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讲 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讲 5学时 ●宗教学的诞生 ●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 ●宗教的界定 ●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教学要求】 具体要求 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 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 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 进一步阅读书目 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 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 1999 年版。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0 年。 思考题 1.宗教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科学? 2.西方宗教学是由谁奠基的?中国宗教学近 20 年来的发展情况如何? 3.“宗教四要素说”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已有的各种宗教定义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界定宗教的?
3.具体要求: 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 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 态度和政策。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 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 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1.宗教有无起源? 2.灵魂观念对于宗教的产生与发展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3.原始宗教产生的经济基础和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4.原始宗教有哪些基本特点?
第三讲 古代民族宗教 【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三讲 5学时 ●主要民族宗教的形成 ●古代埃及宗教 ●古代巴比伦宗教 ●古代中国宗教 ●民族宗教向世界宗教发展

宗教学 教学大纲

宗教学  教学大纲

宗教学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英文):宗教学;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48/3先修课程:无适用专业:思想政治专业教材、教学参考书: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宗教学包括对宗教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宗教史学、对各种不同宗教进行比较研究的比较宗教学、对宗教史实加以现象描述和抽象归类的宗教现象学、探究人类精神心理对宗教的体悟以及信仰者的各种宗教体验的宗教心理学以及宗教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地理学、宗教生态学等描述性学科,而广义的宗教学则增加了从哲学、世界观的角度对宗教本质、宗教意义、宗教概念进行研究和界说的宗教哲学、回顾总结人们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对宗教的鉴别与批评的宗教批评学和对各种宗教信仰观念和神学理论进行比较研究的宗教神学等规范性学科。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内容丰富,特点鲜明,重在讲解并评估宗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本课程的目标有二:1、掌握宗教与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2、应用宗教学与国际关系的原理和方法,结合不断演进的国际实践,切实提高学生分析当今涉宗教国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重要平台。

《宗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是以当下热点的宗教生活问题基本的案例进行理论的研讨和案例的分析。

《宗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展开讨论和辩论,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宗教学的基本分析方法和思维,从宗教学的视角去思考宗教生活中出现的基本问题。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课程的考核考试由平时成绩(40%)和课程结束时的考试成绩(60%)两部分构成。

其中,平时成绩通过考勤、参与度、课堂讨论(Presentation)和平时作业等方。

宗教概论授课纲要07-3

宗教概论授课纲要07-3

宗教学概论(授课纲要)教材:《宗教概论》段德智著,人民出版社2005年主讲教师:翟志宏、黄超前言(第一讲)第一章宗教的起源(第二讲)第一节宗教的迷宫第二节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三节宗教产生的认识论根源第二章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三讲)第一节宗教发展观的形成及其理论背景第二节从“自然宗教”到“多神教”和“一神教”第三节从“氏族宗教”到“民族宗教”和“世界宗教”第三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第四、五、六讲)第一节犹太教概论第二节基督宗教概论第三节伊斯兰教概论第四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下)(第七、八、九讲)第一节印度教概论第二节佛教概论第二节道教概论第五章宗教的要素(第十、十一讲)第一节宗教意识(1):宗教信仰与宗教观念第二节宗教意识(2):宗教情感与宗教经验第三节宗教行为第四节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第六章宗教的特殊本质(第十二、十三讲)第一节宗教奥秘与对神圣者的信仰第二节宗教奥秘的解读与作为信仰神圣者的人第七章宗教的普遍本质与功能(第十四、十五讲)第一节宗教的社会本质第二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上):宗教与社会共同体第三节宗教的社会功能(下):宗教与各亚社会系统第四节宗教的文化本质和文化功能第八章宗教的世俗化(第十六讲)第一节宗教的世俗化与宗教的历史发展第二节宗教的世俗化与现当代神学的发展第九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第十七讲)第一节宗教的地理分布、宗教冲突与人类文明第二节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第三节宗教对话的层次性、基本中介和现实途径附注:课程其间,初步考虑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具体内容和具体时间待定)。

1。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  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获得宗教学研究和宗教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为进一步的宗教学研究或实际工作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根据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将四大板块五个方面内容的顺序设计为:概论→历史→本质与功能→时代→宗教与社会主义。

这一顺序一方面根本颠倒了多数相关教材所设定的先讲宗教的要素和本质,后讲宗教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的传统顺序,更加符合逻辑与历史在历史的基础上相一致的方法论原则,更加符合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现象到本质、从事物的特殊本质到事物的普遍本质然后再到对其功能与作用的认识论顺序和规律;同时,这一顺序也比较充分地兼顾了该课程的经典内容与时代话题的并存与通融,充分考虑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以及如何与我国社会主义相适应等现实问题。

