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验白细胞部分中
第二章——白细胞检查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以至衰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外周血以分 叶核为主,胞核常为2-5叶,杆状核较少。分叶核与杆状核比值为13:1
@核左移 外周血中杆状核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常 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及应用细胞因子。分为轻、中、重三级。 1、再生性核左移 指核左移伴WBC增高。表示骨髓造血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 抵抗力强。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 2、退行性核左移 核左移伴WBC正常或减低。骨髓释放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 差。见于再障、粒细胞缺乏、伤寒。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空泡形成:中性粒细胞胞质或胞核出现1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发生脂肪变性或颗粒
缺失的结果。常见于严重感染或败血症。
杜勒小体:中性粒细胞因毒性变化而
在胞质中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圆形 、梨形,染成天蓝色。是胞质发育不成 熟的表现。见于严重感染如肺炎、麻疹 、败血症、烧伤。
退行性变:细胞发生胞体肿胀、边缘不清晰、
白细胞计数(WBC)
WBC指单位容积内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和。 @显微镜计数法: 用白细胞稀释液(冰乙酸)将全血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固 定白细胞。充入改良牛鲍计数板,在低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白细胞数量 ,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白细胞总数。 @血液分析仪法
方法学评价 @显微镜计数(参考方法) 优点 校准血液分析仪、异常结果复合 缺点 费时、易受微量吸管、计数板质量,细胞 分布状态、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 @血液分析仪法 优点 计数细胞数量多、易标准化、准确度精确 度高 缺点 人为或病理因素可干扰计数(外周血抗凝 不充分、外周血出现有核细胞、巨大血小板、 血小板聚集、红细胞碎片)
2019/4/2
检验参考值
参考值:30~220ng/L
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SFMC)
参考值:EIA法48.5±15.6mg/L;RIA法50.0±26.1mg/L。
4.生理性抗凝蛋白和病理性抗凝物检测
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AT-Ⅲ:A)和抗凝血酶Ⅲ抗原测定(AT-Ⅲ:Ag)
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
参考值:阴性
冷热溶血试验(D-LT)
参考值:阴性
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FHRT)
参考值:>75%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测定
参考值:酶法(37℃)成人:3.1~7.1U/gHb,新生儿:5.3~9.0U/gHb。
中性白细胞百分率(%N)
参考值:50%~70%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U)
参考值:2.0~7.0G/L
杆状核与分中核比值
参考值:1:13
淋巴细胞百分率(%L)
参考值:20%~40%
淋巴细胞绝对值(LYM)
参考值:0.8~4G/L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T)
参考值:ELISA法70.9~124.1μg/L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
参考值:1.45±0.4μg/L
游离肝素时间测定(甲苯胺蓝纠正试验)
TT延长的血浆中加入甲苯胺蓝后,TT缩短5s以上,提示受检血浆中有肝素类或肝素类物质增多;若不缩短,表示受检血浆中存在其他抗凝酶类物质或纤维蛋白原缺陷。
参考值:<0.01%
红细胞沉降率(ESR)
参考值:魏氏法 男性:0~15mm/1h;女性:0~20mm/1h。
红斑狼疮细胞(LEC)
实验诊断学课后习题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急性白血病 E.多发性骨髓瘤 53.不属于血沉加快的是: A、慢性肾炎 B、肺癌
C、心绞痛 D、风湿热活动期 E、巨球蛋白血症 54、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红细胞 B、血红蛋白 C、网织红细胞 D、血细胞比容 E、血沉 55.下列哪种疾患临床上不出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相对增多:
D.(3.5~5.0) ×1012/L E.(4.0~5.5) ×109/L 9.成年女性魏氏测定血沉的参考值为: A.0~5mm/1h 末 B.0~10mm/1h 末 C.0~15mm/1h 末 D.0~20mm/1h 末 E.0~25mm/1h 末 10.红细胞大小不一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巨幼细胞性贫血 11.严重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的毒性改变是: A.出现中毒颗粒 B.出现染色质小体 C.出现嗜多色性 D.出现卡波环 E.出现多个核反应 12.患者,男,30 岁,贫血外貌,MCV86fl,MCH29pg,MCHC34g/L,其贫血属于 A.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C.正常红细胞性贫血 D.大细胞性贫血 E.肾性贫血 13.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加的疾病是 A.伤寒 B.疟疾
A、溶血性贫血 B、巨幼细胞性贫血 C、增生性贫血 D、铅中毒 E、红白血病 42.红细胞呈缗钱状可见于哪种疾病: A、多发性骨髓瘤 B、尿毒症 C、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D、严重烧伤 E、酒精中毒 43.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常作为哪种疾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A、海洋性贫血 B、酒精中毒 C、铅中毒 D、血吸虫病
检验项目一览表
单纯疱疹病毒11-造忖抗体测定
弓形虫IgG抗体测定
风疹*IgG抗体测定
巨细胞病毒IgG抗体测定
单纯疱疹病毒11IgG抗体测定
柯萨奇病毒人16型IgM测定
肠道病毒EV71型IgM测定
抗精子造忖抗体测定
抗心磷脂IgM抗体测定
抗子宫内膜IgM抗体测定
外周血细胞形态分析
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
血小板分布宽度(PDW)
大血小板比率(P-LCR)
血小板压积(PCT)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绝对值
单核细胞绝对值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
