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学传统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合集下载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研究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小说创作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她的小说生涯中,后期的作品展现了更加成熟和深刻的文学技巧与主题,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其创作的崭新视角。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创作特点鲜明,她在文学技巧、主题、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

从文学技巧角度来看,张爱玲后期小说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将现实与幻觉、回忆与现实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主题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主要人性的复杂、命运的无常以及生死、爱情等哲学思考,通过细腻的笔触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在人物形象上,张爱玲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他们面对生活的种种困境,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常常通过跳跃的叙事手法和时空转换来组织情节,让读者在看似无关的片段中感受到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多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以主人公振保的视角,描绘了他与两个女人的情感纠葛,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矛盾与挣扎。

张爱玲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象征元素,如《小团圆》中的九莉与蕊生的人生历程,巧妙地隐喻了人生的曲折与无常。

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主题深刻而多元,不仅个体情感,还涉及家庭、社会等层面。

在《半生缘》中,张爱玲通过曼桢和世钧这对恋人的故事,揭示了命运的无奈和人性的复杂。

同时,小说还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社会的世态炎凉,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人生百态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红玫瑰与白玫瑰》则从更加现实的视角探讨了爱情与婚姻的矛盾,揭示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

在人物形象方面,张爱玲后期小说的人物性格鲜明、丰满。

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振保,他既渴望真挚的爱情,又难以摆脱现实的束缚,最终导致了自己的悲剧命运。

《半生缘》中的曼桢和世钧也塑造得十分立体,他们在命运的捉弄下相爱却无法相守,展现了人生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文学技巧、深刻的主题以及鲜活的人物形象。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

与五 四 启 蒙叙 事 以及 三 四 十年 代救 亡 叙 事截 然 对 立 的姿 态独
立 于 世 ,她 不 可 能拥 有 “ 四 ”知识 分 子那 种 以理 想 主 义为 五
就 连 人 陆 的下 ~代 ,尽管 反 胡 适 的时 候许 多青 年 已经 不 知 道 底 色 的精 英 意 识和 使 命感 ,她 只 是将 新 文学 小 说创 造 出 来 的
张 爱 玲 小 说对 四’ 学 的 继 承 与 深 化 “ 五 ’ 文
。刘 臻
摘 要 : 张 爱玲作 为 “ 四 ”新 文 化 运 动之 后 成 长起 来 的作 家 , “ 四 经验 ” 永 远 烙 印在 她 的 心 中 , 因此她 的小 五 五
说创作或隐或现地呈现着启蒙意识。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 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 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侧重挖掘 女性 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 “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 国
【 3】官雅娟.封锁传 奇一 一传 奇的建构 与解 构 [ .安徽 文学, 川
2 0 (8 ). 0 9,
[ 4】胡 亭 亭 .张 爱玲 的世 界 【 .杭 州 : 浙 江 人 民 出版 社 , 2 0 . M】 06 [5】吴 晓 东. “ 台” : 张 爱 玲 小 说 中 的 空 间 意 义 生 产 [ 】.现 阳 J
在 《 青 的时候 》中 , “ 年 新文 学 ” 以一 种美 好纯 净 的象
正 如张 爱 玲所 言 ,如果 能 从 更深 层 次观 望 ,我们 会 发 现 征 构成 了一种 隐蔽 性 背景 。潘 汝 良是一 名 大 学 生 ,他对 俄 国
她 的作 品 与五 四 文学 仍 然 有着 许 多 内在 的 承接 点。 她将 新 文 女 郎沁 西 亚那 虚 无飘 渺 的 罗曼 蒂 克之 爱 ,就像 新 文 学小 说 中 学传 统 隐 蔽地 介 绍到 她 的 小说 中,转 化 为 小说 的背 景 :她 侧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梁灵雅(华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本科班072班)内容摘要:张爱玲作为一名活跃文坛的女性作家,她以鲜明独特的写作风格,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文坛的肯定。

张爱玲是一位感悟性的作家,她所热衷的是表现对女性命运和女性世界的生活,尤其是生存在旧时代的女性。

在那个衰落的文化背景下,她给我们展示着文明与人性的衰歌,塑造出一个个徘徊绝望,心情灰暗,看不到任何出路的女性。

这也是张爱玲对她那个时代都市女性命运状态的一种深刻的阐释,包含着深广而丰富的社会内容。

关键词:女性世界女性世界女性悲剧目录1、介绍作者其创作背景。

2、阐述张爱玲小说中女人世界。

3、评说张爱玲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4、张爱玲作品的特点。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命运在现代文学中,张爱玲是我信最熟悉的作家之一。

前些年看过“张爱玲热”,特别是1995年这位作家在美国孤独在去世后,有关她的出版物和各种报道简直铺天盖地。

即使是现在,在街头巷尾的书摊上,张爱玲的书仍然是畅销的。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以自己的人生感悟,描写女性命运,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已成为一种现象。

张爱玲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身世,祖父是清未著名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

这种曾经的显赫在民国时代已经中落,只是在张爱玲的家庭环境中留下了不少深刻的印记。

她的父亲是个遗少式的人物,吸鸦片,纳婕太太,往更败落的路子上走。

不过他也风雅能文,给了张爱玲一些古典文学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断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中西化文化的熏陶,当她从事写作时,她立志做一名自食其力的“小市民”,以这样现代市民作家的眼光来看待都市普通人的故事,故而张爱玲笔下和女性与二三十年代作家塑造的“新时代女性”不同,她在写“旧女性”,尤其是“新女性”表现之下的旧女性。

生长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下特定历史环境中,张爱玲感受着思想解放运动的气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个性解放”、“民主自主”打破了一部分女性的传统束缚,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加与创造,在此波动下,张爱玲以她自己的生活感触来描写女性婚姻,自由恋爱,青春苦闷等问题。

从张爱玲小说看都市化影响

从张爱玲小说看都市化影响

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浅析都市化对小说发展的影响摘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的创作可以说是20世纪中国都市化现代化建设命运的象征。

