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书法的和谐之美

合集下载

浅谈书法结字中体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和谐思想

浅谈书法结字中体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和谐思想

浅谈书法结字中体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美学和谐思想曹栋(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精神甚至在书法艺术中都有体现,主要体现在对比和谐、比例和谐、秩序和谐与对称和谐这四个方面。

主次、虚实、巧拙的对比和谐使书法形成黑白对比;比例和谐与黄金分割线类似,使其更加美观;对称和谐使书法在灵动间不失平正之美;秩序和谐则体现着书法的规则与美学。

关键词毕达哥拉斯书法和谐中图分类号:B83-06文献标识码:A1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精神及在书法艺术的体现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非常著名的哲学家。

他认为“和谐”是美的基本原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和谐的。

毕达哥拉斯的和谐精神不仅仅体现在音乐领域,它存在于一切艺术领域,甚至在与其相隔万里的书法艺术中都体现着和它相似的和谐精神。

书法有三要素:用笔、结字(结构)、章法。

用笔要讲究力度和谐与线条比例,即合理分配书写时的轻重、缓急、强弱;结字与章法都注重整体的美感,不过结字注重的是单个字的整体和谐,章法注重的是一幅作品的整体和谐。

虽然用笔、结字、章法中都体现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和谐精神内涵,但结字所蕴含的毕派和谐精神相比用笔与章法更为丰富,因为用笔一般体现着比例和谐,章法主要体现着对比与呼应和谐,而结字,不但蕴含比例和谐与对比和谐,而且拥有毕派和谐观中的秩序和谐与对称和谐,所以本文重点讨论书法结构中体现的毕派和谐精神之对比和谐、比例和谐、秩序和谐与对称和谐。

2书法结字中的毕派和谐精神2.1书法结构的对比和谐毕达哥拉斯认为和谐就是对立因素的统一,这一点在书法结字中可以得到完美的体现。

对比产生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字、一幅作品的生命,在书法结构中,产生对比的方法很多,如粗细、收放、虚实、主次、疏密、奇正等等。

在书法结字时,对比是手段,和谐才是目标,一个字就是多种对比方式的组合。

主次对比:不管是哪种书体的字,其中都会有主次之分,即字都由一个或几个主笔和多个宾笔组成,无论笔画多少,除去主笔,其他笔画都会作为辅笔进行附和,一般通过线条大小、粗细、长短等手法进行表现。

《〈兰亭集〉序》四美赏析

《〈兰亭集〉序》四美赏析

《〈兰亭集〉序》四美赏析贾超英一、洒脱流畅的书法之美王羲之是东晋最杰出的书法家,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开宗立派的地位,被后世尊为“书圣”。

他的《〈兰亭集〉序》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精妙绝伦的书法,被尊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评价它“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其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遒媚劲健,运笔自然洒脱,流畅多变,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二、清丽自然的语言之美清代张习孔曾说:“六朝文章靡陋,独王逸少高古超妙,史言韩昌黎‘起八代之衰’,吾谓不当先退之而后逸少。

”(《云谷卧余》卷二)《〈兰亭集〉序》的语言既有骈文韵律鲜明的优点,但又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之风迥然不同。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感受其语言之美。

首先是它的清丽动人,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简洁洗练,如钱钟书先生所说“羲之之文,真率萧闲,不事琢磨,寥寥短篇,词意重沓”(《管锥编》)。

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等脍炙人口,精美绝伦,值得反复朗读玩味。

其次是全文的韵律自然流畅,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具有鲜明生动、乐耳动听的节奏感。

三、严谨和谐的结构之美《〈兰亭集〉序》在结构、章法上具严谨而和谐之美。

第一段,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接着描绘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景物,从崇山峻岭写到清流激湍,然后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再展开笔触写自然物色,由清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先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第二段由写景叙事自然转入对人生的感慨,借题发挥,表达对生命普遍意义的深层思考,从不同的生活方式写到相同的生命留恋,再想到人生的短暂,然后归结出“生死亦大矣”的基本观点。

试论书法的“和谐、自然、创新”之美

试论书法的“和谐、自然、创新”之美
性, 有其 独 特 的审美观 念 。中国 书法之 审美 观念 , 中 是
理素 质 , 映 了民族 的心 理文 化 。故 “ 反 中庸 之 道 ” 的哲
学 思想 , 我 国书 法艺 术 的美学 思想 影 响极 大 。 对
明 代项 穆 《 书法 雅 言 ・ 中和 》 “ : 中和 者 , 过 之 不 无
中 国书法 源 远 流长 、 大 精深 。它 随着 时 代 在 不 博
恕、 中和 。这 一 文化 现 象 一直 主 宰 和决 定 着先 民的 心
断地 发 展 变 化 , 无 论 其 如 何 发 展 变 化 , 总 的 审 美 但 其
基 本 原则 是 有传 统 的继 承 性 , 示 出相 当明确 的持 续 显
华 民族 传 统 的哲 学 思想 、 美学 精 神所 孕 化 和培 育 而形 成 的 。在 对其 产 生最 大影 响的 主要有 儒 、 、 道 释诸 家之
思 想 。这 诸 家之 思想 , 通过 书法 这一 形式 , 着相 辅相 起 成 的作 用 , 互 渗 透 、 汇 、 一 , 化 出一 种 特 有 的 相 融 统 更 艺术 观念 , 中国书法 的审美 观 念 。 即
为 , 事 , 犹不 及 。“ 凡 过 大乐 与 天地 同和 , 大礼 与天 地 同
书 法 艺术 离 不 开点 画 、 法 、 法 、 体 、 局等 , 笔 墨 结 布 这些 综 合运 用 中 , 自然会 遇 到 长 短 、 肥瘦 、 重 、 淡 、 轻 浓
节 ”】 以,止于至善” 【 1 。所 “ 的美 皆在明“ 明“ ”忠 德” 仁 ,
和” 的原则 来 进行 调 整 它们 之 间 的关 系 , 即艺 术 的平 衡。 这是 典 型的传 统 的审美 观念 , 审美标 准尺 度 。 思 其 想方 法 , 即取世 间万 物之 中 , 视其 两端 , 找其 中点 。“ 和

