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 大学精神 大师
大学之所以大学是有其大师而非有其大楼
![大学之所以大学是有其大师而非有其大楼](https://img.taocdn.com/s3/m/6fde56806c175f0e7cd137e0.png)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有其大师而非有其大楼读书就是与伟人对话。
要想与伟大心灵交谈,那就读书吧!因为现实中与伟人对话这样的机会一生难有。
一. 牛津大学校训:主照亮我-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位于英国牛津市,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
牛津大学建立时间不详,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096年,也就是说,在那时就有人在那里开展教学活动。
而真正的发展期是在1167年,英法关系恶化,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在巴黎大学学习后,牛津的教育开始迅速发展。
1168年,第一个学校公寓建立,之后逐渐成为学院。
1209年,由于学生暴力行为,大学被解散(此事件导致了一些学生和教师离开牛津并建立了剑桥大学)。
1214年6月20日,经过一名教皇使节的磋商,大学重新回到了牛津,并得到了特许。
牛津大学的身份直到1571年通过的一项法案而得到证实的确定。
牛津大学的校训是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
英译为:“The Lord is my light”或“The Lord Is My Illuminaion”翻译成中文就是“主照亮我”或者是“上帝乃知识之神”,表明了学校浓厚的宗教背景和对上帝的信奉。
实际上,牛津大学于1871年才废止“本科生必须信仰英国国教”的规定。
1920年之前,学生必须学习古希腊知识,1960年前,则要求懂得拉丁语,而女性直到1920年后才能够得到牛津学位。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时常被合称为牛桥(牛剑)。
他们两个作为英格兰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有着很久的竞争渊源。
牛津大学是英国研究型大学罗素团体中的一员,也是英国大学排名中的顶级大学。
牛津的研究力量雄厚,在其教师队伍中,就有83位皇家学会会员,125位英国科学院院士。
在数学、计算机科学、物理、生物学、医学等领域,它都名列英国乃至世界前茅。
近些年来,牛津不仅在文科而且在理科、不仅在基础科学而且在应用科学研究中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bb170217c281e53a5802ff54.png)
二 、 术 大 师 对 大 学 精 神 的 作 用 学
由于大学 组 织 既 有 学 术 性 , 有 行 政 性 , 者 又 或
维普资讯
20 0 6年 第 2期 ( 第 1 1期 ) 总 8
学 术 论 坛
ACADEM ie O.8 ) C mua vl N 1 1 t y
大 学 精 神 与 学 术 大 师
特定 的对 象 条件 下 起 作用 ; 学 术 权 力 不 受 时 间 、 而
空 间影 响 。从权 力 的组 织状 态 看 , 政 组织 的特点 行 是: 具有 组织 性 、 网络性 、 属性 , 于 统一 指挥 , 隶 便 在
运 作 。大学 的组 织形 式 、 作及 管 理都 是 围绕 这一 运 核 心形 成 的 , 学组 织 的其 他特 征 也是 基于 这 一基 大 [ 收稿 日期 】20 —0 —1 05 1 6
织 有 区别于 其 他 组 织 的基 本 特 征— — 高 深 知 识 的
力 的“ 力 ” 权 是相 对 于行 政权 力 的一 种说 法 , 是 由 它
人 的学术 地 位和 学 术威 望形 成 的 , 质 上它 是某 个 实 人 的一种 学 术 威 望 所 构 成 的魅 力 、 响 力 和 内聚 影
唐 耀 华
( 中共 广 西 民族 学 院委 员会 ,广 西 南 宁 5 0 0 ) 3 0 6
[ 摘
要 】大 学既是 行 政性 组 织 , 又是 学术 性组 织 ; 既有 行政 权 力又 有学 术权 力 。大 学是 学 问之 大 、 大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https://img.taocdn.com/s3/m/8679f7939e3143323968936b.png)
大学精神与学术大师[摘要]大学既是行政性组织,又是学术性组织;既有行政权力又有学术权力。
大学是学问之大,大师之大。
学术大师是大学精神的创造者、实践者、传承者和守护者。
[关键词]大学;学术大师;大学精神大学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的关注,它一方面说明了当今社会需要大学,而且离不开大学;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已经到来的知识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某些时候甚至扮演着社会的领头羊作用。
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精髓,而大学里的学术大师,则是撑起大学的脊梁。
所以,我们应该对大学精神和学术大师之间的关系进行一番探讨。
一、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威1.大学既是行政性组织,又是学术性组织。
从大学的发展史来看,大学最初是作为社会的学术组织产生的。
现代大学正在演变为以学术和知识为核心的巨型复杂系统,大学已经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担负着多种社会责任。
