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光现象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光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光现象。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光的传播1. 光的传播路径2. 光的速度3. 光的传播实例:日食、月食、影子等第二章:光的折射1. 折射现象2. 折射定律3. 透镜及其应用:眼镜、放大镜、望远镜等第三章:光的反射1. 反射现象2. 反射定律3. 反射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第四章:光的色散1. 色散现象2. 光谱: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等3. 光的颜色混合:颜料和光源的颜色混合第五章:生活中的光现象1. 光在生活中的应用:照明、通信、医疗等2. 光污染及其危害3. 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 利用实验演示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光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将光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后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光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新课标版。
2. 实验器材:激光笔、透镜、反射镜、色散实验器材等。
3. 多媒体课件:PPT、视频、图片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光现象的科普文章、视频等。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视频: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光的传播、折射、反射等现象的实验和现象的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光学概念。
2. 互动软件:可以使用一些互动软件,如物理模拟软件PhET等,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光的传播、折射、反射等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科普文章:可以推荐一些关于光现象的科普文章,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了解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分析(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分析教科书采用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学习发展水平为线索,兼顾到物理知识结构的体系。
这样编排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
一、教科书的特点1、从学生兴趣、认知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结构2、注重探究活动,提倡学习方法多样化3、形式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联系实际,贴近生活。
5、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二、基本内容概述(一)本册的物理知识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机械运动”从长度的测量,和运动的问题出发,对运动进行研究。
第二章“声现象”,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及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等问题。
第三章“物态变化”,介绍温度计的使用及常见的六种物态变化。
第四章“光现象”介绍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等几何光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应用。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介绍透镜的概念、生活中的透镜和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初步知识。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在质量,密度,以及相关的测量方面进行学习,然后又对密度和社会的联系进行了介绍。
教材从自然现象中的机械、声、光、到透镜,这种编排有利于学生的认知过程,并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不论是自然现象或人工现象都隐含着许多的物理知识,认识到物理知识的巨大力量。
在过去的教材中,一直存在着一个严重的弊端:在序言中通过各种实验、图画等形象化、趣味化方式刚刚调动起学生对物理的兴趣,紧接着的内容却是非常枯燥的测量、速度计算等逻辑性、规范性强的力学内容,从而很快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
而本册教材不再出现传统力学内容,代之以学生感兴趣的、不涉及任何公式及运算的内容,避免了上述弊端的出现。
每节由想想议议、想想做做、内容介绍、探究、动手动脑学物理、科学世界等内容及栏目组成,每一栏目都有着各自的功能与作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给学生呈现了一个个延伸与拓宽的知识点,体现了教材的开放性。
(八年级资料)八年级物理光学教材分析
一、简要说明:人们接收外界信息的两个重要途径就是耳朵听声音,眼睛看世界。
第一章安排声学,第二三章安排光学,符合学生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
人们生活中充满了色彩斑斓的光现象,所以对光现象的了解也易于通过有趣的、易操作的探究活动来进行,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初步探究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应用物理规律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等。
从学生兴趣出发来设计教材的结构,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和设计者的初衷。
教材内容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光现象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例如“光源〞、“平面镜〞、“潜望镜〞、“照相机〞、“望远镜〞等,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的课程理念。
下面就根据我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希望大家多提珍贵意见。
第二章《光现象》本套教材精心安排了每一章的章首图,还为这些图片配上相应小的散文,和图片相映生辉。
力图牢牢抓住学生的心。
〔例如,第二章的“夜空礼花〞,第三章的“大型反射式天文望远镜〞,深深的吸引了学生,学生对它们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作为,我们不应该放弃这稍纵即逝的时机,引领他们去欣赏,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课程标准的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一、教学重点、难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淡化〕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课时安排】本章共分六节,建议6课时第一节光的传播 1课时第四节光的折射 1课时第二节光的反射 1课时第五节光的色散 1课时第三节平面镜成像 1课时第六节看不见的光 1课时第一节光的传播【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源、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速度C=3×108m/s 。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学生活动),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观察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物理学的道理. 【教学建议】(一)引入光源〔原那么: 引起兴趣、引发争论、相互交流〕方案1:课本上有六幅光源图片,可以把它制成幻灯片展示,让学生找出共同特征——这些物体都能够发光,介绍光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光现象》教案新人教版