整个课程1个学期18周,每周3学时,计54学时。

具体课时安排如下:
内容章节学时
3
1.导论第1章:导论(宗教的定义与宗教学
的学科性质、学科结构与研究方法)
2. 历史版块第1章:宗教的起源 3
第2章:宗教的历史发展 3
第3章:现存的世界六大宗教(上下) 6
3. 本质板块第4章:宗教的要素 6
第5章:宗教的特殊本质 3
第6章:宗教的普遍本质 6
4. 当代版块第7章:当代宗教的国际现状与特征 3
第8章:宗教的世俗化 3
第9章:宗教对话与宗教多元主义 3
5. 中国版块第10章:中国宗教的历史与特征 3
第11章:宗教与社会主义 3
课堂讨论 3
实践教学 3
期中考试 3
注:本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中的章节和内容与本课程使用教材的章节和内容略有变动。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2013年《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课程代码:1039030069 学时:72学时学分:4学分理论学时:64学时讨论学时:4学时复习考试学时:4学时适用专业: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性质:宗教学专业必修课一、教学内容及要求绪论认识宗教学授课学时:4课时教学要求:可以对宗教有怎样的认识;宗教是不是可以研究的,怎样研究;学这个专业能够做什么。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教学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⑴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⑵宗教学与宗教观⑶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宗教学对于各种具体宗教的研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宗教学可以为宗教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宗教学研究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宗教的认识.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⑴宗教学产生的条件⑵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⑶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宗教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的内在结构: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宗教学要具体研究宗教的社会功能;宗教学要研究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脉络;宗教学包括人类对宗教的认识史。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信仰,并不等于理智上对宗教信仰的赞同。

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注意借鉴比较历史上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及其逻辑结构授课学时:6课时教学要求: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

教学重点:掌握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宗教的定义;宗教的本质分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的要素和逻辑结构。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类别:学术知识类二、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三、适用专业:历史学四、开课班级:16级历史教育班,五、学分:3分六、总学时:45学时七、基本教材:赖永海著:《宗教学概论》,人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八、课程简介: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

宗教无论就时间的绵延或空间的广袤来看,都是人类社会的首要特征。

宗教在人类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类社会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

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变化和美好前景,但人类在认识自我及协调人际关系上并没有真正成熟,宗教在这些领域有着独特的地位。

因此,有必要学习一些宗教学的基础知识。

本课程介绍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宗教基本知识,包括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宗教的本质与特征、宗教的要素与类型、宗教的起源与发展、宗教与文化已经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等内容。

九、教学目的:宗教学概论这门课程旨在对世界诸宗教的起源、发展过程、普遍本质、发展规律作出比较全面、比较系统的阐述,对宗教世俗化和宗教对话这些当代宗教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作出必要的介绍,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十、主要教学方法与手段:该课程选用课堂讲授与讨论,结合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进行,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由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教师负责向学生讲授主要概念、理论和重点、难点问题。

在教学中一些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可采取学生讨论。

讨论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让学生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各组最后选择一个专题发言,其余同学可在每次发言后点评。

最后教师就学生的讨论做概括和总结。

采用多媒体教学,旨在将大量信息以画面与声音相结合的形式传达给学生,这样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十一、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6级历史教育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4学时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1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2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4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3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1.3.1青年马克思的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三周4学时1.3.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1.3.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以往宗教观的主要区别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4学时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3 宗教与文学艺术5.3.1 宗教与文学艺术的联系与区别5.3.2 宗教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第五周4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4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4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4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16级历史藏汉双语班)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周次讲课时数教学内容(章节和题目名称)第一周2学时2、宗教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1.4宗教学的研究对象1.5宗教学的研究方法1.2.1宗教学的前史与奠基第九周2学时4.宗教的起源与发展4.1 宗教的起源4.1.1 人类之处无宗教4.1.2 各种宗教起源论第二周2学时1.2.2人类学的方法与宗教人类学1.2.3社会学的方法与宗教社会学1.2.4心理学的方法与宗教心理学1.6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第十周2学时4.1.3 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4.2 宗教的历史发展4.2.1 原始宗教第三周2学时2.宗教的本质与特征2.1 什么是宗教第十一周2学时4.2.2 人为宗教4.3 宗教产生与发展的根源5.宗教与文化5.1 宗教与哲学第四周2学时2.2 宗教的本质2.3 宗教的基本特征第十二周2学时5.2 宗教与科学5.2.1 宗教与科学的联系5.2.2 宗教与科学的斗争5.3 宗教与文学艺术第五周2学时十一放假第十三周2学时5.4 宗教与道德5.4.1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5.4.2 宗教对道德的影响5.4.3 宗教的道德化与宗教道德的抽象性第六周2学时3.宗教的要素与类型3.1 宗教观念与宗教感情3.1.1 宗教观念3.1.2 宗教感情第十四周2学时6.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6.1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问题6.2 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宗教政策第七周2学时3.2 宗教的行为、组织与制度3.2.1 宗教行为3.2.2 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第十五周2学时综合复习第八周2学时3.3 宗教的分类3.3.1 地域分类法3.3.2 人种——语言分类法3.3.3 哲学分类法3.3.4 形态分类法第十六周2学时期末考试十二、参考书目①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宗教学导论》课程思政强调宗教和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学导论》课程思政强调宗教和谐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增强处理宗教问题的敏感性
01
深入了解宗教的历史、文化和教义,理解宗教对信众的意义和 影响。
02
关注宗教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热点问题,及时了解信众的诉求和
期望。
尊重不同宗教信仰和习俗,避免对宗教进行歧视或偏见。
03
提高处理宗教问题的政策水平
熟悉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宗教事 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确保依法
处理宗教问题。
宗教活动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发展要求,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 范围内进行。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意义
01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以减少因宗教信仰差异而引发的社会矛
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02
有利于促进文化繁荣和民族团结
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以促进文化的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 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国家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但不干涉宗教内部事务。宗教在国家法律范围内开展 活动,不得利用宗教干预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服务和管理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信教群众的服务和管理,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同时引导他们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道 德规范,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
01
积极推进宗教教义教规的阐释
各宗教应积极推进教义教规的阐释工作,深入挖掘教义教 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 义教规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宗教学资料集 - 北大哲学系