社会发展要求大学满足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不仅要研究知识、发展知识、传播知识,还要应用知识、普及知识,在促进社会平等,引导社会进步方面产生影响。
大学组织有区别于其他组织的基本特征——高深知识的运作。
大学的组织形式、运作及管理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形成的,大学组织的其他特征也是基于这一基本特征而产生的,这就导致了大学内部组织既有学术性,又有行政性,还有兼具两种组织的特性[1]。
2.大学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由于大学的组织既有行政性又有学术性,所以在大学的组织中就既有行政权力又有学术权力,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从权力的来源方式看,行政权力主要来自于组织的委派或任命,权力的形成,组织或政府行为是主要因素;而学术权力主要来自于专家学者的推崇,起决定作用的是专家学者,是个人的学术威望和影响力。
从权力的实质看,行政权力实质上是一种统治力、领导力,富有层次性和隶属性;学术权力既无统治力,也无层次性,更无隶属关系。
学术权力的“权力”是相对于行政权力的一种说法,它是由人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威望形成的,实质上它是某个人的一种学术威望所构成的魅力、影响力和内聚力。
论现代大学精神
![论现代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4845f01f78a6529647d538c.png)
论现代大学精神崔琳毛长娟2(1东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6;2黄河科技学院教务处,河南郑州450006)摘要:大学精神是大学在不断地发展和自身完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能突出自身特有气质特性的精神形式。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更是传统精神、科学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凝聚。
它对大学的发展起着思想导向作用。
同时,大学精神又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和充实着自身。
根据前人对大学精神的理解,文章认为现代大学精神应该包括:自治精神、创新精神、批判精神、兼容并包精神。
关键词:大学精神自治批判兼容并包我国古代的儒家经典——《大学》开篇便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应该是古代的大家对“大学”精神的最高概括。
当然。
此所谓“大学”并不是指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大学”。
那么,如何定义现代的大学精神?现代的大学又应当具备什么样的大学精神呢?一、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个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和不同阶段的社会情景中变化和发展着的概念,学者对它有着各种不同的表述。
王翼生认为:“大学精神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建立在对办学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
”李辉、钟明华认为:大学精神“应该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和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它是整个社会人类文明的高级形式”。
苗素莲认为,“大学精神是在大学发展的形成过程中,经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大学自身的角色定位.它体现了大学对大学存在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同时它又以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行为.显示着大学区别于其他组织机构的独特气质。
”刘亚敏把大学精神定义为“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
经过所在大学人的共同努力.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
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作用的思想导向”,①它对大学的发展起到了激发、凝聚、定向的作用。
50位名家论大学
![50位名家论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06e707057cd184254b3535fe.png)
50位名家论大学1、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约翰·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
2、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
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
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
3、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范·海斯,1904-1918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曾提出了对世界高校发展颇具影响的“威斯康辛思想”。
