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1

合集下载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

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一、教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教学理论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探讨的理论体系。

教学理论可以被分为一般教学理论和特殊教学理论两类。

一般教学理论是指教学的一般规律、原则和方法,描述和阐释教学的普遍性规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

特殊教学理论则侧重于某一学科、专业或领域的特殊性和教学实践方法。

二、行为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外部刺激和反应的过程,学生的行为是外界环境和激励所导致的,强调直接观察和测量学习成果。

在教学实践中,行为主义理论提倡建立清晰的教学目标,采用激励和奖励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注重反馈和矫正学生的行为。

三、认知理论与教学实践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对信息进行加工和组织的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反思、比较和整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认知理论强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倡启发性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实践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过程,学生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和实践经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意义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合作性,倡导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和探索来主动构建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社会文化理论与教学实践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强调学习是社会化和文化化的过程。

在教学实践中,社会文化理论强调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提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动交流,鼓励学生通过参与到真实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来实现学习目标。

六、总结教学的知识基础理论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体系,每一种理论都有其独特的理论观点和教学实践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理论,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习成果的提高。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答案

第五部分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答案

第五部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答案(一)1.D 略2.C 1918年,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了《课程》一书,成为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3.A 略4.D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5.B 略6.B 略7.D 略8.C 略9.B 略10.C 略11.C 略12.A 略13.B 略14.A 活动课程具有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开发性、形式的多样性等几个特点,更多的是关注儿童的兴趣、需要及创造,以儿童为中心。

15.C 略16.B 小学的自然课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是一门综合课程。

17.C “六艺”“七艺”是最早的学科课程,或称分科课程。

18.D 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等。

一般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不是课程计划中所预期的东西。

其显著特点是“自发的、个性化的”。

19.B 略20.C 略21.A 略22.A 课程目标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

23.D 略24.D 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是课程计划;课程编制的第二个层次是制定学科课程标准,即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25.A 略26.B 略27.C 略28.D 略29.C 制定课程计划是编制课程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是课程编制的第一个层次。

制定课程计划是课程编制中最重要的工作,也是课程编制的第一步。

30.D 顺序性和连续性有关,但又超越连续性,是指课程的“深度”范围之内的垂直组织规则,使学习的机会建立在前一个学习经验或者课程内容之上,但确实对同一课程要素作更深更广更复杂的处理。

31.B 螺旋式强调的是学生的认识逻辑或者说是学生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的规律。

32.B 纵向组织更多地强调只是自身的体系和深度。

33.C 心理顺序是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

34.C 略35.B 略36.C 任何课程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学校,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涵盖教育学、教育心理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8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的概念和教育的历史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如何学习教育学。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1.教育与社会经济。

2.教育与政治制度。

3.教育与社会文化。

4.教育与社会人口。

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1.几种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观。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与教育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内涵和层次结构。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不同价值取向的基本观点。

2.在确立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教育目的与当代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提出的背景与特征。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3.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五、学校教育制度(一)学校教育制度概述1。

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2.影响学制的因素及当代学制发展的特征。

(二)学制的形成与发展1.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2.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3.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三,义务教育(四)终身教育六、学生与教师(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l。

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3.教师的职业素养。

4.教师专业发展。

(三)师生关系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其作用。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包括在教育领域中,教学理论是构建高效教育体系的基石,它为教育者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教学。

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概念和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个教学理论基础知识的核心内容。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学理论的核心,它关注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发展技能。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知主义强调认知过程在学习中的作用,而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根据特定理论而形成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例如,直接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合作学习法等。

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背景,教师应根据教学理论和学生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方法和技巧,用于提高学习效果。

包括记忆策略、理解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等。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评价方法:评价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

形成性评价旨在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终结性评价则用于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学效果。

课堂管理:课堂管理是确保教学秩序和高效教学的重要环节。

包括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学生行为和处理教学突发事件等。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

