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邻避冲突成因研究

合集下载

邻避冲突:缘起、成因与治理研究——基于系列PX事件的分析

邻避冲突:缘起、成因与治理研究——基于系列PX事件的分析

个公共 善 和 个 人 恶 的混 合 体 , 因此 导 致 居 民强
收稿 日期 : 2 0 1 4- 0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
作者简介: 刘雅静( 1 9 7 4一) , 女, 陕西西安人 , 中共宁夏 回族 自治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 主要从事危机管理、 政府管理研
究; 唐 利( 1 9 6 3一) , 男, 宁夏盐池人 , 中共宁夏回族 自治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 主要从事危机管理研究。
对环境 问题 的担忧引发的邻避 冲突事件而被迫 下马 , 邻避 冲突 , 一时间成为环境保护和公共管理领域 的热
门词汇 , 治理邻避冲突也成 为各级政府必须 面对 的难
题 之一 。基 于此 , 本 文通 过 对系列 P X事件 的分 析 ,
的存在 而 导致公 民个 体 或 群 体 利 益受 损 引 发 的公 民个 体或 群体 与政 府之 间 的对抗 矛 盾和 冲突 。 邻避 冲突 最早 出 现 于 美 国。 “ 别 建 在 我 家 后
2 0 1 4年 7月
宁 夏 党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Ni n g x i a C o mmu n i s t P a r t y I n s t i t u t e
J u 1 . 2 0 1 4
Vo 1 . 1 6 No . 4
第 1 6卷第 4期
经过三十多年高速 发展 的 中国, 从 表面上看 , 似
烈 地反 对将 它建 造 在他 们 周 边 。在 邻 避设 施 的选
址、 建设 和运 营 过 程 中都 有 可 能 引起 附 近 居 民 的
乎正 陷入经济发展 与公众环境 保护诉 求高 涨的矛 盾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近年来,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给社会治安和人民生活带来极大影响。

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频发,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群体性事件。

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环境资源的短缺和过度开发。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紧缺和过度消耗日益凸显,导致了环境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这使得人们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并因此产生了对环境恶化的不满和抗议。

环境管理不到位和监管不力。

在一些地区,环境管理工作不够到位,监管力度不够,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环境污染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污染源附近,还会波及更大范围的区域,引发周边居民的强烈反对和抗议。

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是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

一旦发现环境污染的情况,民众会积极行动起来,组织抗议活动,对环境污染责任企业进行抵制和声讨。

政府部门环保政策的执行不力也是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区,政府环保政策执行不力,环保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治理。

这就使得周边居民对政府的环保工作提出质疑,进而引发了群体性事件。

针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制定相应的治理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力度,完善环境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治理的投入,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以落实。

加强公众参与和民主决策,鼓励居民将环保问题纳入日常生活,并促使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强化环保责任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排放物,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素养,使人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促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保工作。

在治理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环境治理工作。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居住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

而社区内不同居住群体之间的差别与冲突也随之不断增加,这些冲突往往会演变成更加严重的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不同邻居之间在居住环境中,因存在的一些矛盾与争端而导致的无法和平共处的事件。

这种事件常常以邻里纷争、闹事甚至打架等形式发生,对社区治理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并不单一,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包括:一、文化差异。

在不同的人群中会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及时妥善解决,就会产生文化碰撞,引发冲突。

二、居住结构不同。

不同的人居住在相邻的房屋里,其生活习惯、风俗习惯等各种差异,也可能会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产生。

三、资源的分配问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资源分配不均的现象十分普遍。

如果某些人群的经济条件比较困难,而其居住环境又相对恶劣,这可能会在所居住的社区中产生焦虑与压力,从而转化为冲突。

治理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理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策略:一、建立有效的社区协商机制。

通过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度,可以帮助他们理解彼此的需求和利益,并找寻共同的解决方案。

二、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社区管理者应该注重居民的需求和反馈,与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让更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到社区的治理中来。

三、加强文化交流和宣传。

通过文化活动和传媒宣传等形式,可以加强居民之间的交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互相理解的程度,从而有助于减少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四、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依法治理是治理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核心内容之一。

居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越多,越能避免激化冲突,从而保障社区的稳定。

总之,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治理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策略和手段,既要考虑到事件的根本原因和成因,也要考虑到社区的节奏和特点,通过渐进式的治理方式,建立和谐稳定的社区生活状态。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环境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包括居民为了避免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相关问题而进行集体行动的情况。

这些事件往往给社会秩序和环境治理带来挑战,因而有必要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策略。

一、成因分析1. 环境问题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成因之一是环境问题的存在。

可能的环境问题包括空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等,这些问题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构成威胁,引发居民的不满和抗议。

2. 信息不对称居民对环境问题的了解通常是不充分的,部分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居民难以准确了解环境问题的真实情况,容易受到有关环境问题的不实传言或者信息的影响,从而采取集体行动。

3. 政府监管不力有些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出现,与政府监管不力相关。

当环境污染问题发生时,政府监管不力导致环境问题未能得到及时解决,从而引发居民的群体行动。

4. 利益冲突在一些地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可能源于利益冲突。

当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利益纠纷,或者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可能引发居民的集体抗议。

5. 社会动荡在一些地区,社会动荡可能是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当地区出现大规模的社会抗议或者其他社会事件时,可能引发居民对环境问题的抗议和反对。

二、治理策略分析1. 完善环境监管对于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政府应当加强环境监管,确保环境污染问题得到及时处理。

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对环境污染源的监督管理,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

2. 提升公众参与政府应当提高公众对环境治理的参与度,加强与居民的沟通和交流,及时向居民公布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

政府还可以建立公众参与机制,让居民有更多机会参与环境治理决策,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监督能力。

3. 强化企业责任政府应当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监管,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并落实企业环境责任。

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政府可以采取行政处罚等措施,促使企业主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居民的权益。

邻避冲突成因与对策探析

邻避冲突成因与对策探析

邻避冲突成因与对策探析些设施不要临近其社区。

邻避设施本身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可以增进社会整体福利,但却导致附近居民承担公共设施的负效应。

本文基于探究A市J社区快速路设施邻避冲突的成因并尝试提出治理我国邻避冲突的对策。

1.J社区快速路事件回顾J社区地处A市远郊,周边道路设施亟需完善。

为增强远郊交通的便利性,方便远郊居民交通出行,A市规划修建连接远郊与市中心的快速路。

快速路紧邻J社区,建成后有利于社区居民出行。

然而,J社区居民担心道路建成后,快速行驶的车辆会产生高分贝噪音,且存在车辆失控冲入社区的风险,影响其身心健康与生活安全。

在该快速路建设过程中,J社区居民群体极力呼吁禁止快速路紧邻其社区修建。

当地政府暂停了靠近J社区部分工程建设,却从快速路的两端动工修建。

当群体呼吁得不到正视和满足后,J社区居民群体与快速路施工方发生冲突,堵塞出行道路并强行阻断工程正常建设。

J社区快速路事件是一起典型的邻避冲突,邻避项目的利益分配失衡激发了J社区居民的不公平感和受害意识,进而导致了成本承担社群的强烈反对和抗争。

2.国内外学者对邻避冲突的认识与分析邻避冲突最早出现于美国,20世纪80年代,“别建在我家后院”一度成为美国民众的共识和理念[1],90年代以后,邻避现象在西方社会已十分普遍。

