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3 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囚绿记》学案设计(含答案)
《囚绿记》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过程与方法: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二、导读1.简介作者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日,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暂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
2.解题绿是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的文体属于——记叙性的散文。
3.背景本文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奇耻大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株常春藤,民族危亡之际那株倔强的常春藤也便有了深刻的象征意义。
二、导思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为什么要“囚”绿?(用原文的句子回答)3.文中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理清全篇的思路,如能像“囚绿”那样用动宾结构的两个字概括。
4.这株常春藤在被囚前与被囚后各有着怎样的外形与特征?“囚绿”后,绿表现出怎样的特点?5.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囚绿”?6.作者为什么囚绿后又放绿?7.“绿”象征着什么?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人?四、导练[跟踪试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xùn菌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理清结构,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圈点批注,欣赏品析,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
3、理解作者对“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的赞美,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赞颂。
【学习重难点】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学法指导】1、抓住写“绿”的句子,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2、沿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线索,自行领悟隐含的文意。
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3、反复诵读(最好美读)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知识链接】1、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著作见课下注释。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2、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学习过程】一、课前自学1、整理文中生字词2、理清课文结构脉络3、反复诵读文章,体会“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
二、课内研讨1、自学反馈(A级)①字音瞥见()涸辙()()移徒()淅沥()()婆娑()猗郁()目不暇择()揠苗助长()②积累成语直截了当: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留连忘返: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①阅读文题,质疑猜读,我会有这些问题。
②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③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划出关键句。
绿→绿→囚绿→绿→绿3、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B级)①文中哪些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美读它。
②找出文中表明对绿情有独钟的句子。
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材概述: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一段“交往”的故事,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和“怀绿”五个阶段。
通过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写出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教学目标: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精神的赞美。
3、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教学重点:1、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的写作手法。
2、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背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对于绿色,我们由衷地喜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蓬勃。
自古以来,吟咏绿的诗人有很多,古诗词中描写绿的句子也有不少,请同学们说出两句来。
1、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绿色,不仅在视觉上让人觉得清新,而且在心理上也给人带来希望和生机。
但为什么作者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
今天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
二、品析文章标题(一)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这里的“绿”具体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明确:绿是“我”租住北平公寓小屋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3 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3、囚绿记课标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②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①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②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一课时。