应考虑内容选择、教学活动设计和评价标准等方面。

优秀的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总之,教学理论基础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内容,它们指导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希望教育工作者能够深入研究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一、对外汉语教育发展情况1.对外汉语教育基本概念(1)母语与外语(2)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3)目的语与媒介语2、对外汉语学科构架(1)基础理论(2)应用理论(3)应用研究(4)教育实践(5)对外汉语教学的四大环节3、学科特点(1)对外汉语教学与母语文教学的关系(2)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3)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4)交际能力4、对外汉语教育发展历史(1)1949年前的对外汉语教学概况(2)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3)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学术刊物(4)学科地位的确立(5)著名对外汉语教学专家:吕叔湘朱德熙邓懿王还杜荣二、教学模式1、教学法2、教学模式3、语法翻译法4、阅读法5、听说法6、全身反应法7、团体学习法8、暗示法9、自然法10、交际法11、任务式教学12、侵入式教学三、对外汉语课堂教学1、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2、课程设计3、教学大纲4、结构大纲5、功能大纲6、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原则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四、对外汉语教材及测试1著名的对外汉语教材(1)《老乞大》(2)《语言自迩集》(3)《汉语教科书》(4)《基础汉语课本》(5)《实用汉语课本》(6)《中文听说读写》(7)《新实用汉语课本》2教材的分类(1)综合型教材与分技能教材(2)单元制教材与单课制教材(3)结构型教材与功能型教材3教材选用的原则4语言测试的种类5语言测试的效度6语言测试的信度7汉语水平主干考试及分支考试种类8教学评估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3.语言习得机制4.中介语5.普遍语法6.母语迁移7.化石化8.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9.个体差异10认知风格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1.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2.偏误分析(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4)偏误的五个来源(5)偏误分析的贡献(6)偏误分析的局限(7)汉语偏误分析研究3克拉中语言习得假说(1)习得与学习假说(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3)输入假说(4)监控假说(5)情感过滤假说4.文化适应理论三、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1.关键期假说2.语言学能3.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4语言习得态度5.学习者焦虑6认知策略7元认知策略8补偿策略9.记忆策略10社会策略11情感策略12场独立与场依存13.语言自我14歧义容忍度第三部分中国文化一、中国文化概说1.中国文化特点(1)农耕型文化(2)伦理型文化(3)三纲、五常(4)宗法制(5)内圣外王2.中国文化的优势(1)阴阳五行的含义及相互关系(2)中国人“天”的概念(3)“天人合一”的含义(4)中和、中庸(5)修身克己二、中国的学术思想1.“诸子百家”的含义2.儒家(1)孔子1)孔子的思想的核心2)孔子的政治思想3)孔子的教育思想(2)孟子1)孟子思想的核心2)孟子的“仁学”理论3)孟子的政治思想(3)荀子1)荀子的“人性观”2)荀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3)荀子的唯物主义观(4)两汉经学1)古文经、今文经2)今文经学的代表人物3)“六经”的内容4)郑学、王学5)“太学”的设立(5)宋明理学1)“理学”的含义2)影响理学形成的因素3)横渠先生4)关学、濂学5)二程6)理学四大家7)朱熹的理学精髓8)闽学9)理学发展的两大高潮时期10)知行合一(6)清朝朴学1)“朴学,,的主要研究内容2)清代朴学的代表人物3)《日知录》4)清代早期和晚期朴学研究的差异3.道家(1)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不同(2)道家的代表人物(3)老庄思想的现代意义(4)老子1)老子的“道”2)老子的辩证法思想3)老子的策略思想(5)庄子1)庄子的代表作2)庄子思想的核心3)庄子认为内心修养的途径4.墨家(1)墨家的代表人物(2)战国时代的“显学”(3)墨子的代表作品(4)墨子的思想(5)墨家在逻辑和科技上的贡献5.法家(1)法家的代表人物(2)法家三派(3)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三、民众的信仰世界6.民间三大崇拜(1)出现天地、祖先、军师崇拜的原因(2)天地山川崇拜1)封禅2)史书记载中第一个封禅的皇帝3)五岳(3)祖先崇拜太庙、宗祠(4)君师圣贤崇拜1)文圣、武圣2)封建帝王祭孔7.