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 重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实施建 议 重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得出。 难点:探究各规律的过程及光知识的构建。 7 课时 为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必须的。因此,建议实施新课程教材 的教师,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教师必须身临其境,身先士卒。教师应对新的教学形式了解多一些,把握多一些, 驾驭好一些。例如,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骨干学生,有时亦可是一个落后的学生,目的 是把握探究的方向。 2.教师不是法官,也不是家长、阿姨,而是共同学习的可靠的战友。 3.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是教师说了算,决不能教师参与不足,而控制却严。 4.切记需要是欲望与兴趣的源泉。所谓的需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维持生命、情 感等等。需要不是强加的,或者是恩赐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需要,还要满足学生的需要。 课件、挂图,光学实验盒等
资源整合 备注
第二章
第二章 光现象 教学预案 内容 教材分析 光现象
光现象
(一)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 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实验结论,要 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 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 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 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二)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与学生的认识水平吻合,有 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 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与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 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与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 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 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 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 学生的课业负担。 (三)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 生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 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 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 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热谱图、驻钞机;等等,都充满了魅 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 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 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初二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对于物理学习的方法很不适应。通过对学习的指导,使学生 养成良好的习惯是重要的任务。这些习惯应包括: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的习惯;独立思考、 不盲从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思路、不断探究的习惯;与人交流、取长补短的 合作习惯。培植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把学习、研究当作像自己呼吸那样的需要、自然;培 植学生具有不怕困难,从实践中找方法,更不怕失败,坚信成功的气质;培植学生严谨的精 神。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初中物理_《光现象》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光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2、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二内容与学情分析:本节课主要复习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回归课本,同时在学生熟悉结论的基础上,逆向思维思考实验器材的选择作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做必要的实验验证。
学生对这些实验的探究过程和结论已有所认识,但有些实验设计的目的模糊,所以本节课主要对实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另外光的三种现象的区分、光学作图也是重点。
三中考指南:本章在中考中的易考点有: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的几种现象的判断应用;应用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作图;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应用;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应用。
四复习目标:1、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了解光反射的探究问题。
2、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探究过程中的问题。
3、通过探究实验的复习,了解实验设计中运用的物理科学方法4、通过对比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比较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现象发生的条件,规律的异同以及各自特有的光现象。
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实验设计及问题探究难点:实验操作及问题探究教具:平面镜、玻璃板、白纸板、激光笔一只、蜡烛、刻度尺。
五复习过程:实验一:光的反射(学生思考加演示)1、实验器材:、有色激光器、可折转的白色硬纸板、3.问题探究:(1)实验中白纸板的作用是什么?(2)实验中将纸板B折转一定角度的目的是什么?(3)试验中如何探究两角的大小关系?(4)沿着反射光线的路径让光射向入射点o,会看到反射光线出现在什么位置?说明了什么?(5)做多次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实验二:平面镜成像(基于课标对该实验的要求较高采用分组实验,1、2独立完成,基于本班小组建设不成熟,4问题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逐一完成,但实验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易忽略的问题)1、实验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器材:较"薄”还是“厚”)的透明玻璃板、大小的蜡烛、、白纸、光屏、火柴、支架等3、实验图示:4、问题探究:(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玻璃板为什么要选用较薄的?(2)实验室玻璃板要放在水平桌面,否则会导致什么后果?(3)选用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什么?实验研究方法是.(4)实验中刻度尺、白纸的作用分别是什么?(5)如何确定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六课堂检测:1.如图2-2所示是小明拍摄的雁鸣湖风景之一,大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形成的(选填“实”或“虚”)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教师用书(纯)