在亚洲,邻避冲突开始于日本。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环境保护为主要诉求对象的邻避冲突时有发生。

具体而言,国外学者对邻避冲突的认识主要基于以下:Morell在1984年指出居民认为邻避设施可能对人体健康及其生命财产造成威胁,而且因公平性问题使居民产生不公平感,由此出现反对情绪和抗争行为[2]。

1993年Lake将邻避设施定义为产生效益为全体社会所共享,但负外部效应却由附近的居民来承担的公共设施[3]。

2003年Sue Cowan通过研究英国精神康复中心在安置过程中引发的邻避问题,分析其原因在于政府与公民协商的策略和办法并未很好地考虑当地居民的需求[4]。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由于环境问题导致群体性的邻避行为出现的现象。

这种事件常常发生在城市中的某些特定地区,对当地社区的稳定和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不仅需要我们深刻认识其成因,同时也需要有效的治理策略来减缓其对社会的影响。

1.环境恶化环境恶化是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

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都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发邻避行为。

如果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居民可能会选择离开该地区,形成邻避现象。

2.社区治安问题社区治安问题也是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社区,犯罪率高、治安环境差,居民感到不安全,因此选择离开该地区。

这种情况下,会形成邻避现象,进而影响该地区的社会秩序和稳定。

3.规划不合理城市规划不合理也会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将工业区与居民区相邻,噪音和污染等问题会对周围的居民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引发邻避行为。

1.加强环境保护针对环境恶化所导致的邻避现象,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维护居民的生活环境。

2.优化社区治安对于社区治安问题,政府应加强社区治安管理,提高社区的治安水平,保障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减少邻避行为的发生。

3.合理规划城市针对城市规划不合理所导致的邻避现象,政府应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划定工业区和居民区的空间范围,减少工业污染对居民的影响,减缓邻避行为的发生。

4.促进社会融合对于社会文化差异所导致的邻避问题,政府应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减少文化差异的冲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减缓邻避现象的发生。

5.加强社会服务政府应加强社会服务,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改善社会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加社区的吸引力,减少居民选择邻避行为的可能性。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

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越来越严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涉及“邻避效应”的项目建设仍是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因此,探索建立并不断完善“邻避效应”问题治理机制,对于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人民群众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涉及环境保护的一些重大项目引起的“邻避效应”问题日益突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加,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在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如何有效化解“邻避效应”带来的矛盾和问题,探索并完善治理机制,已成为考验各级党委政府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

产生“邻避效应”问题的成因分析在公益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中所出现的“邻避效应”,是政府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和政策成本最小化的决策困境。

21世纪以来,“邻避事件”时而在各地发生,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从宏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的客观结果。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涉及“邻避事件”的公共项目、重点产业项目也必须不断的发展,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冲突与矛盾将伴随而行。

但有些地方党委政府的发展理念还远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长期以来形成的唯GDP论的发展观念,已无助于解决“邻避事件”所造成的发展困境。

因此,需要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找到合适的发展理念,平衡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中观层面看,“邻避效应”问题是人民群众权利意识不断增强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面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维权意识也在迅速提升,其表现形式为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等方面诉求不断增多。

环保公众参与中邻避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

环保公众参与中邻避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

环保公众参与中邻避冲突的原因分析及应对建议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带有“邻避”性质的环境群体事件尤为突出。

在对此类事件的处理中,政府的公信力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正确应对邻避冲突,如何规避邻避风险,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分析了导致邻避冲突的原因,并提出了应对的建议。

关键词:环境保护;公众参与;邻避冲突;应对建议一、导言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地方政府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和公共需求,提高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经常会在当地鼓励或者参与兴建一些工业项目或者公共服务设施,如垃圾处理焚化厂、污水处理厂、核能废料处理场、火葬场等。

这些工业场所或公共设施在带来地方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会对设施选址地周边居民的身心构成隐形威胁,引发当地民众的不满和反抗,造成邻避冲突。

与此同时,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居民自身利益与社会大众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什么是邻避冲突邻避冲突也叫邻避运动(Not In My Backyard),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目前对其共识的概念是指公众因担心其社区附近设施(如垃圾场、核电厂等)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和资产价值等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从而激发人们的嫌恶情结,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并采取强烈和坚决的、有时高度情绪化的集体反对甚至抗争行为,如游行、罢工、集体上访、围堵党政机关等。

[1]三、邻避冲突产生的原因邻避冲突是居民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和追求公平正义而发起的活动。

它产生的原因众多也异常复杂,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

以下主要从四个方面分析:公众环境意识公众的环境意识水平有待提高,居民对邻避设施建设产生恐惧心理。

邻避冲突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尤其是影响邻避设施附近居民的身体健康。

如垃圾焚烧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噁英及其他有毒有机物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此外,邻避设施附近的居民会产生“欢迎建垃圾焚烧厂,但不要建在我家门口”和“大家制造的问题,不应该由我单独来承担”的思想。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

在分析邻避冲突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迎臂策略的实施和邻避冲突的监督和评估方法。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对邻避冲突治理的建议,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为邻避冲突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为解决邻避冲突问题提供了可行性建议和思路。

【关键词】邻避冲突、困境、治理途径、迎臂策略、监督评估、建议、未来研究、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邻避冲突是指邻近居民或单位发生的矛盾和纠纷,常常因为相对邻近而产生的噪音、视野受遮挡、私密性受侵犯等问题而引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邻避冲突也日益突出,给居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困扰。

当前关于邻避冲突的研究仍相对不足,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对于邻避冲突的实际情况、困境及治理途径尚未形成完整的研究框架。

有必要开展本研究,深入探讨邻避冲突的产生原因、困境和治理途径,为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邻避冲突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冲突化解和治理方案,促进邻避冲突问题的解决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升。

研究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有助于深化对城市邻避冲突问题的理解,为相关冲突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2 研究目的具体来说,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分析邻避冲突的产生原因,探讨邻避冲突的根本问题所在,为进一步的治理提供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支持。

2. 探讨邻避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包括治理难度、政策限制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和途径。

3. 分析和总结当前针对邻避冲突的治理途径,包括政府政策、社会组织介入等方面的措施,评估其效果和可行性,为制定和改进相应的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邻避冲突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其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日益扩大。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摘要】邻避冲突是城市规划和社会发展中常见的问题,其困境表现在邻避冲突的频繁发生和处理难度。