佛教(1)佛教的创立(2)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3)佛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及原因(4)唐代佛教的发展(5)佛教的基本信仰(6)佛教主要教派(7)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8)佛教四大名山、佛教石窟艺术(9)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8.道教(1)道教产生的时间(2)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3)道教的基本信仰(4)道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及重要人物(5)道教宗派(6)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影响(7)重要道观四、中国古典文学1.诗词作品及诗人(1)《诗经》(2)《楚辞》(3)乐府诗(4)建安七子(5)宋词派别2.散文及其作者(1)先秦散文(2)西汉散文代表作(3)骈体文代表作(4)古文运动(5)三苏3.辞赋及其作者(1)先秦辞赋(2)散体大赋代表作(3)宋代辞赋代表作4.戏剧及戏剧家(1)元曲四大家(2)元杂剧代表作(3)明传奇代表作(4)南洪北孔5.小说及小说家(1)刘朝小说代表作(2)四大奇书(3)清小说代表作五、中国风俗习惯1.茶酒与烹调(1)中国饮茶史(2)《茶经》(3)八大菜系2.衣冠服饰(1)中国古代服饰的最大特点(2)中国服饰史上的革新3.民族祥瑞动物中国民族祥瑞动物及其象征意义4花草树木(1)花木对中国人的象征意义(2)花中四君子(3)岁寒三友5.崇尚和禁忌(1)十二生肖(2)中国人的数字迷信(3)中国人的方向与颜色迷信(4)中国人的避讳之俗六、中国古代科技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七、中外文化交流1.丝绸之路(1)路上丝绸之路(2)海上丝绸之路2.佛教东传和西行求法(1)佛教东传(2)西行求法3.日本遣唐使和留学生4.郑和下西洋5.西学东渐与东学西传(1)《马可波罗游记》(2)利玛窦(3)西方传教士的贡献第四部分跨文化交际理论一、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1.“文化”的含义2.文化的分类3.文化的特性4.稳性文化的基本内容5.语言和文化的关系6.人类交际的主要手段7.组成交际行为的八个重要因素8.影响交际的因素9. “跨文化交际”的含义10.对外汉语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理论的必要性二、文化定势1.“文化定势”的含义及特点2.文化定势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影响3.在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三、世界观、民族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中心主义1.中国人与欧美人世界观的差异2.中国人民族性格3. “价值”的含义及特点4. Hofstede衡量价值观的尺度5.中国人与欧美人价值观的差异6. “思维方式”的含义7.西方国家典型的思维方式分类8.思维方式与语言文字的相互关系9.中国人与欧美人思维方式的差异10.民族中心主义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四、汉语语构文化、语义文化、语用文化1.汉语独特的语构文化的主要体现2.不同语言中词汇意义的对应关系分类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应强调的基本语用文化五、非语言符号与跨文化交际1.非语言交际手段在交际中的功能2.人体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3.中国人与欧美人世间观的差异六、文化休克、跨文化交际能力1.“文化休克”的含义及表现2.文化休克的四个发展、阶段3.避免或解决文化休克的方法4.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内容第五部分语音及语音教学一、语音常识1.语音的性质(1)语音的物理性质(语音四要素)1)音高2)音强3)音长4)音色(2)语音的生理性质1)发音器官2)发音部位3)发音方法(3)语音的社会性质1)同样的概念、意义在不同语言、方言中的语音形式不同2)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具有不同的功能2.音节和音素(1)音节(2)音素3.元音和辅音(1)元音和辅音(2)元音和辅音的差异(3)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元音和辅音4.声母、韵母和声调(1)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音节(2)声母(3)韵母(4)声调(5)零声母5.辅音、元音和声母、韵母的关系(1)声母和辅音的关系(2)韵母和元音的关系6.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1)普通话韵母按构成成分分类(2)单韵母(3)复韵母(4)鼻韵母(5)韵头(介音)、韵腹和韵尾7.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韵母和现代汉语的“韵”(1)韵和押韵(2)韵母和韵的差异8.汉语语音的特点(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种,是词根孤立型的语言1)语音的谱系分类:汉藏语系2)语音的结构分类:孤立语(2)没有复辅音(3)元音占优势(4)有声调9.音位(1)音位(2)音位归并的原则(3)音位和音位变体(4)现代汉语普通话声母、韵母和声调的音位描写二、语音教学的重要性及其基本原则1.语音教学的重要性(1)语音是语言的载体,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