第二章光现象〔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全章概述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非常亲密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本章力图表达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下特点: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章对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跟知识的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那么。
本章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由于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学生探究。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展全过程的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搜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信心的建立打根底。
2、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与传统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章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编写做了较大的修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程度。
这个降低,跟学生的认识程度是吻合的。
在学生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中,获得的最显现的实验证据,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角度关系。
角度的大小关系是学生最关注的信息,因此最容易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由于学生在初中根本上不会碰到“共面〞与否的物理情境,故教材中不做强调,使教材中的光反射时的规律的表述跟学生探究的结论一致。
这个不很严密的规律,对于初中生应用它认识实际问题不会产生障碍。
与传统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章在对折射现象的研究中,定位在认识折射现象上。
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的根底是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由于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教材未交待折射角跟入射角,也未研究与折射率相关的问题,而是从详细问题入手,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的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光现象
一、课程标准
三个主题:
(一)通过实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传 播的特点,并探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 律。
(二)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 物的关系。
(三)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 光组成的
Page 2
(一)、知识技能目标:(理解)
比较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
Page 4
教学内容:
插图(8个) 演示实验:(1个)
课题一:光的传播
(1)天然光源(2)人造光源 (3)激光准直(4)小孔成像 (5)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6)仙女座星云(7)井底之 蛙(8)手影 光是怎样传播的(空气和水)
想想做做:(1个)
科学世界:(1个) 概念:
探究(1个)
想想议议(1个) 科学世界(1个)
动手动脑学物理
规律、定律、特点 物理名词、术语
Page 10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Page 11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Page 12
凹面镜、凸面镜
Page 13
教学内容:
插图(9个)
课题四、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2)光 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图(3) 叉鱼图片(4)看水中的物体变浅 了(5)钢笔错位(6)找正确的折 射光路(7)画光经过平行厚玻璃 板的光路图(8)铅笔在水面上折 断了(9)海市蜃楼的成因 猜想和验证,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 光路 海市蜃楼 4小题 光的折射 光的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 角、折射角、光的折射、光路可逆 性
Page 14
探究(1个)
想想议议(1个) 科学世界(1个)
第二章《光现象》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doc
第二章 光现象复习二. 教学重点、难点: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规律三. 知识点分析:(一)本章知识结构光现象光学基本概念光源光线光速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光不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分类可见光不可见光红外线紫外线颜色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不透明物体的颜色三原色⎧⎨⎪⎩⎪⎧⎨⎩⎧⎨⎪⎩⎪⎧⎨⎪⎪⎩⎪⎪⎧⎨⎩⎧⎨⎪⎩⎪⎧⎨⎩⎧⎨⎪⎪⎩⎪⎪⎧⎨⎪⎪⎪⎪⎪⎪⎪⎪⎪⎪⎪⎩⎪⎪⎪⎪⎪⎪⎪⎪⎪⎪⎪(二)光学基本概念光学基本概念光源光线光速真空中的光速其它介质中的光速⎧⎨⎩⎧⎨⎪⎪⎪⎩⎪⎪⎪ 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就是光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是光源的关键在于它的本身能否发光,很多物体看起来很亮,但是由于本身不发光,所以不是光源,如月亮。
光源能够向周围发出光束。
为了明确直观的表示光的传播,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
这条带箭头的直线就是一个物理模型——光线,其中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是直线的,箭头代表光的传播方向。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一般情况下,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c=3×10m /s 8,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
光在年中传播34231c c的距离就是光年,因此“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光速远大于声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雷雨天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看远处敲鼓的人敲击动作与鼓声不合拍等现象都说明了这一知识点。
(三)光的传播光的传播光沿直线传播条件现象及应用光不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反射反射规律:两角相等∠∠反射光路可逆平面镜成像成像特点所成像是虚像反射分类镜面反射漫反射()r i=⎧⎨⎩⎧⎨⎩⎧⎨⎪⎪⎪⎪⎩⎪⎪⎪⎪光的折射折射规律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它介质中时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垂直入射时折射光路可逆折射现象⎧⎨⎪⎩⎪⎧⎨⎪⎪⎪⎪⎩⎪⎪⎪⎪只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光才会沿直线传播,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影子、日食、月食现象、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
光现象教材分析
《光现象》教材分析
遵化初中教研室
【课程标准的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 传播的特点。 2.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 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色光组 成的,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 现象。
【全章概述】
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教材编 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本章内 容可归纳为两大主题:
③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等概念。 在猜想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意识到了语言叙述的 难度,不知道该怎样具体描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 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为研究两条光线的位置 关系,可以借鉴几何方法,加入一条辅助线,学生确定 辅助线的理想位置和作图方法,引出法线,入射角和反 射角的概念。
(在本环节中,师生共同讨论,概括出“三线两角”这五个基本 概念,并提出要探究的问题。在物理课程中,学生自己在学习中 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 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 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发现并提出问 题,是求知的起始,也是教师展开教学的最好开端。抓住这个时 机,引导学生尝试着应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知识乃至创新,是 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这也是重视实验 情景设计的价值所在)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后,进一步探 究光在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反射现象。光的反射规律是 光学的重要规律,是学习光的折射、平面镜及球面镜 作用等知识的必要准备。本节包括三个知识板块,一 是探究光的反射定律;二是应用反射定律控制光束方 向;三是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课程标准》将 “光的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的水平上,学 生只需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知识要求虽 然降低了,但对实验探究过程的要求却升高了。因此, 本节课对于“光的反射规律”既有过程性的要求“探 究”,又有终结性的要求“了解”。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大单元集备《光现象》说课稿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如彩虹、镜像等,引起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
2.设计有趣的实验和实践活动,如光的传播实验、反射和折射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光现象,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描述光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2)能够解释反射和折射现象的成因,并掌握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3)能够运用光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反射光线的方向、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提高参与度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设计互动环节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练习作业和实验报告来评估教学效果。根据评估结果,我将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还将不断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实践经验,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以下导入方式: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们常见的彩虹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彩虹的形成原理。通过生活实例的引入,激发学生对光现象的好奇心和兴趣。
2.提问导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生活中的光现象经验。通过提问导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图像、动画和视频,增强学生对光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大单元集备《光现象》教学设计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实践作业:设计一项与光现象相关的实验,例如探究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并撰写实验报告。要求报告中包含实验目的、原理、过程、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2.知识梳理: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一张光学知识思维导图,涵盖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核心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巩固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光的全反射、光纤通信等,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5.结合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他们对光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如光的直线传播、反射等现象。但在深入理解光的折射、色散等抽象概念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也存在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光的传播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操作指导,关注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观察能力;
4.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物理、探索自然的情感;
5.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探究报告要注重实证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5.拓展阅读文章需在作业完成后进行分享,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学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现象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光的传播:光的传播路径、光的速度、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 光的反射:反射的定义、反射定律、反射现象的解释。
3. 光的折射:折射的定义、折射定律、折射现象的解释。
4. 光的色散:色散的定义、色散现象的解释。
5. 光的能量:光的能量与频率、光的热效应、光的化学效应。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色散等基本概念及其现象。
2. 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反射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现象。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光现象,引发学生对光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 光的传播:讲解光的传播路径、光的速度、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基本特性。
3. 光的反射:讲解反射的定义、反射定律、反射现象的解释,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反射现象。
4. 光的折射:讲解折射的定义、折射定律、折射现象的解释,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折射现象。
5. 光的色散:讲解色散的定义、色散现象的解释,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色散现象。
6. 光的能量:讲解光的能量与频率、光的热效应、光的化学效应,引导学生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及其现象。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观察: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初中物理上册光现象说课稿