作为都市文学的典范之作, 张爱玲的创作具有鲜明的特征。

张爱玲将“五四”以来“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传统与鸳鸯蝴蝶派作家的“为读者而艺术”的文学传统连接起来, 她以超道德写作、个人主义写作、物化写作和奇异智慧的写作独辟蹊径, 开辟了一条有无限生机但却充满危险的道路。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创作特征、都市化、超道德、商业化、物质化总得来说,中国现代文学是乡土文学, 是道德文学, 是农业文明文学, 是老中国文学的一个延续。

城市文学这个概念, 指认以老舍为代表的京味文学和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鸳鸯蝴蝶派文学, 似还恰当,若指认以新感觉派和张爱玲、苏青、东方缀辣为代表的海派文学, 就使人觉得题不对文。

也许因为如此, 所以现在很多论者在论及新感觉派和张爱玲、苏青、东方缀辣为代表的海派文学时, 往往用都市文学一词。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李欧梵一直在致力于中国现代都市文学研究, 年他在国内出版《上海摩登》一书北京大学出版社, 的年, 副标题即“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一年”。

书中第八章是“张爱玲沦陷都会的传奇”。

国内著名海派文学研究专家吴福辉在探讨海派文学发展流变、总结海派文学特征时, 也将书名定为《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湖南教育出版社,年。

此外, 现代文学馆李今《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 年、复旦大学许道明《海派文学论》复旦大学出版社,年等, 也都看好海派文学的都市性征。

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上看, 张爱玲的创作无疑是世纪中国都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命运的象征。

作为都市文学的典范之作,张爱玲的创作无疑具有鲜明的特征。

30年代的新感觉派小说是真正具有大都市文学特征的,一个以审丑为圭桌的小说流派, 这种“丑”中最主要的当然还是超乎道德的性欲望。

也就是说, 随着现代大都市的发展, 人的个性进一步解放,人的欲望也进一步解放, 特别是商业经济的发达,金钱对于人传统情感、道德的腐蚀, 使人类的生活再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循规蹈矩了。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之关系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之关系

第29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5月 Vol. 29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7────────── 收稿日期:2007-02-02作者简介:朱智秀(1973-),女,山西稷山人,兰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 4 -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之关系朱智秀(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摘 要:张爱玲的创作与新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以继承为主而又有所突破发展的关系。

她积极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选择了独特的艺术领域进行创作,丰富了现代文学小说的艺术世界。

关键词:张爱玲;新文学;小说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3-0004-03一张爱玲的小说创作深受新文学的影响,这是不容置疑的。

但应该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她并不是从完全肯定的意义上认同与接受新文学,而是在对它充分认识理解的基础上否定了它的许多重要创作倾向,实现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巨大突破。

这是张爱玲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创造性贡献,也是现代小说发展日益成熟的表现。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正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余波激荡神州大地之时。

“文学革命”掀起之后几年内,社会上的文学思潮及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白话文学逐步代替文言文学渐成社会主流,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小说作家人才辈出,白话小说创作已成蔚然之势。

同时,现代白话诗、现代散文、现代戏剧等都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面貌登上文坛。

1921年沈雁冰接编鸳鸯蝴蝶派主办的主要杂志《小说月报》并对之进行了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学的发表园地,这标志着新文学以其锐不可当之势战胜了旧文学成为现代文学发展中的主体力量。

“五四”新文学发展的成就,正是张爱玲可以继承的文化遗产,也是张爱玲在小说中实现文化创造的一个基点。

张爱玲是新文学创作的受益者,这样说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事实。

浅析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

浅析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
2第01188年卷6第月2期 JOURNALOFHUN湖AN南MA大SS众M传EDI媒A职VO业CA技TIO术NA学LA院ND学T报ECHNICALCOLLEGE
Vol.18No.2 Jun.2018

浅析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
婚,与密斯范缔结婚姻。两人走进婚姻围城后, 密斯范却性情大变,两人关系恶化,在亲朋好友 的怂恿下,罗索性将并未再婚的两位前妻接了 来,凑成三美 同 游 西 湖 的 “圆 满 ”画 卷,羡 煞 旁 人。张爱玲在文末调侃道:“不用另外找搭子, 关起门来就是一桌麻将”。[2]83
一、对五四时代潮流的反讽 除了故事情节本身的戏谑、荒诞之外,整篇 小说的意象和氛围也有一种对于时代浪潮的反 讽与颠覆之感。这篇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没 有具体的姓名,男主人公以姓氏和英译文密斯 (英文中 miss意为小姐、女士)来代替,以抽象 的符号代替具体的姓名彰显出两个五四青年本 身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而张爱玲在刻画人物外 貌时,浓墨 重 彩 的 描 写 了 两 位 “密 斯 ”的 “黑 框 眼镜”、“金表”“前刘海齐眉毛”等能代表五四 新女性装扮的特征,两位青年男子身着五四时 兴的长衫在湖上泛泛而谈新文学运动、浪漫派 诗人雪莱,种种的浪漫景象本该与承载千年浪 漫历史记忆的杭州西湖相得益彰,而在张爱玲 笔下却有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世俗气。以往文人
张爱玲在阐释自己的文学创作观时曾表 示:“中国 观 众 最 难 应 付 的 一 点 并 不 是 低 级 趣 味或 是 理 解 能 力 差,而 是 他 们 太 习 惯 于 传 奇”。[1]83张爱玲对作为五四文学精神之重要组 成部分 的 浪 漫、传 奇 始 终 持 怀 疑 的 态 度。 《五 四遗事》是 建 国 后 张 爱 玲 移 居 美 国 时 期 的 作 品。这篇小说 1956年由张爱玲使用英文创作 完成,中文版于 1957年一月刊登在台北《文学 杂志》第一期。这篇小说算是张爱玲“反传奇” 叙事的一次总结兼终结。小说的题目就告知了 故事发生的具体的年代———那个高喊启蒙、救 亡口号的五四。而遗事则具有一种对五四往事 追朔回 忆 的 的 时 代 隔 绝 感。小 说 的 故 事 很 简 单,五四年代,两男两女泛舟于杭州西湖之上, 她们是典型受到五四思想解放浪潮感染的新青 年。男主人公罗与女主人公密斯范相爱,但罗 家中已有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所迎娶的结发 妻子,罗为了与密斯范有情人终成眷属开始了 离婚拉锯战,谁料在罗休妻后阴差阳错密斯范 另嫁他人,罗一气之下娶王姓小姐。多年后,两 人又在湖中重逢,旧情复燃。罗又与王小姐离