教学的基本理论

教学的基本理论
来进行思维的。
Company Logo
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Company Logo
2、启发性原则
概念: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 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 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代表人物: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优秀的教 师的教学是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鼓 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启发学生,而不是代替学生作结 论。)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 发现真理。
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Company Logo
5、因材施教原则
概念: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 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 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 最佳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孔子 朱熹——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Company Logo
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Company Logo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艾宾浩斯的遗 忘曲线)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Company Logo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概念: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 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 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代表人物: 《学记》 ——学不躐( liè)等;不陵节而施 (不
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
充分发展。 ? 子路问:“闻斯行诸?” ?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 冉求问:“闻斯行诸?” ? 子曰:“闻斯行之” ?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

第五部分 教师招聘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之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五部分 教师招聘综合知识复习资料之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五部分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第一章课程论基础•一、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二、课程的类型•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划分)•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

他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也叫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一的课程形态。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划分)•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3、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划分)•必修课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要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种类。

•选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种类。

•有必选与任意选修。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此中社会指:政治经济发展,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

社会对课程的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2、科学知识水平•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

课程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和精华。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

《导游实务》课程标准

《导游实务》课程标准

《导游实务》课程标准旅游管理专业2020年白银市职业学校教学能力比赛《导游实务》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任务《导游业务》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方向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导游的基本概念、导游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导游员的职责、素质要求、导游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导游服务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有清楚的认识;熟练掌握导游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导游员对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导游过程中各类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各种导游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水平、应变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要求与目标一、教学总体目标使学生清楚的认识导游的基本概念、导游的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导游员的职责、素质要求、导游工作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导游服务质量管理等相关问题;熟练掌握导游工作规范化操作程序、导游员对旅游者个别要求的处理办法、导游过程中各类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以及各种导游的技能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导游服务水平、应变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导游员的基本概念、工作职责;熟悉导游业务的相关基础知识,理解各种导游服务的程序与规范化管理知识;掌握作为一名合格导游员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二)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导游带团服务技巧,提高导游服务水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参加全国导游资格考试并取得导游证,具备上岗工作的资格和能力。

学生能独立完成接团、带团、送团三大导游服务工作程序并提供优质服务。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高素质导游员的文化修养,良好的导游服务意识、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等符合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及优秀导游员的素质要求。

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导游概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导游的定义、导游工作的产生与发展;理解导游工作的性质;掌握导游工作的特点。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论》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
第五章 课程与 教学组织
一 课程组织的涵义





一、课程组织的涵义 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来的各种课程要素妥 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 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 二、课程要素 即课程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概念 原理 技能 方法 价值观

三 课程结构的涵义

课程结构
指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各部分,在不 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 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
四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一、 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涵义; 是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 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 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 知识组织为学科。 (二)、学科课程基本类型; 1、科目本位课程 1)、由各自具有独立体系、彼此缺乏联系的科目 所组成的课程(六艺、七艺之类)
六 必修课与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程涵义 242 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1893年,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最先确立的 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 四、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1、分别满足人的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 2、两者等价性 3、 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 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一、 班级授课组织的确立 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最先采用 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制组织确立起来 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 17世纪上半叶 二、 班级授课组织的基本特征 257-258 三、班级授课组织的优势与不足 258-259
十一 个别化教学组织

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点总结

课程与教学理论知识点总结在教育教学领域,课程与教学理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涉及到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内容,对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有着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课程设计、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对课程与教学理论进行总结。

一、课程设计1. 课程理论课程理论是研究课程发展和课程设计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课程的本质、结构、设计过程、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课程理论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设计的要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 课程设计的原则课程设计的原则是指在设计课程时应当遵循的一些基本准则。

主要包括:符合学生发展规律,坚持教学目标导向,注重课程整合性,关注课程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提倡课程的开放性和探究性等。

3. 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设计的方法是指在设计课程时所采用的一些技巧和策略。

主要包括:任务型教学法、项目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问题解决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和安排课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主动、积极和有效。

4. 课程设计的评价课程设计的评价是指对课程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行评估和检查。