中国书法艺术: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

中国书法艺术: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文化的瑰宝之一。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文字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审美的享受和精神的追求。

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笔、墨、纸、砚被视为书法创作的基本工具,它们之间的和谐配合体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笔墨的选择与运用在中国书法艺术中,笔墨是书法家不可或缺的工具。

传统的毛笔多采用羊毛、狼毫、兼毫等动物的毛制成,不同的笔毛材质和制作工艺决定了笔触的不同效果,在用笔时能够表现出细腻、潇洒、遒劲等不同的书法风格。

而墨汁的浓淡、干湿同样影响着字迹的质感和呼之欲出的神韵。

纸张的特性与作用纸作为书法作品的载体,在书法创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中国书法所用的纸张多为宣纸、宣笺等传统文房四宝之一。

宣纸质地绵软细密,透墨性好,吸水性强,能够精准地表现出墨迹的浓淡和线条的粗细,给书法作品注入灵动生气。

砚台的象征意义砚台作为书法工具中的一员,除了用于研磨墨块,更具有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砚台象征着学问和品德,代表着家庭的文化传承和家风的兴盛。

书法家在选用砚台时常常会考虑石材的纹路、色泽和质地,以及砚池的容量和形状,力求和谐统一。

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当笔、墨、纸、砚四者完美融合时,书法家的心灵与书法作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境界。

笔在纸上舞动,墨水在纸上流淌,砚台上留下墨迹斑斑,形成一幅幅如诗如画的书法作品。

这种和谐之美,既是技术的展示,更是内心情感的抒发。

每一字每一画都蕴含着书法家的心灵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达着中国书法艺术的宗旨与理念。

中国书法艺术的“笔墨纸砚的和谐之美”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书法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展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形式。

通过笔墨纸砚的和谐运用,中国书法艺术必将继续焕发出光彩,传承下去,为世人赏心悦目,让人们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永恒魅力。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和谐——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内容摘要:中国书法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书法线条组合关系的整体和谐,是人类和谐意识的必然反映,是民族哲学观念的艺术外化。

书法和谐美的追求,已积淀成难以变异的审美规范和书法形式感的表现模式。

和谐美是中国书法艺术的最高美感追求,和谐是中国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和谐多样统一审美境界中国书法是线条的艺术,是一个充满线条矛盾的有机统一的和谐世界。

无论在单体组合(结构)和整体组合(章法)中,都存在着极为复杂的线条矛盾关系。

如直曲、方圆、刚柔、疾涩、长短、粗细、正欹、疏密、主次、向背、呼应、润燥、虚实等等。

虽然它们都属于对立范畴,但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的统一”。

书法中的所谓“多样”,即指整体(结构或章法)中所包含的各种线条形式上的区别和差异性。

“统一”,则是指各种线条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及彼此间的某些关联、呼应和衬托关系。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德经》42章)表达了万物统一及对立面统一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斐安也指出:“和谐是杂多的统一,是不协调因素的协调。

”(《西方美学论美和美感》第14页)在书法造型中,无论是有显著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对比统一),或由不太明显变化的非对立关系的线条所造成的统一(调和统一),最终都是在变化中归于和谐,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的美来。

因此,书法美在于变化,在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和谐正是由矛盾和对立造成的,失去了矛盾对立,也就失去了和谐,失去了书法之美。

