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年 临床 经验 ,将 CAG常见证 候归 纳 为肝 胃不 和 证 、湿 热 中阻证 、脾虚 气滞 证 、胃阴不 足 证 等 4个 证 型 ;分别 予 香苏饮 、半 夏泻心 汤等治 疗 。张继 泽教 授 根 据 主 症 表现 将其 分 为 中虚 气 滞 证 、肝 胃不 和 证 、胃阴 不 足 证 、气 滞血瘀证 等 四个证 型 。刘 华一教 授 根 据 CAG 病 因病 机 以及 演 变 规律 ,将 之 分 为寒 热 错 杂 型 、湿 邪 困脾 型 、脾 胃虚寒 型 、肝郁 犯 胃型 、胃阴亏 虚型 、气 滞血 瘀型 。金亚 城教授 认为 CAG是本 病 的 主要症 状 是 消化不 良 ,属肝 胃不 和 。故 将本 病 分 为肝 胃不 和证 及 脾虚 型 、阴虚型 、血瘀型 、郁热 型肝 胃不和证 ,并 以柴胡 疏肝 散为基 础辨 证治疗 。 2.2 基 于数据研 究 CAG的 中 医共识 意 见将 本 病分 为肝 胃气 滞证 、肝 胃郁 热证 、脾 胃湿 热证 、脾 胃虚 弱证 (脾 胃虚寒 证 )、胃阴不 足证 、胃络瘀 阻证 ,分别 予 柴 胡 疏 肝散 、化肝煎 合左金 丸 、黄 连温 胆汤 、六 君子 汤 、沙参 麦 冬汤 、丹参饮 合失笑 散加 减治 疗 。与此 类似 的是 丁成华 等 的研 究 ,他 们 将 近 十年 来 ,本 病 中医 诊 治 的文献 整 理 后 得 出结 论 :CAG 证 候 由 多 到 少 的 频 率 为 :脾 胃虚 弱 >肝 胃不 和 >脾 胃 湿 热 >胃 阴 不 足 >胃 络瘀血 。杨 国平 等 将 我 国百 名 中医 脾 胃病 专 家 防 治本 病 的 文 献 整 理 后 认 为 :本 病 主 要 分 为 脾 胃气 虚 (包括虚 寒 )证 、肝 胃气滞 证 、胃阴不 足证 、中焦 湿热 证 等 。黄大未 等 对 近 20年来 相关 文献 进行 分析后 指 出 :南 方地 区 CAG频 率 高 的 证型 是 脾 胃气 虚 证 、胃 阴 不 足 证 、湿 热 中 阻 证 ;北 方 地 区 是 脾 胃 气 虚 证 、肝 胃 气 滞证 、瘀 血 阻络证 。 3 治 疗 3.1 古方 加减治 疗 卢炯 采用 随机 双盲 法研 究六 君子 汤加减 治疗 CAG脾 胃虚弱型 的疗效 ,对 照组 为 常 规西 药治 疗 ,结 果 显 示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治 疗 总 有 效 率 、中 医证 候 积 分 及 不 良反 应 发 生 率 均 无 差 异 。 陈 兴 则 采用 随机试 验 观 察 黄 芪建 中汤 治 疗 脾 胃虚 弱 证 的效果 ,对照组 予多潘 立 酮 、维酶 素 口服 ,结果 :观察 组 总有效 率高于 对 照组 。升 阳益 胃汤 出 自李 东垣 ,白 玉 茹等 研究 升 阳益 胃汤 治疗 CAG脾 胃虚 寒 证 ,结 果 观察组 的有效 率 、证 候 总有 效 率 均优 于 对 照组 。赵 翠 丽等 评价 四逆 散加减 治疗 CAG肝 郁 脾虚 型 患 者 的疗 效 。其设健 康对 照组及 胃复 春对 照组 。结 果 四逆 散 治疗组 的临床 、胃镜 、病理 疗效 显著优 于 胃复春对 照 组 。白涛 等 设 立 对 照组 ,予 以果 胶 铋 和 多 潘 立酮 , 对 比观察 加 味化 肝 煎治 疗 CAG肝 胃郁 热 型慢 的临 床 疗 效 。结 果 :治 疗 组 与 对 照 组 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5.7% 、75.8% ,且 差 异 具 统 计 学 意 义 。 3.2 专 方治疗 清 化饮 是 国 医大 师杨 春 波治 疗 CAG 脾 胃湿热 证 的经 验 方 。黄 铭 涵 等 设 置 胃复春 片 为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广西 中医药大学 ( 5 3 0 0 0 1 )
综 上所述 ,近 年来 中 医药治 疗 C A G的临 床大 致有 如下 几个 特征 : ①病 因病 机方 面 , 病 因多 与感 受外 邪 、 内伤 饮食 、 情 志 失调 相关 , 病位 在 胃 , 与肝 、 脾、 肾相关 , 病 性不 外 虚实 两端 , 虚为脾胃 虚弱( 气虚或阴虚 ) , 实为实邪内阻( 食积 、 气滞 、 血瘀 、 痰湿 、 外 邪) , 病 机关键 为脾 胃升 降失 职 。② 辨证分 型方 面 , 尚没 有统 一 的 标准 , 但 中医药 治疗 C A G无 论 采用 辨证 分 型 , 中 药或 针 药结 合 , 均取 得 了可喜 的成绩 , 大大 提高 了治愈 好转率 , 疗 效优 于西 药 , 且 副作 用小 , 逐 渐 形成 了 自己独特 的理 论体 系 , 极 大地 丰 富 了临 床 治疗 C A G 的经 验 。③ 临床 科研 设计 方 面 , 尚不够 严谨 合理 , 很 多 临床 研究 不设 对照组 , 更极 少双 肓设 计 , 使 中医药 在 C A G辨治 中 的 良好效果 缺 乏说服 力 。④ 对 于本病 的研究 多 以临床 研究 为 主 , 为 了增 强 中医对 本 病研 究 的客 观性 , 应 加 强实 验研 究 , 从 微观 上
其 辨证 分 型存 在 较 大 的差异 。但 以脾 胃虚 弱 、 肝 胃不 和 、 脾 胃湿 热、 胃阴不 足 、 胃络 血瘀 五 型居 多 。王发 渭教 授l l l 常将 本病 分 为 4 个 基 本证 型辨 治 : 脾 胃虚弱 证 、 肝 胃不 和证 、 湿 热 壅阻 证 、 肝胃阴 虚证 。 李春 婷教授 【 队 为本 病宜 辨证论 治 , 一般分 4 型: 气虚 血瘀 、 肝 胃不 和 、 脾虚湿 热及 胃阴不 足 。徐 景藩 教授 认为 C A G 的主要 证 型有 三 , 即 中虚气滞 证 、 肝 胃不 和证 及 胃阴不 足证 。 即使在 疾病 的稳定 期 , 也应按 此 辨证服 药 , 方 可取 得逆 转之疗 效 。 3 中医药 治疗 3 . 1中草 药治 疗 3 . 1 . 1 疏 肝健 脾 和 胃法 : 苏民 采 用 疏 肝健 脾 和 胃 、 理 气止 痛 的 自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疗法综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一般认为是以胃黏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黏膜肌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

