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合集下载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mixed
type(P<0.05)more
hepatogastric not
in
severe
atrophy.Stomach Yin Deficiency,
type,weak
spleen and
was
Stomach(including
the in
cold)一type,cold
and heat mi xed type

vari ety of
evidence—based,and
associated test.Sum up the dialectic of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 1lesults: C1inic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age di stribution of patients
VI
湖北中医学院学位论文原刨性声明
本人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除了论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湖北中医学院或其他单位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tomach
yin
tomach tomach>
(including
cold)一type>damp—heat
type>mixed—type study:

hepatogas tr iC not Conclus ion of the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分析

阻不畅,或心肾阳虚,阴寒痰饮乘踞阳位,阻滞心脉而发病,本组心肌显像阳性者较多。

如果发展为真心痛,则阳性率几乎可以达到100%。

利用心肌显像还可以发现一些,冠脉造影不能准确反应的病理状态,如X综合征、冠脉痉挛、冠状动脉的血液黏滞性增高、梗阻后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心肌梗死后的心肌存活情况等,因为它是无创性检查,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所以临床可以用来观察疗效。

总之其在中医心血管疾病辨证及其治疗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同时SPECT在其它中医辨证应用方面也有文献报道,应该进一步研究,加以探讨和应用。

收稿日期:2006-11-20 责任编校:汪新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分析楼焕进 夏陈伟浙江省缙云县人民医院, 321400摘 要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方法:对15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析。

结果:病理诊断为轻度慢性萎缩胃炎989例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脾胃虚寒型311例,肝郁化热型227例,脾胃湿热型309例,胃阴亏虚型142例;中度慢性萎缩性胃炎407例中,中医辨证分型属胃阴亏虚型285例,瘀血停滞型122例;重度慢性萎缩性胃炎104例,中医辨证分型全属瘀血停滞型104例。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各有不同特点。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 病理诊断 中医证型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病,2000年1月—2005年1月,我们对本院胃镜病理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1500例病人,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的统计分析,以探讨萎缩性胃炎的胃镜病理诊断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500例患者中,男876例,女624例;年龄26~89岁,平均年龄57岁。