造成邻避冲突的主要原因包括利益冲突、资源争夺和信息不对称等。

针对这一困境,我们需要探索有效的治理途径,如加强沟通协调、建立规范和政策支持等。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发现不同地区针对邻避冲突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方式,对于邻避冲突的可持续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社会参与、政策设计等方面进一步深入探讨,为邻避冲突的有效管理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邻避冲突、困境、表现形式、成因、治理途径、案例分析、可持续治理、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邻避冲突是指邻近单位或个体之间因为资源利益、文化差异、人际关系等原因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现象。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邻避冲突问题愈发凸显,给社会治理和居民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

研究邻避冲突的背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导致了人口密集度增加、居住空间压缩等问题,加剧了邻避冲突的发生。

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资源分配不公,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冲突日益突出,成为邻避冲突的重要诱因。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交空间受限,相互理解和沟通不足,也为邻避冲突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由于邻避冲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急需研究其困境和治理途径,为社会和个体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

本文旨在探讨邻避冲突的表现形式、成因以及可持续的治理途径,以期为邻避冲突问题的解决和城市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分析邻避冲突的表现形式和成因,从而寻求可持续的治理方案。

通过对邻避冲突的案例分析,深入了解不同背景下邻避冲突的特点和规律,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本研究的展望,希望为邻避冲突的可持续治理提供参考和启示,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做出贡献。

是本研究的核心内容,通过对邻避冲突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旨在找到有效的治理途径,为解决邻避冲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

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

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垃圾处理问题日益凸显,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与运营也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即周边居民对垃圾处理设施产生的心理抵触和抗拒行为,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产生的社会冲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机制,以期为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垃圾处理设施的合理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进行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明确邻避效应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在此基础上,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分析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的社会影响及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

接着,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下社会冲突的具体表现、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

在深入研究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的基础上,本文将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机制。

这些机制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优化垃圾处理设施选址和运营管理、建立多元化利益协调机制等。

通过这些机制的构建和实施,旨在从源头上减少邻避效应的产生,降低社会冲突的发生概率,实现垃圾处理设施与周边社区的和谐共生。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垃圾处理场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的认识,也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了有益参考和借鉴。

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垃圾处理行业的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文献综述邻避效应(NIMBY,Not In My Backyard)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指的是公众对于可能对自己生活环境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设施(如垃圾处理场、化工厂等)的抵触和反对情绪。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垃圾处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垃圾处理场的邻避效应及其引发的社会冲突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国内外学者对邻避效应及其社会冲突解决机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邻避效应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当代中国邻避冲突治理的策略选择_基于对几起典型邻避冲突案例的分析_马奔

当代中国邻避冲突治理的策略选择_基于对几起典型邻避冲突案例的分析_马奔
60
当代中国邻避冲突治理的策略选择
房产贬值造成的财产隐性流失,仅 2008 年 1 月 内,沿 线 居 民 和 业 主 多 次 到 人 民 广 场“散 步”和 南 京 路 步行街“购物”,平和理性地表达 他 们 的 反 对 意 见。 上 海 市 政 府 最 终 缓 建 了 磁 悬 浮 联 络 线,并 表 态 “今 后 上 海 在 一 些 重 大 工 程 上 都 会 认 真 听 取 社 会 的 意 见 、广 泛 征 求 市 民 的 意 见 ”①。
而宁波发生的反对 PX 化工项目的冲突,则是典型的污染性设施邻避事件。2012年,中石化投 资 558.73亿元人民币在宁波市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造“镇 海 炼 化 一 体 化 项 目”。项 目 被 报 道 后,镇 海 区居民出于对环境污染的担心,开 始 到 区 政 府 上 访,但 问 题 并 未 得 到 解 决。10 月 22 日,湾 塘 等 村 的 200多个村民集体到区政府上访,区政府不同意集体接见,宣称 PX 项目环保达标,民众不信任,以 围 堵 城 区 交 通 路 口 等 形 式 进 行 抗 议 。 从 22 至 27 日 ,这 场 大 规 模 游 行 一 直 在 镇 海 区 持 续 进 行 。 地方政府 采用多种控制手段,甚至出动大批警察,敦促民众以合法方式表达诉求,但都收效甚微。直到10月28日,宁 波政府表态“坚决不上 PX项目”,民众才结束抗议活动。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停止推进③。
作者整理事件项目类型反抗原因政府态度与策略项目结果尊重民意推动公众2007年厦门反对px环境污染政府信项目迁往福建漳州但厦门市要赔偿污染性设施参与举办新闻发布化工项目息封锁翔鹭集团会环评座谈会2007厌恶型设施环境污染面谈沟通政府妥协圾焚烧发电厂事件2008年上海反对磁悬民众风险认知过环评座谈会扩大政府决定缓建项目被搁置政府表厌恶型设施浮联络线事件高政府信息封锁民意表达态今后此类工程将广泛征求民意政府未能广泛征2009年广州番禺区垃专家论证会群众座厌恶型设施求民意民众对专项目暂停重新论证选址问题圾焚烧发电厂事件谈会新闻通报会家的质疑2009年北京昌平阿苏民众对有毒气体考察学习与居民厌恶型设施进展缓慢卫垃圾焚烧厂事件的恐惧沟通2011年江苏无锡东港镇政府无回应市政厌恶型设施污染风险艰难推进镇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府进行技术评估参见上海市长之窗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分析近年来,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给社会治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是指因环境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通常是由居民群体围绕环境问题展开的集体维权活动。

这些事件往往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治理策略进行深度分析。

一、成因分析1. 环境污染严重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之一是环境污染严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大气、水体、土壤等多个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居民生活环境恶化。

环境污染严重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引发居民的不满和抗议行为,最终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2. 政府部门管理不善另一个导致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是政府部门的管理不善。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监管不力、执法不严等问题,导致环境污染和噪声扰民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居民的维权需求也得不到合理的满足。

这种情况下,居民可能会采取集体维权的方式来争取自身的权益。

3. 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也是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之一。

在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和居民之间的沟通渠道不畅通,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较低,居民的诉求难以得到有效的回应,这也会导致居民采取集体维权的行动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二、治理策略分析1. 完善环境治理法律法规体系针对邻避型环境群体性事件,应该加强环境治理法律法规的建设,明确环境污染和噪声扰民等问题的界定和责任划分,加强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成本,从根源上减少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2. 增加环境治理投入与此还应增加环境治理的投入,完善环境治理设施和设备,提升环境治理的水平,保障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避免环境污染问题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3. 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督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环境污染和噪声扰民等问题的管理和监督,提高监管的力度和效果,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避免环境问题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

从“邻避”到“迎臂”:邻避冲突的困境及治理途径研究引言邻避是指在人类社会生活中,邻里之间为了避开或规避矛盾、冲突的行为。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邻避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邻避现象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直接关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

怎样理解和处理邻避现象,怎样减少邻避导致的冲突和矛盾,成为了当代社会治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从邻避冲突的困境出发,探讨邻避现象的本质及治理途径。