随着电子内镜的广泛使用、病理检查的常规化、分子免疫学的深入研究,对本病的认识明显提高,特别是发现胃黏膜萎缩并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有发展成胃癌倾向后,更引起医学界及社会广泛重视。

根据cag的临床表现,本病属中医“胃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

近十年来,中医药在改善cag患者的症状、延缓、阻止及逆转cag的发展、防止癌变等方面效果显著。

编辑。

1 临床治疗1.1 辨证论治张杰[1]将本病分为中虚气滞型、寒热错杂型、阴虚胃热型、肝胃不和型、瘀阻胃络型,分别予香砂六君子合黄芪建中汤加味、半夏泻心汤加味、自拟养阴建中汤(北沙参、白扁豆、茯苓、生薏仁、生山药、白芍、丹参、莪术、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芪、炙甘草、陈皮、佛手)、四逆散、失笑散合黄芪建中汤加减。

于世良[2]等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型,柴胡疏肝散加减;胆胃郁热型,黄连温胆汤与三仁汤化裁;胃阴虚型,一贯煎与叶氏养胃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柴芍六君子汤合失笑散、丹参饮加减;肝脾胃俱虚,归脾汤与柴芍六君子汤化裁治之。

李恩复[3]根据多年经验将本病分为肝胃气滞型,予胃病i号方(茵陈、茯苓各12g,泽泻、瓜蒌、郁金、川芎、鸡内金、地榆、当归各9g,白术、黄连各6g,白芍30g,麦冬20g加减);胃热炽盛型,予胃病iii号方(黄连、栀子各6g,黄芩、黄柏、厚朴、白芷、川芎、当归各9g,生地黄、虎杖、玄参、地榆各12g,白芍15g)加减;瘀阻胃络型,自拟胃病iv号方(川芎、当归、乌梅炭、石菖蒲、蒲黄各9g,延胡索、侧柏叶、百合、茯苓各12g,仙鹤草30g,紫苏6g),取得良效。