宗教学资料集 - 北大哲学系

宗教学资料集北大哲学系2006年夏季目录宗教学导论课程大纲赫西俄德《神谱》柏拉图《游叙弗伦》西塞罗《论神性》奥古斯丁《上帝之城》6-8卷洛克《论宗教宽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节选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节选宗教学导论课程大纲Syllabus for the Introduction to Religious Studies教师:吴飞,联系方式:wufei@.cu时间:7月12-22日;地点:哲学系209本课目的和内容:“宗教学导论”是以基督宗教为核心,但不限于基督宗教的,对西方宗教思想史的概论性介绍,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相关问题有所了解,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学术地看待宗教问题。

本课主要集中于三部分内容:希腊、罗马的古典宗教观,中世纪的基督教宗教观,现代基督宗教影响下的宗教观。

本课要求:(1)本课主要的上课形式是教师讲授。

希望学生每次课前阅读指定的文献,上课能够回答教师的提问。

(2)我们将尊重学生各自的宗教信仰和观点,但课程期间,希望大家能够从现代社会科学基本的中立立场看待宗教问题,而不要陷入教派立场的教义争论。

主要参考书:赫西俄德,《神谱,工作与时日》,商务印书馆版柏拉图,《游叙弗伦》,见《古希腊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西塞罗,《论神性》,香港道风书社版但丁,《神曲》,人民文学出版社,田德望译本洛克,《论宗教宽容》,商务印书馆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人民文学出版社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除但丁的《神曲》外,以上主要部分阅读材料会复印成一本《宗教学资料集》。

所以,大家需要购买的,包括《神曲》三卷和一本资料集简要的课程进度(本进度为初步安排,会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导言(两个小时)7月12日,9-11宗教学概况,解释本大纲第一部分西方古典宗教形态及基督教对它的批判(4次课)7月12日,11-12,希腊神话与宗教赫西俄德,《神谱》7月13日,哲学与宗教的和谐与矛盾继续《神谱》,柏拉图,《游叙弗伦》7月14日,罗马的宗教问题西塞罗,《论神性》7月15日,基督教的批判奥古斯丁,《上帝之城》6-8卷第二部分从但丁的《神曲》看中世纪的基督教思想(3次课)7月17日,中世纪基督教概述《神曲》的总体结构7月18日,中世纪的人性结构《炼狱篇》第二十五歌7月19日,中世纪与现代社会《神曲》中的人性善恶第三部分现代宗教与宗教学研究(4次课)7月20日,宗教与自由洛克《论宗教宽容》7月21日,虚无主义与对现代的批判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宗教大法官”7月22日,新教与资本主义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宗教学导论