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学习,完成预习自测及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合作探究,理解情感及文中重要的句子。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高中语文 1.3《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案教学目标: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
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全班交流后明确: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
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
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3*囚绿记“输死一搏”?第三节比赛,看到希望的四川队展开输死一搏,反观同曦,想赢怕输的情绪异常严重,单节比赛就输了13分……这是2013年7月29日《现代快报》A24版所刊登《同曦丢了NBL 总冠军 没丢进军CBA 希望》报道中的一段话。
其中的“输死”,显然是“殊死”之误。
殊,本义为死亡,也指断绝。
“殊死”本来是“诛斩”“杀死”的意思,是一种斩首的死刑。
《庄子》“殊死者相枕也”中的“殊死”,就是这个意思。
后引申为“拼命”“决死”,如《汉书·韩信传》“军皆殊死战”中的“殊死”。
在现代汉语中,“殊死”这个词依然活跃。
如:殊死抵抗,殊死的斗争。
输即输送、运送,汉语中没有“输死”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现代散文家、革命家、翻译家。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
代表作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相关知识名家评陆蠡余光中:“感性散文写得最好的恐怕就是陆蠡了。
”“他的散文独创在于断然割舍繁文杂念,而全然投入单纯的情感,务求饱满的美感。
《贝舟》《囚绿记》《谶》等只从一丝萦念的线头,便会抽出一篇美丽而多情的绝妙小品来。
”“陆蠡是散文家中的纯艺术家。
” 柯灵:“在文人传统中有宁静澹远的一路,圣泉正是这一类。
不趋时,不阿俗,切切实实,闭户劳作,劳作所得,殷勤地献与世人。
他是淳朴的,一个地道的山乡人。
这点淳朴使他在品格上显得高,见得厚,也正是他终于默然地为祖国献出生命根基。
”1.注音 (1)镶嵌. qiàn (2)瞥.见 piē (3)涸.辙 hã (4)移徙.xǐ (5)茎.叶 jīnɡ (6)嫩.叶 nân (7)婆娑. suō (8)猗.郁 yī (9)蕈.菌 xùn (10)揠.苗助长 yà (11)⎩⎨⎧纤.细xiān 纤.夫qiàn (12)⎩⎪⎨⎪⎧度.假dù揣度.duó(13)⎩⎪⎨⎪⎧提.防dī提.醒tí (14)⎩⎪⎨⎪⎧囚系.xì系.带jì 2.写对字形(1)⎩⎨⎧迁xǐ徙tú徒弟dǒu 陡峭 (2)⎩⎨⎧xiá瑕疵闲xiá暇xiá遐想(3)⎩⎨⎧y à揠苗助长yǎn 偃旗息鼓 (4)⎩⎨⎧y ī猗郁qǐ绮丽yǐ倚靠“酉”是个象形字。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第三课 囚绿记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4.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陆蠡,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
抗日烈士,原名陆考原,幼时有神童之称。
著有三本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译著有俄国屠格涅夫的《罗亭》,英国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等。
陆蠡貌不轩昂,语不惊人,服装俭朴,不善交际;心地坦白,对朋友至诚至义;“不愿说好听的话,不肯做虚夸的事”,“喜欢埋头做事,不求人知”。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
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年仅34岁。
二、背景资料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
本文写于1938年,即抗日战争爆发一年后,当时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被迫与广大文化战士隔离了开来。
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于是他回顾了一年前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以此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沉默、内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
方法练习一、字音识记急不暇(xiá)择移徙(xǐ)揠(yà)苗助长蕈(xùn )菌淅沥(xī lì)涸辙(hé zhé)猗(yī)郁囚系(xì)陆蠡(lǐ) 婆娑(pósuō)二、字形辨识气候常春藤徒步王侯奔腾缘故闲暇娇气大笔如椽瑕不掩瑜矫情鸟喙闻名遐迩骄傲猗郁蹩脚涟漪舞弊绮丽敝帚自珍依靠遮蔽旖旎三、词语释议涸辙:干涸的车辙。
婆娑:①盘旋舞动的样子、②枝叶扶疏的样子③眼泪下滴的样子。
猗郁:茂盛的样子。
了截:明了简截。
移徙:这里指搬移。
缘引:顺着牵引。
蕈菌:蘑菇。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3课《囚绿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囚绿记》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抓住重点词句,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与展示.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顽强的个人品质与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二、学习重点理清文章思路,体会其间蕴含的情感;探讨“绿”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难点理解“坚贞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内涵,培养良好的情操。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预习(一)预习导学案1.通读文章,掌握重点字音字形。
涸辙()镶嵌( ) 婆娑()蕈()菌茎()葱茏( ) 迁徙()学徒()猗()郁瞥( )见急不暇()择了截()爽直揠()苗助长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互相(或教师)纠正错误字音.3.再读课文,理清思路.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完成表格)第二课时:课堂教学(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几米说:生命中不断有人离开或进入,于是,看见的,看不见了;记住的,遗忘了.然而,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记住的,是不是永远不会消失?我要问:你曾喜欢的那一片浓绿,囚住了,是不是可以算作真的拥有呢?(二)课文研读,品味鉴赏1.预习检测。