一、邻避冲突的困境在城市化进程中,邻避现象日益突出,成为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一个难题。

邻避冲突的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关系的疏离化:邻避现象导致了邻里之间的疏离化,人们在相处时更加谨慎和避讳,缺乏真诚的交流和沟通。

这种疏离化不仅影响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

2. 冲突的积累和升级:邻避现象容易导致冲突的积累和升级,一旦出现矛盾,由于长期的避讳和疏离化,往往会导致冲突的加剧,甚至升级成为激烈的对立和矛盾。

3. 社区治理的困境:邻避现象给社区治理带来了难题,管理者往往难以有效发现和解决邻避导致的矛盾和冲突,无法有效地维护社区的和谐稳定。

以上困境的存在表明,邻避现象不仅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而且也直接威胁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急需有效的治理途径。

邻避现象的出现,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从本质上看,邻避冲突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2. 价值观念的碰撞:不同家庭、不同个体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也是导致邻避的重要原因。

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导致邻避的产生。

3. 社会心理的作用:社会心理因素也是导致邻避的主要原因。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容易产生对他人的猜忌、排斥和避讳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邻避现象的产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邻避冲突的本质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所致。

要想有效化解邻避冲突,必须综合考虑到多种因素,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

三、治理途径研究针对邻避现象,应该在多方面寻求有效的治理途径。

环境事件中“邻避效应”的微观影响机制——基于20起环境事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环境事件中“邻避效应”的微观影响机制——基于20起环境事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摘要“邻避效应”是近年来国内外学界研究的热点,为满足和解决我国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公共服务,大量紧邻居民聚集地的邻避设施拔地而起。

这类邻避设施所自带的负外部属性与设施周边邻近居民既得利益之间的矛盾极易诱发邻避冲突,造成邻避型环境事件。

这类带有邻避特征的环境事件对当地社会治安稳定、政府公信力等权威发起了挑战,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那么诱使我国邻避效应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些因素是否相互作用对邻避型环境事件产生不同影响?本文采用定性比较分析(QCA)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发生的20起典型邻避型环境事件按照不同类别梳理研究,根据4种关键影响因素6个影响变量进行赋值并构建真值表,再运用fs/QCA3.0软件进行计算,最后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炼出环境事件中“邻避效应”的微观影响机制。

经过QCA研究分析主要得到以下3点结论:(1)风险感知与恐惧心理、信息沟通缺失、政府应对不当和谣言形成的条件组合是邻避效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组合,意味着当这几个变量同时发生时,邻避效应一定发生,由此初步得到我国邻避效应的微观影响机制;(2)经济补偿因素和不法分子鼓动因素并非是致使邻避效应产生或推动邻避型环境事件向前发展的必要条件;(3)风险感知与心理恐惧因素为邻避型环境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

此外,从邻避型环境事件类别来看,信息沟通因素则在除污名化类邻避型环境事件外的三种类型中皆为必要条件。

本文的创新之处包括:(1)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加真值表计算的方式研究多个因素组合作用对邻避效应产生的影响;(2)应用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研究邻避效应产生的因素组合,大大提高定性比较分析的准确性;(3)对不同邻避型环境事件进行分类别研究,探索其差异性。

关键词:定性比较分析,邻避效应,微观机制,环境事件ABSTRACTThe NIMBY Effect is a hot topic at home and abroad in recent years.A lot of NIMBY facilities in neighboring people’s gathering places have risen to meet and solve the necessary public services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China.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negative externalities of such an evasive facility and the interests of the neighboring residents can easily induce the NIMBY Conflict and cause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 challenged the stability of local social security and the credibility of the government and caused great impact.What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that induces the production of the NIMBY Effect in China?Do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se factors have different effects on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This article use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QCA) research method,Through the study of 20 typical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 that have occurred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ategories.According to 4 key influence factors, 6 impact variables are assigned and a truth table is constructed.Then use fs/QCA3.0 software to calculate.Finally,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 results, extract the microscopic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IMBY Effect from Environmental Events.Author mainly obtained the following three conclusions after QCA research and analysis:the combination of conditions formed by risk perception and psychological fear, lack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he government responded inappropriately and rumor is a combination of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he avoidance effect. It means that when these variables happen at the same time, NIMBY Effect must happen. From this we have initially obtained the micro-influence mechanism of China NIMBY Effect.(2)Economic compensation factor and lawless agitators are not necessary to cause the process of the avoidance effect to generate or promote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3)risk perception and psychological fear factor ar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occurrence of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 In addition, from the category of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factor is all necessary conditions in all three types except the stigmatization class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The innovations in this article include:(1)Using the QCA method study the influe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factors on the effect of the NIMBY Effect by case analysisand truth table calculations.(2)Apply the QCA method based on fuzzy sets to study the combination of factors produced by NIMBY Effect, greatly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3)Classifying different types of NIMBY Environmental Events, explore its differences.Keywords: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NIMBY effect, microscopic mechanism, Environmental events目录中文摘要 (I)英文摘要 (II)1 导论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意义 (3)2 核心概念及相关研究综述 (5)2.1环境事件中的集群行为 (5)2.2“邻避”与“邻避设施”、“邻避情结”与“邻避冲突”、“邻避型环境事件”的基本概念 (7)2.3邻避效应影响机制的研究现状 (1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 (13)3.1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及其原理 (13)3.2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 (15)3.3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用于研究邻避效应的优越性 (17)3.4研究设计及研究假设 (18)3.4.1 案例选取 (18)3.4.2 变量设计 (20)3.4.3 研究假设 (23)4 研究发现数据分析 (25)4.1真值表构建 (25)4.2结果分析 (26)4.2.1 必要条件分析 (26)4.2.2 条件组合分析 (27)4.2.3 不同类型邻避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9)5 结论与展望 (32)5.1结论 (32)5.2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33)5.2.1 研究局限 (33)5.2.2 研究展望 (34)致谢 (35)参考文献 (36)附录 (40)1 导论1.1 研究背景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井喷式发展,社会的公共需求持续增大。