4、大学不在训练人力(manpower),而在培育“人之独立性”(manhood)。
大学教育在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德性的问题。
赫钦斯,被誉为“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1929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长期间,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措施。
5、大学是全心全意献身于发展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和培养人才,并尽量努力向高水平看齐的特殊组织,是一个学人的乐园。
它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
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需要的(needs)。
弗兰克斯纳,美国著名教育家,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
6、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灵魂目标、权力中心、社群、若干种职能、为若干种顾客服务等等。
整个大学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职能网络,社会在变化,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也因之变化。
克拉克·克尔,20世纪中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他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更为现代大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
大学之大
![大学之大](https://img.taocdn.com/s3/m/a96c471ea5e9856a56126089.png)
大学之大
在讲坛上,副校长曾说:大学有四大:大楼、大师、大树、大爱。
大楼意味着大学应有良好的教学科研设备,大师意味着大学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大树则说明大学应有悠久的历史,而大爱则要求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要有爱校之心,爱国之情。
陈校长这段话的确中肯,但是我倒是对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王观堂纪念碑铭》中的那句:“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记忆犹深。
我常常在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尊重北大清华?难道我们对于北大清华的尊重仅仅是因为我们在18岁时经历的那场考试?仿佛对又仿佛不对。
的确,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因为在国内谈到它们只是简单的说它们是中国最顶尖的学府,似乎考上了它们才会有光明的前景,但是这种带有羡慕性质的尊重在肯定它们的高度的同时也简单化了这些名校。
当我们在思考这些大学何为大时,拂去表面的喧嚣,追根溯源会发现是它们在近代中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是相对较早觉醒的一批先行者,我们能够看到5.4运动与北京大学的紧密联系,也能够看到聚集于其中的各种学界巨搫,
而名校之所以为名校,贵在其精神与思想,对学术的尊重,所以
能出伟人。
因为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以产生了大师。
而这就应是大学的精华,相比于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更重要的是你学到的这些知识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学习就应学到的是观点,大学需要不一样的观点,否则大学不再是大学,而是小学,是中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大学。
大学之大,大在其自由独立之意志,在观点与观点间不断碰撞出的新的火花。
这才是大学的真正的内涵。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a6e2919cb9d528ea81c779c4.png)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
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
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
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
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
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
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
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
梅贻琦先生“大师论”之现代诠释
![梅贻琦先生“大师论”之现代诠释](https://img.taocdn.com/s3/m/96354d5a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b4.png)