论张爱玲作品独特魅力

论张爱玲作品独特魅力

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魅力一、特殊环境中的文学现象张爱玲的成功出名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上海沦陷,日本侵略者和汪精卫政权把新文学传统一刀切断,只要不反对他们,有点文学艺术粉饰太平,他们是求之不得,这就给张爱玲提供了大显身手的舞台。

而且在新文学的启蒙传统遭到空前抑制,一些坚持知识分子社会大众立场的精英们只能韬光养晦的时候,她却独独开辟出一条通向都市民间的道路,写出传世之作。

张爱玲是新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在她接受现代化教育学习中英文写作的阶段,正是五四新文化发展到辉煌的三十年代,她不可能回避新文化给以她的巨大影响。

张爱玲是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一炮走红,它探讨了青年女性面对都市文明诱惑的病态心理,我们在“葛薇龙在物质诱惑下纯洁外衣一层层褪去时不能不想到陈白露的遭遇,在她被受到西方文明影响的男子所激起的性的烦躁时也不能不想到莎菲的悲剧。

《沉香屑第二炉香》罗教授的隐私不幸被周围社会舆论所传播,以至逼上绝路的悲剧故事,已经几近于鲁迅小说里对社会舆论的愤怒控诉了。

即使在张爱玲小试锋芒的处女作里,也能在新文学史上有明确的定位。

二、不同凡响的都市民间文化形态张爱玲使现代都市通俗小说的品质得以提升。

在现代都市中,民间文化的价值本来就是虚拟的,其实所有的民间形态都不过是市民们从其家族历史中带过来的文化陈迹,民初的现代都市通俗小说就是从传统文本里抓来这些陈迹,却不断真正代表都市市民在现代化过程中真实的精神状态。

而张爱玲对现代都市文学的贡献是她把虚拟的都市民间场景:衰败的旧家庭,没落的贵族女人,小奸小坏的小市民日常生活,与新文学传统中作家对人性的深切关注和对时代变动中道德精神的准确把握成功地结合起来,再现出都市民间文化精神。

她不是直接描写都市市民的生活细节而是抓住了社会大变动给一部分市民阶层带来的精神恐慌,提升出一个时代的特征:乱世。

那些乱世男女的故事深深打动了都市动荡环境下的市民们。

而且,这种乱世感对张爱玲来说是真实的,因而,及时行乐,个人至上的世纪末情绪和通过古老家族的衰败隐喻着传统道德价值没落,这是她小说的两大主题。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

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论张爱玲小说的文学成就及影响摘要: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自己独特艺术风格并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

其小说创作是现代文学的巨大收获。

其文学成就表现为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形成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是一位具有文学史意义的作家。

关键词:张爱玲小说文学成就文学影响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其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视野和女性文学的新天地女性文学像一条小溪流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若断若续地流淌着。

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爆发,掀起了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高潮,也给女性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冰心、庐隐、丁玲等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脱颖而出。

她们冲破了传统文化禁忌,以女性视角观察女人、写女人,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女性形象。

冰心等作家的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大都是慈祥的母亲和贤惠的妻子,其道德审美观念仍是以男性为中心的传统价值观。

丁玲等作家的作品中则塑造了一些以民族兴亡为己任的走出封建家庭,投身革命的女性,虽然表面上获得了与男人平等的待遇,实际上却放弃了自我。

与丁玲、冰心等女性作家相比,张爱玲的小说具有更为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

20世纪40年代的张爱玲远离抗日救国的主流话语,把眼光投向了“婚姻、爱情、家庭、女人的挫折、女人的处境——一个充满女性气息的世界”[1]。

其小说集《传奇》刻画了一大群真实地生存于男权文化之下的女性群像。

在中国现代女性作家中,没有一个人像张爱玲一样,从女性本体出发,怀着对经济和精神上缺乏独立自主女性的深切同情和关注,孜孜于女性悲惨命运的写作。

通过对一系列女性殊途同归的可悲命运的描写,既揭示了男权社会制度、传统文化及习俗对女性的摧残,更将笔触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从女人原罪意识出发,对女性自身的人格弱点进行了思索与批判,开启女性批判立场。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边巴德吉 2011010830摘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新的开拓,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之外,对她及她的作品的接受和研究也走上了一条颇具戏剧性色彩的研究道路。

本文主要依据对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以及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女性形象,还有张爱玲作品中苍凉意蕴等。

关键字:艺术特色;女性形象;社会环境引言:张爱玲,这个40年代曾经红头上海滩的女作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犹如一颗流星,光彩夺目却又转瞬即逝。

张爱玲初登文坛,就迅速地吸引了大批的读者,并引起了当时文坛的震惊。

但是,与她的作品在读者中激起的热烈反响相比,对其作品的研究却显得冷落滞后。

1949年之后的30年间,张爱玲被人们长久的遗忘,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史和研究者都没有提及过这个名字。

新时期以来,海外的张爱玲研究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并对其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这股热潮迅速影响到国内的研究界,于是人们重新审视、评价这个“天才奇女”。

评论者们一直承认张爱玲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在文学史上应给予其一定的位置。

1995年张爱玲去世,又重新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1]一、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色姚文准确地把握了张爱玲小说中将古典的形式与现代人情感体验相融合这一特点,突出了张爱玲的生命悲剧和惘然无依漂泊感,朱文娟的论文《浅论张爱玲的悲剧生命意识与悲剧文化心态》也从文化心理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张爱玲的文化心理指向传统性,并且指张爱玲作品中荒凉已经“外化为一种生存意识不再局限于一种情感内涵。

