以证明.首先分别设棱AB、CD的中点为E、F,在△ABE引EF 垂直于AB于F,可以得出EF和AB的长度关系.然后设EF的中点为O,也就是球体的中心,可以得出OA=OB=OC=OD.通过换算之后,就可以证明AB+CD=AC+BD=AD+BC.二、创设变式质疑问题(wèntí)情境,培养学生的立体几何思维立体几何内容中涉及很多定理和规律,要是对这些规律不能充分理解,就会影响到学生(xué she ng)后续的学习.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通常会让学生对这些定理加以背诵.事实上,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反而容易给学生造成额外的学习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变式质疑问题情境,通过设置和“变式”相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质疑,从而培养自己的立体几何思维.例如,在讲“立体几何初步”候,教师应该创设变式质疑问题情境.教师可以(kěyǐ)设计以下几何题:如图2,ABCD为空间四边形,而E、F、G、H分别为AB、BC、CD、DA的中点(zhōnɡ diǎn),请根据条件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这道题目需要用到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教师首先对该题进行证明:因为E、H是AB、AD的中点,所以EH∥BD,且EH=12BD.因为F、G是BC、CD的中点,所以FG∥BD,且FG=12BD.所以EH∥FG,且EH=FG.所以EFGH是平行四边形.之后,教师应该设计如下变式问题:如果AC=BD,那么EFGH是什么图形?如果AC=BD且AC⊥BD,那么EFGH是什么图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打开,让他们深入思考同一数学问题.三、创设梯度(tī dù)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立体几何的知识是层层递进的,前面所学的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基础.如果学生在学习时对立体几何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就会影响到他们的解题过程.教师(jiàoshī)应该创设梯度问题情境,也就是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创设过程.例如,在讲“立体几何初步”候,教师应该创设梯度问题情境.教师应该根据教学要求设计数学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题目:如图3,在该正方体中,根据图示要求,求证直线BH⊥CF.在学生解决这一问题之前,教师应该设计一些(yīxiē)简单的题目:该正方体中有几条面对角线?与对角线BH相交的面对角线有多少条?其他6条是异面直线,他们相互垂直吗?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由易到难的问题设置,学生能够逐步加深对于几何知识的理解.综上所述,高中立体几何知识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cùjìn)数学教学.首先,教师应该创设类比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创设变式质疑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立体几何思维;最后,创设梯度问题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内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三维目标的地理情境教学设计
文献标识码:A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在1978年受“外语暗示教学”中得到启发后首次提出的。
情境教学的理论在我国经历了30多年发展以来理论研究己日臻完善,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实践当中,特别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颁布试行以来,新形势下对地理教师在课堂中转变教学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情境教学开始成为落实“课程标准”的必经之路。
情境教学也开始越来越多被运用与地理课堂教学当中。
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却出现诸多问题。
例如: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多集中在开课部分,仅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之用;还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大都流于形式,浮于表而。
甚至,有很多地理情境的创设与所讲内容风马牛不相及,反而成了教学设计的累赘。
一、基于三维目标情境教学设计的设计原则
地理情境教学设计应该是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基于二维目标的架构而创设出来的具有真实、生动、具体、形象的场景或氛围,让学生能够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认识知识的本质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
因此,在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教学情境是情感环境、认知环境和行为环境等因素的综合
体。
情境教学使学生养成能力的同时又习得方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二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
因此,运用情境教学首先是钻研教材,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特点二方而构思和优选途径进行整体设计。
每课时都应明确教学目标,且目标应能带起这一课时的任务使情境教学中每个教学环节都
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二)真实性原则
真实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等特点。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很容易利用白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新知识,引起顺应过程,并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了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
相较于关注书本知识,学生更乐于关注生活。
学习情境越真实.学习主体建构的知
识就越可靠,越容易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从而达到教学的预期目的。
(三)科学性原则
知识的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也遵循这一规律。
因此,创设情境应该尽可能依据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架设好学习的框架,有层次、有梯度、考虑好问题的衔接与过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
情境的设计要考虑学生能不能接受;要设计好合适的“路径”和“台阶”,便
提供的教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来解决问题。
.