主要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评价。

这有助于我们发现和解决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改进和完善课程设计方案。

5. 课程设计的实施课程设计的实施是指按照设计方案,组织和开展课程教学活动。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使得教学活动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

二、教学理论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过程和学习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包括了认知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情感学习理论等。

学习理论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规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2.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巧和策略。

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示范法、实验法、探究式教学法等。

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可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师范课程知识点总结大全

师范课程知识点总结大全

师范课程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一部分:教育学知识点总结1. 教育学概论(1)教育学的概念及其社会功能(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3)教育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4)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5)教育学在教师专业化中的地位和作用2.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1)教育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阶段(2)教育哲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和基本观点(3)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社会学在教育中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5)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与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3. 教育学的专门理论(1)学习理论及其特点(2)教学理论及其基本原则(3)教育评价理论及其应用(4)教育管理理论及其基本方法(5)教育技术理论及其应用4. 教育学的实践(1)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2)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育教学活动(3)教育评价与教学评价(4)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育引导(5)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发展第二部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1. 心理学概论(1)心理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3)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阶段(4)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意义(5)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及其联系2. 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感觉与知觉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注意与记忆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3)思维与智力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4)情感与意志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5)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教育实践3. 心理学的专门理论(1)学习理论及其基本原理(2)发展心理学及其应用(3)社会心理学及其教育意义(4)个体心理学及其教育应用(5)心理测量与心理评价4. 心理学的实践(1)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援助(2)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3)学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防治(4)教师心理素质培养与发展(5)心理学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教育技术知识点总结1. 教育技术概论(1)教育技术的概念及其意义(2)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3)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影响(4)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5)教育技术与教学改革2. 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1)教学理论及其特点(2)教学设计理论及其应用(3)多媒体教学理论及其实践(4)远程教育理论及其发展趋势(5)教育技术与教学质量3. 教育技术的专门理论(1)多媒体教学技术及其特点(2)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及其应用(3)网络教学技术及其教育意义(4)教育游戏与模拟技术及其教学效果(5)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4. 教育技术的实践(1)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教学环境的构建与管理(3)教学评价的现代化与科学化(4)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改革第四部分:教学理论知识点总结1. 课程理论(1)课程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课程发展的历史渊源及其基本特征(3)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及其意义(4)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及其实践(5)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2. 教学设计理论(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2)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3)教学设计的过程及其实践(4)教学设计与教师素质培养(5)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3. 教学方法论(1)教学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教学方法的分类及其特点(3)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4)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5)教学方法与教师专业发展4. 课堂管理理论(1)课堂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及其应用(3)课堂管理的实施及其效果(4)课堂管理与学生行为规范第五部分:教育测量与评价知识点总结1. 教育测量概论(1)教育测量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教育测量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3)教育测量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4)教育测量和教学改革(5)教育测量与教学评价2. 教育评价概论(1)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教育评价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特点(3)教育评价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4)教育评价和教学改革(5)教育评价与教学质量3. 教育测量与评价原理(1)教育测量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2)教育评价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3)教育测量与教学质量(4)教育评价与学生学习(5)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4. 教育测量与评价实践(1)教育测量方法的设计与实施(2)教育评价方法的设计与实施(3)学业测评与素质测评(4)教学评价与课程评价(5)教师评价与教育管理第六部分:学科专业知识点总结1. 语文学科(1)语文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语文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语文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语文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2. 数学学科(1)数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数学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数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数学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数学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3. 外语学科(1)外语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外语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外语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外语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外语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4. 文学学科(1)文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文学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文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文学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文学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5. 历史学科(1)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历史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历史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历史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历史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6. 地理学科(1)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地理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地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地理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地理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7. 政治学科(1)政治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政治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政治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政治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政治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8. 物理学科(1)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物理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物理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物理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物理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9. 化学学科(1)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化学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化学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化学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化学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10. 生物学科(1)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2)生物学科的基本教学理论及其应用(3)生物学科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4)生物学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5)生物学科与学生素质培养以上就是师范课程的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够对学习师范课程的同学有所帮助。