练习
❖ 1.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是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需要8分 20秒,太阳与地球间的距离约为多少?
❖
❖ 2、光的反射: ❖ 光源发出的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反射
光进入人的眼晴,我们就看那些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 (1) 展示光的反射,让学生明确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
2、 学法
❖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 “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 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课件展示同时, 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强化兴趣、动机等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 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 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应用 光的规律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爱科学、用 科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图专题】 4.将下列光路图补充完整
400
5、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作出图a中由A点发出经平面镜 反射后经过B点的光线,b图是两条反射光线,请找出光源S,
并补充光路。)
(三)、复习小结: 利用多媒体和板书设计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本p72阅读材料《海市蜃楼》,能自己解释该现象。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
象中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 (4)用光的折射解释现象(用PPT课件解释)
〔问〕:渔民怎样才能叉到鱼? [提问]:若从水中看岸边的物体位置是变高了还是变低了?
❖ (二)、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1.如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发散思维
❖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除了影子的形成外,还有哪些?你 能试着说出相关的成语吗?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二章“光
现象”教材分析
丛立滋
【期刊名称】《小学语文》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一、本章设计的思路编者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设计教学思路。
本章的引言中写道:“光现象有什么规律?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人类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它呢?”读者读后会有更深的体会。
【总页数】3页(P8-10)
【作者】丛立滋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振华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4.7
【相关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科学之旅”教材分析 [J], 温荣田;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一章“声现象”教材分析[J], 滕伟亮;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材分析 [J], 王伟庆;
4.《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物态变化”教材分
析 [J], 王云山;
5.《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教材分析 [J], 纪宪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光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
“光现象”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光的传播》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第二章光现象与第一章声现象联系十分紧密,研究对象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而第一小节主要解决三个问题:①什么叫做光源?②光是如何传播的?③光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这三个问题跟第一章声现象中研究的三个问题很接近:①什么叫做声源?②声音是如何传播的?③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多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光和声音作为一个类比,使学生对光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1.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2.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教学重点: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光的传播速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光的传播》、激光灯、蚊香、玻璃水槽、水(少许牛奶)自制针孔照相机教学过程:教学活动预设: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觉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过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第1页共4页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日晕、日幻-----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至课本的主题。
学生活动预设:观看多媒体影片设计意图:通过影片,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一)什么叫做光源,播放多媒体课件。
问:(1)你们看到了什么?(2)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3)你们还见过哪些能发光的物体?(4)电影银幕,月亮,我们看起来都“能”发光,但它们是不是光源呢?(5)光源分类。
学生回答:熊熊烈火、美丽的水母、燃烧的蜡烛,可爱的萤火虫。
学生回答:都发光学生自己来归纳光源的概念。
很多物体都“能”发光,但是不是所有发光的物体都是光源呢?通过讨论加深对光源的理解。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
(二)光是如何传播的?(1)同学猜想一下“光是如何传播的”?(同学猜想)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物理本来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现象》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第三课时: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征;
第四课时: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
……
说明
结合生活实际介绍紫外线和红外线的应用。
人教版初中物理《光现象》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元名称
《光现象》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内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和透镜。
价值作用:突出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单元目标
通过实验突出学生探究性学习;借助红外线、紫外线和透镜把物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重点、难点与关键