1.2 专方治疗梁洪志[4]等予复萎汤(黄芪、党参、丹参、莪术、淫羊藿、蒲公英、炒白术、炒白芍、百合、乌药、炙甘草)加减,治疗cag伴不同程度肠化248例,2个月为1个疗程,总有效率95.2%。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 萎缩性 胃炎 ( ho i A rpi G s t ,C G)是 C r c t hc at i A n o rs i
华 L 则将本病 的病 机归纳 为 3个字 :滞 、虚、瘀。滞 即气 2
滞 ,由肝郁 、湿热或虚证引起 ;虚即脾 胃虚 弱 ,包 括 阴虚 ,
原 因不 明的慢性 胃炎 ,本 病 是 以 胃黏 膜上 皮 和腺 体 萎缩 、 黏膜变薄 、黏膜肌 层增 厚及伴 有肠 腺化 生 、不典 型增 生为 特征 的慢性疾 病 。属 临床 常见病 、多发病 ,在 慢性 胃炎 中
医 疗 论 坛
Me ii l Tra me t o u d e a e t n F r m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 lo tnmei n n tnp am c hn s o ma feh o dc e ad eh ohr ay i ・8 ・ 3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 中 医药研 究 进展
型 ,即脾 胃虚弱型 ( 含虚寒 ) 、肝 胃不 和型 、胃阴不足 型 、
肠上皮化 生为 19 。本 病可 有 1 %左 右 的癌 变率 ,而 胃 .% 0
癌高发地 区可达 2 %左右 ,17 8 98年世 界卫生 组织 ( O) WH 已将 胃粘 膜肠 上皮化 生、不典型增 生 ( 型增生 )列 为 胃 异 癌前病变 ,可 分为 轻、中 、重 三级 .而 中度 不典 型增 生或 大肠 型化生 为真正 的癌前 病变 。 此 ,寻求 最佳 的 阻断 胃 癌前病变 的有效方 药 ,是更 好 的开展 胃癌 二级 预防 的重要 措施之一 。积极治疗 C G是预 防其 癌变 ,减少 胃癌发 病率 A 的有效手段 。 目前 ,西 医 尚无 理想 的治疗 方法 ,而 中医药 对该病 的治疗不仅 积 累了丰 富的经 验 ,而且 大量 的临床 报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病理特征为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综述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和中医药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首先回顾了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临床研究方法、常用中药方剂、治疗机制等方面的进展。

重点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评价标准和治疗效果,以及中医药在治疗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

展望了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推动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全面了解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为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中医药研究者投身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为中医药在消化系统疾病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方法日益丰富和成熟,主要包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性研究、文献综述与数据挖掘等。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仅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

随机对照试验是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设立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治疗,以评估中医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这种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医药治疗的效果,为中医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观察性研究也是近五年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中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了解中医药治疗的实际效果和患者的反馈。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进展

龄 增长而增高 , 已经 被 公 认 为 癌 前 疾 病 状 态, 引起 国 内 外 医 学 者 的 广 泛 重 视 和 研
外 虚、 、 实 虚实夹杂 3种 , 以虚实夹 杂者 但
多 见 。 虚者 多 以气 虚 、 虚 、 虚 、 虚 等 血 阴 阳
究。中医根据 其病症表 现 多将其 归属 于 “胃脘 痛” “ 证” 范畴 。西 医在 慢 性 、痞 等 萎缩性 胃炎的治疗上 , 目前还没有好的治 疗措施 。中 医药在 治疗慢 性萎 缩性 胃炎 上显示 出了独特的优 势 , 而且具有辨证论 治、 个体化 、 方药随证加减、 良反应 少等 不
外 出, 使邪伏 于 中焦脾 胃 , 如再 遇饮 食不
节 、 志所伤 、 情 过度劳累等损伤脾 胃, 正虚 无力攻邪 , 伏中焦 , 邪 病情迁延 日久 , 变化 多端 , 致 萎缩 性 胃炎及 其 癌前 病 变发 终
肝郁化热型 、 胃阴不足型 、 胃阳虚 型 、 脾 肝 脾不和 型、 瘀血 入络 型 , 7型 。虽 然对 共 本病 的辨证分型各不 相同 , 但概括起来 不
烟、 情志怫郁 、 忧思恼 怒 、 禀赋 不足 、 体 素
700 3 00甘肃中医学院 ( 甘肃兰州 )
摘 要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发 病 率 随 年
医根据 其病 症 表现 多将 其 归属 于 “ 胃脘 痛” “ 、 痞证” 等范畴 。西 医在慢性 萎缩性 胃炎的治 疗上 , 目前 还 没有 好 的 治疗 措 施 。中医药在治疗 C G上显 示出 了独特 A
中药治疗 作为 中国传 统 医药 的主要
治疗手段在治疗 C G方面受 到了 国内外 A 的普 遍 关 注 , 此 中 医 药 被 广 泛 用 于 因 C G的 治疗 , 获 得 了 相 当 多 的经 验 。 A 并 临床 医生 在临床研究 中采用 固定方加减 、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1.河北北方学院研究生学院,河北张家口 075000;2.2.石家庄市中医院脾胃科主任,河北石家庄 0500003.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在胃癌筛查过程中是一种常见的胃粘膜病变,属于胃癌的癌前病变,其是胃癌转化的关键点,因此,为更好地做好胃癌的二级预防,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尤为重要。

近年来对慢性萎缩性的中西医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过程、预防癌前病变发生等方面提供了理论指导,整理近年来关于该病的中西医治疗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中医;西医;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 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是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导致胃黏膜上皮反复受损引起固有腺体减少、萎缩,伴或不伴有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病。

内镜下以黏膜红白相间,皱襞变平,甚则消失为特点;病理特征为固有腺体萎缩、肠化[2]。

临床表现主要为胀满、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3]。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但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相关性。

胃癌的发生呈多阶段性,其发展模式为Correa模式,即“正常胃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胃癌”[4]。

在祖国医学中,CAG属“痞满”“胃脘痛”等范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但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病因不外乎外感、饮食、情志、劳逸、体虚等要素[5-7]。

一项Meta探讨了CAG发病与饮食、起居、情志等中医病因及体质之间关系,最终表明CAG病因与饮食、起居、情志刺激,外感湿热(幽门螺杆菌感染,Hp)等因素有关[8]。