2 方法与结果对150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例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胃镜病理诊断参照《诊断外科病理学》[1]、《诊断病理学》[2、3]、《胃病理及胃黏膜活检》[4]、《阿克曼外科病理学》[5]、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ʌ临床基础ɔ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研究❋王少丽,白宇宁,倪媛元,姬航宇,陈亚光,刘㊀震ә(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㊀100053)㊀㊀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㊂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402例CAG患者的一般资料㊁中医证候及胃黏膜病理变化等信息资料,通过描述性统计㊁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㊂结果:CAG 中医证型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与腺体发生萎缩和肠上皮化生呈正相关[OR=1.814,P=0.005;OR=2.112,P=0.041),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黏膜发生异型增生呈正相关(OR=3.118,P<0.001;OR=5.487,P<0.001)㊂结论:CAG中医证候多为复合证型,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间存在相关性㊂㊀㊀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胃黏膜病理;相关性㊀㊀中图分类号:R256.3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6-3250(2021)04-0603-05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ANG Shao-li,BAI Yu-ning,NI Yuan-yuan,JI Hang-yu,CHEN Ya-guang,LIU Zhenә(Guang 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100053,China)㊀㊀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tribu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syndrome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Methods:In this study a cross-sectional design was performed in Guang'anme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ead sciences involving402CAG patients to collect the data of general data,TCM syndromes and gastric mucosal pathological changes.And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of descriptive statistics,chi square test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of TCM syndromes and the correlation with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Results:The frequency of TCM syndrome types in CAG patients from high to low was as follows: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syndrome of liver and stomach Qi stagnation,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dampness heat,syndrome of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syndrome of liver and stomach stasis heat and syndrome of stomach yin deficiency.It showed that the syndrome of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trophy of gastric mucosal glands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OR=1.814,P=0.005;OR=2.112,P=0.041),and the syndrome of spleen and stomach weakness and stomach collaterals stasis were positivelycorrelated with dysplasia of gastric mucosa(OR=3.118,P<0.001;OR=5.487,P<0.001).Conclusion:The TCM syndromes in CAG were mostly complex syndromes,and there was a certain correlation between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gastric mucosa and TCM syndromes.㊀㊀Key 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ndromes;Gastric mucosa pathology;Correlation❋基金项目: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首发2020-2-4152)-健脾通络解毒法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长期临床疗效评价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示范基地科研专项暨所级科研基金课题(2019S445)-基于真实世界中医药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用药规律及方案优化研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作者简介:王少丽(1977-),女,山东烟台人,副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㊂ә通讯作者:刘㊀震(1972-),男,吉林长春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中西医结合博士后,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药临床与基础研究,Tel:************,E-mail:doctorliuzhen@㊂㊀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㊁黏膜层变薄或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㊁异型增生(dysplasia,Dys)/上皮内瘤变为病理特点,发病率及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并有低龄化及发病率逐年上升趋势[2]㊂现代医学认为,CAG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感染㊁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3],属于中医学 胃痛 胃痞 嘈杂 等范畴,认为其病位在胃,病性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㊂前期国内临床研究显示,CAG胃黏膜病理改变与中医证型存在一定的相关性[4-5]㊂本研究拟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通过对402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CAG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以为CAG的临床诊治及预后研究提供客观依据㊂1㊀资料与方法1.1㊀病例来源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4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门诊就诊的CAG患者,共收集合格病例资料402份㊂1.2㊀诊断标准1.2.1㊀西医诊断标准㊀CAG诊断标准参考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6]中制定的CAG 诊断标准;胃镜分级标准参考200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试行意见“[7];胃黏膜病理诊断标准参考2012年9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㊃上海“中 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 [8]㊂1.2.2㊀中医辨证标准㊀参考2010年‘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9]中CAG中医证候分型标准,共分为肝胃气滞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胃阴不足证6个证型㊂1.3㊀纳入标准具有临床症状并于纳入前胃镜病理检查证实,存在CAG和(或)伴IM或(及)Dys/上皮内瘤变者;依从性好;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㊀排除标准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已属于癌变或CAG伴上消化道手术史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心㊁脑㊁肝㊁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或精神分裂症等不能配合者;对自我症状叙述不清或调查不配合者㊂1.5㊀研究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以CAG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病例调查表进行患者临床资料信息的采集㊂1.5.1㊀临床病例调查表的制定㊀制定详细完整的临床病例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一般情况(如姓名㊁性别㊁年龄㊁病程等);主要症状㊁舌㊁脉㊁中医证候;电子胃镜征象及病理组织学改变㊂1.5.2㊀质量控制㊀统一培训调查人员,临床病例调查表中一般资料㊁症状等由课题组成员协助患者填写,采用统一诊断标准与调查方法,以确保研究资料的一致性和真实性;电子胃镜诊断及病理检查诊断由课题组成员填写;调查表填写后由课题组主要研究者根据中医辨证标准确定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诊断㊂1.6㊀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ʃ标准差( xʃs)表示,基本统计描述定性资料采用频数表㊁百分率或构成比,非正态分布资料描述最大值㊁最小值及中位数㊂单因素分析中的分类变量用χ2检验,胃黏膜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㊂假设检验使用双侧检验,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㊂2㊀结果2.1㊀一般资料402例CAG患者,年龄在25~81岁之间,年龄中位数59岁;病程在0.50~242个月之间,病程中位数为9个月;男性患者189例(47.00%),女性患者213例(53.00%);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显示,胃黏膜腺体萎缩患者218例(54.20%),胃黏膜IM患者359例(89.30%),胃黏膜Dys/上皮内瘤变患者112例(27.90%)㊂2.2㊀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表1示,纳入患者中的中医证型分布频次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60.00%)㊁肝胃气滞证(51.20%)㊁脾胃湿热证(47.80%)㊁胃络瘀阻证(40.30%)㊁肝胃郁热证(17.90%)和胃阴不足证(15.70%)㊂表1㊀CAG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比较证型例数百分比/%脾胃虚弱24160.00肝胃气滞20651.20脾胃湿热19247.80胃络瘀阻16240.30肝胃郁热7217.90胃阴不足6315.70㊀㊀表2示,纳入患者的中医证候多为复合㊁兼夹证型㊂其中兼夹5种证型者1例(0.25%),兼夹4种证型者32例(7.96%),兼夹3种证型者130例(32.34%),兼夹2种证型者174例(43.28%),单一证型者65例(16.17%)㊂2.3㊀胃黏膜腺体萎缩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2.3.1㊀单因素分析㊀依据患者腺体是否存在萎缩,将402例患者分为腺体萎缩组218例和腺体非萎缩组184例㊂表3示,与腺体非萎缩组比较,腺体萎缩患者中医证型中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比例较高,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4,P=0.002);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胃阴不足证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P=0.616,P=0.069, P=0.099)㊂2.3.2㊀相关性分析㊀以患者胃黏膜腺体是否存在萎缩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㊂表4示,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与腺体是否发生萎缩呈正相关[OR=1.814,95%CI(1.201,2.741),P= 0.005],但目前尚不能得出脾胃虚弱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与腺体萎缩呈相关关系的结论[OR =1.427,95%CI(0.927,2.198),P=0.107;OR=0.711,95%CI(0.414,1.220),P=0.216;OR= 0.752,95%CI(0.427,1.326),P=0.325]㊂表2㊀CAG患者中医复合证型分布比较[例(%)]复合证型证型分布类别例数百分比/% 5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络瘀阻+胃阴不足10.25 4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络瘀阻14 3.48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胃络瘀阻11 2.74其他7 1.74 3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虚弱+胃络瘀阻409.95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327.96肝胃气滞+脾胃湿热+胃络瘀阻17 4.23其他4110.20 2种证型肝胃气滞+脾胃虚弱4210.45脾胃虚弱+脾胃湿热327.96肝胃气滞+脾胃湿热18 4.48其他8220.40单证型肝胃郁热16 3.98脾胃湿热16 3.98肝胃气滞13 3.23其他20 4.98表3㊀胃黏膜腺体萎缩患者中医证型单因素分析比较N(%)证型胃黏膜腺体萎缩萎缩(N=218)非萎缩(N=184)χ2值P值脾胃虚弱证143(65.60)98(53.30) 6.3240.014胃络瘀阻证103(47.20)59(32.10)9.5600.002肝胃气滞证114(52.30)92(50.00)0.2100.689脾胃湿热证107(49.10)85(46.20)0.3330.616肝胃郁热证32(14.70)40(21.70)0.3830.069胃阴不足证28(12.80)35(19.00) 2.8810.099表4㊀胃黏膜腺体萎缩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比较证型B SE Wald df P值OR95%CI低值高值脾胃虚弱0.3560.220 2.60510.107 1.4270.927 2.198胃络瘀阻0.5960.2117.99610.005 1.814 1.201 2.741肝胃郁热-0.3420.276 1.53310.2160.7110.414 1.220胃阴不足-0.2850.2890.96910.3250.7520.427 1.326㊀㊀2.4㊀胃黏膜IM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2.4.1㊀单因素分析㊀依据胃黏膜是否存在IM,将402例患者分为IM组359例和非IM组43例㊂表5示,与非IM组比较,IM患者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比例较高,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肝胃郁热证㊁脾胃虚弱证㊁胃阴不足证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1,P=1.000,P=0.836,P=1.000,P=0.656)㊂表5㊀胃黏膜IM患者中医证型单因素分析比较[例(%)]证型胃黏膜IMIM(N=359)非IM(N=43)χ2值P值脾胃虚弱证215(59.90)26(60.50)0.005 1.000胃络瘀阻证151(42.10)11(25.60) 4.3350.048肝胃气滞证188(52.40)18(41.90) 1.6970.201脾胃湿热证171(47.60)21(48.80)0.022 1.000肝胃郁热证64(17.80)8(18.60)0.0160.836胃阴不足证55(15.30)8(18.60)0.3130.656㊀㊀2.4.2㊀相关性分析㊀以患者胃黏膜是否IM 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胃络瘀阻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㊂表6示,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是否发生IM呈正相关[OR=2.112,95%CI(1.032,4.323),P= 0.041]㊂2.5㊀胃黏膜Dys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分析2.5.1㊀单因素分析㊀依据胃黏膜是否存在Dys,将402例患者分为Dys组(N=112)和非Dys组(N=290)㊂表7示,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在黏膜Dys组㊁非Dys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1,P=0.045,P=0.022);中医证型肝胃气滞证㊁肝胃郁热证在2组患者中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8,P=0.110)㊂表6㊀胃黏膜IM 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比较证型B SE Wald df P 值OR 95%CI低值高值胃络瘀阻0.7480.3654.18410.041 2.112 1.0324.323常数1.8720.19097.16810.0006.500表7㊀胃黏膜Dys 患者中医证型单因素分析[例(%)]证型胃黏膜DysDys (N =112)非Dys (N =290)χ2值P 值脾胃虚弱证89(79.50)152(52.40)24.6320.000胃络瘀阻证78(69.60)84(29.00)55.5680.000肝胃气滞证62(30.10)144(69.90) 1.0510.318脾胃湿热证44(39.30)148(51.00) 4.4700.045肝胃郁热证26(23.20)46(15.90) 2.9710.110胃阴不足证10(8.90)53(18.30)5.3420.022㊀㊀2.5.2㊀相关性分析㊀以胃黏膜是否Dys 作为应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 <0.10的变量(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㊂表8示,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是否Dys 呈正相关[OR =3.118,95%CI(1.785,5.447),P <0.001;OR =5.487,95%CI(3.348,8.994),P <0.001];目前尚不能得出脾胃湿热证㊁胃阴不足证与胃黏膜是否发生Dys 呈相关关系的结论[OR =0.647,95%CI (0.391,1.073),P =0.091;OR =0.555,95%CI (0.246,1.251),P =0.156]㊂表8㊀胃黏膜Dys 与中医证型相关性分析比较证型B SE Wald df P 值OR 95%CI低值高值脾胃湿热-0.4350.258 2.84910.0910.6470.391 1.073脾胃虚弱 1.1370.28515.96110.000 3.118 1.785 5.447胃络瘀阻 1.7020.25245.60110.000 5.487 3.3488.994胃阴不足-0.5890.4152.01610.1560.5550.2461.251㊀㊀3㊀讨论在 正常胃黏膜ң非萎缩性胃炎ңCAG ㊁IM ңDys ң胃癌 Correa 模式中,CAG 为胃癌前疾病之一[10],在此基础上伴发胃黏膜上皮Dys /上皮内瘤变则被视为癌前病变[11]㊂CAG 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主要依赖电子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且病理组织学检查是诊断CAG 病情严重程度的金标准㊂既往研究显示,不同内镜表现及其病理严重程度与CAG 临床症状之间无相关性[12],探索CAG 胃黏膜病理变化相关影响因素,实现对CAG 早发现㊁早诊断㊁早干预,对胃癌的预防及预后意义重大[13]㊂中医学认为CAG 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其病因多与感受外邪㊁饮食不节㊁情志失调㊁脾胃虚弱等有关㊂目前,不同医家对CAG 的病因病机虽各有认识,但基本认同本虚标实㊁虚实夹杂是CAG 的主要病机[14]㊂本研究分析了CAG 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发现CAG 患者中医证候多为复合㊁兼夹证型,其证型分布频次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胃络瘀阻证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㊂该结果提示,CAG 以虚证及虚实夹杂证居多,虚实夹杂是CAG 的基本病机,脾胃虚弱是CAG 最主要的本虚病机㊂蔡悦青[15]㊁宗湘裕[16]等分别探讨了CAG 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均发现脾胃虚弱证在CAG 患者中占比最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㊂丁成华[17]等对122篇文献中CAG 的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分析与归纳,发现CAG 中医证候以脾胃虚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肝胃不和证㊂该研究结果与本研究亦基本一致㊂赵晓丹[18]等分析了431例CAG 患者的证型分布规律,研究结果显示CAG 各证型出现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血证㊁肝胃气滞证㊁脾胃湿热证㊁肝胃郁热证和胃阴不足证㊂与本研究结果基本类同㊂本研究胃络瘀阻证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可能与纳入研究对象的病程长短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不同有关㊂基于胃黏膜腺体的不同病理变化,本研究发现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在腺体萎缩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胃络瘀阻证在IM 者中占比较高,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在黏膜Dys 者中所占比例相对较高㊂通过Logistic 回归进一步分析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本研究发现中医证型胃络瘀阻证与腺体是否发生萎缩呈正相关,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IM 呈正相关,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胃黏膜发生Dys 呈正相关㊂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CAG 胃黏膜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㊁中医病机间存在一定相关性,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与CAG 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联系㊂有研究者[19]对CAG 中医证型与胃镜㊁胃黏膜病理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发现CAG 病理演变与中医证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血瘀与CAG 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是引发胃癌的重要环节㊂程若东等[20]以CAG 伴胃黏膜Dys 和/或IM 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胃黏膜腺体萎缩㊁IM 与脾胃虚弱证相关性大,胃黏膜Dys 与胃络瘀阻证相关性大㊂上述2项研究结果与本研究基本一致,说明CAG ㊁癌前病变㊁胃癌病程漫长,病机演变虚实错杂,脾胃虚弱为重要的发病基础,胃络瘀阻是贯穿疾病始终的关键病理特征㊂中医学认为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劳倦㊁情志刺激等致脾胃损伤,气血生化乏源,久则胃体失养㊁萎而不荣渐至黏膜腺体萎缩形成CAG㊂因此,脾胃虚弱是CAG的发病之本㊂胃为多气多血之腑,CAG迁延不愈,可由气及血㊁久病入络伤及胃络㊂如‘临证指南医案㊃积聚“云: 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㊂[21] 瘀血为病,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塞㊂积于胃腑,胃络瘀阻日久可渐渐形成有形之积,导致IM㊁Dys甚至胃癌的发生[22]㊂故血瘀是CAG较为关键的病理因素,胃络瘀阻证是本病常见的中医证型[23],也是重要的病机特征,贯穿于CAG及癌前病变的病变过程中㊂本研究探讨了CAG中医证候分布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并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本研究旨在从临床研究角度分析中医证型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未对CAG中医证候形成的具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②本研究仅为横断面研究,病例来源单一,纳入研究样本量有限,存在选择性偏倚的可能㊂因此,今后工作中应进行多中心㊁大样本的横断面研究与队列研究,以进一步验证CAG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更好地把握CAG 的预后及转归,指导该病的辨证施治㊂综上所述,CAG的中医证候多为复合㊁兼夹证型,病性虚实夹杂,且胃黏膜腺体萎缩㊁IM和Dys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脾胃虚弱证㊁胃络瘀阻证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㊂本研究可为CAG中医证型的客观化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对CAG的干预㊁预后及胃癌的早期预防研究亦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㊂参考文献:[1]㊀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8,26(2):121-131.[2]㊀蔡惜莲,姚平.萎缩性胃炎发病影响因素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7,33(4):373-375.[3]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J].胃肠病学,2017,22(11):670-687.[4]㊀邵地,杨如意.12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肠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9,6(23):65. [5]㊀曹志军,左明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和胃镜改变以及病理改变的关联性[J].世界中医药,2018,13(8):2040-2043.[6]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2006,11(11):674-683.[7]㊀于中麟.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2):4-5.[8]㊀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2年,上海)[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3,5(7):44-55.[9]㊀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J].中医杂志,2010,51(8):749-753.[10]㊀YO HAN PARK,NAYOUNG KIM.Review of Atrophic Gastritis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 a Premalignant Lesion of GastricCancer[J].J Cancer Prev,2015,20(1):25-40.[11]㊀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2014年,长沙)[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7):433-448.[12]㊀REDDÉN S,PETERSSON F,JöNSSON KA,et al.Relationshipof gastroscopic features to histological findings in gastritis and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 general population sample[J].Endoscopy,2003,35(11):946-950.[13]㊀李晚针.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价值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7,10(17):92-93.[14]㊀周学文.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治旨要[J].中医药学刊,2002,20(5):955-957.[15]㊀蔡悦青,魏炜,姜莉云.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8,27(1):16-18. [16]㊀宗湘裕,王万卷,刘宝珍,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㊁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4):370-372.[17]㊀丁成华,李晶晶,方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3):582-586.[18]㊀赵晓丹,孙静晶,周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J].环球中医药,2015,8(1):18-21.[19]㊀高发武,代会容,杨来.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镜㊁胃黏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8,15(18):117-120.[20]㊀程若东,崔一鸣,陈璐,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中医证型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8):3623-3626.[21]㊀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22]㊀白宇宁,张润顺,朱昱翎,等.从 脾虚络阻毒损 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及癌前病变[J].中医杂志,2013,54(1):26-28. [23]㊀张鸿彬,段淑文,赵天莹,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与应证组合的文献病例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2):23-24.收稿日期:2020-07-23(上接第586页)[18]㊀OTIS J S,NICCOLI S,HAWDON N,et al.Pro-inflammatorymediation of myoblast proliferation[J].PLoS One,2014,9(3):e92363.[19]㊀CHARGE S B,RUDNICKI M A.Cellular and molecularregulation of muscle regeneration[J].Physiol Rev,2004,84(1):209-238.[20]㊀MOZZETTA C,CONSALVI S,SACCONE V,et al.Selectivecontrol of Pax7expression by TNF-activated p38alpha/polycombrepressive complex2(PRC2)signaling during muscle satellitecell differentiation[J].Cell Cycle,2011,10(2):191-198.[21]㊀史晓伟,张新定,龙碧波,等.艾灸治疗运动系统疾病和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22(11):1580-1582.[22]㊀王婷婷,朱美玲,张贵育,等.艾灸治疗神经根炎模型大鼠抗炎镇痛效应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12):1750-1752.[23]㊀OTIS J S,NICCOLI S,HAWDON N,et al.Pro-inflammatorymediation of myoblast proliferation[J].PLoS One,2014,9(3):e92363.[24]㊀GEORGE C,SMITH C,ISAACS A W,et al.Chronic prosopisglandulosa treatment blunts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and enhancesmuscle repair after contusion injury[J].Nutrients,2015,7(2):815-830.收稿日期:2020-07-20。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研究