师资水平决定大学的办学水平及高等教育的效能,梅贻琦主政下的清华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放在 第一位。抗战胜利后,在清华大学《复员计划》中,他再次重申大师对于清华大学的重要性,指出“师 资方面,当亦须增聘,除随校南来各教师,夏间当设法妥送返校外,其休假或请假在国内或国外者, 已敦促务于秋间返校任教,另再增聘若干位,务使新旧院系,即设备尚多欠缺,而师资必蔚然可观, 则他日诸校友重返故园时,勿使注视大树又高几许,大楼又添几座,应致其仰慕于吾校大师更多几人, 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而吾清华最应致力者也。”回
上世纪30年代,除了抗日战争爆发后物价指数有所上升外,在抗战前的数年内物价水平保持相对 稳定。因此,当时银元或者国币的购买力是比较坚挺的,如以生活必需品、日用品的实际购买力来估 算,大体上1937年“七·七事变”前的十年内,一块银元或者一元国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5年人民 币的40元和2011年的80元。如果“以主要食物的价格计算:1930~1936年上海市面上的大米每石 lO圆左右(当时1石=160市斤),合每斤6.2分钱,猪肉每斤2角钱,白糖每斤1角钱,食盐每斤2~ 5分钱,植物油每斤l角5分钱,鸡蛋每斤2角钱。北平市面价格要比上海市便宜15%左右”固在当时 的北平,一块银元可以请几个朋友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则可以买两份西餐.另据有关资料显示:在 上海,1935年,米每斤1.3角,白糖每斤为1.7角,鲜猪肉每斤为2.8角,回由于当时上海是中国最大 的商埠,物价平均水平要比北平略高。
大学精神浅谈
![大学精神浅谈](https://img.taocdn.com/s3/m/9dd5e733eefdc8d376ee32f3.png)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中世纪的大学一经产生就高瞻远瞩,并争取到了自治权和学术自由权,这对现代西方大学的产生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大学的建立,明显受到了西方诸大学理念的影响和启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大学京师大学堂,即现在的北京大学,就是仿效西方的大学建立的。
不论中西方几乎所有的能够蓬勃发展的大学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一种无形的影响大学发展的力量,也就是“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对于大学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比喻来形容,如果说把大学比作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么大学精神就是这个人的灵魂,没有大学精神,这个人就像没有灵魂的人,徒有其形,很难存活下去。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
面临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建设“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对大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抵御腐蚀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大学里聚集着有知识的、有理想的、有活力的一群人们,这些青壮年将来必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踏入社会之前,他们大多数还只能算是半成品,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真正形成,当真正面对社会的各种挫折与诱惑时,这些人会有几分定力不至于堕落呢,是对社会做出贡献还是危害社会,一切都是未知数。
要把自身的活力迸发出应有的光辉,大学就是方便他们迸发光辉的加油站与中转站。
大学学生大多是来自各个不同地区精英人群,代表着各自地区的特色文化,这些人聚集在一起,更加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传播。
文化的交流、传播必然会造成文化的碰撞,大学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成为了文化碰撞的战场,大学精神对如何将大学生打造成一群真正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如何有效的在大学里开展科研、创新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大学精神有三种表现:一,永恒的道德精神;二,自觉地学术精神;三,敏锐的时代精神。
道德精神应是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因为不论是大学、中学亦或是小学,凡此类者皆为教育,教育以育人为本,然后才是传授知识。
50位名家论大学
![50位名家论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ff9b3ce808a1284ac8504379.png)
50位名家论大学1、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场所,是一切知识和科学,事实和原理,探索和发现,实验和思索的高级保护力量。
它描绘出理智的疆域,在那里对任何一切既不侵犯也不屈服。
约翰·纽曼,19世纪中叶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主教大学校长,1873年出版《大学的理念》成为西方教育学最为经典的文献。
