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

合集下载

揭秘大空授课备课细节:实验内容商讨百遍

揭秘大空授课备课细节:实验内容商讨百遍

揭秘大空授课备课细节:实验内容商讨百遍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一号里进行的中国首次太空授课,堪称“完美”,一个从未有过执教经验的航天员,给全国中小学[微博]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让人大[微博]开眼界的实验课,不仅是孩子们,很多大人也看得津津有味。

一场让人痴迷的游刃有余的太空授课背后,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航天花园王亚平老师又是如何备课的?如何准备教案的呢?在航天员王亚平执行任务之前,本报特约记者对王亚平进行了独家专访,揭秘了天宫课堂备课的细节。

■ 揭秘一:备课用语漂?浮?还是悬?每个字都精心设计从授课直播的镜头中,能够清楚地看到,航天员王亚平老师的表现很出色。

抑扬顿挫的教学音调、笑容满面的教学面貌、井井有条的教学程序、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张力十足的教学能力、饱满深情的教学方法,无一不让同学们倍感亲切。

在课堂上,那句引用魔术大师刘谦的一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经典之语,用得恰到好处,大大吊起了同学们的胃口,就连魔术师都会觉得自己“弱爆”了。

为了圆满完成此次任务,航天员中心特意为王亚平邀请了中关村二小、人大附中等北京地区中小学名校的老师,专门为王亚平进行培训,从一举一动、每一个眼神和笑容、每一句话的音调和音量、每个口吻的起伏与顿挫等各个微小的细节入手讲解。

王亚平透露,在备课的时候,基本上每个字、每个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有做足充分的教案准备,才能上好一堂生动有趣又让学生受益匪浅的课,对于中国的首次太空授课而言尤其重要。

她提到,特别是教案的编写也备课的重中之重。

所以,从王亚平本人到教学专家、航天专家,再到各级领导部门,为了太空授课的教案能够达到要求,从每一部分、每一段话,甚至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力争让教案做到专家们能够想到的极致。

“比如,类似实验对象在失重环境下,到底是…漂‟、…浮‟还是…悬‟在空中这样的问题,都要多次探讨推敲。

”王亚平透露,保证在太空授课时不留下丝毫缺憾。

■揭秘二:备课内容实验内容商讨百遍教具重2.9公斤在指令长聂海胜和摄像师张晓光的协助下,这堂40分钟的课中,王亚平一共做了五个实验,分别是在太空中如何测量物体质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实验,这些实验让身在地球的我们大饱眼福。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

太空授课观后感太空授课观后感2013年6月20日10时,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我国首次在太空中为中小学生授课。

主讲为“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6月20日这一天中午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观演。

本想着学校今天上午会让我们观演,可等待了一上午,却落了一场空。

开始了,开始了。

亚平老师的讲台是用太空自行车改造而成,而在她的脚下,用两个东西在固定着她的脚,使她可以站着为我们讲课,否则她可能就得飘在船舱里为我们讲课了!身为“神十”指令长的聂海胜,在刚开始就为我们表演了“空中打坐”。

只见聂海胜同志正享受大家的掌声时,亚平老师轻轻一推,聂叔叔就从这一头飘到了那一头,姿势滑稽得很,令人忍俊不禁。

讲课正式开始了,第一个实验就是怎样在空中测质量?亚平老师首先提问了,在地球上我们是如何测质量的呢?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是可以用天平测量,有的说是可以用电子称来测量,还有的说是可以用曹冲称象的方法来测量……可这些在失重太空中,统统都不可行。

在太空中如果宇航员们想知道自己的体重,要怎么办呢?接着亚平老师就演示了在太空中测聂叔叔的质量。

只见聂叔叔牢牢地握住了一个仪器,亚平老师把他和仪器使劲往后拉了一下,接着聂叔叔就重重地撞了一下,仪器显示出聂叔叔的体重——74公斤。

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个能测出物体加速度的系统。

然后根据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亚平老师接下来还为我们演示:单摆运动、陀螺,以及与水等液体有关的演示。

在这几个演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单摆运动了。

只见聂叔叔递给了亚平老师一个小支架,亚平老师将支架上用线连接柱的一个小球拿在手里,并且转动轴,慢慢松手,结果小球不仅没有往下掉落,反而往上走了,而且到了一定高度就静止不动。

若挪动小球的位置到一定高度再松手,小黄球就会左右摆动了,但速度很慢。

而且,最终的结果都是到一定高度就静止。

太空授课第一课内容

太空授课第一课内容

太空授课第一课内容
太空授课第一课的内容包括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浮力消失实验、泡腾片实验等环节。

航天员在轨工作生活场景展示环节中,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生动介绍展示了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包括展示自己的空间站睡眠区、冰箱里的苹果以及特制“企鹅服”等。

太空细胞学研究实验展示环节中,展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生长发育的特点,包括细胞在微重力环境下增殖、分化等方面的变化。

浮力消失实验环节中,通过实验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物体浮力的变化,证明了在微重力环境下浮力几乎消失的物理现象。