”范智红的论文《在“古老的记忆”与现代体验之间—沦陷时期的张爱玲及其小说艺术》将张爱玲置于特殊的年代背景加于考察,认为张爱玲表达了对于这个“时代”和“现实”的更深刻而且跟更独特的体验,并且使之艺术形式化。

张爱玲认为时代是仓促的,“为了证实自已的存在,抓住一点真实的,最基本的东西,不能不求助于古老的记忆,人类的一切时代之中生活过是记忆”,张爱玲《自已的文章》1944年12月。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践报告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实践报告

重评张爱玲及其他理论报告郜:张爱玲是八十至九十年代大陆文学界的热点,她不仅改变了人们对现代文学史一个重要环节的认识,还直接影响到当代文学创作。

王安忆、贾平凹、苏童、叶兆言等一大批青年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对张爱玲发生了浓重兴趣,并在各自创作中留下清楚的痕迹。

1995年9月,张爱玲在海外逝世,“张爱玲热〞又再度掀起,许多有分量的研究著作和传记陆续出版,张爱玲的书也由零星印刷渐渐开展到比拟的成系列。

目前大陆还没有出全集,但香港皇冠版全集并不难觅得。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氏全集大陆版应该不会遥遥无期吧。

但迄今为止,一个极大的问题仍然没有引起读书界的重视:人们一直把张爱玲分割为二,一是四十年代昙花一现的张爱玲,一是五十年代后漂泊海外自甘寂寞的张爱玲。

大陆议论较多的是前一个张爱玲,而对后一个张爱玲那么注意得很不够。

虽然张氏根据她1950年在上海?亦报?连载的长篇?十八春?改写的?半生缘?〔1967年香港皇冠〕最近搬上了银幕,她1952年由沪迁港、定居美国直至客死异乡的踪迹也屡有披露,但所有这些,与完好呈现文学家张爱玲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活动,还有相当一段间隔。

袁: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郜:从中“作梗〞的,主要是张氏1954的在香港发表的两部长篇?秧歌?与?赤地之恋?。

海外最早对这两部书私下或公开作出评介的是胡适与夏志清,他们褒多于贬,不乏真知卓见,但也尽显了各自的偏见。

海外学者带着偏见及时关注了张爱玲这两部长篇,大陆学者那么因为自己的偏见至今还不愿正视它们。

1984年?收获?重登张氏旧作?金锁记?时,柯灵先生写了?遥寄张爱玲?一文,谈到?秧歌?、?赤地之恋?,即不假思索全盘予以否认,理由是“政治偏见〞,“虚假〞,“不真实〞,连“作者没有农村生活经历〞也成了抹煞其创作的根据。

柯灵先生的观点隐隐已成为定论,十多年过去了,张氏五十年代以后的创作很难得到客观而公正的对待。

一谈到后期张爱玲,似乎就只有?红楼梦?研究,?海上花列传?译注,以及其他用中英文零星发表的中短篇小说。

冰心_丁玲_张爱玲_五四_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_丁玲_张爱玲_五四_女性神话的终结

冰心・丁玲・张爱玲———“五四”女性神话的终结姚玳玫 到了本世纪初,帝制的推翻使中国人渐渐悟到个人的价值,而女性觉醒作为个人觉醒的副产品也悄然临世。

一批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脱颖之初都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了女性代言人的角色,她们有意无意地站在“五四”新文学的旗帜下,以反封建为发轫而走进女性幽微封闭的内在世界。

于是,中国的女性文学便诞生了。

冰心:建构神话现代中国的第一代女作家其实是当时、演绎者,而身为“女性家族”中的大姐,冰心的为人为文更带有楷模性质。

开始写作时的冰心才17岁。

她带着中国式的家庭教养和西洋教会式的文化熏染,闯进了文坛。

以《两个家庭》为代表的一批“少作”显示着冰心的纯情与天真,在那近乎学生作文式幼稚、清浅又不乏庄重的抒写中,一个关于现代理想女性的神话悄然推出。

早期的冰心致力于寻找从历史幽深处走出来的中国女性的角色意义———爱的秉赋及其对人间的照耀。

来自基督教的博爱情怀与中国古老的母性传统相融合,使冰心笔下的女性含义得到了一种现代改良:由从父从夫从子的陈辞滥调中解脱出来,而获得了以爱为精神支点而涵括良好教养、学识、持家能力及耐劳品质的新内容。

像亚倩、M 太太、S 、云英等,都是冰心女性观的体现者。

把爱落实在女人的妻性母性上,是年轻的冰心有别于当时其他女作家之处。

冰心世界里的女人往往不是那种与男性相对应的自然意义上的女性角色,而是与丈夫、儿子相对应的家庭意义上的妻子、母亲角色,她们的“爱”多不是指男女爱情,而是指一种更为广泛博大的以给予和牺牲为表征的母亲情怀。

当这种爱被作为信仰、使命而付诸实现时,它因不受原欲诸杂质的干扰而显得格外圣洁、纯粹。

那时的冰心像虔诚的修女维护着女性这圣洁的一面,有意无意地把传统中国妇女相夫课子的温良品格与普泛的人类之爱衔接起来,于是,女性的牺牲、忍让、忘我、依顺诸品质便在爱的涵义里获得新的解释、肯定和认同。

《两个家庭》初露作家女性构想的端倪。

把女主人公安排在单门独户的新式小家庭中,并非无意之举,它意味着亚倩们已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作为小家庭的女主人独立承担着自己的角色命运。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与五四文学