2、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而且是科学研究的中心。
它总是把科学当作一个没有完全解决的难题来看待,它因此也总是处于研究探索之中。
洪堡,德国现代大学之父,1809年受命改革普鲁士的教育体制。
3、大学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它进行科学研究,发展创造新文化新知识,传播知识给广大民众,使之能用这些知识解决经济、生产、社会、政治及生活方面的问题。
范·海斯,1904-1918年任威斯康辛大学校长,曾提出了对世界高校发展颇具影响的“威斯康辛思想”。
4、大学不在训练人力(manpower),而在培育“人之独立性”(manhood)。
大学教育在知识以外,更应重视德性的问题。
赫钦斯,被誉为“20世纪最具人文情怀的大学校长”。
1929年起担任芝加哥大学长期间,采取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改革措施。
5、大学是全心全意献身于发展知识,解决各种问题和培养人才,并尽量努力向高水平看齐的特殊组织,是一个学人的乐园。
它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应。
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需要的(needs)。
弗兰克斯纳,美国著名教育家,1930年创建了普林斯顿高级研究中心。
6、现代大学是一种多元的机构,有若干个灵魂目标、权力中心、社群、若干种职能、为若干种顾客服务等等。
整个大学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职能网络,社会在变化,培养、教学、科研、服务等职能也因之变化。
克拉克·克尔,20世纪中叶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
他提出的“多元化巨型大学观”更为现代大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当代高等教育转型的设计师。
造就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
![造就德才兼备的学术大师——大学精神的核心体现](https://img.taocdn.com/s3/m/de69ff2b5901020207409cb1.png)
起了日后对世界具有重大 影响的普林 斯顿高等研 究院 。刚开张时 , 该 业 , 更是一种事业 , 一种 责任 。师德 , 不是简单的说教 , 而是一种精神 价 院只请 了五个人 , 他们是爱因斯 坦、 ・ 冯 诺依曼 , 接着是戈德尔 , 后来是 值体现 , 是教师自身深厚 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的体现 , 尚的师德 师 高 数学 家亚历山大 , 再后来是数学家沃尔布伦 。结果 , 靠这 5人普林斯顿 风是引导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首要条件。北大和清华这 两所大 学 名声大噪 。芝加哥大学之所 以能够成为世界 一流大 学 , 也是 因为有米 有很多大师级的教授 , 包括 : 蒋梦麟 、 胡适 、 闻一多、 梅贻琦 、 罗家伦 、 朱 德、 杜威等这样的学术大师 , 有芝加哥学派这样 的世界公认的学术共 同 光潜 、 陈寅恪 、 朱自清等 , 这些教授不仅在学术上有成就 , 他们在道德修 体 。有一流的大师 , 才会有一流的 学生 ; 有一 流的大 师 , 才会有 一流 的 养上也一直受到人们的景仰 , 正是在他们 的引导与激励下 , 北大和清华 学术成果 。南高师和东大在办学 中特别重视 延聘硕 彦俊秀 以为师资 , 才能够造就出一代代 的国家栋梁之材 。当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 演 如 聘请刘伯明、 吴宓 、 吴梅 、 黄侃 、 王伯沆 、 陶行 知、 陈鹤琴 、 秉志 、 竺可 的余音 “ 我们 随时像李先生一样 , 前脚跨 出大门 , 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 桢、 熊庆来 、 凤林 、 缪 吴有训 、 叶企孙 、 鸿隽 、 以升等 等名师 来校任 大 门 还未消失的时候 , 任 茅 他就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特务 的枪 口下。散文家 教 , 南高师 、 使 东大声誉鹊起 , 时人 遂有 “ 北大 以文史哲著 称, 东大 以科 朱自清先生长期在清华大学任 教, 深受师生爱 戴。他明确表 示饿死 不 学名世 , 然东大文史哲教授 实不亚于 北大 之说。所 以, 一所 大学不仅 吃美 国救济粮 , 显示出高尚的民族气节 , 5 在 1岁时 , 因积劳成 疾而不 幸 要推崇大师 , 吸引大师 , 还有让 自己成为 培育大师 的土壤 , 大师有 充 逝世。当时许德珩先生为他撰写了一副挽联 :教书三十年 , 面教 , 让 “ 一 一
刍论大学精神之失落及其重塑
![刍论大学精神之失落及其重塑](https://img.taocdn.com/s3/m/e0534020cfc789eb172dc85b.png)
3学术失范 ,使 充 " . 5社会 良知 的大学斯 文扫地 。 在 许 - 多大 学内 ,不仅一些在 校的本科生 、研 究生考试 作弊 、抄 袭论 文 ,甚 至某些教授 、博导 ,也有学 术行为失 范现 象发 生 而近年来 ,更 值得关注的是 以单位 、集体 的名义进 行
的学 术 腐 败 活 动 。突 出 的 表 现 为 :一 些 尚 未 获 得 博 士 或 硕
言商 经商 ;老 师们兜 售资料 ,办学 开班 ;也有 师生 联手 ,
合 力 打造 校 园 经 济 。许 多大 学对 学 生 的教 育 和 管 理 已 经 和 经 济 利 益 紧密 相 连 ,名 目繁 多 的 经 济 处 罚 在 各 种 管 理 条 文
利国利民的善举 ,但在 具体操作 时却 出现 了偏差 :一部 分 不具备 升格条件 的学 校 ,在小集 团利益的驱 动下 ,采取 找