养, 胃腑受损 , 胃液减少 , 肉败 血 , 腐 腺体萎缩 , 黏膜变 薄 , 日
久成萎 。雷作汉等 认 为 : 性萎缩 性 胃炎发病 多 因脾 胃 慢 素虚 , 邪乘虚 袭之 , 外 使脾 不 升清 , 胃不 降浊 , 气血 失 和所 致, 病久 则气滞血瘀 , 胃体 失其濡养 , 使 甚则痰 瘀 内阻 胃络 ,
黏膜 变 薄 , 襞 变 细 或 平 坦 , 白或 灰 白色 , 白多 红 少 , 皱 苍 或 病
和结果 , 且二 者互 为影 响 , 并认 为 H p是广 义 的毒邪 , 邪 毒
为 患 , 致 毒 腐 成 疡 , 结 成 积 , 入 胃络 。周 学文 认 为 : 久 瘀 深
慢性萎缩性 胃炎 的病 因同痞满等病 的发生因素有一定 的相 似性 , 病机 以脾 胃虚弱 、 升降失常 为本 , 热毒侵袭 、 胃郁 热 肝 为标 ; 久病人 络 、 气血瘀 滞 为变 。赵凌 杰等 认为 :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多因饮食不 节或情 志所 伤 而致 , 病机 有湿 、 、 其 滞
虚 、 四个 方 面 。 瘀
2 2 从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中 医 辨 证 论 治 分 型 近 几 年 虽 . 然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中 医 治 疗 取 得 了 很 大 进 步 , 辨 证 论 但
治 观点 和方法 却不 尽相 同 。苑 述 刚等 认 为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 属于中医“ 心下痞 ” “胃脘 痛” 、 等病证 范 畴 , 临床 上
辨 证 主 要从 阳 虚 寒 凝 型 、 虚气 滞 型 、 热 错 杂 型 三 种 来 把 阴 寒
理活检常见结节处肠腺 化生 。傅 志泉 等认 为 : 根据 其 临
床 特 征 , 归 属 于 中医 “ 可 胃痞 ” “ 、 胃脘 痛 ” 范 畴 , 缩 性 胃 等 萎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赵晓丹;孙静晶;周斌【期刊名称】《环球中医药》【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 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