强调书法的变化是在统一制约下的变化,而非孤立的变化或者是一味的变化。

而没有统一,即是不和谐。

统一而无变化就单调。

在书法作品的形式中,既要变化,又要和谐,似乎是很矛盾的。

而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因素才构成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计白以当黑:要 求 书 家 不 但 具 有 驾 驭 线 条 运 动 的 能 力 , 还 须 具 备 把 握 空 间 切 割 的 辩 证 的 眼 力 , 利用空白与形状不同的黑色线条运动之间的辩证统一,取得虚实相生。
端正平稳之美
平稳是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则,端正平稳能使人产生 安稳踏实的美感,相反则使人感到不安和煌恐。书法结构要重 心平稳,就要使字的左右两侧在视觉上保持平衡。
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课程小结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 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 程。书法艺术被是中国文化的名片,在世界艺术之林中独树一帜,书法对我们民族文化发展 有着深刻的影响。
唐 · 柳公权 · 玄秘塔碑
形态变幻之美
形态变化是产生美的必要因素之一,汉字书法作品中有 众多相同的点画、部件,却能字字不同,笔笔有异,呈现出丰 富、和谐、统一之美。
唐 · 柳公权 · 神策军碑
晋代 · 王羲之 · 兰亭集序
疏密匀称之美
点画的分布、虚白的切割划分、部件的组合是汉字结构 的重要内容和手法。
书 法 的 结 构 之 美
01
端正平稳之美
书法的结构之美
02
均衡对称之美
03
疏密均匀之美
04
迎让避就之美
05
主次分明之美
06
形态变换之美
滕王阁
比萨斜塔(意大利)
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有着一致的结构规则。建筑首要是必须牢稳,书法也首重端 正平稳;中国建筑讲求严格的对称,书法结构也崇尚均衡对称;建筑讲究空间分布的实用 和通透,书法则“计白以当黑”,将黑白整体谋划,追求实画与虚白的和谐的字,左右完全对称或基本 对称。小篆中这一结构尤多,它们极富装饰之美。

论书法艺术的和谐美

论书法艺术的和谐美

论书法艺术的和谐美作者:陈红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9年第02期书法作为汉字造型形象的艺术,其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就是多样统一,即和谐美。

书法的构成要素在总体关系上的和谐,源于客观世界的和谐美。

多样反映了客观世界的无限丰富,统一体现出万事万物在多姿多彩的展现中固有的联系和一致。

书法形式美的多样统一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书法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对立,即相反相成的和谐美;二是书法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即相辅相成的和谐美。

前者的艺术造型手段是对比,后者的艺术造型手段是调和。

这两种形式美的规律在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发展中制约着书法个体形式的各种流变,并使书作自身的诸种要素不断对立统一,产生出异彩纷呈的和谐美。

汉字的形、音、义三个要素在人们还没有确立独立的书法艺术审美意识之前,汉字的三要素更主要地发挥汉字的实用功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交流思想、传承文明成果。

当汉字形体获得了独立于符号意义(字义)的发展途径以后,借助意想思维,最终形成中国特有的线的艺术——书法,从此,汉字造型的审美价值逐步使书法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日趋走向成熟。

随着汉字书法艺术的成熟,汉字的三个要素之一,字形得到了极度的强化,而汉字的音和义渐次退到书法的背后,字形以及构成字形的线条,其形象的丰富多样,引起了创作和欣赏主体的极大关注,也形成了有关书法形式美在直观因素中对比方面的美学理论。

诸如用笔方面的,要讲究曲直、藏露、方圆、断连、迟速等;墨法要讲究浓淡、枯润;结体和章法上,要讲究轻重、长短、粗细、大小、疏密、虚实、黑白、违和等。

这些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丰富多样,都在一定的限度内构成书法要素——形的对比和谐,也就是相反相成的书法美。

这些对立要素的直观性,使书法的形式美十分丰富而多彩。

纵观整个书法的发展史,对书法美——形这一显性要素的探索、论述最多,成果也最丰硕,而对书法美——义和音的关注较少。

其实,汉字的三个要素共同存在于汉字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只不过字的音和义是作为隐性要素沉淀于汉字造型之中罢了。

论和谐在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和谐在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论和谐在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摘要:和谐是中国书法的生命和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和精髓,是古代中国天文、人文交互作用而产生共性的心理需要。

和谐,体现在中国书法的形态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之中,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又是一个广泛的哲学、社会学概念,探讨和谐在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我们推进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和谐书法形态韵律意境和谐既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又是一个广泛的哲学、社会学概念,探讨和谐在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我们推进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是中国书法的生命和灵魂中国文字、中国书法,必须好认、好读又好看,它既具有语言交流的实用性,又具有书法艺术的审美性,无论是实用性还是审美性,中国书法都必须具备形态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而形态美、韵律美和意境美都必须体现和谐精神。

书法形态是一个字或一幅字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所形成的形式和状态,其形状虽千差万别,但构成文字的各个部件、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必须穿插照应、互让互补,形成一个辩证的和谐统一体,这样就形成了文字的形态美。

例如”木”,独立时是相对的方正的形态,但作为某一个字的偏旁或部首时,就要部分变形,以便与其他部分互补互让、穿插照应,这样才能形成文字的整体美,如林、森、攀等。

相反,若没有部分的变形,没有与其他部首和笔画穿插照应,即没有和谐统一,也就不会形成文字,不会具有形态美。

可见,和谐是构成中国书法形态美的内在基本要求。

中国书法的韵律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节奏和力度,即轻重缓急、阴阳顿挫的律动感。

这种律动既存在于书写过程之中,又表现于既成的书法作品之中,人们通过观察、欣赏书法作品的笔画的疾弛与舒缓、阴阳与顿挫以及笔画的粗细、长短,笔墨的干湿与浓淡来审视作品的韵律,从而获得某种愉悦。