泡腾片实验环节中,航天员将泡腾片放入太空水球中,展示了泡腾片在水球中产生的气泡和翻滚现象,以及水球的颜色变化。

这些实验和演示旨在让学生了解太空环境下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应用,提高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认知。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600字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600字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想5篇600字神舟十号飞船20__年6月11日17时38分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将在轨道飞行十五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这里给大家整理了一些有关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1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这次,神舟十号将会与天宫一号进行对接。

作为学生,我感觉到我们非常幸福,因为这次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会在天宫一号为全国的中小学生们开展一堂非常有意义的太空授课,我们都在翘首以盼太空授课的到来,太空授课的时间为20XX年的6月20号。

20号早上10点许,中国的第一次太空授课正式开始。

首先,王亚平、聂海胜两名宇航员为我们展示了在太空中“打坐”。

在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可以轻易地在空中做出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同学们都看得很入神。

随后,三位宇航员进行了五个实验,分别是:打开“箱子”测质量、神奇单摆做圆周运动、陀螺轴向不变向前飞、“水膜”内嵌入中国结、普通水变身“魔法水球”。

在这次太空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都看得津津乐道,大家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虽然我们不是很明白其中的一些实验,但是,我们还是对这些科学现象保持着非常高的求知欲。

太空授课完成后,同学们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我们为宇航员感到自豪。

听老师介绍,宇航员在太空中是失重状态,他们要保持锻炼才能避免肌肉萎缩。

我想对这三位宇航员说一声谢谢。

他们为了人类的航天事业而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向着未知的太空不断去探索,为科学世界添砖加瓦。

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220__年6月20日,这是一个令许多热爱科学、向往太空的人们激动的时刻,神舟十号上的航天员们将在太空中为大家进行授课。

我们也没有忘记,美国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曾想在太空中为学生们展开人生中精彩的一课,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位光荣的女教师却随着“挑战者号”陨落在了茫茫太空。

今天,中国的三位英雄航天员实现了她的梦想。

授课航天员分别是女航天员王亚平,男航天员聂海胜,由张晓光担任摄像师,他们在浩瀚的太空上为我们讲授了精彩的一课。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 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 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

神十航天员太空授课现场展示失重环境物理现象朝向地球一侧为下由教育部、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共同主办的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于6月20日上午10:04至10:55举行。

神十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

此次太空授课主讲人是神十女航天员王亚平。

地面课堂活动的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物理老师宓奇和北京市第101中学物理老师史艺。

在与地面课堂学生的互动中,王亚平在聂海胜的帮助下进行90度转身,为同学们演示在太空中人体对方向的感知。

王亚平说,在太空中我们自身的感觉,在方位上无所谓上和下的区别,无论头朝向哪个方向,我们自身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不过在天宫里,为了便于工作和生活,我们也人为地定义了上和下,并且把朝向地球的一侧作为是下方,并铺设了地板。

太空“测重”:聂海胜74公斤授课一开始,王亚平就给地面同学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要是能测量一下就好了。

在太空中我们航天员想要知道自己是胖了还是瘦了,该怎么办呢?王亚平:不用担心,我们有专门测质量的装置——“质量测量仪”。

同学们看,这就是我们的质量测量仪,这是一个人体支架,这是一个腹撑,用来固定待测航天员用。

下面呢,就由我和指令长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测质量的过程。

同学们可以先目测一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有多少呢?好,现在我们开始演示,首先让指令长固定在质量测量仪上,然后我把连接运动机构的钢丝绳拉到指定位置,准备开始,拉力使他回到了初始位置,这样就测出了他的质量。

好,让我们的摄像师来个特写,我们来看看我们指令长的质量是多少呢?嗯,74千克。

同学们,你们猜对了吗?王亚平演示失重状况下水的流动状态在授课过程中,王亚平为学生演示了失重状态下水的流动状态。

王亚平说,同学们看,这是一个我们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这里有一个止水架,现在我把它打开,如果在地面,此时水肯定是会流下来的。

但是,在太空中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

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专家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

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

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

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

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太空失重实验过程: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

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在了半空中。

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专家解读:实验中小球没有来回摆动、而是悬浮或者做圆周运动,是太空中的失重现象导致的。

在地面上,一旦松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会向下运动,而由于小球被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它就会被细绳牵着来回摆动。

2021-2023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3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1-2023年新高考卷语言文字运用(病句类)试题及答案解析【2023年】(2023年新课标一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忘记重要信息而懊恼,幻想着要是能过目不忘该多好啊!其实,我们更应该庆幸 A ,因为遗忘可以降低记忆带来的认知负荷,使认知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工作。

而超强记忆力往往是以牺牲抽象、泛化能力为代价的。

从下面例子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有一位记者,①拥有人们只能望其项背的超强记忆力。

②他虽然能轻松地记住一长串数字,③却发现不了其中的规律;④他脑海里充满各种孤立的事实,⑤却不能归纳出一些模式将它们组织起来。

⑥这促使他不能理解隐喻等修辞手法,⑦甚至复杂一点的句子。

⑧记忆大师奥布莱恩曾多次获得世界记忆锦标赛冠军,⑨虽然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常人低很多,⑩听课的时候也很难集中注意力。