嗜碱性粒细胞绝对值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淋巴细胞百分比
单核细胞百分比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
ABO血型鉴定
RH血型鉴定
血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胰岛细胞抗体
25-羟基维生素D
骨髓铁染色
骨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a-醋酸萘酚酶染色
氯醋酸萘酚AS-D酯酶染色
过碘酸-雪夫染色
碱性磷酸酶染色
a-丁酸萘酚酶染色
抗双链DNA
抗双链DNA抗体定量
抗DNA抗体
抗核抗体
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抗角蛋白抗体
抗核小体抗体
风湿七项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四项
血管炎两项
胰岛素抗体
百分比活动度(PT-%)测定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测定
纤维蛋白原(FIB)测定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测定
凝血酶时间(TT)测定
全血D二聚体测定
血栓弹力图
网织红细胞计数(RET)
二、临床体液项目检验
实验诊断名解问答
20 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 或17/h,称少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
肾路梗阻等。
简答题
1.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
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
2.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
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
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 红细胞内在异常② 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
12.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
第四部分尿液检查、肾功能检查
名词解释
1.管型:在一定条件下,肾脏滤出的蛋白质以及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远曲)、集合管中凝固后,可形成圆柱形蛋白聚体而随尿液排出,称为管型。尿中出现多量管型表示肾实质有病理性变化。
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
肾小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
肿瘤等。
11.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
答: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Ccr<50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 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 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2、血液一般检验
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
白 细 胞 分 类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sg)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st) 嗜酸性粒细胞(E) 嗜碱性粒细胞(B)
N
粒细胞(GRAN) 白 细 胞
(LEU)
淋巴细胞(L)
单核细胞(M)
粒细胞增殖动力学各阶段
分裂池
1
成熟池、 2 贮存池
1/20
组织 5 固有池
3
4
循环池
(50%)
网织红细胞检测的目的: ①鉴别贫血的类型(增生性、非增生性、 增生增高性)。
②检查骨髓的功能。
③检测贫血的治疗效果。
④评估骨髓移植后、再生障碍性贫血细胞 毒药物诱导治疗后或EPO治疗后的红细胞 造血情况。
【检测原理】 1、普通显微镜法: 活体染料(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的 碱性着色基团(+)可与Ret中RNA的磷 酸基(-)结合,形成蓝色的点状、线 状或网状结构。 2、仪器法: 流式细胞仪、Ret计数仪、血液分析仪等
还原血红蛋白(Fe2+)--99% 高铁血红蛋白(Hi)--1% 氧合血红蛋白(HbO2) 碳氧血红蛋白(HbCO,COHb) 硫化血红蛋白(SHb)
【检测原理】
HiCN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 在溶血标本中,Hb中的Fe2+被高铁氰化钾氧 化为Fe3+,Hb转化为Hi。Hi与KCN中的氰离 子反应生成HiCN,在540nm处的吸光度与溶 液中的浓度呈正比,根据测得吸光度可求 得Hb的浓度。 WHO和ICSH推荐的参考方法。
注意:
正常RBC可自然退化变性,即使
高质量的正常人血涂片,也可见
到变形或破碎的红细胞,但数量 很少,分布局限。
2、异常红细胞形态 在排除人为因素后,若血涂片中出 现异常形态红细胞且数量较多,往 往提示病理性改变。 常见的异常形态可分为红细胞大小、 形态、血红蛋白含量、结构和排列 异常。
实验诊断 问答题
血液的一般检验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5.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
6.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
7.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8.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
9.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10.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11.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1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3.红细胞计数原理,参考值和临床意义14.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15.红细胞三种平均参数有哪些?对贫血诊断有什么意义。
16.中性粒细胞常见的病理形态及临床意义.17.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常见于哪些疾病?举例说明。