方法将43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辨证分为6个证型:肝胃气滞证59例,肝胃郁热证35例,脾胃虚弱证168例,脾胃湿热证52例,胃阴不足证24例,胃络瘀血证93例。

分析各证型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结果(1)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胃粘膜萎缩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脾胃虚弱证、胃络瘀血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3);(2)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肠化生分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肝胃气滞证与胃络瘀血证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33);(3)各中医证型在不同程度异型增生分布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程度、H.pylori感染有一定的相关性。

【总页数】4页(P18-21)【作者】赵晓丹;孙静晶;周斌【作者单位】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100053 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3【相关文献】1.1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J], 陈春;苏和;张瑞芬;黄新生;张雪峰;贾敏;宝音德力格2.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文献研究 [J], 蔡悦青;魏炜;姜莉云3.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进展 [J], 杨紫文;屠庆祝4.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分析——附108例临床资料 [J], 柳冬兵;李莉;刘加新;王欣燕;叶涵婷5.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中医证型分析及免疫组化检测研究 [J], 阙建云;李云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及其治疗近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及其治疗近况

2 2 肝 胃不和 型 .
证 见 胃脘 胀痛 , 窜不定 , 及胁 肋 , 攻 连 饮
食减少 , 嗳气 或矢气 则舒 , 得 遇抑 郁 、 恼怒 则复 发或加 重 , 大 便不 爽 , 结 或溏 , 苔薄 白或 薄黄 , 弦 。乔 氏 认 为 肝 或 舌 脉 胃不和型 多见 于发病 的初 期 , 患者 常有 平素 情志 不遂 、 燥 烦 易怒 , 好生 闷气 等 , 胃镜下 可见 胃黏膜 充血相 间 , 胆汁 反流 , 胃蠕动快 。李 氏 认为肝气郁 结 , 克伐脾 胃导致 肝 胃不和 ,
表现为 胃脘嘈杂灼热似痛 不适 , 饥不 欲食 , 口干喜冷 饮 , 烦热 , 夜寐 不安 , 黄便秘 , 溲 舌红少苔 , 细数 , 脉 治宜养 阴 氏… 治疗 C G养 阴理气 和 胃, A 选用养 胃汤合 柴胡疏肝 散加 减 的“ 胃Ⅲ号方” 沙参 1 , 萎 ( 2g 麦冬 1 , 胡 6g 木香 6g 2g柴 , , 枳壳 6g 延胡索 1 , , 2g 白芍 6g 石斛 l , , 2g 鸡内金 1 , 2g 乌梅 6 g 五味子 6g 甘草 6 g 。唐 氏 观察 了百合 养 胃汤 ( 合 , , ) 百 3 、 参 1 、 0g沙 5g 麦冬 1 、 0g黄芪 i 、 5g 白芍 2 、 内金 6g 山 0g鸡 、 楂 1 、 0g 黄连 6g 乌药 1 、 、 0g丹参 1 、 0g 郁金 1 、 0g 炙甘草 6g ) 治疗此 型 C AG的疗 效 , 结果 治疗组 总 有效率 为 9 . 8 , 0 4 % 对
C G列为 胃癌的癌前状 态 , 病 因病 机 复杂 , A 其 容易 复发 及癌
变, 对人类 威胁很大 。近年来 , 中医药 治疗 C G取 得 了较好 A 的疗效 , 本文将对慢性萎缩性 胃炎 中医辨证分 型及其 治疗概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研究