第五章 高等教育思想与基本理论

第五章 高等教育思想与基本理论

亚伯拉罕· 弗莱克斯纳的高等教育主要有以下方面: 1、大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除了大学,在哪里能 够产生理论,在哪里能够分析社会问题和经济问 题,在哪里能够理论联系事实,在哪里能够传授 真理而不顾是否受到欢迎,在哪里能够培养探究 和讲授真理的人,在哪里根据我们的意愿改造世 界的任务可以尽可能地赋予有意识、有目的和不 考虑自身后果的思想者呢?人类的智慧至今尚未 设计出任何可与大学相比的机构。‛
他认为一个社会至少应具备三种类型的高等学校: X—模式:主要任务是培养研究生,开展科学 研究,对部分选拔的本科生进行培养。 Y—模式: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职业需要对本科 生进行专业训练和普通教育素质培养。 Z—模式:其任务是根据社会的任何需要和顾 客的选择,培养实用性人才。 三种模式的选拔程度分别应是:严格选拔、 一般严格选拔、非选拔模式。
一、亨利· 纽曼的高等教育思 想 约翰· 亨利· 纽曼 (1801—1890),是英 国教育史,也是近代世界 高教史上最有影响的高等 教育理论家之一。
约翰· 亨利· 纽曼 1801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幼年接受私立 学校教育,1816年到1820年在牛津大学三一 学院学习。1822年当选为牛津大学奥利尔学 院院士。1852年应邀担任爱尔兰都柏林新天 主教大学首任校长,1858年11月辞职。在此 期间,他发表了一系列著名的大学理想演讲。 1879年被利奥13世教皇任命为天主教的红衣 主教。1890年8月11日在伯明翰去世。
三、克拉克· 科尔的高等教育思想
1911年,克拉克· 科尔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 他先后就 读于斯沃思莫尔大学、斯坦福大学和 加州伯克利大学。1952年被推为加大伯克利分 校校长,1958年出任加大总校校长,一直到 1966年。尔后,他先后任卡耐基高等教育委员 会主席,卡内基高教政策研究理事会主席,一 直到1980年退休。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一、教学设计概述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

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

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

它的主要特征有: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

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

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6.确定行为目标;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9.评定学生行为;10.教师方面的准备;11.形成性评价;12.现场试验及修改;13.总结性评价;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较为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如图示:上述程序中包含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1.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学会什么?)2.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将如何进行这种学习?)3.教学评价(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二、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其理论基础我们可将教学设计模式分为三大类,即认知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行为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以及人格取向的教学设计模式。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章读书思考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第一章读书思考

一、背景1.理论背景:美国课程大改革:以教育目标具体化、标准化为特征的课程科学化运动。

泰罗:“效率”,“彻底的实际效用”——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

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把课程编制过程归纳成几个步骤:1.对人类经验的分析。

即把广泛的人类经验划分成一些主要的领域。

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的审视,了解学校教育经验与其它经验的联系。

2.工作分析。

即把人类经验的主要领域再进一步分析成一些更为具体的活动,以便一一列举需要从事哪些活动。

3.推导出目标。

目标是对进行各种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的陈述,同事也旨在帮助课程编制者确定要达到哪些具体的教育结果(博比特再《怎样编制课程》中,曾例举了人类经验的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

4.选择目标。

即要从上述步骤得出的众多目标中选择与学校教育相关的,且能达到的目标,以此作为教育计划的基础和行动纲领。

5.制定详细计划。

即要设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提供的各种活动、经验和机会。

查特斯:把课程编制过程归纳为以下7个步骤:1.通过研究社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

2.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和活动,然后再继续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

3.按其重要性的程度加以排列。

4.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但对成人价值不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

5.删除在校外能学得更好的内容,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内容。

6.收集处理这些理想和活动的最佳做法。

7.根据儿童心理特征安排内容,以便用一种适当的教学顺序获得它们。

20年代初期当时的哈佛大学名誉校长埃利奥特:“真正的教育目的是使个体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不仅是在童年期、青春期,而且在整个人生中都得到发展。

在劳动、学习和家庭生活方式中固定的标准,是人的身、心和精神充分发展的敌人。

”20年代中期美国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尝试修订课程。

虽然孕育了博比特和查特斯以教育目标为中心的课程编制模式,但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事实上,当时的教育目标通常是由州教育厅确定的,教师只有对活动作出选择的机会。