学情境,一定要合理可接受,要精心地选择和设计,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才能使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迁移,才可能使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日趋完善。
(四)趣味性原则
情境创设要善于创新、富有变化,既要让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又要有新的信息的刺激。
在学生想不到的地方出现新的情境,提出新的问题,对情境的内容、媒体的运用、组合的方式都应该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进入一种情境就获得了一种新的体验,得到了一种新的发现。
在创设情境时,要让新设的情境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好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他们产生积极思考的欲望。
二、地理情境教学设计
下而我们就以(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为例,进行具体的说明。
(一)从导入环节入手设计
根据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在情境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把情境作为整个教学流程的一条明线贯穿于教学始终,而二维目标则会成为一条暗线融合在具体的情境中。
例如:在本节课的情境导入部分播放《大黄鸭结束纬港之旅,万人送别大黄鸭》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思考:大家为什么如此迷恋大黄鸭及大黄鸭的来激还能以情景故事导入,历?不仅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发学生获取答案的欲望。
然后,给同学们介绍大黄鸭的来历及其背后的地理知识。
在本节课的结尾解决上课之初让学生们思考的问题。
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很轻松的探讨了大黄鸭的惊险历程,而且学习了洋流的分布状况及洋流的分布规律等“课标”要求的地理知识。
(二)从地理知识的构成属性入手设计
知识的构成属性即知识的形成机理,它是地理学家们根据自然现象,探寻地理规律,搜集大量的数据,经过反复实验最终归纳得来的。
正因为这些知识是经过前人们高度总结概括出来的,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生涩难懂,枯燥无味。
因此,在选择情境教学之前,应先进行“课标”分析、教材分析,然后梳理出这节课的知识点;将这些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哪些是陈述性地理知识哪些是程序性地理知识,据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情境的选择;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例如:在《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中,通过对“课标”分析和教材分析得出陈述性知识:洋流的概念;洋流的类型;寒、暖流的分布状况;程序性知识:运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说明洋流的成因,分析理想情况下洋流的分布状况并概括其分布规律;绘制“世界洋流分布图”,运用该图描述世界洋流的分布状况,并归纳洋流分布规律。
然后,据此开始广泛搜集了相关的资料,最终发现“小黄鸭的故事”的背后蕴藏着相关的地理知识且极具探索价值,尤其符合科学性、真实性、趣味性的原则。
.
(三)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上入手设计
从《大规模的海水运动》这节课的内容上来看属于逻辑推理能力较强且较抽象的知识,因此根据这样知识特点和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好采用探究式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的基本程序就是首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做假设性的解释,再设计实验进行验证,最后总结规律。
如:小鸭子是如何到达世界各地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是有规律的?是否是风吹的,顺着海水运动的?小鸭子的运动轨迹是否有规律?假如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是风,而全球风带的形成与气压带的形成是我们上节谋所学的内容,“全球风带与洋流模
式图”,利用已有的风带知识推导出理想的洋流分布模式,推导
出洋流分布基本模式后,运用气旋、反气旋的知识以及通过观察,归纳出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在此基础上,利用动态的多媒体演示,引导学生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描述世界洋流分布状况,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利用该图概括出实际洋流的分布规律,与之前的假设作比较分析。
这样学生之前建立的假设,在实践分析中逐步得到验证。
最后,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三、情境教学实施建议
情境创设一般要做到有趣味性并符合实际。
在情境创设上还教学教材结构的合理创立、要注意纵向结构的有效衔接和调整,
结构的合理组建。
创设情境教学对于实现地理有效课堂“二维”目标有具体作用。
它是实现“二维”目标的有效载体,通过它能实现“二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也是实现有效地理课堂的重要方法。
一般地,教师不仅仅要重视教学情境设置的原则和方法,还应该注意白己的表达,务求做到绘声绘色、富有感情。
另外,要重视现代教学媒体,特别是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从而高效率地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情境,增强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