表 1 年 龄 段 与证 型 关 系 例
1 . 幽 门螺 旋 杆 菌 感 染检 查 .3 2 通 过 病 理 组 织 学 检 查 分 为 阳性
1 资料与方 法
因例 数太少 .而与其 他证 型两两 比较 无显著 性差 异
1 资料 来源 本 组 2 5例均来 源 于 2 0 . 1 2 0 6年 5 l ( > . ) ~2 P 00 .寒 热错 杂型 与其余 4种证 型两 两对 比有 5 月江 苏省 中医院消化 科 门诊 患者
1 . 观 察 内容 与 方 法 2
显 著 性差 异 ( < . ) 其余 四种 证 型 两 两 比较 无 显 P 00 . 5
著性 差异 ( > . )详 见表 1 P O 5 0 。
1 . 年龄 分段 参 照联合 国世 界卫 生组 织对 年龄 23 腺 体 萎缩程 度 与证 型 关 系 统 计 学分 析 表 明 . .1 2 _ 的分 段分 为 l ~ 4岁 ( 84 青年 )4 ~ 9岁 ( 、5 5 中年 )6 腺 体萎 缩 程 度 与证 型 之 间有 显 著 相关 性 ( < .1 、0 P 00 )
结论 : 慢性 萎 缩 性 胃 炎的证 型 分布 与年 龄 、 门螺 旋 杆 菌 感 染 、 理 分 型 等 密切 相 关 , 幽 病 有规 律 可循 ; 究 还 表 明 , 胃虚 弱 研 脾
证在 慢 性 萎 缩性 胃炎 中是 最 多见 的 . 由此 可见 , 慢 性 萎 缩性 胃 炎的论 治 中 , 在 以益 气健 脾 、 正 固本 为基 础 , 阻 断和 逆 转 扶 是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癌 前病 变的 关 键 . 实为 治本 之 图
关键词 慢 性 萎 缩性 胃 炎 证型 脾 胃虚弱 文献 标 识 码 A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2 ] 李飞. 方剂学[ M] . 北京 : 人 民卫生出版社 , 2 0 1 1 : 4 .
[ 3 ] 胡晨霞 , 风良 元, 鄢顺琴. 四逆散对小 鼠 胃肠运动影 响的拆方研 究
[ J ] . 中医药学刊 , 2 0 0 4, 2 2 ( 5 ) : 8 8 6—8 8 7 .
证候要 素为 胃、 脾、 肝。结论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5 9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 胃炎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的研 究, 为本病的证候规 范化奠定 了基础 。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9 8 7 x . 2 0 1 4 . 0 5 . 1 9
《 杨 氏家藏方》 革解 分清饮 主治 下焦虚 寒膏淋 、 白浊 , 方 中
革薜 利湿分清化浊 , 配益智仁 温阳 固精 , 缩 尿止浊 , 渗利 湿浊无
胞再生 有 显 著 的抑 制 作 用 ) 蛋 白表 达 的 双 向 性 调 节 作 用 有
关 J 。又如在研 究 补 中益气 汤 对 心血 管 调 节影 响 时发 现 : 黄 芪、 人参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而 升高血压 和扩 张外周 血管 而降 低 血压的双重作用 。 参考文献 :
[ 1 ] 王洪海 , 谢鸣. 试论潜在病 机在方 剂组方配伍 中的作 用 [ J ] . 中 医
杂志 , 2 0 0 7 , 4 8 ( 4 ) : 2 9 7— 2 9 8 .
泄精之虞 , 使 革裤分 清饮通而不漏 。《 太平 惠民和剂局 方》 真人
养脏汤主治久泻久痢 , 脾 肾虚寒证 , 方 中罂粟壳 涩肠 固脱 止泻 , 诃子涩肠止泻 , 肉豆蔻 温中涩肠 , 人参 、 白术 、 当归 、 白药补气血 , 配木香芳香醒脾 , 行气止痛 , 使全方 补涩 而不壅滞 气机 ] , 使 真 人养脏汤涩而不塞 。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辨证论治【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虚实标本辨治;中医药疗法1 病因病机有学者提出,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本虚标实、滞损交加的病机特点[2],笔者认为中医有“内因、外因、不内外因”的三因之说,本病也不例外。

1 1 内因情志不舒,郁怒思虑。

“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同时肝属木,喜条达,主疏泄,若谋虑不遂,情志郁怒,则伤肝,肝失去条达之性而横逆犯胃,因胃属土,五行中木克土,本属于正克,而此时肝气已经横逆,致使胃气失于和降之性,出现前述症状。

脾为仓禀之官,藏意,胃与脾为表里之脏腑,以膜相连,脾为胃行其津液,换句话说是脾主运化。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使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气血周流畅通,肌体健康无病。

若过分思虑则伤脾,脾伤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水谷气血不能运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而变生前述诸症。

禀赋不足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1 2 外因感受寒湿秽浊等六淫不正之气,寒主收引凝滞,湿邪粘腻重浊,秽浊之气碍胃,若感受寒湿秽浊则影响脾胃的运行,变生诸症。

1 3 不内外因之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度,贪凉饮冷,过食辛辣烟酒、肥甘厚味,或食饮不洁之物等等,均可伤胃,而生诸症。

2 辨证论治2 1 肝胃气滞型:胸胁脘腹胀痛,口干口苦,善太息,烦燥易怒,常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淡苔薄黄脉弦细。

病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解郁,健脾和胃。

处方:柴胡舒肝散合加减。

药用陈皮,柴胡,川芎,枳壳,芍药,甘草,香附, 当归, 白芍, 白术, 茯苓, 生姜,薄荷。

2 2 热毒内陷型:胃脘胀满,烦热口干,贪凉喜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病机:热毒内陷,胃络痞满。

治法:泻热除痞,散结和胃。

处方: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减。

药用黄芩,大黄,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枳实,厚朴。

2 3 食滞中焦型:胃脘胀满,按之胀甚,不思饮食,时有呕吐,大便不畅或便臭异常,舌质红,苔白厚腻,脉滑数。

病机:食滞中焦,胃气上逆。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

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

慢性萎缩性胃炎(乙)级中西医定义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50岁以上多见,男性高于女性,主要是胃粘膜上皮遇到各种致病因子,如药物、微生物、毒素和胆汁返流等的反复侵袭,发生慢性持续性炎症性病变,由轻到重,由浅表到萎缩,呈进行性发展,炎症性变化包括充血水肿、糜烂出血,病变范围主要在腺窝层,由于胃粘膜的再生改造,腺窝层的剥脱变性和坏死,最后导致固有的腺体萎缩,形成萎缩病变为主的慢性胃炎。

同时,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增生的癌前组织学变化。

中医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多属于“胃痞”、“胃脘痛”、“腹痛”、“反酸”、“嘈杂”等范畴。

病因病机多由于机体的脾胃素虚,加之内外之邪乘袭,主要有饮食所伤,七情失和、痰湿中阻,则蕴湿生热,湿热内聚,既使气机阻滞,又为痰浊之源,脾虚日久,则成脾胃寒湿。

故病邪有寒热之辨,病机有虚实之分,实痞以邪实为主,虚痞以正虚为主。

临床以寒热错杂,虚实兼见者为多。

这是由于一方面,本病之生乃由胃及脾,脾胃一阴一阳,喜恶相反,脾胃同病,易见本虚标实,寒热错杂;另一方面,则因脾胃乃易虚易实之脏腑,每为饮食所伤,或为六淫所感,亦可为情志所累,故气滞、血瘀、热蕴、湿阻、痰凝等邪实之证常与脾胃气虚、胃阴不足、脾胃虚寒等正虚之证兼见。

中西医结合诊疗原则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慢性炎症为基本病理变化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高,西医缺乏特殊有效的疗法,尤其慢性胃炎呈进行性发展,伴有重度的肠上皮化生和非典型性增生更被认为属于胃癌前期病变,中西医结合对该病有较好的疗效。