其病机临床认识有所差异,但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正如《素问》中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论文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进展论文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摘要] 萎缩性胃炎(cag)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其症状持续病程长,cag若伴有中重度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被认为是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本文从辨证论治,固方加减,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进展,认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没有统一参照标准,需加强中医药研究,开拓新的有效方药,中药剂型治疗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r2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常见病。

本病与现代人的工作压力、工作节奏、饮食习惯及周围环境有害因素,及易感体质有关,其症状持续,病程长,cag若伴中重度肠化生和异型增生被认为是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诊断主要依据胃镜直视下胃黏膜活检。

1 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等范畴。

临床以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泛酸嘈杂、食后作胀、平素乏力易倦、腹胀嗳气、舌红绛无苔、纳减。

此病多发于青壮年。

究其病因,于饮食失调情志不遂内伤久病体虚有关,多为平素饮酒,进食辛辣肥甘,暴饮暴食,或久服刺激性强的药物,均可致本病的发生。

cag患者常常有情志心理的变化,抑郁恼怒、情志不畅则致肝失疏泄、肝气郁结。

长期饮食不节、体虚久病劳累可使中气受伐、气机不畅、脾胃虚损。

2 中医辩证分型及治疗2.1 肝郁脾虚型治以疏肝健脾。

李莉等用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柴胡9g、白芍药12g、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陈皮6g、半夏12g、川黄连3g、郁金12g、枳壳15g、延胡索12g、丹参12g,伴食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伴阴虚见胃脘嘈杂口干加玉竹麦冬;伴冷酸加海螺蛸、白螺丝壳;伴肠化生或异型增生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伴郁热胃脘灼热口苦苔黄者加连翘、蒲公英)。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近年来,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在消除临床症状、增强黏膜屏障、改善黏膜下微循环、促使萎缩腺体及肠化、非典型增生的逆转等诸多方面均有显著疗效。

该文试将近年来CAG 临床研究报道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本病中西医学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用药进行探讨,旨在为中药治疗CAG提供思路和方法。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药;健脾益胃;活血化瘀;病机;临床用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局部或广泛性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黏膜层变薄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疑难病,因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具有癌变倾向,近年来引起医学界及社会的广泛重视。

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嘈杂”、“嗳气”等范畴。

近年来,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G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将2009年至今相关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并对本病的中西医学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用药进行探讨。

1 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G谢微杳[1]认为本病病机以脾胃气阴两虚为本,瘀血内停为标,虚中夹实,气血同病,重用健脾养胃、活血化瘀中药组成基本方,气血同调,标本兼治,治疗本病54例,结果在改善症状、体征,减轻胃黏膜萎缩、肠腺化生、异型增生等方面疗效显著。

高岩[2]将本病的病理特点“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及“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分别归属于中医“虚”和“瘀”范畴。

针对中西医病因病机,选择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CAG 45例,总有效率为88.9%,在缓解症状,促进胃黏膜修复等方面疗效确切。

孙晓民等[3]以健脾开胃,调理升降,养胃荣络,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本病,在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促进胃黏膜血液循环,增强能量代谢及胃黏膜防卫屏障,促进萎缩的胃黏膜细胞新生,消除肠化及异型增生等方面疗效显著。

王渝等[4]以健脾养胃、理气活血中药治疗CAG 60例,观察得出,该组中药具有促进胃酶及消化吸收功能,改善胃黏膜微循环及局部的营养障碍,促使炎症吸收,促进胃黏膜修复和腺体萎缩、癌前病变的逆转等功效,治疗CAG效果确切。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文献综述•2019年第6期中匳鵪治疗儀#羞缩#f炎研究迸展*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章恩临王邦才m胡耀元冯胜象沈桂园摘要:本文首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进行了阐述,然后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临床特点以及中医药诊治现状,归纳总结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最后针对中医药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以及展望。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6. 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737 (2019)06-0064-04Research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to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reatmentZ H A N G E n l i n,W A N G B a n g c a i' ,H U Y a o y u a n,F E N G S h e n g x i a n g,S H E N G u iy u a n(The Third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 China1.Ningbo Hospital of TCM Affiliated to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Ningbo315012, 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 firstly.Then acconling to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G,this article summarizes the treatment of CAG with TCM.Finally,aiming at the deficiency of TCM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we put forward our own views and prospects.Key w 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hinese medicine;research development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常见的一种以胃黏膜固有腺体数量减少或 消失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在黏膜固有腺体萎 缩的基础上还可同时伴有肠上皮化生或者异型增 生,被2010年《W HO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 学》[1:视为胃癌的癌前病变状态。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医学专员 张黎敏
慢性萎缩性胃概述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 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及伴有肠腺 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慢性疾病。 CA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确,可能与幽门螺杆菌、自身 免疫、物理、化学以及遗传因素有关。萎缩性胃炎、肠化 生和异型增生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医诊断
确诊该病必须依靠胃镜及胃黏膜组织病理检查 H.pylori 检测有助于病因诊断 胃镜下亚甲蓝染色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血清胃泌素检测可补充胃镜和胃黏膜组织活检之不足
与癌变相关的因子
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表皮生长因子(EGF)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分析研究结果,临床对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 CAG,尤其是高表达PCNA、EGF及VEGF者,应高度重视, 严密随访。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西药治疗研究进展
目前,西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并不令人满意。 西医一般分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 对因治疗,即根除Hp。 对症治疗,即促动力药物、保护胃粘膜、中和胆汁的胃黏膜保护剂, 伴有贫血患者,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等。
最新西药的研究方向
叶酸(folic acid,FA) 维甲酸(retinoic acid,RA) β-胡萝卜素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症候:类型分布、症候要素研究 中医证型研究:胃黏膜相、H.pylori感染、免疫组化、血 液流变学、胃泌素、尿胃蛋白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 对于中药的研究,重要集中在活血化瘀药物的研究 高压氧仓治疗法是新兴的治疗手段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