也许正是牺牲了一部分记忆,我们才有了独一无二的归纳和抽象思维能力。

网络时代,我们没有办法也没有必要 B,毕竟互联网随时可以帮我们查阅。

不过我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互联网,像互联网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似的。

通过一些训练提升记忆力,也一直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

不得改变原意。

(2023年新课标二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耳机一戴,谁也不爱”。

周围的世界有时太嘈杂了,但想安静一下不被打扰也很容易,①。

可是最近,樊女士发现,自从经常戴上耳机听着歌入睡以来,耳朵里开始有了“嗡嗡嗡”的耳鸣声。

去医院一看,居然是过度使用耳机造成的突发性耳聋。

那么,使用耳机②?医学研究告诉我们,这个度包括时间和音量两方面,即音量不宜超过最大音量的60%,时间要限制在60分钟以内。

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可能威胁耳朵的健康。

比如诱发耳部炎症,导致耳朵疼痛、耳屎变多等。

有人觉得这都是小事,忍忍就过去了。

但事实上,③,还可能逐渐升级。

对耳朵来说,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会对耳道产生压力,压力又会撞击鼓膜听骨链传到内耳,震荡前庭淋巴液,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下来,会出现晕车一样的头晕症状。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介绍和提问资料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介绍和提问资料

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介绍和提问资料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间及内容介绍神舟十号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时间为:6月20日上午10时。

届时将进行首次太空授课。

按照计划,女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从而成为中国首位“太空教师”。

届时,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将组织收看,天宫一号也将成为中国“最高”讲台。

太空授课观后感资料:太空授课小实验1、亚平老师告诉我们,太空中专用的质量测量仪是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制造的。

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在质量测量仪中,设置一个弹簧凸轮机构,能够产生一个恒定的力,另外再设置一个能够测出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测速系统,根据牛二定律,就可以测出物体的质量了。

2、小球单摆实验:用一个支架固定,在摆轴前端用一根细线拴住一个小球,然后将小球拉高到一定位置松开手,结果小球悬浮在当前位置静止不动,并没有跟地面上一样做往复摆动。

这是为什么呢?大家想想看哦,说出你的答案!当亚平老师给小球一个推力时,小球竟然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

这是因为:只要我们给处于失重状态下的小球一个小小的初速度,小球就会围绕摆轴做圆周运动了。

但是在地面上,我们要给小球一个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够实现。

不一样的天空,就存在不一样的物理现象。

科普无处不在,积极关注,让我们学习更多。

3、陀螺实验:把静止的陀螺悬浮在空中,给它一个干扰力,这时陀螺开始做翻滚运动,轴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把陀螺先旋转起来,再给它一个干扰力时,陀螺还会跟之前一样运动吗?这时陀螺不做翻滚运动了,而是晃动着向前运动。

很有意思吧!陀螺在地面高速旋转时,具有很好的定轴性,这一特性在太空中也是一样适用。

所以天宫里的很多设备就是利用陀螺组合来定向的,也有利用陀螺定向原理制作的仪器,用来测量航天器的姿态和轨道。

4、水膜实验:使用一个金属圈和一个水袋,把金属圈轻轻地放入水袋,等待奇迹发生的时刻哦!将金属圈慢慢地抽出,这时在金属圈上形成一个大大的水膜。

在失重状态下,普通水也能够形成漂亮的水膜,这在地面上可是很难实现的呢。

2021空间站太空授课内容

2021空间站太空授课内容

2021空间站太空授课内容神十发射成功了,还有一位授课老师,王亚平王老师,这是第一次授课。

我发现王老师非常可爱。

她从水袋里挤出来一滴水,说必须用特殊方式收集它。

我还以为会是什么神秘道具呢。

结果王老师张开口一口把水珠吞了下去。

真是好玩哪!这个有趣的插曲过后,王老师又将一个金属圈从水袋中取出来,这时我们发现本来空空的圆圈内居然有了一层水润润的薄膜,使得整个金属圈好像一个不稳定的放大镜或古代女人梳妆的镜子一样。

如果放大镜是这样做出来的该多有意思!这次太空展示的实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平凡物理的美妙之处,而且也了解到了有关太空的一些知识,见识到了这些神秘的知识,加强了我对“太空梦”的兴趣。

在这次神十天宫一号上的太空授课中,航天员进行的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师生开展双向互动交流。

而我,也在第一时间观看了这次神舟10号太空授课,女航天员王亚平作文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

在神舟十号的授课中,让我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看了这次神十航天员的太空授课后,我学到了许多太空知识,我真开心!神十飞天,太空对接,美女航天员王亚平作为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授太空科学知识,她铿锵有力的声音透过云层,传递到全国乃至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我们的地球母亲也不禁为之震撼。

应该说,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壮举,它不仅标志着中国已经能够熟练的运用载人航天技术,也意味着我国的航天科学技术已经向教育领域伸出了橄榄枝。