1.中西医共同探讨病因病机,提高了对疾病的理论认识。

2.西医辨病和中医辨证相结合,加深了对疾病的诊断认识。

3.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胃炎,提供了丰富的途径和方法,也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

4.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是行之有效的研究途径。

中西医结合诊断规范1、肝胃不和型:主要证候:①胃院胀痛或痛串两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
王 萍, 唐旭东, 卞立群, 张引强
(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北京 10 9 ) 00 1 关键词:慢 性萎缩性 胃炎;中医药疗法;文献调 查 中图分类号:R —5 2 9 3 . 20 ;R 5 . 32 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 :10 —3 42 0 )20 9 —2 0 55 0(0 81—020
热 。见 表 2 。
表 2 C 6 候要 素分 布 A证
索。收集关于 中医辨证治疗 C G的临床研究 、中医消化专家及 A
名老 中医辨证用药经验总结 、学术探讨等文献, 要求所收集的 文献 中辨证分型、各型用 药必 备。
1 2 资料 处理及统计分析 .
提取纳入文献的相关信息, 包括文献名称 、发表年代、证 候要 素 、辨 证 分 型 及药 物 , 数据 经过 整 理 、核 对 后 , 入 录 SS 1. P S 1 5软件进 行统 计分析 。运用频数分析统计证候类型、 证候要素及总体用药频次, 采用 C o sa s 分析各常见证型 rsth 法
和优势 。 笔者 从文献角度对 C G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 A
进行总结分析, 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 与方法
1 1 文 献来 源 .
系统 检索 19 ~2 0 9 4 0 6年 中国生物 医学文献光盘数据 库 (B i c 、中 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 (M C 、中国学术期刊 C M s) d CC) 网 (N I 、重庆维普 (I) CK ) V P 、万方 数据等 中文数据库, “ 以 慢性 胃炎, 萎缩性 ” 胃癌前疾病 ” 胃癌前状态 ”加 “ 、“ 、“ 中医药疗 法 ” 辨证论治 ”等关键词, 、“ 并结合 “ 萎缩性 胃炎 ” 用药经 、“ 验 ” 辨治经验” 辨证 治疗 ” 辨证施治 ” 自由词进行检 、“ 、“ 、“ 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证候规律的初探: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治疗,除密切随访和手术治疗外,尚无其他较好的方法。

中医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纠正病变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中医学各证候,难以有像西医病种的“金标准”,本笔者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研究CAG中医临床证候规律,探讨其证候宏观标准。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初探1资料1.1一般资料纳入的病例均为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1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纳入80例,其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

西医诊断标准:2003年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制订《慢性胃炎的内镜分型分级标准及治疗的试行意见》和2006年上海《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

1.2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胃息肉、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②合并心、脑、肝、肾、造血系统等其他原发性疾病者。

2方法2.1研究方法对纳入患者进行症状学调查,并记录、整理所获资料,进行中医辨证从而明确患者的症状与证候分布。

2.2統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结果3.1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见表1表1 CAG患者发病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年龄性别例数所占比例男女60 20 10 30 37.50%注:经统计学处理各年龄阶段CAG发病与性别无明显关系(P>0.05)。

进行比较发现,小于30岁发病率较低,40岁以后逐渐增高,60岁以上患病率最高。

表2 发病与嗜好的关系嗜好例数所占比例吸烟18 22.50%饮酒17 21.25%辛辣32 40.00%浓茶24 30.00%熏腌制品13 16.25%高盐48 60.00%油炸23 28.75%咖啡 6 7.50%过热26 32.5%注:提示CAG的发病与患者的嗜好有关系,其中以嗜食高盐食物最多占60.00%。

中医理论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

中医理论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

中医理论分型论治慢性萎缩性胃慢性萎缩性胃炎[1]是以胃黏膜上皮以及腺体萎缩、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并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在慢性胃炎中占12%~31%。

其發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被公认为是胃癌癌前病变的一种,目前西医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尚无特异有效的治疗方案,往往治标不治本,导致病情反复,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而中医药[2]具有价格便宜、多靶点作用、毒副作用少且能彻底改变患者的体质等诸多优势,取其”治病必求本”,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笔者仅从中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并用中医理论对其进行分型论治,具体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表现为胃脘痞满不适,并伴有口苦、口干、不思饮食、食纳减少、便干或便稀,属于中医”胃痞”之范畴,作为脾胃系统疾病,其发病原因[3]一般认为与饮食因素、药物伤胃、情志失和、劳逸失当以及素体脾胃虚弱有关。

其发病机理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错杂。

本虚主要是指脾胃虚寒,胃阴亏虚为主,标实则是以肝郁气滞、湿阻、血瘀、痰凝及热毒为主,病位在胃,涉及脾、肾、肝等脏。

各种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气机逆乱而发为本病。

因此,脾胃中虚、中焦气滞不畅、升降失职是本病的发病基础。

本病初发病时病在气分,病程日久则由气及血,并逐渐发展至气滞血瘀。

由初起时的功能性病变演变成器质性病变,甚至产生异型增生,导致癌变。

因此,该病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2 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按照发病机理以及临床证侯特点[4]可以分为肝气犯胃型、饮食停滞型、胃络瘀滞型、脾胃气虚型、寒热错杂型、脾虚湿滞型等六种证型,每种证型各有其特征性表现。

2.1肝气犯胃型症见胃脘胀满闷痛、痛引两胁、时轻时重、嗳气、纳差、大便不畅、烦躁不安、易怒、舌质淡红、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此型发病多与情志因素有关,因肝主疏泄而条达,故若情志不遂,则见肝气郁结而不得疏泄,以致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故胃脘胀痛;气机不利,胃气上逆,故脘胀、嗳气;气滞于肠道、传导失常,故大便不畅;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乃肝气郁结之象。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病程长且难以根治。

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多种证候要素相关,并随着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本文旨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并探讨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胃黏膜病变,患者常表现为胃痛、胃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理论认为,该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证候要素密切相关。

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症状、体征及中医证候要素等。

通过统计分析,探讨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四、证候要素分布规律分析1. 脾胃虚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脾胃虚弱是最常见的证候要素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症状。

随着病情的进展,脾胃功能逐渐减退,证候要素的分布也逐渐加重。

2. 湿热内蕴:湿热内蕴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证候要素之一。

患者常表现为口干口苦、大便黏腻等症状。

湿热内蕴与患者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3.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另一重要证候要素。

患者常表现为胃痛、腹胀等症状。

气滞血瘀与患者的情绪、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五、证候要素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等证候要素的分布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脾胃虚弱的程度逐渐加重;男性患者中湿热内蕴的证候要素较为常见;病程较长的患者气滞血瘀的证候要素较为明显。

六、结论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该病的发生与多种证候要素密切相关,且随着个体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2024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范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相关性分析》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疾病在中医证候学上具有多元性和动态变化的特点,探究其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对于深化疾病认识、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揭示其分布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中医证候、西医检查结果、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等。

通过对证候要素的提取和整理,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

三、证候要素的提取与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分为虚实两端。

虚证主要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实证则包括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

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的详细记录和中医四诊的收集,对证候要素进行提取和分类。

四、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经过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虚证中,以气虚和血虚最为常见,其次是阴虚和阳虚;实证中,以气滞和痰湿最为常见,湿热和血瘀次之。