宗教学导论

第一讲:1.提出宗教学的概念,“宗教不是科学,但宗教学是科学。

”2.提出基本的研究方法,即比较神学。

3.确立宗教学的价值观、专业伦理。

4.利用比较语言学的成果,语言和思想是一体两面的。

5.提出只有理解一门宗教所用的语言才能真正懂得这门宗教。

因古代语言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若仅按照字面意思极易产生谬误。

第二讲1.主要的两支种族:雅利安族和闪族。

2.研究宗教必须研究圣书,即是主要材料。

共八类,除上图六类外还有中国的儒教和道教。

其难处在于这些古老文字的解读和年代的过于久远。

分别由梵文、巴利文、古波斯文、希伯来文、希腊文、阿拉伯文和中文写成。

3.宗教的分类是宗教学研究的关键。

作者反对了真宗教和伪宗教的分法、天启宗教和自然宗教的分法、多神教和二元论和一神教的分法(甚至加上有神教和无神教)。

第三讲1.语言、宗教和民族的关系。

群体生活不能解释民族的民族认同感,政权是民族形成的结果不是原因。

语言和宗教才是民族形成的决定因素,其中宗教作用更大。

例证:北美的土著民族,说同一语言却不成为同一民族,因其崇拜的神不同;而希腊人虽语言不同,却共同崇拜多多纳的古代宙斯,因而成为希腊民族。

犹太人更是如此。

谢林曾说:“一个民族,只有当它能从自己的神话上判断自身为民族时,才能成其为民族。

”黑格尔说:“神的观念是民族形成的基础。

”古代法律有许多民族宣称是从神那里领受的。

梅因比认为:“据说超自然的主宰力把国家、种族和民族三个古代的主要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并加以推崇。

”宗教的外形即宗教性的词汇,也是与语言的发展密切联系的。

名称从物质向精神升华即表现了宗教随语言的进步而不断改进其内含的过程。

2.语言的系谱关系与宗教的系谱关系。

亚欧大陆上,存在图兰、闪米特、雅利安三个独立的宗教中心和相应的图兰语、闪米特语、雅利安语三个语言中心的紧密联系。

图兰语的代表是华语,中国社会崇拜的是一种半宗教半哲学的信仰:善与恶或称作天和地。

闪米特民族包括巴比伦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犹太人等等,他们崇拜的是“历史中的上帝”,即并非代表某一自然力,而是能影响人的命运。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 A Survey of the Study of Religion课程编码:Z211206总学时/总学分:54/3理论学时/理论学分:54/3实验学时/实验学分:0适用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开课单位:政法学院一、课程性质及目的1.课程性质:学科基础必修课2.课程目的:宗教学是以宗教一般为研究对象,以存在于社会、历史之中的宗教现象为客体,考察其观念、行为、组织的形式和内容,研究其起源与演变的过程及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并探索其性质、规律和社会作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因此,本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3.具体要求:使学生了解宗教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如何在人的现实需要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从一般的角度认识宗教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正确认识我国对宗教的态度和政策。

增进大学生对宗教问题的了解,使大学生们有能力在掌握宗教学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分析和认识各种宗教现象,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宗教问题,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第一讲宗教学与宗教的界定【章节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讲5学时●宗教学的诞生●宗教学的分支学科与发展●宗教的界定●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教学要求】具体要求1.在讲述本课的过程中,应指出中国宗教学研究和世界宗教学研究的渊源、联系以及存在的重大差距;尤其要引导学生对宗教学定义进行灵活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宗教学起源与发展;宗教学定义;宗教学分支学科;我国宗教学研究3.难点是宗教学定义进一步阅读书目麦克斯·缪勒:《宗教学导论》,陈观胜、李培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导言部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98年。

陈麟书:《宗教学原理》,绪论部分,宗教文化出版社,北京1999年版。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宗教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历史专业任选课。

本课程大纲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原则,结合宗教学前沿科研成果,使本课程讲授能帮助学生了解宗教学的一般原理;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及我国的宗教政策。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对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和要素,以及宗教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的讲授,能够使学生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及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进而能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讲授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的本质要素以及宗教的类型,以及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起源、宗教与其他意识形态的关系等内容。

重点阐释宗教学的学科特点以及宗教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和理论。

(四)教学时数:36课时(五)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安排一、二次课堂讨论。

(六)选用教材: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二、本文第一讲宗教学概述教学要点:什么是宗教学;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教学时数:4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宗教学。

(1)第二节宗教学的性质与研究对象。

(1)第三节宗教学的理论与方法。

(1)第四节宗教学的分支学科。

(1)第二讲宗教的本质、要素及类型教学要点:宗教概念的界定;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基本要素;宗教的分类。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概念的界定。

(1)第二节宗教的本质。

(1)第三节宗教的基本要素。

(4)一、宗教观念二、宗教情感三、宗教行为四、宗教组织第四节宗教的分类。

(1)第三讲宗教的起源及发展教学要点: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原始宗教;民族宗教。