其实,太空授课并不是我国航天员的首创。

早在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就曾经制定了“教师在太空”计划,女教师考利夫被幸运选中。

然而,事与愿违,不仅考利夫没能顺利实现太空发声,就连“挑战者”号因意外爆炸,成为了太空实验的牺牲品。

时隔21年之后,美国教师芭芭拉?摩根再战太空,并在“奋进”号内讲授了人类有史以来的“太空第一课”。

尽管整个过程只有短短的25分钟,但是,它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启了人类太空旅程的新篇章。

航天员王亚平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员王亚平事迹心得体会

航天员王亚平事迹心得体会航天员王亚平事迹心得体会1在20某某年11月7日,王亚平完成了首次出舱,这也是中国女航天员的第一次出舱。

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我守候着、期盼着、注视着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到来……直播的画面在我的眼前放映。

只见她身穿舱外航天服,醒目的五星红旗牢牢地“刻”在她的“战袍”的衣袖上。

由于人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她小心翼翼地移动着身体,在她出舱的一瞬间,一只手向太空挥了挥,随后又继续扶住舱门。

这是王亚平第二次上太空。

20某某年,神舟十号发射升空,王亚平第一次上太空,与聂海胜、张晓光三人完成了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20某某年她再次踏上探索太空的旅程,并从天和核心舱节点舱成功出舱。

在这荣誉的背后,是她为梦想奋斗坚守、为自身所热爱事业拼搏的态度。

她曾在采访中说,太空带给她的是震撼,从太空看地球是一种独特的美。

航天员的'训练过程并不容易,需要注意控制每天的饮食,需要扛住四至六小时的水下训练,来模拟、适应在太空中失重的感觉。

通过日复一日的严格训练,经过层层选拔,王亚平依靠自身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付出艰辛与汗水,为我们展现出中国航天员的飒爽英姿,也展现出新一代航天员身上艰苦奋斗、勇敢拼搏的精神。

在生活中,王亚平是一位妈妈,有一个5岁的小女儿和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身为女性,她巾帼不让须眉,20某某年被授予了“英雄航天员”的荣誉称号,获得“三级航天功勋奖章”。

她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也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致敬勇敢的航天英雄们!他们用专业素养和技能在自身的领域闪闪发光,也替我们实现了目睹浩瀚宇宙的梦想。

航天员的职业是神圣而特殊的,他们身上凝聚着我们每个人对太空的向往和希冀。

登上太空是富有挑战性和使命感的任务。

他们需要经历一道又一道的考验,才能磨砺出钻石一般璀璨耀眼的光芒,最终亲身感受宇宙的浩瀚、探索宇宙的奥秘。

王亚平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书写着属于自己人生的美丽篇章,带着探索科学、超越自我的勇气与决心,为中国航天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也为中国航天精神赋予了新的内涵。

第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第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

第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观后感作为一名观众,我有幸参加了第神十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感受到了他作为一名太空人所具有的深邃智慧和非凡勇气,在科学的殿堂里向我们探秘未知的宇宙。

他的一言一行,都让人叹为观止,深深地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也感受到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强大。

本次太空课堂,王亚平以自己作为航天员的经历和所见所闻为主线,通俗易懂地向观众介绍了天体物理、航天工程、太空科技等相关知识。

他还通过科普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一些高科技,比如空间站、火箭发动机等,让我们这些普通人能够深刻增进有关太空科学方面的常识。

他从科学技术全面的角度,对未来的航天技术发展方向作出了非常详细的预测和分析。

通过王亚平的讲解,我不仅了解了太空科技方面的知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人生的智慧。

他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毅力和勇气。

他强调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绝妙任务,只有航天员才能做的工作,才是最难的工作,但是他们始终坚持,身体和精神都是很大的挑战。

他授课中所提到的名言警句,更是深入人心,让人们不仅对太空科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更引导我们要做一个对未来有信心的人。

这次讲课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搜索宜居行星的过程和中国航天员的飞行经历。

中国目前正在积极参与探索太阳系外行星的工作,为人类的太空旅行奠定重要的基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独自驾驶飞船踏上宇宙征程,探索更远的星系。

总之,通过王亚平的太空授课,我对太空科学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的科学技术充满信心。

他的科普知识和人生经验对我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财富,让我意识到只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通过授课,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不仅是一门知识,更是一个至高无尚的追求,我们要更有耐心和恒心的探索世界的奥秘,并为人类造福尽心尽力。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病句辨析修改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病句辨析修改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病句辨析修改一、病句辨析修改(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众所周知,运动可以帮助放松肌肉、减轻身体紧张感、改善血液循环,让我们身体更健康,但是,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运动更是让我们心情愉悦、大脑强健的“灵丹妙药”。

多年以前,运动就已被列入情绪障碍的治疗方法之一,疗效不但立竿见影,令人信服,而且适用范围很广。

喜欢运动,经常运动的人,相信..都体验过“跑者欣快”,即连续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① ,但心情很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这是因为,运动可以促使大脑分泌许多与愉悦感相关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内啡肽等。