大学精神是大 学的办学理念 和价值追求 ,是激励 大学
了大 学的初衷 , 丧失 了社 会良心 , 由此还 引发 出一系列 的社
会 问题 =
发展 、提 升大 学办学水平 的精神动力 ,是大学应有 的生命
力 、创 造 力 的集 中展 示 ;在 我 国大 学 的创 立 和 发 展 过 程 中 ,
权 的单 位 出 于 各 种 需 要 , 向 一 些 特 定 人 群 ( 往 是 政 界 和 往 财 界 的掌 权 者 )提 供 学 历 和 学 位 : 无 论 是 个 人 还 是 单 位 、
中大学有了长 足的发展 但不容忽视 的是 , 在市场 的影 响和 操纵下 , 多大学“ 田问舍 ” 许 求 的功 利色彩 l渐浓厚 , 神 l a 精 a
蔡 元 培 、梅 贻 琦 、张 伯 苓 等 大 师 们 分 别 提 出 并 实 践 着 一 系
大学论
![大学论](https://img.taocdn.com/s3/m/91033c1ec281e53a5802ff53.png)
大学论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纵使近来苦难多,亦将智慧渡人生。
在写这三个字时,心情是沉重的,应当说,我还未准备好写这个题目,最多寄托一二情丝而已。
毕竟,我准备了四年了,或者讲更长的时间,那么,在短期内,要我做些出来的,不是没有说的,也不是无数的言语。
或者干脆以无言定下这个调子。
即是说,我在这里,并不打算一蹴而就,因为那并不是我的本意。
既如此,注定这将是一篇写不完的文字,至少,在时下我是很难写完的。
我并不急着把这些东西公布出来,浪费这个精力,实在不划算。
只是闲适一下心情,做些出来,也算留念。
青年的人,是火热的,火热的要把感情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才不至于压抑。
青年的人,是激动的,激动的要把所有的言语和盘托出,才显示出才华的横溢。
青年的人,是感动的,感动的要在听过读过看过之后,大哭或者大闹一番,才显示自己是个动物。
这些都不是青年人特有的,仔细观察,四十岁的,甚至六十岁的人,以上的情形在他们身上发生也很常见。
这表明,我们不能用年龄来给人打标签。
我在几年以前,见到银发苍苍的老人拍着桌子叫好的时候,我算是稍微懂了一些。
现在,我再次观察,以为,下面才是他们的区别。
“成熟”的人相信命运,守着碗里的就行,锅里的还顾不上。
青年的人则不然,天生我才必有用,碗里的我不要都可以,但我相信,锅里的一定是我的。
这大概有意思了。
青年的人,我这里所要论述的正是这种理想人,对,这正是大学存在之目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者,乃艰苦创业,奋斗贯始终也。
在苦难中,前行者多,然在乐裕中后退者众。
这是现实的情理。
在没有可供消耗精力的物之时,大多数人会奋起。
而有可娱乐者,则能忍不动心者胜。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至善。
吾辈立于斯世,幸求学于当下,必实现人格之独立,精神之自由。
若不能,则是失败的,换言之,是消耗了生命。
前日,看罢《至尊一剑》,记得剑神不忍杀一个剑客,末了,留了一句话,我珍惜生命,不想死,也不想你死,所以不想跟你打,你走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课程考试论文
学院(中心、所):环境与植物保护学院专业分子植物病理
研究方向:班级:2011级
姓名:贾静学号:110901A3210006 课程名称:自然辨证法
论文题目:论大学大学精神大师
教师评阅:
论大学大学精神大师
摘要:中国大学教育近年来发展的确迅速,从表象讲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看看现在在中国国内所注册的大学名称就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从引进西方的教育观念到现在所形成自身的观念也有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于是乎再次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大学精神”。
我们要引进一种“大师”的概念。
大师对于构建大学教育和建设大学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大学精神大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是有先后,则近道矣。
当然此大学非彼大学,这里所说的大学是几百年前宋代理学家们所提出的,古时之人读书的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孔夫子讲学以来,中国式的教育也已经历了数千年,在这数千年的过程中,形成了浓厚的中华文化。
孔子在千年以前就已经因材施教,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相对应的教育水平也不断的进步。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实施,更是使一些寒门子弟进入精英阶层,这无不和教育相关。
翻开历史也会发现当时的教育事业是何等的发达,至此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伴随着西方炮火,西方思想进一步渗透,打破了中国数千年的取士之道。
新文化运动时,民主和科学的传入,使中国有志之士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理念来挽救国家之难。
于是在此演进的过程中,逐渐的形成了近现代教育事业模式。
从1898年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大学(京师大学堂)的成立,到现在各所大学林立,中国的教育又发生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众所周知,京师大学堂是现在北京大学的前身,现如今北京大学已经是中国国内数一的顶级大学。
于是各个大学也都以北京大学为目标进而发展自身。