教学时数:7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起源理论。

(2)第二节原始宗教。

(2)第三节民族宗教。

《宗教学概论》导论-段德智教授、黄超博士

《宗教学概论》导论-段德智教授、黄超博士

2、宗教与中国艺术
△中国绘画: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 △中国雕塑/三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岗石窟
(二)宗教与社会科学(国际政治) 宗教与社会科学(国际政治) 1、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亨廷顿: 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重建》 1996) (1996) 世界冲突-文明冲突- ▲ 世界冲突-文明冲突-宗教冲突 2、地区冲突与宗教冲突 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 中东问题-科索沃问题-克什米尔问题- 北爱尔兰问题
(5)马克思与宗教研究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解放作用”:《基督教的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解放作用”:《 本质》(恩格斯:《终结》 本质》(恩格斯:《终结》1-4P222) 4P222) △早年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 1844)-《 △早年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1844)-《神 圣家族》 1844-45) 圣家族》(1844-4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篇文章第一句话:“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 宗教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黑格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是它的包罗万象的 纲领。”(同上) 结论:你真想享有本真的哲学思想?真想成为哲学 家?
(4)德国古典哲学家与宗教神学研究
△康德:三大批判/五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1781)-《神学原则在哲学中的 纯粹理性批判》 1781)-《 运用》 1788)-《实践理性批判》 1788)-《 运用》(1788)-《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 断力批判》 1790)-《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1793) 断力批判》(1790)-《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 ☉宗教学=“纯粹哲学领域中” “在纯粹哲学的领域中,我对自己提出的长期工作计划, 就是要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1、我能(Kann)知道什 就是要解决以下的三个问题:1、我能(Kann)知道什 么?(形上学)2、我应(soll)作什么?(道德学) 么?(形上学)2、我应(soll)作什么?(道德学) 3、我该(darf)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 、我该(darf)希望什么?(宗教学),接着是第四 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ist)什么?(人类学)。” 个,最后一个问题:人是(ist)什么?(人类学)。”

宗教学教学大纲.(06.5.10)

宗教学教学大纲.(06.5.10)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概论(英文翻译)Studies of Religion一、课程目的、任务:通过本课教学、阅读与实地调查,使学生初步掌握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和理论,初步了解宗教现象的本质与形式,初步具备独立分析、判断宗教现象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宗教学简史,宗教学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宗教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的特色:课堂讲授,多媒体配合,课外布置阅读,撰写中期读书笔记或评述。

参观宗教活动场所,与宗教人士和信仰群体就实际宗教问题直接交谈,或由宗教人士实地介绍宗教活动场所之宗教建筑、器物及宗教仪式活动的宗教象征意义,以实现宗教学理论与实践及现实结合。

四、教材及参考书目:吕大吉著:《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马克斯·缪勒著:《比较神话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杜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版。

威廉·詹姆士:《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王晓朝:《宗教学导论》,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海德主编:《宗教与文化》,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五、考核方式与评价结构比例:平时成绩占40%,采用课堂考勤及课堂提问、期中写读书报告等形式进行;期末考试成绩占60%,采用闭卷考试形式。

六、讲授大纲:(两级目录)第一章宗教学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节宗教学研究对象及宗教定义第二节宗教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宗教学—历史与理论第一节宗教学简史第二节宗教学理论第三章宗教意识第一节宗教信仰第二节宗教观念第四章宗教经验(情感与体验)第一节宗教经验及其各种表现第二节宗教经验的原因和对象第三节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第五章宗教行为和活动第一节巫术第二节宗教禁忌第三节献祭与祈祷第六章宗教组织与制度第一节宗教组织和教会科层制度第二节宗教组织的核心人物——僧侣第七章宗教与文化的一般关系第一节文化概说第二节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七、教学时数分配:。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讲义

宗教学概论绪论宗教学学科源流及进展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美国文化史和宗教史学家克里斯托弗·道森强调:“伟大的宗教是伟大的文明赖以建立的基础。

”对于西方宗教学研究,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1823—1900)、爱德华·泰勒(Edward B.Tylor,1832—1917)、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年)、艾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1858—1917)、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和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六人最为重要。

一、宗教学的产生及发展概况;1背景:一些东方学学者,接触了大量的宗教资料;现代科学思维,打破了唯我独尊的宗教传统思维。

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对宗教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而近代基督教海外传教活动也为之提供了接触其他宗教的众多机会。

到17、18世纪时,一些欧洲学者开始对宗教系统研究,出现了一批描述宗教现象和宗教历史的著作,如赫尔伯特的《论异教》、休谟的《自然宗教史》和布罗塞的《论物神崇拜》等。

18、19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接触并研究古代印度、波斯和埃及的宗教经典。

1771年,法国学者杜白隆法译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此后又用拉丁文译出印度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

德国学者格罗德芬于1802年破译楔形文字成功。

法国学者商博良也因1822年译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成果而奠定了埃及学的基础。

许多学者还展开了对古巴比伦宗教文献的整理研究。

这样,埃及学、亚述学、伊朗学、印度学、希伯来学等新学科相继奠立,它们为系统研究宗教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和先进的研究手段。