因而,韵律美是中国书法美的又一个基本要素。

但这种韵律美是以和谐为本质的。

书写者在书写一幅作品的过程中必须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一口气贯穿于书写过程的始终,从而形成连绵不断的和谐律动。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什么是书法的“中和”之美?
书法创作的过程如同“练太极拳”的过程,刚柔并济、气息丹田,任何字体的书法都讲究“阴阳协调”这样在审美上才有“平衡感”又不审美疲劳,书法有“笔法美、墨法美、线条美”,这也是人们热衷于学习书法的主要原因,然而书法还有一种美,叫做“中和”之美,
所谓书法的“中和”之美,都体现在书法的“墨韵”之中,因为
“墨韵”是最容易刺激人们的视觉效果,再好的笔法、结构,如果“墨韵”不足的话,那么这样的书法就有缺憾了,书法的“中和”之美是从字体内在的线条散发出来的“韵味”,不刚不柔,恰到好处,确切的说是偏向于“柔和”,
比如清朝康熙时期的书法家姜宸英的书法以摹古为本,上溯晋人,又宗法米芾、董其昌,融各家之长,清逸秀俊、气度文雅;清代中期书法家王文治,其工于书法,擅长行书,宗法“二王”,受赵孟頫、
董其昌影响较深,喜用轻毫长锋淡墨,书法飘逸婉柔,秀韵天成,时称“淡墨探花”,这就是“中和”之美,
值得注意的是书法的“中和”之美并不能带有“流宕不羁、巍巍浩荡、气势逼人”之势,这样的话太过于刚强了;书法的“中和”之美也可理解为两种或多种字体的结合,比如“行草”“草隶”,宋代书法家杨凝式的狂草《神仙起居法》该帖肆意纵横、变化多端,并在草书中夹入行书,被称之为“雨夹雪”。

简单的说书法的“中和”之
美也叫书法的双重风格,。

试论五体书法的和谐之美

试论五体书法的和谐之美

A Preliminary Examination of the Features of the Five Calligraphic Styles and Their Harmonious
Beauty
作者: 王越群
作者机构: 陕西教育学院艺术设计系,陕西西安710061
出版物刊名: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页码: I0001-I0003页
主题词: 中国书法 书体 和谐之美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五体书法的分析,认为五体书法的和谐之美包括篆书纯净简约与圆转浑厚的契合之美、隶书雄阔严整与舒展灵动的互补之美、楷书厚朴持重与创新多变的交融之美、草书奔逸流荡与收放有度的顾盼之美,以及行书法度整然与神采飞扬的兼容之美等。

它在很大程度上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中国书法的艺术精髓。

语文(心得)之浅谈书法的中和美

语文(心得)之浅谈书法的中和美

语文论文之浅谈书法的中和美陈伟彬中和美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较为原始的一个审美范畴,被人们推为古典美学的最高理想。

它对书法的发展和审美标准等问题一直起着深刻的影响。

所谓中就是指对立着的二个方面,确到好处地获得一种和谐的统一,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

这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揭示出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它要求矛盾着的双方都应当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从而保持着一种和谐的、合乎理智的状态,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书法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具体来说,中和美要求情理结合,感情的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书法外在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美和阴柔美相兼顾,表现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美。

中和美首先强调情理统一,感情的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要符合温柔敦厚原则。

古人把认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更胜于《争座位帖》就是以这种原则来评价的。

因为《争座位帖》带有怒气,不符合温柔敦厚原则。

在创作上,中和美强调理性,要求心境平和,不急不躁,这样才能达到理性的艺术效果。

从这种内在感情、创作精神状态的中和要求出发,他强调书法外在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

这些形式美因素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用笔、结字、章法等方面。

用笔上的藏锋与露锋、方与圆等,力求变化多端而又能和谐统一;结字以结构为基础,通过疏密、虚实的处理使单字以特别的、富有艺术感的体势呈现出来;章法为字与字之间的关系,主要通过字距、行距等方面调整书法作品的整体篇章。

由此可以看出,中和美追求的是统一中的多样变化,在变化中能服从整体风格。

王羲之其所以被历代书家奉为书圣,就是因为他的书法含文包质,不激不厉,富有一种和谐之美。

孙过庭在《书谱》写道: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

志气平和,不激不厉指的就是中和之美。

这种会于中和,斯为美善的思想,至明代的项穆,在他的《书法雅言》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要求书法艺术修短合度,秾纤透中,轻重协衡,阴阳得宜,刚柔相济,奇正相错,肥瘦得体,书法贵在险而稳,奇而不怪。

中国书法绘画中的和谐相通、美美与共

中国书法绘画中的和谐相通、美美与共

中国书法不仅仅是文字在美学意义上的伸延,也是中国古典“水墨画”的雏形。

丝帛或纸质上的水墨画之前,古代中国曾经盛行一种由不同图像组成的装饰壁画,用于美化重要建筑,如皇宫、寺院和陵墓。

这些装饰画,有许多石画与砖画遗迹留存至今。

它们代表一种由工匠参与完成的建筑物纯图像艺术。

古典绘画并非来自古老的图像画,而是孕育于书法。

蒙恬发明毛笔,使绘画的笔触带有相当的美学可塑性。

这一美学特性使这些非凡的笔触不仅应用于书法,也用于体现非装饰性的、纯粹的图像。

由此,六朝出现中国特有的水墨画。

源自书法的水墨画与艺匠毫无关联,它为文人专属。

文人画非常接近文学构思,和后者一样,它成为中国艺术理论家所谓之“写意”的另一种方式。

写意,并非寻求摹写现实——纸上水墨之术很难成之——它必须一挥而就,不允许修改,这与希腊画家宙克西斯的艺术相反,据其同代人所言,宙克西斯画葡萄,逼真得群鸟来啄食。

与此完全相反的是,王维的瀑布,李昭道或董其昌的山峦,马远笔下在山岩顶上凝视四周的隐士,这些绝非是错视画,它们是瀑布、山岩之意念的诗化,其意念源自纯中国宇宙学世界观。