而运动后的大脑,还会分泌一种名叫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蛋白质,有助于强健大脑。

因此,运动不仅会让你轻松快乐,还会让你头脑更清晰,更有活力。

当然,不是每个人② ,但即使做一些轻微运动,也是有助于身心健康的。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

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下列句子中的“相信”与文中加点的“相信”,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身处困境他却并不消沉,相信自己能拼出一个光明的未来。

B.我满心欢喜地迎接他回来,相信现在的他一定和从前不同。

C.看到气势磅礴的壶口瀑布,相信每一位游客都会激动不已。

D.翠翠还是不离开码头,相信祖父会来找她,同她一起回家。

(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你觉得劳累而懒得说话,情绪、胃口不佳且脑子不转时,往往是身体在提醒你:“电量已经触底,需要立即充电。

”常用的充电方式,包括合理睡眠、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等多种,其中睡眠最为重要。

①如果睡眠不足和睡眠过度都会加重人的疲惫感,②引发多种疾病,③所以,④通过睡眠如何快速让自己精力充沛,⑤才是问题的关键。

飞天梦永不失重 科学梦张力无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太空授课的设计与实现

飞天梦永不失重 科学梦张力无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太空授课的设计与实现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太空授课的设计与实现作者:林丽琴张光来源:《中国科技教育》2013年第08期?太空授课2013年6月20日10:04—10:54,在距离地面343 km的天宫1号,中国神舟10号飞船的3名航天员王亚平、聂海胜、张晓光为全国青少年上了一堂精彩的“太空一课”。

这堂课由王亚平主讲,其他2名航天员担任助教和摄像。

活动过程中,王老师开展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5项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使中小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了对质量、重量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300名中小学生与中学物理教师在地面课堂听讲,并与航天员进行了互动交流。

从首都北京到祖国的四面八方,8万多所中学、数千万名师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直播,共同收听、收看航天员太空授课,一同领略奇妙的太空世界。

实验1:质量测量演示“失重了,我们的身体质量是不是也没有了?”失重环境下怎样测量质量呢?航天员用天宫1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身说法。

他们从天宫1号的舱壁上打开一个支架形状的装置,航天员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便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装置上的LED屏显示出数字:74.0,这表示聂海胜的实测质量是74 kg。

王亚平向同学们解释了实验原理后,还给同学们布置了1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2:单摆运动演示“太空中的单摆小球松手后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T型支架上,用细绳拴着1颗明黄色的小钢球。

王亚平把小球轻轻拉升到一定位置放手,小球并没有出现在地面上常见的往复摆动,而是停在了半空中。

王亚平用手指沿切线方向轻推小球,给小球一个初始速度,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小球开始绕着T型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实验4:水膜演示“天宫里有没有飞流直下的瀑布?”王亚平拿起1个航天员饮用水袋,打开止水夹,水并没有倾泻而出。

天地大课堂梦想照耀现实神十航天员太空开设实验教学课

天地大课堂梦想照耀现实神十航天员太空开设实验教学课

天地大课堂梦想照耀现实神十航天员太空开设实验教学课继神舟十号载人飞船于近日成功发射后,教育部与中国载人航天办、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了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这是我国首次太空授课,授课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

这是一次绝无仅有的授课活动,由中央电视台进行现场直播。

本次活动听课对象为初中、高中学生,授课内容为太空环境下的科学实验。

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王亚平所站讲台的高度以及我国青少年因此得到的太空知识,更在于它向世界传递了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独特探索。

各地教育部门和全国8万余所中学6000余万名师生共同组织了收看,天宫一号也因此成为中国“最高”讲台。

此次太空授课活动安排的实验项目,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为全国青少年进行了一堂意义非凡的太空授课。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高度重视,妥善调课,组织收看神舟十号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围绕太空授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积极响应教育部要求,推动“中国梦、我的梦”主题教育活动和中学科技教育的有效开展,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2022年6月20日10时04分,跟随神舟十号遨游太空的航天员王亚平开启了我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次太空授课。

330余名少数民族学生、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及港澳台地区中小学学生代表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四层地面课堂,兴趣盎然地聆听了“太空教师”王亚平在神舟十号上为大家所讲的一堂40分钟的实验课。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地面课堂具有的双向音视频沟通交流能力,与神十航天员进行同步互动交流。

地面课堂内的学生不仅能够看到王亚平授课的清晰画面,身在太空的王亚平也能观看到和收听到课堂内学生们的实时反应,同学和老师可以像平常课堂一样进行互动。

在地面课堂上的两位教师,分别是人大附中的物理教师宓奇和101中学的物理教师史艺,在太空授课开始之前,两位老师先让大家猜想本次课程中可能会涉及的原理,及对航天员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课程伊始,两位地面教师先通过一个短片向大家介绍了航天员的衣食住行。

王亚平太空授课3篇

王亚平太空授课3篇

第一篇王亚平太空授课:我的太空梦我的太空梦“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答案被一层面纱盖住,航天员正在揭开这一层面纱,让我们知道这宇宙的真正面目。