课文中哪一部分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每一部分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填写下表)明确:2.重点研读.速读课文,筛选出描写常春藤(绿)的语句,说一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
高中语文3囚绿记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案教学方针:1.知识与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式。
2.过程与方式:探究赏析法,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感情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暗中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刚毅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大旨的一般方式: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放置: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当代著名诗人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本身的一双慧眼来欣赏一组有关绿地图片。
欣赏完图片,相信同学们对绿都有本身的理解吧!在你的心中绿是什么呢?学生阐述对绿的理解。
师总结:绿是生命,是希望,是芳华,是快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征,可是现在却有人要将它囚禁起来,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陆蠡的《囚绿记》,去体味他对绿那份独特的感情吧。
二、解题“囚”的含义是什么?明确:人居斗室为“囚”,在我们的理解里,“囚”的对象往往是人,而本文中囚禁的对象是常春藤的绿枝条。
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触感染绿之形象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
(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注意赏析浮现作者爱绿的句子)我囚禁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会茁壮成长吗?或者: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第8段从这段中你感触感染到作者对绿具有怎样的感情?喜爱你还能从文章哪些地方感触感染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请找出来并分析。
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会茁壮成长吗?2、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3《囚绿记》学案3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一、基础知识
1、词语注音。
淅沥( )揠苗助长()猗郁()蕈菌()
典型例题
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选文,回答问题。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甲)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乙)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丙)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陆蠡坚持爱国抗日立场,不屈不挠,被日军刑审数月后残忍杀害。
2、句子解析:
(1)主旨句:
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
(2)重点句:
①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②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3)过渡句: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4)内涵句: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第五部分(段):_______。含蓄表达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三、深入探究Biblioteka 1、写作特点简析(1)语言含蓄优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能使读者从文字上去感受,去深深思索,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
(2)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采用了排比、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高中语文 第3课《囚绿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囚绿记》【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抒发的对“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美。
2.学习本文象征手法的使用。
【教学重点】在鉴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重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学生喜爱哪种颜色并说明理由导入,引出本课。
二、速读,梳理文章脉络给同学们几分钟时间速读文章,读完后概括全文各个部分的内容。
生答:寻绿→赏绿(关绿)→囚绿→放绿(释绿)→怀绿(想绿)师总结:很明显,全文围绕着“绿”展开,那么绿在作者的心中有什么样的地位?为什么要写一枝常春藤?我们在文章中一寻究竟。
三、自主学习,品味语言再读文章,细细品味,找出对你有所触动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师提示:文章的第2段“小房间、潮湿的地面、灵巧的纸卷帘”---战乱年代对事物的热爱、诗意之情。
第5段“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自有一种柔美,内心的淳朴。
让学生从品读文章语言当中得到审美的享受,体验学习的乐趣,学习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教师点拨,让学生感受绿的精神所在和作者淳朴、向往自由的情感。
)生可能答: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句式整齐,感情浓烈,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
)2.“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拟人的手法,看出常春藤的可爱。
)3.“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可以看出绿枝条身上的执着,倔强,坚贞,向阳)4.“我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师总结提示: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绿的可爱、倔强,在作者的字里行间都满蘸着作者对这枝常春藤的喜爱与尊重,更能看出作者是一个淳朴,情感细腻的人。