不过,中国画家与西方画家之间的对立,并不是后者着眼于现实而前者着眼于意念,两者都在意念上着力。

达·芬奇在其《绘画论》中说过,“画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雷内·弗朗索瓦·吉兰·马格利特给他的一幅烟斗画题名为“此非烟斗”,因为事实上,艺术家所要体现的是关于烟斗的意念。

而在西方画家和中国画家那里,有关艺术作品的理念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形成的。

西方画家沉浸在《圣经》的创世观念之中,再加上柏拉图的神造观,亚里士多德对此加以修正的自然创造观。

由此,西方画家学习以模仿自然进行创造,他坚信自己就是依照创世者上帝的形象被创造的。

而中国画家则沉浸在与上天合一的意念里,如大儒张载所写“天人合一”。

作品中所表达的是内心深处所感受的万物之含义(写意),而非通过“写真”。

由于有这种理念,中国画家更着意任由作品本身去表达,而较少去“做”作品:深化艺术家对世界的内在感受,完全在精神世界里体验之,其起点不是模仿自然,而是如历史上伟大的作品那样去表述自然。

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和谐与平衡发展

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和谐与平衡发展

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和谐与平衡发展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中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字体之一,以其端庄、稳重、庄重的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于书法作品、印刷品和广告设计中。

在楷书字体教学中,追求和谐与平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字形结构、用笔技法、版面布局和审美观念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以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和谐与平衡发展为主题,探讨其中的相关问题。

一、字形结构的和谐与平衡楷书的字形结构要求每个字的笔画形态和布局要和谐、平衡。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模仿经典楷书字帖来培养学生对字形结构的敏感性。

比如,学生可以观察并模仿古代名家的作品,学习它们的笔画结构和比例关系,从而掌握笔画的运用和布局原则。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楷书字体的特点和精神内涵,比如端庄、规矩、庄重等,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字形结构的理解和创造能力。

二、用笔技法的和谐与平衡楷书的用笔技法和节奏感影响着字体的整体效果和美感。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练习和示范来培养学生的用笔技巧和节奏感。

比如,教师可以演示和讲解楷书的基本笔画,并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楷书技法的不同变化和组合进行创作,从而拓宽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审美视野。

三、版面布局的和谐与平衡楷书在书法作品、印刷品和广告设计中的应用不仅仅涉及到单个字体的表现,还需要考虑版面的整体效果和结构布局。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经典作品和实际设计案例来培养学生对版面布局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比如,学生可以观察和分析不同作品的字体排列方式和版面结构,了解其中的规律和原则,从而提高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审美素养。

四、审美观念的和谐与平衡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和谐与平衡还需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优秀的楷书作品,培养他们对字体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提供一个宽松、开放的环境,让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总之,楷书字体教学中的和谐与平衡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字形结构、用笔技法、版面布局和审美观念等方面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试论书法“中和”之美

试论书法“中和”之美

艺术论坛Arts circleARTS CIRCLE 2010/10试论书法“中和”之美TEXT /张喆程洁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几乎与汉字同时萌生。

中国书法之美是其他国家文字形态所不及的,书法的品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创造过程”。

书法的赏析不仅是体会作品点画、结体、章法的匠心与功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去感受书法家的气质,情感,以及审美追求。

欣赏书法中的“中和”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欣赏习惯,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

顾名思义书法就是对汉字形体书写并对构成文字的线条与法度、法理的规范。

它不摹拟客观的外在形象,而是以用笔、结体布局中创造出来的线条形式直接表现某种朦胧宽泛的情感世界。

古人曾探讨了书法形式与书法家个人情感的“异质同构”的审美对应关系并进而对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和美的享受。

古人渭: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

情者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浅深,变化无穷。

书法家要在作品中表现对宇宙结构、生命形式的审美感受,要表现起伏变化的情感力度,不断地探索用笔规律,使观赏者见字如见其人。

所谓“逆”势用笔、“骨肉相称”“藏头护尾”、“疾涩”得当、“行留”结合等,都表明了艺术家对书法线条的表现力的不断开掘与发展,才使得书法艺术千姿百态、魅力不衰。

一幅书法作品的笔画的粗与细、长与短、轻与重、润与燥、以及结构的疏与密、斜与正、大与小、宽与窄等合乎美德要求的搭配与变化,在整幅作品中节奏感非常突出。

这样的书法作品能使观者把它当作一曲优美的乐章来欣赏,从“计白当黑”中仿佛听到了从键盘下面发出令人心潮为之起伏的声音来。

这是“乐音”这也是书法艺术语言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书法的质、气、神上难得一“静”字,动中有静,动益静、动后静。

昔人谓王羲之书法幽静矣,诚然,若不能以静观之则隔矣。

欣赏者也应由一“静”界。

中国传统文化是儒家的“中和”文化,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对象、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的朴素和谐统一。