张爱玲的悲剧创作与五四文学
观” 的 中国传统 “ 现 世主 义 ” 社 会 观和 悲剧 观 。 孔子 “ 不语怪 力乱 神” 、 “ 未知 生焉 知 死 ” 的取 向 , 强 调修 身、 慎独 、 自省 , 将 人 格 完 善 和社 会 善 恶 是 非 观念
悲剧创作最繁荣 。当时最具代表 陛的两个文学 团
体 :文 学 研 究 会 ( 1 9 2 1 . 1 — 1 9 3 2 . 1 2 ) 和 创 造 社 ( 1 9 2 1 . 2 — 1 9 2 9 . 7 ) 。创 造社 倡 导 浪 漫 的 一 派认 为 :
零余者的 自 叙传 , 任凭情感倾泻 。 书写家族血泪史
的 巴金 、 丁玲 、 卢隐、 萧红 、 白薇 ……此 阶段无 不都
在进行 自赎式的悲剧作。但是“ 于私” 的这一方
而 只是上述 “ 于公 ” 一方 面 的 附属 。五 四悲 剧创作 无论 是现实 派还 是浪 漫派 ,双方最 终 的 目标 共 同
“ 现在还是呐喊的时代 ,我们应该大家一齐站起
指 向唤醒 民众觉 悟 这一 点上 ,这就 是一 贯 被 尊为
形而 上 的 问题 ” 。【 6 1 西 方最 具 代表性 的现 代 主义 文 学, 不是 与西 方现 代 文明 的进 程相一 致 的 , 而 是 产 生 于对 西方 现代 文 明的反 省 、 批 判和仇 视 。 对 人 的
五 四正统 的启 蒙主 义 。 五 四启蒙 者在评 价 中 国古 典文 学 时 ,几 乎否
我们也应该低诉 , 我们也应该呻吟 , 我们也应该冷 嘲热骂。一切的不平呀 , 一切的陈腐呀, 一切的抑
郁呀 , 一切 的苦痛 呀 , 破哟 , 破哟 , 把这 四千数 百年 来 的沉 闷的空 气 冲破 哟 !要 使 我们 的 叫声 惊 破 了

张爱玲与五四文学悲剧观的转变

张爱玲与五四文学悲剧观的转变

上不能实现 的重大意义之 间的理性精神冲突 ,呼唤 敢 于直面 惨淡 人生和 淋漓鲜 血 的传 统 英雄来 救世 救 民。另一方 面他 的悲剧创作往往溢 出 自己古典 悲 剧观 的宣 言,有叔本华 、尼采对生命悲剧本质 的深
刻体悟 。他在 《 几乎无事 的悲剧》 中说: “ 人们灭 亡于英雄 的特别悲剧者少 ,消磨于极平常 的,或者
中国古代 不乏悲剧 ,但漫长的封 建社会 悲剧观 变化 不大。尊儒传统形成 了 “ 人格崇拜 ” “ 现世主义 ” 的社会 观和悲剧观 。孔子 “ 不语怪 力乱神 ”,修改
最 复杂深刻 的存在 , 难 以用 “ 现代 ” 或“ 非现代 ” 为 他 归类 。一方面鲁迅具有感 时忧 国精神 ,继承 了传
弊、改 良社会 ,也 即旷新年所 论 “ 民族 国家想象 ” 对 中国现代文 学的深刻影响 。 。 ] ( 另一方面他 们大都有着痛苦 的人生经历 ,创作 中不时流露 出身 世 之痛 。 《 呐喊 自序 》中鲁迅发 出从小康之家坠入 困顿 的切身感慨 ,并说 《 呐喊》是年青时候未忘尽 的残梦 。宣泄零 余者 自叙传 的郁达夫 ,书写家族血
五四启蒙者几乎 否定中国古代有悲剧 , 这 当然
收稿 日期 :2 0 1 4 — 0 3 — 1 8 作者简介 :闰美景 ( 1 9 8 8 一 ),女 ,安徽阜 阳人 ,安徽 大学文学院 2 0 1 2 级硕 士研究 生 ,主要研究方 向l中国现 当代文学 。

21—
不对 ,但从侧面透露 出中国传统悲剧观 已经转变 。
是此一时期悲剧创作 “ 于公 ”的一面,强调指摘时
过来的 中国人 ,悲剧创作更加注重家 国建构 的现 代 性想象 ,即社会 意义 。到张爱玲现代悲剧 的内涵 真 正丰富和完整起来 ,孜孜 以求个体人生命 、生存 的 意义和价值 。张爱玲还从 以 《 红楼 梦》为代表 的 中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以独特的写作手法和情感描写而闻名,被誉为中国现代感情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爱玲的创作风格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早期的社会现实主义写作,到后来的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融合,她的作品展示了一个作家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与内心情感的变化。

早期的张爱玲作品着重揭示了民国时期上海社会的虚荣与世态炎凉。

在她的小说中,奢华的生活和中产阶级的道德沦丧成为常见的主题。

例如,在《小团圆》中,她通过对一家资产阶级家庭的描写,展示了封建礼教和物质追求对人性的扭曲。

这一阶段的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刻画人物和社会,对中国现实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揭示。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自身经历的发展,张爱玲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转变。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的写作开始呈现出一种更加个性化和主观化的风格。

她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到小说中,将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融合。

这一阶段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感伤,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表达成为主要的创作动力。

例如,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张爱玲通过对两位女主角的情感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追求。

在晚年的创作中,张爱玲的作品进一步演变为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融合。

她开始摒弃传统的叙事结构和时间线索,采用非线性的写作方式,使读者无法准确捕捉故事的真实发展。

其中,以《半生缘》为代表的作品,通过复杂的叙述结构和隐晦的语言表达,探索了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无常。

这种创作风格的转变,使她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审美价值,也为中国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

总的来说,张爱玲的创作变化体现了一个作家才情的成长和内心情感的变迁。

她从社会现实主义的写实描写,到个人情感的触动和浪漫主义的追求,再到现代主义的实验风格,她的作品逐渐展示出了对现代社会与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理解。

张爱玲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使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存在,也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与创作借鉴。