”航天员王亚平的这句话使我对宇宙充满了好奇和梦想……王亚平,一个十分熟悉而又令人敬仰的名字。

对,她就是新的航天员。

她本来是飞行员中的精英,后来,在航天员的挑选中,她一路过关斩将,杀出重围,2010年5月,正式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

经过近三年的航天员训练,以优异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

2013年4月,入选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飞行乘组。

2013年6月11日,随着神舟十号的发射,王亚平正式成为我国第二上天女航天员,同行的还有聂海胜、张晓光。

在太空中,王亚平还给全国的青少年上了一节物理课呢!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是物理课,但我对老师在太空中给我们上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只可惜错过了直播,第二天早上,我就急忙在网上找到了王亚平太空授课的视频。

她给我们演示了很多有趣的实验。

比如演示航天员怎样喝水:在失重环境下,水不能倒进杯子里,因为这些水不会流进杯子,也不会掉在地板上,而是飘浮在空气中,航天员不小心就会呛到,也会影响很多仪器设备的安全。

航天员在太空怎么喝水呢?别急,有办法。

原来航天员在太空中是用吸管喝水的,水装在袋子里,用饮水管就可以喝到水,管子还有开关,一次喝不完就得卡住,以免水跑出来。

啊,真是太神奇了!亚平姐姐,你就是我的偶像,从现在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锻炼身体,掌握本领,长大了像你一样,登上飞船,遨游太空。

到那时,我会骄傲地说:“神秘的太空,我来了!”第二篇王亚平太空授课:梦想就是力量梦想就是力量9月1日晚上,我坐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了《开学第一课》,深深地感受到了梦想的力量。

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持人是著名的撒贝宁老师,为我们讲述追梦故事的是曾飞上太空授课的航天员王亚平,著名的钢琴家郎朗,优秀的跳伞运动员付丽娟姐姐……十年前的王亚平23岁,还是个普普通通的飞行员。

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

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

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篇1今天,我在学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

这位老师就是神舟十号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老师。

虽然这堂课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但是神舟十号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叔叔都有为这堂特殊的课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个无重力的状态,但是无重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终于有机会看看三位航天员在无重力状态下的样子了,我抱着期待的心情开始认真地听课。

课程的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只见他先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站稳,然后两脚往上一收,做出一个打坐的动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仅没摔在地上,还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接着王亚平老师只用一只手指,轻轻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聂海胜叔叔,聂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实在太神奇!王亚平老师这样的神功,看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原来这就是太空中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平时活动的样子呀!每个人都身轻如燕,还能轻而易举地拿起很重的东西,省下了不少力气,真是让人羡慕!太空授课接下来的实验,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实验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点长大,学习这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像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一样,飞上太空,感受一下无重力的状态!个人太空授课观后感精选篇2前几天,我们看了王亚萍老师在天宫一号的“太空授课”。

她在太空里做了很多在地球上做不到的事,有杂技,陀螺,单摆,水膜,水球,圆周运动。

先说杂技吧。

在地球上杂技要练好久,很危险。

可在太空中,就显得轻而易举,悬空打个滚就可以了。

就像成了大力士,一根手指都可以把一个人举起来。

大家都知道,陀螺是人们小时候的玩具之一,在太空,把它浮在空中并给它一个干扰力,笨笨的陀螺就开始翻滚。

但若是先让它旋转,再给它干扰力,此时,它就不会翻滚了。

“单摆”名字听起来很奇怪,可它在失重状态下是不成功的,但如果给它一个很小很小的力量,它就会做“圆周运动”王亚萍老师做我最喜欢的水膜时,我目瞪口呆。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
王亚平的太空授课内容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航天技术与应用
在这个方面,王亚平主要介绍了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包括了卫星技术、火
箭发射技术、空间站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同时,他还阐述了航天技术的应用领域,包括了
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以及航天技术在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环境监测等方
面的重要性和作用。

二、太空探索和发现
这个方面,王亚平主要介绍了人类对太空的探索历程,包括了最早的人造卫星、宇航
员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重大事件,以及未来的深空探索计划。

他着重强调了太空探索
的重要性,无论是从科学研究、技术发展还是人类文明的发展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宇宙奥秘和物理学
在这个方面,王亚平主要介绍了天体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概念,包括了星系、黑洞、
宇宙背景辐射等方面的内容。

他阐述了这些知识对人类认识宇宙和探究宇宙奥秘的重要性,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宇宙的无限魅力。

四、人类月球计划
尽管王亚平本人没有参与过中国的嫦娥探月计划,但他对人类登月计划有着深入研究
和了解。

他详细介绍了人类登月计划的历史和现状,包括了阿波罗计划、苏联月球计划、
中国嫦娥探月计划等方面的内容。

他还分享了他在与美国宇航员塞缪尔•T•杨的交流中所
获得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以上就是王亚平太空授课内容涉及的主要方面,通过他深入浅出的讲解,观众不仅能
够了解和认识到太空科技的进展和应用,还能够感受到宇宙的神秘和魅力,同时也能够从
中获得启发和启示,激发对科技和未来的探索热情。