浅析书法的和谐之美

浅析书法的和谐之美

大 众 文 艺大190自古至今有太多的书法艺术家,用他们的手中之笔书写出书法美的艺术,书法的美存在很多方面,一点、一画、一撇、一捺、处处都体现出书法得艺术之美,自古至今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总是体现出书法美的方方面面,更能体现着无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我们书临百遍不烦,书临百遍而不厌。

本人在这方面是深受感触。

在每一次临习古代之碑帖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碑帖中的点画,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谦让、映带、大小、字距、行距等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古代书法字体之间的和谐。

每一次都能从碑帖中体味到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

记得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手把教我写字,他们就常说,“孩子这一撇写得好看,这一个字好看,那一个字写得非常美,听了这样的赞扬,那才叫人美在心里,真是字美人也心里美。

”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张,于是爸爸就教我在水泥地上用水写字,每天天一亮,我就端来一碗水,左手拿着碑帖,右手拿着毛笔蹲在水泥地上写了一行又一行,写了一遍又一遍,只是感觉写的越来越起劲,而不是感觉的累,因为书法给我带来的是美的享受。

现在一有空还到公园练习书法,公园里能看到一些书法家们在水泥地上书写,用他们自制的毛笔,拿着一个长长的笔杆,书写书法的艺术之美,常常围来很多观众来欣赏,他们常常是赞叹不已。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是我们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每一种书体无不体现出书法美的所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同时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我十分羡慕这些书法家,从而更加下定决心练习好书法。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

我还明白写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就像我们人一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整个社会的和谐之美。

书法中的和谐至上

书法中的和谐至上

书法中的和谐至上
“和谐”问题本来就存在于且渗透于一切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要“和谐”,社会要“和谐”,文化关系和书法艺术的种种人文关系同样需要“和谐”。

和谐美这种美的要素,欧美艺术家讲究得极为精细,作张椅子,也要看长短、疏密、粗细、曲直,作得好就美,作得不好就不美。

线的美,在美术中,最为高等,不靠旁物的陪衬,专靠本身的排列。

而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以线为生命之本的,汉字由点和线组合而成,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质。

而“点”是线的浓缩,“线”亦是点的延长,“点”和“线”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因而中国的
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

古人曾说“学书贵能通变”,运笔中掌握提按、顿挫、徐疾和某些过渡性技巧,使线条呈现变化的主要方法,通过按笔可以达到“重若崩云”,提笔又使线条“轻如蝉翼”、令人有种时隐时现的变化感和沉浮感,从而突出表现作品独特的美感。

书法评价的文化标准之和谐.

书法评价的文化标准之和谐.

书法评价的文化标准之和谐
主讲人 黄高才
和谐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作 为一种中国文化的基本样式,汉字书法必须 能够体现出和谐的精神。汉字书法对于和谐
精神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下面,我
们分别来看一下。
一是笔画的粗细、 轻重、长短等要恰到好 处,不可伸张违和,违
和即非上品。笔画的处
位要恰当,姿态要和顺、 安详,不可作势和张扬。
四是从章法的角 度来看,不仅行距要 适度,而且每一字的 重心都要落在行的中 轴线上,避免阻滞行 间行气,使整幅字给 人以严整有序的印象, 请看屏幕上的这个例 子。
沈度隶书七律诗页
总的来讲,和谐是汉字书法必须满足的
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准。一幅书法作品,只有 在用笔、用墨、结字和章法四个方面都达到 和谐的要求,才真正算得上一件好的作品。
启功行书
二是墨色和书体相适应。表现汉字风骨和精 神的作品用墨不能过淡,淡则骨力不足,缺乏精 神;表现气韵和神采的作品用墨不能太枯,枯则
气韵不足,缺乏神采。与此同时,不论是一字之
中,一行之列,还是整幅书法作品,墨色的变化 要自然平和 ,不能有突兀和“夺目”的现象。
清 代 何 焯 行 书 诗 轴
三是结字要相对规 整,字的大小不能相差 太大,更不能有个别字 形体突兀或者墨色沉重 的现象,每一个字要各 安其位,字与字间要避 让有序,相处和谐整 幅作品能够给人以和美 的印象

书法之美:线条与气韵的和谐交响

书法之美:线条与气韵的和谐交响

《书法之美:线条与气韵的和谐交响》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一种情感的抒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如何欣赏书法之美,从线条的流动到气韵的生动,从笔墨的交融到文采的飞扬,全方位地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

一、气韵生动:书法的灵魂气韵生动是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作品具有一种生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气息。

这种气息来源于书法家的内在修养和情感投入,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现出来。

线条的弹性、力度,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是气韵生动的体现。

欣赏书法时,我们首先要感受作品的整体气息,体会那种超越形式的生命力。

二、形意合一:书法的内涵汉字本身就是一种象形和会意的艺术,每个字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和形象。

书法艺术家在书写时,不仅仅是在复制字形,更是在赋予文字以新的生命和情感。

形意合一的书法作品,能够让观众在欣赏字形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体验到书法艺术的丰富内涵。

三、点线结合:书法的结构美书法作品的美,不仅体现在单个字形上,更体现在整体的布局和结构上。

点线面的结合,构成了书法作品的基本框架。

书法家通过巧妙地运用点、线、面,创造出和谐而富有变化的视觉效果。

在欣赏书法时,我们要注意观察作品的结构布局,体会那种严谨而又不失灵动的美。

四、虚实相生:书法的章法美虚实相生是书法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原则,它要求作品在实与虚、动与静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在书法作品中,笔墨的浓重之处为实,空白之处为虚;线条的流动为动,布局的稳定为静。