那么,仅仅因为常春藤的倔强、可爱,作者就如此喜爱她吗?在这枝常春藤身上是否还隐含有其他的信息呢?试找出本文中能暗示主旨的句子。
《囚绿记》学案之二(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
《囚绿记》学案之二(人教版高一必修学案设计)[学情分析]在必修一的学习时,学生曾接触过“品人与品文”类现代散文,如《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等,学生对于写人记事类散文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本课之前也学习了《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学生对写景抒情类散文也有一定的认识。
[文本定位]《囚绿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三课,该文是第一次选进中学语文教材,它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一起组成本单元。
《荷》与《故》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承担任务的是“景”的描写方法(如描写角度,修辞与词语的准确使用等),以及景与情的关系(散文中如何写景造境,写景抒情,融情入景等),教学的重点在“景”与“情”;《囚绿记》被安排在本单元最后一课,所以其承担的任务应当是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化与巩固,同时,本文在写景状物与抒情上又有其独特之处,写景时所摄取的景物是空间片断式的,只写绿条,绿条之外的景物一概舍弃,它不同于《荷塘月色》写景的时间片断式,这是教学时应加以特别注意的。
另外,《囚绿记》是新进文本,略读课文,故应抓住要点,略去其余,教师导引,学生多动。
[学习目标]根据以上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以下几点:1.品味细腻优美的语言。
本文属于写景抒情散文,就单元教学目标来说,当然也应当注意品味其独特的语言,让学生在写景、抒情的语言表达上得到一定的开拓和积累。
2.学习写景状物的手法。
本文写景抒情采取的手法和《荷塘月色》、《故都的秋》明显不同,通篇多用拟人等修辞手法。
3.体会真挚含蓄的情感。
写景当然离不开抒情,探究景与情的关系当然是教学的重点,本文所抒之情比较含蓄,应当深入探究。
[学习方法]诵读感悟法。
对于散文,尤其是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更应当多加诵读。
诵读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以是教师有感情的示范诵读(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恐怕是不可缺少的,它比放录音让学生听更重要;当然不必全文诵读,可以有选择地读),学生自由诵读(文学作品的欣赏不可能千人一面,定然是各各不同,所以自由诵读比集体朗读要科学得多,有效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囚绿记课标要求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2、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了解作者的身世,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②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囚绿的经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学习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品味本文淳朴清丽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①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②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思想和情感目标:①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②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
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学习难点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一课时。
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独立学习,完成预习自测及自主学习的内容,然后合作探究,理解情感及文中重要的句子。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1、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
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
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
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
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
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
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
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
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
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
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2、背景资料《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由此他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的一树长春藤。
这长春藤被自己牵进迎窗的案头,然而“囚进”的绿藤,尖端仍朝着窗外的阳光,颜色一天天变得萎黄,枝条也细瘦起来。
直至抗战爆发,作者被迫南归,才将这个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释放,并祝福它繁茂苍绿。
这篇散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含不尽之意自在言外。
《囚绿记》所表现的坚贞不屈的精神,其实正是他的心灵的写照。
字词知识1、字音字形猗郁( yī ) 蕈菌(Xùn jùn ) 揠苗助长( yà ) 淅沥( xī ) ( lī )移徙( xǐ ) 涸辙( hé ) ( zhé) 瞥见(piē ) 陆蠡( lǐ )2、词语解释涸辙: 干涸了的车揠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淅沥: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预习自测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涸辙gù淅沥xī揠苗助长yàB、婆娑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C、珍重zhēn 猗郁qī毫不犹豫yùD、蕈菌xùn 囚系jì永不屈服yǒng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淅沥攀缘怜悯B、莫生脉络纤细繁茂C、公寓喜悦常春藤诚心诚意D、猗郁琼浆玉液直接了当简漏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