中国的教育可以用个演示线条来表示:小学——中学——高中——大学。
有人说过中国的教育是填鸭式的,是应试教育,进而教育部又学习西方式的素质教育。
在这个所演示的线路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大学是最高级的,是步入社会的阶梯。
所以说大学的教育更要注重树德,育人。
每年面临着数百万的高考学生,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方式及教育观念也就显得愈发的重要。
在校的每个大学生都可以感受到了相对于封闭式的高中教育,是显得如此轻松。
在大学这个人生的转型期,大学过于的放松了对人才的塑造。
如今也可以清楚的看到,道德沦丧是相当的严重,这已经是一个要注意的问题了。
中国大学教育近年来发展的确迅速,从表象讲也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看看现在在中国国内所注册的大学名称就会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从引进西方的教育观念到现在所形成自身的观念也有了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于是乎再次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种“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气质。
这种精神是一种先进的,具有朝气的,也是代表了现在大学的特异性。
这种精神的形成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所致。
当然大学要更好的发展还是要依靠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要引进一种“大师”的概念,这个“大师”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此称呼的,首先他要具备崇高的人格魅力,其次要有渊源的学识。
大师对于构建大学教育和建设大学精神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师这个概念,用现代概念讲,就是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
因其意义比较广,还有佛的十尊号之一、官名、学者专家的尊称、对年纪大的老师的尊称等意思。
现代社会,也是调侃时对于某些有专业特长人的称呼的非正式用语。
在教育这个行业里,大师是经常不提及的,或许每一个教师或是教授不一定称得上是大师,但是,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不一定要比所谓的大师小.古者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现在大学的教师们(包括大师)都传承着这种精神。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里,这些解惑授业的人也难免被世俗所累。
学术抄袭,下海经商已经屡见不鲜了。
这个问题应该足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大学本是吸收新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大学的教育程度或者说大学的竞争力也就成了国家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此我国大学教育的构建,大学精神的培育,和大学大师的塑造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重中之重。
即便是面临着中国现在大学教育所取得的一些成绩,我觉得还是应当更加注意现在的漏洞和不足,只有在此问题上多做些文章,才会更有利对以后的发展。
我国大学知识教育体系目前来说还是从书本中获得,这在无形之中,也就造成了实践能力的缺失,当然在此过程中,我国已经注意到了这些问题,所以说现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也就增加了实践能力课程的学习。
大学生时代更应当在竞争中学会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本身的实现并不能依靠自己所能完成。
在此也应当学会合作,只有在合作中才会真正实现自我,这种知识的灌输也需要教师们的努力,甚至说要依靠大师的通力合作。
于是在这个互助的过程,逐渐的形成了一个文化精神。
久而久之,这种精神沉淀下来,也就形成了各个大学不同的“大学精神”。
再次还是应当提一下道德问题的重塑,因为道德问题是大学精神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今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也会有所波动,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会有改变。
这或许和大学教育本身的建设有关系,现在中国大学教育的确走进过误区。
很多大学已经把育人放在了
次位。
许多大学都是一些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应急式的技术培训,为的就是为将来的“钱”途打下基础。
我们的大学目前正在一点点地偏离道德育人的轨道。
我们现在教育出来的大学生,基本都缺乏责任意识,缺乏敬业精神,缺乏诚信意识,缺乏奉献精神,缺乏吃苦精神……
总之,大学作为大学生跨入社会的阶梯,作为各国人才竞争的前沿,对其完善的构建还需要做进一步的规划。
首先树立大学精神至关重要,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所形成的内在动力,对其积极的引导显得特别的重要。
在这个引出逐渐完善到最后最终的形成,大学生和教师们之间的和谐发展,相互进步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