中 医 治 疗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临床 研 究进 展
段 浩博 , 周焕荣 , 王艳 艳 , 赵 艳 , 段 素社 ( 1 .天 津 中 医药 大学 第 一 附属 医院 , 天津 3 0 0 1 9 3 ; 2 .河北 省 石 家庄 长城 中西 医结合 医院 , 河北 石 家

1 3 6 2-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M o d e r n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g r a t e d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2 0 1 7 A p r , 2 6 ( 1 2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 号] l 0 0 8— 8 8 4 9 ( 2 0 l 7 ) 1 2—1 3 6 2— 0 4 滞、 反乘脾土 , 其 中脾 虚 气 滞 为 其 基 本 病 机 , 部 分 胃 阴 不 足 也 常兼有脾虚气滞 , 指出治疗 本病应 运脾 疏肝 、 和 胃理气 , 而 不 能 一 味 以 胃 阴 不 足 论 治 。段 永 强 等 总 结 王 道 坤 教 授 经 验, 从“ 虚” 人手 , 抓 住 脾 胃虚 弱 为 核 心 , 提 出 由此 导 致 的 纳 运
慢 性萎缩 性 胃炎 (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 , C A G) 是 临 床 常见 的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 多 由 慢 性 非 萎 缩 性 胃炎 发 展 而来 , 病 理 表 现 为 胃黏 膜 上 皮 变 薄 、 固有腺体减少 , 可 伴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幽
门腺 或 肠 腺 化 生 以及 非 典 型增 生 。 因其 与 胃癌 的 发 生 关 系 密

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类 。而 目前 中 医 尚无 明确 病 名 。本 病应 属 于 中 医
的“ 胃痛 ” “ 吐酸 ” “ 嘈杂 ” “ 痞满 ” 的范 畴 。
收 稿 日期 : 2 0 1 6 — 0 1 — 0 9 ; 修 回 日期 : 2 0 1 6 — 0 5 — 2 9
行病 学 调 查 表 明 , C A G 的 患 病 率 占慢 性调 查 研 究 表 明 ,
慢 性 萎缩 性 胃炎 是一 个 西 医 的病 名 。它 是 指 胃黏 膜表 面反 复受 到损 害 后 导 致 黏膜 固有 腺 体 减
慢性 萎 缩 性 胃炎 (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i r t i s ,
及 社会 价值 。近 年 来 中医对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的诊 治 取得 一定 进展 , 阐述 如下 :
1 病 名及 中医归属
C A G ) 是消化系统 的常见病、 多发病。 胃镜普查证 实, 我 国人 群 中 慢 性 胃炎 的发 病 率 高 达 6 0 % 。流
中图分类号 : R 2 5 9 .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5 1 2 X( 2 0 1 6 ) 0 4 - 0 3 7 0 - 0 5
CH RoNI C ATRo PHI C G AS TRI TI S BY TCM
TREATM ENT S URVEY AND PRoG RES S
视 为常 见 的癌 前 病 变 。它严 重 影 响 了人们 的健 康 及 生活 质量 。又 因本 病 具 有病 程较 长 、 缠绵难愈 、 反 复发 作 的特点 , 且 临床 表 现 又 颇 不规 则 , 无典 型
症状 , 因此对 本病 进 行 深 入 系 统 的研究 , 极 富 医 学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治疗;综述[Keywords]: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review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以胃粘膜局部性或广泛性的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粘膜层变薄,粘膜基层变厚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种慢性胃炎。

其临床表现一般为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等不适感,颇不规则,无典型症状,并且反复发作,不易治愈,特别是CAG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或异型增生者,有癌前病变之说,并称为癌前疾病,其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发病率占胃镜检查者的7.5%~13.8%,在胃炎病例中约占30%。

西医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中医药学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良好的效果。

现将近几年CAG的中医药治疗成果综述如下。

中医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分属于中医学中“‘胃脘痛”、“痞满”、“呃逆”、“嗳气”、“嘈杂”、“吞酸”、“呕吐”等范畴,多由于脾胃功能失调所致。

关于CAG的病因病机,各医家有不同见解。

如何善明等[1]认为其发病原因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饮食因素、免疫因素、遗传因素、中枢神经功能失调,以及多种有害因素的刺激和感染有关。

王灿晖[2]认为外邪内侵,或饮食不洁/不节,或情志不畅,或脾胃虚弱,其单一或综合作用,终导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而发为本病。