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学始于疑学生整体阅读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4、归纳线索:质疑探究1、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是什么?2、作者极言对绿之爱用意是什么?文章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说说对这句话深刻含义的理解?4、“芦沟桥事件发生了”这句话在文中有何重要作用?5、作者在文章结尾中写道;“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采用什么句式?你觉得这句话仅仅表达了作者对绿藤的思念吗?你认为还有别的什么含义?6、理解下列句子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内容①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②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③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7、关于文章主题的理解当堂检测1、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瞥见(piē)涸辙(ɡù)炎热(yán)公寓(yù)B.纤细(qiān)嫩芽(nèn)婆娑(pó)蕈菌(xùn)C.幽囚(qiú)固执(zhì)葱茏(lǒnɡ)猗郁(yī)D.娇弱(jiāo)触动(zhù)攀缘(pān)烽烟(fēnɡ)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墙壁嵌着瞥见视同至宝B.心焦爽直安慰争不暇择C.留恋浆液剪除揠苗助长D.猗郁婆娑悬垂了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经过一代代工匠们的努力,这一精湛的传统制陶工艺薪尽火传,并在新的时代不断得到发展。
B.今年春天,中国北方出现了多少沙尘天气,其主要原因是我们未雨绸缪,植被大面积遭到破坏。
C.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
D.这位公司的首席代表以买椟还株的气魄,大胆地与外商签订了联合开发海外市场的新协议。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古文观止》具有特色,自问世以后近三百年来,广为传布,经久不衰,至今仍不失为一部有价值的选本。
B.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脑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在人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C.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都被挂在走廊两边的墙壁上。
D.最让人高兴的是,在全体职工团结协作、日夜奋战下,全年的生产指标终于超额完成了。
课后反思拓展训练菊有黄花①一场秋雨,再紧着几场秋风,菊开了。
②菊在篱笆外开,这是最大众最经典的一种开法。
历来入得诗的菊,都是以这般姿势开着的。
一大丛一大丛的。
③倚着篱笆,是篱笆家养的女儿,娇俏的,又是淡定的,有过日子的逍遥。
()代陶渊明随口吟出那句“采菊东篱下,”,几乎成了菊的名片。
以至后来的人一看到篱笆,就想到菊。
陶渊明大概做梦也没想到,他能被人千秋万代地记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家篱笆外的那一丛菊。
菊不朽,他不朽。
④我所熟悉的菊,却不在篱笆外,它在河畔、沟边、田埂旁。
它有个算不得名字的名字:野菊花。
像过去人家小脚的妻,没名没姓,只跟着丈夫,被人称作吴氏、张氏。
天地洞开,广阔无边,野菊花们开得随意又随性。
小朵的清秀不施粉黛,却色彩缤纷,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众一心、齐心合力地盛开着,仿佛是一群闹嚷嚷的小丫头,挤着挨着在看稀奇,小脸张开,兴奋着,欣喜着。
⑤乡人们见多了这样的花,不以为意,他们在秋天的原野上收获、播种,埋下来年的期盼。
菊花兀自开放、兀自欢笑。
与乡人各不相扰。
蓝天白云,天地绵亘。
小孩子们却无法视而不见,他们都有颗菊花般的心,天真烂漫。
他们与菊亲密,采了它,到处乱插。
⑥那时,家里土墙上贴着一张仕女图,有女子云鬓高耸,上面横七竖八插满菊,衣袂上亦沾着菊,极美。
掐了一捧野菊花回家的姐姐,突发奇想帮我梳头,照着墙上仕女的样子。
后来,我顶着满头的菊跑出去,惹得村人们围观。
看,这丫头,这丫头,他们手指我的头,笑着,啧啧叹着。
⑦现在思想,那样放纵地挥霍美,也只在那样的年纪,最有资格。
⑧人家的屋檐下,也长菊。
盛开时,一丛鹅黄.另一丛还是鹅黄。
老人们心细,摘了它们晒干,做菊花枕。
我家里曾有过一只这样的枕头,父亲枕着。
父亲有偏头痛,枕了它能安睡。
我在暗地里羡慕过,曾决心给自己也做一只那样的枕头。
然而来年菊花开时,却贪玩,忘掉了这事。
⑨年少时,总是少有耐性的。
于不知不觉中,遗失掉许多好光阴。
⑩周日逛衔,秋风已凉,街道上落满梧桐叶,路边却一片绚烂。
是菊花,摆在那里卖。
泥盆子装着,一只盆子里只开—两朵花,花开得肥肥的,一副丰衣足食的模样;颜色也多,姹紫嫣红,千娇百媚。
我还是喜欢黄色的。
《礼记》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花”的记载,可见,菊花最地道的颜色还是黄色。
(11)我买了一盆,黄的花瓣,黄的蕊,极尽温暖,会焐暖一个秋天的记忆和寒冷。
(选自《读者》2009第5期,有删改)1、整体感知全文,概述作者围绕“菊”写了“我”的哪些活动?2、文章第③段的括号里应填()代的陶渊明,他是()诗派的代表人物,“采菊东篱下”后面应接的诗句是“”。
3、文中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进行具体赏析。
(2分)4、文章的结尾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全文简答。
(3分)3、《囚绿记》预习自测1. D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
2.C 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
3. A应是“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学始于疑1、因为他爱绿2、他对绿充满了思念3、他后来把绿释放了学生归纳线索:恋绿囚绿释绿思绿质疑探究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也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2、为下文“囚绿”做铺垫,表达作者对光明自由的追求。
3、我临行时开释常春藤,表现出我对具有抗争精神的常春藤的敬重,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珍惜。
4、这句话是“放绿”部分精彩一笔,既点明了文章写作背景,使全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又如炬照亮了全篇,突出了文章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