地方政府为何选择协商治理——以邻避冲突为中心的定性比较分析

地方政府为何选择协商治理——以邻避冲突为中心的定性比较分析

第25卷第5期天津行政学院学报V 0I .25,N 0.52023年9月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J I N 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S T I T U T ES e p.2023D O I :10.16326/j.c n k i .1008-7168.2023.05.003 收稿日期:2023-04-1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民主协商推进基层群众有效自治的长效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 (21A Z Z 005)㊂ 作者简介:支广东(1991-),男,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㊂地方政府为何选择协商治理以邻避冲突为中心的定性比较分析支广东(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基于统筹发展与安全的逻辑,协商治理成为地方政府消解邻避冲突的主要方式,具有明显的示范扩散效应㊂既有研究对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影响因素与生成机制关注不足㊂以27个邻避冲突案例为对象,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法,揭示邻避冲突消解中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形成机理㊂媒体关注㊁公众诉求㊁舆论热度是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必要条件,行动策略和部门注意力则是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充分条件,不同条件组合主要呈现出政府主导型㊁社会主导型和政社联动型三种不同的驱动逻辑㊂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是压力回应机制㊁组织学习机制和治理竞赛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㊂从邻避冲突拓展至一般性公共治理领域,应重视协商治理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与价值,使其服务于中国治理现代化进程㊂关键词:邻避冲突;协商治理;政府回应;治理现代化中图分类号:D 66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168(2023)05-0025-12一㊁问题的提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㊂ [1](p.31)邻避冲突是人类社会向现代化发展转型的衍生物,其发生过程牵扯利益㊁权利㊁权力等多个要素,三者间的关系若协调不当,很容易滋生动乱㊂自1977年欧海尔提出邻避(N o t I n M y Ba c k Y a r d )概念以来,邻避冲突成为公共管理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㊂在众多研究取向中,政府回应方式与风险决策中的公众参与无疑是学界关注的焦点㊂政府回应方式有强制型与协商型之分㊂公众参与有非理性的无序参与和参与不足这两种值得关注的问题[2]㊂当前我国邻避治理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邻避设施选址中的利益冲突;二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权利争夺;三是公共价值失灵[3]㊂不管是利益冲突㊁空间冲突抑或价值冲突,协商治理都被视为调和三种冲突的黏合剂,在解决棘手公共问题场域中大有可为㊂近年来,邻避冲突的数量㊁规模㊁对抗程度和社会影响在逐年降低,呈现出衰减的趋势[4]㊂从当下的一些案例中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邻避事件在治理策略方面呈现出高度的相似性,即传统的强制型治理策略大幅减少,一种以协商对话㊁平等谈判为特征的柔性治理方式正在成为主流[5]㊂一方面,协商治理的扩散得益于中央政府的大力倡导㊂另一方面,协商治理的扩散还得益于全国各个地方社会治理创新热潮的兴起,地方政府通过学习成功的治理经验,将协商治理纳入治理工具箱㊂除此以外,社会公众公共意识的觉醒和公共参与能力的提升也为协商治理提供了成长的沃土㊂令人感兴趣的是,面对邻避冲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地方政府会选择协商治理方式?进一步地,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生成逻辑是什么?这些构成了本文的核心问题意识㊂在学界,张紧跟较早关注到了邻避冲突治理中协商治理方式在全国各地扩散的现象,并通过个案归纳总结,提炼出协商治理扩散的基本过程[6]㊂但囿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其并未充分阐释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动因与生成机理㊂事实上,在多元共治情境下,邻避冲突治理本身是一个受多元因素交互影响的复杂现象,单维度的个案研究往往难以呈现这种复杂性㊂鉴于此,本文搜集了我国2007-2019年期间发生的邻避冲突案例,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系统求解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方式的影响因素与组合条件,并揭示其形成机制㊂一方面,深化对地方政府在邻避冲突治理中差异化行为的机理性认识㊂另一方面,把握地方政府行为转变的总体性规律㊂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框架(一)协商治理的缘起与中国实践作为一个成长中的新公共治理范式,协商治理的出现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协商治理因协商民主而得名㊂因而,协商民主是协商治理的主要理论与实践来源㊂在西方社会,协商民主在实践上是一种通过公共协商影响公共决策的民主形式[7]㊂正如德勒泽克所言, 民主走向协商,表明人们在持续关注着民主的真实性:在多大程度上,民主控制是实质性的而不是象征性的,而且公民有能力参与其中 [8](p.1)㊂后来,这种协商民主理念与方法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即协商治理㊂哈耶尔给协商治理做了一个简要的界定,他认为协商治理是一种政策制定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 许多空间被创造出来以使得不同的机构㊁中介㊁团体㊁积极分子以及公民个人走到一起就紧迫的社会问题进行协商 [9](p.88)㊂协商治理通过与协商民主的交融发展,已成为公共治理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㊂从西方场景到中国实践,协商治理的理念既一脉相承又有着中国自身独特的内涵特征和制度应用环境㊂对此,王岩认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是中国协商治理的理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协商治理的存在场域,党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协商治理的必然主体[10]㊂王浦劬也指出,在我国,协商治理是政治主体基于政治组织和公民的政治权利,以协商和对话的程序和形式达成共识或者协调分歧,以实现国家和公共治理利益目标的特定政治机制[11]㊂也有学者指出,协商治理主要体现为国家对社会力量的激活与吸纳, 激活 意味着社会力量在国家提供的制度平台上通过协商影响治理, 吸纳 