教宗大纲

教宗大纲

教宗大纲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教育的概念。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3.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1.教育学的价值。

2.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社会经济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2.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21.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1.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教育与社会人口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三、教育与个体发展(一)人的发展概述(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2.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3.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4.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四、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概述1.教育目的的概念。

2.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32.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1.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

2.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1.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3.素质教育的实质。

4.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五、教师和学生(一)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

2.学生的社会性地位。

3.当代学生的特点。

(二)教师及其专业发展1.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

2.教师角色和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学理论内容

教学理论内容

教学理论内容
一、教学理论的定义
教学理论是指与教学相关的原则、法则和规律的系统总结和概括。

它涵盖了教
学的目标、方法、过程以及评价等方面,对教学活动的指导和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二、主要教学理论
1.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主体,通过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和建构来获取和
理解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建构过程中。

2.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实现的,注重教师对学生行为的塑
造和反馈。

教学过程应该注重奖惩机制的建立,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行为习惯。

3.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认知结构对学习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引导学生建立深层次的理解和联结知识点。

三、教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
进行指导。

例如,在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时,可以采用建构主义理论,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学习和合作学习实践能力;在注重学科知识点的掌握和应试技巧时,可以采用行为主义理论,通过讲授和练习等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总结
教学理论内容是教学活动的重要指导,教师应该根据教学情境和学生需求选择
合适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

只有不断探索和实践,才能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优质教学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步骤
• 1、教师要精读课程标准,吃透各年级教学目的、 教学内容结构与特点,同时将正在执教的年级 教材至少通读一遍,初步把握全书各课前后联 系及总体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来进行课时 教材分析与处理。
• 2、精读课时教材三遍以上。 • 3、在精读教材,理出所有知识点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各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确定重点、难点,并深入了解教材的论述层 次,即教材怎样提出问题,怎样展开分析论 证,又怎样作出结论。
二、课程的类型
• 1、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 式划分) • 分科课程也叫学科课程。他根据学校教育目标、 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 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 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 学时数和期限。 • 综合课程也叫统整课程,是指把若干相邻学 科内容加以筛选、充实后按照新的体系合而为 一的课程形态。
第五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课程论基础
第二章 教学论基础
第三章 教学技能与教学智慧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
第一章 课程论基础
• 一、课程的含义 •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 进程与安排。 •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 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交的 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程(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长期以来,国家统一课程设置,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一套 教材,缺乏灵活性、多样性和弹性,以后逐渐放权。
一、国家课程:一级课程 二、地方课程:二级课程 三、学校课程
第二节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
• 一、课程目标 • 它是国家或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安排的教育 内容进程以及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是培养目 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 • 二、课程标准 •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 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 三、课程内容
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 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 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 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
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
显性课程--也称正规课程、显在课程。
是指学校所开设的所有课程,或者说在课程表上
应该体现的课程。特点是有目的、有计划
隐性课程--也称 无形课程或隐蔽课程。
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具体学习环境中所获
得的计划外的知识、观念、情感等。
特点是自发的、个性的。
三、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 1、社会需求
• 社会需求(此中社会指:政治经济发展,社会 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决定课程发展的方向。 社会对课程的需求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 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
• 4、课程理论
四、课程理论流派289
• 1、知识中心课程理论 • 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斯宾塞、巴格莱 • 认为知识是课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各学科应该 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来编制出有一定水准的 学科课程。 • 2、学生中心课程理论,也叫儿童中心课程论 • 代表人物: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 是以儿童的现实生活特别是活动为中心来编制 课程的理论,因此,又称活动课程理论。
备教学方法的要求:一是灵活多样。根据青少年 好奇求新的心理特征,教学方法必须因文而异,因 人而异,富于变化,努力寻求适宜的新颖方法。尽 力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比如; 有时故布疑阵,以新奇吸引学生;有时绘声绘色, 以形象感染学生;有时展示图物,以启迪学生展开 想象的翅膀......
•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 • 他是为了克服儿童中心课程理论的片面性提出 来,强调以社会问题为中心。通过对社会问题 的分析来确定教育目标,主张打破传统的学科 课程界限,但不按学生的活动组织课程,兼顾 儿童的年龄特征,但不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动 机作为编排课程的基本出发点,而以社会现实 问题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
• 2、科学知识水平
• 人类积累的科学知识是课程的重要源泉。课程 内容总是从人类积累的知识总和中,根据一定 的标准精选出来的,体现着人类科学知识的基 本要素和精华。
• 3、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课程是要学生掌握并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 所以就必须是学生能够接受的,适合学生身心 发展需要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原 有知识基础和能力发展水平、年龄特点等等, 都是影响课程的重要因素。
备教学方法应包括: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 如何由浅入深、由近及远、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 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怎样突出重点,分 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弱点;如何导入新课,讲 授新课,复习巩固,课末小结;怎样引发兴趣,强 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如何联 系实际,使用什么仪器设备,采用哪些教学手段, 进行什么演示和示范: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 的组织,板书的设计,例题的筛选,教具的使用等。
• 4.备例题、习题,设计好检测手段与巩固强 化内容。不仅要设计教学效果检测的基本方 法与内容,而且要精心选择和设计例题、随 堂练习题,确保教学的效果与覆盖面。例题、 习题的题目要紧扣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学生 实际,要兼顾深度、广度,体现层次性,体 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 5.备教学的教育素材。要找出教学内容的教 育渗透点,特别是要关注每名学生的积极参 与,以及终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与意识的培养。 •
第四节 课程设计
课程内容选择依据 1、课程目标 2、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
(本节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第五节 课程实施
• • • • 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1、改革本身的因素 2、学校内部的因素 3、学校外部的因素
第六节 我国新课程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标与内容
• 总体目标
• 3、必修课与选修课(按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 要求划分) • 必修课是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法定性要 求全体学生或某一学科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课 程种类。 • 选修课指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里法定的, 学生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自由地选择学习的课程 种类。 • 有必选与任意选修。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按课程的 表现形式划分)