虚实相生,使得书法作品既有丰富的内涵,又不失空灵的美感。

在欣赏书法时,我们要细心体会作品中的虚实变化,感受那种动静结合的韵律美。

五、笔墨交融:书法的线型美书法的线条,是作品的灵魂。

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都直接影响着作品的美感。

书法家通过笔墨的运用,创造出富有变化的线条,使作品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欣赏书法时,我们要关注线条的质感和变化,体会那种笔墨交融的美感。

谈书法创作中的和谐之美——读刘佐秀书法作品

谈书法创作中的和谐之美——读刘佐秀书法作品

On Harmonious Beauty in Calligraphy——reading Calligraphic works by Liu Zuo-xiu 作者: 郑景星
作者机构: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出版物刊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43-45页
主题词: 字体结构 文化底蕴 和谐之关
摘要:和谐之美,是书法界众家的共同追求。

和谐之美的核心所在,是要求审美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始终处于矛盾统一之中,相互协调,多样统一。

书法艺术中的舍谐之关首先要以坚实的文字写作功底为基础,以体现其真;其次,应以深邃的文化底蕴为前题,以体现其善,第三,突出作品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诸因素的整体协调一致,以体现其美。

如何看待书法的线条美和间架结构美?

如何看待书法的线条美和间架结构美?

如何看待书法的线条美和间架结构美?书法的线条美,美在节奏感、厚重感与力量感;书法的间架结构之美,美在结体的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等诸多方面。

浅析如下:一、书法的线条美康有为认为书法线条美犹如一个人生命体的美,它体现出书法美的最高原则。

美的线条应该具备三个要素:节奏感、厚重感、力量感。

1、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主要表现在线条的强弱、粗细、开合等方面的对比变化上,书法线条作为书家抒情的载体,必将随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体现出一系列的对比变化,呈现出生动、活泼,有强大的生命力。

2、书法线条的厚重感:体现在线条的“圆”、“厚”上,“圆”、“厚”的线条可使原本二度平面变为三度平面,产生立体效果,即所谓绵裹铁、折钗股、锥划沙、印印泥等圆、厚的立体感强的笔画。

这样的线条把深藏不露的书法精神含蓄的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3、书法线条的力量感:表现在书法线条的弹性和力度上,使欣赏者对线条产生弹性的、力量的感觉,不仅从中体味出外在的力,还体味出内在的力,即“筋力”,使线条表现的力非常含蓄,让人体味无穷。

二、书法的结构美汉字是以点、线、面来造型的,点、线、面构成的书法结构美是书法形式美的重要方面,类似于建筑美感。

1、间架结构之美通常体现在端正平稳之美、均衡对称之美、疏密匀称之美等方面。

平稳是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则,端正平稳能使人产生安稳踏实的美感,相反使人赶到不安和惶恐,就像房子倒塌下来一般,所以字体结构又如建筑的平稳。

2、不同点画形态的变化,不同的搭配,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构。

同样一个字,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姿态,有的疏朗,有的严密,有的舒展,有的流丽,有的古朴,有的奇宕,有的峭瘦,有的丰腴,这些结构的搭配都离不开奇正的变化。

3、过于平正则近俗而乏姿韵,过于险绝则意涉狂怪,妙在乎平中寓奇,正不板滞。

字的大小、长短、阔窄、疏密结构要合乎自然美的法则。

越是险绝的结构,就越能显出它的优美的姿态,但是一旦超出了重心的平衡范围,字形的结构就又失去了合乎情理的自然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众 文 艺
大190
自古至今有太多的书法艺术家,用他们的手中之笔书写出书法美的艺术,书法的美存在很多方面,一点、一画、一撇、一捺、处处都体现出书法得艺术之美,自古至今的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总是体现出书法美的方方面面,更能体现着无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才是我们书临百遍不烦,书临百遍而不厌。

本人在这方面是深受感触。

在每一次临习古代之碑帖都有新的感受新的收获,碑帖中的点画,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列与列之间,谦让、映带、大小、字距、行距等等方面,无不体现出古代书法字体之间的和谐。

每一次都能从碑帖中体味到书法艺术的和谐之美。

记得从小老师和父母就手把教我写字,他们就常说,“孩子这一撇写得好看,这一个字好看,那一个字写得非常美,听了这样的赞扬,那才叫人美在心里,真是字美人也心里美。

”很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纸张,于是爸爸就教我在水泥地上用水写字,每天天一亮,我就端来一碗水,左手拿着碑帖,右手拿着毛笔蹲在水泥地上写了一行又一行,写了一遍又一遍,只是感觉写的越来越起劲,而不是感觉的累,因为书法给我带来的是美的享受。

现在一有空还到公园练习书法,公园里能看到一些书法家们在水泥地上书写,用他们自制的毛笔,拿着一个长长的笔杆,书写书法的艺术之美,常常围来很多观众来欣赏,他们常常是赞叹不已。