则是国家通过制度创新为社会力量参与治理过程提供更多的协商机会[12],协商治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类关系的协调和谐,促进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国家和社会[13]㊂在社会发展和治理转型期,协商治理在我国基层农村自治㊁城市社区治理等领域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㊂(二)邻避冲突中的协商治理应用面对邻避冲突这一议题,协商治理主要从如下三种视角展开研究㊂一是政策过程的视角㊂该视角强调在决策议程开启阶段,政府应及时进行信息公开,在政策营销基础上,组织利益相关者积极㊁有效㊁有序地参与风险的沟通和化解[14]㊂其中,摆脱传统决策模式思维禁锢,建立多元对话机制是协商治理的关键所在[15]㊂而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以听证会等方式听取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实现权力共享,以此达成利益均衡,降低公众的心理风险预期[16]㊂二是政治系统的视角㊂该视角主要关注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主张通过保证良好的政治输入与输出,塑造透明公正负责任的政府和优秀的公民[17],在此基础上,以双向参与㊁民主协商的方式,让利益相关者全部参与其中[18]㊂三是公民权利的视角㊂有学者指出,公民权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步是推动协商治理的动力之一[19]㊂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公众利益表达不畅使得公民权并没有发挥很好的效果,导致协商通道或协商场域缺失[20]㊂综合来看,以上三种视角从不同维度凸显了协商治理在化解邻避冲突中的价值,尽管协商治理还存在协商主体地位不平等㊁制度供给不足㊁协商意愿缺乏等问题[21],但其对地方政府走出邻避困境的积极价值不容忽视,利用协商方式消解邻避冲突已成为一个学术共识[22]㊂(三)分析框架在地方协商治理中,作为国家在地方上的代理人,地方政府不再是公共决策的唯一主导者,社会力量成为影响公共决策的重要变量,二者共同影响政府的政策产出㊂ 国家 社会 关系成为理解当下地方政府以协商治理消解邻避冲突的重要分析框架㊂压力 回应 逻辑是地方政府消解邻避冲突的主要动力来源,当焦点事件发生时,地方政府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紧急议程上,采取特定行动维护地方稳定㊂社会运动理论也证实,面对外部不确定性事件对官僚体制内部运作体系的冲击,政府必然会选择相应的方式㊁采取必要的手段予以回应,巩固组织合法性㊂作为政府回应的一种重要方式,协商治理是政府内部资源整合㊁命令传递㊁部门联动的结果[23]㊂然而,在对社会问题的治理过程中,治理工具和政策的选择还受到政府以外的一系列因素影响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舆论已经成为影响议程设置的重要因素[24],因而政府系统外部的社会因素亦是影响政府回应方式的重要干扰变量[25]㊂综上,从 国家 社会 二元共构视角来看,政府回应方式的选择是政府与社会交互联动的结果㊂根据经验观察与已有研究基础,本文确定以部门注意力㊁领导重视㊁危机学习三个变量为政府内部要素,以媒体关注㊁公众诉求㊁行动策略㊁舆论热度四个变量为社会外部要素,在此基础上构建分析框架,用以解释邻避冲突中地方政府的治理策略选择(参见图1)㊂政府内部要素社会外部要素地方政府回应协商治理邻避冲突部门注意力领导重视危机学习媒体关注公众诉求行动策略舆论热度影响影响图1 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方式的分析框架1.政府内部要素(1)部门注意力㊂外部事件是公共决策的逻辑起点,任何决策都发酵于一定的政治㊁经济㊁文化和社会环境[26]㊂基于有限注意力和无限信息,政治系统内部会对特定的决策信息进行持续监测和跟踪,治理行动也会随外部环境变化进行不成比例的调整[27]㊂在邻避冲突中,突发焦点事件通过打破常规议程,将部门注意力吸引到紧急事务之上㊂注意力发生变化时,政府议程也会做出相应调整[28]㊂因此,政府部门注意力影响议程设置进而决定政府行动㊂当部门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维护社会稳定上时,说明该议题十分重要和紧迫㊂由此,为防止群体事件的发生,降低社会风险,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选择协商治理,以此消解外部突发事件给政府治理带来的负效应㊂(2)领导重视㊂ 高度重视 普遍存在于领导话语体系当中,任何事件无论其复杂程度与处理难度如何,只要关键领导重视,就会得到有效解决㊂正所谓 老大难,老大难,老大重视就不难 ,这一俗语也生动形象地表明了领导高度重视的现实有效性[29]㊂在中国的基层治理实践中,党政领导班子中的关键个人对于政策制定和执行具有重大意义[30]㊂基于此,地方政府的关键领导越重视用协商治理的方式消解邻避冲突,协商治理理念越会通过科层压力自上而下在各个部门传播,各政府部门越倾向于选择协商治理方式㊂(3)危机学习㊂组织的危机学习是解决治理困境的有效方式和策略选择,危机学习促使地方政府转变治理理念,催生柔性治理方式,使治理行为朝民主治理迈进[31]㊂张乐和童星发现,随着公众的抵制次数增多,政府应急部门通过危机学习,会越来越重视风险沟通中的信息发布和公众参与[32]㊂此外,从政策扩散理论来看,政府部门的外出交流考察也有利于促进该地区选择协商治理方式㊂因此,组织的危机学习与政策扩散紧密相关,组织学习能力越强,交流考察越频繁,地方政府越可能选择协商治理方式㊂2.社会外部要素(1)媒体关注㊂在经典的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下,媒体报道被视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行动[33]㊂网络媒体是影响危机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合理利用媒体的传播功能有利于政府进行危机管理[34],在此意义上,媒介成为一种社会监督和外部治理的重要力量[35]㊂一方面,媒体的大量连续关注会大大增强舆论的力量,继而给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地方政府调整行动策略㊂因此,媒体关注度越高,地方政府越倾向选择协商治理方式㊂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对地方经验的宣传和报道有助于提升地方政府的回应积极性,地方政府可能会因此而更主动地采取协商治理的方式消解邻避冲突㊂(2)公众诉求㊂邻避冲突中的群体性抗议活动是一种非常规的公众诉求表达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促进中央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使地方政府调整治理政策[36]㊂对中央政府而言,公众有限度的 忠诚的抗议 传递了有价值的信息,反映了地方政府工作的不足之处[37]㊂因此,公众诉求有助于中央政府督促地方政府转变治理理念㊂很多研究都充分肯定了公众诉求对改变地方政府行动策略的正向驱动作用,公众诉求也能够有效提升重大项目的社会责任绩效㊂基于此,在邻避冲突中,公众诉求表达越强烈,公众话语的影响力也会越强,地方政府越愿意选择协商治理方式㊂(3)行动策略㊂抗争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外部或内部寻求舆论支持,从而在谈判中获得更多权益㊂大多数抗议活动不会酿成重大骚乱,但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政府决策㊁引发舆论大讨论㊁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38]㊂从抗争行动策略的表征来看, 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 成为当前治理情景下的一个独特现象[39]㊂所以,社会民众的抗争行动越激烈,地方政府越愿意选择协商治理方式㊂(4)舆论热度㊂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个体行动者成了民意的代言人㊂社会公众依靠新媒体技术扩大舆论宣传,表达自身情绪,且这种情绪具有传染效应,更多公众受此影响而参与到政府议程设置当中去㊂由此可见,媒体舆论热度在一定程度上会迫使地方政府转变治理策略㊂据此,舆论热度有效激发了公众参与公共决策的热情,舆论热度越高,社会公众的政治参与机会就会越多,地方政府也越有可能开放议程,趋向于选择用协商治理方式化解邻避冲突㊂三、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定性比较分析(Q