这一时期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也为宗教学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西方人类学者对尚处于原始社会氏族部落阶段的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土著民族进行调查研究,搜集到有关原始文化及宗教的重要材料,出版了大量学术论著。

《宗教学》教学大纲.doc

《宗教学》教学大纲.doc

《宗教学》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总学时:54总学分:3开课学期:第1学期适用专业:历史学先修课程: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历史教育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对宗教及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学生通过学习对宗教学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对复杂的宗教现象和宗教问题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将在系统介绍宗教学理论发展的基础上,讲授宗教的本质、结构、当代宗教的发展等问题,引导学生在了解宗教历史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宗教观。

基本要求:在系统讲授宗教学的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学好本课程提出以下要求:其一,掌握宗教学学科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其二,掌握宗教属性和宗教本质理解宗教的不同和具体内涵;其三,掌握世界三大宗教的基本知识;其四,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三、教学时数分配总计时数章次讲授内容讲授时数技能或实验时数一什么是宗教学3课时3二什么是宗教6课时6三宗教学的分支学科9课时9四宗教的基本结构12课时12五世界宗教概说18课时18六中国的宗教理论和政策6课时6合计5454四、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第一章什么是宗教学(3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宗教学产生的背景、宗教学的研究方法和中西方宗教学发展的历程。

着重把握宗教学的产生、西方宗教学的研究历程、中国宗教学的研究历程。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宗教学发展的线索。

【教学主要内容】一、宗教学概说二、西方宗教学研究的历程三、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历程第二章什么是宗教(6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什么是宗教、宗教研究的方法。

着重把握历史上对宗教本质的理解、宗教要素说的内容、宗教研究的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宗教定义。

难点:宗教的构成元素说。

【教学主要内容】第一节宗教的本质一、历史上的宗教定义二、宗教的要素第二节宗教研究的基础一、宗教的基础二、宗教研究的基础三、如何对待多元化的宗教—冲突或对话第三章宗教学的分支学科(9学时)【教学目的要求】了解主要的宗教学分支学科,着重了解宗教人类学、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文化学的特点和主要问题。

宗教学导论第1讲 导论:宗教和宗教学

宗教学导论第1讲 导论:宗教和宗教学
• 研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宗教传统。 研究可见可感的:寺庙建筑、音乐、 衣着饮食禁忌等、 研究无形但规范的:信条律法社会制度等
总之,就是研究通过各种宗教现象:教义、礼仪、圣典 、宗教文化(艺术、作品、习俗、生活方式)、道德信 条、个人实践和情感,表现出来的宗教整体。
国内宗教学的著作一般分为这些模块:内在/外在四要素说 :
累积的传统
/show/86QMHEVB.shtml
传统间是互动的,传统是流变的,传统的影响是无形无处不在的
宗教体现为各种内在外在要素(家族相似):
可见可感的:寺庙建筑、音乐、 衣着饮食禁忌等、 无形但规范的:信条律法社会制度等
国内的内在/外在四要素说: 组织社会制度: 信仰的观念教条教义 宗教的感情或体验心理等等 宗教行为活动礼仪

宗教学多种研究方法
-----结合各门学科:考古、神学、哲学、 现象学、文献学、文本批评、心理学、 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历史学、结 构主义
------形成各种方法或角度:宗教史学、宗 教现象学、宗教心理学、宗教人类学和 宗教社会学、宗教经济学、宗教伦理学 、宗教哲学等分支学科
我们的研究对象(家族相似的象征体系):
学或哲学的附庸 • 提出了宗教学研究方法,“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比较宗教的方法。
产生大背景
• 文艺复兴: • 大众传播:印刷术 • 大航海及殖民活动: • 新教改革:个体性原则 • 经验科学:归纳的新工具 • 启蒙理性:要求理性审查各种信念 • 新教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课程目标和要求
目标:介绍宗教学对象和研究方法,了 解世界宗教的基本要素,对宗教和宗教 学经典文本有初步的了解;帮助同学们 形成一定的宗教文献阅读能力,对宗教 现象的分析评判能力。 要求:课前阅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学导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宗教学导论(一)(二)学时学分:90学时,共5学分。

分为两个学期。

第1学期54学时,3学分,第2学期36学时,2学分开课对象:宗教学本科专业一年级学生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为各个高等院校宗教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课程,也是宗教学专业的基本理论导读性课程。

本课程的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论为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对宗教的本质的探讨和要素分析;宗教现象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等多个视角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学科体系,掌握宗教学的相关理和研究宗教现象的立场、方法;能够科学地认识宗教的特性、本质和规律;理解宗教对社会、人生和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本课程的任务:在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课程的基础上,广泛吸收西方宗教学理论的合理成果,对中国宗教史和世界宗教史的基本事实进行剖析和综合的比较,以“四要素”为主要内容,在“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体系”的理论框架内,对宗教学的学科体系进行梳理;综合历史上的宗教学研究成果对宗教现象做结构的分析、对宗教演化的历史做客观分析;以有别于西方语境下的宗教学叙事方式,加入中国的特色和本专业教师在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的成果,讨论宗教与其他文化形式的关系。