教学是师生双方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双边统一活动。
• 2、教学的基本任务 • A、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 成基本技能、技巧 • B、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神和实践能力 • C、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 D、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 E、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
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 16、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 •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
第二章 教学论基础
• 1、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地学习 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 力,培养能力,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 的学校教育活动。
•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固有属 性划分) • 学科课程是以学科的形式组织教学内容的一种 课程,它以人类对知识经验的科学分类为基础, 从不同的分支学科中选取一定的内容来构成对 应的学科,从而使教学内容规范化、系统化。 • 活动课程也叫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它 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 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 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第三节 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
• 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 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1、开发当代社会调查 • 2、审查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 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 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 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 6、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拓宽校内外课程 资源及其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3、备教学方法——掌握教改动态 备教学方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 上,落实“怎么教”,即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 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设计、选定和加工。因为教 学方法是集教师观念、知识、经验、能力、智慧之 大成,最能体现教师的功底,所以说,它是备课中 的高层次内容。备教学方法,实质是把教材个性、 学生个性科学地组合并升华为一个大的个性化教学 系统。其中也包括教师“备自身”,即教师本人对 自己的教学才华作主动调整、积极挖掘,充分施展 而进入角色。
教案的基本形式和内容
• 编写教案一般有概况和正文两部分。 • 概况包括 • 授课班级、授课课题名称、课的类型、课 的安排。 • 正文包括 • 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 • 拟用教具、拟用教法、教学进程
上课
•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1、语音标准纯正,发音准确到位
2、音量适中舒适,音色圆润动听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 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 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 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学习。 • 备课要做到三备: • 1、备教材 • 2、备学生 • 3、备教法
1、备教材,明确教学的目标、重点、 难点
所谓备教材,就是从各个方面,把思想政治课教材内 容弄通、弄懂,使教材中的知识完全化为自己的认识。 另外还要研究传授这些知识所运用的方法、原则、手段 和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主要解决以下几方面 问题:
• 4、挖掘本课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和能力培养因素。相对中学其他课程而言, 的德育功能具有“显性”的特点,但这并不 等于让教师可以不用花一点功夫来考虑如何 发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问题。毕竟,的知 识内容并不直接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