u a l i t a t i v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A-n a l y s i s,Q C A)的优势在于能够分析多因并果的社会现象㊂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 Q C A最早由查尔斯㊃拉金创立,遵循集合论与布尔代数运算逻辑㊂它克服了单案例或多案例研究中的传统缺陷,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使论证过程与论证结果更具科学性㊂Q C A 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得到较广泛的普及和应用㊂在本研究中,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方式来消解邻避冲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运用Q C A方法可以揭示其复杂的因果逻辑㊂(二)案例选择本研究选取了2007-2019年间发生的27个邻避冲突案例㊂首先,我们主要通过现有文献㊁各大新闻网站(新京报㊁网易新闻㊁澎湃新闻㊁腾讯新闻等)以及其他渠道的网络公开资料(今日头条㊁微博㊁微信公众号等等)搜集整理了典型案例库㊂然后,我们在上述案例库的基础上选取了27个案例,案例的选择遵循以下四条原则㊂一是案例的代表性㊂所选取的案例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都受到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且有丰富的文本资料支撑㊂二是案例的多样性㊂在空间上,所选取的案例发生在全国各个省份,基本兼顾了中㊁东㊁西部的不同地区,能够揭示邻避冲突中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普遍性规律㊂在时间上,所选案例覆盖2007-2019年间的不同时间段,案例做到了 新旧 兼顾,这样做有助于我们发现邻避冲突中地方政府选择协商治理的长时段特征㊂三是案例中政府回应方式的确定性㊂根据对结果变量的设定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在某一时间段内都呈现出明确的政府回应方式(双方协商或者双方对抗僵持)㊂四是案例材料的可信性㊂通过媒体报道㊁学术文献㊁论坛发帖㊁微博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通过三角检定法反复进行对比交叉检验,从而获得较高的信度㊂表12007-2019年全国典型邻避冲突案例编号时间案例名称案例说明12007年上海春申高压线项目集体上访,警力维持秩序,项目搁置22008年广州110K V骏景变电站项目发生警民冲突㊁刑事拘留㊁教育劝导,项目搁置32009年广州番禺区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召开论证会,群众座谈会,项目重新上马42009年杭州垃圾中转站项目与群众沟通交流㊁协商,项目重建52009年武汉锅顶山垃圾焚烧厂项目集体抗争,发生冲突,项目暂停62009年江苏吴江垃圾焚化发电厂项目政府紧急表态㊁回应广大群众的要求,项目暂停72010年安徽舒城垃圾掩埋场项目干部做群众工作㊁民警维持秩序,项目搁置82011年北京西二旗垃圾处理站项目拉横幅抗议,政府举行环评公示,重新选址92011年大连P X项目召开紧急会议㊁举行新闻发布会,项目搬迁102012年天津P X项目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112012年四川什邡钼铜项目特警强迫疏散人群致使部分民众受伤,项目停止122013年昆明市反P X项目新闻发布会㊁恳谈会,政府道歉,尊重群众意见132014年杭州余杭中泰垃圾焚烧厂项目有理劝说㊁举行新闻发布会,尊重群众意愿142014年广东茂名市反P X事件项目警民冲突,封锁网络消息,发表告全体市民书152014年广东鹤山核燃料项目主动发出公告㊁召开通气会㊁新闻发布会162014年贵州乌当区垃圾填埋场升级项目政府主动构建议程,与企业㊁社会通力合作172015年广东河源建火电厂项目举行民众代表沟通会,科学评测,接受社会监督182015年长沙危废物处置场项目主要领导现场办公,召开座谈会,项目落地192016年湖北仙桃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与公众协商沟通,外出考察学习,项目重启202017年海南万宁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召开专题会议㊁召开座谈会,与公众进行协商212017年成都祥福垃圾发电厂项目召开新闻发布会㊁座谈会,广大市民支持222017年广西防城港白龙核电站项目召开会议,征求民众意见,进行科普宣传232018年郑州高新区石化厂项目尊重民众意愿,进行科学论证,项目暂停242018年江西九江市垃圾场项目与民众协商,进行科普宣传,打造示范点252018年武汉东湖养老院项目发生严重肢体冲突,项目被迫取消262018年安徽太湖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中标企业遭质疑,政府召开紧急会议与民众协商272019年贵州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科普宣传,征集民意,举行座谈会,项目搬迁资料来源:作者自制㊂(三)变量设计与操作化1.条件变量(1)部门注意力㊂校准主要选择 是否列入政府议程 和 回应速度 两个指标㊂前者被定义为地方政府是否将城市规划㊁更新㊁建设中与民众的冲突列为政府日常工作议程,后者被定义为地方政府与民众发生利益冲突时是否第一时间做出回应㊂在变量的编码上,主要通过查询地方政府网站与权威媒体报道内容形成文本并进行编码(下同)㊂如果两个指标都出现,则将该条件变量赋值为1㊂如果两个指标中出现一个或者均未出现,则赋值为0㊂(2)领导重视㊂校准主要选择 市/县(区)委书记或市/县(区)行政首长重视 和 职能部门一把手重视 两个指标㊂在邻避冲突治理中,领导重视一般体现在日常工作会议㊁项目推进会㊁部署会讲话中㊂因此,在变量编码过程中,我们主要以 城市规划㊁建设冲突治理 为词条在地方政府网站和相关媒体搜索相关领导人的讲话,将搜索到的讲话次数㊁信息条数作为代理变量㊂如果两个指标中出现任意一个指标,则将该条件变量赋值为1;如果均未出现,则赋值为0㊂(3)危机学习㊂校准主要选择 政府内部是否开展有关危机事件处理的专题学习 和 是否外出交流㊁考察学习先进治理经验 两个指标,变量的编码主要通过查找地方政府网站中关于政府外出学习考察和政府内部讲习班㊁学习班㊁培训会等报道来确定㊂如果两个指标中出现其中一个,则将该条件变量赋值为1;如果均未出现,则赋值为0㊂(4)媒体关注㊂校准主要选择 权威媒体报道 和 地方媒体报道 两个指标㊂前者主要指中央政府主管运行的媒体(如新华网㊁法制日报㊁中新社等),后者主要指地方性的日报㊁晨报等㊂如果两个指标中出现其一,则将该条件变量赋值为1;如果均未出现,则赋值为0㊂(5)公众诉求㊂校准主要通过 社会公众是否通过各种渠道把意见和建议传递给政府㊁业主㊁承包商企业等各方主体 指标来测量㊂因为公众诉求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地方政府对相关政策措施进行适当调整,又可以督促企业在规划㊁施工㊁运营中与利益攸关方进行协商,进而优化项目设计㊂案例中如果出现上述公众表达的形式与方式,则将该条件变量赋值为1;反之,则赋值为0㊂表2变量操作化定义与赋值条件名称条件定义集合名称赋值条件变量政府内部要素社会外部要素部门注意力领导重视危机学习媒体关注公众诉求行动策略舆论热度地方政府是否将邻避冲突治理列为日常重要工作㊁邻避冲突发生时是否及时做出回应是否引起主要领导人的重视,包括市/县委书记或市/县行政首长以及与邻避项目直接相关的各政府职能部门一把手政府内部是否开展危机治理主题学习;是否就治理邻避冲突的成功经验开展学习以及进行外出交流考察是否有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权威媒体,如新华网㊁人民日报等;地方媒体,如地方日报等)公众表达自身利益的呼声是否强烈,通过各种渠道把意见和建议传递给政府㊁业主㊁承包商等各方主体发生肢体冲突㊁破坏行为;通过游行㊁上访㊁投诉等行为表达不满;在线上网络空间或线下表达不满是否引起社会范围内广大公众的热烈讨论,就邻避冲突事件的讨论是否成为热门话题有1无0有1无0有1无0有1无0有1无0有1无0有1无0结果变量协商治理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召开专家论证会㊁群众座谈会征求群众意见,通过与群众进行协商㊁谈判等方式化解冲突有1无0资料来源:作者自制㊂。