为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分析宗教问题的立场,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基础。

需先修哲学原理课程,或者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后续课程可以根据“编”的结构继续修习。

学时分配:课堂讲授78学时;讨论及其他实践环节12学时;论文4学时(非授课时间完成)。

作业与考核方式:两个学期均为期中开卷考试;期末为闭卷考试。

第一学期考核注重基本知识的掌握,第二学期注重分析能力的提高。

在第一学期安排读书报告一次,第二学期则安排读书报告一次,集体论文写作和个人论文写作各一次。

成绩计算:平时10%,以出勤情况和讨论发言结合计入成绩;期中30%,以平时作业和期中考试结合计入成绩;期末60%,以闭卷考试分数计入成绩。

课程教材:《宗教学纲要》,吕大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年12月出版。

本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为满足国内学习宗教学原理的学生,及其他专业的学生及社会上对宗教学有兴趣的学人的需求,特邀吕先生以《宗教学通论新编》为基础指导编写的高校教材。

较之《宗教学通论新编》,《宗教学纲要》以结构的清新简洁见长,并根据社会及学术的发展增加了“宗教与经济生活”、“宗教与哲学”、“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宗教的演变”、“宗教的未来”等新的篇章。

本课程授课教师作为编著者之一也将自己的教学心得融入了这部教材。

课程参考书:(注:*号少为优先选择参考书籍)*《宗教学通论新编》吕大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宗教学是什么?》张志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世界宗教概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张践著,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宗教理解》卓新平,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世界各民族历史上的宗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

**《西方宗教学说史》吕大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信仰的法则》罗德尼·斯达克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宗教学原理》陈麟书著,宗教文化出版社,1989年。

***《宗教学导论》麦克斯·缪勒,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史宗,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宗教文化学导论》张志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

****《原始文化研究》朱狄,三联书店,1997年。

****《世界宗教中的神秘主义》,帕林德尔著,舒晓炜译,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年。

宗教学导论(一)绪论:宗教学的历史、性质和内容构成教学要求:了解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认识宗教学的历史和如何进行宗教学研究的基本路径课时安排:9课时(0.5课时课程认知度调查;0.5课时课程内容讨论)重点:宗教学的基本理论构架和研究内容是什么?难点: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学研究中如何坚持“非信仰”和“客观”的立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

教学内容:一、宗教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1、宗教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2、宗教学与宗教观3、宗教学研究的社会意义二、宗教学发展的历史梗概1、宗教学产生的条件2、麦克斯·缪勒与宗教学的独立3、宗教学的发展与分期三、宗教学的性质与内容1、宗教学与宗教观2、宗教学是认识宗教现象的本质,揭示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3、宗教学具有跨学科基础科学的性质。

四、学习、研究宗教学的理论和方法1、有没有信仰并不是划分科学态度的标准。

2、客观主义立场对宗教研究者在研究中克服文化偏见,保持非宗教信仰的立场和科学的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3、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方法论指导。

第一编第一章宗教的本质、要素教学要求:从对宗教的本质多元化认识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意义;可以阐述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逻辑关系。

课时安排:3课时(先选择时间参观学校博物馆,观察宗教现象的要素。

)重点:对宗教的本质的认识难点:宗教四要素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第一节、对宗教本质多元化认识的启示第二节、宗教的特征第三节、宗教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宗教的定义:宗教是把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表示信仰和崇拜的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的社会文化体系。

读书报告。

第二章宗教的观念与思想教学要求:了解宗教观念的基本结构和作为信仰的特点。

掌握宗教的灵魂观;宗教的神灵观;宗教的神性观是其他一切宗教观念的基础,是一切宗教现象的逻辑内核。

课时安排:12课时(课程内容讨论0.5课时)重点:宗教观念的基础与逻辑展开;灵魂观念如何导致神灵观念;宗教观念是如何以对神性的理解解释世界构成的。

难点:宗教观念对宇宙和人生的认识特点;神迹如何可能。

教学内容:第一节、灵魂观灵魂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存在的基础。

一、灵魂观念的产生二、灵魂观念之涵义的演变第二节、神灵观念一、神灵观念的性质和涵义二、宗教的神是社会和人的投影三、神灵的种类四、神灵世界的结构第三节、神性观念一、神性的涵义二、天命观念三、神迹观念第三章宗教的感情与经验教学要求:理解宗教经验的含义、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宗教经验的原因与分析课时安排:6课时(观察、讨论1课时)重点:对宗教经验的理解。