同时,不同年龄、性别和病程的患者,其证候要素的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五、证候要素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气虚患者往往伴有血虚或阴虚的表现;气滞和痰湿往往相互影响,导致病情加重。

此外,证候要素与西医检查结果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如胃镜检查显示的胃黏膜病变程度与中医证候要素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六、讨论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可以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要素分布规律与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有关,也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西医检查结果密切相关。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证候要素的分布和相互关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应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补虚、祛实、调和气血等手段,达到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与证候分布规律研究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及证候分布规律,进一步研究病症症候。

方法结合多年来采用中医药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实践,并运用统计学原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分布规律进行深入剖析与整理。

结果通过中医角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与症候的深入研究,主要病机分脾胃气虚、胃阴亏虚、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瘀阻胃络、肝郁脾虚、气阴两虚等;主要证候气虚、血瘀、气滞、内热、阴虚。

结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深入研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疗典型的基础。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证候分布规律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基层增厚,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的慢性疾病,而不典型增生可能發展癌前病变。

从中医的理论上讲主要是由于脾胃存在阴虚、气滞、热、湿、寒、外邪犯胃等[1]。

萎缩性胃炎需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预防癌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机制复杂,通过中医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辨证施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为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候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提供依据。

为深入研究萎缩性胃炎的提供更广泛的辩证理论基础。

1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比较复杂,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病机理论很多种,对病因病机的的研究也持有多种观点,目前公认的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致,从中医理论讲是外邪所致,中焦脾胃虚弱,抗病能力弱,幽门杆菌乘虚而入;脾胃虚弱,脾失健运,导致湿热内蕴,成为幽门杆菌致病的基础[2]。

有学者认为,脾胃虚弱、脾气虚和脾阴虚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机,在“胃痞”中重要表现;主要病因也是气滞、血瘀、食积、湿热毒互结作用,劳倦内伤,胃阳不足,胃纳滞呆,脾失健运,胃失温养[3]。

初病在气,久病入血的中医理论,存在血淤的病机,由气血侵入经络,脾胃虚是致病之本,胃络瘀阻,胃络不通是致病的特征,脾虚络阻、外邪入侵、浊毒瘀滞、多瘀的致病病机;肝郁气结,横逆犯胃,气血阻滞,则痛;气血亏虚,内生虚热,灼热耗津,胃阴不足、肝气久郁,伤胃阴,胃络失于润养。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用药规律分析论文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分析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分析论⽂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献调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因复杂、病势缠绵难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常收效不甚满意。

中医治疗本病有⼀定的特⾊和优势。

笔者从⽂献⾓度对CAG中医证候特征及辨证⽤药规律进⾏总结分析,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法 1.1 ⽂献来源 系统检索1994-2006年中国⽣物医学⽂献光盘数据库(CBM disc)、中国⽣物医学期刊数据库(CMCC)、中国学术期刊⽹(CNKI)、重庆维普(VIP)、万⽅数据等中⽂数据库,以“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癌前疾病”、“胃癌前状态”加“中医药疗法”、“辨证论治”等关键词,并结合“萎缩性胃炎”、“⽤药经验”、“辨治经验”、“辨证治疗”、“辨证施治”等⾃由词进⾏检索。

收集关于中医辨证治疗CAG的临床研究、中医消化专家及名⽼中医辨证⽤药经验总结、学术探讨等⽂献,要求所收集的⽂献中辨证分型、各型⽤药必备。

1.2 资料处理及统计分析 提取纳⼊⽂献的相关信息,包括⽂献名称、发表年代、证候要素、辨证分型及药物,数据经过整理、核对后,录⼊SPSS11.5软件进⾏统计分析。

运⽤频数分析统计证候类型、证候要素及总体⽤药频次,采⽤Crosstabs法分析各常见证型中⽤药情况。

2 结果 收集到相关⽂献137篇,共计442条辨证⽤药数据。

2.1 证候分型 所研究⽂献中证候分型描述共30余个,其中有5种证型最为常见,见表1。

表1 CAG 5种常见证候类型分布(略)注: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肝胃不和包括肝胃郁热;构成⽐是指在全部442个辨证⽤药数据中所占的百分⽐(下同) 2.2 证候要素 本病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本虚以⽓虚、阴虚为主,多于阳虚;标实以⽓滞为主,其次为⾎瘀,多于湿热及郁热。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粘膜的萎缩和萎缩程度不同的组织增生。

该病发生率不断上升,已成为常见的胃部疾病。

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滞、湿热等引发的。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除了常规的药物治疗外,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的证型进行针灸、中药等治疗。

因此,了解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中医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3.1 研究内容(1)通过文献梳理和专家访谈,初步总结出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的因素。

(2)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关系。

(3)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探究相关性,得出结论。

3.2 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已有关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型分布规律及其相关性的文献进行综合整理和研究。

(2)问卷调查法:收集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

(3)统计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究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的相关性。

四、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预期结果为:(1)得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发病率及其分布规律。

(2)分析不同证型的患者与年龄、性别、饮食习惯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相关性。

(3)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同时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并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别被西医病名吓到,总结“病”的规律,辨证论治(以萎缩性胃炎为例)

别被西医病名吓到,总结“病”的规律,辨证论治(以萎缩性胃炎为例)

别被西医病名吓到,总结“病”的规律,辨证论治(以萎缩性胃炎为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气虚血瘀”辨治,“调气活血”为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通常由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而成,气滞热郁日久,气血俱累,煦濡不周,胃络失养,逐渐形成胃黏膜腺体萎缩。

从临床表现及舌脉变化分析,也以气虚血瘀为多见,如胃脘部隐痛或刺痛、多食则胀、嘈杂易饥、神疲乏力、便溏、舌质暗、边有齿印等。

胃镜下常表现为黏膜苍白、血管纹显露等。

故慢性胃炎在胃黏膜腺体萎缩阶段,脾胃气虚常与胃络瘀阻同见,其辨证侧重“气虚血瘀”为主。

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肠腺化生或异型增生者,胃镜下常见黏膜颗粒样增生,当从瘀毒辨治。

治疗萎缩性胃炎以“调气活血”法为主,调气者融益气、理气、降气等法为一体,同时配合活血养血,随证进退。

药用孩儿参、白术补益脾胃之气;白芍、甘草甘酸化阴、解痉和胃;香附、柴胡疏利气机;赤芍、丹参、徐长卿、血竭活血通络,化瘀生肌,增快胃黏膜血流,有利于胃黏膜腺体再生;更佐以蛇舌草、白英等清化瘀热。

临床实践证实,以上述药物为主加减,对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或轻度异型增生等病理改变,往往可收理想的疗效。

【辨证论治】脾胃中焦,乃人体气机之枢纽,故宗《温病条辨·治病法论》中提出的“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则,作为治疗慢性胃炎的准绳。