而脾胃虚弱,气机郁滞,胃络不和则是CAG发生的基本病机。

魏睦新教授[3]认为本病的发生多与饮食不调、情志不畅有关,如饮酒、过食刺激之品,致使脾胃受损,阳气郁遏不振,纳运失司,化源不足,气血阴液亏乏;或中焦运化无力,湿邪滞塞,郁而化热;或情志不舒,气机逆乱,木郁土壅,气滞血瘀而引起胃脘痛、胀痛、嗳气、纳少等症状。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0202020年12月第10卷第23期·综 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梁春耕 肖定洪▲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上海 201800[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难治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常被视为胃癌的高危因素,其病因及具体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临床治疗中缺乏特效药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中医药能够减轻CAG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或逆转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

现笔者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针灸治疗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药对CAG治疗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药;针刺;灸法[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0)23-66-04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LIANG Chungeng XIAO Dinghong Department of Spleen and Stomach Disease, Jiading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800, China[Abstract]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 is a refractory and common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which is often regarded as a high-risk factor of gastric cancer. Its etiology and specific pathogenesis are still unclear, so there isa lack of specific drugs in clinical treatment. In recent years,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searches have shown that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with CAG and delay or reverse gastric mucosal 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 The related research on CAG treatmen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aspects of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treatment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Moxibustion therapy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及腺体萎缩,数目减少,胃黏膜变薄,黏膜基层增厚,伴有或不伴有幽门腺化生、肠腺化生,甚至不典型增生为特征的常见消化内科疾病,为胃部疾病炎-癌转换中重要的一环。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林海辰;周明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24(31)12
【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

该疾病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十二指肠液反流、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有密切联系,发病机制复杂。

针对此病,西医目前尚无疗效理想的治疗药物,而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中医药在CAG的临床治疗中表现出其具有的独特优势,尤其是在减轻胃黏膜炎症、修复胃黏膜损伤、延缓或逆转胃黏膜肠化及异型增生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文经文献整理,梳理出研究较为广泛,与中药治疗CAG 起效密切相关的TLR4/NF-κB、PI3K/AKT、JAK/STAT、Hedgehog及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并分析作用机制,以期为深入探索中药治疗CAG的药效机制提供研究思路,同时为该疾病的临床药物选择与应用,以及新药的开发和研究提供参考方向。

【总页数】6页(P185-189)
【作者】林海辰;周明
【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
【相关文献】
1.COX-2、p53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的探讨及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2.传统中药联合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诱发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及其作用机制
3.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4.近十年针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5.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参考慢性萎缩性 胃炎 中医诊疗共识意见r 2 ] 和 中国 慢性 胃炎共识意见【 引 : C A G临床表现形式多样 , 非特异
性 消化 不 良、 上腹 部 不适 、 饱胀 、 疼痛 是本 病最 常见 的 临床症 状 , 还可伴 有食 欲不 振 、 嘈杂 、 嗳气 、 反酸、 恶 心 等 消化 道 症 状 , 部分 患 者还 可 有 乏 力 、 消瘦 、 焦虑 、 抑 郁 等全 身或 精神 症状 。 C A G内镜下 可见 两种类 型 : 单 纯 性萎缩 性 胃炎 和萎 缩性 胃炎伴 增 生 。 单 纯性 萎缩 性 胃炎 表现 为粘 膜红 白相 间 , 白相 为主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t i s , C AG ) 是 慢性 胃炎 的一 种类 型 , 系指 胃粘膜 已发 生 了萎缩 性 改 变 的慢 性 胃炎 。 慢性 萎缩 性 胃炎被 认为 是 胃肠道 肿
mo r e e f e c i t v e or f c u r i n g c hr o n i c a t r o ph i c g a s t it r i s .
Ke y wo r d s :c h r o n i c a t r o p h i c g a s t r i i t s ;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t r e a mmn t ; Tr a it d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t r e a t me nt ;H py l o r i i nf e c io t n
t u r e r f o m b o t h h o me a n d a b r o a d , t h e a u t h o r t i r e s t o a n a l y z e a n d r e v i e w t h e h t e r a mr e a n d c o me t o a r e a s o n a b l e c o n c l u s i o n[ Co n c l u s i o n ] T h e r e i s n o e x a c t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

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病,常见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病后。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本文通过对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中药在预防和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药;慢性萎缩性胃炎;实验研究;预防;治疗1. 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的慢性炎症,常见于胃溃疡、胃息肉等胃病后,其临床表现多样,如上腹痛、恶心、呕吐等。

中医辨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规律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规律研究进展

中医辨证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规律研究进展冯妤茜1朱钧晶1阮善明2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望诊;脉诊;辨证分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以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减少或消失为特征,属于胃癌的癌前疾病之一[1],若伴有较为广泛的肠上皮化生或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则可增加癌变风险[2]。

目前为止,胃镜检查仍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诊查手段,中医在其诊查上也有一定的辅助作用[3]。

搜寻近几年的文献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象与中医望诊中的舌诊、唇诊,切诊中的脉诊,以及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联系,可为中医辨证法添加一种新的手段。