18.叙述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19.试述血沉增快的临床意义,举例说明.20.骨髓中细胞发育规律是什么?21.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意义22.正常骨髓象的特点23.急性白血病时骨髓像的共同特点?24.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和骨髓象特点骨髓细胞学检查1.蓝细胞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2.急性微小分化型髓细胞白血病(AML-M0 型)特征?3.巨核细胞裸核形成机制4.巨幼细胞贫血血液学改变的典型特征?5.Ph 染色体的基因分析?6.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ML-M3 型)特征?7.急性红白血病(AML-M6 型)分期8.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5b 型)特征9.急性部分分化型原粒细胞白血病(AML-M2 型)特征10.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期骨髓象特征11.缺铁性贫血的骨髓象表现12.骨髓穿刺的适应症13. 骨髓穿刺的禁忌症止血、凝血障碍的检查1.DIC 的实验诊断标准?2.何为INR,试述其临床意义3.正常的止血机制?4.血管的止血作用:5.血小板的止血作用?体液检查、粪便检查1.痰液标本检测时应注意什么。
血液一般检验
1.手工法 必须用同一抗凝血标本,且所测定数据必 须准确,不然误差很大。
2.血液分析仪法 必须注意红细胞3个平均指数之间 及与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3个检测 指标之间相互关联性。
3.采取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常应用于血液分析 仪质量控制。MCHC是最为稳定指标;任何一个参数 如有3次>3%,或连续五次有2%~3%变异,即表明仪 器失控。(天天最少有60份标本医院。)
魏氏法:为传统方法,为国内规范方法 .
EDTA或枸橼酸钠抗凝血液标本充分混合后,吸 人魏氏血沉管200mm刻度处,将血沉管垂直室温放 置最少60min,应防止振动、风吹、阳光直射,然后 读取柱中红细胞沉淀上透明血浆层约lmm处结果。
ICSH方法: 参考方法, 用于验证其它方法可靠性。 P39
血液一般检验
属于还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当嗜碱性物质消耗殆尽后 才被视为成熟红细胞),普通为8~9.5μm。
血液一般检验
20/84
血液一般检验
21/84
血液一般检验
22/84
[检测原理]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 活体染色(新亚甲蓝或煌焦油蓝)碱性着色基团 网织红细胞RNA磷酸基(带负电荷) RNA胶体间负电荷降低而发生凝缩, 蓝色点状、线状或网状结构 , 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占网织红细胞数,以
血液一般检验
17/84
血液一般检验
18/84
临床意义
贫血分类 正细胞贫血
贫血红细胞形学分类
MCV MCH MCHC 正常 正常 正常
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急性失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大细胞性贫血 增高 增高 正常 单纯小细胞性
各种造血物质缺乏 或利用不良贫血
血液细胞检验报告标准
血液细胞检验报告标准血液细胞检验报告是临床医学中常见的一种检查报告,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的数量和形态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诊断疾病,评估治疗效果。
血液细胞检验报告标准是指对血液细胞检验结果的评价标准,它对于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白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范围在4-10×10^9/L之间。
白细胞计数偏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应激反应或其他疾病,而偏低则可能表示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
二、红细胞计数。
红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的数量。
正常成人红细胞计数范围在3.5-5.5×10^12/L之间。
红细胞计数偏高可能表示高原适应、慢性缺氧、肺心病等情况,而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出血、溶血等情况。
三、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血红蛋白的含量。
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浓度范围在120-160g/L之间。
血红蛋白浓度偏高可能表示脱水、慢性缺氧等情况,而偏低则可能表示贫血、出血等情况。
四、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全血中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00-30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偏高可能表示感染、炎症、铁欠乏性贫血等情况,而偏低则可能表示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情况。
五、血涂片形态学检查。
血涂片形态学检查是指通过显微镜观察血涂片中各种血细胞的形态,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通过血涂片形态学检查,可以了解各种血细胞的数量、形态、大小、颜色等情况,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六、其他指标。
除了上述常规指标外,血液细胞检验报告中还包括其他一些指标,如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单核细胞比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等。
这些指标对于了解炎症、感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情况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需要严格按照标本采集、标本保存、检验方法、仪器设备、质控管理等相关规范进行操作,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检验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过敏等疾病。
下面将从白细胞检查的意义、方法、结果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白细胞检查的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起着抵抗外界病原体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因此,对白细胞进行检查可以反映人体的免疫功能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白细胞检查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形态等项目,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过敏等情况。
白细胞检查的方法白细胞检查通常通过血液检验来完成,检验方法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