新建太空一堂课

新建太空一堂课

航天员太空授课观后感:一堂太空课能够带来什么在太空授课的短短几十分钟内,王亚平从一个宇航员变成一个娓娓道来的老师,她的讲解引来现场学生的阵阵掌声:王亚平:这是一个我们在太空中喝水用的饮水袋,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水是不会自己流出来的,接下来我要挤出一个小水滴。

在饮水袋的后方,水滴出现了。

王亚平:同学们你们看到这个可爱的,漂亮的小水滴。

为了不让它到处乱飞,我要用独特的方式来收集它。

王亚平张开嘴,将小水珠含在嘴里。

今天这堂课大家都非常期待,当然上完这堂课以后,大家也觉得非常的惊喜。

记者在人大附中的现场见证了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太空授课的现场一共给大家演示了几个实验:首先是称质量,其实具体的演示,王亚平给指令长聂海胜称了一下他的体重。

第二个实验是关于失重的单摆运动。

在地球上,单摆小球会在一定范围内来回晃荡,但是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会做圆周运动。

现场的同学们见到这个现象,也感到眼睛一亮。

第三个实验是王亚平手里拿了两个我们从小就玩的陀螺,在太空当中,给它一个作用力,它就会朝着一个方向去转动。

第四个实验和水有关,是要验证表面液体的张力,捏出一个水泡之后,形成了一个水膜,后来紧接着的实验就是给一个水膜不断的注水,形成了一个透明的水球。

最让大家惊喜的就是王亚平在后来就给这个水球里面用注射器注射进去了一个红色的水滴,这个棉絮状的水滴就蔓延开来,弥漫了整个的水球。

很多同学在实验结束后都久久不愿散去,还在讨论着、相互分享着。

虽然这次太空授课的时间有限,却拉近了普通人与宇宙的距离。

在王亚平的家乡——山东烟台市福山区,王亚平的母校张格庄中心小学、福山一中的师生都集中观看了她的太空授课。

今天非常巧,福山一中的物理教学目前正在进行着第六章,而第六章的题目就是万有引力与航天,然后就决定把这堂课就安排在今天上午,结合着王亚平的太空授课进行,记者在现场看到,学生们非常的活跃,一些有趣的太空现象往往让他们哈哈大笑,但同时又非常认真,当王亚平讲到牛顿定律的时候,很多学生翻开课本,然后在相关的地方做了标记。

第一次太空授课

第一次太空授课

第一次太空授课2013年6月20日上午10点,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给地面的学生讲课,这是中国的第一场太空课堂。

此次太空授课主要面向中小学生,使其了解微重力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在地面上,支架上的细绳拴着一颗小球构成一个单摆系统。

将小球拉起后放手,小球开始往复摆动,运动周期与细绳长度、重力加速度有关。

最终,小球在空气阻力作用下停止摆动。

但在太空中没有重力影响,拉起小球后放手,小球会停在原位置,不产生摆动;如果用手推一下小球,给小球一个较小的初始速度,小球便可绕着支架轴做圆周运动。

而在地面上,如果不给小球一个非常大的初始速度,小球是很难进行圆周运动的。

太空单摆实验(图片来源:CCTV)高速旋转陀螺的自转轴轴向在惯性空间中会保持不变。

太空中,用手触碰高速旋转的陀螺和静止的陀螺,高速旋转的陀螺虽然会产生轻微晃动,但其自转轴的轴向保持不变,而静止的陀螺则会发生翻滚。

可见,高速旋转陀螺的定轴特性在天上和地面上是完全一样的,因此航天器可以采用陀螺仪来进行空间定向。

太空陀螺实验(图片来源:CCTV)作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积缩小的力,叫液体表面张力。

金属圈插入水袋后形成的水膜不会破碎,往水膜表面贴上“中国结”,水膜依然完好。

这是在太空失重环境下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突显的结果。

向水膜注水,水膜很快变成一个晶莹剔透的大水球。

这样完美的球形只可能存在于微重力环境中,因为在地面上液体表面张力难以抗衡地球引力的影响,水球必然发生形变。

太空水膜、水球实验(图片来源:CCTV)通过这些实验,有助于青少年在天地环境的差异中加深对质量、重量、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

2021年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开始,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

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进行实时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舟10号航天员王亚平首次太空授课实验汇集
实验一:质量测量——牛顿第二定律实验过程:王亚平首先展示两支完全一样的弹簧,它们分别固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物体。

画面显示,两个弹簧平衡在同一位置,无法测量出物体的质量差别。

随后,镜头转向天宫一号中用于测量质量的“质量测量仪”。

聂海胜把自己固定在支架一端,王亚平轻轻拉开支架,一放手,支架在弹簧的作用下回复原位。

LED屏显示出聂海胜的质量:74公斤。

王亚平解释说,质量测量仪通过弹簧产生力并测出力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算出质量。

专家解读:这个实验生动地说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物体受到的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是一个在一切惯性空间内普遍适用的基本物理定律,不因物体的引力环境、运动速度而改变,因此在太空和地面都是成立的。