我国邻避冲突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我国邻避冲突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我国邻避冲突的成因及预防对策
杨爱
【期刊名称】《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8(0)1
【摘要】在我国,邻避设施兴建愈来愈“常态化”,而邻避项目的决策者、邻避设施的建设者以及邻避设施周围居民三者公共利益受益程度呈现出不对等性.邻避设施本身具有的负外部性与成本—受益的不均衡性,成为邻避冲突发生的导火索,究其原因,邻避冲突是源于公共利益具有差异性和政府行政过程中目标导向的合法性危机,进一步使政府面临角色困境和行政决策价值选择的困境.政府邻避设施行政决策应该通过合法化、合理化走向法治化,具体路径是实行邻避设施信息公开、保障公众参与权和完善专家论证制度,助推邻避政策的制定、邻避设施的选址等应从封闭性走向开放性,最大程度预防邻避冲突的发生.
【总页数】4页(P106-109)
【作者】杨爱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61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污染型邻避设施规划建设中引发邻避冲突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机制研究述评
2.邻避冲突成因与对策探析r——基于对A市J社区邻避冲突的分析
3.邻避冲突中地方政
府回应策略:基于几起邻避冲突事件的分析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邻避问题的演变趋势\r及其影响因素\r——基于365起邻避冲突的分析5.邻避冲突事件中媒体角色与功能探析——基于两起邻避冲突案例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着 质性 研究 技 术 及 方 法 论 的 进 步 ,定 性 比较 研究 (QCA)相 应 的 软件 系 统 已 经达 到 较 高 水 平 ,出
现 了 适 合 于 微 软 、苹 果 MAC 多 操 作 平 台 的 fs/ QcA3.0, Tosmana 以 及 基 于 R 语 言 的 程 序 包 (QCA)等 。很 多 国 内 学 者 结 合 国情 进 行 了 升 级 与 改进 ,具 有代 表性 的如 复 旦 大 学 唐世 平 教 授 及 其 团 队开发 的 gqea软 件 系统 ,为 国 内学 者 的质性研 究 提 供 了便利 。技 术 的更 新 带 来 了研 究 领 域 的扩 展 和 突破 ,定 性 比较分 析 方 法 已经较 为 广泛 地 应 用 于 管 理学 、新 闻传 播 以及 创 新 领 域 。 国 内学 者 近 年 来 运 用定 性 比较分 析方 法研 究 集 体 抗 争 、社 会 运 动 以 及 抗 议 、企 业 管 理 与 创 新 以 及 网 络 事 件 媒 体 传 播 等研 究领 域 。 1.2 邻 避 设 施 社 会 稳 定 风 险 成 因验 证 与 QCA 的 贴 合 度
本研 究 主要研 究 邻 避 设 施 在 规 划 、施 工 以 及 后 期 等 过程 中可能会 引起 的社 会 稳 定 风 险 ,表 现 在现 实 中 ,以集体 游 行 、静 坐 、抗 议 、暴 力 冲 突 等 集 体 行 动 的形式 出现 ,那 么 其 发 生 的原 因或 具 有 多 重 性 。 因邻 避设 施 引起 的 冲 突 的 发 生 机 理 和 形 成 逻 辑 较 为复 杂 ,有 研究 认 为 邻 避设 施 的 负外 部 性 影 响 是 造 成 冲 突 的直 接 原 因 ,有 学 者 持 有 “邻 避 冲 突是 公 民 自私 自利 的 情 绪 化 反 应 ”的观 点 ,有 学 者 持 模 棱 两 可 的 产 权 特 性 等 制 度 因 素 、公 民 对 科 技 不 信 任 、对项 目管 理 者 或 政 府 缺 乏 信 心 或 信 任 、恶 意 误 传 信 息等 都是 导致 冲突 的 重要 原 因 的观 点 ,斯 坦 莱 米尔 格 拉姆 强调 了集 体行 为 的发 生 “甚 至 是 不可 预测 的 ,它依赖 于 参 与 主体 的相 互刺 激 。”学 界关 于 冲突成 因的说 法和 论证 不一 而足 。
【文 章 编 号 】1006—3862(2018)05—0109—08
碡 治碾
基 于 定 性 比 较 分 析 方 法 的 邻 避 冲 突 成 因研 究
张广 文 周 竞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中国 经 济 的 迅 猛 发 展 ,邻避 冲 突 和 风 险 逐 渐 增 多 并 常 态化 。2014年 以 来 ,群 体 性 事 件 年 均 数 量 在 万起 以 上 ,其 中邻 避 冲 突每 年 以 3O% 的 速 度 上 升 。 通 过 2007至 2016年 10年 间 发 生 的 典 型 的邻 避 事 件 ,基 于 社 会 资 本 理 论 的 三 要 素 分 析 邻 避 )中 突 成 因 问题 。 为 更 好 地 解 决 因 经验 数 据 和 个 案研 究 的 分 析 偏 差 和 选 择 性 偏 误 ,通 过 定 性 比 较 分 析 方 法 从 多 案 例 自变 量 取 值 组合 的 变 化 作 为 深 入 分 析 的 方 法 ,进 一 步 系统 性 地 验 证 多 重 因素 引发 邻 避 冲 突 。 【关键词 】定性 比较分析方法 ;邻避 冲突;成 因 【中 图 分 类 号 】D934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定 性 比较 分 析 方 法 与本 研 究 的 贴 合 度
1.1 定 性 比 较 分 析 方 法 的 主 要 特 点 和 发 展 定 性 比 较 分 析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是 1987年 ,拉 金 (Charles Ragin)首 先 提 出 的基于 架构 理论 的 多 因 素 复杂 案 例 的分 析 方 法 ,通 过 对多 个条 件组 合 而 成 的 因果 关 系做 出有 效 分 析 , 从 而较 为 系 统 地 对 分 析 样 本 的理 论 与 经 验 进 行 佐 证 。按 照 拉 金 的 设 想 和 实 践 ,近 年 来 已 有 所 完 善 ,2000年 ,拉金 及其 团队将 模 糊 集合 引入 分 析 中 , 一 定 程 度 上 解 决 了 质 性 研 究 难 以 量 化 的 问 题 ,通 过 清 晰集 、模 糊 集 两 类 分 析 方 法 ,不 同 程 度 上 满 足 了 研究 者 对 质 性 研 究 经 验 验 证 的多 方 面 需 求 。定 性 分 析方 法 由于其 特性 的客 观 要 求 ,在 样 本 量 上 有 较 为严 格 的要求 ,一 般适 合 中小 样 本 (10~133),且 变 量控 制 在 10个 以 内 ,分 析 方 法 遵 循 布 尔 代 数 规 则 (Boolean Algebra Rules),在 特定 的充 分条 件 和必 要 条件 下进 行运 算 。在 软 件 设 计 的过 程 中 ,专 家 们 注 意 到定 性分 析 的特 点 ,将 架 构 理 论 融 入 软 件 中 ,按 照单 个 因素不 能促 使 某 类 结 果 的产 生 、单 个 要 素 无 法独 立发 挥 作 用 以及 不 同情 境 下 同一 要 素 所 产 生 的影 响会 有 影 响 (积极 作用 或 消极 作 用 )等 三 个 主 要原 则 ,使 得定 性 比较 分 析 是 通 过 一 系 列 相 关 要 素 (匹 配度 高 的)对复 杂 、多元 的社 会 现象 进 行 描 述 和 分 析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