五四时期翻译对张爱玲小说中文句式的影响------- 以《金锁记》与《

五四时期翻译对张爱玲小说中文句式的影响------- 以《金锁记》与《

五四时期翻译对张爱玲小说中文句式的影响------- 以《金锁记》与《五四遗事》为例发表时间:2008-11-14T11:32:47.763Z 来源:《新学术论坛》供稿作者:宠双子[导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学领域句法的角度研究翻译作品对中文产生的影响。

首先介绍当前这个领域现状进行研究,对优点和不足作出阐释。

摘要:本文主要从语言学领域句法的角度研究翻译作品对中文产生的影响。

首先介绍当前这个领域现状进行研究,对优点和不足作出阐释。

引用萨丕尔关于语言接触及产生的理论论证西化句式产生的根源,并收集大量五四后名家对西化句式所研究的资料,得出张爱玲小说中的欧化句式主要是受五四时期翻译的影响。

并且对这种影响产生的“凸显”效果进行分析,得出恰当欧化句式的使用可以使其产生凸显的语体效果。

由此,对欧化句式的研究可以展望翻译的发展方向,即在“忠”和“雅”之间还存在着第三条道路,一种已为读者接受,与中文能够血脉融合的西化语言。

关键词:欧化句式;翻译;1.引言不难发现,中文当中已经融入了越来越多的西化成分。

何南林曾在《近代翻译对汉语句法的影响》一文中提到,鲁迅所引刘半农的一个“妙文”,即:从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老式,到“有朋自远方来,”子曰,“不亦乐乎。

”的新式,直至现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的流行(何南林 2005)。

由此可见,汉语语言是在不断发展,不断改变,无论是从词汇学、句法学还是形态学的角度来看,都在日益受到英语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

也正是这种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往往会造成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很难把握采用何种尺度的目的语来翻译原文文本。

长期以来,大多数翻译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在描摹文化对翻译的影响,更多的是在挖掘文化冲突对人们意识的影响,将其追溯到最早时候的佛经翻译,并且从词汇,语法,句式,有的文章甚至对文体修辞做了一定程度的探讨和研究。

关于将翻译作为受动的研究,可以说是见仁见智。

但是反过来,翻译如何影响目的语的领域,还有待于更进一步的探讨。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范本)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范本)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导读‎:《五四‎遗事》是张爱玲的‎喜剧小说,台北《‎文学》杂志,19‎57年,收入《惘‎然记》。

小说以中‎学老师罗的婚姻为‎主要情节,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不要过分迷信‎自由恋爱。

张爱‎玲小说《五四遗事‎》读后感张爱玲‎的《五四遗事》是‎一篇特别具有震撼‎力的小说,特别是‎对学生或者是青年‎人,看过后会给你‎一种当头棒喝之感‎。

张爱玲通过罗与‎密斯范的爱情婚姻‎纠葛,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相当严肃的‎问题,张爱玲在小‎说中并没有给主人‎公取上具体的名字‎,只是用姓氏简单‎的替代,视乎代表‎着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两个人出现,她‎要表现的是一群人‎,特别是现代的青‎年人。

罗为追求‎自由婚姻,而想同‎密斯范结婚。

而整‎个过程却演变成了‎一出彻头彻尾的闹‎剧,张爱玲用极具‎喜感的结局收场,‎罗与她的三个妻子‎最终生活在一起,‎一夫三妻正好凑成‎一桌麻将,这样的‎语言极具的辛辣与‎讽刺。

张爱玲并不‎是要展现罗的爱情‎的悲剧,也不是要‎你为罗与密斯范的‎婚姻痛哭流涕。

她‎只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表现现代年青人‎的彷徨、迟疑以及‎摇摆不定的心理状‎态。

罗与密斯范都‎是自命于受过现代‎教育的人他们的打‎扮很摩登,他们的‎知识很丰富,他们‎明明知道有些事是‎不应该做的,可他‎们却偏偏要这样做‎,这才是最可悲的‎。

罗同自己的妻‎子不是自由恋爱有‎感情的情况下而结‎合的,他想同自己‎所爱的人结婚这并‎没有错。

但是他同‎密斯范恋爱后,他‎同妻子张氏的离婚‎,是一拖再拖,长‎达六年。

因此让密‎斯范误以为罗不愿‎意与自己结婚,而‎去同当铺老板相亲‎。

罗一气之下又同‎王氏结婚,因为当‎铺老板反悔,密斯‎范又变成单身,罗‎与密斯范相见后,‎罗觉得密斯范还是‎同自己相识时那样‎美丽,他们二人都‎认为还是像以前那‎样爱着对方的没有‎变,罗又经过了五‎年的时间同王氏离‎了婚。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论文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论文

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论文张爱玲小说对“五四”文学的继承与深化论文论文关键词:张爱玲五四文学叙事背景女性悲剧启蒙传统论文摘要:张爱玲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五四经验”永远烙印在她的心中,因此她的小说创作或隐或现地呈现着启蒙意识。

张爱玲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侧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一、引言出生于20世纪20年代,活跃于40年代的张爱玲,不论是生活经历还是审美取向都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拉开了距离,但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这种距离并不能改变她与“五四”文学之间的关系。

正如她自己也不得不承认的:“我觉得不但我们这一代和上一代,就连大陆的下一代,尽管反胡适的时候许多青年已经不知道在反些什么,我想只要有心理学家荣格所谓民族回忆这样东西,像五四这样的经验是忘不了的,无论湮没多久也还是在思想背景里。

”[1]正如张爱玲所言,如果能从更深层次观望,我们会发现她的作品与五四文学仍然有着许多内在的承接点。

她将新文学传统隐蔽地介绍到她的小说中,转化为小说的背景;她侧重挖掘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来展现女性悲剧,这种创作延续并发展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提倡的改造社会、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传统。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转为叙事背景张爱玲生活和写作的年代,距离“五四”新文化运动已过去很久了。