主张治胃当责于肝、胆及脾,欲调升降,先疏肝胆;欲和脾胃,需适润燥;欲安胃气,宜调气血;欲助运化,寓补于通。

中虚当益气,中满当理气,络瘀当活血,阴亏当养阴,热盛当清热,湿阻当化湿。

临床症状不一,病机变化多端,治疗当执其要点,善于随机应变,令胃气通顺为度。

张老根据多年的经验,提出治疗胃炎十法,在辨病分阶段论治的基础上,或一法独用,或数法合参、辨证识病,圆机活法,屡见功效,可谓胃炎治疗之要诀。

一曰清热和胃:如黄芩、连翘、铁树叶、芙蓉叶、平地木、白花蛇舌草之属,以清泄阳明,热去则胃安也。

二曰疏肝和胃:以四逆散加减,如柴胡、白芍、甘草、枳壳、香附等疏调肝胆郁滞之气,木达则土安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2 诊 断标 准
1 . 2 . 1西 医诊 断标 准【 I 3 结 果
慢 性 萎缩 性 胃炎 中 医证 型 频数 分 布 : 见表 1 。慢 性 萎缩 性 胃 1 . 2 . 1 . 1胃镜 诊 断 标 准 : ① 黏 膜 颜 色 改变 正 常 为 橘 红色 ,萎 缩 时 炎年 龄 与证 型 的关 系见 表 2 。
. 2 . 2 . 6胃络瘀血证 : 主症 : ①胃脘痞满或痛有定处 ; ②舌质暗红或 性 胃部 疾 病 。本 病 可归 属 中 医“ 胃痞 ” 、 “ 虚痞” 、 “ 痞满” 、 “ 胃痛 ” 、 1 “ 嘈杂” 等病 范 畴 。 我们 自2 0 0 9 年 以来 对 门诊 1 5 0 例 慢 性萎 缩 性 有 瘀点 、 瘀斑。 次症 : ① 胃痛 拒按 ; ② 黑便 ; ③ 面色 暗滞 ; ④ 脉弦 涩 。 胃炎患 者 进 行 研 究 调查 ,统 计 其 中医 证 型 , 对 探讨 慢 性 萎 缩 性 证 候 确定 : 主 症 必备 , 加次症 2 项 以上 即可 诊 断 。 此外 , 上 述 胃炎 中 医辨 证 规律 及 其治 疗 具有 重 要 的意 义 。 证 候 可单 独 出现 , 也 可 相兼 出现 , 临床 应 在辨 别 单 一证 候 的基 础 1 资 料 上 辨 别 复合 证候 。 1 . 1 一般资料 : 病例来源于 2 0 0 9年 至 2 0 1 3 年 内蒙 古 自治 区 中 2 研 究 方法 参照 2 0 1 1 年 中华 中医 药 学 会 脾 胃病 分 会 第 二 十 三 次 全 国 医 医 院 牛 兴 东 专 家 门诊 病 人 。观 察 病 人 1 5 0例 , 男6 6例 , 女8 4 例。 年龄分段 : 2 0 — 4 J 0 岁, 2 5 例; 4 1 ~ 6 0 岁, 8 2例 ; 6 1 — 8 0岁 , 4 3 例。 脾 胃病 学 术 交 流会 制定 的证 候诊 断 标 准将 1 5 0例 患 者逐 一 分 型 地区 : 呼和 浩 特 市 8 1 例, 鄂尔 多 斯 市 1 6例 , 巴 彦 淖尔 市 1 3例 , 并统计 , 未列 在 标准 之 内 的依 据 《 中 医 内科学 》 进 行 辨 证论 治 。 其 乌 兰察 布市 2 l 例, 阿拉 善 盟 6 例, 锡 林 郭 勒盟 6例 , 二 连浩 特 市 中 中医证 型 分 布频 率 ,年龄 与 证 型 的关 系采 用 统 计 学频 数 分 布 表法 进行 统 计 。 5 例, 山西 省 2 例。
2 0 1 4年第 3 1 期
g Y , 2 0 1 1 , 2 6 ( 1 ) : 1 5 4 , 李佃贵. 浊毒 浅识【 J ] . 河北中医, 2 0 1 0 , 3 2 ( 1 ) : 2 4 - 2 5 . 9 】 叶华 方 , 者付周. 中 医辨 证 分 型 治 疗反 流 性 胃炎 1 0 2例 疗 效 观 【 7 】 姚 立群 . 甘 露 消毒 丹 加 减 治疗胆 汁反 流性 胃炎 6 0例 [ J ] . 河北中 【 察[ J 】 . 云 南 中医 中药 杂志 , 2 0 1 3 , 3 4 ( 1 ) : 2 6 - 2 8 . 医, 2 0 1 1 , 3 3 ( 5 ) : 7 0 4 - 7 0 6 .
表 1慢性 萎缩性 胃炎中医证型频数分布
呈灰白 、 灰黄或灰色 ; 同一 部 位 的 黏 膜 深 浅不 一 致 , 红 色 强 的 地
方 也带 灰 白色 。一 般灰 黄 或 灰 白的 地方 可 有 略 隆起 的 小红 点 或 红 斑存 在 ; 萎缩 黏 膜 的范 围 或是 弥漫 或 是 局部 的 , 甚 至 是小 灶 性 的, 黏膜变 薄而 凹陷 , 境界常不明显 。 ②血管透见萎缩初期可 见 到黏 膜 内 小血 管 , 重 者 可见 到 黏膜 下 的 大血 管 如树 枝 状 , 暗 红 色 ;胃底 贲 门 的血 管正 常 时 也可 见 到 。 ③C A G也 可合 并 C S G , 腺 体萎 缩 后 腺 窝可 增 生延 长 或有 肠 上皮 化 生 而见 到 过形 成 的 表
1 5 0例慢性萎缩性 胃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陈 春 苏 和 张 瑞 芬。 黄 新 生 张 雪峰 贾 敏’ 宝音德 力格
摘要: 目的: 分析慢性 萎 缩性 胃炎( C A G ) 的 中医证型 的分布规律 。方法: 统计 1 5 0 例慢性 萎缩性 胃炎 患者 中医证 型的分 布频率 。结果: 慢 性 萎缩性 胃炎 中医各证 型依 次为肝 胃气滞证 3 9 例, 肝 胃郁 热证 6 例, 脾 胃虚弱证 3 1 例, 脾 胃湿热证 1 3 例, 胃阴不足 证 1 2 例, 胃络瘀 血 证 3 8 例, 寒热错 杂证 7 例, 心脾 两虚证 2 例, 脾 肾阳虚 证 2 例 。结论 : 在1 5 0 例病例 中, 肝 胃气滞证、 脾 胃虚 弱证 、 胃络瘀血证 最 为多见 。 关 键 词: 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 中医证型 中图分类 号 : R 2 8 6 . 3 文献标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 0 9 7 9 ( 2 0 1 4 ) 3 1 - 0 0 0 5 - 0 2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 (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 , C A G ) 是 慢 性 胃炎 1 . 2 . 2 . 5胃阴不足证 : 主症: ① 胃脘痞闷不适或灼痛; ② 舌红少津 , ① 饥 不 欲食 或 嘈杂 ; ② 口干 ; ③ 大便 干 燥 ; ④ 形 瘦食 的 一种 类 型 ,系 指 胃黏 膜 上皮 遭受 反 复 损 害 导致 固 有腺 体 的 减 苔 少 。次 症 : ⑤脉细。 少, 伴 或不伴纤维替代 、 肠 腺 化 生 机 或 假 幽 门肠 化 生 的 一 种 慢 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