其中,血常规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形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骨髓穿刺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检查方法,通过从骨髓中获取标本来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某些疑难病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白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在白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中,主要需要关注的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形态特征等。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之间,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最高。
如果白细胞总数偏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反之,白细胞总数偏低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注意事项在进行白细胞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避免检查前进食脂肪食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其次,护士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最后,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指标,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白细胞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重视白细胞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白细胞检查的意义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第二章 血液一般检验 第一节 白细胞检查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①大小不均:(图) ②中毒颗粒:N胞质中出现粗大、大小不等、分 布不均匀、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图) ③空泡:胞质发生脂肪性的结果。(图) ④杜勒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 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园形、犁形或云雾状,天兰 色或灰兰色。(图) ⑤核变性:包括核固缩、核溶解、核碎裂。(图)
血涂片上WBC/HP 2~4 4
WBC(×109/L) ~ 7
4~6 6 ~10
10~12
7 ~ 9 10~12
1 3 ~18
下一页
4. 常规考核标准 超过下述标准为不合格,应重新充池计数。
RCS=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最大值-最小值 ×100% 四大格所见白细胞平均值
WBC≤4.0×109/L,RCS<30% WBC在(4.1~14.9)×109/L,RCS<20% WBC≥15×109/L者,RCS<15%。
2、血细胞分析仪法:
用于白细胞分类的白细胞分析仪目前有两大类: 三分群和五分类。其速度快,准确性高,易于 标准化,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查的首选方法。但 是血液细胞分析仪法只能作健康筛查,而不能 完全代替显微镜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 类。
返回
【参考值 】
白细胞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中性分核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返回
三、白细胞形态检查
在病理情况下,除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 数发生变化,有时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表) 图片见第一节 (二)外周血异常白细胞形态 1. 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2.中性粒细胞的核系变化 3. 淋巴细胞形态异常 4.其他异常白细胞
返回
(一)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表)
核左移根据程度分:
实验诊断学习题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习题及答案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名词解释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
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6.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7.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8.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
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9.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血液一般检验wbc dc
2、能运用检验结果,结合其他临床资 料综合分析,进行诊断和防治工作。
白细胞的去向
粒细胞:在肝、脾、淋巴结等处进入组织,不再 返回血液,1~3天被破坏。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具有吞噬能力)。
淋巴细胞:多为小淋巴细胞,生存期长,经过刺 激后可进行转化。
缺乏造血物质使DNA合成障碍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巨幼贫、恶性贫血常伴白细胞降低)
应用抗代谢药物 炎症恢复期(一过性,正常现象)
2)中毒性改变 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核变性
中毒颗粒
空泡变性
DÖhle小体
细胞大小不均
3)棒状小体(Auer小体)
只有在白血病的病变细胞中出现,可以进行类型分析 急性白血病,在早幼粒细胞中可以达数条或数十条; 单核细胞型白血病常见一条;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无小体。
(一)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指测定单位容积的外周血各种白细胞的总 数。单位:×109g/L。
计数的方法有两种 手工法(显微镜法)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一)白细胞计数
[检测原理] 显微镜计数法:稀释→充池→计数→计算
(一)白细胞计数
血液分析仪计数法 电阻抗法 激光法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al count,DC)
涂片→染色→镜下计数各种白细胞百分率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al count,DC)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al count,DC)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
(differential count,DC)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该怎么看?