书法艺术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它是我们中国一门独特的艺术,从最早的甲骨文、金文,发展到篆书,隶书,再到日后的草书、行书、楷书;每一种书体无不体现出书法美的所在,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里,同时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书法家,我十分羡慕这些书法家,从而更加下定决心练习好书法。

在多年的学习过程中,我的字有了很大的进步,而且我还懂得了许多道理。

练习书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坚持勤学苦练,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练好书法。

我还明白写好书法还能体现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就像我们人一样,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才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美,整个社会的和谐之美。

可更重要的是对书法的热爱,体味到书法美的所在,给人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一幅书法作品给人以说不尽的享受,它的美无处不在。

经过多年的练习书法,以及很多书法家教导和帮助,本人的书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使我对书法有了更高的追求。

书法作品《关爱自然美,和谐是同春》荣获首届“太百杯”全国诗书画大赛金奖。

经金鼎奖全国书画家优秀作品评选委员会研究,授予本人为中国书画界金鼎奖最高荣誉称号,除在《书法导报》、
《中国书画报》公开表彰以外,同时其作品和肖像收入《金鼎奖全国书画家优秀作品集》。

在纪念毛泽东同志逝世三十周年“椰子洲杯”全国书画大赛中荣获银奖。

为弘扬中华文明、光大奥运精神、共建和谐社会,积极参加“喜迎奥运爱我中华书画艺术展”荣获了三等奖。

荣获柳公权杯全国书画大赛金奖,等等的这一些荣誉无不体现出书法的美,这都是体现我对书法艺术美的追求,才得到今天的荣誉。

过去由于家境贫寒,买不起纸张,每天坚持在地上以水代墨练字,而今天参加了工作,有了一些微薄的收入,于是每天改为在报纸上练字。

开始用墨加水写淡一些,当时还好刚过一会横竖撇捺就阴的不成样子,后来改用浓一点的墨,字的间架结构,中锋与偏锋,也就是正锋和侧锋,藏锋与露锋也都能表现的各有千秋,有好有差,但最终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用手中之笔表现出书体的好看与美感。

单位每年在三下乡活动中,都为群众送去了几千副春联,还现场免费书写春联,我们经常听到农民经常对我们说的一句话就是,“现在还有这好事?真不敢相信,”问其原因,他们说:“毛笔书法,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传下来的,它也是一种中国的传统美的体现,这是我们中国传下的,给人以美的享受的书写,书法家们写的刚劲有力,并且还是真迹,还能知道谁写的作品。

”他们说:“而印发的春联,太呆板,总是给人感觉没有过年的味道。

他们说:“如果有印发的春联和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他们肯定选择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因为书法家们书写的春联能给他们带来和谐美的享受。

另外书法在写法上最注重线条美,线条的这种穿插映带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世界。

书法艺术和谐美是书法家最高追求。

无论在单一组合或者是整体组合中,都存在着较多的线条来表现出种种美的和谐关系。

如线条表现的浓、淡、干、湿、焦,还有线条的曲、直、方、圆、刚、柔、长、短、粗、细、呼、应、等等。

线条的各种组合关系,处处体现出一种和谐。

他是人类对和谐意识所必然的反映。

在书法形式美的总体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规律却是多样和谐统一。

多样的统一就是和谐。

书法的和谐之美还在于变化,要在变化中求和谐的统一。

有和谐有变化又有统一,显然有矛盾,但是有了矛盾对立的一面,才有和谐的一面,如果它失去了矛盾之间对立,也就等于失去了重要和谐,从而失去了书法的和谐之美。

但关键是达到二者的统一,才能充分体现书法的艺术之美。

书法艺术的和谐美不光是书法家所追求的境界,他也是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人类所追求最高的美好境界。

浅析书法的和谐之美
段学义 (阜阳市颖东区文化馆 安徽阜阳 236000)
群文论坛
媒大亨鲁珀特•默多克执掌的新闻集团是付费阵营中最坚定的支持者,新闻集团数字运营部负责人乔恩•米勒认为,向网络读者收费是一个必然趋势。

虽然这种颠覆传统新闻服务的收费模式会受到排斥,但这却给了网络媒体一次繁荣的机会。

网络并不代表“免费的午餐”,要获得高质量的报道,还是需要读者拿出自己的铜板。

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个良性的循环,网络报纸盈利后,会作用于更加尽善尽美的新闻制作,这将会推动整个传媒界一次新的转型。

四、结语
就如同纸代替了竹简一般,平板电脑、3G手机等新载体终究也会取代报纸。

这是科技进步的步伐,是不会逆转的。

对于传统纸媒来说,应该认清新媒体并不是拦路虎,而是再次腾飞的基石。

纸媒要加速自身的转化,整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在数字大潮来临之际找到自身的定位,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鸿铎:《“互动”、“融合”是新媒介生存和发展关键[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9.
[2]朱金平:《新媒体时代报纸的生存和发展策略》,载《军事记者》2007年第3期 2007.3-001.
[3]刘思坤.《纸媒的未来:衰退但不会消失》.载《青年记者》 2009.2.作者简介:
刘静华 1986年在今晚报担任记者至今,现为主任记者。

著有《敲击岁月》一书。

曾有三篇新闻稿件被中国晚报文化学会评为一等奖。

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顾问。

张亦弛 2009年进入天津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电视短片《钱》曾获天津市“百姓视窗”DV大赛二等奖。

(上接第168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