1中医望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及其病理情况的关系1.1舌诊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象及其病理情况的关系胃镜是中医望诊的延伸,而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在的舌象变化清晰、明显,能较为客观反映人体内在情况[4]。

从舌形上分析,胃镜象下见黏膜白相或血管透见以正常舌形和胖大或齿痕舌为主,黏膜粗糙或颗粒增生的舌形分布以正常舌形多见,有黏膜糜烂者以胖大或齿痕舌为主[4]。

病理下轻度肠化以胖嫩舌、齿痕舌为主;重度肠化中以裂纹舌为主,中重度异型增生中裂纹舌所占比例亦较高[5]。

从舌质上分析,舌质为暗红者,胃镜下多见黏膜增粗,有颗粒感糜烂,病理上证实多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6];舌质为暗红有瘀斑、瘀点者,胃镜下可见到胃黏膜血管显露,充血暗红;舌质以淡红或淡白为主者,胃镜下多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并有明显水肿现象[5];舌质有裂纹、红色为主者,胃镜下呈黏膜分泌减少以及黏膜呈龟裂状[5]。

病理显示,淡红舌以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轻度肠化为主,暗红舌以中重度肠化以及重度肠化为主[7]。

从舌苔上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加重过程为灶性萎缩、浅表萎缩到伴肠化或异性增生,其舌苔从白苔到黄苔,表明病邪由寒转热[4]。

胃镜下黏膜白相或血管透见情况下舌苔以薄白苔和白腻苔为主;黏膜粗糙或颗粒增生则以薄白苔、少或无苔多见;伴胆汁反流和伴黏膜糜烂胃镜象下舌苔均以黄腻苔最多[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18, 7(1), 93-99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18.71014Progress of TCM Research on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Qianqian Wan1,2, Yu Zheng1,2*1Longhua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2Institute of Digestive Diseas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Received: Jan. 11th, 2018; accepted: Jan. 22nd, 2018; published: Jan. 29th, 2018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we have reviewed the recent domestic research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ing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both macroscopic and microcosmic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KeywordsGastritis, Atrophic, TCM, Review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研究进展万迁迁1,2,郑昱1,2*1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上海2上海中医药大学脾胃病研究所,上海收稿日期:2018年1月11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9日摘要从中医病因病机、宏观辨证论治及微观辨证论治等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通讯作者。

万迁迁,郑昱关键词胃炎,萎缩性,中医药,综述Copyright © 2018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是指各种致病因素反复损害胃黏膜上皮,导致黏膜固有层腺体减少,伴或不伴纤维替代、肠腺化生和/或假幽门腺化生的一种慢性胃部疾病[1]。

其中伴有异型增生和/或肠上皮化生的CAG是胃癌的癌前病变[2]。

CAG临床主要表现为胃脘疼痛、痞闷、嗳气、纳呆等,属中医“痞满”、“胃痞”、“虚痞”、“胃痛”、“嘈杂”等范畴[3]。

CAG是世界公认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其病因较复杂,病情较顽固,目前西医治疗方式主要有根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抑酸以及保护胃黏膜等保护胃黏膜、抑酸等治疗[4]。

使用中医药治疗CAG时常结合辨证论治,根据不同证型做方药加减,故而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延缓萎缩的进一步发展,甚至可以使部分病人的萎缩出现逆转[5]。

以下为近年来CAG中医药研究进展。

2.病因病机CAG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胀满、痞闷者,属于“痞满”、“胃痞”或“虚痞”范畴,《黄帝内经》称为“痞”、“满”、“痞塞”和“痞隔”等。

《黄帝内经》认为饮食不节、起居不适和寒气等是其主要病因。

《素问·太阴阳明论》有所描述,如:“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瞋满闭塞。

”《素问·异法方宜论》亦有所描述:“脏寒生满病。

”《素问·至真要大论》描述如下:“太阳之复,厥气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满。

”可见饮食起居及寒邪亦可至痞满。

《伤寒杂病论》首次将痞满作为病名提出,书中曾提出:“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半夏泻心汤主之。

”指出该病病机是正虚邪陷,升降失调。

至隋朝,巢元方提出“八痞”、“诸痞”之名,把病机概括为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

其论著《诸病源候论·诸痞候》论述为:“诸否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否塞而不宜,故谓之否”,“其病之候,但腹内气结胀满,闭塞不通”。

CAG主要症状表现为胃脘疼痛者,属“胃痛”范畴,《黄帝内经》最早对该病进行了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木郁发之……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素问·举痛论》中提出了寒邪可导致气滞血瘀,是引发胃痛的主要病机。

在唐宋以前,众医家多将胃脘痛称作“心痛”,与心自身疾病—心痛混淆。

比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大陷胸汤主之。

”其中的“心下痛”就是指胃痛。

至金元时期,李东垣《兰室秘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胃痛成为独立的病证,论其病机多是饮食劳倦或寒邪所伤。

如《兰室秘藏·胃脘痛门》曰:“腹中为寒水反乘,痰唾沃沫,食则反出,腹中常痛,心胃作痛,胁下缩急,有时而痛”。

胃脘痛亦有属热者,如《丹溪心法·心脾病》曰:“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若病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综上所述,如果因为饮食不节、表邪内陷入里、痰湿阻滞、情志失调或脾胃虚弱等各种原因导致脾胃损伤,升降失司,胃气壅塞,均可发生痞满或胃痛。