在地球表面,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物体的质量体现为重量。

物体悬挂在弹簧秤上时,弹簧的拉力和物体受到的地球引力达到平衡,因此可以从弹簧秤的读数中得到物体的重量。

而在绕地球高速运动的飞船里,地球引力被飞船的离心力所平衡,飞船内部不再有地球引力的影响,也就没有了重量的概念,因此弹簧秤就没有读数。

天宫一号里的“质量测量仪”直接运用了牛顿第二定律,利用作用力和物体加速度的关系确定物体的质量。

这个原理在航天活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航天器的燃料消耗一段时间后,总质量会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轨道控制的精确度。

这时就可以开启推力器并同时测量航天器的加速度,从而计算出航天器的质量。

实验二:单摆运动——太空失重
实验过程:T形支架上,细绳拴着一颗小钢球。

这是物理课上常见的实验装置——单摆。

王亚平把小球拉升到一定高度后放手,小球并没有像在地面那样往复摆动,而是悬停
在了半空中。

王亚平用手指轻推小球,小球开始绕着T形支架的轴心做圆周运动。

专家解读:实验中小球没有来回摆动、而是悬浮或者做圆周运动,是太空中的失重现象导致的。

在地面上,一旦松手,在地球重力的作用下,小球会向下运动,而由于小球被细绳连接在支架上,它就会被细绳牵着来回摆动。

但太空中没有重力作用,小球只会在原地悬浮。

同样因为重力环境的不同,在太空中轻轻推小球一下,小球会在细绳的牵引下做圆周运动。

而在地面上,需要给小球足够大的初速度,才能使它克服地球重力的阻碍,实现圆周运动。

失重是空间与地面环境最重要的差别之一。

它虽然给飞行生活带来很多有趣的体验,但也会妨碍航天员在舱内的操作,同时对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和肌肉、骨骼系统带来不利影响。

针对这个问题,航天医学专家研究出很多医学防护措施,航天员也会在航天器中通过主动锻炼来增强心血管和肌肉功能。

实验三:陀螺运动——角动量守恒
实验过程:王亚平取出一个红黄相间的陀螺悬放在空中。

用手轻推陀螺顶部,陀螺翻滚着飞向远处。

紧接着,她又取出一个一模一样的陀螺,让它旋转起来,悬浮在半空中,再用手轻轻一推,旋转的陀螺不再翻滚,而是保持着固定的轴向向前飞去。

专家解读:转动的陀螺具有定轴性,定轴性遵守角动量守恒原理——在没有外力矩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角动量会保持恒定。

航天员瞬时施加的干扰力不能产生持续的力矩,由于角动量守恒,旋转陀螺的旋转轴就不会发生很大改变。

而这一点在地面上之所以很难实现,并不是因为角动量守恒定理不成立,而是因为陀螺与地面摩擦产生的干扰力矩等因素改变了陀螺的角动量,使其旋转速度逐渐降低,不能很好地保持旋转方向。

利用角动量守恒定律,我们可以实现卫星的定向控制。

基于陀螺指向稳定性特点制成的陀螺仪,还被广泛用于不同领域各种平台的稳定控制。

雪铁龙C6轿车上就安装了测量
车身纵向和横向摆动的陀螺传感器,可以实现车身稳定度的控制。

实验四五:制作水膜、水球——液体表面张力
实验过程:王亚平把一个金属圈插入饮用水袋中,慢慢抽出金属圈,形成了一个水膜。

晃动金属圈,水膜也没有破裂;往水膜表面贴上一片画有中国结图案的塑料片,水膜依然完好。

她接着做了第二个水膜,用饮水袋慢慢往水膜上注水,水膜很快变成一个亮晶晶的大水球。

再向水球内注入空气,水球内形成两个球形气泡,既没有被挤出水球,也没有融合到一起。

最后,王亚平注入红色液体,红色慢慢扩散开来,把水球变成了一枚美丽的“红灯笼”。

专家解读:这两个实验均展示了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

受到内部分子的吸引,液体表面分子有被拉入内部的趋势,导致表面就像一张绷紧的橡皮膜,这种促使液体表面收缩的绷紧的力,就是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比如草叶上的露珠、空气中吹出的肥皂泡等。

地球引力使得肥皂泡上方变薄破裂而无法长久存在,而太空中的液体处于失重状态,表面张力不仅大显身手,还决定了液体表面的形状。

水膜实验中,表面张力使水膜像橡皮膜一样搭在金属环里,并且比地面上形成的水膜面积更大、存在时间更长。

同样,由于没有重力影响,航天员向水膜上不断注入水时,这些水就能够均匀分布在水膜周围,逐渐形成水球。

液体表面张力在航天活动中有重要应用。

失重环境下,航天器推进剂贮箱中的液体燃料界面和气体界面不再是稳定的,可能产生液体迁移、气液混合等现象,导致推进剂无法正常供应。

因此,科学家们制造了表面张力贮箱,利用表面张力推动液体推进剂流动,为动力系统提供满足要求的推进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