血细胞分析五分类该怎么看?血常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去医院接受检查中的最一般且最基本的一项血液检验项目。
血液是由液体与有形细胞所组成,临床上所说的血常规检验是检验血液中细胞部分。
在临床报告当中,血常规检验又被分为血细胞三分类与血细胞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是临床检验广泛使用的指标。
那么,什么是血细胞分析五分类呢?血细胞分析五分类该怎么看呢?本文将向读者们科普血细胞分析五分类的一些小知识。
一、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五分类有什么作用?细胞分析五分类是通过五分类血球仪,依据流式技术,将血液当中的白细胞分为5群,其中分别包括: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嗜碱性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其是一项准确的检验技术,血细胞分析五分类可将白细胞这五类——检出,而每一类细胞指标的变化其所具备的意义也不一样,这项技术有利于临床对于受检者病情状况的判断与临床诊断。
二、血常规血细胞分析五分类的检验内容(1)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作为白细胞中的一种,其是血液中体积最小的一类白细胞。
淋巴细胞通常由淋巴器官所产生,并且其主要存在于淋巴管当中循环部分淋巴液。
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应答功能的重要成分,其也是淋巴系统免疫功能的最主要执行者之一。
换句话说,淋巴细胞就是对抗外界感染以及监控体内细胞变异的一个前线“士兵”。
通常情况下,如果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则一般与患者受检前接触过放射线、服用了某些药物或发生化脓性感染等相关。
而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时,则一般与患者发生急性传染病相关,也可能是发生了慢性感染疾病,包括结核等疾病都可能导致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此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以及接受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等也都会导致淋巴细胞增高。
(2)单核细胞单核细胞是作为血液当中最大的一类血细胞,其也是5类白细胞中体积最大的一类。
单核细胞是作为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成分。
机体内的单核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当中造血干细胞,单核细胞是巨噬细胞与树突状细胞前身,其通常具有变形运动,单核细胞可吞噬、清除部分受伤、衰老细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2-35中性粒细胞核右移
图2-32 Faggot细胞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多见)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少见)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无
图2-31 棒状小体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 象标志着中性粒细胞从新生细胞至衰 老细胞的发育阶段。正常情况下,外 周血液中性粒细胞以分叶核为主,胞 核常分为2~5叶,杆状核较少。病理 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可发生核 左移或核右移(图2-33)。
图2-26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 均
图2-27 中毒颗粒
图2-28 空泡形成
图2-29 杜勒小体
图2-30 中性粒细胞退行性变
2.棒状小体 白细胞胞
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 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棒 状小体(图2-31),出现数个棒 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
的白细胞称为faggot细胞(图232)。
(2)核右移:外周血液的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5 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图2-35)。严重核 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提示骨髓造血功能衰退,与缺乏 造血物质、DNA合成障碍和骨髓造血功能减退有关。
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 性贫血、内因子缺乏所致的 恶性贫血、感染、尿毒症、 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 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图2-24中性粒细胞杆状核 图2-25 中性粒细胞分叶核
3.粒细胞胞质内颗粒 中性粒细胞胞质 内的颗粒分为嗜天青颗粒(占20%)和特殊颗 粒(占80%),其比较见表2-60。
(二)中性粒细胞异常形态 1.毒性变化 在严重的化脓性感染、败 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 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可发生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退行性变 等(图26~图30)形态改变。这些形态变化 对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可正常甚至减少。
1)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 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 机体抵抗力强等。
2)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 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 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为轻、中、重度三级,与感染的严重程 度和机体的抵抗力密切相关(表2-61)。
图2-33 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
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
粒细胞的现象称为核左移(图2-34)。 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
胞因子等,常伴有中毒颗
粒、空泡形成、退行性变
等毒性变化。核左移多伴
有白细胞总数增高,但也
图2-34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一)正常形态白细胞
1.外周血液正 常形态白细胞特征
正常形态白细胞 特征见表2-59和图223。
图2-23 正常5种白细胞形态
2.中性粒细胞核 形界定 凡胞核完全分离或
核间以一丝(只有核膜而无染色 质)相连者为分叶核粒细胞;细 胞核径最窄处小于最宽处1/3者 为分叶核粒细胞,大于1/3者为 杆状核粒细胞;若两丝相连者则 为杆状核粒细胞(图2-24、图225)。当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与分 叶核难以鉴别时,可将其归类于 分叶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