脾胃虚弱会导致水谷失于运化,久则气血生化不万迁迁,郑昱足;肝郁气滞亦会导致胃失和降,久而久之则脾胃虚弱;脾胃气虚,无力推动气血运行不畅,亦会导致胃络瘀阻;脾胃虚弱导致湿热阻滞中焦,纳运失常。

故虚证主要为中焦脾胃虚弱,实证常以气滞、痰凝、血瘀为主。

现代临床医生关于CAG的病因病机又有自己的认识。

张声生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湿阻会导致CAG,因脾胃虚、气滞均可导致瘀阻,瘀热互结。

因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及肝气郁结均可令气机不畅,故而出现肝胃失和、肝脾不调、气滞血瘀等不同证候类型[6]。

张迎泉等[7]认为痞满初起在气分,病久由气及血,渐致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甚至产生癥瘕积聚,渐至胃络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马贵同[8]认为素体脾胃虚弱、外邪侵犯、饮食失节、情志过极、劳倦损伤等均可导致CAG;脾胃虚弱是本病的发病基础,脾失健运,中焦气化不利,久因气滞致血瘀。

韩文等[9]认为高原地区的环境多低温低氧,居民常多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这种情况下CAG病机以气虚血瘀、胃失所养为本,阴亏、痰湿、寒凝、郁热等为标,以益气活血为主法治疗高原地区CAG,在改善患者血瘀证方面有明显效果。

3. 辨证分型3.1. 宏观辨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辨证分型是决定治疗方案的依据。

但CAG的病因病机复杂,各医家对其辨证论治意见仍不统一,现仍缺乏规范化的证型及辨证分型准则。

陆世风[10]认为肝郁气滞、脾胃虚寒、胃络瘀阻是CAG的三种主要证型,在治疗上从疏肝、健脾、化瘀三方面来着手。

朱慧渊等[11]认为CAG当辨证为肝胃不和、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血阻络及胃阴不足,分别予逍遥散、六君子汤、三仁汤、血府逐瘀汤及麦味六君汤治疗。

严光俊认为本虚标实为CAG病机,以脾胃气虚为主,因病程较长,导致气滞血瘀、食积湿阻、火郁痰结常相因为患,最终表现为血瘀津亏等各种复杂证候[12]。

3.2. 微观辨证1986年沈自尹先生首次提出“微观辨证”的概念。

也就是在临床辨证过程中,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医学中的先进技术。

这些先进技术可以在较深的层次上,微观地认识机体的结构、代谢和功能特点,能够更完整、更准确、更本质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从而为微观辨证奠定基础[13]。

在中医整体辨证的同时,利用胃镜、病理等现代先进检查方式,把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更深入的说明病变的本质及变化[14]。

中医辨证CAG方案各不相同,现仍缺乏规范化的证型及辨证分型准则,应尽快制定并量化微观辨证分型的标准和治疗总则[15]。

3.2.1. 参照胃黏膜相辨证CAG胃镜下常可见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膜皱襞可变平甚至消失,部分胃黏膜血管可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16]。

胃镜下胃黏膜相微观辨证采用对病变局部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使观察更接近于病变的本质,是对“证”的科学化和微观化,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准确认识和定性[17]。

陶秀良等[18]对231例胃镜病理确诊的CAG病例进行研究,发现胃镜下所见胆汁反流多见于肝胃不和证,黏膜下出血或出血点以胃络瘀阻为主,肠上皮化生多见于脾胃虚弱、脾虚气滞或胃络瘀阻等证型。

蒋晓玲[19]对266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胃黏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做了研究,发现胃黏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者证型多见于脾胃湿热型,以白为主者多见于脾胃虚寒型;胃黏膜呈红斑改变者以脾胃湿热证多见;胃黏膜水肿者以脾胃湿热及脾胃虚寒型多见;胃黏膜糜烂者以脾胃湿热型多见,胃黏膜非糜烂者以肝胃郁热型多见;胃黏膜出血者以脾胃湿热和肝胃郁热型多见。

辛芳对208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镜下表现与中医证型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最多见证型为脾胃虚弱证,其次为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患者最少。

另外他发现各中医证型与镜下黏膜表现有显著相关性,脾胃虚弱证胃黏膜表现以黏膜水肿为主,肝郁气滞证胃黏膜多出现黏膜红斑、水肿;脾胃湿热证及肝胃万迁迁,郑昱郁热证者胃黏膜表现常见出血点或糜烂,胃阴不足证者多见黏膜粗糙[20]。

3.2.2. 参照组织病理学辨证CAG的确诊有赖于胃镜与病理检查,内镜肉眼观察和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尚有待进一步提高[16]。

郑进敏[21]通过对90例CAG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胃黏膜病理改变进行研究,发现胃为CAG肠上皮化生的危险病位,病性在气虚、湿、热、血瘀。

胡晓平[22]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通过研究这些患者胃镜下胃黏膜表现和病理组织学改变,发现萎缩性胃炎者证型以胃阴亏虚证和脾胃虚寒证多见,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者多见胃阴亏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