在张爱玲的写作中,她似乎有意无意地以一种与五四启蒙叙事以及三四十年代救亡叙事截然对立的姿态独立于世,她不可能拥有“五四”知识分子那种以理想主义为底色的精英意识和使命感,她只是将新文学小说创造出来的世界隐蔽地介入到她的小说中,转化成她笔下传奇故事发生的背景。

在《年青的时候》中,“新文学”以一种美好纯净的象征构成了一种隐蔽性背景。

潘汝良是一名大学生,他对俄国女郎沁西亚那虚无飘渺的罗曼蒂克之爱,就像新文学小说中的世界一样,虽美好却在现实中难以立足。

现当代文学专题(1)自测题

现当代文学专题(1)自测题

现当代文学专题(1)自测题第1题、填空1.周作人的小品文主要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冲淡平和”两种风格。

参考答案:“浮躁凌厉”2.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叙传”小说的代表作家,但他认为,比起小说,“现代的散文,却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了。

参考答案:郁达夫3.九叶诗派的九位诗人是杭约赫、___________________穆旦、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袁可嘉。

参考答案:辛笛4.在最早出现的一批现代白话诗集中,除了胡适的《尝试集》和郭沫若的《女神》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

参考答案:俞平伯5.穆旦的《诗八首》初载于《文聚》时,题为《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收集《旗》时改为《诗八首》。

参考答案:《诗八章》6.穆旦本名________,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参考答案:查良铮7.穆旦在清华时的同学___________________说,穆旦写的是“雪莱式的浪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但也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

参考答案:王佐良8.有的学者将现代散文分出两条不同的语体线索,一是“闲话体”,一是“独语体”。

其中,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应归属于________。

参考答案:“独语体”9.九叶诗派得名于___________________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人诗合集《九叶集》。

参考答案:198110.___________________的散文集《黄昏之献》纠结着一种深刻的“黄昏情节”,埋藏着已逝的尘梦,以及梦后的惆怅。

参考答案:丽尼11.___________________在《新诗的格调及其他》一文中说:“新诗运动最早的几年,大家注重的是‘白话’,不是‘诗’。

”参考答案:梁实秋12.五四作家都有自己的“彷徨”时期,___________________也在他的“彷徨”时期找到了“自己的园地”,写下了《苦雨》、《苍蝇》、《故乡的野菜》等散文。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因缘”因素:以张爱玲为例(一)【内容提要】因缘是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产物。

张爱玲等人的因缘写作,一是源于因缘为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二是源于明清小说对世俗化因缘的描绘。

文化心理的变动制约着现代作家的因缘写作。

因缘在现代作家笔下具有多种含义,其叙事格局也有摆脱佛教影响的倾向。

就因缘叙述所具备的现代特性而言,启蒙作家是完成的现代性,张爱玲等人是未完成的现代性,是一种融合有传统的现代性。

【关键词】现代文学;因缘;文化心理;佛学;现代性因缘是一种宿命论,是明清小说经常表现的一个主题。

但是,在现代,它并没有因为受到新文学的逼压而消失。

原因在于:一方面,通俗作家延续着古典小说的传统;更为重要的是,现代文学里的因缘叙述有其自身的价值。

它超越了明清小说,体现出时代意义,换言之,因缘“老树发新枝”。

下文将从作家、作家的因缘心理、因缘书写等三个方面对现代文学中的“因缘”因素展开论述。

一、因缘:现代作家不曾遗弃的老话题张爱玲散文《爱》只有短短的三百余字,韵味却悠长。

如果拿掉最后一段,这篇短文仍然完整,而且主题似乎更为多义。

首先,这是一个人生悲剧,主角的人生起点看起来不错,后来的她却一直走厄运。

她人生不幸的另一个理由是,在少年时期,她有过一个十分不起眼的爱情故事。

事实上,要把它称之为爱情故事十分勉强,但对她来说,它已经是全部。

她把这一点光当作全部人生的亮点,这衬托出她人生的暗淡。

其次,就女性主义者看来,这是一个女性悲剧,她是传统社会里中国女性不幸的一个缩影。

张爱玲对该故事的解读不是女性主义的,她走的是中国人熟悉的一条老路:缘。

在芸芸众生中,他为什么就是她要见的人?在无限的时间中,她凭什么碰巧见着他了?这一切皆有因缘。

张爱玲对故事的阐释在强化主题的同时,其弊端是掩盖了故事的其他所指;不过,它所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作家的注解暴露了她对爱情、人生的真实看法,它有助于读者直指作家的本意。