难点:宗教的情感与体验的真实性问题。

教学内容:宗教现象示例:萨满教的跳神活动(录像)第一节、宗教经验的含义及表现第二节、“宗教经验”的种种表现:第三节、获得宗教经验的方式第四节、宗教经验的实质一、宗教经验与世俗经验的比较二、宗教经验没有客观的对象第四章宗教的行为与活动教学要求:了解在宗教意识支配下的宗教行为,既是相信超自然力量的思想的外在显现,又是强化宗教徒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也是宗教徒接受宗教思想、强化宗教感情的重要手段。

课时安排:12课时(课程内容讨论0.5课时)重点:宗教行为与宗教观念的关系难点:巫术与禁忌在解决问题方式上的异同;献祭与祈祷的功能。

教学内容:观察:宗教活动表演(影碟)。

第一节、巫术一、巫术及巫术的特征。

二、巫术的主要类型。

第二节、宗教禁忌宗教禁忌作为宗教处理和对待人—神(神秘力量和神圣物)关系的方法和一种手段,是介于巫术与祈祷之间的一种类型。

二、宗教禁忌的起源三、宗教禁忌的种类四、宗教禁忌的功能第三节、献祭与祈祷一、献祭与祈祷的性质二、献祭与祈祷的种类三、献祭与祈祷的功能第五章宗教的组织与制度教学要求:能够根据已有知识分析宗教组织与宗教制度的宗教性质和社会性质;掌握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基本结构;知晓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种类与作用。

(要求学生能够复述宗教组织的宗教性质与社会性质的关系)课时安排:12课时(1课时讨论并复述宗教组织的宗教性质与社会性质的关系)重点:宗教组织体制是宗教必不可少的外部形式;宗教观念的信条化;宗教的修行体制。

难点:宗教仪式的意义;宗教观念与宗教体制的互动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信徒的组织化与科层制度一、宗教的组织和制度是宗教必不可少的外部形式二、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宗教性质三、宗教的组织与制度的社会性质第二节、宗教组织、宗教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一、宗教组织形成的条件二、宗教组织的发展三、宗教组织的核心——僧侣四、宗教组织的类型五、宗教组织的社会作用第三节、宗教观念的信条化与信仰体制一、“信条”、“信经”和“信纲”、“教义”。

二、宗教信仰体制的结构。

三、宗教信仰体制的功能。

四、教义阐释的内在矛盾——教义发展的基本规律。

第四节、宗教理想境界的追求与修行体制一、宗教的修行的目的二、宗教修行的形式、难度与教义体系的关系第五节、宗教行为的规范化与宗教礼仪宗教礼仪就是程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宗教行为。

宗教学导论(二)第二编第六章宗教的起源教学要求:通过合作写作论文,探讨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使学生掌握分析宗教起源的理论和方法。

课时安排:4课时(2课时论文演讲)重点:研究宗教起源问题的重要意义;研究宗教起源的方法论问题;宗教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难点:宗教与氏族制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是原始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活动。

二、宗教不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

三、人类最早的宗教遗迹。

第二节、宗教是氏族制的伴生物一、氏族社会是人类最早的宗教观念和宗教崇拜活动赖以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

演讲讨论。

第七章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宗教教学要求:了解原生性宗教崇拜活动的特点和部落联盟时期氏族-部落宗教的演变规律。

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重点:原生性宗教与氏族社会的分期;氏族集团是早期宗教活动的基本单位;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

难点:氏族—部落宗教的宗教观念、崇拜对象、崇拜行为和仪式活动与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节、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信仰形态第二节、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一、氏族—部落宗教的基本特征二、氏族—部落宗教的历史地位第三节、部落联盟时期氏族宗教的演变一、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特点二、部落联盟时期宗教的演变第八章各大文明古国的国家—民族宗教教学要求:依据教科书内容,作适当梳理和归纳。

达到对宗教与国家、民族的关系能够有较深的印象。

课时安排:4课时(讲授)重点:原生性宗教的国家化;国家宗教中的神性的特点;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

难点:国家——民族宗教的复杂结构教学内容:第一节、宗教国家化的一般历程第二节、国家—民族宗教的典型形态一、埃及宗教——强大的国家政权与强大的祭司阶层结合的国家宗教二、中国宗法性传统宗教——强大的政权与没有独立教团的“国家宗教”三、婆罗门教—分散的民族国家受强大的祭司阶层指导的国家宗教四、犹太教—失去国家后依旧延续的民族宗教第三节、国家—民族宗教的复杂结构一、民间信仰二、国家—民族宗教与民间信仰的互动三、国家—民族宗教地位的相对性第九章世界宗教教学要求:从宗教世界化的原因看创生性宗教的特点以及创生性宗教的主要形态;重点了解世界宗教产生的历史和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