1、光的直线传播;2、实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3、实验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和凸透镜成像规律。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实验探究,并根据实验证据分析和归纳结论。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爱科学、爱生活、爱动手的习惯;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实验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二章《光现象》教材分析
一、编者根据《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本章设计的要求
本章的引言中写道“光:现象有什么规律?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人类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它呢?”读者读后要有更深的体会。
二、本章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和技能
物理知识和技能是达成《标准》要求的载体。
它的承载能力、它的合理开发利用、它的便捷程度等诸多方面都跟达成《标准》的优劣、成败息息相关,地位极其重要。
1、物理知识方面:
本章的阅读指导中提出了五个方面,这就是本章的知识目标。
对于这些知识的组成、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认知这些知识的途径,这些知识与我们身边的事实的联系、及应用的具体情况是:
⑴光源:它是光现象出现的根本。
⑵光的传播:光被眼睛观察到,被利用是光从光源传出来而出现的。
——光是怎样传播的?是沿直线传播的,还是沿曲线传播的?传播的速度如何?(要不要介质?)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体会怎样?遇到不透明物体会怎样?发生什么现象?有没有规律,如果有规律,怎样找出这个规律?是个什么规律?找出它有什么意义?日常生活中用的平面镜就属于这种情况,它经常伴随人们,它的工作规律、它的道理各是什么呢?把想象拓展开来,如果镜面不是平面,而是曲面(如球面)、台阶状的……又会是怎样的呢?也有用途吗?怎么用……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物体,或者光的行进过程中介质不均匀又会出现什么现象?有什么规律?有什么用途……
⑶光的其它现象:早、晚的太阳又红又大,中午的太阳小而明亮,白光照耀。
太阳发出的白光是否是单色的?如果不是,有什么办法能把它分解开来?实际上它们又是怎样混合在一起的?怎样去体验一下红、绿、蓝是色光的三原色?我们把太阳光分解会出现七种颜色,除了我们能看到的七种色光,它还有没有我们眼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光?想个什么办法能去证实这一点?如果找到了,又有什么意义呢?光的学问很丰富,乐趣无穷。
2、技能方面:
⑴从载体中发现问题:
这与发现者的情感、动机、兴趣、经验、训练……都有关系。
本章是学生有生以来学习物理的第二章,他们没有多少经验、训练,一般偏重于看热闹,更兼现在的学生接触的媒体,听到、看到的现象多、乱、新,因此造成学生不是积极动脑,集中注意力去发现问题。
但是,这是学习物理必不可缺的技能。
教材对此很重视。
像“光的传播、颜色”一节的引语中,从夏夜的萤火虫,写到海洋深处的灯笼鱼;从太阳到我们身边的电灯,文字生动优美,写作方法活泼,希望使学生感悟到是光源把这斑斓的世界显现在人面前。
学生生活在火树银花的城市里,高楼的丛林中,什么是星星,月亮颇少被人看到。
青岛是个海边城市,知道灯笼鱼的老师又有几人?所以把学生导向兴趣的境界,去发现问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去发现,去选择。
如果演上一小段卡通片,然后突然断电、灭灯,学生也可能会发现光源是何等重要。
⑵提出问题的技能——这是一个人接受刺激之后的反应:例如上例,卡通片看不成了,学生可能提出:“谁这么讨厌,把电给弄断了?”如果使学生明确放卡通片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光现象,从我们的目的去思考,可能会提出光源的意义是什么。
⑶探究问题的技能。
⑷使用仪器、操作实验的技能……
三、载体的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的设想
1、重点在光的传播部分:
⑴本章设计的探究内容有四个:①光的反射规律②平面镜成像特点(规律)③色光的合成规律④在STS的
凸镜和凹镜之后,在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留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探究——凸镜和凹镜的成像规律。
上述探究的全是规律。
从物理知识方面,从达成新的物理理念方面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重点要解决如何探究、探究的环节是什么: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探究的思路,把想象变成亲身体验。
这其中需要把想到的方面、方法都要试验其是否可行,进而设计实验的方案。
实验中仪器、器材如何使用,观察什么、记忆或记录什么,怎么记录。
实验之后,怎样建立印象,结论。
是否正确,是否把握还要加检验评估,也许此时还会有创造的灵感……这一些学生虽然学过序言和第一章的知识,但是他们仍旧知之甚少,能力有限,所以是一个难点,也是本章的重点。
⑵处理方法的设想:比如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可以按下列步骤进行:
①激发探索的激情——让学生首先实验把一束光射向平面镜,观察光在传播中发生什么现象。
之后教师再演示,目的是为了发现光的反射的事实(这里也埋伏下一个问题)。
②提出问题——反射有什么规律。
③构筑探究的思路,一步一步的深入:要研究光的反射规律,迫切需要看到光的传播轨迹。
那就要亲自经历一下,怎样才能显现出光传播的轨迹——用纸片显现。
此法能否把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同时显现,如果能显现,则在平面镜的入射点(实际是近旁)上竖起一只铅笔,如果纸片稍微与铅笔脱离,看看还能否同时显现入射、反射两条光线?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探究方案,亲自去实验、观察、记忆或记录。
观察中将发现有两个角(i、r)相等的印象,再改进实验,继续探究下去,逐步完善自己的印象、结论。
总之,先有探究的激情——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思路、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并进一步发现问题,深入实验——建立假说(印象、结论)——检验、评估、结论。
最后,应把科学家的结论交给学生,以供学生对比,找出努力的方向,也可能有新的感悟。
方法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忽视思路追求正是本末倒置,浮于表面。
2、难点:
根据《标准》中的教学建议:教师“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而不是在复制知识”。
那么,学生对什么是光路图,如何知道光的传播也是需要时间的,侧移,眼睛看东西的习惯……一无所知的,学生如何自我进行构建也就很不容易了。
让学生独立探究凸镜和凹镜的成像规律,其中的主光轴、焦点等知识全无,他们将怎么去描述其规律?如何写探究报告、如何评估?虽然要求不高,但是这对于一个初二的学生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四、本章内容分布
第二章中有如下的内容:探究4个;演示实验3个:光怎样传播的、色散、光的折射,如果用电灯光色散的效果是不理想的,用阳光色散的效果好;科学世界两篇:古老的光、海市蜃楼,这个栏目中有一个阅读指导的问题;想想做做一个:分解太阳光;STS一个,其中的光路可逆定律,学生操作会有困难;想想议议一个。
五、充分发挥载体的作用
初二学生初次接触物理学,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发挥载体作用的第一位的任务。
这些习惯应包括:亲自动手、亲身经历的习惯;独立思考、不盲从的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构筑思路、不断探究的习惯;与人交流、取长补短的合作习惯。
培植学生的兴趣,能把学习研究像自己呼吸那样的需要、自然;培植学生具有不怕困难,从实践中找方法,更不怕失败,坚信成功的气质;培植学生严谨的精神。
六、发挥载体作用的基本保障
1、教师必须身临其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骨干学生,有时亦可是一个落后的学生,目的是把握讨论的方向。
2、彻底废止学生举手后经教师批准方可发言的制度。
3、教师不是判官,也不是家长、阿姨,而是共同探究的可靠的战友。
4、一节课的学习目标不是教师说了算,决不能教师参与不足,而控制却严。
需要是欲望与兴趣的源泉。
发挥载体的作用就是提供或增进学生的需要。
习惯是巩固学习兴趣,达成《标准》的保证。
所谓的需要包括知识、技能、生活、维持生命、情感等等。
需要不是强加的,或者是恩赐的。
七、关于评价内容的考虑
1、能否从载体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能否构建思路,设计出实验方案。
3、有没有探究的需要。
4、动脑、动手的表现。
5、知识学到多少。
6、对于上一章的探究有没有新的改进。
7、学过的知识能否主动地与自己身边的事实相联系,有没有新的想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