循着因缘去看张爱玲,就能发现她的小说有不少痴男怨女,他们中间的故事有不少被张爱玲纳入因缘的范围。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字 革 命 的 目
的,陈独秀则以 文 学 革 命 为 工 具 来 推 动 思 想 文 化 的 变 革。陈独秀编《新青年》、鲁迅写《呐喊》,还有茅盾、巴 金、夏衍、艾青、丁 玲 等 当 时 的 主 流 作 家 对 五 四 文 学 传 统的基本诠释,就是文学应该唤醒民众、疗救社会⑤ 。 对此新文学作家柯灵有详尽的阐述,“中国新文学运动 从来就和政治浪潮配合在一起……五四时代的文学革 命———反帝反封建,三○年代的革命文学———阶级斗 争 ,抗 战 时 期 ———同 仇 敌 忾 、抗 日 救 国 ,理 所 当 然 是 主 流 。除 此 以 外 ,就 都 看 作 … … 是 旁 门 左 道 … … 这 是 一 种不无 缺 陷 的 好 传 统,好 处 是 与 国 家 命 运 息 息 相 关……短处是无形中大大减削了文学领地”⑥ 。除了 启蒙救世的主流文学,当时还有一批作家如周作人、沈 从文、林语堂、傅 雷 等,坚 持 文 学 作 品 应 该 首 先 具 有 艺 术性,并坚守作为艺术家的职业道德底线,他们的执着 和坚持保护了文学作品的神圣性和纯洁性。除了启蒙 救世的主流文 学 和 纯 文 学,还 有 鸳 鸯 蝴 蝶 派 小 说 如 张 恨水等的作品在当时也拥有众多读者而大行其道。张 爱玲的独特之 处 在 于 集 合 了 这 些 作 家 的 特 点,将 文 人 所持的立场、艺术所具有的尊严、大众所喜爱的品味和 小市民的兴趣爱好,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独具风格 的写作道路⑦ 。
张爱玲对五四 新 文 学 传 统 的 第 二 种 思 考,可 以 参 考她的一段英文自白。“中国比东南亚、印度及非洲更 早领略到家庭制度为政府腐败的根源。现时的趋势是 西方采取宽容……不予深究这制度内的痛苦。然而那 却是中国新文 学 不 遗 余 力 探 索 的 领 域,不 竭 攻 击 所 谓 ‘吃人礼教’,已达鞭 挞 死 马 的 程 度 …… 中 国 文 学 的 写 实传统持续着,因 国 耻 而 生 的 自 鄙 使 写 实 传 统 更 趋 锋 利……我自己因 受 中 国 旧 小 说 的 影 响 较 深,直 至 作 品 在国外受到与 语 言 隔 阂 同 样 严 重 的 跨 国 理 解 障 碍,受 迫去理论化与 解 释 自 己,才 发 觉 中 国 新 文 学 深 植 于 我 的心理背景。”⑧ 可见这个阶段张爱玲对此有了新的认 识,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写实来自中国文学传统,不过因 为国耻而强化了暴露社会病态、为民请命等倾向⑨ 。这 段话刊登于《世界作家简介》,说明张爱玲在美国的文 学创作遭冷遇 后 进 行 了 思 考 和 反 省,她 认 为 自 己 受 中 国旧小说的影 响 较 深,受 挫 后 才 发 现 自 己 深 受 五 四 新 文学传统的影响。她的前期作品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如脱离现实、格调不高,被认为是非主流、非正统的,更 有人称她为鸳鸯蝴蝶派的殿军大师。在这段自白里, 张爱玲暗示 自 己 的 作 品 实 际 上 与 五 四 新 文 学 息 息 相 关。她前期的某些作品甚至受到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影 响,下一节将会详细讨论。
政治化。她在《忆 胡 适 之 》中 提 到,“自 从 一 九 三 几 年 起看书,就感到 左 派 的 压 力,虽 然 本 能 的 起 反 感,而 且 像一切 潮 流 一 样,我 永 远 是 在 外 面 的 …… ”。 早 在 1936 年,张爱玲十六岁,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提 及过左翼文学 的 观 点,她 说 这 里 没 有 曲 折 动 人 的 情 节 和传奇性 的 英 雄 美 人 的 故 事,更 没 有“以 阶 级 斗 争 为 经,儿女之情为纬”等政治化的语言情节。成名后,她 在《写什么》中提到,有人问她是否能写无产阶级题材 的小说,她说不 会,要 写 就 只 能 写 家 里 女 佣 的 故 事,她 很肯定地说绝不会改变写作风格创作左翼小说。在这 个阶段她对五四持一种反感和抗拒的姿态。新中国成 立后,当时的政 治 形 势 迫 使 张 爱 玲 不 得 不 改 变 写 作 姿 态,创 作 了 包 含 左 倾 话 语 和 情 节 的 小 说《十 八 春 》和 《小艾》。1952 年去香港后,她又创作了另外两部传递 右倾信息 的 小 说。 这 个 转 变 展 现 了 张 爱 玲 在 这 一 时 期,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由抗拒到迎合的一个转变过程。
批评前沿 ‖ 121
五四新文学传统 对张爱玲后期小说创作的影响
□陈 鹉
一、张爱玲对五四新文学传统 不同时期的三种思考
说起五四新文化运动,不得不从胡适说起。1917 年 1 月,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文学改 良刍议》的文章,提倡白话和改良文学的构想。掀起一 场史无前例的 文 学 运 动,改 变 了 整 个 中 国 文 学 史 的 路 向。最初五四运动所宣扬的是爱国、批判传统、主观主 义和抒情主义,郁 达 夫 曾 说 过“五 四 运 动 最 大 的 成 就 首先在于个性的发现”①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青年 作家们的作品“为陈腐的中国文化的尸体带来了新鲜 活泼的细 胞”② 。典 型 的 五 四 文 人 具 有 以 下 特 征: 浪 漫主义的气质、现实主义的文学信仰和人道主义的世 界观③ 。
鲁迅走向左翼,典型地说明了 20 世纪 20 年代末 开始的文学政治化潮流。这一“向外”的趋势,最终导 致了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结束④ 。中国作家们为不 断恶化的社会 现 实 而 痛 苦 着,唯 有 把 希 望 寄 托 在 光 明 的未来。1931 年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他们追求文学艺术 的崇高理想在政治斗争的宏大潮流下慢慢破灭了。文 学沦为了政治斗争的附属品。
但从陈独秀开始,“现实主义”就和对社会———政 治的关怀难分难解地纠缠在一起。五四文学最显著的 特征是作家们 不 是 转 向 自 我 创 作 和 艺 术 领 域,而 是 突 出自己的个性化并向民众施加影响。在现代中国文学 中,自我从 外 界 现 实 退 缩 并“仔 细 审 视 自 我 内 部 的 动 力”最好的例子就是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对于五 四 新 文 学 传 统,不 同 时 期 有 不 同 的 思考。1944 年,张爱玲在《谈音乐》中首次谈到五四运 动,“大规模的交响乐自然又不同,那是浩浩荡荡五四 运动一般地冲 了 来,把 每 一 个 人 的 声 音 都 变 了 它 的 声 音……人一开口就震惊于自己的声音的深宏远大…… 不大知道 是 自 己 说 的 还 是 人 家 说 的,感 到 模 糊 的 恐 怖”。五四运动是从 1917 年至 1921 年,之后是大幅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